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途島之戰觀後感400字
1
很真實,很客觀的影片,導演把握的恰到好處。
沒有什麼煽情,就是實實在在的空戰。美國在實力上不如日本,但在許多細節上處理的很好。比如在修理「紐約城」號時,美國軍官的態度上「要麼百分之百能用,要麼不能用」。與之對應的是日本的一艘船的彈射出了問題,使偵察機晚起飛半小時。更致命的是偵察機發現了敵人但發報機壞了。
在運氣方面美國人的運氣好很多,小日本換了炸彈卻留在了甲板上。影片特別強調了這一點。
在情報方面,美國破譯了密碼。後來山本五十六就是因此喪命的。
而且本片的觀點是:決定重大事件的是運籌,勇氣,失誤和機遇多因素的綜合。
尼米茲的話很是准確:「山本在各方面佔了上風,兵力,信心,經驗,是我們比他們強呢,還是我們比他們更幸運?」
片中有許多真實的戰地影像更是添色不少。
2
在中途島海戰中,哪一方犯錯誤更多,這是不言而喻的。的確,把美日雙方作戰情況加以研究,不能不承認在這次作戰中所有錯誤都是日本方面的。
南雲海軍中將犯的錯誤最多,但這並不等於說他的才幹比不上別的司令長官。他的運氣不好,因為南雲部隊是唯一跟敵人真正交鋒的日本部隊。他的處境使他不得不作出絕大 部分影0向戰斗結局的決定。其他司令長官,包括被認為指揮全部日本部隊的山本海軍大將在內,都處於無所作為的旁觀者地位。既然他們不象南雲那樣必須作出關系成敗的決定,他們就不可能犯錯誤。
說了這許多為我們的司令長官開脫的話之後,也讓我們說點批評的話吧。按照事後的檢討,南雲海軍中將顯然犯了三個嚴重錯誤。
第一,在空襲中途島那天清晨,他沒有作出充分的搜索部署。如果他早一點派出雙相搜索,就有可能很快發現還沒有被察覺到的敵特混艦隊,這樣南雲可以先發制人,而不致挨打。至少在他知道「築摩號」和「利根號」的搜索機不能按時起飛後,應該立即派出別的飛機,填補搜索扇面的空白。當然,「築摩號」的第五號搜索機沒能發現敵航空母艦(盡管這架飛機大概從敵航空母艦上空飛過),是不能歸咎於南雲海軍中將的。
南雲的第二個錯誤是和他採用的把艦載飛機分成第一攻擊波和第二攻擊波的方法有關的。每次攻擊波都是從四艘航空母艦上按比例抽調出來的飛機編成的,而不是由兩艘航空母艦的飛機編成第一攻擊波,另外兩艘航空母艦的飛機編成第二攻擊波。雖然同時使用四艘航空母艦的飛機可以縮短飛機起飛和回收的時間,但在收回飛機和緊接在收回飛機之後的時間內如遭到敵機攻擊時,必然增加了脆弱性,因為那時四艘航空母艦全都忙得不可開交,不能馬上使自己的飛機起飛,以抗擊敵機的進攻。同時這還意味著在這段時間內,機動部隊都不能對敵航空母艦發動攻擊,不管情況如何迫切需要。倘若南雲只從兩艘航空母艦上派出飛機去空襲中途島,讓另外兩艘航空母艦的飛機待機以備萬一,他就不至於在戰斗的緊要關頭發現自己的手腳被縛住了。
南雲的第三個錯誤也許是最嚴重的錯誤,在於當他發現敵特混艦隊有一艘航空母艦後,沒有立即用全部飛機進攻。不管這些飛機裝備的彈葯是否合適,或甚至沒有戰斗機掩護,也應該出動。這樣做所冒的風險誠然是很大的,但難道比正當飛機在甲板上擺著、手忙腳亂地加油和更換彈葯時遭到敵艦載機的攻擊不少冒點風險嗎?南雲難道有理由可指望敵人不在這最不堪一擊的時刻來進攻?他不願冒險派出沒有掩護和彈葯裝得不合適的轟炸機去攻擊敵人,結果是怎樣呢?他所選擇的辦法結果是自己的轟炸機被敵機殲滅了,直至連反擊一下以索回損失代價的能力都化為烏有了。山口海軍少將在這緊急關頭的判斷是唯一正確的。南雲選擇了自以為正統的和比較安全的方針,但是從那時起他的幾艘航空母艦就註定要遭劫了。
