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論張良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論張良

發布時間:2022-10-09 10:47:29

㈠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作業400--600字

鴻門宴讀後感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㈡ 鴻門宴的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

從項羽錯失良機除去劉邦我們可以得出:要善於抓住機遇。從劉邦因聽取張良建議得以脫險可以得出:成大事要知人善用,要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

《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片斷,它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終結。

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於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2)鴻門宴電影觀後感論張良擴展閱讀

《鴻門宴》是中國兩千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被收入不同版本的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一直作為中學生語文必讀篇目。後世還根據《鴻門宴》的故事情節衍生出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或戲劇影視作品。還有李仁港執導的電影《鴻門宴傳奇》以及王宏劍創作的油畫《楚漢相爭——鴻門宴》等。

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形象生動鮮明,組織周密嚴謹,語言精練優美。

㈢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1500字

下文僅供參考:

《鴻門宴》觀後感 鴻門宴》信任、 —— 信任、團結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有很強的期待。由於堵車,我們遲到是 20 分鍾,導致前面的一部 分沒看到。 進入影音廳,首先引入眼簾的就是一場廝殺的戰爭,畫面和音響效果非常完美。 整部電影圍繞棋局展開,環環相扣,首尾呼應,兩位軍師鬥智,幾名猛將斗勇。 項羽、劉邦本是一家,同盟戰友,由於性格、理念不同而不相為謀。我想如果他們齊心 協力治理國家,也不會有這么慘痛的結局。 劉邦勸降咸陽陛下,拿下咸陽城,請來「棋師」張良,張良用一句話試探劉邦,卻未看 到劉邦嘴角一絲狡詐的笑,為劉邦的仁義之心臣服,甘心為其所用,為鴻門宴出謀劃策,卻 不知反被僱傭為一顆棋子。張良就像企業里的戰略層,處於公司的核心地位,根據本公司的 實際情況,為公司的發展大業獻計獻策。 再憶用兵之神韓信, 在這部電影里卻成了武將, 我更沒看懂的是他事成之後拿回應得的 什麼東西?或許這就是生意場上的一種交易,雙方各取所需,領導者用其所長。 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鴻門宴中, 樊噲為了讓張良先入棋把自己的一個手指咬掉, 可見樊噲 對劉邦的信任感達到了何種程度,到最後,蕭何被亂棍打死、韓信被亂箭射死,跟他一起出 生入死的兄弟落得這種結果,他非常心痛以致自我了斷在劉邦面前。可見,在團隊中,員工 之間的信任與團結對整個事件的發展起到多大作用。 從個人角度來講我比較喜歡項羽,他不可一世,睥睨天下的狂傲霸氣,以及對虞姬的鐵 骨柔情,英雄氣概體現的淋漓盡致。只是他輕信張良離間,逼走范增失大策。烏江情,霸王 淚。失去江山,卻得到美人心。或許世事僅如此,有得必有失! 鴻門宴范增大敗張良,項羽欲殺劉邦,韓信臨危救主,張良受困項營巧設離間計,項羽 含淚逼走范增,范增走前卻又埋下最大的殺招,迫使劉邦既得天下,卻失左右臂膀,孤老終 身。一局棋,一個故事,一場飯局,一局慘半的棋局,有謀、有智、有情、有義,或許只有 范增的那句「這一部棋,你錯了」註定了最後的結局,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傷! 我想公司一路走來是慢慢成熟的過程, 一步一步要腳踏實地的。 在未來的路上我們一定 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但是只要我們目標明確,策略全面,再加上全體員工之間的信任和 團結,形成一種不可磨滅的凝聚力,把每一件事都計劃好,井井有條,一定會把業績提升上 去。.並且我們員工基本穩定,每個部門都有每個部門的職責,做好本分工作的同時要注意 創新, 有時候難免產生異議, 導致部門之間的各種偏見, 如果不能相互信任、 齊頭並進的話, 一定會導致業務的下滑。所以我們不能重演電影里那種慘痛悲劇。同心協力,我們在一起! 在工作中得到樂趣,希望我們的事業蒸蒸日上!

