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龍真實存在嗎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
【龍的起源】
龍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會的墓葬中,現在陳列於河南省濮陽市博物館里,這是一條用貝殼砌成的龍,它造型粗獷,樣子像是蜥蜴,沒有艷麗的顏色,考古學家稱它為「中華第一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獸,萬能之獸,萬能之神。
特別注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礦而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麼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從龍一出現的初期,一直延續下去,恆定不變,而且是構成龍的主體部分,缺了它,龍就不成其為龍,這才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遠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強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又有很大的威脅,尤其是毒蛇,能致人於死命,使人畏懼。《山海經》中各式各樣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龍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現代話語,便是那時的蛇崇拜,很有群眾基礎,以它作為龍的主體,這種民族大融合的標志,即使被兼並者也願意接受。中國龍的正式形成,大概開始於夏禹時期,禹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而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成熟。龍是適應國家的出現而被造就的。因為蛇崇拜的覆蓋面大,以蛇作龍的主體,能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樹立了它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權威地位。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⑵ 12生肖簡介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早在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古往今來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徵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 .
起源
編輯
古文獻記載未解決十二生肖的文化源頭,古今學者對此眾說紛紜。[4]
星宿說
十二生肖【吳泰】
古人將黃道與赤道附近的恆星分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別代表一種動物。古代將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屬生肖,生肖與二十八星宿存在對應關系。[5] 明代大學士王鏊認為,二十八種動物配屬二十八星宿,並「以七曜統之」,成「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5] 清代李長卿在《松霞館贅言》認為,二十八宿配動物「即前十二屬加一倍者也「,「亢金龍,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龍類也」,體現十二生肖為基礎湊齊二十八種星宿動物。[5] 但該說難免有附會,二八星宿配動物的記載要晚於十二生肖。
歲星說
十二生肖【方雄楚】
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輯佚書》認為每十二年,「三歲穰,三歲毀,三歲康,三歲旱」,另說是「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幾十二歲一飢」。[4] 植物興衰和動物生活環境存在周期,食草動物(鼠、牛、馬、羊)和肉食雜食動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條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當年生長旺盛的動物,從而形成生肖動物,以此推定動物興衰與木星年有關,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統一。[6]
圖騰說
十二生肖陶瓷
原始社會的先民常用某種動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的圖形作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和標志,即圖騰。《山海經》諸如人和野獸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遠古各地的圖騰神。[7] 夏族的圖騰是熊或魚,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周族的圖騰則有龍、鳥、龜、犬、虎諸說。[8] 十二生肖除龍為虛幻之物,其餘皆是日常可見。其中可分兩類,即「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和「六獸」(鼠虎兔龍蛇猴),前者是人們為了經濟目的而馴養,後者則一定程度騷擾人類生活,先民對其心生畏懼的動物。[9] 因此這些動物被作為本氏族的名號標記來崇拜。
民族學者劉堯漢從彝族的圖騰遺跡,反推「十二獸歷」的來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獸歷法將人與紀歷十二獸同列,「是原始人人獸不分的思想意識在現實的遺留」。至今彝族仍用十二獸歷紀日並用於集市之名(如虎街、兔街)。[10] 《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圖騰,絕非真有降龍伏虎本領。十二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學說。
