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梁祝電影觀後感2300字

梁祝電影觀後感2300字

發布時間:2022-10-17 04:15:27

A.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觀後感

終於看完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最後一集。雖然故事的結尾是早已耳熟能詳的,但是再次欣賞時,仍然是被男女主人公那至死不渝的凄美的愛情深深地感動。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源於浙江寧波鄞縣,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首。故事流傳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了。故事的主角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出身有錢人家,她反抗傳統社會對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縛,爭取與男孩子一樣有讀書受教育的機會。在去杭州尼山書院的路上遇到梁山伯。兩人意氣相投,結為異姓金蘭。在書院三載, 「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應,情深義厚,繼而相知相戀。可是,他們的愛情一路卻走得那樣辛苦。不但遭到馬文才等士族的百般阻撓與逼迫,又有來自因愛生恨的曾是朋友的暗害,還要反抗傳統觀念門當戶對的禮教。祝英台代表的是千百年來被保守民風所壓抑的精神,具有不畏強權為自己爭取權利的勇氣,卻又不失中國傳統女子的溫柔婉約,更難得的是擁有讀書人的知書達禮。她一方面表達婚姻自主的想法,一方面又顧及倫理孝道。最終梁山伯因思成疾,未免於一死,棒打鴛鴦兩分離!保守的年代,梁祝的真情,連天地都被他們感動!於是,在梁山伯的墳前,電閃雷鳴,墳墓分開兩半,祝英台飛身與梁山伯相會,二人微笑地飛向他們夢想中的歸宿,完成了他們生不能同裘,死要同穴的誓言。之後,墳墓合閉,象徵著他們愛情的桃花也遍地開放,綠色裝點了他們的墓穴。二人化成了彩蝶翩翩飛舞,嬉戲其間。從此,梁山伯與祝英台擺脫了一切阻撓,天上人間相愛到永遠。 也許,在那樣的年代,只有死,才是他們能相守的唯一出路。 一個美麗的神話,痛卻也讓人幸福的故事。有人稱它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是共赴黃泉卻一下來了個天崩地裂,似乎把所有未曾釋放的感情都留到了這里。再回頭想一想現代人的愛情故事,我們早已沒有了如此的艱辛與磨難,但是,我們也幾乎見不到這樣的驚天動地的真正的愛情了。人們人為地給自己套上了金錢、地位、身份的標准,搜尋著屬於自己的愛情,家庭中,也常常被柴米油鹽醬醋茶所包圍而無暇顧及其他,人們只能從想像中找尋純粹的愛情。也許,這就是現實與神話之間的區別吧。 但願,我們每個人不管擁有怎樣的愛情,是幸福也好,是痛苦也罷,但是至少要擁有一顆為愛而感動的心靈。幸福,就在其中。因為,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真諦。

B. 對《梁祝》的感受

此劇是一個愛情故事劇。他寫了梁山伯與祝英台抗婚的事情。祝英台要到尼山去讀書,那時不許女人到外地讀書,英台女扮男裝。他說服了父母,和丫頭銀心出外,中途遇見山伯結為兄弟同到尼山,倆人互相幫助。學習優異,老師喜愛,祝父來信叫英台回家,英台求師母為他們做媒。等山伯到祝家,哪知祝父又將英台許與了馬家,山伯因此得病,病故。英台抗婚,要到墳前祭奠,碰碑而死,他二人死後,化為蝴蝶在藍天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翱翔。這個故事寫了梁祝反抗封建的婚姻制度,歌頌了梁祝堅貞不屈的愛情。

C. 梁祝聽後感500字左右

聽《梁祝》有感
在這樣一個似乎有些陰冷的早晨,聽著《梁祝》這支傳世佳作,那特有的已經彷彿沒有一種言語能形容。波瀾不驚的思緒在樂曲自然的催化下顯得更加林亂了。忽然「砰」的那清脆、明朗的聲音把我的思想與樂曲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也許是聽了太多遍這支樂曲的緣故吧,潛意識下不禁升起了一絲淡然的憂傷。但音樂總體呈現給人的景象是歡樂的。這讓我自然想到了陽春三月,白鳥輕飛,兩個素不相識的學子相遇在這美好的世界。

樂曲繼續進行著,我的思緒也隨之緊緊跟隨。我似乎看到了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環繞的一片勝地。祝英台與梁山伯正對人間傾訴。這一瞬間我的幻想充滿了幸福。但就在此時,一個劫數的到來又似乎預示著這段情緣的哀惋和痛苦。(這當然只是我的理解。或許是對這一主題聽人評析的太多的緣故吧。)有相聚也就有分離。小提琴代表著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著的梁山伯互相應答著,像是在互訴情誼和離愁。這時能明顯的感覺到悲劇即將上演。如海潮湧來的管弦樂正式拉開了悲劇的帷幕,那渾厚、低沉、恐怖的樂音彷彿是強大的封建勢力在百般阻撓,逼迫一個弱小的女子放棄美好的追求,順從父母的旨意。此時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寧死不屈,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兩者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直至樂曲的另一個小主題上演,矛盾才漸漸平息。樂曲緩緩奏出《樓台會》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訴心中的情誼,又像是在傾聽彼此的哀嘆。音樂給人以凄婉的感覺。忽然樂曲疾走,好像在告訴我們這些聽眾:梁山伯因為過度悲傷而在絕望中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或許是祝英台也沉入了無盡的絕望。或許是祝英台早知道有一個並不盡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結局在前方等候,她順從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過門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靈。我在小提琴幽婉的樂聲中聽見了祝英台悲涼、凄慘的哭泣聲;看見了那陵墓周圍深邃、荒誕的景象。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難道幾千年來所有的女子都同樣受著這種壓迫嗎?突然一陣轟然巨響打斷了我的思緒,整首樂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間像是煙雲繚繞,兩顆終於自由的心緊緊相連。

如夢如幻的一切漸漸平息了,樂曲又奏出柔緩的段子。陽春三月,明媚的陽光普照著大地,一對美麗的蝴蝶在繁花叢中翩翩起舞,形影不離。樂曲從祈願轉變維勒幸福。我想這就是浪漫主義筆下的傑作吧。我忽然覺得這樣的悲劇有一個這樣的結局顯得太過於牽強了,盡管他把這段愁怨變成了忠貞的誓言。

