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片《埃及王子》觀後感怎麼寫
《埃及王子》是根據《聖經》舊約的《出埃及記》歷史為背景製作而成的。電影主要描述摩西遵上帝的旨意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歷史,被稱作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故事,下面是埃及王子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影片《埃及王子》觀後感怎麼寫(一)
《埃及王子》講的是:埃及國王要建王宮,就抓來無數外族百姓來當牛做馬。他們幹活還要挨打,背上的疤永遠也好不了,女人生的孩子他們還要奪走喂鯊魚。一位被抓起來的母親為了救自我的孩子,用木盆讓他漂流,最終漂到了王後的花園水池,王後心地善良,讓他當了王子。他有了一個名字:西雷。他在國王與王後的保護下長大了。但人們的痛苦勾起了他的記憶,他離開了埃及,放下了榮華富貴。最終,他把自我的人民解放了出來。
我覺得那個西雷他太偉大了,在死亡的追逐下還能為人民討回自由和歡樂,他是民族的英雄!同時,我又想起了那些痛苦的子民,埃及的法制太可惡了!讓外來的人去建王宮,自我吃喝玩樂。那些人民要搬石、拉大石像,干不動了挨鞭子,沒有一個人是正常死的,而是累死的,打死的。
和他們比起來,我們的生活太好了,這樣的生活我們還不知足,還與別人比。看了《埃及王子》後,我想到了要珍惜此刻的生活,做一個支持正義的人。
影片《埃及王子》觀後感怎麼寫(二)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有其奮斗的目標,沒有目標,人生的價值就顯得慘淡無光。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有自我的人生信仰,也有宗教信仰。這些都給與人心靈上的蘊藉。《埃及王子》這部電影展講的是摩西帶領他的子民逃離苦海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支撐摩西的信念就是他心目中的神,神賜予他無盡的力量。雖然這是一部類似神話的故事,但從中折射出了信念對於一個人的意義。
以前對宗教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自我對於其他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態度總是那麼不屑一顧。上了大學,每一天都忙忙碌碌的,總覺得自我沒有干好一件事。有一次上課,教師提到了關於信仰的一些看法,這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教師說,其實有自我的信仰也是一件好事。一個人能夠為自我心目中的那個目標去努力。雖然自我不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但也能夠在自我的心中去樹立一個信仰,它既能夠是人生目標,也能夠是一種信念。記得現代文學史教師說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毛主席大部分中國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個神的形象,所以那時的人們態度很進取,甚至很瘋狂。這也許也是一種信仰的力量吧!
信仰無所謂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因為堅持這種信仰使自我有所追求、有所寄託。不管是宗教信仰還是一個人的夢想,只要擁有就有他的意義,這賦予我們人生的意義,這樣人生也就有了價值。
影片《埃及王子》觀後感怎麼寫(三)
在剛開始播放《埃及王子》這部動畫時,我對它並沒有異常的印象,也沒有過多的興趣,可能是因為我對埃及的歷史了解得不深吧。對於埃及,我僅僅明白有一個十分有名的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
但在之後,《埃及王子》卻以它高超的動畫技術和動聽的音樂漸漸吸引住我的目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逼真的獅身人面像、波濤洶涌的海洋和摩西的母親在用籃子把兒子送走時,所唱的那一首優美的歌。歌中飽含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戀戀不舍於對兒子未來的期望與祝福。
當然,《埃及王子》中並沒有缺少夢工廠動畫中慣用的搞笑情節。在沙漠中,駱駝把摩西的頭發當做食草,結果把被埋在沙里的摩西拖了出來;紅海分開時,在兩側構成了兩堵高高的水牆,透過一側的水牆,觀眾看到一條遨遊的大魚……這些景象在我的腦海里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影片里的人物形象雖然並不像有些動漫里的人物唯美,卻很逼真,人物的性格也十分鮮明。
埃及王子――摩西,在開始愛惡作劇,並沒有太多的職責感。在他了解到自我的身世後,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奉了神的旨意,最終帶領希伯來人走向了自由幸福的道路。
而他的哥哥,蘭姆西斯(拉美西斯二世)卻有著身為儲君應有的職責,每當摩西給蘭姆西斯惹下麻煩時,每當蘭姆西斯煩惱時,摩西會幫蘭姆西斯解圍。所以,蘭姆西斯和摩西的關系十分要好。但兩個人卻都有著自我的職責,於是生命的軌跡背道而馳。在兄弟倆的感情破裂時,我也為他們而感到惋惜。
2. 埃及王子的觀後感
埃及王子的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我整理的埃及王子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在歷史課堂上,老師跟我們分享了她最愛的一部電影──埃及王子。這部片,也隨著影像一幕幕的發展,變成了我的最愛。這部片改自出埃及記,電影中描述一位原以為自己是埃及王子的希伯萊人──摩西,帶領族人走出埃及、擁抱自由的感人故事。電影的一開場,炎熱的太陽、繁星的勞動,不管是老的、小的、強壯的、虛弱的,每一個希伯萊人都在辛苦地建造金字塔,用他們生命微弱的氣息唱出內心的絕望、痛苦和信仰。才看到這,我的淚水已伴著他們的汗水留下。
跟隨著摩西,我震驚、痛苦、悲傷又重新找到了希望,少了宗教的色彩,多了感動的音符。每一首歌、角色之間的牽絆、矛盾、沖突和他們對於自己信仰的堅定都使我動容。整場電影,悲傷的淚、喜悅的淚、滿足的淚、感動的淚占據了我的眼和我的心。當摩西和他的族人終於到達那流著奶與蜜的土地後,除了感動和快樂,我的心浸在知足和感恩中,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感觸。
「人生中的痛苦和快樂沒有什麼,而是你將它化成為什麼。」電影中有個人對摩西這么說。也許,今天一切是那麼不順、那麼灰暗;但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可以繼續相信、相信希望,那,是別人怎麼也剝奪不走的!這場電影,讓我重新認識歷史、認識生命、認識希望。
在剛開始播放《埃及王子》這部動畫時,我對它並沒有特別的印象,也沒有過多的興趣,可能是因為我對埃及的歷史了解得不深吧。對於埃及,我僅僅知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
但在後來,《埃及王子》卻以它高超的動畫技術和動聽的音樂漸漸吸引住我的目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逼真的獅身人面像、波濤洶涌的海洋和摩西的母親在用籃子把兒子送走時,所唱的那一首優美的歌。歌中飽含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戀戀不舍於對兒子未來的希望與祝福。
當然,《埃及王子》中並沒有缺少夢工廠動畫中慣用的搞笑情節。在沙漠中,駱駝把摩西的頭發當做食草,結果把被埋在沙里的摩西拖了出來;紅海分開時,在兩側形成了兩堵高高的水牆,透過一側的水牆,觀眾看到一條遨遊的大魚……這些景象在我的腦海里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影片里的人物形象雖然並不像有些動漫里的人物唯美,卻很逼真,人物的性格也十分鮮明。
埃及王子――摩西,在開始愛惡作劇,並沒有太多的責任感。在他了解到自己的身世後,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奉了神的旨意,最終帶領希伯來人走向了自由幸福的道路。
而他的哥哥,蘭姆西斯(拉美西斯二世)卻有著身為儲君應有的責任,每當摩西給蘭姆西斯惹下麻煩時,每當蘭姆西斯煩惱時,摩西會幫蘭姆西斯解圍。因此,蘭姆西斯和摩西的關系非常要好。但兩個人卻都有著自己的責任,於是生命的軌跡背道而馳。在兄弟倆的感情破裂時,我也為他們而感到惋惜。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有其奮斗的目標,沒有目標,人生的價值就顯得慘淡無光。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有自己的人生信仰,也有宗教信仰。這些都給與人心靈上的蘊藉。《埃及王子》這部電影展講的是摩西帶領他的子民逃離苦海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支撐摩西的信念就是他心目中的神,神賜予他無盡的力量。雖然這是一部類似神話的故事,但從中折射出了信念對於一個人的意義。
以前對宗教的了解不是很多,因此自己對於其他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態度總是那麼不屑一顧。上了大學,每天都忙忙碌碌的,總覺得自己沒有干好一件事。有一次上課,老師提到了關於信仰的一些看法,這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老師說,其實有自己的信仰也是一件好事。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目標去努力。雖然自己不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但也可以在自己的心中去樹立一個信仰,它既可以是人生目標,也可以是一種信念。記得現代文學史老師說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毛主席大部分中國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個神的形象,因此那時的人們態度很積極,甚至很瘋狂。這也許也是一種信仰的力量吧!
