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向死而生電影解說完整版

向死而生電影解說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2-10-25 13:34:40

⑴ 讀了湘江1934向死而生你的感受是什麼

觀後感中可以圍繞一個事點表述感覺,也可以圍繞多個事點來進行討論,但要注意的事,論點可多個,但中心點只有一個切勿像流水賬一樣。

《湘江1934·向死而生》觀後感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早就聽說過前輩們說這句話了,這句話一直流傳在桂北,而背後的故事則來自86年前在這發生的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戰役。

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故事一開頭就提到一位叫黃玉長生的小紅軍,他年紀雖小,卻很勇敢,他徒步奔向炮火連天的戰場,與18團取得聯系,可當時的場面慘不忍睹。戰場上屍橫遍野,18團沒剩下幾個人在戰鬥了。這時,黃玉長生也已負傷,但還是堅決與18團的戰士們一起奮戰,可團長不同意,並委託他將團旗交給首長。

由於黃玉長生的肩部負傷,無法完成任務,與他同齡的孩子韋二牛幫助他,為他包紮傷口。隨後,韋二牛為黃玉長生帶路,一起尋找紅軍大部隊。在途中,他們遇到了紅軍隊伍,又並肩作戰。但不幸的是,後來這支隊伍寡不敵眾不幸被俘,敵人想把他們扔進井裡。此時,黃玉長生挺身而出,與敵人抗爭犧牲了,最後只剩下韋二牛一人。

故事的結尾,韋二牛終於將團旗交到了首長手裡,並堅持要求加入共產黨,為失去的親人、紅軍戰士們報仇。韋二牛與紅軍戰士們經過浴血奮戰,共渡湘江,脫離了險境。

當我看到小紅軍黃玉長生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時候,眼眶裡滿是淚水,因為黃玉長生小小年紀為革命做出了犧牲,令我很敬佩。但當我看到紅軍戰士們戰勝敵人的圍困堵擊殺出一條血路後,我在心裡不禁歡呼起來,這不僅僅是的我的歡呼,也是戰士們的歡呼。

在現實中,我們也要向紅軍、革命戰士們學習,學習他們那種不怕苦、不怕犧牲的精神。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們出去遊玩,在過一處小水窪的時候,我不慎摔了進去,衣服和手又臟又濕,當時又處於冬天,身上的水令我冷及了,我被落在最後面。就在我最無奈、無助的時候,我突然想起老師說的要學習紅軍堅強、勇敢、克服困難的精神,我立馬拍拍身上的水,追上了走在前面的老師和同學們。

這個故事,讓我深有體會: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革命戰士們為了解放全中國,不怕流血,不怕犧牲,才換來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⑵ 岡仁波齊,向死而生

心底一直有一個西藏夢,對那裡的人、牛羊、山川河流,天光雲影,自然萬物,有著揮之不去的好奇與神往。對朝聖,更是隔山觀火,充滿敬畏。所以這部電影,對我是一場探索之旅。我想知道,朝聖究竟是怎樣一個神聖的過程。而冥冥中,我更知道,這也是我的一場靈魂之旅,只是,我不知道她會以怎樣的方式向我襲來。燈光暗下,字幕浮起的剎那,心下隱隱激動。

我以為導演會把這場朝聖之旅拍的坎坷曲折、扣人心弦,揉進各種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再賦予宏大非凡的意義,像以往那些或經典深邃或爆米花的電影一樣,用藝術的手法放大生活、提煉道理,在黑暗中讓人醍醐灌頂。然而,影片卻在一片古舊村莊的極其日常化的生活場景中拉開序幕,黝黑的高原漢子在嘮著嗑勞作,牛羊成群地散在山坡,一車車木柴運過留下一道道車轍——不知情的,會以為是穿越到了哪裡的尋常農村鄉野。普通,平凡,一如我們兒時記憶里的,父輩祖輩經歷過的,我們的,鄉村生活。沒有想像中的絕世風光,沒有儀式感十足的開場,導演只是通過幾組不同鏡頭的組合切換,讓我們見識了真實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磚木屋,簡單至極的陳設,青稞糌粑,飯後睡前的念經祈願,狗狗一樣大小的藏獒,生活安逸的牛羊,朝聖之前的准備工作……之後,他們一行人的朝聖就那麼開始了。轉過村莊小路,甫一踏上通往拉薩的大道,毫無預兆地,他們就直接次第撲向地面,匍匐向前。所有這一切,完完全全超出了我的心理預期。

顯然,張楊這次,是動真格的。他用刻意去飽和化的手法處理西藏絕美的風景,只為讓焦點落腳在人物和過程本身;他用一種近乎壓抑的白描手法,刨除任何外來視角的情感和渲染,忠實記錄著這場朝聖過程的點滴,只為還原屬於藏民的真實。有些場景的擺拍,並不是要刻意地無中生有,並不是為了營造虛假的神聖,而恰恰是為了更好地還原和呈現他捕捉到的瞬間即逝的真實。這是一個導演對藝術至善至美的苛求,也體現了他對觀眾極度負責的態度。

雖然好似黑白默片一般平實無聲,但整部片子帶來的震撼遠遠超越了之前院線觀看的絕大部分影片,以至於我熱淚盈眶的時刻應該是史上之最了。這種震撼,不在於高潮的瞬間爆發,晴天霹靂式地一擊即中,而是蘊含在無數漫不經心的細節里,朴實無華卻意蘊豐富回味無窮——如同綿密的針腳,一針一針縫進你心裡,細細麻麻布滿心房;如同大理石雕刻,一刀一刀鑿進你的肌膚紋理,深深淺淺揮之不去。當真是靜水流深,大象無形。

最初的震撼來自出發的那一幕,沒有庄嚴肅穆的儀式,沒有淚眼朦朧的依依惜別,沒有任何言語囑咐,朝聖的人自踏上國道第一步起,就八步三揖一叩首地磕起了等身長頭,而他們未來的每一步都要這么走過;送行的人則聚集在路口目送他們上路,沒有聲響亦沒有任何動作,只是久久、久久地凝望著他們的背影。那些表情里,看不到不舍,看不到擔憂,似乎沒有任何情緒波動,無悲無喜。好像,數月經年的朝聖遠行對於他們而言再稀鬆平常不過,好像,他們知道,這一場出發對於他們每個個體而言都不可避免,或早或晚,他們總有一日也要赴約。