㈣ 《鴻門宴傳奇》觀後感

鴻門宴傳奇觀後感
——淺評《鴻門宴傳奇》

本片以張良敘述這千古棋局為主幹,向觀眾們把鴻門宴始末娓娓道來,表達出眾人因鴻門宴而改變命運

的無奈,透過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價嗎」道出命運的無情。本片以鴻門宴為矛盾中心,再現了歷

史上的楚漢戰爭,以及在戰爭中謀士的機謀較量和項羽與虞姬的凄美戀歌。

本片的一大敘事特點在於設懸與釋懸,通過懸念的設置引起觀者的求知慾。神秘的老人為太傅及其學生

講述這場楚漢戰爭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設下的第一個懸念,一直到最後揭示他是張良才算是釋懸 。本

片便是張良的一場回憶錄。如果說范增錦囊的懸念,內容是兔死狗烹的開端。那麼虞姬的那句:「這赴宴

的代價你知道嗎?」的懸念設置,則是揭示全篇的猜忌,爭斗,兔死狗烹的本質原因。這個代價在本片最

後由垂垂老矣的劉邦來釋懸,這赴宴的代價,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懸念是范增與

張良的最後一盤棋的結果,最後歷史詮釋了這結果——兩敗俱傷。歷代君主與帝王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猜

忌,位高權重,時時刻刻提防別人覬覦自己的位子,內心的多疑使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的離去,只剩下孤

寂,沒有了敵人與朋友的人生也就沒有那麼可以留戀的樂趣。

蒙太奇手法的運用與鏡頭的疊化,呈現的是一個立體的,氣勢恢弘的戰場,當主人公提到的人與事物時

,不是由對話來說明,而是用蒙太奇直接將鏡頭呈現在眼前,例如張良在咸陽城中的計謀,是有張良的敘

述與實際應用的鏡頭疊化而成,更為直觀明朗。本片運用了大量的遠景鏡頭,將楚漢戰場的恢弘及戰爭的

規模展現的淋漓盡致。

http://www.oh100.com/a/201206/103718.html
本片色彩昏暗冷色調為主,表述一段回憶,一段遠去的褪色的歷史,一段猜忌與冰冷的悲歌。土色的城

牆與青灰的天空相連,顯得遼闊、蒼勁而有力。景色雄渾入鏡尤美,很有蒼涼古樸的感覺,貼合影片的歷

史感。當項羽大勢已去,獨立在漫漫的無盡的黃沙前,那種灰色的色彩就如同項羽心中的悲涼。而戰爭最

後的白雪似乎是這段歷史結束的輓聯。而本片唯一的一段色彩是片尾處,張良將項羽與虞姬靈牌放在一起

後所想像的虞姬與項王的重逢,整個影調變為暖色,一向素雅的虞姬,一帶了點莊重華貴的色彩。在金色

的光芒與特技飛花的應用下,十分夢幻。對項羽與虞姬間可歌可泣的感情升華,昭示他們的感情永不逝去



整部電影人物鮮明,諸多人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項羽的霸氣,劉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計,張良的韜

略,韓信的急功近利,樊噲的粗魯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諸多死士的蒼涼壯烈,無不拿捏得恰到其位



成敗只在一念之間

㈤ 鴻門宴讀後感

成功是每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人希望達成的最高境界與目標,然而成功是需要條件相匹配的,怎樣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成功,這里,我們不妨從著名的歷史事件「鴻門宴」里得到些啟示。

喜歡歷史的人忘不了在楚漢相爭的時代的那場著名的鴻門宴,這場暗藏殺機的宴會在劉邦等人的巧妙周旋中終於化險為夷,回味這場著名的歷史盛宴的勝利,我覺得有以下幾點,仍然值得我們去領悟與品味。