信仰無所謂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因為堅持這種信仰使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託。不管是宗教信仰還是一個人的理想,只要擁有就有他的意義,這賦予我們人生的意義,這樣人生也就有了價值。
埃及是一個奴隸制社會,但不是人人都是奴隸,只有與埃及人不同的希伯來人才來當奴隸,做苦工。
那時候,希伯來人數量暴漲,法老王感覺有點恐慌,害怕奴隸推翻政權,因此就讓士兵把剛出生的希伯來人統統殺掉。而主人公摩西卻被母親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最後被埃及王後見到了,她收留了他,他的姐姐看到了這一切,相信苦難總會結束,摩西會來解放他們。
摩西想一個埃及王子一樣的成長著。當他成年後,除了王後國王和他的姐姐,沒有人知道他是希伯來人,而養父母細心的照料他,讓他也忘卻了從前的記憶。他的哥哥蘭姆西斯也不知道真相,與他玩得很開心。
有一天,他的姐姐竟然遇到了他,千方百計的喚醒他的記憶,但他只保留著母親唱催眠曲的記憶。這一個小小的回憶在他眼前重現。他承受不了真相的打擊,離開了埃及。加入了米甸人的部落。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神靈耶和華,命令他使用它的神跡解放希伯來人。這是萊姆西斯已經成為法老,他不同意放走奴隸,於是,災禍不斷降臨到埃及。萊姆西斯最後沒辦法,只得把他們都放走了。神把大海劈開,讓他們到達了新的大陸。
該片以聖經舊約中「出埃及記」為故事藍本,用音樂電影形式演繹。其中的歌曲動聽,緊扣故事情節,讓人能更加深入到電影中去,或是與電影發生同化。雖然整部電影對原故事的修改甚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回到了電影出發的原點。教育人們:他人永遠不能長久擁有我們;要勇於追求自由,保持自己的信仰。
;3. 《埃及王子》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埃及王子》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天我看了老師給我們推薦的電影——《埃及王子》。
電影資料:很久以前,在法老王治理的埃及,因為希伯來人太多,法老擔心奴隸會影響其統治,就下命令把希伯來人生下的男孩全部投到河裡喂鱷魚,有個孩子他的母親帶著他逃走了他的母親為了讓她生存下去把他放在尼羅河中漂流。他飄到了埃及里正在散步的王後身邊。王後十分喜歡這個孩子而且他也不忍心再把孩子拋棄掉,並把它取名摩西。從此摩西和王子拉美西斯生活在一齊。一次巧然的偶遇,長大的摩西和他的姐姐相見姐姐把她的真實身份和那件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摩西聽了這件事以後,有一次他把人打死了,於是就不分晝夜的逃跑,逃著逃著,就不知不覺來到了米甸那裡有許多好人,於是就在那裡居住了下來不久,拉美西斯二世當上了法老王。摩西本以為拉美西斯二世會讓那些西伯來人好過一些,可狀況更加嚴重,摩西在希伯來妊娠的指示下,他去勸告拉美西斯二世,並被神賜予了能量,讓那些西伯來人走出埃及。在經過一翻苦難之後,希伯來人被摩西救了出來。
觀後感:我覺得埃及人十分可惡,那人們的生命開玩笑,把小孩子投到河中,還讓人們當奴隸,並暴打他們。我覺得他們就應和睦相處。摩西是個好孩子,能不惜自我的生命救人們。
看完以後,我明白我們以後不要以為自我是最強的,我們還要謙虛,多多關照別人。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有其奮斗的目標,沒有目標,人生的價值就顯得慘淡無光。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有自己的人生信仰,也有宗教信仰。這些都給與人心靈上的蘊藉。《埃及王子》這部電影展講的是摩西帶領他的子民逃離苦海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支撐摩西的信念就是他心目中的神,()神賜予他無盡的力量。雖然這是一部類似神話的故事,但從中折射出了信念對於一個人的意義。
以前對宗教的了解不是很多,因此自己對於其他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態度總是那麼不屑一顧。上了大學,每天都忙忙碌碌的,總覺得自己沒有干好一件事。有一次上課,老師提到了關於信仰的一些看法,這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老師說,其實有自己的信仰也是一件好事。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目標去努力。雖然自己不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但也可以在自己的心中去樹立一個信仰,它既可以是人生目標,也可以是一種信念。記得現代文學史老師說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毛主席大部分中國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個神的形象,因此那時的人們態度很積極,甚至很瘋狂。這也許也是一種信仰的力量吧!
信仰無所謂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因為堅持這種信仰使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託。不管是宗教信仰還是一個人的理想,只要擁有就有他的意義,這賦予我們人生的意義,這樣人生也就有了價值。
在歷史課堂上,老師跟我們分享了她最愛的一部電影──埃及王子。這部片,也隨著影像一幕幕的發展,變成了我的最愛。這部片改自出埃及記,電影中描述一位原以為自我是埃及王子的希伯萊人──摩西,帶領族人走出埃及、擁抱自由的感人故事。電影的一開場,炎熱的太陽、繁星的勞動,不管是老的、小的、強壯的、虛弱的,每一個希伯萊人都在辛苦地建造金字塔,用他們生命微弱的氣息唱出內心的絕望、痛苦和信仰。才看到這,我的淚水已伴著他們的汗水留下。
跟隨著摩西,我震驚、痛苦、悲傷又重新找到了期望,少了宗教的色彩,多了感動的音符。每一首歌、主角之間的牽絆、矛盾、沖突和他們對於自我信仰的堅定都使我動容。整場電影,悲傷的淚、喜悅的淚、滿足的淚、感動的淚占據了我的眼和我的心。當摩西和他的族人最後到達那流著奶與蜜的土地後,除了感動和快樂,我的心浸在知足和感恩中,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感觸。
「人生中的痛苦和快樂沒有什麼,而是你將它化成為什麼。」電影中有個人對摩西這么說。也許,這天一切是那麼不順、那麼灰暗;但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能夠繼續相信、相信期望,那,是別人怎樣也剝奪不走的!這場電影,讓我重新認識歷史、認識生命、認識期望。
電影,是一個個的故事,感人、悲傷、快樂、憤怒,都濃縮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中。透過電影,人們建立起一座座心的橋梁,分享那些相同的情感、相似的想法。也許就是如此,電影被人們深愛。我,愛看電影。
記得那堂歷史課,老師跟我們分享了她最愛的一部電影──埃及王子。這部片,也隨著影像一幕幕的發展,變成了我的最愛。這部片改自出埃及記,電影中描述一位原以為自己是埃及王子的希伯萊人──摩西,帶領族人走出埃及、擁抱自由的感人故事。電影的一開場,炎熱的太陽、繁星的勞動,不管是老的、小的、強壯的、虛弱的,每一個希伯萊人都在辛苦地建造金字塔,用他們生命微弱的氣息唱出內心的絕望、痛苦和信仰。才看到這,我的淚水已伴著他們的汗水留下。
跟隨著摩西,我震驚、痛苦、悲傷又重新找到了希望,少了宗教的色彩,多了感動的音符。每一首歌、角色之間的牽絆、矛盾、沖突和他們對於自己信仰的堅定都使我動容。整場電影,悲傷的淚、喜悅的淚、滿足的淚、感動的淚占據了我的眼和我的心。當摩西和他的族人終於到達那流著奶與蜜的土地後,除了感動和快樂,我的心浸在知足和感恩中,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感觸。
「人生中的痛苦和快樂沒有什麼,而是你將它化成為什麼。」電影中有個人對摩西這么說。也許,今天一切是那麼不順、那麼灰暗;但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可以繼續相信、相信希望,那,是別人怎麼也剝奪不走的!這場電影,讓我重新認識歷史、認識生命、認識希望。
今天我看了老師給我們推薦的電影——《埃及王子》。