路上他們遇到過另一村莊的藏民,正在集全家之力修建房子,那戶陌生人家邀請他們進帳篷里小憩,聊聊天,充充飢,然後揮別彼此繼續上路。後來他們遇到了另一家朝聖的路人,他們也熱情地邀請那家人過來小聚,請他們吃肉喝茶,交流路上心得,臨走還擔心他們一家四口食物不夠提議分給他們一部分食物,而那漢子也沒有迂迴推諉,只是切實地說肉很多再給一些糌粑應該夠路上吃了。途中他們還遇到過一個藏族老者,老人與他們同行了一程,邊走邊傳授磕長頭的經驗,後來他們拖拉機壞了,老人仗義地邀請他們去他大宅里住一晚順便幫忙修好了車。 而為了報答老者的收容,他們又主動請纓留下來幫老者春耕了一日。你會覺得,一切發生的那樣自然,沒有陌生人之間的猜忌、不信任,沒有虛與委蛇的客套,沒有得失利弊的計較,互幫互助不分你我是路上常態,似乎所有路人都是家人,所有過客都是朋友。這種特質已經不是純朴足以形容的了,那種無懼和接納,好像是刻在藏族人骨子裡的天性。或許,在藏族文化和信仰里,在藏民心裡,天下蒼生都是一體的,此生相遇,都是重逢。所以他們彼此之間有著無償的信任,所以他們朝聖祈福,不僅為自己,也為眾生平安幸福。

在老人家裡,大家席地而坐,圍著酥油燈聽老者講述朝聖的規矩和意義:頭上不能帶帽子頭巾,每一次走七八步不能多不能少,磕頭的時候額頭一定要叩到地上,誰的額頭磕出了包說明誰最心誠,磕頭的時候心裡要想著你的祈願,不僅為自己祈福,也為眾生祈福。頭上戴著紅色頭巾的那人是屠夫,尼瑪扎堆講,屠夫因為一輩子都在宰殺牲畜,心裡終日不安以至於用酒精麻痹自己,而現如今他為朝聖特地戒酒了,想藉由去神山朝聖為自己贖罪。屠夫那個時候的表情,是呆滯的痛苦,好像又陷入過去的回憶,無望至極。老者對他說,你這樣很好,你能這樣很好。後來有一次屠夫匍匐在地的時候,遇到一隻螞蟻經過,他就靜靜地趴在那裡目送著螞蟻從面前爬過去之後再起身走路——明明是名屠夫,工作是殺生,但其實連只小小的螞蟻都捨不得踩,而藏地之外的凡塵俗世,多少光鮮亮麗的皮囊下卻是無視自然的漠然心靈,甚至利慾熏心地不惜大肆捕殺珍稀動植物;又有多少登上權力雲端的勢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用正義凜然的名義做著生靈塗炭的勾當。心中有佛,你即是佛。前面路上遇到的舉家朝聖的那對夫婦,男主人磕長頭,女主人用板車拉著生病的老父親,其實他們有一頭驢子的,男主人說,女主怕累著驢子了,壓壞了它,所以只有在平地上路好走的時候讓它拉拉車,上坡路不好走的路,她都寧願自己拉車走,讓驢子歇著。那些向尼瑪扎堆討的食物也是特地怕驢子不夠吃,給它准備的干糧。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我心裡卻久久不能平靜。在我們眼裡是牲畜,他們看來卻是朋友,值得平等相待。敬畏自然,悲天憫人,或許是藏傳佛教的信仰教義使然,這種信仰觀念,從現代人的角度興許十分荒唐,但它卻實實在在地保護了青藏高原成為工業社會之外的一片凈土。而我們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全球經濟發展模式,得利一時,恐怕埋單之日也自有其時。

還有一次路上遇到泥石流,扎扎爸爸的右腿被砸傷了,大家停下來休息,扎扎爸爸平靜地敘述他朝聖的原因。他們家蓋房子,幫忙的工人發生車禍死了兩人,因為賠償導致夫妻負債累累。他說,他爺爺是一個被尊重的大好人,他爸爸也是一輩子的大善人,他自己也從沒做過什麼惡事,為什麼這些不幸會落到他頭上,他想不通。所以,他帶著他老婆和孩子來朝聖,為死去的亡靈超度也為眾生祈福,積德行善。尼瑪扎堆說,你這樣很好,你這樣很好,你能這樣想真的很好。——天堂地獄,一念之間。扎爸雖然不知道命數如此安排的原因,但他沒有選擇走向另一個極端,自暴自棄或放縱自我報復命運不公,他一心所想只是通過朝聖修行安渡逝者洗凈罪孽,並為眾生祈求平安幸福。也許,在他心裡,從來就沒有過另外一個惡的選項,而這種近乎原始的虔誠無邪,在活在現代叢林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心裡,或許覺得的愚昧可笑?

如果不是這部電影,我不會相信,世上竟還存在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純粹的生活理念。朝聖,對於我們,或許只是神秘獵奇,只是遙遠的神聖,只是藉此修行實現一點世俗心願,但於他們,雖是信仰的最高踐行方式,卻已化作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生命形態。平凡日子裡不時出一趟遠門,放下一切兩手空空,耗上三兩月、一二載,背負著各自不同的過去和對未來的祈願,以虔誠至極的姿態,五體投地、等身叩首,一路磕往聖城神山。有的人甚至傾家盪產一輩子在路上,有的老者,為了家人一輩子沒有出門卻依舊日日念經,身體無法上路,那就讓心朝聖在路上。你會有種錯覺,好像他們一輩子只為朝聖禮佛而生,生活倒成了無關緊要的附庸。房子有的住就行,飯能飽肚子就行,衣物能穿能用就行,金錢夠花就行,吊詭的是,他們無所謂的這些存在卻正是我們這方世界裡大多數人窮極一生追求的價值。我彷彿看到了兩個平行時空,一個懷抱原始的信仰安靜地活在世界一隅,無欲無求日日禮燈念佛為眾生換取福祉,一個五光十色日新月異地閃耀在世界中心,功名利祿、弱肉強食是那個鏡像的叢林法則。猶如蹺蹺板的兩端,我們之所以能在這邊的舞台上無後顧之憂地上演一幕幕或驚天動地或毀天滅地的大戲,或許正是靠那個純凈至極的時空日日誦經朝聖來平衡和維系的。盪滌濁氣,洗凈罪孽,輸送美好,才得以護佑星球眾生平安喜樂,更迭不息。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胡言亂語。誠然,他們和我們,只是兩種生活方式的不同和價值選擇的不同而已,無所謂好壞優劣,但我想,至少我們得學會接納和尊重,以及感恩。

在大夥幫老者犁田的時候,朝聖隊伍中的領路長者楊培說,在他們的村莊,春耕是一個隆重的節日,大家要帶上酒肉酥油,盛裝慶賀。老人嘆息,曾經他當村長的時候,這里的春耕也十分隆重,犁田要犁上好幾天,後來年輕一輩掌權一兩天就幹完了…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怎麼了,變得那麼著急,把牛都累得嗷嗷叫,你說這么急干什麼呢?

