1. 傑拉德·巴特勒主演《坎大哈》,再合作羅曼·沃夫,兩人之前合作過什麼
傑拉德·巴特勒主演《坎大哈》,再合作羅曼·沃夫,兩人之前合作過《末日逃生》與《天使陷落》。
《天使陷落》是由里克·羅曼·沃夫執導,由傑拉德·巴特勒、摩根·弗里曼、賈達·萍克特·史密斯、派珀·佩拉博等人出演。
《天使陷落》是繼《奧林匹斯的陷落》和《倫敦陷落》的“陷落系列”電影的第三部。
《天使陷落》的節奏和電影情節,就像是主角的身手一樣,干凈利落。影片中的爆炸、追逐、槍戰,都是那麼地精彩。
2. 末日逃生電影好看嗎
鏈接:
作品介紹:
導演: 里克·羅曼·沃夫 編劇: 克里斯·斯帕林 主演: 傑拉德·巴特勒 / 莫蕾娜·巴卡琳 / 大衛·丹曼 / 霍普·戴維斯 / 羅傑·戴爾·弗洛伊德 / 安德魯·巴切勒 / 梅林·鄧蓋 / 霍特·麥克卡蘭尼 / 斯科特·格倫 / Randal Gonzalez / 里克·帕斯誇隆 / Nicola Lambo / 阿蘭·皮特魯塞澤維斯基 / 斯科特·波伊思雷斯 / Claire Bronson / Madison Johnson / 加里·維克斯 / 特雷西·邦納 / Brandon Miller / 海耶斯·梅居爾 / 庫爾特·岳 / 克米特·羅里森 / 布蘭登·奎因 / 約書亞·米克爾 / 詹姆斯·羅根 / 蘭達爾·阿切爾 / 凱特·瓊斯 / 肯德里克·克羅斯 / 莉安·特威登 / 阿·米切爾 / 亞當·克羅南 / 艾琳·法薩諾 / 邁克·加薩威 / 帕蒂·舍爾哈斯 類型: 劇情 / 科幻 / 災難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20-11-20(中國大陸) / 2020-07-29(比利時) / 2020-12-18(美國網路)
片長: 119分鍾 又名: 末世綠洲(港) / 天劫倒數(台) / 格陵蘭陷落 / 格陵蘭 / 地球陷落(豆友譯名)
該劇講述了科學家們發現,宇宙中的兩顆彗星正在急速向地球逼近,不出意外的話,它們終將撞上地球,給地球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為了避免造成世界級的恐慌,政府封鎖了這一消息,偷偷在格陵蘭島建造了非常堅固的堡壘,只有躲進堡壘的人們才能夠獲得一線生機,而進入堡壘的條件非常的苛刻。傑夫(傑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飾)是一名建築工程師,他得到了進入堡壘的機會,於是決定帶著妻子艾莉森(莫瑞娜·巴卡琳 Morena Baccarin 飾)和兒子內森(羅傑·戴爾·弗洛伊德 Roger Dale Floyd 飾)一起前往格陵蘭島。哪知道旅途進行到一半,察覺到了事件真相的軍方開始了暴亂行動。
3. 《格陵蘭之旅》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格陵蘭之旅》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coq_Ot6V3fCHgVGBk7YTw
4. 歐美主要國家的時代特徵
歐洲全稱為「歐羅巴洲」。古代的閃米特人將西方日落處叫「歐羅巴」。以後在傳播過程中略有發展,他們逐步把居住地的東部地區叫「亞細亞」、西部地區叫「歐羅巴」。歐、亞兩洲緊緊連在一起,兩洲的劃分是根據兩地不同的自然條件來決定的。兩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作為其分界線。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個洲。十九世紀中葉,歐洲不少國家已進入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帝國主階段。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一直表現得很劇烈,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歐洲發生的。
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東經66度10分,北緯67度46分),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度36分,北緯36度) ,西至羅卡角(西經9度31分,北緯38度47分),北至諾爾辰角(東經27度42分,北緯71度08分)。東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面積1016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 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居民:歐洲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64%,在各洲中次於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歐洲的人口分布以西部最密,萊茵河中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時東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在200人以上,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白種人(歐羅巴人種)。居民分屬下列語系:印歐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佔全洲總人口的95%,包括斯拉夫、日爾曼、拉丁、阿爾巴尼亞、希臘、凱爾特語族的民族;烏拉爾語系,包括芬蘭、烏戈爾、薩莫耶語族的民族。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等。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的城中之國梵蒂岡,是世界天主教中心。
自然環境:歐洲大陸是亞歐大陸伸入大西洋中的一個大半島,其面積占亞歐大陸的1/5。大陸海岸線長37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復雜的一個洲,切割最為厲害。多半島、島嶼、港灣和深入大陸的內海。歐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冰川地形分布較廣,高山峻嶺匯集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40%,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全洲平均海拔300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山勢雄偉,許多高峰終年白雪皚皚,山谷冰川發育,主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幹向東伸展為喀爾巴阡山脈,向東南延伸為韋萊比特山、特納拉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東部歐、亞兩洲交界處有烏拉爾山脈。東南部高加索山脈的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為歐洲最高峰。歐洲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歐洲東部和中部,主要有東歐平原(又稱俄羅斯平原,面積約佔全洲的一半)、波德平原(也叫中歐平原)和西歐平原。裏海北部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28米,為全洲最低點。南歐和北歐的冰島多火山,地震頻繁。在世界各洲中,歐洲的河流,分布很均勻,河網稠密,水量較充足,多短小而水量充沛的河流。河流大多發源於歐洲中部,分別流入大西洋、北冰洋、裏海、黑海和地中海。歐洲最長的河流是伏爾加河,長3690千米。多瑙河為第二大河,長2850千米。歐洲是一個多小湖群的大陸,湖泊多為冰川作用形成,如芬蘭素有「千湖之國」的稱號,全境大小湖泊有6萬個以上,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9%多。阿爾卑斯山麓地帶分布著許多較大的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湖泊地區如日內瓦湖區成為著名的游覽地。
歐洲大部分地區地處北溫帶,氣候溫和濕潤。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多雨霧,是典型的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部因遠離海洋,屬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歐平原北部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北冰洋沿岸地區冬季嚴寒,夏季涼爽而短促,屬寒帶苔原氣候。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區冬暖多雨,夏熱乾燥,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自然資源:歐洲的礦物資源以煤、石油、鐵比較豐富。煤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地,這些地方均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其它比較重要的還有天然氣、鉀鹽、銅、鉻、褐煤、鉛、鋅、汞和硫磺等。阿爾巴尼亞的天然瀝青世界著名。歐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的39%(包括俄羅斯全部)。佔世界總面積的23%。西部沿海為世界著名漁場,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等漁場。