南雲的錯誤判斷使他的機動部隊在山本海軍大將還沒來得及採取任何措施以前就被斷送了。換句話說,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能運用其判斷來影響事態之前,日本部隊就幾乎已經徹底戰敗了。面對這一嚴峻局勢,山本海軍大將是否也犯了象南雲那樣優柔寡斷的錯誤?他的幕僚獻策由他本人裁可的與敵人進行海上夜戰來挽回戰局的夜戰計劃,十分明顯是一個鋌而走險的計劃,壓根兒就沒有多大希望。到最後被迫承認這項計劃無成功的可能時,山本海軍大將立即放棄戰斗,認為敗局已定,無可挽救了。
⑵ 經典大片的影評
1976年的那部《中途島》中,由於技術條件限制,不得不從美國電影《東京上空30秒》、《虎!虎!虎!》、日本電影《太平洋の嵐》、二戰新聞影像、甚至英國電影《不列顛空戰》中借用了大量的海空大戰影像鏡頭,這些鏡頭清晰度和色調五花八門,甚至武器型號也和中途島之戰不符合。至於老版電影自己拍攝的場面,很多是在美國「列剋星敦」號和「奧里斯卡尼」號航母上完成的,令眼尖的軍迷感到出戲。然而,時代變了,《決戰中途島》藉助電腦特技技術,肆無忌憚地製作出以假亂真的場景,特別是戰機戰艦的近景。什麼航母滿舵轉向,大機群在密集的防空炮火中穿梭,SBD式俯沖轟炸機的機尾機槍手與零式戰斗機激戰,華麗的海空大戰似乎就在眼前。
這部電影的定位是動作片,不是軍迷追捧的戰爭片,從動作片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段精彩的戰斗,從這個意義上是合格的。典影放出的預告片和劇照中有一個美國飛行員和一個黑頭發的女性角色隔著鐵圍欄痛苦對視的鏡頭。但是《決戰中途島》沒有重現老版電影中美軍飛行員和美籍日本女人談戀愛的虛構情節。這個情節主要是在反對越戰的民眾情緒范圍中,討好酷愛「反戰」和「人文精神」的觀眾。大部分導演在拍攝這種類似於歷史紀錄片的電影時都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的加工,我國的導演拍戰爭片就喜歡把反派拍的傻一些。但是看了《決戰中途島》後,發現反派也確實是有智商的,導演在重點拍攝美國太平洋艦隊勝利時,也沒有忘記對日本做出決策的合理性做出解釋,這一點確實不錯。
影片宏大敘事手法確實做的不錯,蜻蜓點水般提一提前後幾十年的歷史,交代前因後果;重點講述珍珠港事件、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戰役;從飛行員視角,指揮部視角,士兵家人視角多角度敘事,敘事豐滿而立體;最後輔之以日本國,中國的一些鏡頭,拓展了影片的空間縱深感。全片看起來宏大而不散亂,有點有面,十分不錯。
⑶ 美日決戰中途島,完成以少勝多的傳奇,為何日本一敗塗地呢
在11月8日上映了一部美國電影決戰中途島,中途島戰役確實也是奠定了日本在太平洋海域的戰略地位降低的重要戰役。同時因為日本在中途島戰役當中失敗了,所以這直接加速了日本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
⑷ 籌備15年,伍迪·哈里森等實力派出演,《決戰中途島》到底有多炸裂
美國電影《決戰中途島》,故事主要講述日本偷襲珍珠港半年後,美日海軍主力在中途島發動決戰,美國海軍以弱勝強,此戰成為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徹底撲滅了日本法西斯的囂張氣焰,給盟軍大反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籌備15年,伍迪·哈里森等實力派出演,《決戰中途島》到底有多炸裂?