首先第一點,人脈是我們取得成功人生的基礎。

這段故事裡有一個細節,就是當項羽等人布下「鴻門宴」這場欲殺劉邦的迷局時,是項羽的叔父項伯把這一重要信息傳遞給張良,原因是張良曾經救過項伯的命,所以項伯為報答張良將此信息告之張良,張良又將這個消息轉告劉邦,於是張良與劉邦緊急部署,周密安排,再加上項伯的相幫,終於在強敵重圍中安全脫險。

這里我們不妨可以看出,項伯這個人物在這場事件中的重要性,項伯與張良之間的人脈關系起到了傳遞信息,疏通情報的作用,這里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情報的重要性,情報信息也是現代商業競爭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而這一切的取得,都要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路來達成。

其二,膽識是成功素質里十分關鍵的魅力因素。

當「鴻門宴」中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而實際目的是意取劉邦的危機關頭,張良見機不妙,趕緊找來一同前來的猛將樊噲,樊噲手持武器直闖進大帳,怒目而視、氣勢逼人,項羽驚問來者是誰,在張良介紹後,項羽賜與樊噲酒與生豬腿,樊噲以盾牌為案,用寶劍為刀,不一會將豬腿吃下肚裡,此舉震攝住了項羽,項羽無比心慌,心想此人如此兇猛,雖然自己有40萬大軍,可都在遠處,而此人離的如此之近,經過一番權衡後,項羽沒再下達殺劉邦的命令。

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在最關鍵凶險的時刻因樊噲的勇武與膽識而震住了對手,使整體局勢轉向平和和有利於己的方向。

膽識,正是這神奇的魅力武器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以10萬勝40萬的歷史佳話。

其三,運籌帷幄的戰略思想祝你進退自如,掌控局勢。

除了人脈與膽識,這里還有一種更重要的思想武器,那就是謀略。

張良在這一歷史事件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為他的運籌帷幄的謀略布局,才使整個的故事取得完美的結局,我們來共同回味下張良的靈思巧智。

當樊噲的出現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時,劉邦決定借機趕緊離開,於是他以去矛廁為由離開宴席,樊噲等人請劉邦盡快離開,劉邦怕不好交代,張良對劉邦說:「您只管與樊噲脫身,我自有良策。

張良推算二人已走遠,從懷中取出白壁一雙、玉斗一對,呈給項羽,說沛公已醉,怕失禮,特派他獻上禮物,又說了一番解釋的話,將矛頭轉向范增。

這里,張良從懷中取出禮物證明他早有準備,已經在來時想好了退身之策,更巧妙的是他利用項羽的多疑將矛盾轉移到敵人內部,可以說,局勢盡在他的掌握只中,這和他冷靜分析對手、洞悉進程、運籌帷幄的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

最後最關鍵的一點,我覺得,在這里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的是,一個強人的成功素質。

這里最核心的力量和魅力人物是劉邦,劉邦可以說是一個有膽有識、知人善任的典範,在整個事件中他深知自己的位置和敵我的強弱關系,聽從張良的意見和項伯與項羽巧妙周旋,他的能屈能伸和隨機應變,都展現了一個成功政治家的非凡才華與能力。

膽識、智慧、謀略和善於組織人力的能力,相信,當你能成功把握這些元素時,你也會成功的把握自己的理想人生。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1樓的答案來自: http://..com/question/66680654.html

以下是我找的:
《鴻門宴》讀後感

——問世間誰是英雄

王劍剛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後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雲涌的反秦斗爭和楚漢相爭的舞台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於巨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後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里。」可以想見其多麼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贊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於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作一員偉大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後人卻更感慨於他生離死別時表現出來的俠骨柔情。至於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為作了最好的註解。

評:本文以「悲劇英雄」為主線,先肯定項羽是一位英雄,再談到了他諸多方面的失措失誤,結尾用歌詞與題目照應,條理清晰,論述也較有說服力。

㈥ 議論文,評價歷史人物,張良,300字左右,關於鴻門宴

張良是一個軍事家,但不掌軍權。是一個政治家,但也不掌握國家的行政權力。他給人的印象,是一派謙抑自守的形象。晚年,他表示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學辟糓、導引、輕身之術。劉邦死,在呂後的強迫下,恢復了日常的飲食。呂後元年(公元前187年)卒,謚文成侯。
司馬遷《留侯世家》說:「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漢書·藝文志》說:「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這些言論和撰次,可以說是基本豐富,都沒有能流傳下來。
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㈦ 評價一下鴻門宴中的張良

