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滋病的讀後感150字
自從我讀了《愛滋病小鬥士》這篇文章後,我深有感觸,在2001年6月1日,正當全世界兒童歡慶節日的時刻,一位12歲名叫恩科西的南非兒童去世了。恩科西是一個黑人男孩,就因為恩科西一出生就攜帶愛滋病病毒,恩科西的身體非常的脆弱,隨時都有可能死去。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後,不是悲觀消沉,而是開始學習怎樣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可怕的愛滋病,他一邊頑強地與病魔做斗爭,一邊關心和他一樣患病的兒童。
與恩科西相比,我們差距太大了,在那樣的環境他不但自己不害怕,還主動去幫助別人,他擁有的不只是愛心,還有堅定的信心。
我們要學習他那樣樂觀的生活,如何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和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我們的整個人生,學會去幫助別人,去戰勝苦難!
今天我做完作業,沒什麼事做,就拿出一本語文書看,打開就翻到了《艾滋病小鬥士》這篇文章,我便認認真真的開始讀了起來,讀了一遍我知道這篇文章是講一個叫恩科西的黑人男孩。一出生就攜帶艾滋病,但是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學的年齡。9歲那年恩科西開始上學了,當他得知自己有艾滋病時,不是悲觀消沉,而是開始學習怎樣面對可拍的艾滋玻但是2001年6月1日這天小恩科西終於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我感覺這篇文章很好看,於是我又開始讀一遍,當我讀到:「人們不應該對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們需要關愛,擁抱艾滋病兒童時不會被傳染的。」讀到這句話時我十分感動,我想如果我們班要是又一位艾滋病兒童的話,我一定會關愛他,跟他一起玩游戲,而不是對他另眼相看。
我覺得現在世界上的艾滋病人十分缺少關愛,沒有人和他們玩,沒有人和他們說話,他們十分孤單,所以我建議全世界的人民取愛護艾滋病人,讓他們遠離痛苦。
最後我感受到自己遠遠不如恩科西,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早上爸爸叫我起床上學,我就死懶在床上不起來,有氣無力的對爸爸說:「我生病了,今天就不去上學了吧!」我本來以為吃點葯就好了,可是爸爸說要帶我去打針,來到醫院,打完針後已經三點了,回到家我也就沒去上學。通過這件事我感受到自己一點不如恩科西,他得了艾滋病還去上學,可我一點小感冒就把我嚇的不敢上學。我們真應向恩科西學習呀!恩科西他遇到困難不是悲觀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對生活。
⑵ 《艾滋病》觀後感
醫學發展史如同政治學裡面所描述的一樣,是螺旋往復般的前進著的。終有一天艾滋病毒的認識會有個翻天覆地的理解。
⑶ 速求一份傳染病電影觀後感
最愛》這部電影最早進入我的視野還是在它的拍攝初期。那時,在媒體的報道中,它被描述為一部「講述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敢於直面真實」的現實主義電影。它的題材讓我印象深刻:上世紀90年代,一個貧困村子的農民因集體賣血而導致半條村感染了艾滋病。在死亡和貧困面前,村民的人性逐漸展現,愚昧落後的意識讓村裡人在面對死亡時顯得丑態百出。那時候,電影的名字也不叫《最愛》,而叫《魔術外傳》。
剛看到那些報道時,我的腦海里立刻聯想起了一些西方電影里的麻風病人形象。他們由於身染惡疾,被迫居住在中世紀城市外的一些洞穴里,禁止與人接觸,飽受凄楚與流離之苦,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看完報道後一個下意識的疑問是:在今天喧嘩而浮躁的中國電影中,容得下艾滋病人的形象么?有多少人願意去看這些呢,畢竟把它真實地表現出來,就如同撕裂了社會良知的一道血淋淋的傷疤啊?