這一次,「毀人不倦」的艾默里奇將視角從虛構科幻的災難題材,轉向了真實的歷史:二戰期間美軍最重要的一場戰役,中途島戰役。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在短短90分鍾的襲擊中,日本炸沉了美軍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毀188架飛機,導致2400名美國人喪生。這場突襲標志著日美正式宣戰,也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帷幕。
⑸ 《決戰中途島》網路上線,觀後有感,為什麼說幸虧沒去電影院看
宅在家裡看電影,老片看太多了之後,終於有新片上線了,《決戰中途島》。
這部電影當初在院線上映時,口碑毀譽參半,忘記什麼原因了,反正筆者沒去看。如今可以在網路上白PIAO,心裡有點美滋滋的感覺那是真的。
有人說,電影院能體會到更精彩的畫面和更震撼的音效,其實現在很多家庭都配備了大屏電視,在客廳里關上燈,那畫面和音效並不比電影院里差太多。
此外,筆者不去電影院也不是為了省幾十塊票錢,而是傷不起。你想,現在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有幾個人是自己去的?基本上都是帶著女朋友,或者老婆,或者全家去的。
《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是一部歷史快餐片,就像前文所說,中間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以及人物,還有數不清的歷史細節和各種裝備,對於軍迷來說看著挺過癮,但對於90%以上的女性觀眾來說,她們看《決戰中途島》必定是看不懂的。
你想像一下,在電影院里你的女友或者愛人隔幾分鍾就要問你問題的畫面。別說解釋清楚什麼「絕命五分鍾」,光解釋一下杜立特空襲起飛的難度,魚雷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的區別,估計都不是幾分鍾能說明白的,更別說其中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了。
看到最後,估計她們就能記住了一件事,那個叫山口的日本人好酷,好可惜。
所以,筆者認為《決戰中途島》這部歷史快餐電影,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是適合在客廳里慢慢欣賞。
⑹ 《決戰中途島》拍得太糟糕,軍事武器錯漏百出,為何不能算歷史正劇呢
上映的美國大片《決戰中途島》可謂是風生水起,很多人對這部影片的評價都非常高。而且在大閱兵之後這一步反映二戰時期重要戰役的電影在國內上映,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美國對於這部大片所給出的介紹,也是說它是一部反映真實歷史的影片,但是如果真的是反映真實的歷史,在影片當中應該出現的許多軍事方面的細節就應該做到真實還原。小編在看完這部決戰中途島之後,發現了當中非常多的漏洞,與其說它是一部歷史證據,不如說它其實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美國大片。
再來看看作戰隊形上的不足,電導演應該沒有在很多軍事的資料上下很多功夫。如果真的有仔細的去研究過,就不可能出現電影中的那種單縱陣的飛機排列方式。簡單來說,電影當中所出現的場景就是講究一個排場。很多很多的飛機,大家一字排排開,然後顯示出磅礴的氣勢,在高空當中飛行進行作戰。但是如果這部電影定位是一個歷史的證據,這樣的情況就是不合理的。因為在歷史上,在作戰過程當中,如果出現這樣的排列方式,那無疑是自殺式的行為。根本就不符合戰爭的要求。
⑺ 《決戰中途島》符合真實史實嗎,美國海軍F4F野貓戰斗機為什麼沒出現
《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我覺得並不符合真正的史實。戰斗機沒有出現只是不利於劇情發展。
在《決戰中途島》這整部電影當中,熟知中途島戰役歷史的觀眾們就會發現美國海軍航母並沒有任何的艦載戰斗機,而且在整個中途島的戰斗的場景當中,也未曾看見過美軍的任何一架戰斗機的出現,就是連企業號、大黃蜂號、F4F野貓戰斗機這樣常見的機型也沒有出現過。這對於熟知那段歷史的觀眾來說,這明顯是不對的。
但是導演為了觀賞性卻是去掉了這些鏡頭。所以說在我看來,《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中並沒有給予戰斗機的鏡頭是不合理的,他們應該在拍片的時候多拍一些這些戰斗機的場景,給予那些為國犧牲的戰斗機飛行員他們本應該擁有的榮耀。
⑻ 《決戰中途島》評價怎麼樣
《決戰中途島》評價很好,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後在南太平洋爆發,美國海軍在中途島環礁成功擊退日本帝國海軍艦隊的攻擊,獲得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這場戰役被歷史學家視為戰爭的轉折點。
