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報界宗師張季鸞電影觀後感

報界宗師張季鸞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11-03 00:51:28

1. 張季鸞時期《大公報》提出的「四不方針」具體時間是什麼

1926年9月1日,張季鸞在新記《大公報》復刊第一天便以記者的名義發表《本社同仁之志趣》,宣布「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四不」方針。決心辦一張言論獨立、不依靠任何財閥、任何政黨的獨立報紙,以「文人論政」的方式,為這張民營報紙開出一條新路,實際上就是「言論獨立,不盲從,不受任何方面收買,不以個人謀私」。《大公報》以「論政而不參政,經營而不營利,以言論報國,代民眾講話」為辦報宗旨,奠定了它在新聞界的權威地位。大公報四不方針體現了大公報的自由主義精神,媒體人要堅持自由主義理念,保持客觀,公正的獨立立場。

2. 民國大報《大公報》緣何落戶香港

大公報位於香港灣仔軒尼詩道的辦事處1949年之後,《大公報》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領導下,在香港繼續出版發行。與《香港商報》、《文匯報》構成香港左派(中資背景)報紙的陣地。

3. 樊川的名墓義士

順著西湯公路行至王莽鄉東韋村,便來到張季鑾墓碑前,墓旁開滿白色的野花,碑額有字「報界宗師」,中部有大字「張季鸞先生之墓」,旁有「先父生於一八八八年三月廿日,故於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墓為其子張士基、孫張哲明等後輩所立。碑陰有張季鸞介紹,碑後為3米高的墓冢,資料稱墓前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胡宗南題墓碑兩座,今俱不存。張季鸞曾為一代著名報人、政論家,與於右任、李儀祉並稱「陝西三傑」,主持《大公報》筆政達十五年之久,奉行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主義辦報方針,堅持以言救國。
不遠處密葉深處有一磚鑲碑樓,分開齊腰高的藤蔓草牆,靠近碑前仔細一看,碑上刻著大字「辛亥革命先烈朱子橋先生之墓」,此碑當為馮玉祥先生所立,碑面也被蛛網斜封。碑樓左邊斜靠一白石殘碑,碑面可見「生於前清同治十三年」、「於中華民國三十年」、「乞考朱公諱慶瀾」等字樣,從文字看當系朱子橋子女於1946年所立的那通碑石。文革時,其墓有於右任題蓋、葉恭綽撰文的墓誌銘一方被掘出土,已入藏西安碑林。朱子橋將軍是一代名將,對陝西的文物保護出過大力,法門寺、華嚴寺、倉頡廟、大慈恩寺、卧龍寺、眉縣斜塔都記載著他募修的功績,陝西人民永遠不應忘懷他。
楊虎城將軍陵園在牛頭寺下面的公路邊,這塊寶地唐代叫勛蔭坡,陵寢所處位置跨唐牛頭寺和龍泉塔院。1950年12月30日,楊虎城的忠骸及隨同死難諸人的靈柩運達西安,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率各界人士在西安車站舉行迎靈公祭,2月7日安葬在少陵原蒼松翠柏間,每年有許多外地遊客來墓園參謁。
樊川名墓還不止這些,唐代詩人杜牧自謂「樊川翁」,又將其著作命名為《樊川集》。其墓在少陵原司馬村西南,高約7米,建國後尚存,墓頂有一大樹,上世紀六十年代被平毀。在鳳棲原還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墓。在上塔坡村北清涼山有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墓,文革中被破壞,1981年10月立碑恢復。

4. 報界宗師張季鸞:風骨與正義並存,病逝僅留十元錢,你怎麼看這樣的人生

《岳陽樓記》中這樣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文人墨客對於國事的憂慮。在漫長的文人議政階段,新聞人往往最能體現時代的變遷。

在新聞界有這樣一位大師,他的文章議論就是時代的活歷史,反復研讀後依舊歷久彌新,在他的文章中熱情與理智並存,思維與人格共舞。

在革命年代他「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更是成為新聞行業從業者的精神偶像和最高標桿,他便是一代報界宗師張季鸞。

幼年坎坷求學路

1888年,張季鸞出生在山東鄒平。在13歲那年,他的父親意外離世。他和母親以及妹妹一同跟隨扶柩回到老家榆林。

此後他的媽媽一人扛起家庭重擔,日子舉步維艱,異常困窘。但終是事與願違,在16歲那年,母親也離他而去。

正是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對職業保持無上的責任感與敬畏感,張季鸞才能創辦出一流的《大公報》。

如今,我們不需要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但作為一個工作者,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職業保持責任感與敬畏心,用最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次工作。

除此之外,堅定的愛國主義更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只有兩者兼得,才能真正無愧國家,無愧時代。

5. 有沒有人有我國黨報副刊歷史背景的資料阿,急!!!