電影內容:很久以前,在法老王治理的埃及,因為希伯來人太多,法老擔心奴隸會影響其統治,就下命令把希伯來人生下的男孩全部投到河裡喂鱷魚,有個孩子他的母親帶著他逃走了他的母親為了讓她生存下去把他放在尼羅河中漂流。他飄到了埃及里正在散步的王後身邊。王後非常喜歡這個孩子而且他也不忍心再把孩子拋棄掉,並把它取名摩西。從此摩西和王子拉美西斯生活在一起。一次巧然的偶遇,長大的摩西和他的姐姐相見姐姐把她的真實身份和那件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摩西聽了這件事以後,有一次他把人打死了,於是就不分晝夜的逃跑,逃著逃著,就不知不覺來到了米甸那裡有許多好人,於是就在那裡居住了下來不久,拉美西斯二世當上了法老王。摩西本以為拉美西斯二世會讓那些西伯來人好過一些,可情況更加嚴重,摩西在希伯來妊娠的指示下,他去勸告拉美西斯二世,並被神賜予了能量,讓那些西伯來人走出埃及。在經過一翻苦難之後,希伯來人被摩西救了出來。
觀後感:我覺得埃及人非常可惡,那人們的
生命開玩笑,把小孩子投到河中,還讓人們當奴隸,並暴打他們。我覺得他們應該和睦相處。摩西是個好孩子,能不惜自己的生命救人們。
看完以後,我知道我們以後不要以為自己是最強的,我們還要謙虛,多多關照別人。
埃及是一個奴隸制社會,但不是人人都是奴隸,只有與埃及人不同的希伯來人才來當奴隸,做苦工。
那時候,希伯來人數量暴漲,法老王感覺有點恐慌,害怕奴隸推翻政權,因此就讓士兵把剛出生的希伯來人統統殺掉。而主人公摩西卻被母親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最後被埃及王後見到了,她收留了他,他的姐姐看到了這一切,相信苦難總會結束,摩西會來解放他們。
摩西想一個埃及王子一樣的成長著。當他成年後,除了王後國王和他的姐姐,沒有人知道他是希伯來人,而養父母細心的照料他,讓他也忘卻了從前的記憶。他的哥哥蘭姆西斯也不知道真相,與他玩得很開心。
有一天,他的姐姐竟然遇到了他,千方百計的喚醒他的記憶,但他只保留著母親唱催眠曲的記憶。這一個小小的回憶在他眼前重現。他承受不了真相的打擊,離開了埃及。加入了米甸人的部落。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神靈耶和華,命令他使用它的神跡解放希伯來人。這是萊姆西斯已經成為法老,他不同意放走奴隸,於是,災禍不斷降臨到埃及。萊姆西斯最後沒辦法,只得把他們都放走了。神把大海劈開,讓他們到達了新的大陸。
該片以聖經舊約中「出埃及記」為故事藍本,用音樂電影形式演繹。其中的歌曲動聽,緊扣故事情節,讓人能更加深入到電影中去,或是與電影發生同化。雖然整部電影對原故事的修改甚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回到了電影出發的原點。教育人們:他人永遠不能長久擁有我們;要勇於追求自由,保持自己的信仰。
埃及王子這部電影是從《聖經》中的一個故事而改編成的,這是夢工廠製作的電影。一共獲得了兩個獎:奧斯卡音樂獎和金球獎。雖然只有兩個獎,但這兩個獎,都是「重量極」的。
我非常喜歡這部影片,它寫的是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為埃及人蓋金字塔。埃及王子摩西是希伯來人的兒子。當時他們被追殺,他的母親迫不得已把他放在河裡。結果,摩西被埃及皇後看到了,她就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撫養,摩西的哥哥當了法老後,摩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獨自離開了皇宮,他在山中遇到了上帝,上帝囑咐他要照顧自己的子民,於是他成功地帶領西伯來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的子民從此不再受人辱罵任人鞭打了。
這部影片里的音樂實在是非常好聽,是名副其實的奧斯卡音樂獎。尤其是那首《when you believe》非常知名,我也非常愛聽。這首歌不僅節奏優美而且音樂動聽,還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比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告訴我們:只要有決心,就能做好任何事。這也是在講述埃及王子自己的故事。「時光像夏天的鳥兒一樣總是容易飛走」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不然,他就會從你的指縫中逃走。這是他們在懊悔沒有珍惜時光。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部1998年的片子,為什麼到現在還是這么有名?就是因為他有這個亮點,而且電影里的故事演得也很真實。所以,夢工廠從那以後才會日甚一日,把迪士尼的米老鼠比了下去。
在剛開始播放《埃及王子》這部動畫時,我對它並沒有特別的印象,也沒有過多的興趣,可能是因為我對埃及的歷史了解得不深吧。對於埃及,我僅僅知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
但在後來,《埃及王子》卻以它高超的動畫技術和動聽的`音樂漸漸吸引住我的目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逼真的獅身人面像、波濤洶涌的海洋和摩西的母親在用籃子把兒子送走時,所唱的那一首優美的歌。歌中飽含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戀戀不舍於對兒子未來的希望與祝福。
當然,《埃及王子》中並沒有缺少夢工廠動畫中慣用的搞笑情節。在沙漠中,駱駝把摩西的頭發當做食草,結果把被埋在沙里的摩西拖了出來;紅海分開時,在兩側形成了兩堵高高的水牆,透過一側的水牆,觀眾看到一條遨遊的大魚……這些景象在我的腦海里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影片里的人物形象雖然並不像有些動漫里的人物唯美,卻很逼真,人物的性格也十分鮮明。
埃及王子——摩西,在開始愛惡作劇,並沒有太多的責任感。在他了解到自己的身世後,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奉了神的旨意,最終帶領希伯來人走向了自由幸福的道路。
而他的哥哥,蘭姆西斯(拉美西斯二世)卻有著身為儲君應有的責任,每當摩西給蘭姆西斯惹下麻煩時,每當蘭姆西斯煩惱時,摩西會幫蘭姆西斯解圍。因此,蘭姆西斯和摩西的關系非常要好。但兩個人卻都有著自己的責任,於是生命的軌跡背道而馳。在兄弟倆的感情破裂時,()我也為他們而感到惋惜。
今天,我和姬夢婍、曹賽菲一起去青少年活動中心去看了一部名叫《埃及王子》的電影,看完電影後,我感觸頗深。
《埃及王子》講的是:埃及國王要建王宮,就抓來無數外族百姓來當牛做馬。他們幹活還要挨打,背上的疤永遠也好不了,女人生的孩子他們還要奪走喂鯊魚。一位被抓起來的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孩子,用木盆讓他漂流,最後漂到了王後的花園水池,王後心地善良,讓他當了王子。他有了一個名字:西雷。他在國王與王後的保護下長大了。但人們的痛苦勾起了他的記憶,他離開了埃及,放棄了榮華富貴。最後,他把自己的人民解放了出來。
我覺得那個西雷他太偉大了,在死亡的追逐下還能為人民討回自由和快樂,他是民族的英雄!
同時,我又想起了那些痛苦的子民,埃及的法制太可惡了!讓外來的人去建王宮,自己吃喝玩樂。那些人民要搬石、拉大石像,干不動了挨鞭子,沒有一個人是正常死的,而是累死的,打死的。
和他們比起來,我們的生活太好了,這樣的生活我們還不知足,還與別人比。看了《埃及王子》後,我想到了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做一個支持正義的人。
4. 求埃及王子800字的賞析加上鏡頭和造型
《埃及王子》的誕生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包括鏡頭的變化、整體色彩的變化、光影等。埃及王子追求的光影效果的真實性和質感也與傳統迪士尼大片大不相同,體現了場景氛圍營造的立體化趨勢。相比之下,我認為迪斯尼的《大力士》有點遜色。電影中唯一突然的光線變化是繆斯女神歌唱的過程,而這只是一般的音調變化。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是鏡頭的移動。
相機的飛行動作在埃及王子中被廣泛使用。虛擬攝像機可以在場景中自由飛行,在煙霧中穿行,甚至在運動過程中不斷改變焦距(如兄弟賽道中插入壁畫的鏡頭)。這種鏡頭軌跡是其他非動畫電影無法實現的。這是一個超現實的誇張動作。哈吉斯也使用了大量的大角度翻轉,比如哈吉斯學習射箭,但從宏觀角度來看,哈吉斯的鏡頭技能大多局限於二維圖片,而埃及王子則使用了大量的三維場景和復雜的鏡頭動作,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差異是拍攝理念的進步。
看《埃及王子》時,我明顯能感受到好萊塢歌舞片的氣息。電影過程中的這種敘述和獨白也出現在電影《哈吉斯》中。例如,《哈吉斯》中繆斯的歌唱是一種敘述者,而《埃及王子》中摩西和他的妹妹的歌唱也是一種敘述者。它具有分離事件的功能,具有很強的可預測性,暗示了情節的發展脈絡。電影中人物的獨白演唱無疑起到了敘事、省略和心理表達的作用,在音樂的背景下,情感更能震撼。
5. 埃及王子觀後感100字
該片以《聖經》舊約中『出埃及記』
的故事為創作藍本耗資近一億美元歷時四年才完工,
在製作過程中不但動用了最
先進的電腦動畫而且還有數百位歷史及宗教學者為本片擔任顧問,有方
.
基墨和
桑德拉
.
布洛克等好萊塢當紅影星的幕後配音,更有樂壇中的兩大天後瑪莉亞
.
凱莉和惠特尼
.