經濟: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洲,工業生產水平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均較高。生產總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占的比重很大。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不足。西歐工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主要為德國、法國、英國,其次為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均居前列。
地理區域: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
南歐:指阿爾卑斯山脈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南面和東面臨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西瀕大西洋。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的一部分、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安道爾和葡萄牙。面積166萬多平方千米。南歐三大半島多山,平原面積甚小。地處大西洋- 地中海- 印度洋沿岸火山帶,多火山,地震頻繁。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河流短小,大多注入地中海。主要礦物有石油、天然瀝青、煤、鉻、汞、鉛、鋅、銅等。南歐是油橄欖、葡萄、茴香、歐洲栓皮櫟等栽培植物原產地。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煙草為主。盛產柑橘、葡萄、油橄欖、檸檬和栓皮等。牧羊業較發達,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細毛綿羊美利奴羊的原產地。
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面積93萬多平方千米。通常也把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叫西歐。狹義上的西歐地形主要為平原和高原,山地面積較小。地處西風帶內,絕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雨量豐沛、穩定,多霧。河流多注入大西洋。主要礦物有煤、鐵、石油、天然氣、鉀鹽等。農作物以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為主。盛產葡萄和蘋果。漁業和養畜業均較發達。比利時和法國所產阿爾登馬,英國所產巴克夏豬、約克夏豬、大白豬、愛爾夏牛、純血種馬,荷蘭所產荷蘭牛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中歐所包括的國家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面積101萬多平方千米。南部為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及其支脈喀爾巴阡山脈等所盤踞,山地中多陷落盆地;北部為平原,受第四紀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湖泊。地處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向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過渡的地帶。除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向東流經南部山區注入黑海外,大部分河流向北流入波羅的海和北海。主要礦物有褐煤、硬煤、鉀鹽、鉛、鋅、銅、鈾、菱鎂礦、鋁土礦和硫磺等。農作物以小麥、大麥、黑麥、馬鈴薯和甜菜為主,還產溫帶水果。養畜業較發達,瑞士的西門達爾牛、薩能山羊、吐根堡山羊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北歐:指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面積132萬多平方千米。境內多高原、丘陵、湖泊,第四紀冰川期全為冰川覆蓋,故多冰川地形和峽灣海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面積約80萬平方千米,挪威海岸陡峭曲折,多島嶼和峽灣。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長約1500千米,寬約400-600千米,西坡陡峭,東坡平緩,為一古老的台狀山地,個別地區有冰川覆蓋,挪威境內格利特峰海拔2470米,為半島的最高點。冰島上多火山和溫泉。北歐絕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僅大西洋沿岸地區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較溫和,屬溫帶闊葉林氣候。河短流急,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礦物有鐵、鉛、鋅、銅等。森林廣布。農作物以小麥、黑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為主。養畜業較發達。魚產豐富,西面沿海是世界三大漁場之一。捕魚量約佔世界捕魚總量的9%左右。
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歐洲部分,地形以平均海拔170米的東歐平原為主體。東部邊緣有烏拉爾山脈,平原上多丘陵和冰川地形,北部湖泊眾多,東南部草原和沙漠面積較廣。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往南過渡到溫帶草原氣候,東南部屬溫帶沙漠氣候。歐洲第一大河伏爾加河向東南注入裏海。主要礦物有石油、煤、鐵、錳、磷酸鹽等。盛產小麥、馬鈴薯、甜菜、向日葵。養畜業較發達,蘇維埃重挽馬、奧爾洛夫快步馬、頓河馬均為馬的優良品種。
美洲分北美洲和南美洲
北美洲
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稱,也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又稱新大陸。從公元1492年開始,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三次西航。他到達了現在美洲的巴哈馬群島,自己以為到了印度,就把自己發現的島嶼稱為西印度群島,並把那裡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意即印度人。
「亞美利加」是由一位探險者的名字演變而來的。公元1499年至1504年間,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到美洲探險,到達了南美洲北部地區。他證明1492年哥倫布發現的這塊地方只是歐洲人所不知道的「新大陸」,而不是印度。後來義大利歷史學家彼得·馬爾太爾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陸稱呼美洲。德國地理學家華爾西穆勒在他的著作中以亞美利加的名字稱這塊大陸為亞美利加洲,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位於西半球的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南美洲分開。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西經55度40分,北緯52度13分) ,南至馬里亞托角(西經81度05 分,北緯7度12分)西至威爾士王子角(西經168度05分,北緯65度37分),北至默奇森角(西經94度26分,北緯71度59分)。全洲面積為2422. 8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
居民:全洲人口分布很不平衡,絕大部分人口分布在東南部地區。這里居住著美國4/5、加拿大2/3的人口,其中以美國的紐約附近和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伊利湖周圍人口密度最大。西印度群島中的波多黎各、馬提尼克島等處,也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區。面積廣大的北部地區和美國西部內陸地區人口稀少,有的地方甚至無人居住。居民主要為英、法等歐洲國家移民的後裔。其次是黑人、印第安人、混血種人,還有少數的格陵蘭人、波多黎各人、狄太人、日本人和華僑。主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英語和西班牙語。