1.王韜
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報刊政論家。王韜早年游歷歐洲,是我國最早提倡學習西方、變法自強的先進知識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政論報刊《循環日報》。王韜在《循環日報》撰寫了大量政論文章,鼓吹變法自強,創立了報刊政論文體,確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報風。他的部分政論文章後收編為《弢園文錄外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報刊政論文集。
·系統的提出了辦報主張:
1辦報目的是為了「立言」。即通過報紙來宣傳變法自強的主張。該思想成為中國報刊的傳統特色之一。
2報紙的功用是一個「通」字。即使國政民情上通下達。
3呼籲言論自由。
4主張報紙的文風要直抒胸臆。
5報紙的編輯人員要慎重選擇。
他關於辦報的言論代表了維新變法前報刊理論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報刊理論的基石。
2.鄭觀應
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與王韜類似的觀點:
1報紙的功用要「通民隱,達民情」。
2創辦報紙是實行民主政治的樞紐。
3辦報是中國變法自強的重要手段。
4呼籲政府允許國人辦報。
3.康有為
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思想家、理論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變法運動中著名領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國資產階級報業的先驅。
·1895年康有為聯合進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舉行「公車上書」,要求朝廷變法維新。
·1895.8參與維新派第一家報紙《萬國公報》。
·1895.11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第一個具有政黨性質的團體,京師強學會成立,康為實際組織者。作為京師強學會的機關報,《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
·1895.11康有為在上海,與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強學會。其機關報《強學報》應運而生。
在維新變法中,康有為十分重視報紙的宣傳作用,並認為報刊是維新變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創辦的報紙,都是重政論、重宣傳、輕新聞,使報紙成為了他們推行變法新政、開展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他認為報紙的作用有「匡不逮」、「達民隱」、「鑒敵情」、「知新政」四個方面。
4.梁啟超

5.唐才常(1867~1900)
字佛塵,湖南瀏陽人,是戊戌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宣傳家,與譚嗣同合稱「瀏陽二傑」。唐才常先後於1897、1898年任《湘學新報》和《湘報》主筆。他在兩報上發表大量文章,向讀者宣傳資產階級民權思想,鼓吹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發展民族工商業,走資本主義道路,在湖南知識界有很大影響。
6.譚嗣同(1865~1898)
維新時期重要的政治活動家和報刊政論家,與唐才常合稱「瀏陽二傑」。譚嗣同是南學會的主要組織者,是《湘報》的核心領導人物。在《湘報》工作的半年間,發表了25篇政論文章,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後,英勇就義。
譚嗣同的辦報思想主要有兩點:一是報紙要「求新」,成為「助新之具」。他認為,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局面,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而報紙的時效性最強,是最早的助新之具。二是,他認為報紙要代民立言,成為「民史」、「民口」。這些思想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意識。
7.嚴復(1854~1921)
我國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報刊政論家,維新運動知名人士。1895年,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表文章,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宣傳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闡述了變法圖強、挽救國家危亡的主張,在當時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1897年,嚴復與友人創辦了《國聞報》和《國聞匯編》,大力鼓吹變法維新。他在《國聞匯編》上署名發表了《天演論》等譯作,系統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呼籲國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動,為維新變法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但嚴復並不贊成維新派倡民權、開議院的主張,屬於維新派中的右翼。晚年思想漸趨保守。

8.章士釗
字行嚴,湖南長沙人。我國近代新聞史上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清末任上海《蘇報》主筆。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農業學校校長,南北議和南方代表。1924年任段祺瑞執政府司法總長。1925年兼署教育總長。曾參與鎮壓學生愛國運動,造成三一八慘案。他是甲寅派代表人物,所辦《甲寅周刊》反對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1949年任南京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同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著有《柳文指要》等。
9.章太炎
章太炎是中國近代著名國學家和報刊政論家。戊戌變法時期,參加強學會,曾為《時務報》撰述。1900年在《中國日報》等報紙發表文章排滿,反對保皇立憲。1902年後,為《蘇報》撰稿,宣傳革命,在《蘇報》案中被捕入獄,成為舉國聞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刑滿出獄後赴日本任《民報》主編,繼續宣傳排滿和保存國粹,成為《民報》最主要的政論作者和革命宣傳家。他的政論邏輯嚴密,氣勢充足,陳古論今,在當時產生重大影響。但他好用古奧字句和文言語法,傳播效果不如梁啟超的文章。五四運動後潛心治學,反對新文化運動,思想倒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支持抗日救亡。著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等傳世。
10.於右任(1879~1964)
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報刊活動家和政論家。1907年在上海創辦同盟會第一家大型日報《神州日報》,1909年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1910年在上海創辦《民立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銜接,風格和基調協同,被人稱為「豎三民」。 他所創辦的報紙揭發貪官污吏,披露帝國主義侵華陰謀,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很受讀者歡迎。他還為報刊寫了不少評論和詩詞,感情熾烈,文辭豐腴,名噪一時。著述有《右任文存》等。

11.遠生(1885~1915)
民國初年出現的名記者中最傑出的代表,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因采寫新聞通訊而負盛名的記者,被譽為中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稱其為「報界之奇才」。他先後編輯過《少年中國》、《庸言》等刊物,曾任《申報》、《時報》駐京特派記者,並為《東方雜志》等刊撰稿。
·通訊特點:
1題材務求重大。
2針砭時弊,不畏權貴。
3生動具體,善於捕捉細節。
4通俗自然,文風不拘一格。
·發明了「新聞日記」體裁,用日記形式報道評論當日新聞事件。
·其新聞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說:「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政治上,黃遠生的基本態度是擁袁反孫的,1915年被人認作帝黨刺殺於舊金山。黃遠生的文集《遠生遺著》,以新聞通訊作品為主,是我國第一部報刊通訊集。
12邵飄萍(1886~1926)(07)
·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著名報人,被譽為新聞全才。
·早年被《申報》聘為通訊員,參加南社。
·1911辛亥革命爆發,任《漢民日報》主編,開始職業報人生涯。後接辦該報,抨擊軍閥、揭露貪官污吏的罪行。後被逮捕入獄,漢民日報被封。
·1914出獄後東渡日本留學,1915創辦東京通訊社。專門為京、滬報紙提供東京通訊。曾首先報道了袁世凱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的「二十一條密約」,對國內反袁斗爭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1918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以消息迅捷聞名,有本社采寫+翻譯的外電。開展有聲有色的新聞采訪報道活動,對北洋政府的內政外交、國會動態等做出翔實的報道。
·1918在北京創辦大型日報《京報》。1919因揭露政府賣國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1920回國復刊,使該報成為北方一份有影響的大報。