外來說
十二生肖漢白玉雕塑
清代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蓋北俗初無所謂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認定生肖的外來性質。
郭沫若在《釋干支》中,認為生肖源於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漢代西域諸國仿十二宮而造十二生肖。[11] 古希臘、古埃及、巴比倫等古國也有類似的十二生肖,僅動物不同,由此中國的生肖也許並非首創。但秦簡的出土推翻此說,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動物崇拜,反加強圖騰說的合理性。[12]
取數
編輯
十二生肖鑲金工藝品
生肖取數十二,暗合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歸納性認識。
中國先民感受到寒暑交替,植物枯榮的周期,以之為「一歲」。月亮的盈虧周期也與「歲」相關——十二次月圓正好一歲。用木星作為年的周期,「歲星」繞行一圈剛好十二年。《周禮·春官·馮相氏》雲:「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除計年計月,十二也用做計量時辰。
十二也經常用於其他方面。《左傳·哀公七年》中載,「周之王也,制札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 《國語·晉語四》記,「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 《後漢書·苟爽傳》雲:「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13]
「十二天象」又是古代對天氣的統稱,即暗、陰、雨、雪、冰、霧、露、霜、風、沙、雷、電;」十二經脈」是中醫對人體經絡的認知;古代音樂有「十二律」;飲食有「十二食」;穿衣有「十二衣」……[13]
排序
編輯
生肖動物秉性各異,古今學者一直對其選取和排列提出眾多觀點,但每種觀點又難以自圓其說。
民間故事說
十二生肖的吉祥物形象
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托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後面。兔子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跑到龍前面。狗不樂意,一氣之下咬傷兔子,被罰倒數第一。蛇、馬、羊、猴、雞之間還經過一番較量,最後豬跑來占據末席。[4]
該傳說還解釋生肖為何無貓。其實遠古中國無貓,家貓傳入中國時生肖早已形成。[13] 這個近似於兒童故事的傳說,遠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
動物習性說
十二生肖布藝串件
清代劉獻延《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
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於丑,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丑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啃未時之草而苗,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酉者,月出之時,月本坎體,而中含太陽金雞之精,故酉屬雞。戌時方夜,而犬則司夜之物也,故戌屬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時,如百果含生意於核中,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14]
十二生肖 象牙雕
此說從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解說地支和肖獸的配屬。持論即有先天不足,十二地支及生肖最初用來紀日、紀年,標記時辰是使用范圍擴大的結果,有些解釋顯得過於牽強。[14]
五行陰陽說
生肖沙金擺件
明代葉子奇在《草木子》指出,十二種動物被安排是因為形體缺憾。
「術家以十二肖配十二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牙、牛無齒、虎無脾、免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神、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腸、豬無筋,人則無不足也。」
十二生肖雕塑
但明代學者朗瑛在《七類修稿》反駁:「庶物豈止十二不全者?」他提出「地支在下」,別陰陽當看足趾數目。鼠前足四爪,偶數為陰,後足五爪,奇數為陽。子時前半部為昨夜之陰,後半部為今日之陽,正好用鼠來象徵子。牛、羊、豬蹄分,雞四爪,再加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應合著偶數,屬陰,佔六地支。虎五爪,龍五爪,猴、狗也五爪,馬蹄圓而不分,均為奇數,屬陽,連同屬陽的鼠,佔六地支。[14]
陰陽學說解釋生肖排序並非朗瑛創見,宋朝學者洪早在《暘谷漫錄》中已有類似觀點。朗瑛還將動物性情和陰陽學說相結合,把排序原因具體化:
十二生肖掛飾
「如子為陰極,幽潛陷晦,以鼠配之;鼠藏跡也。午為陽極,顯明剛健.以馬配之;馬快行也。丑為陰也,俯而慈愛生焉,以牛配之;牛有舐犢。未為陽也,仰而秉禮行焉,以羊配之;羊有跪乳。寅為三陽,陽勝則暴,以虎配之;虎性暴也。申為三陰,陰勝則黠,以猴配之;格性黠也。日生東而有西酉之雞.月生西而有東卯之免,此陰陽交感之義,故曰卯酉為日月之私門。今兔舐雄毛則成孕,雞合踏而無形,皆感而不交者也。故卯酉屬兔雞。辰巳陽起而動作.龍為盛,蛇次之,故龍蛇配焉。龍蛇,變化之物也。戌亥陰斂而潛寂,狗司夜,豬鎮靜,故狗豬配焉。狗豬,持守之物也。」[4]
佛教說
《法苑珠林》引《大集經》:「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但佛教於東漢才傳入,此說不攻自破。[2]
⑶ 功夫包租婆是誰
元秋(英語:Yuen Qiu,1950年-),本名張轉男(Cheung Cheun Nam),香港前武打電影演員,用過的藝名還有甘家鳳、林秀等等