——是啊,我們這么急干什麼?史鐵生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每個人從呱呱墜地起,生命的終點已然確定。我們都有同一個母親,我們也都去往同一個遠方。既然如此,何必著急,何必疲於奔命,提前把30歲活成50的模樣,讓對未來的杞人憂天剝奪了當下生活的專注和激情呢。好好做事,好好愛人,好好地完善發揚自己志趣所在,或探索生活的多種可能或於一個方向慢慢打磨到極致——慢點,又何妨。人生重要的是方向而不是速度。

就像這一行朝聖的藏民。隨著鏡頭從漫天油菜花切換到雨雪飄飄,四季更迭,歲月輪轉,他們就這么一直匍匐向前,沒有一步遲疑一步退縮。遇到山體滑坡了受了傷,原地休息一陣,傷養好了繼續磕頭;遇到車禍了,拖拉機的車頭撞掉了,本以為得中途放棄原路返回了,沒想到他們沒有一絲慌亂埋怨,果斷決定扔掉廢棄的車頭,憑人力拉著裝物資的車廂繼續跋涉;更驚訝的是,拉車箱的漢子們,拉了一程安營紮寨之後,居然又退回到上次車禍發生的地方重新把這一段的長頭磕完,一程程周而復始……再後來,遇到冰山雪水積成的河,大家彼此問:「怎麼辦?磕過去?」 「磕過去!」沒有一點猶豫,他們異口同聲,甚至帶著點興奮。旋而,眾人迅速脫了外衣,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一個接一個笑嘻嘻地撲向水裡,不覺得麻煩凄苦,反而趟水玩一樣歡暢開心。還遇到過新生兒半夜即將臨盆,沒有恐慌和騷亂,連夜拖到最近的縣城醫院接生。僅僅歇息了兩三天,帶著剛出世的孩子一行人繼續上路,待孩子滿月了可以獨自躺著了,媽媽即刻加入朝聖隊伍一起磕起了長頭。孩子真是個幸運兒,朝聖路上出生,屬馬,跟神山岡仁波齊一個屬相。大家都說這娃娃福報不淺,一出生就在朝聖。

一切如此理所當然。並不因為我們出力拉了物資就抵賴掉這一路的長頭跪拜,該歷的劫一個都不躲,自己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也並不因為我是一個剛生完寶寶的虛弱的媽媽就區別以待,只要身體允許,磕頭在所不辭,既是為寶寶祈福也是為眾生平安。沒有逃避,沒有僥幸,沒有抱怨,絕不拖欠;不怕麻煩,不懼波折,不怕無常,不疾不徐——就算因此慢了一個月,慢了一年,又何妨,我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到達神山腳下會到達彼岸。

他們這一路,歷經生老病死。

路上扎扎發燒頭疼,同行人關切,去車上休息一下吧先不要磕頭了,媽媽卻說,沒事的,下個路口去鎮上買點葯,現在繼續磕頭,磕頭長智慧。磕頭長智慧——在看完整部電影之前,確實不明白這句話的深意,以為只不過是藏族人樸素的信仰,隨口一句安慰孩子的話。看完之後才明白,朝聖之路濃縮的就是一生的路,每磕一次頭就相當於你走的一步路,路上的所有遇見,好的不好的,都是經歷,而經歷造就一個人的智慧。

路上也有新生命的誕生,導演忠實呈現了分娩的全過程,讓我第一次見到了我們初臨世界的樣子,血乎乎的一團白肉,啼哭不止,弱不禁風——可憐可嘆。路上還有老人的溘然長逝。老人楊培,一輩子活在村莊里,心心念念的確是聖城拉薩,他一心嚮往能在有生之年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即使是在幹活,他也時時念經,心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影片結尾,老人了卻心願後,選擇了長眠於岡仁波齊。第一念,我感慟於老人的執著獻身,如若不是風雪裡的辛苦跪拜,導致他身體吃不消,也許他不會長睡不醒。可楊培說,叔叔能睡在岡仁波齊腳下,想必是他樂意的,他是幸福的。驀然驚醒,是呢,對於這位虔誠老者,這何嘗不是一種圓滿,或許冥冥中正是他自己,選擇了在此了結此生,皈依信仰。

有兩個反復出現的鏡頭,讓我印象十分深刻。隊伍行進中,老人手持轉經筒,與孕育著新生命的孕婦並排走在最前面,引領著眾人的朝聖路;抵達神山那天,老人撐著古稀的身體與年輕人一道轉山,風雪中,他蹣跚磕頭的身影,起起落落,與前面媽媽背著新生兒磕頭的的身影交錯重疊,明滅起伏。我想,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畫面,卻是導演匠心所在。從一開始,死亡與新生就被捆綁在一起,並排向前,如影隨形。經輪轉動,時光流轉,生命也在不斷輪回交替,舊的故事去了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那是生命的傳承。這一路,乃是人生縮影。

岡仁波齊,Paths of the Soul,亦是Paths to the Death,是一條生死之路。

置身漆黑的影院里,震撼之餘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一步一步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磕完了這迢迢三千里路?還對遇到的一切未知都安之若素無畏無懼?單單只憑信仰就有如此強大的能量嗎?原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蘊含在一幕幕細節里,而我想,這也是導演拍這部影片真正要揭示的。這一條千里朝聖路,是這一群年青老少的靈魂修行之路,磕長頭,是他們完成修行的方式。磕頭,要身心合一,身體力行,一步一步,磕完全程,少一個都不行。這不是愚昧也不單單是虔誠或者信仰,而是修行的真實要義所在,即在專注於一招一式的當下行動中,修煉靈魂。這一條千里修行路亦是他們參悟生死之路,從他們甫一出發,生與死便被擺在了一起,分別以老人楊培與懷孕的女人作為意象。而這一路,明媚春光有時,風雪嚴冬有時,天災人禍有時,人間至暖有時,他們始終一往無前,不曾有過半分躊躇退卻——因為,他們明白,生命的實相就是死亡,生命就是一場向死而生的存在。所以他們不追逐財富名利,無欲則剛;所以他們無可失去,不貪戀生命,更不懼怕死亡;所以他們坦然接受平常面對路上遇到的一切無常,慈悲憐憫,不卑不亢。一路探尋生死,直至抵達終點與死亡狹路相逢,了悟生死,修行也便完滿。

海德格爾說,死是先於生的存在,死是生的先決條件,我們都是向死而生。是的,向死而生。對每一個生靈而言,死亡是確定存在的,當我們還孕育在母體內未曾與這個世界正面相逢,死亡就如約而來伴隨左右了。打降生於世的那刻起,我們就開始朝向死亡出發。所以,生與死其實是一體兩面,相伴相生,死亡是我們存在的前提。死亡與生俱來,懂得如何面對死亡,則是生命的終極命題。如若看透生死實相,或許生活中的許多瑣碎便不值一提,很多執著也不再重要,面對生命無常、得到失去,你會活得更輕松坦然,瀟灑自如。而對於死亡的不同認知,衍生了對生命價值的不同認知,對於生命價值的不同認知,會塑造完全不同的個人。

向死而生,你打算如何面對死亡呢?亦即,你此生究竟為何而來?你打算如何度過這一生?