休斯頓為該片演唱主題曲。這部動畫被影評人士認為是電影史上
最偉大的動畫片。
電影剛開始的時候,
我對它的興趣並不是很大,
因為它的畫面並不是很好看,
還以為是一部講述歷史的歌劇加正劇,
但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動,
我逐漸被影片深
深地吸引了。
這是一部講述了男主人公摩西歷經上帝特別的考驗後,
最終成為希
伯來第一位祭司並完成了上帝給他的最大使命——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恢復
自由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運用一系列運動的鏡頭和悲天憫人的音樂有機結合,
營
造出了壓抑悲憤讓人同情的不同凡響的情緒,並速的揭示了男主人公摩西的身
世,
在先知約瑟死後的許多年裡,
在埃及原本地位崇高的希伯來人已經淪為苦役。
埃及法老害怕希伯來人生養眾多而危害到埃及,
因此要求接生婆殺掉所接生的希
伯來男嬰,
但她們並沒有真正聽從埃及王的命令。
因此國王在法律途徑下頒布命
令,
將他們新生的男嬰都丟到尼羅河去。
摩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放在草籃子
里被丟入河中。
幸運的是國王的女兒發現了這籃子中的嬰兒,
並收養了他,
取名
為「摩西」
。從此,摩西就在宮中長大了,摩西與王子蘭姆西斯一起生活在王宮,
兩人成了宮中最要好的夥伴,
這里沒有人知道摩西是希伯來人都以為他是皇後的
親生兒子,
摩西也逐漸愛上了這種生活。
後來在一次偶遇中摩西碰見了自己的血
緣姐姐和兄長,
得知自己的出身後摩西懷著非常矛盾的心情離開了皇宮和他親愛
的兄長蘭姆西斯。
流浪在沙漠中的摩西後來融入到一個新的大家庭,
並與那裡—
—西奈山的祭司葉特羅的女兒西坡拉結婚,過著平靜的牧羊生活。然而有一天,
摩西被一隻羊羔引領到一個山洞,
看到一個奇特的現象——荊棘著火,
卻未被燒
毀。
原來上帝在此顯現,
並陳明來意——差他到埃及王也就是他以前的兄弟那裡,
把上帝的子民從埃及帶領出來。
摩西接受了使命,
但是又不得不對曾經和他至親
至愛的兄長提出對立——讓我的人民離開,
已經身為埃及王的蘭姆西斯一方面期
望摩西回到他身邊,
一方面也不願自己成為埃及史上最薄弱的一環。
於是,
一場
心靈的糾葛在兄弟之間展開了。
因為蘭姆西斯的固執,
上帝懲罰了埃及,
那就是
我們所說的十個災難——「血災、蛙災、虱災、蠅災、瘟災、雹災、蝗災、黑暗
之災、一切投胎都得死」
。
當看見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死於這場災難的時候,蘭姆
西斯無力地對摩西說,
我,
准許你和你的子民離開
...
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
歡天喜地地離開,
他們走向紅海,
然而背後突然出現的是後悔的蘭姆西斯帶領而
來的軍隊。
就在這時,
摩西再次聽到了上帝的指令,
用摩西之杖劈開了那洶涌的
紅海,
閃出一條讓希伯來人奔往自由的道路。
再次回首,
摩西眼中流露的是對兄
長無限的留戀和難以感發的情感。
而浩瀚的紅海那頭,
是不斷呼喊摩西名字的蘭
姆西斯——那個多麼想讓摩西回到自己身邊的王
...
整部影片中摩西身份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轉變:
從奴隸到王子,
從王子到平
民,
從平民到義人領袖。
影片對於摩西的細膩刻畫在於身份轉變的過程是遞進式
的,
也就是說,
通過一點點的外界和內心的沖擊使他逐步成長,
而在表現人物性
格轉變的同時緊緊抓住摩西注重情感、
堅毅而敏感的特點,
將一個人物形象刻畫
的入木三分。
所以當我們看到他和兄長從親密的手足變成對立的敵人,
才能油然
而生悲傷、痛苦和振奮、激動的感受。
6. 埃及王子英文簡介
The Prince of Egypt is a 1998 American animated epic musical semi-historical drama film and the first traditionally animated film proced and released by DreamWorks Animation. The film is an adaptation of the Book of Exos and follows Moses' life from being a prince of Egypt to his ultimate destiny to lead the children of Israel out of Egypt. The film was directed by Brenda Chapman, Simon Wells and Steve Hickner. The film featured songs written by Stephen Schwartz and a score composed by Hans Zimmer. The voice cast featured a number of major Hollywood actors in the speaking roles, while professional singers replaced them for the songs, except for Michelle Pfeiffer, Ralph Fiennes, Steve Martin, Martin Short, and Ofra Haza (who sang her song in over seventeen languages for the film's bbing), who sang their own parts.
7. 怪物史萊克4 英文版觀後感
觀後感不同於影評。
前者是「感」,有感而發,嬉笑怒罵。可以恬著一張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的大臉,抱著愛誰誰的態度,釋放自己的情緒。所謂「感」情,那意思就是,「視聽味觸嗅」五「感」「情」緒化的產物,千人千面,無對無錯,大家大可不必較真。
而後者是「評」。評者「言平」之意也。換句話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人人聽之皆能心平氣和。「憐愛者」擊節叫好時,「厭惡者」亦能點頭稱是,四個字「客觀公正」。
顯然,以我的性格和水平,這輩子充其量只能寫寫「感」,且樂得寫「感」。
我喜歡《史3》。
比起《變形金剛》《哈利波特》和《導火線》,我毫不猶豫的說我喜歡《史3》。看累了《變》的緊張刺激,看膩了《哈》的暗黑記憶,也看煩了《導》的老套程序。7,8月的電影讓我看得很「不輕松」。不是說上三部拍得不好,說實話都是可圈可點的大作。按同去美女的話說,一部片子拍出來,說好說壞都是成功,最怕的是什麼都說不出來。
90分鍾的時間,同去的美女看著我像個傻孩子似的笑了一個多小時。沒轍,不是我的笑點太低,實在是《史3》將搞笑進行的太過徹底。
個人認為《史3》不應算作經典。《史3》不是《教父》不是《肖恩克的救贖》,也不是《廊橋遺夢》,《燃清歲月》。想以那種欣賞經典的眼光去看《史3》的人,最好放棄這種念頭。就像是一盤剛烤得的,刷了3層蜜汁,3層的辣醬的香噴噴的熱雞翅,您非要在巴赫的鋼琴曲的背景音下,用銀質的餐刀細細的碎了它,再用雕滿花紋的餐叉一片片的叉好,小心翼翼的放進嘴裡,生怕那油汪了嘴,於是小小口的嚼它,那味道想必是會大打折扣,不說別的我們看著您就覺得累。您那吃法是吃「大餐」的。吃雞翅就是要一手拿著鐵釺子,一張嘴湊上去,狠狠的著著實實的給它一口,外焦里嫩的,油也好醬也好蹭的腮幫子上都是,辣也好燙也好次牙咧嘴的直吸溜,臉上卻燦爛著,嘴裡鼓鼓囊囊的不忘了說句:「好吃,太~~~刺激了。」
我看《史3》就像是在路邊攤吃烤雞翅,雖登不了大雅,確樂得解饞。
周星星曾經問過:「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需要嗎?」無人作答。其實怎麼會沒有理由呢?世上人如天上繁星,我偏偏獨愛你那一顆,定是你有不同之處。這就是理由。我喜歡《史3》就是因為他的不同,說出來大家品評。
第一個理由:顛覆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大特徵之一就是人的矛盾心理。人類總是樂於在辛辛苦苦營造了一個觀念並上升到理念後,再有意無意的摧毀它。就像人們期盼和平,卻往往用戰爭來換取,「自我毀滅說」在哲學,社會學界炒得沸沸揚揚。
傳統與反傳統的斗爭自從有了人類的那一刻起就沒有中止過。有意思的是,在這場力量懸殊的較量中,人人往往記住的是那些「顛覆者」的名字。從「伽利略」到「朋克一族」從「武則天」到「吉米姐姐」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是此理。舊有的觀念不斷的被新的理念取代,人們一方面痛斥這種「反傳統」的做法,一方面又「自我滿足」與其中。不知何時「顛覆」成了「前衛進步」的代名詞。《怪物史萊克》就是這樣一部「顛覆」的作品。
首先,顛覆性的概念沖擊
《史》在顛覆我們心理的一些傳統概念,比如:動畫片,童話,好壞,美醜,善惡。
