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決戰太原 觀後感
在裡面我看到了戰士英勇奮戰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以及感覺到他們因為戰爭失去情人的痛苦。雖然戰爭會有很多不好但是戰爭的發生也是不可避免的,人們對它也感到無可奈何
㈡ 寫一篇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為了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冬子的爸爸在戰斗中負了重傷,為了省下麻醉葯給其他紅軍傷員用,堅持不用麻醉葯動手術。手術中他渾身冒汗,但他咬緊牙關沒發出一聲呻吟。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群眾轉移,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潘冬子從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氣,有膽量;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崗哨的嚴密盤查,完成了給山上紅軍送鹽的任務;他巧改一字,使囤積居奇、勾結敵人的米行老闆損失上萬斤大米;他智斗兇殘的胡漢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大惡霸。看著這些精彩片斷,我既為他捏著一把汗,又從心眼裡佩服他。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我聽到這震撼人心的歌聲,便禁不住熱血沸騰。《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太喜歡看了,閉上眼睛,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浮現在我眼前。
看著這部影片,我自己也彷彿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每當看到紅軍戰士戰斗時陷入困境的場面,我恨不得沖上前去,幫助紅軍戰士把敵人消滅干凈。
看完這部影片,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應該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維護和平。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要像冬子的媽媽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准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
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導航的燈塔,處處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它又像戰斗的號角,時時催促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顆啟明星!
㈢ 決戰蘭州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格式分為四個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例文:決戰蘭州觀後感
以老兵的回憶為引子開場,將我們帶回到行軍的隊伍中。
當時的第一野戰軍所屬部隊所向披靡,連克胡宗南嫡系,最多一次殲敵4萬餘人。1949年8月22日,兵臨蘭州城下的第一野戰軍匯集30萬精銳,而守城的馬步芳部隊不過10萬人。由於急迫的求勝思想和急躁情緒,一場倉促的攻擊隨即展開。
馬步芳憑借蘭州城南山高地,拚死抵抗。第一野戰軍不但未取得突破,還出現重大傷亡,針對嚴重失利的局面,痛定思痛,緊急調整作戰計劃,一場周密的作戰計劃開始部署。聚焦沈家嶺陣地,著重表現戰爭中的緊張局勢和轉折。
1949年8月25日凌晨,擔任左翼攻擊的部隊因意外引發戰事,大戰如暴風驟雨般全面打響。為攻破扼守蘭州鐵橋的沈家嶺,切斷敵軍退路,驍勇的指揮員王學禮帶隊決死沖鋒,連連得手;同一時刻,為控制進出蘭州交通要道的營盤嶺。
激戰正酣,就在沈家嶺要被攻克之際,守軍大批部隊增援而來,瞬間,戰況陡轉……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此時的馬步芳、馬繼援倚仗蘭州依山夾水、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妄圖與第一野戰軍決一死戰。為拿下沈家嶺陣地,我軍官兵前仆後繼。
倒下一批又沖上來一批,勇士李國賓更是用不可思議的投彈頻率,擊退守軍多次瘋狂反撲。緊急時刻,解放軍增援部隊漫卷守軍陣地,勝利終於到來。