既然生命對我只有這一次, 且短暫如蜉蝣,那……小井,請勇敢活出真正的自己吧!請把這僅此一生,活的精彩,活的絢爛,活的妙趣橫生~請永葆你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去探索世界,探索人性,探索未知,見識世界的豐富和深邃~要不顧一切地去追尋自由和真理,追尋愛給予愛——而這三樣,走過了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我,終於明白,恰是我生命意義所在。

還要記得,追尋的路上,每一步都請走的用心且實在。

不是彩蛋的彩蛋——

朴樹《No Fear in My Heart》:

你也曾經追問 然後沉默 / 漸漸習慣謊言 並以此為榮 / 因為沒有草原,就忘了你是馬…

能不能 徹底地放開你的手 / 敢不敢 這么義無反顧墜落 / 墜入黑暗中 墜入泥土中 / 的海闊天空

就讓我 來次透徹心扉的痛 / 都拿走 讓我再次兩手空空

只有奄奄一息過 / 那個真正的我 / 他才能夠誕生

那才是我 / 那個發光的 那個會飛的 那個頂天立地的

那才是我

⑶ 有沒有《向死而生》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網路網盤高清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aE2gzcECHKSbv64JdOaPA

?pwd=h1o9 提取碼: h1o9

⑷ 《人生大事》:韓延又講了一個"向死而生"的好故事,具體是什麼

《人生大事》是一部以殯葬作為故事主線得電影,武小文與莫三妹兩人共同講述了一個有關溫情喜劇和人間煙火氣的故事,讓人們在笑聲與淚水之中感受兩人的雙向治癒。這個電影是一個小眾題材。生與死是人一生都要經歷的,而能否將生死問題的解讀更加通透,是這部電影想要讓我們思考的問題。

死亡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殯葬也同樣是人們不願意提及的詞彙。電影將兩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通過對角色的塑造和情節的表現,展現出生死之外別樣的溫情。《人生大事》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們對殯葬師職業和死亡的重新認識。

⑸ 觀影《入殮師》:為愛而活,向死而生

好些年前,第一次看《入殮師》,帶著青春的懵懂。浮雲一別,流水十年,愛過幾個人,看過一些書,也經歷了幾次生死離別,重溫這部影片,有了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對死亡,更是有了新的理解。

這部電影,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改編拍攝而成。在常人眼裡,入殮師是一份冷門、卑微、不吉利、繼而受人嘲諷的工作。要跟死人打交道,為他們進行納棺儀式。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提到死亡,甚至對「死」這個字眼,世人總是抱有偏見,心懷恐懼。這部影片,通過入殮師的視角,帶領大家觀察各種死亡,感受圍繞在逝者周圍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最重要的是,認識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生,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在此基礎上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珍惜當下擁有的,告別正在失去的,放下心頭糾結的,用愛面對生命中的遇見。

《入殮師》: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1.不可避免的死亡,讓我們學會珍惜

大悟本來是大提琴手,在樂團工作。他還沒上幾天班,樂團由於不景氣宣布解散。失業後,大悟與妻子美香回縣城老家,那裡有母親留下的房產。

有一天,在報上看到招工啟事,寫的是「協助旅行」,他想大概是旅行社。去了才知,是與死人打交道的工作——入殮師。

他有過猶豫,也許正如社長所說,這是緣分。他最終接受了這份工作,從助手做起。

第一次出工,碰上空巢老人的去世。還沒進門,就從房間里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大悟望而卻步。屋內,桌子上的飯菜已經腐爛,生出蛆蟲,蒼蠅嗡嗡。躺在地上的逝者讓人無法不敢靠近,社長經歷過太多死亡,已經平靜對待。

這是大悟第一次直面死亡,肉體的衰腐,生命的逝去,帶給他極大刺激。下班回家,看到年輕美麗的妻子,他不禁情有所動,上前緊緊摟住,生怕失去一樣。妻子誤以為,他這是情慾的纏綿,卻不明白,丈夫深情地擁住她,貪婪地吻嗅她的時候,內心正發出後怕的贊嘆:青春多好,活著多好,愛著多好!

直面過衰老與死亡,內心受到震動,然後於無聲中懂得珍惜。珍惜青春,珍惜時間,珍惜在一起的日子,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

《入殮師》: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法國作家紀德寫過一句話:「人應該時時懷有一種死的懇切。」

死亡終將到來,於是我們就悲觀消極,隨波逐流,一天又一天地虛度?我想恰恰相反,正因為死是不可避免的事,才應該珍惜被命運之神饋贈的生命,用力活一回,做自己喜歡的事,去過想過的生活。

就像電影中的大悟,有一天他站在橋頭,呆望著河水中逆流而上的鮭魚,不禁感慨:「真可悲啊,拚命游上來,就為去死。反正是死,還這么辛苦。」

散步路過的大叔,接了一句話,大有禪意:「它們是想回家,回到出生地。」

魚猶如此,人何以堪。

《入殮師》: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2. 難以逃脫的死亡,讓我們學會告別

在工作過程中,大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死亡,見證了各種各樣的告別。

炭燒自殺的人妖,逝者面前,父母卻在為孩子的性別歸屬問題發生爭執,吹鬍子瞪眼;病逝的家庭婦女,照片上是笑容溫婉的女性,躺在那裡的她卻一臉凄苦,判若兩人,看到化妝後的妻子,丈夫感嘆道:這是她一生最美的一次;車禍身亡的少女,父母一邊相互責怪對孩子疏忽教育,一邊痛斥騎摩托車帶女兒出去的男孩,問他怎麼好意思一個人活下來……

措手不及的死亡,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人心善惡美醜,也展示出人生百態。

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案例。

其中一戶人家,年邁的老奶奶去世了,安詳地躺在那裡。子女兒孫圍繞一旁,平和對待。大悟進行到穿襪子的步驟時,孫女拿出一雙白色長筒襪,微笑著告訴大悟:「奶奶生前囑托過,她走時想換上這種襪子。」大悟接過,報以微笑。

還有一戶人家,上老父親去世了。進行完納棺儀式,幾位女兒,依次與逝者做最後的告別。她們無所恐懼,俯下身體,發自內心地吻別。當她們看到各自的唇印印在父親的臉龐與額頭上,不禁破涕而笑——帶淚的微笑。

《入殮師》: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昆德拉說:「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也許步伐匆匆,也許不敢面對,也許指望下一次見面,有時候我們不說一聲再見,就轉身離開。生離,還有希望再見,一旦死別,就成了杜甫那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人生就像一趟旅行,有遇見,就必然有分別。遇見時心生歡喜,告別時好生再見。如此,也就不留遺憾。

《入殮師》: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3.終究到來的死亡,讓我們學會放下

大悟擔任入殮師,是電影的主線,他對童年的回憶,是電影的輔線。大悟小時候,父親將老家房子改建,開了咖啡店,不曾想拋妻棄子,與一位女招待私奔。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母親將咖啡店改為小酒吧,獨自將大悟撫養成人。