《史萊克》不是兒童動畫片。
動畫片往往讓人和兒童片畫上等號。比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大臉貓,藍皮鼠》之類。這一現象,在國內尤為突出。也曾看過一些影評,說《史3》是適合5歲左右的幼兒觀看的影片。對此實實的不敢苟同。
《史3》5月美國上映,3天票房收入1億2千多萬,創下動畫電影首映周最高票房紀錄。在票房分析中50%是家庭觀眾,剩下的是普通觀眾。可見在美國《史》的真正受重觀眾群並不是兒童,成人佔了大多數。以我去看電影那天來說,由於是周二上午,上座率在7成左右,大部分是還在放假的大中學生,也有個別小朋友。但絕不是想像中的兒童包場。
且不說劇終屢屢出現的黑灰色幽默孩子們是否看得懂,單說那沒有中文配音的原版英音中字,就難免讓孩子們個個變「大頭兒子」。只適合5歲以下兒童觀看一說,有點不負責任。
想借用《史1》中一句經典的台詞:「我們怪物就像是一棵洋蔥,我們是有層次的,層次……一層層的,懂不懂……」《史3》就像是一棵洋蔥,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們可能只能看到最外面的那層絳紫色外皮,鮮艷艷的甚是好看;告別幼齒,正經歷成長煩惱的學生朋友們則可以撥去那層紫皮看到裡面白白的洋蔥片,摸上去滑滑嫩嫩的很是有趣;還有一些喜歡究其終結且有些人生閱歷者,執著的一層層的撥下去,最後任由被洋蔥嗆出的淚水狂飆,心中有所感悟:「不管多麼大的洋蔥,撥到最後還是皮,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
《史3》顛覆了動畫片是兒童片的觀念(雖然這一點在國外早就認同),個人定義它是一步適合各個年齡層面觀賞的「洋蔥」片。
史萊克不是童話。
童話,字面意義來講就是兒童說的話,或者說給兒童的話。白雪公主,神筆馬良,拇指姑娘,九色鹿……童話中的主人公,故事情節,哪個不是黑白分明,善惡昭彰。沒有不美麗善良的公主,也沒有不英俊瀟灑的王子,惡毒的皇後必定受苦,吝嗇的繼母一定遭殃。沒有人認為這樣不好,因為這是給孩子們講的故事。在沒有理解什麼是「絕對」的時候就告訴單純的他們什麼叫做「相對」是一件「困難」且「殘忍」的事情。 記得看過《史2》後,一個朋友的孩子問我:
「史萊克」是好人嗎?「
「是呀。」
「那他為什麼那麼丑?」
「……」
「還那麼臭」
「長得丑也可以是好人的。」
「那張得好看又是好人不是更好。」
「……」
「公主的爸爸是壞人嗎?」
「不算是吧……」
「他是壞人!」
「為什麼?」
「他做錯了事,所以仙姑懲罰他讓它變成了青蛙。」
「……」
「公主是好人嗎?」
………
那次後,我拒絕和孩子們討論《史萊克》的問題……
孩子們的眼睛是很乾凈的,思維也是線性的。美就是善,惡就是丑,這是他們的邏輯。童話就是遵循這種邏輯編造出來的故事。顯然《史》絕對不是這種童話。倒是覺得它和我最近看的一本《娃娃看天下》(另譯「瑪法達的世界」)有點像。借著孩子的口,說一些大人的話。不是大人給孩子講的童話,而是孩子講給大人的「童話」。
其次, 顛覆性的角色定位
給你一次作王子的公主的機會,你會怎麼「外包」自己?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可能變成卡西莫多。恕個罪扯遠點說,就說紅樓選秀,拋開黑幕不提,哪個不是千里挑一,萬里拔萃的美女帥哥,您不是還不滿意。為什麼呀?因為在您心裡已經定了性,林妹妹就應該是陳曉旭那樣的,賈寶玉也要珠圓玉潤的歐陽哥哥的樣子才好。非弄個現代版的圓臉林妹妹,長臉寶哥哥您就看著別扭。這就叫顛覆。
《史》的角色顛覆可謂是徹底性的。我們的公主菲歐娜,有著沈殿霞的身材,綠巨人的肌膚,虎妞的脾氣秉性和「食蟲浴泥」的生活習慣。男主人更是4頭身的身材,雜草般的兩撇眉毛下,牛鈴巨眼,嘴巴大能到讓青蛙自卑的「投河自盡」的地步。不僅如此由於自小受到「家暴」的心理陰影(史3中自爆幼年時期差點被爸爸吃掉。)男主角在性格上顯現出比較明顯的缺陷,比如《史1》中的自閉,自卑。《史2》中的暴躁,無主見。《史3》中的不成熟和逃避責任。試問,放眼王子公主片,可有這樣的一對活寶夫妻?
再看配角。普通觀念里愚蠢的驢子變得最能說會道,素喜離群索居的貓咪成了大眾情人。青蛙王子換成了青蛙國王,本應殘暴的紅龍上演 「大鳥依人」,菲歐娜媽媽的鐵頭功讓人驚嘆「皇後也瘋狂」。
個人感覺《史3》的亮點之一還在於它的反角設置。看到白馬王子在酒吧煽動反派角色時,真覺得他說得有點道理。確實為鉤子船長,白雪的繼母皇後,灰姑娘的二個姐姐等人惋惜,其實他們又有什麼錯,被打成反面角色一輩子不能翻身。不是想模糊善惡觀念,現實中的霍克船長之流們,因為偏見的原因喪失了多少改邪歸正的機會,不得而知。
所有的角色定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一個角色在他原有的位置上,就連扮演普通大眾的「群眾演員NPC」們都那麼有性格,不是看著提示板作現場配合,就是跟著台下起鬨……對此你卻看得毫不介意,為何?因為它顛覆的精彩,顛覆的有趣。
再次,顛覆性的劇情安排
《史》的劇情的顛覆性,有點近乎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說白了以和我們的主觀判斷對著干為原則,將顛覆進行到底……
你說公主王子金童玉女,我偏搞成怪物夫妻。第一集先是放棄了公主變成美女的機會,讓大家明白不要從外觀去判斷一個人的好壞。第二集又放棄了怪物變成帥哥的機會,告訴大家真愛是不會受任何因素影響的。(在這點上就比《瘦身男女》來的高桿,我就不喜歡最後兩個人都變得精瘦,再次相遇的結局,胖胖的他們更可愛。)第三集放棄了王子公主變國王王後的機會,告訴大家要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每集的主線劇情都不按著主流的思想脈絡而反其道而行之。
你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偏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聽聽酒吧里反派角色們的控訴,看看獨眼鬼和疼愛自己女兒的鏡頭,你不會覺得他也很美麗嗎?
你說,自古紅顏多薄命,我偏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整部《史萊克》有一個若不經風的女人嗎?白雪,睡美人,灰姑娘成了新版「霹靂嬌娃」。菲歐娜的家傳絕學更是實用性超強,不像什麼《越獄》越了一年多才越出來,好不容易出來了,最後米帥還不是又給抓了回去。這一下子何年何月能在越出來,不得而知。看人家菲媽一個頭槌,撞出來了事。
你說應該王者霸氣歸來,我偏寫成弱者另闢蹊徑。亞瑟國王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正直,有力,精明,強悍。而我們的亞瑟卻是一個在學校被欺凌的「面瓜少年」。人人覺得他一無是處的情況下,你又編排他可以發揮「快男」秘籍,用眼淚殺死對方……
在逼問公主下落的白馬Charming王子的面前,最先招供的不是那個喜愛撒謊的懦弱少年皮諾曹,而是勇斗大灰狼的三隻「聰明的小豬」。皮諾曹弟弟那套「可是」「如果」「但是」「必須」「因此上」「想當然」的從句連環套,夠二外英語老師給15個人講半個月的,比起他我倒覺得我是個榆木腦袋。
此例太多,不可枚舉。大家不妨自己去找找看。
第二個理由:惡搞
我是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惡搞是我的最愛。與其看「無聊至極」的《無極》,我更愛看《饅頭血案》。與其看雅閣女為青娛樂造勢創作的「自戀視頻」,我更喜歡看各路高人怎麼用唾液淹死她,見識到了北京女孩毛毛「罵人不見血」的絕世氣功,也領教了東北姑娘「狂風暴雨般」的地毯式轟炸……。
《史萊克》把美國娛樂界文化中,當紅的一切可以惡搞因素一網打盡。第一集,菲歐娜的功夫顯然來自《駭客帝國》尼奧的真傳。魔鏡介紹公主時也套用了美國電視脫口秀的套路。第二集,魔戒空中落下套在菲歐娜的手上,紅地毯上眾星雲集的場面我們都不陌生。到了第三集,同時上映的《哈利波特》當仁不讓的成了惡搞對象,亞瑟穿著赫格兀茲的校服,在大教堂里的演講,魔法師們的掃把飛行陣,亞瑟的瘋瘋癲癲的魔法老師更是讓我聯想到了「老頑童」版的鄧布里多。細心的人可以找找看,其中隱藏的大片又何止上述幾部。
山上的FAR FAR AWAY換掉了原來的HOLLYWOOD。自己棲身之地的好萊塢都可以拿來惡搞,夢工廠三大老闆之一卡森?伯格,又怎麼可能放過把曾是迪斯尼公司高層主管的自己,掃地出門的老東家。以白雪公主為首的一票迪斯尼經典童話形象,一個不漏的被拿來惡搞。滿足一下報復心理的同時,也提醒觀眾們是該向純潔無瑕、嬌嫩柔弱的迪斯尼人物和題材潑一點真實世界的「污水」的時候了。
第三個理由:想像
好萊塢八大製片公司(合並後准確地說是6大)。最喜歡夢工廠的LOGO。雲層中,半依在淡淡的月牙上的小男孩,細細的魚線垂到水面,一陣漣漪。夢幻一樣的LOGO自然揭示「夢幻」的主題。夢工廠自從創立以來到最後被派拉蒙收購短短10幾年時間,《小雞快跑》,《埃及王子》《角鬥士》《拯救大兵瑞恩》《小蟻神兵》戰績不俗,新銳的它儼然成了其他傳統公司的掘墓人。製造夢幻的人,首先要有超人的想像力。
喜歡看一群天才的想像力的集合體創造出的「夢幻」世界。
驢子和龍相愛的結晶應該是什麼樣子?