·業務上,既辦通訊社又辦報紙,既精通采寫業務又善於經營管理,既從事新聞實踐又從事新聞教育,是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新聞全才。尤其善於新聞采訪,其撰寫的《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學專著之一。

·政治上,緊隨時代步伐,不斷進步,1925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共。1926年3.18慘案全力揭露真相,抨擊軍閥當局罪惡,被列入通緝黑名單,後被槍殺,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
13林白水
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曾兩度留學日本,攻讀法律,兼學新聞。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國白話報》、《俄事警聞》、《警鍾日報》,北京《公言報》、《新社會報》、《社會日報》等報紙的編輯、記者、主任和社長。1926年8月因所寫《官僚之運氣》一文觸犯當局,被奉系軍閥張宗昌殺害。
林白水撰寫的新聞和評論,揮灑自如,辛辣尖刻,好議個人短長,或揭人隱事,故積怨於軍閥,他的文章通俗淺顯,頗能吸引讀者。
14劉少少(1870~1929)
民國初年著名的新聞記者,與黃遠生、徐彬彬一起,被譽為「民初三大名記者」。青年時代就學於嶽麓書院,1905年留學日本,曾協助楊度創辦《中國新報》。1909年回國,任北京《帝國日報》編輯,開始用「少少」筆名,取「少年中國之少年」之意,撰寫政論鼓吹立憲,在新聞界嶄露頭角。
武昌起義後,先後擔任《湖南公報》、《公言》、《中華》等報刊的編輯、記者、主筆。袁世凱辦的《亞細亞日報》創刊時,曾應聘擔任主筆。
1918年後,受聘為北京大學講師,研究老莊哲學。劉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趨於保守,無大作為,但他為文獨辟蹊徑,庄諧雜出,時有新意,有報界「怪傑」之稱。
5.徐凌霄(1888~1961)
筆名彬彬,他與黃遠生、劉少少一起,被譽為「民初三大名記者」。1916年起,徐彬彬繼黃遠生之後任上海《時報》和《申報》駐京特派記者,長期為兩報撰寫北京通訊。他長於文學,嫻於經史,熟悉歷史掌故,因而他撰寫的通訊文筆優美而又富於情趣,深受讀者歡迎。他對中國傳統戲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初著名的報刊劇評專欄作家。
16胡政之(1889~1949)
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曾任上海《大共和報》翻譯、編輯、主筆,1915年任該報駐京特派記者,以消息快捷受到報界關注。
1916年,擔任王郅隆主辦時期的天津《大公報》的經理兼總編輯,曾親自采訪段祺瑞「馬廠誓師」等重大新聞,蜚聲於時。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赴歐采訪,是采訪巴黎和會的惟一的中國記者。
後在上海組織國聞通訊社,1926年在天津任新記公司《大公報》經理兼副總編輯,成為報界名人。
17張季鸞(1888~1941)
民國時期的著名新聞記者。1905年他官費留學日本,任《夏聲》雜志編輯,開始走上「言論救國」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報》記者。1913年,張季鸞受命北上創辦北京《民立報》,最先在報紙上披露袁世凱政府與五國銀行團簽訂的「善後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軒然大波,並因此而被逮捕。
出獄後,他回上海《大共和日報》主持國際版,後又任《民信日報》總編輯,積極進行反袁宣傳。
袁世凱死後,張季鸞任上海《新聞報》駐京特派記者和《中華新報》總編輯,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賣國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獄。1926年,任新記《大公報》總編輯兼副總經理,在新聞界開始享有盛名。

18.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3年陳獨秀參加編輯由章士釗創辦的《國民明報》,1904年與人合辦《安徽俗話報》,1914年在日本協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
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志,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6點希望:(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像的。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李大釗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卓越宣傳家,中國無產階級新聞活動的先驅。「五四」時期,他曾廣泛從事報刊活動,撰寫大量政論。
他曾任《言志》月刊的編輯,為《甲寅》月刊寫稿。積極參與《新青年》的編撰工作,還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他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向中國民眾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成立和大革命時期,指導創辦《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國民新報》等報刊。此外還指導過多家報紙雜志的編撰工作。1927年,在北京犧牲。
20徐寶璜
民國初年著名的新聞學家和教育家,1912年赴美學習經濟和新聞學,1916年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校長室秘書、北京《晨報》編輯,先後在北京民國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平民大學等校任教,主講新聞、經濟方面的課程。
1918年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被推為副會長、新聞學導師和會刊《新聞周刊》編輯主任,定期為會員講授新聞學基本知識,是最先在國內開設新聞學課程的大學教授。
所著的《新聞學》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本新聞學專著,蔡元培為該書作序,稱贊它「在我國新聞界實為『破天荒』之作」。黃天鵬《新聞學綱要序》中則稱徐寶璜為「新聞教育第一位大師」、「新聞學界最初的開山祖」。