一曲終了。而我的思考卻未停止。我回想著曲中呈現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來。浮現在我腦海里的不僅僅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劇,而是所有被封建勢力著一家所束縛的人們的悲劇。面對此我並不能說出什麼深刻的哲理使之不再重演,我只希望這在現代社會能被天下的父母所放棄,給兒女一段真正的幸福。

提筆匆匆寫下這一連串感言,沒有什麼特別的見解,只是我,一個天真、單純的女孩聆聽《梁祝》後的一點感想和希望。

D. 300字梁祝聽後感

我喜歡音樂,音樂可以讓我的心情開朗。以往我聽音樂只是在那欣賞那樂器發出來的旋律和節奏,根本就不知道原來音樂裡面還有著情節和感人的故事,聽了王一博老師的講課後我才知道原來聽一曲音樂里有這那麼多的知識,上了幾節課後我感覺自己現在聽音樂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還記得那天老師讓我們欣賞《梁祝》,以前就如老師所說的就會聽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沒在意那裡面的內涵和動人的愛情故事。
現在我終於聽出了,原來小提琴代表著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著的梁山伯互相應答著,像是在互訴情誼和離愁。這時能明顯的感覺到悲劇即將上演。如海潮湧來的管弦樂正式拉開了悲劇的帷幕,那渾厚、低沉、恐怖的樂音彷彿是強大的封建勢力在百般阻撓,逼迫一個弱小的女子放棄美好的追求,順從父母的旨意。此時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寧死不屈,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兩者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直至樂曲的另一個小主題上演,矛盾才漸漸平息。樂曲緩緩奏出《樓台會》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訴心中的情誼,又像是在傾聽彼此的哀嘆。音樂給人以凄婉的感覺。忽然樂曲疾走,好像在告訴我們這些聽眾:梁山伯因為過度悲傷而在絕望中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或許是祝英台也沉入了無盡的絕望。或許是祝英台早知道有一個並不盡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結局在前方等候,她順從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過門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靈。我在小提琴幽婉的樂聲中聽見了祝英台悲涼、凄慘的哭泣聲;看見了那陵墓周圍深邃、荒誕的景象。突然一陣轟然巨響打斷了我的思緒,整首樂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間像是煙雲繚繞,兩顆終於自由的心緊緊相連。
一曲終了,而我的思考卻未停止。我回想著曲中呈現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來。

範文二:
很早就聽說過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純潔的愛情故事,昨天晚上,在網上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心裡就有了更多的感受。
全曲選用梁祝故事中的三個主要情節:相愛、抗婚和化蝶,作為音樂的三個部分。表現出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反抗。
前奏響起,在輕柔的背景下傳來了優美的引子音樂,好像一隻竹笛在自由歌唱著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秀麗景色,既渾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麗的前奏旋律中。彷彿看見了各種鳥棲息在樹枝上,呼朋引伴地發出清脆的鳴叫聲,湖水隨著微 風盪漾起層層漣漪,我台在草橋亭畔雙雙結拜的場景,它以優美的小提琴聲為中心,向人們詮釋了一個純潔愛情的真諦。盡管這個旋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熟悉,但卻能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每一個音符彷彿都經過了夕陽的點染,閃爍著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過連接部進入到副部主題,描述的是粱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學同樂的歡樂的心情,把人們的心帶入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意境中,彷彿也與粱山伯與祝英台共同分享著同窗之歡。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測風雲,總是這樣甜盡苦來,梁祝長亭惜別的依戀情景突地撞進了我的腦海中。在四處林蔭的小道上,兩個年輕人的手卻遲遲不肯松開。因為他們知道,這一松,就不知道何時才能重逢。在他們的心中,始終有個堅定的信念,他們的愛情不會中斷,他們要為自己的愛情負責。強烈的顫音結束了這場離別,它以自身深沉渾厚的獨特音色預示著不祥的徵兆即將來臨,各種震竟有些痴 了,心隨著音樂的起伏而起伏著。前奏旋律過後是梁山伯與祝英音、三連音、四連音生動地訴說了祝英台在失去梁山伯後的惶恐不安與痛苦,旋律的抑揚頓挫像是暴風雨的來臨之前大海上波濤洶涌的場面。音色隨著猛烈的配音變得越來越厚重,使我的腦子一片混亂。終於,在一大串的鋪墊後,祝英台抑制不住內心的痛苦,進行了抗婚,連續的重音充分表現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嚮往破除封建宗法禮教,獲得現實主義的心聲。從側面反襯了惡勢力的兇狠殘暴。很快,一段凄美的音樂侵入我的耳朵,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梁祝樓台相會,互訴鍾情的情景。緊接著,樂曲急轉直下,以急板和散板的表現祝英台在梁山伯墳前向蒼天控訴,並運用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中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把樂曲推向了全曲中的最高潮,在奏完最後一段後,樂聲齊鳴,祝英台縱身投墳。我不禁為祝英台悲慘的命運感到可惜。最後,序奏主題再現,沖刷著之前所有的黑暗,又帶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讓我看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靈魂在天宇下花成蝴蝶,在蒼穹中凄然地飛舞。這樣的尾聲把聽眾引到一個傳說中去,體會一次美好的藝術享受。
這種美好也許就是真正的愛情吧,它不需要任何物品的點綴,也不要用任何海誓山盟來擴張,它只是一種清新甜逸的愛,散播在每個人的心靈中間……