天才答案:驢龍(造型太可愛了)
一隻貓為什麼要穿著靴子?
天才答案:要藏好裝錢的袋子
癩蛤蟆和蛇怎麼才能成為浪漫的愛情禮物。
天才答案:吹成氫氣球
灰姑娘的貼身武器會是什麼?
天才答案:水晶鞋式飛鏢
…………
一個造夢的工廠。聽上去就浪漫的一塌糊塗,怎麼能不愛上你呢……
第四個理由:精緻
同樣的烤雞翅,雖然平民化,但不意味著粗陋。
《史3》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他在動畫創作上的飛躍。回家重溫了一下前兩部,不論是色彩的逼真度還是皮膚紋理的細膩度上,其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明顯的。據說該片目前採用了最最先進的PDI技術,人物的表情和形體不只是簡單的描繪,而是從骨頭開始,到肉體再到衣服一層一層向外「製作」,一個小關節便有成千上百個可控制的「機關」,光是公主一個人物便有近30個電腦動畫製作師負責(全片有275名電腦繪制師,耗時數年完成)。視覺的真實性已達到空前的水平。《史3》的最大技術亮點在於動作的設計,表情的豐富程度是每個人物真真正正的活了起來,曾經一直對動畫人物的表現力存有保留意見的我,真的是被折服了。「看來真的是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其實在動畫技術方面,國內的專業水平並不吃虧。《史3》的導演之一就是曾在中國Quantum工作室工作過的香港人許誠毅。國產3D一直低迷我想問題可能出在兩個方面,一是創造力的,二是敬業精神。
動畫公司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創作《怪物史萊克》過程中,夢工廠的工程師們在走廊上遇見卡森伯格時,都要繞道而行。這個躲避源於在《怪物史萊克》中,卡森伯格要求有2.8萬棵樹,樹上的30億片葉子如果首尾相接,組成一座樹葉橋,其長度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距離的4倍;卡森伯格希望在這部片子里能製作一個充滿真實感的環境:每棵樹上的樹葉在晃動;空氣中有飛舞的灰塵;大風掀起的塵土 ——要讓觀眾覺得所有構成環境的這些因素都是真的,甚至可以聞到它們的氣息!即使普通觀眾在看卡通片時,不會去細究那驢子身上的毛如何在不同的光線下展現不同的光澤;但夢工廠的動畫製作人們卻會開幾十次會議討論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們做得到嗎?也許我們也可以做到,但是我們會去做嗎?
第五個理由:聲音
動畫人物永遠不會取代真人。因為即便有一天技術可以發展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沒有配音演員的幫助,我們只能重回默片時代。
由於技術方面的問題,《怪物史瑞克3》僅限於在符合數字電影DCI標準的影院上映。由此,該片只能用英文原聲中文字幕版上映,而沒有中文配音版。這就讓我們有幸可以一飽耳福。卡梅倫-迪亞茲的菲歐娜公主,邁克-邁爾斯的史萊克,「驢子」埃迪-墨菲,「靴貓」班德拉斯,就連賈斯丁也來客串了一把亞瑟王。對給動畫片配音的演員我一向推崇,因為好的演員不僅可以用表情肢體來創作,聲音也是體現演員功力的試金石。想想《虎口脫險》的經典,就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了。
8. 100分獎勵!!!!懂作文的進!!
6月20日,一隻來自美國的「熊貓」登陸中國電影大銀幕,這個名叫「阿寶」的憨態可掬的懶傢伙,在短短三天內就捲走3800萬票房,讓130萬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為之瘋狂,用它那肥胖的彪悍身軀把「動畫電影吸引不了中國觀眾」的魔咒擠得粉碎,這就是「來勢熊熊」的《功夫熊貓》。那麼,「阿寶」究竟有什麼絕招?「熊貓」成功的秘籍是什麼?
絕招1】文化
2008是中國年,全世界的焦點仍然是北京奧運。功夫屬於中國,熊貓屬於中國,功夫加上熊貓便強調了這是一部中國題材的電影。在中國年放映中國題材的電影,《功夫熊貓》抓住了北京奧運的商機。
看中文版配音的《功夫熊貓》,也許很多人都會有種錯覺,認為這是中國人製作的原汁原味的中國電影。《功夫熊貓》的製作者們,沒有用自以為是的固有思維去定義中國的功夫與熊貓,而是經過對中國文化的刻苦鑽研才向全世界展現了基本地道的功夫與熊貓,讓歐美觀眾驚奇,讓中國觀眾驚嘆。據了解,導演是個十足的中國迷,不僅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還看過《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中國動畫電影。
中國味彌漫了電影的每一個角落,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從一開篇就做到了極致。除了功夫與熊貓這兩大中國元素之外,阿寶家的傳統手推車與面館,和平村的四人轎、鞭炮、針灸與傳統廟會,各個人物角色的服飾,無處不在的漢字,還有村民們的生活習慣也很符合中國古代特點,寫毛筆字,手拿筷子吃包子和面條,就連螳螂都喜歡喝面條湯等等,都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致命的吸引力。在建築風格方面,飛檐斗拱、紅牆綠瓦,而寺廟中更是裝點了許多山水畫、瓷器,室內的牆壁、柱子、桌椅繪制都很用心。中國四川一帶的自然美景在影片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雲霧繚繞、山水秀麗,頗有意境。
不僅如此,人物的名字也保留了中國發音,主角熊貓「Po」的發音類似「國寶」的「寶」,功夫大師「ShiFu」是「師父」,烏龜大師「oogway」是「烏龜」,而那隻被功夫大師寵壞了之後變成反面人物的雪豹「TaiLung」,有的音譯成「唐郎」,有的音譯成「大龍」,而「太郎」這個日本味十足的名字顯然比較合適一些。在配樂方面,唱主角的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國民樂陣容,嗩吶、簫、二胡、古箏、木笛、鑼鼓、木琴等,中國民族味濃郁。
無論是《功夫熊貓》還是《埃及王子》、《花木蘭》,影片中都透著濃濃的民族氣息,三部影片的全球票房也成為動畫電影中的佼佼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真理在商業電影的題材選擇上得到了體現。
絕招2】功夫
為什麼《功夫熊貓》的票房能夠高於同樣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花木蘭》?功夫恐怕是最大的因素。中國武俠功夫片,不僅中國人愛看,全世界人民都愛看,歐美人在談論「KungFu」時,總喜歡在前面加上「Chinese」。這個由李小龍帶向全世界的中國文化形式,是外國人通過電影認識中國文化的第一個標志,也是中國商業電影走向世界的敲門磚。
《功夫熊貓》一片的整體氣息與中國武俠小說描繪得如出一轍,飛檐走壁、點穴神功,及各種武俠小說中常見的招式、學派、武俠精神和江湖義氣,有金庸和古龍小說的架構,甚至佛學思想均在影片有所體現。與其說是「功夫熊貓」,不如說「武俠熊貓」更為貼切些,只是西方人對「功夫」這個詞太著迷。涉及的中國功夫讓人眼花繚亂,十八般武藝通通派上用場:「五大武林高手」中,母老虎使用虎拳,臂力和爪子是主要武器,善用奔跑,兇猛凌厲;青蛇使用蛇拳,善於出其不意的攻擊,滑動速度快而靜,高傲幽雅;金絲猴使用猴拳,上躥下跳,靈活自如,還會耍棒子,嬉皮笑臉;丹頂鶴是唯一能飛的動物,使用鶴拳,躲閃自如,嘴部攻擊較多,並可作為後勤援助,平和友善;螳螂體積小便於隱藏,使用螳螂拳,轉移和出手速度快,兩只「大刀」能准確切中要害。至於功夫大師小熊貓,影片並沒有交代他的招式特色,但是單憑他能教出「五大武林高手」和雪豹這樣的高徒,就能推測出他是一個精通各類武藝的名師。