21蔡和森
湖南人,1915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1918年同毛澤東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黨中央的宣傳工作。曾負責《先驅》半月刊、《向導》周報。蔡和森有很高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他的文章涉及面非常廣泛,既有理論深刻的長篇大論,又有一針見血的短文,分析精闢,邏輯性強,富有戰斗性和說服力,在當時有很大影響。1931年,在香港被捕遇害。
22.惲代英
我國著名青年運動活動家、傑出的宣傳家和報刊政論家,是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1年參加共產黨,1923任團中央宣傳部長兼任《中國青年》主編,一生從事報刊宣傳活動16年,主編或參與報刊10餘種,先後編輯過《新建設》、《紅旗》等刊物。他的文章既洋溢著革命熱情,又有理論分析,深入淺出,親切感人,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多年的辦報實踐使得惲代英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他注意理論探索和總結,對早期中共黨報思想建設作出了貢獻。1930年5月被捕,次年在南京被殺害。
23.蕭楚女
中國青年運動傑出領導者,卓越的無產階級政治家和宣傳家。五四前夕,任漢口《大漢報》副主編。1922年後任重慶《新蜀報》主筆。1923年到上海編輯《中國青年》。1925年赴廣州協助毛澤東編輯《政治周報》。他自學成材,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他的文章情理並融,分析深刻,常能出其不意擊中論敵要害。1927年在廣州「四一二」反革命中被害。
24.成舍我
民國時期著名報人與新聞教育家。原名成勛,後名成平,筆名舍我。早年在《益世報》擔任記者、主筆、總編輯。1924年至1925年在北京創辦《世界晚報》、《世界日報》、《世界畫報》,形成「世界」報系。他還在北京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培養新聞人才。1927年在南京創辦《民生報》,1934年被國民黨當局查封。1935年赴上海創辦《立報》。抗日戰爭時期,在香港和重慶相繼主持《香港立報》和《世界日報》。抗戰勝利後恢復出版上海《立報》和北平(今北京)《世界日報》。
1952年由香港去台灣,在台灣各大學任教。後在台北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後任世界書局董事長。1988年在台北創辦《台灣立報》。1991年在台灣去世。
25張竹平
·原任職申報,後自立門戶。
·1926與人合股購進上海《時事新報》。
·1928,將早年經營的 申時電訊社擴建為 申時通訊社,後成為國內很有影響的通訊社之一。
·1931任英文《大陸報》經理。
·1932與人創辦《大晚報》。
·後張 將以上三報一社合並,成立四社聯合辦事處。在國民黨壓力下,財閥孔祥熙強行收買。