讀《鴻門宴》,項羽和劉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暫且不論《鴻門宴》中項羽、劉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說,張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個人。
張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說他能旺漢四百年;蘇軾在《留侯論》中對他的評價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良,一個足智多謀的智囊人物,在《鴻門宴》中是扭轉局勢的關鍵人物。《鴻門宴》中情節起起落落,我認為都應歸功於張良。

「鴻門宴」是一場鬥智謀的政治搏鬥。在這場搏鬥中,兩個敵對陣營的智囊人物張良和范增,顯示了各自的性格特點。張良和范增都十分機智,都看到了劉、項之爭的性質、趨勢和可能出現的後果,但是他們機智的表現卻又各有其內容和形式。張良的才能是在使劉邦集團化被動為主動的過程中顯示出來的。由於兵力懸殊,他在得知項氏集團准備即日進擊的急迫形勢下,為劉邦定下了「賴帳」並「叫屈」的計策。考慮到項羽好沽名釣譽和「亞父」的老謀深算,他為防萬一,帶去了勇士樊噲等精乾的百餘騎作了臨機應變的准備。范增的深謀遠慮則更多地表現在事先定策,席間暗算和事後預言等方面。他一眼看出好酒色的劉邦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所以就竭力慫恿項羽「急擊勿失」。在「鴻門宴」上,他意識到項羽已改變初衷,為了達到消滅劉邦的目的,他立即指派項庄「入為壽」,企圖擊殺劉邦於座。在「鴻門宴」這場斗爭中,張良全局在胸、冷靜沉著以及范增驕狂浮躁、心地狹窄,都得到充分表現。范增在劉邦走脫後,甚至當著項羽和敵方謀士張良的面,發出了「豎子不足與謀」的辱罵。應該說,范增的決策是符合項氏集團根本利益的,但由於他心胸狹窄,老氣橫秋,所以終於未能被項羽所理解和接受,也就鑄成了無可挽回的敗局。對於這種嚴重的錯誤,范增始終缺乏認識,一味責備項羽,以致把自己集團內部的矛盾暴露在敵人面前,日後終被劉邦利用,通過陳平的反間計,挑起項羽對范增的猜疑,落得他憤然出走和項羽烏江自刎的下場。
縱觀種種,我認為張良是不世出的賢才。沒有張良,不會有日後的劉邦,更不會有大漢幾百年江山。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正是對張良的真實寫照。