影片改編自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關鍵轉折點,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反法西斯盟軍節節敗退的局面。同時,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著名「以小搏大」的戰役之一,在海空軍力大幅弱於日本的情況下,美軍以沉沒一艘航空母艦為代價,一舉擊沉日本主力航空母艦四艘、巡洋艦一艘。此次戰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格局,為二戰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⑼ 《決戰中途島》了解一下史上最危險最華麗的戰術:俯沖轟炸
說下這部,《決戰中途島》,作為一部戰爭電影,跟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而且有一處難得一見的場面。
先來說電影本身,小弟稱之為「戰爭科普電影」,這是有別於傳統戰爭片的一種存在。
在我們印象里戰爭電影是什麼樣子?基本大家能聯想經典戰爭電影就是《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硫磺島來信》《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乃至前不久的《血戰鋼鋸嶺》這些作品。
多數經典戰爭片給我的感覺就是通過渲染場面慘烈和角色深度刻畫來達到「挖掘人性+反思戰爭」的目的,這個沒有問題,不再多言。
但另一種戰爭片就比較少見了,就是《決戰中途島》的這樣式兒。
我們可以稱之為 主旋律戰爭片 ,但這是相對於老美,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什麼旋律」跟我們無關,在我們眼裡本片除了電影奇觀作用之外,恐怕就是「科普」功能了。
因為這部電影從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到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這6個月內的故事都給你講了一個遍。
從美國人被日軍揍得灰頭土臉開始,到美國人發憤圖強准備雪恥,一幫頭禿的學霸整天窩在小屋裡研究日本密碼,期間還穿插了轟炸東京,珊瑚島海戰,以及約克城號3天被修復的奇跡(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最後還是沉了)等等,最後美國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以少勝多,成為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說白了就是廣撒網,群戲視角,事無巨細的戰史都有展現。最終給人的感覺就是,用電影的手法拍了一部「紀錄片」。
《決戰中途島》就是這樣,是一部連小白都能看得懂的外國戰爭故事,哪怕你對這段歷史完全不了解也沒有關系,電影把這段往事說得清楚明白。而且所有出場的角色,都是真實歷史人物。
歷史學家們,乃至部分軍迷絕對會對該片嗤之以鼻,因為電影描述的內容就跟小學課外讀物一樣,毫無深度,平鋪直述。
當然這樣的敘述方式,也導致什麼殘酷戰爭的渲染、反思戰爭、刻畫人性等,統統欠奉。說白了,就是把歷史課一節課的內容拍了一遍。
對了,《決戰中途島》還是 PG-13級——家長指導 ,血腥慘烈場面那是不可能有的。
但話又說回來,這部電影其實也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台階,毫無門檻,面向大眾,這是本片的定位,噱頭就是場面了。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拍過《獨立日》《2012》的導演,最擅長大場面,但敘事水平一般,通常是平鋪直敘,也談不上深度了,完全是「感官系」的導演,這一點在《2012》里就能看出。
所以這也是這位很會玩大場面的導演,出道這么多年來一直不碰戰爭片的原因,我們常見那些戰爭片的特色他玩不轉。
但《決戰中途島》恰好是這樣的類型的戰爭電影,倒是跟他很合拍。故事平鋪,到了關鍵環節就直接上大場面了,一同狂轟濫炸,倒是熱血養眼,能把前面溫吞水般的敘事忘掉。
《決戰中途島》這樣的戰爭科普類電影,並不是獨特的, 1970年美日合拍的那部《虎! 虎!虎!》也是這樣類型 ,就是對大事件的描述。
而且不錯的一點就是意識形態,相對比較中立,敵我雙方都有刻畫,可見「宣傳」不是主要目的。
所以一說戰爭片,有的觀眾覺得不想看,包括女觀眾覺得血腥殘忍,也怕看不懂。沒事,這部電影絕對沒有問題,沒有門檻,完全可以當娛樂片看,就看狂轟濫炸就行了。
什麼?認不清角色,沒事,本片的幾位主演都是熟臉, 漫威的反派、DC的反派、速激的反派。 。。
可見本片的選角還是煞費苦心,關鍵是竟然跟原型挺像,尤其伍迪哈里森飾演的尼米茲。
關於電影的部分,到此為止,下面說說電影里難得一見的場面,相信很多喜歡軍事的朋友,都是沖著這一處來的:
人類戰爭史上最危險也是最華麗的戰術: 俯沖轟炸!
從上往下加速俯沖投彈,這種如今早已被淘汰的奇觀戰術,就像游隼獵食一樣,從天而降一頭紮下,根本剎不住車,誰知道最後懟在什麼上面,絕對是玩命。這才是《決戰中途島》最大的看點!!