26史量才
進步的愛國民族資本家、報業家。1912年接辦《申報》,自任經理,在他的經營下,《申報》在企業化經營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效。1929年,又陸續購進《新聞報》和《時事新報》等大部分股權,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報業資本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史量才深深認識到民族危亡的嚴酷事實和蔣介石對日妥協「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危害,毅然贊同團結抗日的主張,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他組織上海各家日報同時刊載《宋慶齡為鄧演達被害宣言》,還發表時評,矛頭直指蔣介石。「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史量才發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並被選為會長,積極募集救國捐款,支持十九路軍抗戰。同時,史量才還對《申報》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量才和《申報》的一系列改變為國民黨當局所不容,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遭特務槍擊,當場死亡。
27.鄒韜奮
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政論家和出版家。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後創辦和主編過6報1刊,創辦了著名的「生活書店」。
1926年10月鄒韜奮擔任《生活》周刊主編,開始了他的報刊生涯。「九•一八」事變後,鄒韜奮從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堅決反帝的愛國者,最終成為共產主義戰士。《生活》周刊被反動當局查封後,鄒韜奮繼續創辦了《大眾生活》、《生活日報》、《生活日報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抗戰》、《全民抗戰》等報刊,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
他寫的通訊和評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編輯、出版及經營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卓有見地的辦報主張,特別是主編《生活》的一系列論述,構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報刊思想,即「韜奮精神」:①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和高尚氣節;②密切聯系群眾,反映人民呼聲;③熱心服務讀者的辦報作風;④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鄒韜奮的報刊活動
鄒韜奮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政論家和出版家。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後創辦和主編過7個報刊。
(1)《生活》周刊
1925年10月由上海職教社創辦的機關刊物。創刊之初以「傳布職業教育的消息」為宗旨。1926年10月,鄒韜奮接任主編,不斷充實內容、革新版面,逐步發展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刊物之一。
「九一八」事變之前,該刊以力求政治清明與事業振興為目標;「九一八」事變後,鄒韜奮迅速走出改良主義幻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生活》周刊也轉而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中心,反對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發起為抗日軍隊捐款的活動。此外該刊還發表文章系統介紹社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該刊十分重視讀者意見,開辟「讀者信箱」專欄,徵求讀者意見,積極開展為讀者服務的工作;該刊的「小言論」專欄也很受讀者歡迎。在新聞業務上,《生活》重視選材的趣味性和價值性,主張文風要明顯暢快,深得讀者好評。
在鄒韜奮的主持下,《生活》周刊銷數增至15萬份,成為當時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1933年12月,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2)《大眾生活》
1935年,鄒韜奮在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周刊。在發刊詞里,韜奮提出要把實現民族解放,鏟除封建殘余,克服個人主義」為三大目標。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大眾生活》竭其全力報道了這一偉大運動的過程,並發表了許多態度鮮明的評論,給學生的愛國運動以熱烈的聲援。這個時期,發行量達20萬份,又創全國期刊發行的最高紀錄。1936年2月29日,國民黨政府查封了《大眾生活》周刊。
(3)《生活日報》
1936年在香港創刊,這是他一生中主編的惟一一張日報。該報出至7月31日自動停刊。
(4)《生活日報星期增刊》
1936年在香港創刊,後改名為《生活日報周刊》。8月,移到上海出版,改名為《生活星期刊》。
(5)《抗戰》3日刊和《全民抗戰》
1937年8月在上海創辦。第二年7月,與李公朴辦的《全民》周刊合並,改名為《全民抗戰》,在漢口出版,韜奮主編。1941年2月被查封。
(6)香港《大眾生活》
1941年 5月17日,《大眾生活》在香港復刊。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停刊。
鄒韜奮的報刊理論
韜奮在長期的報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報刊的經驗,並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理論見解:
(1)關於新聞言論自由問題
接辦《生活》周刊之初,他認為辦報刊應該「心目中全無黨派」,報刊應「成為社會上人人的一個好朋友」。在《生活》周刊一再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他考察歐美許多國家之後,他對新聞自由的理解發生了深刻變化。認識到:「在資本主義的國家和資本帝國主義所侵略的殖民地,只有少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裡,卻有多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
(2)密切聯系讀者,熱忱為讀者服務
①他接辦《生活》以後,就開辟了讀者《信箱》專欄,他十分重視這個欄目,稱讀者來信為「本刊真正的維他命」,熱心為讀者解答各種疑難問題。
②在報刊文風上,強調內容精煉,篇幅短小,提倡「明顯暢達」的平民文風。
③在經營上,他認為「報紙上面登載廣告,不應該專為了報紙的營業收入,而應該同時顧到多數讀者的利益」。盡量減低報刊售價,並堅決拒絕不義之財。
(3)報刊要有特點和個性
他強調新聞工作者要有「創造的精神」。他辦的報刊,每一個都有獨特的風格,這也是他的報刊為讀者歡迎,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4)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鄒韜奮熱愛新聞出版工作,為新聞事業奮斗終生。他曾經提出,理想的編輯至少應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大公無私;二是敏銳的觀察和卓越的識見;三是文字暢達;四是至少精通一種外文。他還提出過新聞工作者應該有廣博的知識、健全的體格,懂一些自然科學知識。
【「鄒韜奮新聞獎」(94)
為了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繼承和發揚鄒韜奮同志真誠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風而設立的。1993年設立,每兩年評獎一次,寧缺毋濫,獎勵新聞編輯(如負責通聯工作、寫新聞評論的、從事新聞研究的人員)的最高獎。】
28.范長江
中國著名記者,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35年7月,他以《大公報》特約記者身份從成都出發,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考察川、陝、青、甘、內蒙等地,撰寫了大量旅行通訊,匯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
西安事變後,他深入西安采訪周恩來,隨後進入延安采訪了毛澤東,在國內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變真相。他發表的通訊《西北近影》和《陝北之行》輯入通訊集《塞上行》。范長江是第一位從白區進入延安,向全國報道陝北革命根據地情況的中國記者。
抗戰爆發後,范長江深入前線采寫大量通訊。1938年發動創辦「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後又於1938年10月20日在長沙與胡愈之等創辦國際新聞社。
1939年5月,范長江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
「范長江新聞獎」(92)
(1)是中國記協和范長江新聞基金會聯合設立的優秀中青年記者(包括新聞節目主持人、新聞播音員)的最高榮譽獎,也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該獎1991年開始評選,每兩年評選一次。這項獎要求參評者德才兼備,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在新聞工作中有突出貢獻,人品、文品俱佳,並對參評者的綜合業務成果和思想作風、職業道德、社會反應各項進行綜合考察和評選。
(2)該獎項以中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范長江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和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學習和繼承范長江同志獻身人民新聞事業的崇高精神,推動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檢閱和提高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培養和造就更多的優秀新聞工作者。