範文三:
我愛音樂,如果說書籍是人類精神食糧,那麼音樂就是耳朵的食糧。激動時,它使你感到溫馨;焦躁時,它使你安詳,苦悶時,它使你豁達、開朗;悲傷時,它使你振作。我願在音樂中成長,脫去一切的偽裝,卸下繁重的行囊,洗盡鉛華,依偎在她博大而溫暖的懷抱中。往日,音樂使我遠離孤獨,擺脫空虛。以往我聽音樂只是在那欣賞那樂器發出來的旋律和節奏,根本就不知道原來音樂裡面還有著情節和感人的故事,聽了老師的講課後我才知道原來聽一曲音樂里有這那麼多的知識,上了幾節課後我感覺自己現在聽音樂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就感覺自己好像也是學音樂的專業學生一樣,在欣賞歌曲時有著和普通人不同的理念,比普通人高一層境界。就拿這學期老師給我們聽的《梁祝》來說吧,以前就如老師所說的就會聽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沒在意那裡面的內涵和動人的愛情故事。而現在就不一樣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十分的喜歡他們的愛情,雖然經歷了種種,生沒能在一起,死後化蝶也完成了他們最後在一起心願。 現在到了大學,有幸選擇了《中國民間音樂欣賞》這門課,老師再一次為我們上了一課。
音樂剛出現,給我的感覺是風和日麗,一片寧靜,充滿了鳥語花香的味道,把我們帶到了大自然當中去,也真的彷彿親眼見到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相遇的畫面。音樂中讓我最喜歡的部分還是同窗三載,同樂同玩,把我的心帶入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意境中,彷彿也看見了他們一起玩的場景。以及在一大串的音樂鋪墊後,祝英台抑制不住內心的痛苦,進行了抗婚,表現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嚮往破除封建宗法禮教,獲得現實主義的心聲,反襯了惡勢力的兇狠殘暴。緊接著一段凄美的音樂侵入我的耳朵,讓我感受到了相愛而不能在一起的悲痛,梁山伯的死去,祝英台向蒼天控訴,更是將音樂推向了又一個高潮。最後以富夢幻色彩的豎琴,再現了開始的音樂,化出蝶,優美的旋律好象訴說事情的圓滿結局,又似乎向人們展示了一副美麗的畫面,優美音調似在說烏雲已過,晴天到來,一片大好風光下已無哀怨情懷。讓我看到了兩只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彩虹萬里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台
次聽這首曲子內心總會被某種東西所觸動,《梁祝》——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被人們經久不衰地傳唱著。
說到梁祝的美麗傳說,人們很自然地想到了那百花叢中翩然而舞的蝴蝶,悠然自得地上下翻飛,快樂逍遙。也許正是有了這樣一個脫俗而完美的結局才讓人們記住了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讓人們在凄美的故事中對愛情仍然有所憧憬和希冀。是啊,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祥和浪漫的至高境界,讓多少人為之神往,徜徉在蝶舞雙飛的美好意境之中。然而令我心動的卻是化蝶的那一瞬間。試想在梁山伯的墳前,祝英台悲痛欲絕,哀慟感天動地,此時天昏地暗,風雨雷電交加,忽然一道電光處,墳墓裂開,祝英台毫不猶豫地投身入墳,令人敬仰。這時天徹底暗了下來,沒有一絲光亮,人的心情也隨之降到冰點,跟著絕望。就在這時,一道亮光劃過,瞬間變得一片光明,眼睛被突如其來的光線炫了一下,再看這時,已然是另外一幅圖景:百花叢中,一對蝴蝶翩翩起舞,追逐嬉戲,輕靈而飄逸,好不自在。心在那一瞬間,也跟著豁然開朗,明媚起來。化蝶前的黯然、絕望與化蝶後的祥和、唯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一反差給人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也營造出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神氛圍,而這種震撼和氛圍來源於化蝶的那一瞬間,它將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在這一瞬間進行了轉換,於是才有了那蝶舞雙飛的祥和與超然。或許所有的美好都只有在絕望之後才顯得更加珍貴,也只有在經歷陣痛之後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完美。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通過民間傳說的愛情故事結合戲劇構思,揭示反對封建壓迫的民族主義思想內容,把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和歐洲傳統的曲式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塑造矛盾沖突雙方的形象,推演出對立、斗爭終歸統一的發展過程,這就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成功之處前奏響起,在輕柔的背景下傳來了優美的引子音樂,好像一隻竹笛在自由歌唱著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秀麗景色,既渾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麗的前奏旋律中。彷彿看見了各種鳥棲息在樹枝上,呼朋引伴地發出清脆的鳴叫聲,湖水隨著微風盪漾起層層漣漪,我台在草橋亭畔雙雙結拜的場景,它以優美的小提琴聲為中心,向人們詮釋了一個純潔愛情的真諦。盡管這個旋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熟悉,但卻能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每一個音符彷彿都經過了夕陽的點染,閃爍著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過連接部進入到副部主題,描述的是粱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學同樂的歡樂的心情,把人們的心帶入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意境中,彷彿也與粱山伯與祝英台共同分享著同窗之歡。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測風雲,總是這樣甜盡苦來,梁祝長亭惜別的依戀情景突地撞進了我的腦海中。手起,琴響,一段遠古的愛情,漫過歲月,穿越時空,像風華絕代的女子,由遠而進,姍姍飄來.默默地徘徊在窗前,讓激動靜於寂廖.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惟恐驚動了低訴情語的蝶兒,
蝶兒彷彿從西雙版納趕來,嬉戲在兩弦上下,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書聲蝶語,從弦上緩緩流出,天上宮闕,一時不知今昔何年.一卷薄薄的愛情,翻來覆去地咀嚼,滿口的苦澀,在唇齒之間游弋.一聲沉雷,將恩怨聚散擊得遍體鱗傷.曾經的誓言,被陣陣狂風吹落,落於生與死長眠的時空.一座孤紋靜寂獨立,拉開一道長長的思念!心碎,弦斷,只有餘音繞梁.人醉了,夢也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麗.多情的碟兒哪肯離去,依然守候在記憶里,編織著恆古的纏綿和凄美.是誰,在愛情的史冊里留下了最經典的一頁!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採納哦。