這樣的成長經歷,讓大悟對父親心懷怨恨。在公司聊及往事,同事問「現在父親在哪」,他隨口回答「大概死了吧。」雪花飛舞的冬夜,他與妻子一邊飲酒,一邊傾談,提及父親,大悟憤憤不平地說道:「要是見到他,就揍他一頓。」

歲月匆匆,時光流逝,父親的模樣已經在腦海中模糊,大悟始終難以釋懷。在他心裡,父親是沒用的傢伙,是十足的混蛋。

一開始,大悟從事這份工作,純粹為了賺錢謀生。慢慢地,他喜歡上了這份職業。因為,他看懂了入殮師的本質,就像他的內心獨白:「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恆的美麗。這是平靜、細致、溫柔、最主要是充滿愛的過程。目睹每一次生死離別,舒緩、完美,深深打動著我。」

就在一次次打動與熏染中,大悟對死亡、乃至整個人生的認識,都發生轉變。

《入殮師》: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聽聞父親去世的噩耗,他和妻子趕過去,仔仔細細地為父親梳洗清潔,眼裡噙著淚。蒼老的父親,經過整理梳洗,似乎年輕了十多年。此時此刻,大悟第一次在腦海清晰呈現父親年輕時候的笑貌。

最終,他原諒了父親,也與自己和解。

向死而生。

這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名言。對此,他解釋道:「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我想,大悟正因為一次次接近死亡,才能夠體會到生的意義,那就是:

為愛而活。

《入殮師》: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4.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生命的結束

馬爾克斯說:「死神是一位冷眼旁觀的隱形客人。」

我們總以為,它遠在天邊,事實上根本就是如影隨行。身邊有些人,昨天還好好的,昨天還跟我們打招呼,還在說著來日方長。誰知,說走就走了,或因疾病,或因意外。

人生無常,正在於不可預料。

就像電影中的澡堂老闆,兒子經常勸她關掉澡堂,安享晚年。但她不願意,因為還想工作,想繼續為街坊提供方便。一天,她在搬柴燒水的過程中,摔了一跤,再也沒有站起來。街坊都去送行,在殯儀館,大悟遇到澡堂的老顧客,原來他是那裡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在旁觀死亡,每天都在見證生與死的告別。

《入殮師》: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當相處多年的老街坊推進火化爐,當他親手按下焚燒按鍵,當爐內竄起熊熊大火,這位大爺說出一番話,那是他對死亡的理解,或許屬於死亡的一個真相:「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其實就是門,我送很多人穿過那扇門,對他們說聲,後會有期。」

這番感慨,與《莊子·齊物論》中的觀點不謀而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道家認為,沒有絕對的生與死,在這個世界死去,也就在另一個世界出生,在另一個世界死亡,才會降生到眼前這個世界。

總之,認識生命的本質,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才能享受人生的美麗。我們能做的就是:

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⑹ 《人生大事》韓延又講了一個"向死而生"的故事,這部影片中你最喜歡誰

這個角色裡面最喜歡的是朱一龍飾演的莫三妹。穿著一件花襯衫,一雙拖鞋、一件褲衩、一個圓頭,十分的市井痞子氣。開始對於這個角色有所誤解,覺得這就是一個街溜子 。這也是因為他渾身散發著街溜子的氣息,但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他的內在,同時也對他從事了這個職業有所偏見以及誤解。

一直以來我們都缺少對死亡的教育,死亡在人們的眼中總是有一層迷霧,非常的神秘。而這種神秘卻給人們的內心造成了一種恐懼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長輩連死這個字都不能夠讓其他人提起。而到最後面對親人的死去,可能是自己一生中永遠的遺憾過不去的坎。向死而生是對死亡最好的教育,也是對於每個人最好的死亡教育公開課。

⑺ 向死而生——三毛之死雖為悲,亦為幸



1943年之春,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在陳嗣慶家呱呱墜地,這個哇哇哭的孩子似乎還沒為來到這個世界做足准備。

三毛的原名叫做陳懋平,三歲學寫名字時嫌中間那個字筆順太多,便索性更名為陳平,誰知陳平的人生道路並不太平。

一切還要從一次考試說起,三毛自上學以來,便酷愛讀書,尤其是文學作品,上小學時雖時常逃課,但成績卻曾一度名列前茅的三毛,上中學後也患上了偏科之疾,初二時她的數學成績直線下滑,一塌糊塗。

老師對這個數學成績糟糕的女孩不太友好,常蔑視她,認為她是個低能兒。一次,三毛意外發現了數學試卷上的考題,幾乎全都來自於課本後面的練習題,於是她每次考試前,便花下許多功夫,將習題提前解出來並把答案背下,在接連幾次的月考中,三毛皆反常地拿到了滿分,數學老師感到事情有些蹊蹺,她將三毛叫到辦公室,給了初二年級的三毛,一張初三的試卷,讓其十分鍾以內將題解出來,在老師鋒利的眼神下,三毛耍的小聰明果然暴露無疑。

憤怒的數學老師將三毛帶到教師里,當著全班同學用浸滿墨汁的毛筆,畫了兩個大大的圓,圈住三毛的雙眼,並一邊說"你不是喜歡鴨蛋嗎?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畫完後還令三毛去走廊上走一圈,以向全校師生展示她的精彩的畫作,以及識破三毛伎倆的機智。

小孩子的心中大多是沒有所謂罪與罰的,他們只覺得好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三毛成了全校學生的笑柄,那兩個圓好似兩個輪子,不僅滾進了大家的眼睛裡,成了三毛的象徵,更滾進了三毛的心裡,重重地壓住了這個單薄的孩子。不堪重負的三毛開始逃課,比起在學校受教,她更喜歡去墓園讀書,那裡靜謐且安全,沒有嘲笑也沒有貶謫。雖然人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最後終要歸到這里。"我從哪裡來沒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風呼呼地吹,海嘩嘩地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他們來時已洗凈纖塵,泯去恩仇,面不改色,不悲不喜。

這件事似乎為一場慷慨的赴死之旅,埋下了伏筆。



後來學校的一封公函,結束了三毛的逃學生涯,父母似乎察覺到了女兒的反常,開明地同意三毛休學,誰知這一休便是七年,此間三毛將自己在鎖進了一個小房間里,同時也將那些面目可憎的嘴臉關在了大門外。三毛躲了起來,躲進了自己小天地里,在那裡讀書識文同時也迎來了巨大的悲苦,以及沉甸甸的抑鬱。痛苦但無奈的母親只好將食物送到房間里,苦苦央求她不要放棄生的可能。這個世界雖然很殘酷,但也很美好,母親希望她能盡快振作起來,在她尚且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去欣賞這世界美好的樣子。

人世美好的一面相比她無以言表的痛苦,已不足以給三毛帶來生的渴望,於是在一個台風呼嘯的夜裡,她絕望地割破了自己的動脈,以求告別人世,若不是父母親及時發現,她的"大計"恐怕就要更早些達成了。