6. 張季鸞的墓園

1942年,這位《大公報》前主編的遺體,被從重慶迎返陝西故土,在一場規模盛大的公祭典禮之後,下葬在西安市杜曲鎮竹林村一座佔地40畝的陵園中。如今,這個曾經遠近聞名的陵園幾乎已經徹底被毀,在僅剩的一片一畝見方的土坡上,張季鸞後人補立的墓碑,孤零零地立在叢生的雜草間。 在公祭的前一年,當時任《大公報》主筆的張季鸞在重慶病逝時,國共兩黨最高層都在第一時間發來唁電,蔣介石、周恩來更是親自前往喪禮,弔唁這位報人。當時的公祭,城裡來的戲社搭台唱了好幾天大戲,周圍幾個村的廚子都被請來村裡,以便接待前來弔唁張季鸞的賓客。公祭開始前,五六十個穿著軍裝的人組成的軍樂隊進行演奏,天空中的飛機低低地盤旋在陵園的上空。發來弔唁的書信成堆成堆地摞著,陵墓周邊人山人海,前來看熱鬧的人把周圍幾百畝麥地都踏光了。 張季鸞祖籍在陝西榆林,當時之所以選擇將他葬在西安,是因為墓地所在的樊川,是專門為了迎接他所挑選的「風水寶地」。當地人們傳說,這里背靠高山,兩側兩條水渠流淌,號稱「雙龍戲珠」。而在文獻記載中,這里被譽為「天留佳壤,以待大賢」。在這場公祭之後,一座「又大又有氣勢」的陵墓,就在村子東頭的塬上蓋了起來。有高高的圍牆,門口的幾個石墩子「兩三個人都抱不住」。走進大門,磚鋪的一條大路,連接著一道長長的台階。陵園院牆外本來種著一排茂盛的洋槐樹,通往墓碑的那條磚鋪小路,兩側也有兩道繁茂的花牆。陵園的裡面,有兩片桃園,而在台階的盡頭,墓碑周圍,則是一大片的松樹,那是專門從周圍的山裡移來的「秦嶺松」。陵園建成之初,曾經有一個連的隊伍駐扎在這里,專門為張季鸞守墓。沒過幾年,這些國民黨的軍隊隨著戰事吃緊,不知所蹤。這個龐大的陵園從此沒了人看守。 解放後,特別是接踵而至的「大躍進」,為配合大煉鋼鐵,周圍幾個人民公社爭先恐後地派人趕來這里。很快,陵園院牆內外的洋槐、白楊,還有墳前的秦嶺松,都被干勁高昂的人們爭搶著砍倒,送入土法煉鋼的爐子里。《大公報》各大版面紛紛改組,新聞界與它的過去進行了決裂。在幾十公里外的西安城裡,張家的後人此時已無暇顧及這些了。直至「文革」開始後,這些用江南運來的石材刻成的石碑,連同墓基上砌的石條、青磚,都被徹底砸碎,成為村民們用來蓋房子的邊角碎料。最後,在「破四舊」的運動中,一輛屬於生產隊的拖拉機從墳頂推過,將半個土包夷為平地。整個陵園瞬間變成了莊稼地,並且按照地界,被分成兩半,劃撥給了兩個不同的村子。在一片混亂中,村民們突然發現,不知什麼時候,張季鸞的墓地已經被人挖開了。打開的墓地好像一套「院子房」,里頭有一間廳堂、兩間小室,裡面的陳設只餘下一張石幾,一把茶壺、一副麻將、一隻煙斗,散落在上面。這便是這個龐大的陵墓保存下來的全部葬品。之後的幾十年裡,張季鸞的墓帶著赤裸裸的裂痕,躺在這片凌亂的莊稼地里。即使是「文革」結束後,也沒有人想要重新修整一下這個這只剩下半個土包的陵墓。 1994年,一名當地的記者尋訪到這里,面對墓地慘狀大為震驚。他在隨後的報道中寫道:「一代報人張季鸞墓,早已淪為荒郊野冢,無任何標識,人跡罕至。一抔殘土,面對著暮春寂寞的陽光,不堪憑吊。」 1999年的一天,張季鸞旅居香港的孫女突然打來電話,告訴張季鸞的外甥女李賦英,一個曾經在《大公報》工作的老人,輾轉找到陵園,卻發現建築已經盪然無存,墓園又荒又亂,土包也只剩下了半個。「墓一定要重修,這是我的責任。」這個女孩在電話中說,「我只能拿出一萬元港幣,你能不能幫我做一下?」李賦英立刻答應了下來,為了批下一塊地,她坐著公交車,從西安市市中心到長安縣縣城,來來回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一開始,當地政府以為是港商回鄉投資,熱情很高,但結果發現只有一萬港幣,立刻「失望得不得了」。幾番協商後,李賦英最終拿到了一畝地。這正是當年陵園盡頭墓碑所在的地方。雖然與陵園最初40畝的規模仍相差甚遠,但她已經覺得 「很滿意」了。 李賦英按照子孫給長輩樹碑的口吻,擬了「先父張季鸞先生之墓」幾個字。至於石碑的背面,最後選擇了兩條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唁電,放了上去。最後的碑文,是李賦英請自己在水電工程局的一個同事寫的。至於搭建這個墓碑的工匠,李賦英在村子裡打聽了很久,最終找到做了幾十年石匠的邢炳年。沒過幾個月,這個經驗豐富的石匠不僅蓋好了墓碑,還從生產隊的飼養室,把陵園里原來擺放的供桌又搬回了墓地。那是他在「文革」期間運回村裡的。當時,因為供桌太大,又想不出能做什麼,他就把這張石台丟在了飼養室里。如今,這張和生產隊飼養的牛、馬、驢子共處了幾十年的供桌,終於又回到了墓碑的正前方。因為小時候常去張季鸞陵園玩耍,邢炳年對於這次重修墓碑的活計分外用心。等到墓碑搭建了一大半的時候,他自作主張,在斜對門的工匠那裡,花了35元,刻下了一方寫有「報界宗師」的小石碑,又把它加在了墓碑的頂端。這幾個字,是他從李賦英送他的《張季鸞文集》中看到的。「這是周總理唁電里的話,」李賦英還聽從了邢炳年的另一個建議,按照她原先的圖紙設計,墓地的土包應該澆上水泥砂漿,把它整個覆蓋起來,但邢炳年說,被水泥砂漿包裹的墓地,長不出草來,「人丁不旺」。回想起張季鸞年屆五十才得獨子,李賦英心中一動,立刻爽快地答應邢炳年,讓墓地的逆土裸露著,多長些草。1999年秋天,新的墓碑終於立了起來。
2004年,與竹林村相鄰的玉村率先將自己所擁有的陵墓周邊土地租給了一所磚窯。隨後,竹林村的生產隊也將屬於自己村的土地出租,建起了一家種豬場。當種豬場開始動工的時候,墓前的一條土路被截斷了。在長安區杜曲街道的曹國斌主任看來,這所新建的種豬場,是顯而易見能帶動經濟發展的「惠農項目」。如今,這個「陝西省萬頭瘦肉型良種豬繁育基地」已經擁有超過5000頭種豬。在場院圍牆外,兩條用來排出豬糞的溝渠骯臟不堪,散發出濃重的臭氣。至於張季鸞,「項目審批的時候,大家對他並不了解」。沒有人知道這座在豬圈和磚廠夾縫中的墓地屬於誰,沒人知道墓室的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許多輝煌的記憶。