在那個沒有雷達、制導,只能扔「鐵餅」的二戰,扔炸彈絕對是一門學問。
咱不說B-29這種配備轟炸瞄準具的專業轟炸機, 單說可以掛載炸彈的單引擎戰斗機(比如零式戰機就可以掛炸彈),如何瞄準目標?
因為飛機高速飛行時,投擲炸彈會由於具有慣性,在下落過程中難以命中目標。所以有一種專門的投擲機動,就是下滑轟炸的方式,建立一條角度較小的俯沖航線,機頭對准目標朝下俯沖,目標套入瞄準具,可以提高精度。
但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戰機速度太快,俯沖角度比較小,投彈精度並不高,能不能命中還是隨緣(如下圖)。
在這種基礎上,英國人就發明了一種更誇張的戰術就是 俯沖轟炸 。在一戰的時候就被英國皇家空軍採用。後來被廣泛運用,直到產生了專門的俯沖轟炸機。
這種戰機的機身是特殊設計的。首先飛行速度不高裝甲很厚能夠承受部分炮火,其次能承受大角度俯沖和拉起的過載,還有俯沖減速板,所以俯沖角度可以更大。
俯沖角度有多大,電影中有所展示,可以達到 70-80°大角度 ,俯沖航線接近垂直!
此時,只要把目標進入瞄準具,保持俯沖角度和航向,到達一定高度可以投彈!這種可以在保證精度的情況下,還能保證速度!不知道要比B-29這些大轟炸機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投彈結束,馬上拉升飛機, 拉得起來就是孫猴子,拉不起來就是猴孫子。
這種投彈方式的精度,別說軍艦了,連小小的坦克都能打,而且打得都是對方最薄弱的「腦袋頂」,炸彈的威力輔助以加速度,什麼裝甲也扛不住。
《決戰中途島》里貝斯特就是用這種戰術,用炸彈把赤城號航母的甲板給砸穿了,炸彈砸到第二層才爆炸,引爆了彈葯庫,一發入魂。
電影中,貝斯特他們駕駛的是著名的SBD無畏式俯沖轟炸機,而且有個細節,投彈的時候有專門的 投彈輔助器,向前把炸彈甩出去,為的是要把炸彈朝外甩出螺旋槳旋轉半徑。
二戰中最著名的俯沖轟炸機,就是德國的 ju-87「斯圖卡 」,這玩意空戰菜的一逼,專門為了俯沖轟炸設計,最高可達600km/h的俯沖速度,快趕上噴氣式飛機的速度了。而且投彈精度高,據說牛逼的飛行員能把炸彈扔人家煙囪里。
德國閃電戰打得漂亮就靠這玩意,不僅波蘭人怕,蘇聯人也肝顫,德軍王牌飛行員漢斯烏里希曾駕駛「斯圖卡」摧毀了500多輛蘇軍坦克。而且斯圖卡俯沖的聲音被稱為「耶利哥號角」,能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這位說了,這么個投彈方式,不被打下來嗎?而且飛行員能受得了?
問得好,這種投彈方式,除了一頭栽地上外,真不容易被打下來,因為你的正上方才是漏洞。
就拿中途島海戰舉例,早期二戰軍艦的防空火炮,其布置和射界都是給魚雷機准備的。
誰家炮火很少往腦袋頂上打,就算能打到,也是一個及其別扭的仰角。
想要收拾俯沖轟炸機,多數靠協防交叉火力。但當時的戰場上,又不止俯沖轟炸機一種,比如貝斯特的好基友林賽,他是開魚雷機的。
當時的戰場上就是這兩種飛機協作,林賽帶著魚雷機佯攻,負責吸引對方防空炮火(真的是佯攻,魚雷一發也沒命中,還把命搭上了)。
最重要的一點,魚雷機把對方的零式戰機吸引到了低空,給俯沖轟炸機清掃了空域,後者在火力網中找空隙鑽進去,一頭紮下去,投彈爆炸。
投彈成功之後,那就倒霉了。
因為俯沖轟炸機太笨重,飛得慢且彈盡糧絕,俯沖拉起的時候既沒有高度又沒有速度,基本就是當靶子,對方戰機和炮火隨時可以欺負,所以這個時才是俯沖轟炸機最難的時候。
那麼高的加速度、全憑頭鐵,所以轟炸機的名字叫「無畏式」。
所以二戰後期,俯沖轟炸機就不行了,包括德國「斯圖卡」都被英國空軍欺負的轉移去了北非戰場,後來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這種玩命的戰術也消失了。