三毛得救後,父親想盡一切辦法希望重新燃起她微弱的生命之火,帶她看心理醫生,為她聘請家庭老師,滿足她的一切要求,不逼迫她,給予她家庭的溫暖,鼓勵她任由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父母努力營造的家庭氛圍中,三毛漸漸地從陰影里探出頭來,嘗試著去接觸她告別已久的屋外世界。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欣賞到了著名畫家畢加索的畫作,她尤其喜歡這承載著作者意念,描繪著生命,讓靈魂得到升華的畫作,她沉浸其中甚至暗戀上了這個與她"靈魂相撞"卻素未謀面,且還居於地球另一端的畫家。三毛是脆弱的,但也是浪漫且大膽的。在那以後,一次與顧福生的偶遇讓她主動向母親提出想學習繪畫,求母親幫忙讓顧老師收她為徒,母親對三毛向來有求必應,顧福生收下了這個患過抑鬱症的學生。

這個老師,為三毛的人生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不僅不排斥毫無繪畫天賦的三毛,更挖掘出了她的文學天賦,將她的人生與文學相銜,他像一束光照進了三毛陰暗潮濕的內心世界,拖著這個女孩一步一步地從深淵里走出來。

在老師的幫助下第一篇文學作品得以面世,此後三毛陸續發表了許多作品,慢慢地在台北變得小有名氣,後被華岡文華學院接收為學子,就讀於哲學系。在那裡她遇見了自己的第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心上人梁光明,三毛無比的欽佩這個才華橫溢的男生,跟蹤了對方好幾個月,愛神才將神箭射給他們,無奈最終因男方執著於事業,不肯與其成婚而結束了戀情。



被愛所傷的三毛隻身前往西班牙,開始了她的留學生涯,在那裡她遇見了一個對她接下來的生命,至關重要的陽光大男孩——荷西。這個男孩向他表白時還不滿十八尚在上高中,盡管與這個男孩的相處時光非常快樂,但在感性與理性的角逐中,三毛選擇了後者,一來他實在不想害了這個時常為她逃學的孩子,二來她很清楚自己對這個小男孩的感情,也許並不是愛情。三毛主動提出要與荷西斷絕往來,男孩年紀雖小,但對待愛情卻很理智,雖然他不明白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但他仍然笑著接受了愛人的決定,在這個大男孩的世界裡,愛情似乎很簡單,愛一個人就是讓他快樂,如果她跟你在一起除了快樂以外,更多的是糾結,煩悶與無奈,那倒不如爽快地放過對方。

荷西與三毛許下六年之約後,便笑著轉身跑了起來,淚水在他轉身後一顆顆落了下來。



此後,三毛幾經輾轉最後回到了台北,並與一名德國教師相戀,但在結婚前夕,這個德國人卻突發心臟病死在了三毛懷里,三毛帶著悲痛再次回到了西班牙的小鎮上,台北對她似乎是座不友好的城市,一次次地將她割傷,逼她逃離。

回到西班牙後,三毛與荷西重聚,這個深情的大男孩已變得成熟,並一直沒有忘記他的摯愛,這一次三毛決定不再退縮,她大膽地擁抱荷西,擁抱他們久違的愛情。

三毛有一個"宏願",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固執的她決心放棄在西班牙糊口外仍有節余的工作,前往撒哈拉。深愛著三毛,苦等六年才等來她的荷西,自然不願與自己的摯愛分離,他也辭去工作,同三毛一起去了那片荒蕪,蒼涼的大沙漠里。

剛到撒哈拉時,他們窮困潦倒,幾乎食不果腹,之後三毛才知道想要穿越撒哈拉,實在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宏願,但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三毛真切地看見了荷西那顆時刻為他跳動著的心臟,以及甘願與她同生共死的靈魂。

他們在一片金黃中緊抱彼此,任何力量也休想再將他們分離,在這里她收獲了荷西真真實實地,崇高地愛情。

他們排除萬難在撒哈拉領取了結婚證,荷西找了個能養活他們愛情的工作,閑來就陪三毛一起延續她最大的愛好之一——拾荒。在與三毛結婚時,他更是以駱駝骷髏代替鑽石戒指,贈予三毛,三毛無比地喜歡這個禮物。

荷西不僅愛三毛,更懂三毛,願意與她一起瘋狂,甘願為他犧牲自己。他們一起做飯,一起與友人暢聊飲酒。也許最好的愛情不過如此,你喜歡他方,我便陪你前往,你願意流浪,我便丟盔棄甲,伴你浪跡天涯。

她與荷西本打算在撒哈拉相伴度過餘生,誰知荒蕪之地竟也難逃人類慾望的浩劫,他們不得不與撒哈拉告別前往別處。



離開乾涸的沙漠後,三毛與荷西飽嘗貧窮的滋味,荷西不斷地更換工作,幾經輾轉他們來到了拉帕瑪爾島,荷西不得不繼續出去工作,以賺取錢財照顧她的愛人,盡管缺乏安全感的三毛一刻也不想與荷西分離,但在強大的現實面前,她不得不妥協。沒人斗得過現實的物質,吃喝拉撒是使人類機體得以延續的生物屬性,我們唯有向其妥協才能換來共生。

來到新地方後,三毛總隱隱覺得有什麼大事即將來臨,她忐忑不安,時常不放心地前往荷西的工作地,非要親眼見到他,才能平息自己焦躁的心情。

不久後,喜愛大海的荷西,果然投入了海洋的懷抱,帶走了那個願陪三毛出生入死的愛人,留下了悲痛欲絕的三毛,守著空空盪盪的屋子,以及一塊沉默不語的墓碑。

荷西的墳是三毛親手刨的,她的血與淚融進泥土,凝結成對愛人的千般不舍,萬般留戀,埋葬了她二分之一的生命。她多麼希望一切只是場噩夢,醒來後荷西還如往常一樣,躺在她的身旁,與她十指相扣,呼吸均勻。命運似乎總喜歡拿三毛開涮,並且每次都要讓她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任憑她逃到天涯海角,也躲不過命運殘忍的制裁。



荷西走後,三毛一度想要隨她而去,她在家人以及好友的要求下,回到台北,著名作家瓊瑤為了讓其放棄自殺的想法,曾與她徹夜長談,加之三毛母親的一再央求等等,她不得不慢慢將赴死的想法從腦袋裡移除。

可三毛最終還是憑借一條絲襪赴了死,導火索似乎是一部名為《滾滾紅塵》的電影,三毛是這部電影的編劇,這部電影播出後斬獲了大獎,成就了劇情與演員,卻將劇作者三毛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於是事發不久後她在另一個小房間里結束了這場生之磨難。

閱遍大江南北,歷盡世間磨難的三毛怎會因區區俗事便赴了死,她活半輩子儼然等同於多數人的一生,她對這世間已無可留戀,上天賦予她的使命,她顯然已經完成,現在她只不過是要回到那個人人都要去的地方了。