㈧ 看了《鴻門宴》這部電影,求寫觀後感一篇

1,鴻門宴發生在劉邦破關入咸陽、嬴嬰投降之後,項羽入關滅秦之前,此時項羽還沒有分封天下,所以「西楚霸王」和「漢王」還都不存在,狹義上的「楚漢戰爭」更加還沒有開始,所以,鴻門宴不是什麼楚漢戰爭的「轉折點」。
2,滅秦以前,劉邦、項羽兩大集團的關系是友軍,他們共同的敵人是強大的秦朝;而滅秦之後,形勢轉變,劉邦、項羽兩大集團的關系從戰斗夥伴變成了爭奪秦朝留下來的天下神器的競爭對手,雖然此時這種轉變還只停留在政治范圍里,但是廣義上的「楚漢戰爭」已經悄無聲息地拉開了帷幕。
請注意,「滅秦」這項歷史功績是劉、項兩大軍事集團合作,分兩個步驟完成的:第一步,劉邦破關,接受秦廷的投降,「秦朝」作為一個一統天下的帝國王朝消失了,但是這個時候「秦國」還存在,投降的嬴嬰雖然是俘虜,卻還是秦王的身份;第二步,項羽入關,徹底屠滅秦嬴的王族、宗室、大臣,焚毀宮殿都城,挖掘陵墓,盡收秦國的珍寶、財富、美人等資源,運回楚國。這樣,從東周時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秦國」作為一個諸侯國,也告徹底滅亡。嬴氏王族盡滅,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一統天下建立帝國的「秦」永遠不存在了。
而如前所述,在「滅秦」的兩個步驟之間,夾著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就是鴻門宴。鴻門宴從時間上可以看作整個「滅秦」事件的中間點,從意義上則是整個「滅秦」事件的分水嶺。在鴻門宴以前,關中秦地的主宰是劉邦集團,而在這以後,關中秦地的主宰是項羽集團。而我們把視野擴展到整個秦楚之際的政治軍事局勢來看的話,鴻門宴更是集中地標志了「反秦起義戰爭」和「楚漢戰爭」這兩大歷史段落的分界。
所以,鴻門宴不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而是比楚漢戰爭更宏觀的秦楚之際政局軍局的轉折點。而所謂「項羽的事業」正式與秦楚之際的天下大局相對應的,也分為「反秦」和「定天下」兩個階段,也正是在鴻門宴前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事業達到了頂峰,也同時埋下了日後危機的隱患。所以,認為鴻門宴是項羽事業的轉折點是可以的。
3,鴻門宴雖然不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但它對於楚漢戰爭來說,具有比轉折點更加至關重要的意義。
首先,鴻門宴是楚漢戰爭的開端點。上文有提到楚漢戰爭這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楚漢戰爭是指楚漢雙方正式宣戰的軍事斗爭,也就是以漢王劉邦在洛陽為楚義帝熊心發喪,正式宣布號召諸侯討伐項羽為標志開始的,從漢元年彭城大戰開始到漢五年垓下會戰結束歷時四年多的那場戰爭。廣義的楚漢戰爭,則是指從上文所提到的劉、項兩大軍事集團的關系發生轉折的時候開始的,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一切領域的斗爭在內的一場綜合性的理性戰爭。楚漢戰爭,特別是廣義的楚漢戰爭,是以鴻門宴為標志展開的。
其次,鴻門宴是整個楚漢戰爭的縮影。史書記載參與鴻門宴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項羽,劉邦,范增,張良,項伯,項庄,樊噲,陳平,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十一人。如果包括引起鴻門宴事件卻沒有在宴會上出場的重要人物,還有劉邦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這樣一共十二個人。這十二個人在整個鴻門宴事件中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的作用,他們的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互動,或多或少都影射著此後五年間將發生的種種事情。特別是核心人物,也就是入帳上坐的宴席主賓,為項羽、劉、范、張、項伯五人。可以說,這幾個人就是決定著楚漢戰爭的進程和結果、未來天下的命運的楚漢兩大陣營最最核心機要的人物。
根據史籍記載,鴻門宴上,項羽、項伯並列坐上席,范增坐次席,劉邦面對范增坐三席,張良面對項羽、項伯坐末席。五人之間,展開了各懷心思、各有圖謀的一場杯酒眼神的暗戰。其中,范增、張良兩人作為項、劉的謀主,是整場鴻門宴的策謀者和提調者,一個見機出招,一個見招拆招,運用各自手中的棋子和資源,就在方今天下的主宰項羽上將軍的面前鬥起了法。劉邦與張良心照不宣,項羽的心思卻與范增相悖。范增處於強勢和主動地位,招招都用陽謀,剛進用強;張良一方處於弱勢,應變用陰謀,強調心理戰術。結果反而強弱易勢,強的一方沒有達到目的,弱的一方卻大勝而歸,全身而退。而項伯這個項羽的叔叔、劉邦的親家,兩邊都討好的灰色人物,卻在關鍵時刻幫了劉邦,攪了項羽的局。這一切,都預示著日後的大事,都與楚漢戰爭的進程若合符契。結果,劉邦與張良君臣配合天衣無縫,順利躲過了大劫難,取得了鴻門宴斗爭的勝利。當司馬遷寫完這一筆的時候,從文字的暗示中,人們已經可以預見到楚漢戰爭的最終結果了。