2008年4月,這里舉行了紀念張季鸞誕辰120周年的祭拜活動。陝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陝西日報社、西安日報社、香港《大公報》陝西辦事處、新民晚報社、榆林日報社的代表以及西北大學、西安外事學院新聞專業的學生,一行百餘人專程趕到長安區杜曲鎮,祭拜這位德高望重的新聞界前輩,張季鸞先生的孫子張哲明也專程從上海趕來紀念祖父。上午9時,眾人在長安區杜曲鎮鎮政府設置的祭奠現場內,向張季鸞先生的遺像三鞠躬,表達悼念和崇敬之情。在聽過張季鸞先生生平事跡之後,人們對其敬重之情又增添了幾分。張季鸞先生的親屬和來自各地新聞界的代表宣讀了紀念文字,簡朴的祭奠儀式結束後,一行人捧著鮮花,前往6公里外的張季鸞先生墓地進行祭掃。
在祭拜儀式上,陝西省記協主席尹維祖感慨到:張季鸞先生從事新聞工作的時代,正是中華民族面臨生死抉擇的危難時刻,他從民族大義出發,刊發了一系列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文章,呼籲國共合作,共同抗戰。他崇尚「文人論政」,以廣博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寫出了一批分析透徹、文風犀利的好評論、好文章。「今天,可以告慰季鸞先生的是我們的國家已經以一個獨立、民主、富強、文明的大國形象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新聞事業也在改革發展中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西安日報社社長郝小奇表示:張先生早年走言論救國之路,以鋒利之筆,寫忠厚之文,成為享譽中外的新聞工作者和時政評論家。張先生祖籍陝西榆林,他對中國現代新聞事業貢獻卓著,是我們陝西人的驕傲;先生病逝後安葬於長安杜曲竹園村,他的精神永存。他說:「我們懷念先生的目的是秉承先賢的意志和事業,我們將努力辦好《西安日報》和《西安晚報》,更進一步彰顯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公信力。」新民晚報新聞總監蔡偉表示:張先生一生以言報國,為民諫言,其所辦《大公報》享譽海內外。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或檄文激辯,或慷慨議政,沖鋒在新聞第一線,表現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偉大胸懷。
從2004年以後,「豬場逼侵報界宗師墓園」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但直到現在,站在張季鸞的墓前,噪音與臭氣依舊撲面而來。「我們也沒辦法」,長安區杜曲街道的曹國斌主任說,「搬遷需要的幾百萬元經費,我們也出不起,而且要找到一片工業用地,也是很困難的。」在2010年5月底長安區的一次會議中,當地政府再次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幾種方案。除了耗費巨資將豬場搬走,另一個選擇,則是將張季鸞墓搬遷到同在西安市長安區的「歷史名人區」。
事實上,在種豬場和磚廠尚未建起來時,社會各界已開始呼籲保護張季鸞墓。2000年2月,西安市人大代表白瑞就提出「張季鸞先生墓應予保護並逐步恢復陵園原貌」的建議。對此,當時的長安縣政府答復,已免費「提供了墳頭所在的耕地一畝」,歡迎張季鸞親友「投資修建張先生墓園」。
2002年1月27日,西安政協委員、陝西省記協主席尹維祖提出對張季鸞墓保護維修的建議,當時西安市政府復函稱,長安區政府「已組織文管辦、土地局、杜曲鎮政府對墓園進行了修建,並在墳地周圍栽植了花木」。然而,即使在這樣的「保護」狀態下,種豬場和磚廠還是順利地建起來了。張季鸞的孫子張哲明曾在1990年去過墓地一趟,當時面對殘景,有些傷心,2008年在張季鸞誕辰120周年時再去墓地,就感到極為憤怒,「路被佔了,養豬場、磚廠包圍了整個墓地……」
在媒體和有識之士的不斷呼籲下,2011年1月,西安市長安區區長楊建強現場查看後,要求分管副區長牽頭,相關部門和街道辦負責,由區財政出資,做好墓園修葺、隔離圍牆、道路修建、植樹綠化,將「豬場逐步轉移、磚廠逐步關閉等環境治理工作」。「重建墓地的設計圖紙做了三稿,可是搬遷進行不下去,最後就擱到那兒了。」杜曲街道辦主任張權日前稱,自己調來不久,對於張季鸞墓以前的事並不清楚,但知道張季鸞其人,所以也著意保護,「墓園內,干凈整潔,都是工作人員不定期打掃的結果」。張權稱,關於新墓地的設計,找的是一家頗有實力的公司,根據設計圖,新墓園將在磚廠西面,也就是墓地東側開一個門,但對此設計家屬方面不同意,堅決要求搬遷種豬場和磚廠。可事實是,種豬場和磚廠分屬杜曲和王莽兩個街道辦,要「搬遷並不容易」。杜曲街道辦介紹,就搬遷一事曾與豬場多次協商,對方也同意搬遷,但杜曲范圍內已沒有用地指標。一份資料顯示,要搬的種豬場,佔地50畝,投資800萬元,2007年被省上確定為「省萬頭瘦肉型生豬繁育基地」;而磚廠屬於一家建材公司佔地70畝。街道辦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種豬場豬最多的時候超過了5000頭,若要搬遷,需800萬元~1000萬元左右。至於磚廠,一年產值300多萬,「根本負擔不起」。