綜上,這才是《決戰中途島》最大的看點。
PS。想像一下當年《珍珠港》的投彈方式,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情節嗎,也是炸彈砸穿亞利桑那號的甲板,引爆彈葯庫。這種投彈方式,叫水平轟炸,而且是97式魚雷機投放的800公斤大炸彈。但拍得很外行,魚雷機投炸彈一般是編隊飛行,而且彈道效果也不是這樣,所以這片是水平轟炸的方式投了一顆俯沖轟炸的炸彈,這是不專業的地方 ( 評論中有朋友誤解了,我不是說投彈方式不專業,而是拍得不專業,我沒說清楚,造成了歧義,抱歉 )
所以不管怎樣,這應該是 第一次在電影中如此詳盡的展示了俯沖轟炸這種戰術(1976年那部《中途島之役》效果一般) ,且異常華麗,把這種戰術的危險和奇觀效果真的體現出來。
或許電影不免誇張,或者該片也跟大家想像的戰爭片不一樣,但不要緊,俯沖轟炸真的是肉眼可見的刺激,第一人稱視角。
中途島海戰中,美軍第二波艦載機出擊後一直找不到目標,在燃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大隊長指揮官 麥克拉斯基(盧克伊萬斯) 還是決定繼續搜尋。
結果找到了一艘高速航行的日軍驅逐艦「嵐」號。
於是美軍機群偷偷尾隨「嵐」號驅逐艦,很快找到了日軍的四艘航母,讓其中三艘放了煙花(飛龍號是當時日本海軍唯一的面子。。。可惜然並卵,還是沉了)。
這艘掉隊的驅逐艦,引導了美國的勝利。它為什麼掉隊,因為一艘潛艇—— SS-168鸚鵡螺號(以《海底兩萬里》里的著名潛艇命名)。
這段電影也有展現。鸚鵡螺號潛伏,發射了幾枚魚雷都脫靶,「嵐」號為了阻止潛艇上浮才留下來,扔了一通炸彈之後,就去追趕大部隊,結果莫名其妙的成了勝負手。
好玩的是,這才是鸚鵡螺傳奇故事的開始。
包括他們1942年跑去東京灣擊沉了一艘驅逐艦,竟然完好無損的回來了?!還合影留念呢(後來被用到了宣傳畫中)!
作為潛艇裝載了2門152毫米艦炮,一度被當做小型驅逐艦用,敵機來了就下潛,敵機走了就上浮當炮兵,給登陸突擊隊提供火力支援,打完軍艦打坦克,還打下了一架飛機。
在鸚鵡螺號22個擊沉戰果中,有一多半是艦炮。。。
所以人稱「上天入地鸚鵡螺」,他退役之後,人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繼承了這一艦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很有意思。
我原本對二戰一點也不感興趣,正因為從這些趣聞和故事中找到樂趣,才慢慢開始對二戰史產生興趣,當然前提條件是,謹防假冒,後來我才發現,當年讀過的不少二戰故事都是假的。。。也是很郁悶,所以,其實需要看一些戰爭科普電影。。。。
電影中,主角貝斯特的事跡是真的,扔了3枚炸彈,其中1枚炸彈扔進了赤城號的升降機里,砸進了機庫引爆了炸彈和魚雷,最終一枚炸彈擊垮一艘航母,創造了歷史。
運氣好是真的,但人家也是膽大頭鐵+技術高,之前就是他們隊里的投彈冠軍,作風不要命。
也把貝斯特的搭檔——「《阿麗塔》里的雨果」嚇成那樣,這孩子心說我怎麼攤上這么一位。。。
對了,這位的名字,他叫理查德·貝斯特,隊友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迪克」,所以他的名字就是 「Dick Best」。
人如其名,外國也有吊炸天這一說哦(開玩笑的。。。 dick 是Richard的簡稱 )
但也挺可惜,貝斯特因為吸入了過多鹼性氣體(電影中有展示),1944年就退役了,有了可以吹一輩子的戰績,不過這位挺低調,2001年逝世享年91歲,被安葬在白宮旁。
⑽ 決戰中途島有人看過嗎
電影導演是拍後天和獨立日的,應該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