自然環境:北美洲大陸北寬南窄,略呈倒置梯形。西部的北段和北部、東部海岸比較曲折,多島嶼和海灣。島嶼多分布在北部和南部,總面積大約為400萬平方千米,為島嶼面積最大的洲。格陵蘭島面積217.56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島。北美洲大陸部分地形可分為三個明顯不同的南北縱列帶:一、東部山地和高原。聖勞倫斯河谷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是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北部一般海拔300-600米,南部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之間。主峰米切爾山海拔2037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二、中部平原,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半部是多湖泊和急流的地區,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為世界著名的大草原。三、西部山地和高原,屬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地:東帶為海拔2000-3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脈,南北延伸5000千米,是北美洲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西帶南起美國的海岸山嶺,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沿海島嶼,海拔一般為1000-1500米;中帶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的海岸山脈、美國的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嶺等等。阿拉斯加的麥金利山海拔6193米,為北美洲最高峰。東帶和中帶之間為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海拔1300-1800來。盆地南部的死谷低於海平面85米,為西半球陸地的最低點。北美洲的大河,除聖勞倫斯河外,均發源於落基山脈。落基山脈以東的河流分別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詳。按河流長度依次為密西西比河、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格蘭德河、納爾遜河等。北美洲是多湖的大陸,淡水湖面積之廣居各洲的首位,中部高平原區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談水湖群,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以蘇必利爾湖面積最大,其次為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由於西部山地阻擋,來自大平洋的濕潤西風不能深入內地,所以大部分地區的降水來自東南方的大西洋,空氣濕潤,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東南部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平原的西北部和落基山脈以西在500毫米以下,太平洋沿岸迎西風的地區降水量劇增,有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約在2000毫米以上。加拿大的北部和阿拉斯加北部邊緣屬寒帶苔原氣候,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南部地區多屬溫帶針葉林氣候。美國的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多屬溫帶草原氣候。太平洋沿岸的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侯。西印度群島、中美洲東部沿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
自然資源:北美洲礦物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硫磺、鐵、銅、鎳、鈾、鉛、鋅等。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產黃杉、紅杉、巨杉、鐵杉籌,南部出產紅木等優質木材。加勒比海、紐芬蘭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漁場。
經濟:北美洲是世界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農業生產的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很高。采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硫磺等,而錫、錳、鈷、鋁、金剛石、鉭、鈮等重要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北美洲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稻子、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大豆、玉米、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和西印度群島諸國主要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地理區域: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群島、格陵蘭島、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九區。
東部地區:東瀕大西洋,海岸曲折,多港灣,北美洲大部分港口集中在這一地區,聖勞倫斯河谷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海拔300-600米,多冰川湖,有湖泊高原之稱;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一般海拔1000-1500米,山脈西側為阿巴拉契亞高原,山脈與大西洋問有狹窄的山麓高原和沿海平原。眾多短小湍急的河流經山麓硬、軟岩層的交接處,形成瀑布,因而從紐約向西南至哥倫布一線有「瀑布線」之稱。本區是北美洲工業和農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重要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
中部地區: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丘吉爾河上游,南達墨西哥灣,長約3000千米,寬約2000多千米的地區。是北美洲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最集中的產區及肉用畜牧業最發達的地區。
西部地區:由高大的山脈和高原組成,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落基山脈是本區地形的骨架。多火山、溫泉,地震頻繁。內地氣候乾旱,以畜牧業為主,太平洋沿岸地區種植亞熱帶果品的園藝業十分發達,本區采礦業占重要地位,製造工業以飛機、造船等為重要。
阿拉斯加:位於北美洲西北部。大陸部分,山脈分列南北,中部為育空高原,太平洋沿岸地區多火山,地震頻繁。礦物主要有石油、金、錫、銅、煤等。經濟以采礦業、漁業和皮毛業為主。阿留申群島是阿拉斯加西南的一群火山島,地震頻繁。有皮毛獸的馴養和漁業。
加拿大北極群島:是北美大陸以北,格陵蘭島以西眾多島嶼的總稱。面積約160萬平方千米。人口稀少,主要居民是因紐特人。各島之間有許多海峽,其中巴芬島與拉布拉多半島之間的哈得孫海峽,是哈得孫灣通大西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各島堅岩裸露,多為海拔500-1000多米的山地,長期受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沿海平原狹窄,海岸曲折多峽灣。氣候嚴寒,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居民以捕魚和捕海獸為生。
墨西哥:位於北美洲的南部。是劍麻、銀膠菊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
中美洲:是中亞美利加洲的筒稱。指墨西哥以南、哥倫比亞以北的美洲大陸中部地區。東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是連接南、北美洲的橋梁。包括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貝里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面積約5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2984萬。全區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山地緊靠太平洋岸,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最高處海拔達4000米以上,多火山,有活火山40餘座,地震頻繁。中美洲是甘薯的原產地。
西印度群島:位於大西洋及其屬海加勒比海、墨西哥灣之間。15世紀末,哥倫布到此,誤認為這里是印度附近的島嶼因位於印度以西的西半球,便稱為西印度群島,沿用至今。包括巴哈馬國、古巴、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克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等,此外還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和荷蘭的十多個屬地。面積約2 4 萬平方千米。這些群島分為三大組:一、巴哈馬群島,由14個較大的島嶼、700個小島和暗礁以及2400個環礁組成。島上主要居住黑種人。各島海拔最高不到60米。屬熱帶雨林氣候。二、大安的列斯群島,包括古巴、海地、牙買加、波多黎各諸島及其附屬島嶼。一半以上為山地。海地島和波多黎各島地震頻繁。各島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三、小安的列斯群島,包括背風群島、向風群島和委內瑞拉北面海上許多島嶼。多為火山島,地震頻繁。屬熱帶雨林氣候。
格陵蘭(丹):位於北美洲東北,介於北冰洋與大西洋之間。面積約217 56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島。常被稱為格陵蘭次大陸。人口8 0 %是格陵蘭人。全島約4/5的地區處於北極圈內,面積8 4 %為冰雪所覆蓋。中部偏東最高海拔3300米,邊緣地區海拔1000—2000米。氣候嚴寒。礦物有冰晶石、鐵、鋅、鉛、鋯、褐煤等。近年在南部發現鉬、鈾、釷等礦物。著名的動物有麝牛、馴鹿、北極熊等,居民以漁業為主,南部地區有少量牧羊業、魚類加工、采礦業尤以南端冰晶石的開采最重要。首府戈特霍布。
南美洲