7. 結合張季鸞的生平,簡述大公報的發展史

1908年回國,張季鸞一度在於右任主辦的上海《民立報》任記者。辛亥革命後,擔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負責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等重要文件,並且發出了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第一份新聞專電。因反袁世凱被捕。出獄後,在上海先後任《大共和日報》編譯和《民信日報》總編輯。1916年任上海《新聞報》駐北京記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兩地的《中華新報》總編輯。
1926年與吳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記公司,接辦天津《大公報》,任總編輯兼副總經理,主要負責評論工作。1942年9月6日病逝於重慶。身後有文集《季鸞文存》傳世。張季鸞先生文筆犀利酣暢,在標題製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獨到之處。他和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於右任,水利科學家李儀祉並稱為「陝西三傑」。 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唁電中這樣說:「季鸞先生,文壇巨擘,報界宗師。謀國之忠,立言之達,尤為士林所矜式。」

張季鸞幼年時有點口吃,還體弱多病,但文章卻寫得又快又好。光緒三十一年(1905),張季鸞到日本去留過學,學政治經濟學。1926年9月1日,他與吳鼎昌、胡政之合作,組建了「新記公司大公報」,同時《大公報》復刊,進入新記時期。他做起了《大公報》的總編輯(時稱「主筆」)。在具體的辦報活動中,張季鸞始終堅持對時局進行盡可能公正、客觀的報道和評論。

8. 文字評論寫作題型

新聞評論寫作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
題乾的括弧內。每小題1分,共22分)
1.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輿論與輿論之仆》,很好地說明了新聞評論與社會輿論的關系。
A.梁啟超 B.王韜 C.於佑任 D.張季鸞 2.( )是一份以政論著稱的報紙,它首創社論。
A.上海新報 B.申報 C.新聞報 D.字林滬報
3.《新青年》與( )報把我國報刊評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當時負有盛名的革命民主主義陣地和論壇。
A.治言 B.晨報 C.時事新報 D.每周評論
4.被譽為「報界宗師」的政論家( )的社評《蔣介石之人生觀》(1927年12月2日)曾經是當時膾灸人口的佳作。
A.張季鸞 B.范長江 C.王芸生 D.鄒韜奮 5.新聞評論的群眾性,首先要求的是它的( )上的群眾性。
A.內容 B.讀者面 C.寫作形式 D.評論作者的廣泛性 6.我們平常所說的有的放矢,指的是新聞評論的( )問題。 A.理論性 B.針對性 C.新鮮性 D.准確性
7.( )是新聞評論立論的一個較高的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政論作品的一個鮮明的特色。 A.有的放矢 B.寓有新意 C.准確無誤 D.高瞻遠矚 8.孔子曾經批評他的學生子路、冉有說:「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凹兒 .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這里孔子所用的論證方法是( )。 A.類比 B.喻證 C.反證 D.例證 9.在新聞評論的結構中,結論的作用在於( )。
A.提出問題 B.分析問題 C.解決問題 D.深化主題 10.「辭達而已」指的是行文( )。
A.淺顯易懂 B.生動引人 C.深入淺出 D.深刻准確 11.樸素精煉是新聞評論行文的要求之一,它是指( )。 A.行文簡潔 B.文章短小
C.文字朴實 D.以盡量短小的篇幅容納盡可能多的內容 12.當今報紙上的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是( )。 A.社論增多,評論員文章增多 B.社論減少,評論員文章增多 C.社論減少,評論員文章減少 D.社論增多,評論員文章減少
13.我國報刊獨創了下列的哪一種文體形式( )。
A.社論 B.評論員文章 C.觀察家評論 D.編輯部文章 14.最能體現新聞評論群眾性的評論體裁是( )。
A.社論 B.評論員文章 C.專欄評論 D.余論
15.在我國,廣播評論成為新聞廣播的有機部分,成為其基本體裁之一,是在20世紀( )年代末的事情。

閱讀全文

與報界宗師張季鸞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修道鏡在線觀看 瀏覽:501
冥婚電影完整版台灣 瀏覽:861
灰姑娘電影音樂歌詞 瀏覽:394
電影科幻大全免費看 瀏覽:852
台灣幾個小混混被殺電影 瀏覽:962
電影可愛的中國演員 瀏覽:376
爸爸兒子互換身體是什麼電影 瀏覽:902
一個電影的游戲下載網站源碼 瀏覽:951
千與千尋電影圖片高清 瀏覽:986
騾子電影台詞英文 瀏覽:122
唐白虎點秋香周星馳演的電影 瀏覽:747
求抗戰電影大全 瀏覽:99
林志穎飛車電影大全 瀏覽:135
sans第三季大電影 瀏覽:948
關於兄弟打架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775
下鄉愛情電影 瀏覽:915
打架青春校園電影大全 瀏覽:975
周星馳演的張良是哪部電影 瀏覽:59
千與千尋2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783
鷹鷹電影完整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