這樣的疑問一時找不到答案,久而久之,便漸漸淡忘了。
直至《最愛》上映前夕,媒體的宣傳已經換了套策略,我一廂情願當成的「苦難」彷彿也找到了新的賣點——「一部傳奇絕戀的故事,講述身染惡疾的男女主角在絕境中從相憐、相依到相愛,直到用生命證明了愛情的尊嚴和偉大的悲傷故事。」
這種轉變往往暗示著導演需要在藝術和商業,自我表達和迎合觀眾之間作一種取捨和權衡。從結果看,在一取一舍之間,電影的主題早已四分五裂。
在我看來,《最愛》是莫名其妙的。它把背景放在了一個最富鄉土氣息的中國農村,村民們講著方言,有獨特的風俗,但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卻有一個章子怡和一個郭富城,我說的不是商琴琴和趙得意,而就是那兩位演員本人。他們以出場,觀眾立馬感到一個是國際女星,一個是港台明星,他們渾身都是他們自己。這樣兩個人扎眼的存在把這個地方的地氣完全打亂了,那個村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場所,一個商業演出的舞台。而原先這個舞台是打算留給悲劇和苦難的。
《最愛》究竟是想表現疾病(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還是想表現愛情(一部傳奇絕戀)?對於這個問題,你或許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最愛》講述的是兩個身患絕症的人的愛情故事,講述必然來臨的死亡和分別給愛情帶來的悲劇感,講述身患疾病的人同樣具有追求愛的勇氣和權利。如果導演的想法確實和這個答案相一致,倒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至少可以找到不少先例:高端一點的如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低端一點的如韓劇中無數段以相愛中的一方罹患白血病去世而告終的愛情。但是這兩種例子無不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它的社會背景色彩相對淡化;二是它把全部重心集中在愛情本身之上。《最愛》從一開始的題材選擇,到導演篇幅的表現比重都顯示出它有著另外的企圖。片中的艾滋病村(盡管在最終上映的片子里只是模糊地把村民的病稱為「熱病」)並非一個上演空中樓閣般愛情的虛無縹緲所在,它是一個真實的村莊。在《孔雀》和《立春》中顧長衛那種專注於表現生活細節的特點也延續到了《最愛》中。但是,這些原本是優勢所在的地方卻加重了電影的重心失衡。很難搞懂,在一個真實的罹患艾滋病的村莊,苦難、貧困和死亡壓抑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在這樣一個現實被黑暗照亮的地方,一對男女的纏綿(盡管是死前的纏綿)有什麼重要,值得電影用壓倒性的時間進行表現。
彷彿是為了調和現實的苦難和愛情的歡愉之間的不相稱,顧長衛有意通過某種風格化手法去彌補。他以往的風格,有影評人稱之為「造作」,我的理解是將某種情境、表演或台詞極端化,使之完全不自然,以取得戲劇性效果。《最愛》仍舊是「造作」的,但已不完全是出於風格的考慮,商業的因素已變得很重要。拿章子怡出場時穿的那件大紅襖襖來說,確實「造作」無比,但我總覺得不如《鬥牛》中閆妮穿的那件暗紅、褪了色的棉襖來得朴實,盡管它們都是「萬黑叢中」的一點紅,在突出人物方面的目的是一樣的。如果閆妮的棉襖穿在章子怡身上,那影片的格局就會大不一樣,觀眾對片中愛情的接受方式也會很不一樣。同樣造作的還有電影中人物喜劇色彩濃厚的表演和對話方式。按照常規的理解,顧長衛使人物這樣對話和表演,是為了取得一種「笑中帶淚」的效果,或者嘗試一種喜劇中的悲劇。但鑒於片中關於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虛無的場面是那麼短暫,跟喜劇部分完全不相稱,整部電影幾乎就是一部「准」喜劇,我們幾乎可以推論出導演為了商業考慮,已經放棄了最初的表現原則。
《最愛》中最精彩的既不是它在道義方面對現實苦難的關注或者娛樂方面對死亡和愛情的調侃,不是它的故事也不是導演的風格,而是濮存昕和蔣雯麗這兩位配角演員的表演。他們再次證明了好演員從來不惜扮丑否定自己的形象,不惜犧牲自己以成全一個真實的角色。他們也再次證明了演員的價值與明星的身份之間並不是完全一致的。
剛從網上看到消息說,《最愛》並不就是《魔術外傳》,而只是為了配合上映而推出的一個剪輯版,之後還有有一個兩百分鍾的導演剪輯版。但願以後看到導演剪輯版後能解答本文中的疑問,推翻其中的一些結論。aware天 貓
⑷ 艾滋病觀後感600字初一的
僅供參考
艾滋病是通過性傳播、母嬰傳播、輸血傳播方式進行傳播。
教學視頻指出,艾滋病可以嘗試在委中穴點刺放血:
患者,雙手扶牆,腳尖著地;醫生做好消毒,戴上手套,利用放血針(可以利用測血糖的放血針),在委中穴點刺放血,利用拔罐器把瘀血抽出來,直到見到新鮮血液為止。委中穴是解毒大穴。
中醫強調治症不治病,雖然身體還有病毒,但是,只要症狀能夠解除,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就可以了。
需要強調:醫生,一定要做好消毒、保護,防止病毒感染。
另外,可以把艾滋病作為一種疫病,嘗試五苓散;五苓散是用來治療疫病的。
⑸ 艾滋病影片觀後感作文
太多了
今天下午我們小記者班的同學一起觀看《功夫熊貓》。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隻普普通通的熊貓。主要演義著這只熊貓通過自己的信心,浣熊師傅的信任,勤勞、刻苦的練習功夫,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最終練出一身好功夫打敗了太郎。影片贊揚了這只熊貓相信自我,不輕易放棄,勤勞刻苦的奮斗精神。