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濱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一般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北美洲分開。大陸東至布蘭庫角(西經34度46分,南緯7度09分),南至弗羅厄德角(西經71度18分,南緯53度54分),西至帕里尼亞斯角(西經81度20分,南緯4度41分),北至加伊納斯角(西經71度40分,北緯12度28分)。面積約1797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在政治地理上,也有把南美洲及其以並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西印度群島),亦即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稱為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面積為2070多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3. 8%。
居民:人口分布不平衡,西北部和東部沿海一帶人口較稠密,廣大的亞馬孫平原每平方千米不到一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居民中白人最多,約佔一半,其次是印歐混血人和印第安人,黑人最少。絕大部分居民信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語,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法屬蓋亞那的官方語言為法語,蓋亞那的官方語言為英語,蘇利南官主語言為荷蘭語,其它國家均以西班牙語為國語。
5. 概括出歐洲主要國家的時代特徵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古代閃米特人西方日落處叫歐羅巴傳播過程略有發展們逐步把居住地東部地區叫亞細亞、西部地區叫歐羅巴歐、亞兩洲緊緊連起兩洲劃分根據兩地同自條件來決定兩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作其分界線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早洲十九世紀葉歐洲少國家已進入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帝國主階段帝國主義之間矛盾和斗爭直表現得劇烈兩次世界大戰都歐洲發生
歐洲位於東半球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屬海地海和黑海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東經66度10分北緯67度46分)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度36分北緯36度) 西至羅卡角(西經9度31分北緯38度47分)北至諾爾辰角(東經27度42分北緯71度08分)東部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南隔地海與非洲相望;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面積1016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6. 8%僅大於大洋洲世界第六大洲
居民:歐洲人口密度大洲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64%各洲次於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歐洲人口分布西部密萊茵河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時東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200人上歐洲絕大部分居民白種人(歐羅巴人種)居民分屬下列語系:印歐語系屬此語系居民佔全洲總人口95%包括斯拉夫、日爾曼、拉丁、阿爾巴尼亞、希臘、凱爾特語族民族;烏拉爾語系包括芬蘭、烏戈爾、薩莫耶語族民族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等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城之國梵蒂岡世界天主教心
自環境:歐洲大陸亞歐大陸伸入大西洋大半島其面積占亞歐大陸1/5大陸海岸線長37900千米世界上海岸線曲折復雜洲切割厲害多半島、島嶼、港灣和深入大陸內海歐洲地形總特點冰川地形分布較廣高山峻嶺匯集南部海拔200米上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40%海拔200米下平原約佔全洲面積60%全洲平均海拔300米平均海拔低洲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歐洲高大山脈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山勢雄偉許多高峰終年白雪皚皚山谷冰川發育主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阿爾卑斯山脈主幹向東伸展喀爾巴阡山脈向東南延伸韋萊比特山、特納拉山脈向南延伸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比利牛斯山脈東部歐、亞兩洲交界處有烏拉爾山脈東南部高加索山脈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歐洲高峰歐洲北部有斯堪納維亞山脈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歐洲東部和部主要有東歐平原(又稱俄羅斯平原面積約佔全洲半)、波德平原(也叫歐平原)和西歐平原裏海北部沿岸低地海平面下28米全洲低點南歐和北歐冰島多火山地震頻繁世界各洲歐洲河流分布均勻河網稠密水量較充足多短小而水量充沛河流河流大多發源於歐洲部分別流入大西洋、北冰洋、裏海、黑海和地海歐洲長河流伏爾加河長3690千米多瑙河第二大河長2850千米歐洲多小湖群大陸湖泊多冰川作用形成芬蘭素有千湖之國稱號全境大小湖泊有6萬上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9%多阿爾卑斯山麓地帶分布著許多較大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湖泊地區日內瓦湖區成著名游覽地
歐洲大部分地區地處北溫帶氣候溫和濕潤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多雨霧典型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部因遠離海洋屬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歐平原北部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北冰洋沿岸地區冬季嚴寒夏季涼爽而短促屬寒帶苔原氣候南部地海海沿岸地區冬暖多雨夏熱乾燥屬亞熱帶地海式氣候
自資源:歐洲礦物資源煤、石油、鐵比較豐富煤主要分布烏克蘭頓巴斯、波蘭西里西亞、德國魯爾和薩爾、法國洛林和北部、英國英格蘭部等地些地方均有世界著名大煤田石油主要分布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其比較重要還有天氣、鉀鹽、銅、鉻、褐煤、鉛、鋅、汞和硫磺等阿爾巴尼亞天瀝青世界著名歐洲森林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39%(包括俄羅斯全部)佔世界總面積23%西部沿海世界著名漁場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倫支海、波羅海、比斯開灣等漁場
經濟: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早洲工業生產水平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均較高生產總值世界各洲居首位其工業生產總值佔比重大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足西歐工業發展程度較高國家主要德國、法國、英國其次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德國、法國和英國工業生產世界工業生產均居前列
地理區域:地理上習慣分南歐、西歐、歐、北歐和東歐五地區
南歐:指阿爾卑斯山脈南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南面和東面臨大西洋屬海地海和黑海西瀕大西洋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部分、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耳、西班牙、安道爾和葡萄牙面積166萬多平方千米南歐三大半島多山平原面積甚小地處大西洋- 地海- 印度洋沿岸火山帶多火山地震頻繁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海式氣候河流短小大多注入地海主要礦物有石油、天瀝青、煤、鉻、汞、鉛、鋅、銅等南歐油橄欖、葡萄、茴香、歐洲栓皮櫟等栽培植物原產地農作物小麥、玉米、煙草主盛產柑橘、葡萄、油橄欖、檸檬和栓皮等牧羊業較發達西班牙世界著名細毛綿羊美利奴羊原產地