《功夫熊貓》借鑒了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人的影子:阿寶與雪豹太郎對決,阿寶的招式與叫聲都模仿了李小龍;在打鬥過程中的幽默則是借鑒了成龍的電影,功夫大師在訓練阿寶時的「搶包子」片段成了影片中最精彩的打鬥片段,對於身邊道具如筷子、碗等的運用,還有見招拆招邊打邊吃的演繹形式,都是成龍電影里的慣用套路;而李連傑的經典電影《少林寺》中的少林棍法則被搬到了「五大武林高手」之一金絲猴身上。最令人驚喜的情節則是點穴神功的出現,當「五大武林高手」與雪豹在吊橋上一決高下而慘敗時,雪豹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點了他們的穴位,讓他們動彈不得。
絕招3】幽默
影片的故事內容雖然很簡單,但搞笑的橋段卻一點也不簡單,時刻能讓觀眾捧腹大笑。影片一開始,阿寶為看比武大會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當他帶著一身的脂肪終於征服1888級台階時,比武大會剛好過了入場時間,「嘣」的一聲把阿寶關在大門外,阿寶想盡一切辦法進入比武現場,從門縫窺探,爬牆,用樹枝做彈簧等等,無所不用其極,可惜都失敗了。最後,阿寶通過自製的「煙火板凳」正好「飛」到賽場中間,當被煙火炸暈的阿寶醒來時卻看到烏龜大師指著他,宣布他就是「神龍大俠」。笨拙的阿寶在影片開頭就讓人忍俊不禁。
最有趣的情節還有「阿寶偷吃餅干」和「阿寶挨針灸」。熊貓阿寶見到食物時如獲至寶的豐富表情和大吃特吃的滑稽動作,被導演用作最大的笑料,貫穿整部影片,每當他因滿嘴食物而做出各種古怪的表情,都會令觀眾笑噴。阿寶在接受丹頂鶴為其針灸時,母老虎正嚴肅地與他談話,阿寶此時卻做了個極度搞怪的鬼臉後迅速暈倒,原來是丹頂鶴針錯穴位導致阿寶面癱。周星馳無厘頭的搞笑方式在《功夫熊貓》中得到了盡情再現。
一隻渾身肥肉、好吃懶做的熊貓本身就很滑稽了,偏偏他還有一個體積比他小N倍、走路搖搖擺擺的鴨子爸爸,和一個瘦小的小師父。鴨子爸爸一心想讓熊貓兒子繼承自己的面館,他自以為是地認為兒子做夢夢見的是面條,將成為一個廚藝高超的面條師傅。每當鴨子爸爸戴著這樣的表情自信滿滿地望著兒子,熊貓兒子卻表現出心虛的表情時,巨大的反差帶出不小的幽默效果。他的小師父是個不苟言笑的人,但影片的最後也安排他幽了一默。當阿寶抱著被太郎打得奄奄一息的功夫大師,哭著說「師父不要死」的時候,功夫大師忽然睜開眼睛大吼一句:「我沒死!」
絕招4】禪意
影片用故事告訴觀眾:心懷夢想、相信自己並去努力就能實現夢想。熊貓阿寶一直有個夢想,對武術更是痴迷不已,當他被無厘頭地選為「神龍大俠」時,他沒有退縮,勇敢地接受了任務,最後,沒有任何功夫基礎的阿寶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終於成為了蓋世英雄。當然,阿寶也有膽怯的時候,當功夫大師終於悟透烏龜大師所說的「從來沒有意外」而承認阿寶的「神龍大俠」的身份時,阿寶害怕了,「最傷我心的是,我每天努力練習,卻還是這個我。」在功夫大師苦於如何勸說阿寶時突然發現,吃東西才是阿寶的最大動力。發現這點後,功夫大師因材施教,利用與之爭奪食物來訓練阿寶,並向他灌輸「只要相信自己是神龍大俠,你就是神龍大俠」的思想。
影片中經常呈現積極和健康的經典台詞,諸如「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昨天是歷史,明天是謎團,只有今天才是天賜的禮物」、「認為自己行,自己就真的行」等等。還有大量中國傳統學說思想存在,如阿寶在拿到「神龍秘籍」時卻發現「秘籍」是空白的,鴨子爸爸在向阿寶傳授做面條的「秘籍」時說:「我私家湯的絕密食材,就是……什麼都沒有。」烏龜大師也說:「無論你做了什麼,那個種子還是會長成桃樹,你可能想要蘋果或桔子,可你只能得到桃子,那個種子還是會長成桃樹。」這幾點類似老子的「道法自然」;烏龜大師預料到太郎要逃獄,派飛鳥信使去通知監獄長加強防備,但從信使身上掉下的毛卻成為太郎打開枷鎖的工具,這一點則符合中國的哲學思維,是「無事即有事」的儒學思想與周易的「天機」和「命運」的結合;烏龜大師的另一句名言「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當水波搖曳時,很難看清,不過當它平靜下來,答案就清澈見底了」,以及功夫大師一直追求的「心靜」都有著很濃的禪意。
絕招5】色彩
曾製作出《埃及王子》、《怪物史萊克》、《馬達加斯加》等動畫電影的夢工廠,幕後製作班底強大,《功夫熊貓》運用先進的3D動畫技術,通過電影寬銀幕呈現了獨一無二的視覺效果。影片中最讓人稱奇的是山河秀麗的美景和刻畫得細致入微的古代建築,兩者像是寫實的中國風景畫和建築美工畫,精妙的畫工讓觀眾嘆為觀止。
「玉皇宮」是影片的重要場所之一,大量的玉竹裝飾其中,使其詩意典雅又不失威嚴。影片的另一重要場所和平村則是以麗江的山谷和桂林為原型,誇張壯觀的桂林石柱有著讓人震撼的美感,而一切都以圓形為設計根據的和平村則有著歡樂和悅目的效果。
《埃及王子》的整體色彩則以鮮亮的金黃色為主,跟埃及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埃及文化息息相關,沙漠、法老宮殿、金字塔等都是金黃色的,而一條蔚藍色的尼羅河讓觀眾做了視覺Spa,緩和了亮色對視覺刺激。而《花木蘭》則以柔和的色調為主,襯托中國人內斂的氣質。由此可見,商業動畫中的美工也不是光有技巧就行的,更要能反襯影片的文化氣息。
絕招6】明星
超強的配音陣容是影片的另一大亮點,新生代搞笑巨匠傑克·布萊克擔任了為阿寶配音的偉大重任,為功夫大師配音的數屆奧斯卡獎得主達斯汀·霍夫曼則是配音陣容中的另一個頂樑柱,此外,安吉麗娜·朱莉、成龍、劉玉玲等大牌明星的加盟讓影片星光熠熠。老演員霍夫曼說:「傑克是阿寶的不二人選,我們是第一次合作配音,他的態度非常認真,最好的喜劇演員都把他的角色看得很認真,所以他才會演得這么好。」而布萊克則說:「小熊貓在片中是功夫大師,達斯汀則是演技大師,他很用心去詮釋功夫大師,而且會用很真實的方式念台詞,他簡直就是師父的化身。」
中文版的配音陣容雖然沒有英文版強大,但配音演員劉風、王肖兵、狄菲菲等人的高超技巧也大獲好評,尤其有些對話還巧妙地運用了時下年輕人的流行語,討巧的配音方式為影片增加了與英文版不同的幽默方式。
大牌明星的加盟無疑會讓一部商業動畫片錦上添花,成功的商業片都很會利用「明星效應」。例如《花木蘭》的配音陣容也非常強大,英文版由艾迪·墨菲、溫明娜、米高·菲爾等明星配音,中文版由成龍、陳佩斯、許晴、陳慧琳、李玟、吳宗憲等大腕助陣;《埃及王子》除了在配音方面由瓦爾·基爾默、拉爾夫·費因斯、米歇爾·法伊弗等明星助陣,由惠特尼·休斯敦和瑪麗亞·凱利演唱的主題曲《When You Believe》更是成為經典金曲。
9. 夢工廠動畫片哪些最好看(英文版)
我覺得夢工廠幾本內部都好看,
而那部好看還是取決於樓主,以下是夢工廠的作品,任君選擇
功夫熊貓2 Kung Fu Panda:The Kaboom of Doom(2011)
超級大壞蛋 Megamind (2010)
怪物史萊克 4 Shrek 4(2010)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馴龍高手 [1] (2010)
怪獸大戰外星人 Monsters vs. Aliens(2009)
馬達加斯加的企鵝 第一季 The Penguins of Madagascar season 1 ( 首播時間 : 2008年11月28日)
功夫熊貓 Kung Fu Panda(2008)
功夫熊貓劇照 馬達加斯加2 Madagascar 2 (2008)
怪物史萊克3 Shrek the Third (2007)
蜜蜂大電影 Bee movie(2007)
籬笆牆外 Over the Hedge (2006)
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 (2005)
超級無敵掌門狗IV: 人兔的詛咒 Wallace & Gromit in
怪物史萊克劇照 鯊魚故事 Shark Tale (2004)
怪物史萊克2 Shrek 2 (2004)
史萊克·四度空間 Shrek 4-D (2003)
戴帽子的貓 The Cat in the Hat (2003)
小馬精靈 Spirit: Stallion of the Cimarron (2002)
怪物史萊克Shrek (2001)
小雞快跑Chicken Run (2000)
勇闖黃金城 The Road to El Dorado (2000)
蟻哥正傳 Antz (1998)
埃及王子 The Prince of Egypt (1998)
詳見http://ke..com/view/829846.htm
10. 求電影!!