在這部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畫面還是浣熊師傅在廚房發現熊貓只要有了食物,就會實現它原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浣熊師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導它學功夫。這一畫面,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我深深的體會到浣熊師傅的用心良苦。師傅它以引食學功夫的方法來刺激熊貓學功夫的興趣,熊貓也知道這是激起它學功夫的興趣,但它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勤奮和刻苦的堅持學下去。熊貓的這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同時我也從熊貓這種精神中想到自己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假,媽媽認為我寫日記方面很欠缺,便讓我每天寫一篇日記。我聽後十分不情願,每次三言兩語就沒了下文,最後徹底放棄了寫日記,現在想起來都有些慚愧,與功夫熊貓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通過觀看功夫熊貓,我明白了這些道理,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凡事都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機會,在以後的學習上,時時牢記《功夫熊貓》這部電影,以影片中的主人公為榜樣,認認真真的走好每一步,爭取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⑹ 艾滋病的的觀後感
A. 《費城故事》觀後感
2007-04-07 源自:學知識 本文章地址:http://archives.xueshi.net/practical/readbe/2007-04-07/23810.html
《費城故事》講述了一個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稱為「好萊塢面對艾滋病」的影片。它標志著好萊塢不再逃避社會現實,而正式向泛濫美國的艾滋病宣戰了。影片號召人們關心幫助艾滋病人,同時贊揚了艾滋病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
它講述了一個名叫安迪的年輕律師被公司無理解僱,而開除的理由就是他患上了愛滋病。他在與病魔抗爭的同時,堅持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維護自己的尊嚴。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在電影中表現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動。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體形,他用節食的辦法將體重減輕了30磅,並親自與同性戀者、艾滋病人接觸,直接體驗生活;為了演出艾滋病人獨特的絕望心態,他每天都進行造型訓練,但回家後又得恢復自我,忍受著內心的煎熬。更可貴的是,他所演出的不僅是一個病人,更是一個堅強的奮斗著的愛著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偉大角色。正因如此,湯姆•漢克斯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第4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
影片中的一男一女,都是極不幸的人,卻也是值得敬佩的人。他們遭遇了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也以最頑強的方式承載了這痛苦,最後在人世間的歌聲中飛升而逝。
我們對愛滋病,對同性戀往往是一種有色的眼光看待,往往是懼懼恐慌,也許更多的是歧視。但從人性的角度講,愛滋病者,同性戀他們都享有與常人一樣的權利。正如片中律師喬所說的,他是厭惡同性戀者,可他更要的是法律。安迪與喬執著的法律精神感染著我們,告訴全世界愛滋病者們公平,正義還是存在的,同樣可以用法律,用自己的決心活的精彩。
一個人在頻臨死亡之際,為了人類的權利為了爭取世界的正義,個人的公正,不畏世俗眼光,敢於面對別人的不贊同,敢於與病魔做斗爭,做他認為對的事,值得尊敬。
B. 艾滋病不需要恐懼
每年的 12月1日 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對我們中學生來說,了解的不太清楚,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 和學校老師的講課,我們更進一步認識了艾滋病,了解了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據報道:中原省份的非法采血事件造成了大面積的感染。在沒有系統的治療情況下,這些人的潛伏期變成了發病期,進而變成了死亡期的到來。所以我們要堅決杜絕非法采血事件的發生,對艾滋病的宣傳加強。以前,由於對艾滋病的不了解,加上人們還處在「恐艾」的情緒中,一提起該話題,好多人都避之惟恐不及,有的人則覺得艾滋病離我們很遙遠,有的人在言談中歧視艾滋病人,對他們敬而遠之。在健康課上,我們看了一個關於艾滋病的宣傳片看到那些病人感染HIV以後發病時出現的各種症狀,還真讓人不寒而慄,覺得很恐懼。