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面積93萬多平方千米通常也把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叫西歐狹義上西歐地形主要平原和高原山地面積較小地處西風帶內絕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雨量豐沛、穩定多霧河流多注入大西洋主要礦物有煤、鐵、石油、天氣、鉀鹽等農作物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主盛產葡萄和蘋漁業和養畜業均較發達比利時和法國所產阿爾登馬英國所產巴克夏豬、約克夏豬、大白豬、愛爾夏牛、純血種馬荷蘭所產荷蘭牛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歐:指波羅海南阿爾卑斯山脈北歐洲部地區歐所包括國家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面積101萬多平方千米南部高大阿爾卑斯山脈及其支脈喀爾巴阡山脈等所盤踞山地多陷落盆地;北部平原受第四紀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湖泊地處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向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過渡地帶除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向東流經南部山區注入黑海外大部分河流向北流入波羅海和北海主要礦物有褐煤、硬煤、鉀鹽、鉛、鋅、銅、鈾、菱鎂礦、鋁土礦和硫磺等農作物小麥、大麥、黑麥、馬鈴薯和甜菜主還產溫帶水養畜業較發達瑞士西門達爾牛、薩能山羊、吐根堡山羊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北歐:指日德蘭半島、斯堪納維亞半島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面積132萬多平方千米境內多高原、丘陵、湖泊第四紀冰川期全冰川覆蓋故多冰川地形和峽灣海岸斯堪納維亞半島面積約80萬平方千米挪威海岸陡峭曲折多島嶼和峽灣斯堪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長約1500千米寬約400-600千米西坡陡峭東坡平緩古老台狀山地別地區有冰川覆蓋挪威境內格利特峰海拔2470米半島高點冰島上多火山和溫泉北歐絕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僅大西洋沿岸地區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較溫和屬溫帶闊葉林氣候河短流急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礦物有鐵、鉛、鋅、銅等森林廣布農作物小麥、黑麥、燕麥、馬鈴薯、甜菜主養畜業較發達魚產豐富西面沿海世界三大漁場之捕魚量約佔世界捕魚總量9%左右
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地理上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歐洲部分地形平均海拔170米東歐平原主體東部邊緣有烏拉爾山脈平原上多丘陵和冰川地形北部湖泊眾多東南部草原和沙漠面積較廣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往南過渡溫帶草原氣候東南部屬溫帶沙漠氣候歐洲第大河伏爾加河向東南注入裏海主要礦物有石油、煤、鐵、錳、磷酸鹽等盛產小麥、馬鈴薯、甜菜、向日葵養畜業較發達蘇維埃重挽馬、奧爾洛夫快步馬、頓河馬均馬優良品種
美洲分北美洲和南美洲
北美洲
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合稱也亞美利加洲簡稱又稱新大陸從公元1492年開始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三次西航達了現美洲巴哈馬群島自己了印度把自己發現島嶼稱西印度群島並把里土著居民叫印第安意即印度人
亞美利加由位探險者名字演變而來公元1499年至1504年間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美洲探險達了南美洲北部地區證明1492年哥倫布發現塊地方只歐洲人所知道新大陸而印度來義大利歷史學家彼得·馬爾太爾著作首先用新大陸稱呼美洲德國地理學家華爾西穆勒著作亞美利加名字稱塊大陸亞美利加洲並直沿用今天
位於西半球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巴拿馬運河界同南美洲分開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西經55度40分北緯52度13分) 南至馬里亞托角(西經81度05 分北緯7度12分)西至威爾士王子角(西經168度05分北緯65度37分)北至默奇森角(西經94度26分北緯71度59分)全洲面積2422. 8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16.2%
居民:全洲人口分布平衡絕大部分人口分布東南部地區里居住著美國4/5、加拿大2/3人口其美國紐約附近和美國與加拿大之間伊利湖周圍人口密度大西印度群島波多黎各、馬提尼克島等處也人口密度大地區面積廣大北部地區和美國西部內陸地區人口稀少有地方甚至無人居住居民主要英、法等歐洲國家移民裔其次黑人、印第安人、混血種人還有少數格陵蘭人、波多黎各人、狄太人、日本人和華僑主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英語和西班牙語
自環境:北美洲大陸北寬南窄略呈倒置梯形西部北段和北部、東部海岸比較曲折多島嶼和海灣島嶼多分布北部和南部總面積大約400萬平方千米島嶼面積大洲格陵蘭島面積217.56萬平方千米世界第大島北美洲大陸部分地形分三明顯同南北縱列帶:、東部山地和高原聖勞倫斯河谷北拉布拉多高原南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北部般海拔300-600米南部海拔般1000-1500米之間主峰米切爾山海拔2037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條狹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部平原相接二、部平原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地區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世界著名大草原三、西部山地和高原屬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從阿拉斯加直伸展墨西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地:東帶海拔2000-3000米上落基山脈南北延伸5000千米北美洲氣候上重要分界線;西帶南起美國海岸山嶺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沿海島嶼海拔般1000-1500米;帶包括北部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海岸山脈、美國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嶺等等阿拉斯加麥金利山海拔6193米北美洲高峰東帶和帶之間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海拔1300-1800來盆地南部死谷低於海平面85米西半球陸地低點北美洲大河除聖勞倫斯河外均發源於落基山脈落基山脈東河流分別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西河流注入太平詳按河流長度依次密西西比河、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格蘭德河、納爾遜河等北美洲多湖大陸淡水湖面積之廣居各洲首位部高平原區五大湖世界大談水湖群有北美地海之稱其蘇必利爾湖面積大其次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北部北極圈內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由於西部山地阻擋來自大平洋濕潤西風能深入內地所大部分地區降水來自東南方大西洋空氣濕潤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東南部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上平原西北部和落基山脈西500毫米下太平洋沿岸迎西風地區降水量劇增有地方年平均降水量約2000毫米上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北部邊緣屬寒帶苔原氣候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南部地區多屬溫帶針葉林氣候美國落基山脈東地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多屬溫帶草原氣候太平洋沿岸南部屬亞熱帶地海式氣侯西印度群島、美洲東部沿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
自資源:北美洲礦物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氣、煤、硫磺、鐵、銅、鎳、鈾、鉛、鋅等森林資源主要分布西部山地盛產黃杉、紅杉、巨杉、鐵杉籌南部出產紅木等優質木材加勒比海、紐芬蘭附近海域世界著名漁場
經濟:北美洲世界工業發達地區之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高采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氣、鐵、銅、鉛、鋅、硫磺等而錫、錳、鈷、鋁、金剛石、鉭、鈮等重要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北美洲部平原世界著名農業區之農作物玉米、小麥、稻子、棉花、大豆、煙草主大豆、玉米、小麥產量世界農業占重要地位美和西印度群島諸國主要產甘蔗、香蕉、咖啡、等熱帶作物
地理區域:分東部地區、部地區、西部地區、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群島、格陵蘭島、墨西哥、美洲和西印度群島九區