E. 《梁祝》讀後感

化蝶——《梁祝》讀後感 相遇·暗香浮動 手起,弦動。 那個草長鶯飛,杏花煙雨的三月,她脫去珠環玉佩、綺羅素裙,換上清風盈袖、儒襯方巾。遠離高牆深院,煙鎖輕閨。盈盈含笑,縱馬千里,只為出現在你的眼前,溫潤許久不曾的眼淚。 三年的同窗伴讀,無數清風明月、花前月下。他和你撫琴作畫、游戲山水。三生石上早已鐫定的情緣彷彿從未分離,枕間平放的清水,映出你無邪的內心和她嬌羞的容顏。 裊裊燃香前,她早已背叛你許下今生的誓言:「山伯,我不要做你的結拜兄弟。我要做你一生一世,白頭不離的妻子!」這段古老的愛情劃破天際,漫過歲月,穿過時空。像風華絕代的女子,凌波微步、姍姍飄來。沒有什麼比得上這無意間邂逅的美麗。習慣了這鋼筋水泥世界中猙獰的嘴臉,麻木了這掛著偽善面具的虛情假意,冷漠了儀表堂堂下吃人的罪行,人與金錢相處的很尷尬。這鋼筋水泥,物慾橫流的森林中一切,相比之下顯得如此虛擬、做作!誓言·不離不棄 風吼,雨泣。 白駒過隙,春去秋來。你憑欄眺望,穿了秋水,也不曾見他的身影。等待你的,只剩父母定下的聯貴之姻。 你無力抗婚,正如他無力帶你私奔。貧窮剝落了他的尊嚴,也剝落了他的容顏。你苦守樓台,可望牆外飛來裹紙的石塊,擊落心中的牽掛與相思的諾言。 夢里花開,夢里花落,零落的只剩燃雪焚霜的嫣然。你我不是神,一潑,水就灑出來,一摔夢就碎了,而你一離開,她的魂魄也就散了。 不懂的如何表達愛情的我們,還以為相愛就像風雲的善變。你要驗證這明月台亭的誓言嗎?夏雨雪,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份至死不渝的愛情,勝於你我的生命,勝與煙雲般的榮華富貴。 一聲沉雷,帶著祝府與封建禮教的黑暗,硬生生的扯斷了一份甜蜜的夢,將怨恨,聚散擊的遍體鱗傷。出身,門第這兩座散發著腐臭氣息的大山,無情的碾碎了相思。在那人吃人的社會中,任何具有純美意識的東西的存在,都是它生存下去的嚴重阻礙,於是悲劇也就應運而生了。 「梁祝」式的愛情至今沒有出現在冷藏保鮮膜中出售,並不是我們的時代沒有真愛,而是我們將愛浸在慾望中,變質過期了而已。別離·三生緣淺 心碎,弦斷。 等待是如此的漫長,你的相思彎成消瘦的殘月,冷照那憔悴的前程,在這寂寞幽寒的樓宇。你將前程與相思插進祈願的香爐,用燃燒生命代價換取半世的廝守。 雨恨雲愁,相思寒衣。你盼來的卻是他鬱郁而終的噩耗。十里長亭你望眼欲穿,茫然等待也換不回他遠去的身影。 你有淚卻無悲,那纏綿亘古的愛情如同麻木的群山一般漸漸死寂…….. 你披上紅紗,揉碎眼淚,向著世人眼中的富貴,嫁去。於是,任眼淚汩汩成泉,滾滾成江,滔滔成海……… 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所沉積而成的牆壁是不會被幾聲微不足道的哭泣或悲劇所震撼的。沒有愛情,沒有親情,沒有相思,彷彿世界上的一切都拋棄了祝英台,把她關在絕壁的籠中。我們也會有類似的境遇,當自己一人孤獨無助時,恐懼與屈服會爬上我們的心頭,但無人喝彩我們依然可以昂揚向前,沒有掌聲我們依舊可以虔誠的唱歌,像你一樣,勇敢的對世界說:「不!」傷城·天上人間 凝眉,莫愁。 清冷的雨下了,三天三夜。濕了翅膀的蝴蝶在頹廢的芬芳中悲傷的盤旋。 艷麗的彩霞披,遮不住你枯瘦的身軀;璧耀珠輝,掩飾不了你成灰的容顏;喧天的鑼鼓煙火,挽不回你歸去的決心。脆弱的你,逃不出這悲漠悲兮的惆悵。蕭瑟的青冢,孤立於凄凄的路旁,撕出一道長長的思念。摘去鳳冠,褪去嫁衣,白衣素縞的你,愴然奔向冰涼的墳塋,淚水滴下,凝成你欲碎的情腸,一句相思,竟耗盡了你一生的精力……. 心中的血,傾瀉著畢生的溫柔。你揮袖轉身,而鮮血如紅唇,輕輕地吻在身上,曳著青煙,散去…… 天長地久的諾言,萬世千生的相伴,鏤空的海誓山盟,都化作過眼雲煙,在空中彌散。淚水洗過的天空,會更加明亮。你會看見他正趕來,青鳥引路,喜鵲為伴,還有一雙蝶兒,輕舞於明月花間。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相思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胸前。 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人間,不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不懂的如何表達愛情的我們,還以為殉情只是古老的傳言。心碎弦斷,只有餘音繞梁;人醒,夢亦醒,一醒就是千年美麗。這段凄美的愛戀,依舊守候在華夏的記憶里,為不堪的我們編織著亘古的纏綿,在愛情的史冊里留下最動人的一頁……生不同衾死同穴/化作一對翩翩的蝶/魂兮相依/魂兮相守/練衣洞府/香雨人間——【化蝶】

F.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讀後感300字左右

《梁山伯與祝英台》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個中國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傳說。其中,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惟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梁山伯與祝英台》細膩地呈現一段唯美徹骨、驚天動地的愛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傳統社會對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縛,爭取到與男孩子一同讀書受教育的機會。繼而挑戰長久以來「門當戶對」的觀念,與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戀,為自己爭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卻棒打鴛鴦兩分離。但梁山伯、祝英台的情,終究感天動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飛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經之處,花兒漫天開放。
看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後我認識了許多具有不同特色的人物,讓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祝英台:16歲少女。生於浙江上虞的世族人家,聰明伶俐,自小喜愛讀書,不願受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所束縛。在父母的答應下,男扮女裝去讀書,因而認識了梁山伯,並暗戀著他,後來卻因馬家的強勢及威脅所逼,不得不和梁山伯分離。
梁山伯:17歲少男。生於浙江紹興的庶民家庭,溫文儒雅,謙恭有禮,長相俊俏。在讀書時認識了祝英台,後來發現祝英台是女兒身,兩人相愛卻因為馬家威嚇而無法成為親家,最後抑鬱而終。
馬文才:18歲少男。不擅讀書,身邊總是跟著一群狐群狗黨,仗著自己家有錢有勢,到處欺負他人,所以和狐群狗黨三人行都經常被老師處罰。也因為他發現祝英台是女生,所以造成後來梁祝兩人相戀卻無法在一起的悲劇。
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而我也被這一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給深深地感染了,我羨慕他們能憑著自己的信念真愛到底,我會永遠銘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