在艾滋病宣傳日的那天,我在街頭看到正在舉辦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活動,結合我看的片子,才具體的了解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比如與艾滋病患者共用馬桶、浴室、游泳池、等公共設施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的;與艾滋病患者共用餐具共同進餐,共用電話等行為也不會受到傳染;與艾滋病患者握手、擁抱、禮節性接吻等日常接觸也不會感染艾滋病;對於蚊蟲叮咬也不會傳播艾滋病。現在我已經不再談「艾」色變了。我認為大家只要潔身自好,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危險行為,就不會感染艾滋病。
並且我還看了老師為我們播放的影片,我覺得我們不要歧視那些艾滋孤兒,得病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會的壓力和親友的疏遠。當醫生開不出有效的處方時,愛心無疑是一針安慰劑。有的艾滋病人由於輸血不幸感染上了艾滋病毒,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卻同樣受到冷落,他們只是一個病人,並不是一個罪人,他們有深深的恐懼和孤獨,更需要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關愛和寬容,所以我們要正確、理性的看待這一問題,用理智的作法做到潔身自好,有效防止艾滋病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我們要正確對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要尊重他們,關心他們,理解他們,消除他們的恐懼感,寬容和善待艾滋病毒感染者,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⑺ 愛滋病觀後感作文600
[關於艾滋病的觀後感]前段時間觀看了一部有關艾滋病的短片,關於艾滋病的觀後感.至今畫面仍清淅在目,它給人的震撼著實挺重的.這是安徽一個十分貧窮的地方,貧窮程度與中國未解放前的狀況有一樣.估計是距城很遠的一個山村,道路還是羊腸的泥巴小道.屋子,我也只能用搭字來形容了,總覺得經不起任何暴風驟驟雨,甚或是稍大點的風雨.通電是一定的,雖然我覺得那屋子黑的像通不了一樣,周圍是一些樹林和農田,到處是雞呀,鴨呀,貓呀,鳥兒呀,還有一頭豬的身影和聲音.遠處就是一片片黃燦燦的猶如花海的油菜地,清翠,靜謐中又帶有濃厚純朴的氣息,這種與自然的零度嵌切卻是十分和諧的.主角是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看起來就是調皮的小孩子,很遺憾的是他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他的不幸僅不只這一點,他沒有父母親了,只有一個很蒼老的奶奶,兩人相依為命.他父母去世的原因讓人不驚訝的同時,卻深深刺痛著我們的心——他們是賣血感染上艾滋病相繼去世的,賣血感染病毒的事件早就聽過不少,可真有這樣真切的感受到他們的貧窮痛苦與無奈,這樣卑賤的在這個世上掙扎著活著,也卻是讓人有不能承受的哀傷之情.尚且可以忍受,可患上具有傳染性的不治之症——艾滋病,它帶給人的傷害,卻是誰也不能坦然接受的.親人、親情遠離了這母孫二人,雖然能夠理解他們親人的這種做法,因為艾滋病的危害性在他們那個貧窮的山村是有著瘟疫病的殺傷力的,可心裡仍不滿的埋怨著親情的淡薄,再就是小夥伴們被呵令不準再與這些患病的小朋友玩游戲了,被同齡小朋友排斥、嘲笑甚至歧視他們的傷害卻是沉重的,他們也最能從這一點體會出自己與他人的差別了.沒有物質的飽滿,沒有親情的呵護,沒有友情帶來的歡樂,沒有洋娃娃變形金鋼,沒有這個年齡階段人該有的一切快樂,取而代之的卻是眾人的排斥、躲避、歧視,同時得忍受疾病的折磨,完全看不到未來的人生根本沒有活下去的理由.所以,這些患病的小孩是孤單的,脾氣是爆躁的,精神是抑制的,笑容更是不可能出現的,在他們內心,他們也在自己內心築了一座城堡,他們自己是這城堡里唯一的生物.本來,一件事情往往沒有那麼可怕復雜的,可被某些人一傳,就成了一件無比恐怖的事情,艾滋病即是這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方根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傳播.由此可見,艾滋病不是那麼簡單的像某些人覺得說幾句話,或是一個擁抱,甚至看一眼都會感染上病毒的疾病.所以盲目的擴大其危害性,是既擾亂人心,搞得人心惶惶,更是對別人的一種巨大傷害,於人於已都不利的,凡事科學的認識比盲目的偏激擴大是有利的多.不過我也理解,這種情況是由貧窮造成的,不能完全的照片到那些索然無辜的人身上,所以經濟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醫學生,深感著責任重大,以後對於宣傳疾病教給大家正確的醫學知識一定盡到自己的能力,算是減輕這個世界上的痛苦吧.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也應該獻出自己的關愛,不要再歧視那些本來就已經夠不幸的人了.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體諒一下別人的痛苦.同時每一人自尊自愛,減少這種疾病的傳播,觀後感《關於艾滋病的觀後感》.再就是患者了,只要你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就應該快樂著,不能自閉,對已經發生的要接受.