東部地區:東瀕大西洋海岸曲折多港灣北美洲大部分港口集地區聖勞倫斯河谷北拉布拉多高原海拔300-600米多冰川湖有湖泊高原之稱;南阿巴拉契亞山脈般海拔1000-1500米山脈西側阿巴拉契亞高原山脈與大西洋問有狹窄山麓高原和沿海平原眾多短小湍急河流經山麓硬、軟岩層交接處形成瀑布因而從紐約向西南至哥倫布線有瀑布線之稱本區北美洲工業和農業發展早地區也重要工商業和金融心
部地區: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丘吉爾河上游南達墨西哥灣長約3000千米寬約2000多千米地區北美洲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集產區及肉用畜牧業發達地區
西部地區:由高大山脈和高原組成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段落基山脈本區地形骨架多火山、溫泉地震頻繁內地氣候乾旱畜牧業主太平洋沿岸地區種植亞熱帶品園藝業十分發達本區采礦業占重要地位製造工業飛機、造船等重要
阿拉斯加:位於北美洲西北部大陸部分山脈分列南北部育空高原太平洋沿岸地區多火山地震頻繁礦物主要有石油、金、錫、銅、煤等經濟采礦業、漁業和皮毛業主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南群火山島地震頻繁有皮毛獸馴養和漁業
加拿大北極群島:北美大陸北格陵蘭島西眾多島嶼總稱面積約160萬平方千米人口稀少主要居民因紐特人各島之間有許多海峽其巴芬島與拉布拉多半島之間哈得孫海峽哈得孫灣通大西洋海上交通要道各島堅岩裸露多海拔500-1000多米山地長期受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冰川作用形成湖泊沿海平原狹窄海岸曲折多峽灣氣候嚴寒年平均降水量足300毫米居民捕魚和捕海獸生
墨西哥:位於北美洲南部劍麻、銀膠菊等栽培植物原產地
美洲:亞美利加洲筒稱指墨西哥南、哥倫比亞北美洲大陸部地區東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連接南、北美洲橋梁包括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貝里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面積約5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2984萬全區高原和山地主山地緊靠太平洋岸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段高處海拔達4000米上多火山有活火山40餘座地震頻繁美洲甘薯原產地
西印度群島:位於大西洋及其屬海加勒比海、墨西哥灣之間15世紀末哥倫布此誤認里印度附近島嶼因位於印度西西半球便稱西印度群島沿用至今包括巴哈馬國、古巴、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克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等此外還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和荷蘭十多屬地面積約2 4 萬平方千米些群島分三大組:、巴哈馬群島由14較大島嶼、700小島和暗礁及2400環礁組成島上主要居住黑種人各島海拔高60米屬熱帶雨林氣候二、大安列斯群島包括古巴、海地、牙買加、波多黎各諸島及其附屬島嶼半上山地海地島和波多黎各島地震頻繁各島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三、小安列斯群島包括背風群島、向風群島和委內瑞拉北面海上許多島嶼多火山島地震頻繁屬熱帶雨林氣候
格陵蘭(丹):位於北美洲東北介於北冰洋與大西洋之間面積約217 5600平方千米世界第大島常被稱格陵蘭次大陸人口8 0 %格陵蘭人全島約4/5地區處於北極圈內面積8 4 %冰雪所覆蓋部偏東高海拔3300米邊緣地區海拔1000-2000米氣候嚴寒礦物有冰晶石、鐵、鋅、鉛、鋯、褐煤等近年南部發現鉬、鈾、釷等礦物著名動物有麝牛、馴鹿、北極熊等居民漁業主南部地區有少量牧羊業、魚類加工、采礦業尤南端冰晶石開采重要首府戈特霍布
南美洲
南美洲南亞美利加洲簡稱位於西半球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濱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般巴拿馬運河界同北美洲分開大陸東至布蘭庫角(西經34度46分南緯7度09分)南至弗羅厄德角(西經71度18分南緯53度54分)西至帕里尼亞斯角(西經81度20分南緯4度41分)北至加伊納斯角(西經71度40分北緯12度28分)面積約1797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12%政治地理上也有把南美洲及其並墨西哥、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西印度群島)亦即美國南美洲地區稱拉丁美洲拉丁美洲面積2070多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佔世界陸地總面積13. 8%
居民:人口分布平衡西北部和東部沿海帶人口較稠密廣大亞馬孫平原每平方千米人世界人口密度小地區之居民白人多約佔半其次印歐混血人和印第安人黑人少絕大部分居民信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語巴西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法屬圭亞官方語言法語圭亞官方語言英語蘇利南官主語言荷蘭語其國家均西班牙語國語
6. 世界第一大島是世界上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是世界陸地上最長的裂谷帶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
格陵蘭島。丹麥的格陵蘭島是世界上第一大島,面積為2,176,000平方公里。
亞馬孫河。亞馬孫河是世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流經的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其長度僅次於尼羅河(約6400公里),為世界第二大河。
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東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
多瑙河。多瑙河是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歐洲),共9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
7. 推薦比較好看的電影
1.《新變種人》
《新變種人》的導演喬什·波恩是一名公認的《X戰警》迷,在好不容易上映的成片中,觀眾們注意到了他大膽融合青春、恐怖等元素,試圖將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在感情、生理上的亢奮與沖動,投影到如夢似幻的恐怖夢魘之中。
所謂的變種人,就是指天生就基因突變,從而擁有超能力的人。看過《X戰警》系列的都知道,變種人的超能力從發火、變硬、控制磁場,到精神控制,可謂五花八門。
2.《末日逃生》
《末日逃生》又名《格陵蘭陷落》,或者《格陵蘭》,不過國內網友更喜歡這部片叫《地球陷落》。
《末日逃生》全片時長119分鍾,近兩個小時。片子夠長,但是故事卻和白開水一樣乏味。雖然這部片用的是老梗「隕石撞地球」,但是這部片的特效說實話「太感人」,沒有完全體現出「末日感」,更像是在拍家庭情感劇。
3.《深海異獸》
故事起始於馬里亞納海溝里的鑽井站「開普勒站」的一次海震,故事選取馬里亞納海溝是一個很聰明的選擇,因為馬里亞納海溝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溝,最深處可達10千米以上,而在如此深海高壓的環境中,潛藏了很多我們未曾發現過的生物。
因為海震,開普勒站受損嚴重,逃生艙亦已用盡,於是在船長盧錫安的帶領下,6個人開始了一場海底逃生的冒險,經由中途站的隧道前往依舊有逃生艙的羅巴克鑽井站。
8. 七大洲地形特點·七大洲有哪些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氣候特徵
亞洲地形基本特徵
第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3/4;第二,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第三,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海拔—400米)和遼闊的平原。
非洲地形基本特徵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
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高原。自北向南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位於東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斷層陷落帶——東非大裂谷帶,長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連串狹長水深的湖泊;第二,盆地。中部是廣大的剛果盆地,原為廣闊的內陸湖,後因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積77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歐洲地形基本特徵