G. 梁山伯與祝英台動畫片 觀後感

全部看完之後發個總體感想,主角就不用多說了,這么多部梁祝都讓人對他們產生同情,佩服之類的感覺,他們的感情就像他們所說的至死不渝。
在看的過程中,我也曾為馬文才感到心痛,為祝英奇感到惋惜,傷心,為良玉感到悲哀。為馬文才感到心痛是因為馬文才也並非惡人,他只是受世事所迫,小時候的陰影,以及他父親對兒子過激的教導,才導致了他後來這種孤傲,冷漠,霸道的性情,他也是一個很可悲的人物,他需要更多的關懷,可是卻沒有一個真心關心他的人,即使他的父親對他的關心也不夠,一邊看就一邊為他感到心痛,因為它本質並不壞,我在看的時候入情太深,都在想如果是我,我一定會好好關心他,即使付出我的一切。這部的馬文才可能是時相比以前版本中改變最大的,以前哪幾部的馬文才都是喪盡天良,無恥下流之輩,在看的時候無不對其咬牙切齒,也可以大罵其,不會為他有一點同情,心痛之類的感覺,但這一部作出了重大變化,演繹出了馬文才的內心世界也有好的一面,也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大家還記得他去青樓抓梁和祝的時候第一次遇到玉無暇是的表情嗎,從這就可以看出他並非一個貪圖美色之人,他對祝英台的愛是真的,就因為這樣才會覺得這樣的一個馬文才會令人心痛。祝英奇不用說更會令人感到傷心和惋惜了,他和之前幾部祝英奇也有很大的區別,以前幾部都是無才無德之人,這一部恰巧相反,他用情之深好不遜於祝和梁,他對良玉的感情也是刻骨銘心的愛,即使良玉背叛過他,又墮入青樓,他仍願意放下一切和他廝守終生。他對祝英台的疼愛那更是沒的說了,就連未婚妻被放走了,他後來都可以原諒她,為了救妹妹可以不顧自己的性命。他跟心蓮無親無故,在被砍數刀之後還讓她趕緊逃跑,只可惜卻這是個陰謀,他為此而送了性命。他用情專一,矢志不渝,對妹妹疼愛有加,武功高強而且心地善良,為了救一個和自己不相乾的人搭上了性命,如馬太守所說氣宇軒昂,一表人才。這樣的人最後沒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沒能幫自己最疼愛的妹妹得到幸福,更被一個心機狡詐的女人害死,這哪一點不令人為他傷心惋惜!還有一個可悲的女子,就是玉無暇,其實叫她良玉更好,他為了心愛的人可以拋下榮華富貴,甚至賣身青樓讓心愛的人去求學,只可惜所託非人,「痴心錯付,回頭向誰」更適合由她說出來,最後她即使喜歡上祝英奇了卻也不能與之白首,進了太守府,如她所說如籠中鳥一般,就這樣過一生,難道這不可悲嗎!
看完之後才明白正是因為多了上面這三個角色才更加增加了這部片子的悲情。但這樣也太殘忍了一點,尤其是馬文才,這樣的馬文才,我覺得祝英台配不上馬文才,別誤會啊,我不是說學識身份之類的,而是說祝英台不了解馬文才,不相信他對她的感情,應該有一個全心全意關心他的人才配得上他,因為那樣也許可以令馬文才有所轉變,那種結局也就不會發生了!而祝英奇和良玉,為什麼不能讓他們有個好的結局呢,讓他們倆能夠走到一起,後來才明白這樣更能讓人感到悲哀!不過感覺導演有一點沒想到,就是良玉最後的結局,既然良玉已經喜歡上了祝英奇,良玉在知道奇已死後後,隨之而去這樣不是更好嗎!
有人說最喜歡的就是小蘭和荀巨伯之間的感情戲,我想就是因為他們是唯一一對可以得到幸福的一對吧!畢竟人們還是喜歡美滿結局不是嗎!梁山伯好祝英台的感情至死不渝,他們雖然讓人感到同情,但同時也是感到安慰的,因為最終他們可以長眠相伴與地下!