三毛就是這么一個天賦異稟,卻遭上天妒忌的女子,上帝在慷慨地給予她一顆糖後,也不忘在她毫無防備之時施以一記響亮且沉重的耳光。他似乎是要折磨她,摧殘她,告誡她,好讓她不忘歸途。

死對於三毛來說似乎是一種歸屬,是一種解脫,是一種救贖,活得一帆風順的人若再強求她繼續痛苦地活下去,這難免不是一種自私。

也許,在強大的命運之神面前,欣然接受極盡苦難之個體的逝去,這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成全。

⑻ 向死而生的意義是什麼

向死而生的意義如下:

向死而生的真正意義,乃是要我們明白,活著並不是目的,好好活著才是。意思是當你懷著對死亡的敬畏,懷著對生命的感恩,平和喜悅地活在當下,就能活出生的榮光。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向死而生」的來源:

海德格爾指出,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這個存在者的一生貫穿著走向死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先於亡故的存在形式。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人能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強烈存在感,自己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在場」。所以,死的過程與亡的結果相比較,這個向死的過程更本真,更真實。

海德格爾之所以提出「向死而生」這個重大的死亡哲學概念,其實是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來激發我們內在「生」的慾望,以此激發人們內在的生命活力。這就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因為海德格爾很清楚地知道,以人貪戀慾望滿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進絕路,人在精神上是無法覺醒的。一個在精神上無法覺醒的人,他的存在對於這個世界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最多也就是體現了存在者自身在世界這個「大存在」中的「小存在」。

海德格爾正是用這種「倒計時」法的死亡哲學概念,來讓人們明白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長的,這種延長是「內涵性」,就是通過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看淡各種功名利祿對我們精神上的誘惑。

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煥發出生命的積極進取意識和內在活力。通過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質量和長度,來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標的密度,只有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⑼ 求向死而生2018年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安嘉麗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lQKwsRTXIxjeBUa03mSlAw

提取碼: uzg3
《向死而生 Peranbu(2018)》網路網盤資源在線播放
導演: 拉姆
編劇: 拉姆
主演: 安嘉麗、瑪摩緹、塞德哈納
製片國家/地區: 印度
語言: 泰米爾語
上映日期: 2018-01-27(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19-02-01(印度)
片長: 148分鍾
又名: Resurrection、愛你無邊際(台)
艾穆德哈凡因無法面對自己剛出生就患有痙攣的孩子,去了迪拜工作。妻子經歷了12年的壓力後終於出走了,他不得不回來照顧女兒帕帕。女兒到了青春期後,艾穆德哈凡向女兒解釋她的生理需求,還要應對她情緒上和身體上的變化。他和女僕間的一場戀情,讓他落得人財兩空。一位變性者來到了他們的生活中,承擔起了妻子和母親的角色。

⑽ 有一種活法叫向死而生——做葬禮主持人讓她大徹大悟

2004年,特別報道組的一個戰友因過勞猝死,台里委託袁君為其做一個悼念的片子。袁君懷著巨大的悲傷整理了同事職業生涯里所有的新聞報道,製作得很用心,想通過這種方式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片子的解說辭後來被同事的家人看到,他們希望能夠作為同事葬禮上的悼詞。而袁君成了葬禮上當仁不讓的主持人。

細讀葬禮主持人袁君

袁君的人生,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葬禮劈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那場葬禮之前,袁君是大連一名電視台記者,過著有選題忙死,沒有選題死忙的高壓鍋生活。70後的人大都活得像一棵樹,袁君機械地忙碌著,周而復始地為前途和錢途煩惱。

2004年,特別報道組的一個戰友因過勞猝死,台里委託袁君為其做一個悼念的片子。袁君懷著巨大的悲傷整理了同事職業生涯里所有的新聞報道,製作得很用心,想通過這種方式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片子的解說辭後來被同事的家人看到,他們希望能夠作為同事葬禮上的悼詞。而袁君成了葬禮上當仁不讓的主持人。

葬禮簡樸厚重,在哀樂聲中袁君讀著為同事寫的悼辭:「他總是在每一條新聞播出之後賣力地回味,看看整個事件是否還有繼續跟進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上是否還有缺陷。他說,這既是一種職業要求,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成功有時就是一種為難。」

「或許,直到驟然離去,他依然沒有實現他想要的成功。可是,一個人,在他活著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這種堅持本身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盡管他沒有來得及問自己是否令自己滿意,可是,我們可以替他回答,他來過,很優秀……」

彷彿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從另一個人倏忽而逝的一生中,袁君看到了自己。

葬禮結束時,同事的爸爸緊緊地握住袁君的手說:「謝謝你,你比我們更懂他。」那天回到家裡,袁君沒有像平常一樣上網看片子、找選題,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廚房,做好了飯之後,在樓下等老公和女兒回家。

袁君沒有跟他們提及同事的葬禮,只是這場葬禮在祭奠一個生命逝去的同時,也讓袁君對自己的人生獲得了重新的認識。還好,她還有時間,她還有健康,她還能好好地善待每一個重要的人。

袁君說自己如靈魂開竅般明白了,一輩子沒多長,下輩子不一定能遇上,我們能在一起的時光原來這么短暫,趁還來得及,一定要不留遺憾地愛。

之後,袁君很快因為朋友之託主持了第二場葬禮。逝者是一位書畫界的名人,袁君時常在電視上看到這位老先生的身影。然而,老先生的身後事並不利落,小三兒在他去世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老先生屍骨未寒,財產紛爭令這個曾經風光的家亂成了一鍋粥。袁君想對老先生的生前親朋進行一番采訪,很少有人配合。大家關心的,是那些巨額財產如何分配以及自己能夠分到多少。

盡管如此,袁君還是通過一些資料給老先生寫了一篇悼詞。葬禮上沒有人在意袁君說什麼,遺體告別時,小三兒們與原配的家人打作一團。從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過去所執著的一切,該有多麼荒謬和可笑。

如果你懂得向一個人的死因致敬

袁君主持葬禮的名氣漸漸在大連傳開。2010年底,一位億萬富豪的妻子找到她,希望她能給她老公主持葬禮。與生前的風光相比,那位億萬富豪的死很倉促,抑鬱症在他45歲時奪去了他的生命。

富豪的妻子給袁君看了大量逝者生前的日記,深深震撼了袁君。財富對這位逝者來說早已成了數字,他的使命是管理這堆數量龐大的數字還有數百員工的命運。很多事務已經與個人喜好和利益沒有多少關系。他完全可以選擇停下來,換一個職業。袁君覺得,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一定會成為非常優秀的作家。但他並沒有。他依然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一邊處理集團內部的爭斗,一邊應付來自市場的壓力。