黨中央的和平政策發揮巨大作用,蘭州戰役後潰逃的部分殘兵敗將深知大勢已去,紛紛投誠。1949年9月5日,西寧和平解放,至此宣告了馬步芳、馬繼援軍事集團的徹底覆滅。
耄耋老兵經過多次反復,終於如願走上沈家嶺。那些年那些人,用青春熱血,換來了今天強大的中國。致敬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映照未來;致敬英雄,是為了激勵正在路上的我們。
㈣ 《決勝時刻》觀後感影評5篇_開國大典觀後感
《決勝時刻》講述的是1949年,黨中央領導人進駐北京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的千鈞一發之際,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作為「中國驕傲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決勝時刻》值得大家去認真觀看!以下 觀後感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決勝時刻》觀後感一
我自然不會覺得《決勝時刻》是部優秀的主旋律電影,但它也沒有爛到讓人看不下去,時時出戲的地步。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看完電影,回過頭來想想,當初到底是什麼吸引我去關注並決定去看這部電影的?是預告片里毛主席吟出「赤壁一戰乾坤轉,東風送我第一船」時的豪邁,是身為警衛員的陳有富為了保證五大書記的安全和國民黨特務鬥智斗勇,是那段得到修復的4K彩色開國大典歷史片段。但除了最後一點,另外兩點我都沒在電影里找到。
毛澤東在電影里一改往日形象走上了和善親民的路線(不是說他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不親民不和善,而是相較於此,豪邁達觀更是他以往的主要形象),沒說這么做有什麼不好,只是和善親民的毛澤東讓《決勝時刻》里的「決」字失去了張力。
若是說毛澤東的表現還是按照導演的意願行進,那警衛員陳有富的 故事 線則讓我感覺像是導演,編劇沒有處理好的一處電影敗筆。
身為警衛員的陳有富和國民黨特務簡單的過了幾次招之後竟就不了了之了?身負保衛五大書記安全的職責,卻有時間有精力去談戀愛?(單身狗表示怎麼看個主旋律電影都能受到傷害)當時危機四伏的北京反倒讓人感覺到一絲慵懶的氣息。
與之相對的是總是沒有晴天南京,總是開黑槍搞暗殺的國民黨特務,總是矛盾重重的國民黨政府。兩相對比下來,哪裡還有決戰的緊張急迫?只有國民黨的抱頭鼠竄和共產黨的志在必得。
哦,對了。特效,戰爭特效依舊是國產片的軟肋。片中解放軍對陣英艦紫石英號那段,紫石英艦體和水花的特效真是分分中把人尬到出戲。
對於主旋律電影,特別是題材時間是建黨、建國、建軍的,我還是比較欣賞「三業」(即《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建軍大業》)可能是我在這類電影中更加傾向於他能有一種史詩感在裡面。而對於小清新不徹底,史詩感又不強的主旋律電影我是不算有多欣賞的。
可能真正要找到這種史詩感只能去讀毛澤東詩詞了吧?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期待《我和我的祖國》
《決勝時刻》觀後感二
我是沖著修復的彩色開國大典去看這部電影的。開國大典前的這段歷史,不管是從小接受的歷史 教育 ,還是之前看過的影視劇,都讓我對《決勝時刻》的內容比較熟悉。這部影片的主線就是我們熟悉的那些,只是導演用了一些小事體現了偉人生活化的一方面,比如毛主席關心二橋做了什麼夢,了解他擔心家裡的情況後,就讓他回家探親;幫陳有富出主意追女朋友(哈哈!);陪小女兒李訥抓麻雀(這里要表揚一下飾演李訥的小姑娘,長得好漂亮,演技也好棒!)。最後修復過的開國大典出現在大熒幕上時,很震撼!當看到天安門上空出現的寥寥幾架飛機時,想起了總理當年說的飛機不夠飛兩遍,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總理,如今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了!
《決勝時刻》觀後感三
心期待地去看了決勝時刻,看完之後非常失望。試著用正常的語言組織觀後感但是失敗了,就用時下早已不流行了的咆哮體表達一下情感吧。
暴論預警!
現在的導演們不講愛情不會拍電影了嗎?連《決勝時刻》這種宣傳上彷彿要接建國大業後續的獻禮片都穿插狗血愛情劇,還把愛情劇拍得像主線一樣?
無用的強行煽情一條接一條,歷史人物排排隊人設崩壞,意味不明地隨便讓人物到處淚汪汪是幾個意思?
稀爛的節奏,各種謎之尬演穿幫不合邏輯,任弼時拉琴獻給新中國,然後給我整一奇異恩典?合著新中國是上帝施捨的?這是政治錯誤啊政治錯誤!
用光調色毫無水平,拍人只會夕陽側臉大光圈,國黨那邊永遠愁雲慘霧。明明是同一天,長江北岸陽光高照,南岸就陰雨綿綿壓抑厚重?
蔣光頭全劇不是在發呆釣魚就是在燒香拜佛,一到重大決策就讓人等等等?