H. 梁山伯與祝英台動畫片 觀後感

聽說收視率很高,買了花樣少男少女盤回來看,結果第二蝶無緣進我的光碟機。這樣的故事,看過相視一笑,難入心底。即便是論情節,我也覺得梁祝書院里的風波比起花樣好看了許多。我喜歡這種清清淡淡的搞笑,不刻意不做作的讓人會心一笑,清淡雋雅,清風古韻,不顯山漏水,卻余韻綿長悠遠,唇齒留香,直入心底。
非常喜歡雙飛這首歌,時常想,音樂究竟是唱者的世界還是聽者的世界呢?有時候很珍視聽音樂時候那種剎那的感動,不願去動筆斟酌而錯過那份當時的感觸,心裡的感受和筆下的畢竟不同啊,或許因為心裡的東西是自己的,而筆下的卻可能是別人的吧。即便是自己的感受,來日看來怕也沒了當初的那絲悸動了吧。初時聽到這首歌,只覺得曲調琅琅上口,曲風幽遠,很古色古香,歌詞哀婉動人,詩情畫意,美得不真實。直到看完下部,再聽此曲,一寸一寸的隱痛,說不出的哀傷。同一曲,在人心確實如此不同。好悲傷好悲哀,這是它給我的感覺,不同於8號當鋪的沉重,有種好不真實的輕飄飄的感覺。一種不屬於塵世的飄忽、泣美、哀柔。打碎了時時提醒自己面對現實的無奈壓抑,再不能面對現實的醜陋。聽時便想,那樣的清新、那樣的堅強、那樣的心意相通、那樣的愛情神話是存在的么?時常覺得這世界上必然有另一個自己,只是無緣遇到。如果當真有8號當鋪,我願去交換一個相遇的機會,可是這樣的情這樣的人,獨一無二,何其珍貴,我又有什麼值得拿來交換呢?此時才發現自己的人生如此匱乏。
陶大叔說,緣份的巧妙,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而在於心靈相通的兩人碰巧相遇。朋友,是兩顆相通的心偶然的碰撞。友情,尚且如此,愛情呢?更甚吧。即便是在封建思想獨霸的古代,愛情仍然沖破了束縛留下了幾朵美麗的印記,一如梁祝。不管那樣的故事有多少渲染的成分,但是那絢爛如流星般的飛弧確是人們心理最美麗的願望。男尊女卑、身份等級,亘古以來,男人和女人仍不停的上演著一幕一幕的愛情,無怪乎愛情至今是熒幕上的永遠主題。是啊,明明毫無牽連的一對男女,竟是為了這個名為愛情的東西,牽牽念年,不離不棄,甚至生死相許。這是友情和親情無法比擬的。愛情啊,當真是無解。
梁祝,是悲劇,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悲劇之首,看著他們相殉化蝶,我哭了。但是我也無數次告訴自己,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不僅僅以另外的方式擁有了彼此,能夠相識相遇相惜相戀,本身就已是難得的幸福。人生,能有一個這樣的人,這樣一段情,何其幸運?
自小聽說過梁祝的故事,對那首經典的曲子更是熟悉,這是中國人都知道的事。可是我卻不喜歡這個故事,更沒有更多的觸動。在我心底里,這對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太過軟弱。也許死已是人最大的抗爭最大的勇氣,但我真的覺得他們很懦弱,甚至沒有為彼此相守努力過。不過若果真他們逃婚了,怕也就沒有這個故事了,後人也便無從得知。其實我一直認為這個故事再簡單不過,同窗三載,相知相戀,家族門第,難以結發,山伯病逝,英台殉情。這個故事裡,很老套的,我覺得英台是主角。女人,當她愛了,倔強,堅強,決絕,絕戀。試想換過來,如果英台病逝,山伯會否相隨呢?很可怕的念頭,但我有時候會略帶諷刺的問自己。若說這個故事有什麼值得我側目,那麼就該是祝英台了。生死相隨,這就是女人,為愛,是女人的另一生命,因其真,為其著。這份勇氣又與那些所謂的貞潔烈婦之名不同,為的不是聲明,只緣於心底的情。在那個故事背景下,祝英台的殉情之會背上不孝不潔的罪名,死後難得清名,應該無人想到她的死會激起人們心裡的桃花,那麼此舉無疑出於真情,需要勇氣更需要堅定。女扮男裝不為世俗所牽絆,為愛而死,這樣的女子,該是不俗的。而能讓這樣的女子愛上的男人,又該是如何的呢?也該有著不凡的心智吧。
片中的英台,不夠溫柔不夠柔婉,但確是我心中的祝英台,倔強、堅強、獨立、聰慧,善良,才氣縱橫,追求自我,倨傲清高而又蔑視權貴,有著不屈從於現實而又面對現實的勇氣。而這個梁山伯應該說是個完美化的梁山伯。我心中的梁山伯,該是這般謙和、善良、正直,猶如春風白雲,悠悠飄盪著的清風雅韻。片中的男主角更臻完美,彷彿天使般纖塵不染。反過頭去看,發覺早在他二人船上再度相遇,言語之間,已是註定後來的相戀。他們是一種人,用心活著的人,不屬於塵世的人,有著最真的性最摯的情。書院三載,歷歷往事,曲曲折折,生生死死,只是更印證彼此的相知。如果再問同樣的問題,我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不論他們誰先辭世,後者必定相隨不棄。倘若不曾相遇,或許他們會如世人一般別娶他嫁,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只可惜對他們這樣的人來說,愛情不是調味劑,而是無法戒除的毒葯,一旦沾染難回原點。
如果梁山伯是那輪溫暖的日,那麼祝英台無疑就是那彎清冷的月。英台是剛中有柔,山伯則是柔中帶剛。在我眼中,英台很堅強,骨子裡溢著一份清傲,是清冷的藍色;而山伯是柔和的白色,梁山伯的個性就像那首詩,抱著出世的心態入世,濟世救人,總泛著最溫暖的色彩。他們兩人是註定相愛的,還記得船上相遇,那句敬其神而非好其色,已然昭示了二人的心意相通。假如沒有梁山伯,那麼英台或許會平靜的求學三載,歸家嫁人,只因她心裡追逐的世外桃源不曾存在,期盼的美好靈魂不曾出現,現實依然是如故。英台身為氏族嬌女,的確沒有一般氏族惡習,但卻有著與生俱來的清傲品性,而她這份品性也正是吸引馬文才的地方。她雖善良正直,但也不可能與貧民打成一片,換句話說,缺乏一個管道去體現她的真她的善。而梁山伯責正是這個管道,藉由他,英台看到了印證了世間的真善美,也是因由他,才使得英台掩藏在清傲背後的真善得以更適度的展現。試想,官兵圍困貿縣,幸有良葯,若英台身為縣令,會否相救?或許,但絕不如梁山伯一般沒有絲毫猶豫。聰慧如英台,她懂得梁山伯的善,或者在知他的同時也印證了她心底最深的想法。英台是處在現實和真善沖擊下的堅玉,山伯不然雜質的光正為其掃除了陰霾,開啟了一扇門。而山伯愛的是則是英台的遺世獨立。八哥有句話說,舍妹向來自專,無人能撼其心志。無論是對馬太守的怒目相視言辭相對,不畏強暴,蔑視權貴,還是特立獨行追求自我,女扮男裝讀書求學,古靈精怪,花招百出,靈動清俊,都再再說明英台有顆堅定的心魂。
說說馬文才吧,他的確是戲中另一個看點。其實這部戲里的看點實在太多,人物的塑造確實豐滿鮮活,那種輕輕淡淡的搞笑方式讓人莞爾,仿若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淡雅雋永,回味無窮。我想應該有很多人在問,為什麼祝英台不喜歡馬文才而喜歡梁山伯,為什麼祝英台對馬文才那麼絕情。馬文才的個性是桀驁不馴的,是孤僻的,更是孤獨寂寞的,像長不大又死不承認的孩子般的任性脆弱,又像是做給英台的老鷹風箏般的孤傲難觸。如他所言,就算這只老鷹再怎麼凶惡,它不還是攥在手裡,要它怎樣就怎樣,不會有絲毫違背。可惜英台卻不是那個放鷹的人,她要的不是馴服,而是比翼雙飛;不是傾心付出,而是心意相通。同樣對她好的兩個人,對馬文才看似絕情,看似不公平,實際上這便是祝英台,她是忠於感情的人,不會因誰對她好便愛上誰。假若沒有梁山伯或是先遇到馬文才,結果會不同么?在英台和文才一同下山尋找陶淵明的時候,我也私心的希望他2人有些進展的,直覺不討厭馬文才這個人物。但劇情安排沒有,其實後來想想,倒也合該如此。祝英台的個性是強悍堅定的,是震撼人心的,而非旭暖人心。倘若英台有著梁山伯那樣陽光般溫暖的性格,那麼我想馬文才和祝英台必然會有著牽扯不清的糾葛了。可惜,祝英台不是太陽,馬文才愛上的是一輪清冷的月。祝英台不是張無忌,更有著最堅強獨立的心志,情感堅定而鮮明。人們常說愛情是沒有理由的,我卻很不贊成這種說法。在我看來,愛一個人是有緣由的,只是或許這緣由太繁雜厚重,難以表達罷了。愛或不愛有理由,卻沒有選擇。如果可以選擇愛或不愛一個人,那便不是真愛了。當所愛出現,也許現實無奈掙扎沖突接踵而至,但愛卻是無從抉擇的。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愛如影隨形。英台和山伯本質上是相通的,而文才卻與他們「道不同」。總有人說不相同的兩個人才真正相稱互補,如同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但前提是這2極有著共同的特質,一塊磁鐵是無論如何吸不起一塊木頭的。無疑,應台山伯和文才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文才再如何付出也不可能打動英台。馬文才,是我們這個時代偶像劇里的最佳男主角,有著顯赫的家世,英俊的外貌,孤高的性情,堪憐的童年,脆弱的心智,難近的性情。這樣的人物,對現代的女孩子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可惜我們都不是祝英台。祝英台愛的正是這個時代沒有的那個傻傻的獃獃的,什麼都沒有的梁山伯。
講到這里就不得不說說演員了。其實本人對何潤東、董潔都不感冒,尤其是看過秦王李世民,更覺得何潤東外表實在抱歉,不過身材很好。印象中他都是演那種裝酷耍帥的角色,很難想像他演書生。看過之後不得不承認,他演出了梁山伯大憨、大孝、大仁、大義的形象。誰規定書生就一定要是小白臉,一定是瘦弱矮小?人物如何不在色而在神,演出神才算是成功。這個185公分、有點黑的梁山伯很形象,如同初生的旭陽一般溫暖人心,至誠至孝。也許這個梁山伯不夠帥,但是看罷之後真的一如英台所說,他笑起來好溫暖。這樣的人物或許不符合現代審美標准,但是卻是應合了故事人物的定位。董潔的祝英台很有味道,沒有過多的江南女子的柔美,但是卻多了股子清傲獨立,沒有弱柳扶風的姿態,卻有著金剛難移的心志,就連羞怯都多了份自持。在封建禮教森嚴的時代,敢於女扮男裝求知向學,不理世俗以死相抗,這樣的女子該有這種心魄。至於馬文才,我覺得這是個現代版本。山伯病逝,應台撞碑入墳,以其性格,毋庸置疑。如果英台先逝,那麼山伯大概不會以如此激烈的方式結束生命,很可能是慢慢將自己折磨致死。而文才呢?他也愛英台,但他會以死相隨么?說到底,山伯和英台之所以生死不離,是因其愛的刻骨,愛的深邃,心神相合。試想一個人如何失去自己的心魂獨立存活呢?而文才和英台卻不是,所以說其實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看這戲,賺取眼淚的還不是生死相隨,而是為愛求生而不得的悲愴與無奈。或許對他們來說,死是最後的選擇,卻也是最自由的選擇,而為彼此而生,竟是可望而不可求。無望的活著,竟也是種奢望。印象最深的是樓台相會和山伯拚命的求生。當山伯倉皇的問著喝了葯會好對不對,讓我再多活幾天好不好,我怎麼也忍不住眼淚。當生為不可得,那份達觀知命進而安撫母親的體貼更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梁山伯,或許這個時候他已知英台必然不離不棄,無論怎樣抗爭怎樣阻止已是定局,他們相知,能做的就是等待相聚。而英台,在她用血在紅綾上寫著死當同穴時就已准備好生死相隨了,而她那種無聲的哭泣沉靜的悲愴,沉悲得痛入骨髓。無法言傳的傷痛,無人可撼得堅定,這就是祝英台,與山伯那份平淡竟出奇的契合。梁祝一曲,千古奇談。心意相通,無論生死,必然相聚。為彼此求生存,當生而不可得,竟出奇的平靜。所謂的直叫人生死相隨,該是這般,在另外一方天地中擁有彼此,生死無懼。那份鎮定那份平靜那份平和與其說是對生活無聲的對抗,不如說是對彼此感情的執著堅定。現實如何,此時早已不在他們之間構成任何障礙,那股無視現實的情感牽系令人不敢逼視。而那正是這個故事開在人們心中的桃花。