袁君讀著這位億萬富豪的生前日記,想著如同這位富豪一樣匆匆的趕路人,敬意有之,嘆惋有之,悲涼亦有之……

逝者已矣,但袁君決定做點什麼來改變還活著的人。

在這個富豪的葬禮上,袁君公布了他一天的開銷,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及一個中產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費。因為沒有時間,他拚命賺錢,卻絲毫享受不到金錢帶來的愉悅。在日記中他寫到,他的快樂竟然來自於一次汽車在路上拋錨,他讓司機等拖車來,自己則一個人步行去公司。他驚奇地發現,路邊有那麼多有趣的店面,他甚至看到了迎春花。

他說:「如果沒記錯的話,我最後一次見它應該是在大學畢業那一年,同學們看到迎春花開了,一起去踏青。」

這震驚了在場所有的人。袁君在悼辭里寫到:「他不是在車上,就是在飛機上,也有可能是在會議室里。他的生命自從承擔起百人的企業之後,就再也沒有了四季。他最美麗的記憶不是賺得第一桶金的激動,也不是公司十周年慶典上的高朋滿座,而是那個步行的午後,那一路驚奇的發現。我想,最後的時光里,他一定為自己鋪設了一條芬芳的小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他應該是笑著走過那條通往天堂的小路,甚至還哼起了兒歌……所以,在此,讓我們一起向一個人的死因致敬。」

那是袁君第一次在葬禮上聽到掌聲,她知道那不是對逝者的不恭,而是大家情不自禁用這種方式表達內心最真摯的尊敬。

後來,袁君與富豪之子成為很好的朋友。這位富二代並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將公司交給了經理人,他自己則在一個小公司上班,業余時間開了一間不盈利也不賠錢的書吧。日子過得很平靜,也很快樂。袁君時常去他的書吧,叫上一杯咖啡,捧一本閑書,消遣一段閑適的時光。

袁君還會時不時地想起那位富豪,疲於奔命的時候,忙到快要失去知覺的時候,袁君總會告訴自己,慢一點,再慢一點,時間不用拿著鞭子追趕也會走過,等一等自己的靈魂,在還來得及的時候。

有一種活法叫向死而生

葬禮是一種道別,而道別並不意味著絕望。袁君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道別,是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中校長做葬禮主持。老校長姓肖,享年85歲,這位老頭兒風趣幽默,生前最愛熱鬧,他們家迎來送往,永遠有絡繹不絕的客人,大家都覺得這是一位喜歡被打擾的老人。

校長的老伴在商量葬禮儀式時,沒有向袁君提出任何的要求,只是很細節地講了老校長生前的點點滴滴,包括每次夜裡十一點送走最後一位客人時,老校長經常說的一句話:「真不知道,這個園子還能熱鬧多久!」

在老人家細細碎碎的述說中,袁君知道了老校長其實已經身患四種癌症,生命對他來說已經是沉重的負擔。可每一次瀕臨死亡,他還是會頑強抗爭,他希望這個園子還能熱鬧一段時間。他總是微笑著,幽默著,也樂意於看到來這個園子的人微笑著、幽默著跟他告別。

袁君沒有將老人的告別儀式選在殯儀館里,她想這不是一個如此特別的老人想要的告別。他喜歡熱鬧,喜歡分一些人生智慧給那些還在趕路的人,最後的告別他也一定希望以一種熱鬧而特別的方式。

冥思苦想過後,袁君決定開一個PARTY,就在老校長的家裡,讓每一位來送行的人都講一件與老校長有關的、最有趣的事——讓大家微笑著給老校長送行,也讓這位老先生帶著微笑上路。這個想法令老校長的夫人落淚,她對袁君說:「你應該算老肖交到的最後一個知己,謝謝你。」

袁君想到那個葬禮會很成功,但沒有想到會如此成功。一共一百七十位來賓,每個人都應要求穿著自己最漂亮的禮服,看上去彷彿是一場盛大的頒獎典禮。沒有哭泣,沒有哀樂,每個來賓講述了一段他們與肖老的往事。

一位鄰居說:「我在肖老的樓上,家裡有個不打不練琴的孩子。每天,讓他練琴之前先打罵一番。後來有一天,肖老上樓來敲門,給我兒子帶來了許多禮物,有書有玩具。肖老對我兒子說:我每天在你樓下,免費聽你彈琴,這點禮物算作是感謝吧,謝謝你讓我每天都可以聽到那麼優美的琴聲。從此,我再沒有為練琴的事打過兒子,他因為樓下有雙欣賞他樂曲的耳朵而變得很努力,這是我兒子剛剛通過鋼琴十級的證書……」

肖老多年的老友有一天突然造訪,恰好肖老剛洗完澡,於是,老友看到了肖老稀疏的頭發、胳膊上那因化放療而粗黑的血管,老友頓時淚如雨下。肖老卻笑著對他說:「一會兒讓你見識一下化妝的魅力。」整整一個小時,再出現在老友面前的肖老,又像往常一樣利落瀟灑。肖老對老友說:「我天天都在做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事,我覺得挺快樂的。身體糟粕,但靈魂體面。替我保密啊。」

一百七十個人,一百七十個故事。整個PARTY,大家一直在微笑著追憶,在一種感而不傷的氛圍里,分享著那樣一個智慧的老人給每個人的人生帶來的無窮教益。

袁君說:「謝謝大家的故事,請相信,這樣一個頭發絲里都透著智慧的老人會讓天堂從此有了無數的笑聲。讓我們相約,幾十年後或許能再與親愛的肖老天上再見。」

很少有人能把葬禮主持人這樣一個職業當成愛好,最開始有人找上袁君時,她也總會想方設法拒絕,而如今袁君卻有求必應。兩年了,她在葬禮和葬禮之間來回,主持了將近百場葬禮,如同在近百人的生命里穿梭。她說,她就像活了一百輩子,體驗了百味人生。現在的她很感謝這份工作給予她的一切,一場葬禮濃縮了一個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段故事對於袁君來說都是養分。

從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會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

圖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閱讀全文

與向死而生電影解說完整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羅馬希臘題材的電影大全 瀏覽:797
愛情電影寫真 瀏覽:820
我喜歡電影的陪伴的英文 瀏覽:610
有一部計程車電影 瀏覽:390
愛情公寓電影虧本 瀏覽:46
今天翡翠台播什麼電影 瀏覽:938
電影什麼神廚 瀏覽:636
血腥電影在線網站 瀏覽:66
電影夢工廠挖對手演員 瀏覽:872
辛普森電影音樂 瀏覽:560
開始拍電影說的英語 瀏覽:885
聽說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青 瀏覽:884
你以為灣仔你最大什麼電影 瀏覽:133
2019年暑假英文兒童電影 瀏覽:355
建黨偉業電影海報圖片 瀏覽:119
電視演員和電影演員區別知乎 瀏覽:209
印度最有名的電影演員 瀏覽:743
法國律師電影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164
他喜歡打籃球和看電影的英文 瀏覽:646
歡樂谷有沒有電影院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