明明要講開國大典前的反特務斗爭,特務的鏡頭還沒男主的帥臉多?男主什麼背景這么牛,跟毛主席稱兄道弟,還能出現在一切關鍵的時間場合?你是保衛團啊兄,不是公安別動隊,不見你搞香山布防,雙清別墅旁邊都死人了,只說一句「一定要破案」就沒有下文了?案呢?誰死了,為什麼死的?特務來偵察卻搞出人命,合理嗎?
沒有表現多少北平特務的破壞,兩千多特務就被全部抓獲?敗賊逆黨的掙扎就這么不值膠片錢嗎!
全劇濫用建國大業的素材也就算了,這才拍了幾年的東西,畫面就已經劣化得像90年代的東西了?找人家要母帶另轉一份不行嗎!
終於要搞大典了,說是要收網特務了,結果收網就是街上查查身份證?
老蔣要來破壞大典,計劃從舟山群島起飛飛機轟炸。就給我整個P40掛兩顆500kg?就那航程能飛過兩個省嗎?周至柔你是國軍空軍司令啊,你到前線機場去干什麼!你的戰位不在那裡啊!
我甚至還沒開始吐槽戰斗場面!
榴彈炮打五毛特效紫石英號,就離了百十米,炮口快揚到天上去了。你是裝迫擊炮還是打對岸?平射啊平射!
說起炮兵陣地, 誰出的主意把一個炮兵陣地前前後後密密麻麻排一大片,炮位間距有兩米嗎?就這么排,一個火力覆蓋下來能活下幾門炮?坑爹呢這是!
岸邊陣地居然挖個壕溝,讓步兵端著槍一溜蹲裡面?醒醒啊導演這不是抗日神劇伏擊鬼子運輸隊啊!國軍的江邊要塞更沒救,簡直是肉眼可見的貧窮。除了一堆沙袋堆的胸牆和一個孤零零的炮樓,沒有火力點沒有階梯防禦沒有防炮工事。國軍大頭兵是防彈片的嗎!
明明拍的是渡江登陸作戰,先cos諾曼底登陸又cos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火人沖鋒又cos硫磺島的多人扶旗,抄得連分鏡都!一!樣!
國軍反登陸空中支援就兩架野馬來回打機槍就算了,飛機是建模的就算了,建模水平還不如九幾年的空中殺手是幾個意思?
前前後後各種武器穿幫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吐槽了,找個軍宅幫著做考證都比這強啊!收費還低啊!
這片子宣傳的一大賣點是高清修復的開國大典彩色影像,我本來以為會像特典一樣完整地附在最後,結果卻是剪巴剪巴穿插在劇情里?結合之前瞎剪建國大業的素材插進來的部分,我算是明白了:插進來的外片素材和歷史素材全是人多的場面大的,敢情是在省錢啊!
失望啊,失望透了!彷彿看了三流諜戰劇加三流愛情劇,中間又混了些拍得還行的歷史片。歷史片拍得還行還全是唐國強為首一幫老朋友的功勞,編劇和導演全在幫倒忙!為什麼這片不在十一當天,至少是九月三十上?原因在於這片根本配不上當獻禮片,就是個借著建國大業的好口碑和唐國強們老演員們的名聲騙錢的爛片。
罵了這么多了冷靜下來說幾句吧:個人覺得歷史綜述類影片近年只有建國大業達到了優秀的水平:劇情張弛有度,演員表演專業,角色人設合理,國黨智商在線,歷史考證到位。反觀決戰時刻,簡直處處反例,條條不行,我從未覺得一部電影的時間是如此漫長,甚至在觀影過程中開始懷疑諸如編劇導演是不是反動派派來的特務,我是誰我在哪裡我為什麼要看這片之類的問題。
啊…
也許會有人覺得我太挑剔,太苛刻了
但是!我認為既然在這個特殊的檔期上演這樣特定題材的作品,就必然會帶上政治色彩,有特殊的政治意義。既然如此,就更應該綳緊政治神經,仔細考證,認真編排;而不是給已經形象豐滿的歷史人物套上虛偽平面的人設,讓最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拉__的福音曲,把領袖的形象搞得一團糟。在此前提下弄出這種節奏鬆散劇情不合邏輯人物人設崩壞考據一塌糊塗的稀爛東西,是要向全國人民謝罪的!沒有覺悟就不該擔大任,沒有政治敏感神經就別瞎拍歷史片。拿這種題材搞經濟投機,實在是令人作嘔。
要拍歷史片,就老老實實去請歷史研究所來當編劇顧問,別找寫偶像系電視劇的編劇;要拍軍事,就老老實實去跟解放軍合作,別瞎發明些武器戰術,解放軍丟不起那個人。