人活一百歲還不是個死,所以你能做的,就是拚命地開心,狠狠地笑,笑得冬天都變成春天,這樣,你就沒有白來這個世界一回.------------《費城故事》講述了一個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稱為好萊塢面對艾滋病的影片.它標志著好萊塢不再逃避社會現實,而正式向泛濫美國的艾滋病宣戰了.影片號召人們關心幫助艾滋病人,同時贊揚了艾滋病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它講述了一個名叫安迪的年輕律師被公司無理解僱,而開除的理由就是他患上了愛滋病.他在與病魔抗爭的同時,堅持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維護自己的尊嚴.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在電影中表現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動.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體形,他用節食的辦法將體重減輕了30磅,並親自與同性戀者、艾滋病人接觸,直接體驗生活;為了演出艾滋病人獨特的絕望心態,他每天都進行造型訓練,但回家後又得恢復自我,忍受著內心的煎熬.更可貴的是,他所演出的不僅是一個病人,更是一個堅強的奮斗著的愛著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偉大角色.正因如此,湯姆•漢克斯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第4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影片中的一男一女,都是極不幸的人,卻也是值得敬佩的人.他們遭遇了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也以最頑強的方式承載了這痛苦,最後在人世間的歌聲中飛升而逝.我們對愛滋病,對同性戀往往是一種有色的眼光看待,往往是懼懼恐慌,也許更多的是歧視.但從人性的角度講,愛滋病者,同性戀他們都享有與常人一樣的權利.正如片中律師喬所說的,他是厭惡同性戀者,可他更要的是法律.安迪與喬執著的法律精神感染著我們,告訴全世界愛滋病者們公平,正義還是存在的,同樣可以用法律,用自己的決心活的精彩.一個人在頻臨死亡之際,為了人類的權利為了爭取世界的正義,個人的公正,不畏世俗眼光,敢於面對別人的不贊同,敢於與病魔做斗爭,做他認為對的事,值得尊敬.B. 艾滋病不需要恐懼 每年的 12月1日 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對我們中學生來說,了解的不太清楚,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 和學校老師的講課,我們更進一步認識了艾滋病,了解了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據報道:中原省份的非法采血事件造成了大面積的感染.在沒有系統的治療情況下,這些人的潛伏期變成了發病期,進而變成了死亡期的到來.所以我們要堅決杜絕非法采血事件的發生,對艾滋病的宣傳加強.以前,由於對艾滋病的不了解,加上人們還處在恐艾的情緒中,一提起該話題,好多人都避之惟恐不及,有的人則覺得艾滋病離我們很遙遠,有的人在言談中歧視艾滋病人,對他們敬而遠之.在健康課上,我們看了一個關於艾滋病的宣傳片看到那些病人感染HIV以後發病時出現的各種症狀,還真讓人不寒而慄,覺得很恐懼.在艾滋病宣傳日的那天,我在街頭看到正在舉辦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活動,結合我看的片子,才具體的了解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比如與艾滋病患者共用馬桶、浴室、游泳池、等公共設施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的;與艾滋病患者共用餐具共同進餐,共用電話等行為也不會受到傳染;與艾滋病患者握手、擁抱、禮節性接吻等日常接觸也不會感染艾滋病;對於蚊蟲叮咬也不會傳播艾滋病.現在我已經不再談艾色變了.我認為大家只要潔身自好,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危險行為,就不會感染艾滋病.並且我還看了老師為我們播放的影片,我覺得我們不要歧視那些艾滋孤兒,得病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會的壓力和親友的疏遠.當醫生開不出有效的處方時,愛心無疑是一針安慰劑.有的艾滋病人由於輸血不幸感染上了艾滋病毒,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卻同樣受到冷落,他們只是一個病人,並不是一個罪人,他們有深深的恐懼和孤獨,更需要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關愛和寬容,所以我們要正確、理性的看待這一問題,用理智的作法做到潔身自好,有效防止艾滋病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我們要正確對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要尊重他們,關心他們,理解他們,消除他們的恐懼感,寬容和善待艾滋病毒感染者,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