第一,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第二,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第三,冰川地形廣布,第四紀冰川對歐洲廣大地區影響顯著,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部分地區呈波狀起伏的地形;北歐地區的峽灣海岸和眾多的湖泊;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寬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結果。第四,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
北美洲地形基本特徵
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西部高大的山系屬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及落基山脈等幾列平行山脈組成,山間分布著高原和盆地。
中部廣闊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地之間,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灣,是一片縱貫北美大陸中部的廣闊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東部低緩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構成,因久經侵蝕成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地。
南美洲地形基本特徵
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全長9000多千米,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東部有三大高原: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約500萬平方千米)。這些高原由於久經侵蝕,起伏和緩。
東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大洋洲地形基本特徵
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第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第二,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面積約佔全國面積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積很大;第三,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南極洲地形基本特徵
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
總的是
1. 地勢和地形特徵
地勢: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例如,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
地形特徵:地形特徵是指一個地方的地形特點,一般從海拔、
地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等方面來說明。
2. 七大洲的地形特徵
歐洲: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起伏較小。稱為「高原大陸」。
南極洲:覆蓋著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
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廣闊的平原,東部是高原。
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廣闊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
亞洲:亞洲的地形比較復雜,主要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陸的周圍地區。
海底地形
1. 大陸架: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部分,大陸架上的海區靠近大陸,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大陸坡:大陸架外緣有一個巨大的陡坡,叫大陸坡,水深從幾百米陡增到幾千米。
2. 大陸坡以外是大洋底部,靠近大陸坡的海底往往分布著很深的海溝,洋底大部分區域是廣闊的洋盆,大洋中央有綿延很長的海嶺。
七大洲面積的比較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2.29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6.6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3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2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大洋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7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七大洲名稱的來歷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為世界七大洲取下了現在的名字。然而其中的任何一個洲,都是根據它所處的位置而定的。
亞洲:在古代人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叫做亞細亞(意思是「日出之地」)。這里位於地球的東方。亞洲即是亞細亞洲的簡稱。
歐洲:古代人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叫歐羅巴(意思是「日落之地」)。它位於地球的西面,歐洲即歐羅巴洲的簡稱。
非洲:全稱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的意思是「陽光灼熱」。因為非洲被赤道橫穿中部,非洲多處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總稱。美洲是義大利人亞美利哥航海時發現的一塊所謂的「新大陸」,歐洲人為了紀念這位「新大陸」的發現者,便用亞美利哥的名字稱它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北美洲以南的地區,過去曾是拉丁語系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故稱為拉丁美洲。
大洋洲:17世紀歐洲人發現了它,因其處於世界各大洋的包圍之中,游離於其它大洲之外而得名。17世紀被發現時,人們誤為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陸,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稱為澳大利亞(即南端大陸之意)。
南極洲:即南極所在的大陸。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南端大陸。
++++++++++++++++++++++++++++++++++++++++++++++++++++++++++++++++++++
亞洲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甚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2/3,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溫低達-50℃以下,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低達-71℃,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溫,最熱月平均氣溫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餘地區均在10-15℃之間。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1/2,伊拉克巴士拉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8.8℃,為世界最熱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懸殊,主趨勢是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減。赤道帶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 000毫米以上。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1 430毫米,為世界最多雨的地區之一。西南亞和中亞為終年少雨區,廣大地區年降水多在15000毫米以下。9、10月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冷空氣(寒潮)南下,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易遭侵襲。發生於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風,5-10月襲擊東亞和東南亞東部沿海地區;發生於孟加拉灣的颶風,5-10月襲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常造成嚴重災害。
非洲