向看到這里的各位大聲廣播:不建議觀看決勝時刻。要看解放戰爭,去看大決戰系列;要看大場面軍事電影,去看解放系列;要看近年拍的國共建國前斗爭,去看建國大業。
《決勝時刻》觀後感四
和閨蜜一起看的點映場,開始還擔心我兩,結果進場看到好幾家都是子女陪著家裡的老人來看。最激動的當然是彩色修復版的開國大典的時刻,全場都很激動,老爺爺老奶奶都忍不住鼓掌說毛主席。鏡頭切換的太好了,戴配花一轉就到了真正的開國大典。影片展示的歷史時刻並不長,卻是大家可能平時關注比較少的點。國共和談背後的博弈 特務破壞 國民黨負隅頑抗 解放軍打過長江解放全中國 老蔣放棄轟炸 那時代人民臉上洋溢的發自內心的喜悅 讓我落淚的是任弼時拉小提琴鏡頭閃現往昔崢嶸歲月,二橋的犧牲敘事和生活片段的交織兩個多小時一點不覺得長,也沒有以前看獻禮片,只想著數星星。這部片子真實展現歷史,表現人物。最後誇我們黃景瑜。有富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但每個需要他的地方,他都表現的很好,每個不同的身份都有各自身份的特徵,警衛隊長的時刻警惕,抓特務的銳利眼神,剛進城沒那麼老到的跟蹤,與孟宇的純戀,特別是坐在毛主席身邊看孟宇播音的的那個愛戀與欣賞。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直接傳神,黃景瑜真是絕了。
《決勝時刻》觀後感五
《決勝時刻》電影再現了新中國誕生前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尤其是電影中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用火炮把入侵我國領海的英國軍艦擊傷,迫使囂張跋扈的英國海軍升起白旗投降的一幕,讓人熱血沸騰,這一幕可以說是一雪我國讓西方列強欺辱近百年的恥辱,徹底結束了過去落後受欺挨打的歷史,使我們迎來了強大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和獨立解放,不再受人殖民統治屈辱的新時代,1949年祖國誕生,今年2019年了,祝您70歲生日快樂,我的祖國!
電影很棒,平和質朴卻又感人至深。以建國前的歷史為背景,展現了新中國成立的歷程,並且從不一樣的視角刻畫了親切、生動的偉人形象,老藝術家們的演繹讓我覺得自己彷彿置身於這段歷史之中,成為了新中國建立的見證者。年輕的演員也很優秀,黃景瑜、王麗坤演繹了那個年代裡年輕一代的奉獻和堅持,堅守自己的崗位,為了建設新中國而努力。
老戲骨配一些稍微的新人,呈現出來的紅色電影,包括劇本在內,也是意外地受眾很廣的,我覺得無論是作為科普還是懷念都是部不錯的片子,其中也讓我看到了一些蔣方的視角,也是相當不錯的。其中每個演員的表現都不錯,可能國慶檔的電影都太給力了吧,這部電影就提前一點上了吧。
大氣磅礴之中又不乏一絲細膩,將毛主席日常生活狀態展現給大家,讓我們了解了他有趣的另外一面,唐國強老師的演繹十分精彩,黃景瑜的表演也為電影增色不少,精彩生動,非常喜歡
為什麼紅旗這么鮮艷,因為是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我們現在能這么自由幸福的活著,是因為先輩們的努力奮斗,來之不易,祝願祖國繁榮昌盛,越來越強大。
想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易與艱辛,讓我們後輩懂得了我們的和平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與安定。
㈤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㈥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