㈨ 求電影《鴻門宴》影評,600字即可

觀影之前,我只是覺得海報上的人物造型還不錯,導演是誰也沒注意,就一口氣認真看完了。
這是一部發人深思的電影,一部能影響人生觀的電影。我對《肖申克的救贖》的評價也不過如此。
我覺得看事物得看本質,或者說核心價值。一部電影能帶給觀眾很多信息,最核心的就是(人生)哲學層面的信息。而只有好的電影才能將它能呈現出來。這部《鴻門宴》的核心清晰可見,說是近十年最好的古裝片也不為過。
這里沒有善惡,沒有輸贏,沒有對錯,只有「選擇」。影片最後重現的畫面是在點題,范曾說:「張良,我再問你,你我非要對弈不可嗎?」這就是「選擇」。《黑客帝國》用了三部曲才呈現出來的核心,《鴻門宴》用更短的篇幅,更完整地呈現出來了。當然這一點必須依賴影片於各個方面的不俗的表現。
人生的發展轉變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不斷選擇,並且環環相扣。有的人或許會說「我更相信順其自然」,其實「信與不信」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影片中虞姬也有說「我總是選擇相信別人。」
影片只是一個幫助我們洞察哲理的放大鏡,對於人而言,「選擇」的意義在於得失。直到影片最後,從劉邦、項羽、范增、張良等人身上我們看不出善惡、輸贏、對錯,卻能看到得失。影片中側重表現的是感性與理性間的選擇與得失。這不同於一般的「選擇」,這正是影片發人深思之處。因為理性看似高於感性一等,理性的人(范增、張良、劉邦)總能像旁觀者一般思路清晰,大局觀超強。每每做出比感性的人(項羽、虞姬、樊噲)高明的「選擇」。選擇理性彷彿能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形成良性循環。可是最後,我們發現理性只是佔了一時上風,理性的人最終落得醫者不能自醫的結局。慾望得到了滿足,卻失去了真情實感。黎明的表演其實也是很到位的。有的人批評黎明演技屎,表情僵硬,劉邦一個失去真情實感的人,表情僵硬不是應該的嗎?馮紹峰更是出色的演繹了感性的霸王。霸王失去了天下,卻真真切切地體驗了與虞姬的傳世愛情、與范增的情同父子、與項庄的手足情深。
或許歷史上的劉邦項羽張良范增等人不完全是這樣的,誰知道呢?但是至少影片中他們是這樣,電影把人物刻劃到極致是無可厚非的。
觀影後我看了幾篇比較中肯的影評,發現這些影評都停留在技術層面,著重於分析演員演技,氣氛渲染,電影配樂,影片節奏,劇情,bug等方面。這才知道這是李仁港導演東瀛三部曲的第三部,瞬間對導演刮目相看。因而寫了這篇日誌,發表一下感受。
最後一句話,《鴻門宴》這部戲拍得很俊啊!

閱讀全文

與鴻門宴電影觀後感論張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龍被迫拍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702
國外愛情片搞笑電影 瀏覽:313
十大恐怖片全集電影大全 瀏覽:631
神拳電影演員表 瀏覽:460
大眼睛女孩電影完整版 瀏覽:51
廈門哪家電影院好 瀏覽:739
豆瓣高分的經典電影的觀後感 瀏覽:276
宋崇導演教你拍電影屬於哪類 瀏覽:340
周星馳裝死電影片段 瀏覽:45
在家怎麼訂電影票 瀏覽:995
好幾種人格的電影台灣 瀏覽:338
電影鐵橋三之王者崢嶸演員表 瀏覽:717
好萊塢蘇聯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59
星球崛起電影3中文版下載 瀏覽:613
一部西班牙電影華什麼 瀏覽:951
2019年國產十大電影排行榜 瀏覽:810
老師愛情韓國電影在線 瀏覽:764
有關性方面的大尺度床戲電影 瀏覽:876
6080yy新視覺電影 瀏覽:894
望江電影院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