I. 梁山伯與祝英台聽後感

梁山伯與祝英台聽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可以從多方面展開,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示例如下:

「聽了《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後,我感到了祝英台她學習的熱情,一顆好學的心靈。

那時女子不能上學,祝英台只能每天趴在窗戶上看著那些背著書箱的讀書人來來去去,心裡很羨慕。祝英台鼓起勇氣和她的爹說:「我要去讀書。」她爹堅決不答應。這時,祝英台眼睛一亮說:「我可以女扮男裝呀!」她爹禁不住英台再三撒嬌,只好答應了。

在書院,她也的確巾幗不讓須眉,成績遙遙領先。即使出生貧寒之家,即使天子愚笨,只要你有一顆愛學習的心,沒有什麼能阻止你學習知識。

其實我們只要有一份學習的興趣,一份學習的熱情,擁有一顆好學的心靈,我們將在知識的海洋中徜徉,享受學習的快樂,收獲學習的成果,必定綻放出異常鮮艷的知識之花。」

《梁山伯與祝英台》主要內容

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

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J. 梁山伯與祝英台舞劇觀後感800到1500字跪求····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說,是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最富神秘色彩、浪漫情調和歷史意義的民間故事之一。梁祝獨特的魅力就在於,這個故事既藝術化地記錄了深刻的歷史悲劇,同時又蘊涵著豐富的幻想因素。傳說的「人人共愛、處處為家」的特點,或許正是它的巨大而深刻、廣泛而恆久的魅力之所在。梁祝傳說是一部宏偉的交響樂,奏出了愛情的頌歌、自由的頌歌、和生命的頌歌。