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佔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衣索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為34.5℃,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齊濟耶,1922年9月13日氣溫高達57.8℃,為非洲極端最高氣溫。乞力馬扎羅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頂終年積雪。
非洲降水量從赤道向南北兩側減少,降水分布極不平衡,有的地區終年幾乎無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達10 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南部、幾內亞灣沿岸及山地的向風坡降水較多。
歐洲
歐洲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徵。大陸南北跨緯度35°,包括附屬島嶼也只有47°,除北部沿海及北冰洋中的島嶼屬寒帶、南歐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外,幾乎全部都在溫帶。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洲。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千米,而東部距海洋最遠的地方可達1 600千米,因此歐洲從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過渡到大陸性氣候。又由於平原遼闊,從浩瀚的大西洋吹來的濕潤西風能無阻地深入內陸,濕潤的空氣調節了氣溫,北大西洋暖流使整個西歐及北歐西部沿海地區更為溫暖。最冷月廣大地區在0?16℃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多在8-14℃之間。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情況是由於距大西洋的遠近和盛行風向的不同而有差別。靠近大西洋的向風坡,年平均降水量達1 000毫米以上,廣大的低山、丘陵、高原和平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 000毫米之間,南歐三大半島的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約佔全年降水的30-40%。 水系:歐洲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豐沛的河流,不少河流之間有運河連接。外流區域約佔80.5%,其中流入大西洋的河流(包括流入地中海、黑海和波羅的海)流域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68%;流入北冰洋的約佔12.5%;內流區域約佔19.5%,大多注入裏海。主要河流是伏爾加河、多瑙河、烏拉爾河、第聶伯河、頓河、萊茵河、羅訥河、泰晤士河等。歐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挪威的奧爾默利瀑布,落差563米。歐洲湖泊眾多,且是一個多小湖群的大陸,但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阿爾卑斯山地區。歐洲湖泊多為冰川作用形成。阿爾卑斯山麓分布著許多較大的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
北美洲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由於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低於0℃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3/4;整個北極群島(北美大陸以北、格陵蘭島以西眾多島嶼的總稱)及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都低於-32℃,格陵蘭島中部低達0℃,成為西半球的寒極區。夏季全洲普遍增溫,最熱月(7月,沿海多為8月)平均氣溫格陵蘭島中部為0-3℃,成為北半球夏季最涼的地區;其餘廣大地區都在0-32℃之間,其中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區面積較小。美國西南部的死谷,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6.7℃,為全洲最熱地區。北美洲東部地區降水較多。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的東南部、美國的東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年降水量約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達2 000毫米以上,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區;佛羅里達半島、落基山脈東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毫米;加勒比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是美國大盆地西南部、科羅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洲東南部常受颶風侵襲,往往造成嚴重災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強烈的暴風和陸龍卷風。西風在翻越落基山脈後,於東麓形成欽諾克焚風。
南美洲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佔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
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介於26-28℃之間,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南美洲各地氣溫的年較差較小,不象亞洲、北美洲那樣變化劇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70%以上,為各洲中沙漠面積較小的一洲。
水系: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為分水嶺,東西分屬於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獨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面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支流超過1 000千米的有20多條。南美洲水系內流區域很小,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南美西中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河流終年不凍。南美洲多瀑布,安赫爾瀑布落差達979米,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區的荒漠高原地區多構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區多冰川湖;內流區多內陸鹽沼。南美洲西北部的馬拉開波湖是最大的湖泊。
大洋洲
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絕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5?8℃之間。最涼月平均氣溫為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向赤道由16℃遞增到25℃;南半球從南緯50°附近起向赤道由6℃遞增到25℃;紐西蘭的南島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山區可達0℃以下。最熱月平均氣溫,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起向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由24℃遞增到28℃以上;南半球從南緯50度附近起向澳大利亞西北部,由12℃遞增到32℃。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溫達53℃,為大洋洲最熱的地方。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 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較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 000 000毫米,背風坡則僅1 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雨區,年平均降水量750 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紐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 000毫米以上,個別地區高達5 000多毫米。澳大利亞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0-60%。
勉強看吧~
9. 陷落電影一共4部哪四部
不算四部,只能說陷落三部曲,只是『深海陷落』的主演跟『白宮陷落、倫敦陷落、天使陷落』都是同一演員,才說成陷落四部曲,不過『陷落哥』又有新電影,『地球陷落』——『格陵蘭』准備上演。
10. 分析地形特點對阿拉斯加南部地區降水分布的影響
中南阿拉斯加有多種不同的降水分布區,最明顯的是雨雪量極豐富的威廉王子灣地區;科珀河(銅河)流域上游地區四周都包圍著高大的山巒,是中南阿拉斯加降水量最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