<第一誡>
主演:余文樂、鄭伊健、謝宛諭、車婉婉
每天,警隊大約接獲185宗電話報警求助,當中180個與打架、強奸、謀殺、搶劫、綁架有關;其餘5宗是那些「我家有點不尋常」之類的求助電話。
雜務科的責任就是負責調查這些「不尋常」的案件。
李國強(余文樂\飾)在一次巡邏時,擊斃被通緝多年的連環殺手,及後更非自願性地被調派到另一部門——雜務科,自此展開了一連串的靈異通緝之旅。
有別於警隊除暴安良、殲滅罪惡的英勇職務,雜務科處理不尋常案件的手法,往往是耐人尋味得令人無所適從。
雜務科另一要員,性情古怪兼嗜酒如命的部門主管黃SIR(鄭伊健\飾),他與李SIR合力為雜務科解決每一個不尋常的求助,消除每一個求助市民的恐慌。在執行任務的同時,黃SIR煞有介事地向李SIR聲明雜務科的第一誡:這個世界沒有鬼!
事實上,這條第一誡只是個謊言。雜務科處理不尋常案件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不擇手段地隱瞞社會上的靈異事件,減低社會恐慌。
對警隊工作充滿熱誠及抱負的李SIR,有感雜務科的真正任務有違道德。為了社會安定,警員應否隱瞞真相?這樣又能否獲得真正的公義?
正當李SIR墜入思想掙扎的同時,雜務科正面臨極具威脅的連環鬼上身案件。一具窮凶極惡的鬼魂正將二人逼上死亡邊緣。
最後,捕獵者竟成為被捕者的獵物……
二、問題解析:
1.這部片里到底有多少鬼?首先就是片頭在車尾箱里爬出來的女鬼,然後就是游泳池裡的小女孩,後來醫院里的老太太,接著在劇場出現的劇場老鬼,最後出場才是那個殺人惡魔變得厲鬼,當然結束時船上的鄭也是鬼啦!
2.殺人狂附身的順序。一開始他附身在郭護士身上,後來到那個上吊鬼,到他的朋友魚缸鬼(這里肯定是上吊鬼打過電話給魚缸鬼附身的從後面的情節可以推知),再到黃衣鬼,再到學校里的兩個女孩,再到小雯,再到那六個自殺的女孩,再到女警察,再到余的老婆,最後到余文樂。殺人狂這么做就是因為他生前仇恨年輕的小女孩,所以他死後也要報復,為了滿足他生前沒有完成的變態計劃。他最後附身余是為了報復,殺鄭是為了除掉能夠殺死他的人,鄭的存在對他產生莫大的威脅。
3.關於結尾的真相。那一套余編給他上司聽的就不說了,真相其實是這樣的,女警察後來去了余的家裡附上了余老婆的身,而余回家後發現了女警察就殺了她,這時他的老婆又在後面抱著他從而鬼移到了余的身上,余的老婆變成了一個沒有魂魄的植物人。接著余就去殺掉了輪椅男和鄭,回家以後余在和老婆ML以後用煙頭燙她完全是一個變態的報復行為,余老婆的眼淚則證明她對發生的事雖然還有僅存的一點知覺但已經無能為力,只能接受屈辱的現實。最後鄭的老婆坐船傷心離開時,有段打劫的手機彩鈴就是鄭的手機卻沒有接,而鄭已經化作鬼魂坐在他老婆的後面。
最後來說一下結尾時余講的那個故事,其實那個灰熊就是被鬼附了身的余,既不是人也不是鬼,就好比既不是白熊也不是黑熊。
本片從頭到尾看似是一個鬼片,其實不然!情節緊張,邏輯清晰,很多細節都有說明。導演的敘述手法也很高明,只要認真看,一定能看懂。從余文樂當小巡警,遇見殺手(是個補習老師)他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然後導致殺人。被余文樂碰到,擊斃後變成了鬼後找余文樂報仇,但他並沒有急於殺死余文樂,而是先報復了那些他所認為很無恥的女學生。最後玩到了余文樂。人終究是戰勝不了鬼的。所以鬼到最後先上了余文樂老婆的身,又上了余文樂的身,這一後果就是使余的老婆變成植物人(被鬼附過身的人三魂沒了七魄)並且鬼不想再傳了,就紮根在余文樂的身上,用他的軀體過正常人的生活並且借用余的身體踐踏了余的愛人(車婉婉\飾)。可能會有很多人問:跟鄭有何關系為何要殺鄭伊健?殺鄭是必須的,一是因為鄭是抓鬼高手,必須把對頭除掉。二是殺了他就可以當抓鬼部門的長官,不會有人威脅到他。至於鄭的老婆和鄭跳舞那些情節都是虛構的,那是余文樂最後向上司的口供里編造的內容,只是導演用很高明的手法表現出來。聰明點的人都能看的出來。至於余的老婆(車婉婉\飾),在電影里就是悲劇人物。流眼淚是因為那是她並不知道世界上有鬼,不知道余到最後已經鬼上身,按理來說沒有魂魄的人是沒有感覺的。但她最後的眼淚正是體現了她對余文樂的深愛!總體來說,很不錯的電影,如果當成鬼片來看待,那真太可惜了。本片相當不錯!
三、本片所要表達的及觀後感:
本片一再強調幾點:
1.第一誡:「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鬼的」。
解析:第一誡的意思是要不擇手段的掩蓋有鬼這個事實,避免社會的恐慌。
2. 「在分不清黑與白的世界裡,千萬不要靠猜」。
解析:電影里各角色的邏輯判斷錯誤
1).在學校的班級里,有個女孩跑出班級了,余文樂追了出去,他猜錯了 ,造成真正被鬼附身的學生逍遙法外!!
2).余本來能殺死被附身的女警察,因為被其他兩個警察誤會了,那兩個警察猜錯了。遺失殺死惡鬼的機會!
3).警察暑長聞了聞杯子里的他本以為是酒的水以後說了句:恩!
不要以為裝酒的瓶子里只有酒,其實裝的是水
4).最後余文樂回到家裡,就因為猜錯了,沒有防備他老婆如同被附身了,造成了無法挽
回的遺憾!
這一切都是導演刻意運用的高明手法
影片的兩個結尾:
1.余文樂對上司陳述過後和妻子過著幸福的生活 2.余被鬼附身後,殺死了
坐輪椅的少年、女警察、鄭伊健!
影片的兩個結尾的鮮明的對比正是要深刻的告誡我們:
「在分不清黑與白的世界裡,千萬不要靠猜」。
其實是想告訴我們平時所見,所想,其實很多都是錯了,不要只是靠直覺,要提高邏輯判斷力(比如我們的驕傲、自大、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判斷正與錯,如:領導、老師、兄長 上面
講話!下面你自己開始以自己的單一層次 開始做起錯誤推斷。。。。。。。。。。。。
這兩句話 其實是正是導演要向我們表明的兩個哲學問題!
在電影的最後余文樂(被鬼附身後說的話):有個人拿著把槍去森林捉雄,他只知道有白和
黑熊 結果被一隻大灰雄給吃掉了 故事一開始不也說了 2個警察在追 問你們哪個警察最後都
是 看事物不要只看錶面靠猜......個人理解 不要以為這個世界上沒有鬼 余演的那個李警官
只知道這世界上 只有活人和死人 只看到了社會的表面 結果卻被鬼給吃掉了靈魂 電影想給我
們表達的意思 也許就是 在現在的社會上不要只看錶面...要多層次 多方面的看待,我們平時
所見,所想,其實很多都是錯了,不要只是靠直覺,要提高邏輯判斷力......
鬼根本就是個桄子,只不過是借鬼來表達現代人看待事物的慣性思維錯誤!(也就是說我們習慣
養慣性思考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潛在的不能讓我們正確的、客觀的看待事物)
2.小題: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法官,你來判定一場兇殺案。而你又以片中余文樂的慣性思
維方式來判斷他人是否犯罪,那起不是有很多人要冤死在你手上?(思維的錯誤判斷,直接
影響你的行動)所以導演所要表達的東西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本片另一面要著重表達的正是兩對戀人的深愛:
先是鄭伊健因為職業的特殊性,造成夫妻分離,再到最後永遠不能在一起。然後是余文樂的愛人流眼淚那個片段,是因為那是她並不知道世界上有鬼,不知道余到最後已經鬼上身,按理來說沒有魂魄的人是沒有感覺的。但她最後的眼淚正是體現了她對余文樂的深愛,正是這種深愛更是突出了本片的悲劇色彩,就如同鄭最後成鬼以後在他老婆的後面坐著,看著她哭泣,卻無能為力。兩對情侶都是那麼深愛,卻不能改變命運。越相愛越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