其大概故事內容為: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情感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並不是尋常的男女之間的愛戀。祝英台愛上樑山伯,確乎是女人對男人的傳統愛慕,無須大驚小怪,但梁山伯對祝英台的感情變化,很值得我們細加回味。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在「梁祝」文本的入口,佇立著梁山伯的英俊身影,他正形單影只地行走於訪學的道路,這時,另一個出門訪學的婀娜「男子」即祝英台出現在他孤寂的視界里。異鄉求學的梁山伯遇見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友情之火自然的從他內心升起。在三年的朝夕相處中,祝英台私下愛慕著梁山伯,以為只要她還原為女妝,梁一定會加倍欣喜和娶她為妻。在分別之際,她含蓄地向梁山伯發出了隆重邀請,希望他能准時到家裡迎聘她的妹妹「九娘」。這是一個舊時代女子向男人所發出的曖昧而動人的呼籲。後來的事件發展變得越來越富於戲劇性。當梁山伯在赴寧波當官途中專門前往探視祝英台時,家童聲稱府上只有「九娘」而沒有「九官」,這使梁猛然意識到他犯了一生中最嚴重的錯誤。我們可以想像當朝夕相處的同性「損友」,突然變成了一個千嬌百媚的女人,還是那個自己要來求親的「九娘」,內心震撼可知!但有句話說:愛情的初始階段,往往是友情,而誠摯的友情是愛情的必要准備。梁山伯與祝英台三載同窗,又是「日同桌,晚同床」。如此,可以知道,他們有很好的愛情基礎,尤其是祝英台是女人的事實公開後,梁山伯、祝英台更是你有情、我有意。本來兩人是可以永結同心,攜手邁入婚姻的殿堂的。但就是由於當時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以及馬文才的橫生枝節,使這對有情的男女最終只能「死後同穴」。梁山伯、祝英台的愛情本來是多麼的美好,然而,這樣的一對有情有義的男女的愛情只能以非花好月圓,皆大歡喜的結局結束。這於梁山伯、祝英台兩人而言,是他們的悲劇。要恨,就恨他們生不逢時造化弄人。試想,在當代的婚姻制度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樣的一對痴男怨女一定不會以這種悲劇的結局而收場,人們會成全他們的。為什麼還有這樣的悲劇出現呢?在男女不同的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經濟地位下,決定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和社會機制必然產生並越來越牢固。這種男尊女卑,體現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剝奪了婦女學習求知的權利;婚姻包辦制,剝奪了女子愛情和婚戀選擇的自由。人們渴望自由和封建制度本身所形成的矛盾,這種矛盾體現在婚姻上就是婚姻自主和婚姻包辦之間的矛盾,也是梁祝悲劇的深刻根源。

梁祝傳說的悲劇成因除了包辦婚姻制度,與梁祝性格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是梁祝戲劇,還是梁祝傳說,其中梁山伯的不辨雌雄,以至近乎木訥,都是為了刻畫梁山伯「志誠君子」的形象;而祝英台為梁山伯殉情,則主要是要表現祝英台對愛情的忠誠與專一,故事的主題是歌頌兩人純真無邪的愛情及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故事當中人物的行為或情節的安排,都服從於刻畫人物性格和表現主題的需要。梁山伯對異性反映是遲鈍還是敏感,祝英台是以身殉情還是從命另嫁,都是由兩人的性格決定的。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女性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體現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剝奪了婦女學習求知的權利;婚姻包辦制,剝奪了女子愛情和婚戀選擇的自由等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祝英台所表現的,則是當時常人難以理喻和做到的「離經叛道」:她為了求得賢士為偶,不僅打破了「男女七歲不同席」的枷鎖,而且大膽地女扮男裝走到男子中間,與他們一起求知求學;她從三年實際接觸中看中了梁山伯,竟不顧「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成規親自托嫁妹,一「實則以身相許」;她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竟然作出以身殉情的壯舉。她的行動,驚天地、泣鬼神,贏得了多數民眾的同情。反之,倘若祝英台沒有離經叛道,為愛情抗爭、為真愛殉情的精神,那麼梁祝傷別後故事就結束了。因為嫁為馬家婦後,生兒育女,相夫教子,與常人一般,就沒有什麼離奇故事可說了。那麼梁祝愛情故事還會千古流傳嗎?而在流傳的梁祝故事中,正因為有了奇女子祝英台的「離經叛道」,才使梁祝愛情故事曲折、感人,從而得以千年流傳不衰,堪稱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是祝英台出門讀書時遇到的一個朋友,他們同館讀書,結為兄弟。他學成別後,有事未能如期踐祝英台之約,後至祝家拜訪,方知祝為假扮男子,自愧愚魯,不能辨識。他得知祝已聘馬家後,懊悔不迭,回去相思成病,兩月即身亡。而在清代邵金彪寫的《祝英台小傳》中,則稱梁山伯「自以家貧,羞澀畏行,遂至您期」,待當上勤令後才敢於「過祝家,詢九官」。從馮、邵的故事看,梁山伯是十分憨厚而平常的人。有條件的男兒求學在當時是天經地義之事,並無奇特之處,梁山伯就是這樣平常無奇。梁山伯與祝英台三年同窗而不辨男女,實在是有些愚訥,還因貧羞澀畏行,拖延約期,性格怯懦。更令人痛惜的是當知祝英台已聘馬氏,只能懊悔不迭,憂郁而死;不敢作出抗爭之舉。如果梁山伯不是平、愚、怯、遷之人,也有祝英台為愛殉情的精神而去抗爭,也許又會走出雙雙逃亡、另覓樂土的叛逆之路,其結局就可能變成歷盡艱辛,苦盡甘來。然而,梁山伯就是梁山伯,以他平庸憨厚的性格,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因此,「不作為」的梁山伯註定了悲劇的結局。

就此而言,梁祝悲劇是性格悲劇,兩人的性格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梁山伯的憨厚質朴及在求學過程中的心無旁騖,使他不能洞察祝英台的女性身份,因而錯過了與祝英台締結良緣的大好時機,而祝英台對愛情的執著專一則造成了她以身殉情的人生結局。

閱讀全文

與梁祝電影觀後感23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演員宋寧電影 瀏覽:540
法國電影完美男人 瀏覽:123
粵語電影在線觀看喜劇電影 瀏覽:936
電影演員我徹底 瀏覽:850
有什麼電影大尺度 瀏覽:29
電影發財日記不在電影院上映嗎 瀏覽:569
我是大哥大電影版插曲 瀏覽:549
法國電影鐵路 瀏覽:875
你好李煥英電影票房分成比例 瀏覽:266
彭昱暢電影結局父親 瀏覽:311
皮皮Av電影網站 瀏覽:299
近日上映的電影成龍 瀏覽:745
愛麗絲夢遊仙境電影名字 瀏覽:20
中小學生看的英文電影 瀏覽:664
電影台灣電影殺夫 瀏覽:946
八百電影送國旗女演員 瀏覽:56
二戰德國強暴法國的電影 瀏覽:954
泰國版賭錢電影 瀏覽:330
中國青春類電影導演 瀏覽:145
中國關於摩托車的電影大全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