元秋早年是以武打演員身份出身。她是元龍(先洪金寶再成龍)、元樓(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七人擔任的《七小福》的師妹,從十歲開始便接受師傅於占元訓練,七年後踏入電影圈擔任替身,為當時少見的女替身。她曾在007電影《鐵金剛大戰金槍客》中飾演Lieutenant Hip的niece "Nara",不過戲分少,字幕上沒提到她的名字,不算是正式的邦女郎。隨後因為結了婚而於八十年代息影。
元秋在息影28年後,得到周星馳再三邀請而復出,演出電影《功夫》。她在《功夫》飾演豬籠城寨的女房東,與元華飾演一對夫婦。她的演出極為搶眼。她坦言自己從未想過會參與本片,當時她的同事在舞台上進行《功夫》的試鏡,元秋則帶著嘲弄的表情站在一旁抽著煙,而正是這個姿態讓她獲得了演出機會。為了達到周星馳對「肥婆」形象的要求,因此在電影開拍前,元秋每天都不斷的吃零食和宵夜來增肥,在兩個月內增胖接近十四公斤。2005年11月,元秋憑《功夫》奪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功夫》一片使元秋聲名大噪,因之她開始不斷參與電影演出,較為人熟悉的是《雀聖》系列
電影:
1974年: 007大戰金槍客
1975年: 黑龍
1978年: 洪拳大師
1978年: 青龍探爪
1978年: 五大弟子
1979年: 龍斗破戒弟子
1979年: 五爪十八翻
1981年: 勇者五懼元秋
1982年: 天蠶變
1984年: 新飛狐外傳 飾 胡夫人 合作演員:梁家仁、萬梓良、黃日華
1984年: 游俠情
1985年: 霹靂十傑
1985年: 弟子也瘋狂 飾 苗翠花 合作演員:汪禹、劉家輝、錢小豪
2004年: 功夫 合作演員:周星馳、元華
2005年: 野蠻秘笈
2005年: 雀聖 飾 十三飛
2005年: 雀聖2 飾 自摸西
2005年: 功夫狀元 飾 戴三
2006年: 得閑飲茶
2007年: 美女食神
2007年: 雀聖3
2008年: 桃花運 合作演員:葛優、范冰冰、郭濤
2009年: 尋找成龍 飾 女道長
2010年: 越光寶盒
電視劇:
1977年:佳視《碧血劍》飾 何鐵手(合作演員:文雪兒、陳強、李通明)
2007年:《功夫狀元》飾 包租婆
2007年:《A計劃》飾 竇太太(合作演員:張衛健、劉園園、鍾欣桐)
2009年:《四世同堂》 飾 大赤包(合作演員:黃磊、蔣勤勤、趙寶剛)
2009年:《書劍恩仇錄》 飾 關明梅
2010年:TVB《鐵馬尋橋》飾演歐陽慧蘭(合作演員:鄭嘉穎 楊怡 馬國明 林嘉華 李詩韻 唐詩詠 鍾景輝)
[編輯本段]得獎記錄
台灣金馬獎(2005):最佳女配角獎《功夫》 第二十八屆(2006年)百花獎:最佳女配角《功夫》
⑷ 三國演義宴桃園豪傑三結義簡單主要內容
1、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
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2、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
督郵陰險貪婪劉備仁德清廉張飛不忍看哥哥判刑受辱就把督郵打瞭然後劉備三人棄官而去何進字就高,與母親和女兒被選入宮廷,被靈帝寵愛,進接受官職郎中。
不久升虎賁中郎將。光和年問,何貴人被封為皇後,何進升為任侍中,擔任河南尹。後來黃巾起義,何進為大將軍,總領鎮守京城,通過及時發現並鎮壓了馬元義的革命活動,隨後被封為慎侯。
為了聲張威望,何進請求靈帝在京城講武扎營,設置西園禁止軍校尉。靈帝逝世後,蹇碩謀劃誅殺何進,立皇子劉協為帝,最後沒有結果,反被何進殺害。
何進從袁紹的話,博征智謀之士為自己所用。從此獨自攬大權。但是何進不採納陳琳勸阻,多結外鎮軍閥,到了京城,與袁紹等人謀劃誅殺宦官。最後在事情泄露,被張讓等人先下手為強,遭到殺身之禍。
3、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呂布原為丁原義子,為人勇猛。董卓想要除去丁原,但害怕呂布,便派李肅帶著赤兔馬和黃金、珠寶前去勸降。呂布見利忘義,在夜裡提刀到丁原帳中,殺之,砍下他的首級,投了董卓,並拜董卓為義父。董卓賜之金子,封他為都亭侯。
主要人物簡介:
1、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2、張飛,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他勇武過人,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
公元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公元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劉備入蜀後,張飛與諸葛亮、趙雲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在巴西之戰中,擊敗魏國名將張郃。在武都之戰中,兵敗而還。劉備稱帝後,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張飛因為暴而無恩,被部將范強、張達殺害。謚曰桓侯。
⑸ 五指豬是什麼鬼片
下面為您解答這個問題,關於五指豬的電影是《農村詭異怪談之五指豬》。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朋友。
⑹ 銀魂真人版百度雲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err1j32yloqwZwB3THOaWw
⑺ 五指豬什麼電影
是網路電影《農村詭異怪談之五指豬》
⑻ 《哪吒之魔童降世》豆瓣評分高不高值得二刷么
《哪吒之魔童降世》豆瓣評分很高,很值得二刷。
比如這部《哪吒》。 山河社稷圖一幕真是天馬行空,震撼無比,將曾經只存在於想像中的物品具象化,也將中國神話的無窮想像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不再只是故事,而是能看到,能聽到,能享受一場視覺盛宴。 今年有《哪吒》,明年有《姜子牙》,封神電影宇宙即將開啟。 是時候以電影的形式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了。
⑼ 二旺家五指豬是什麼電影
農村詭異怪談之五指豬。
農村詭異怪談之五指豬,在屠戶這一行當,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蹄角為五指的豬,是不能宰殺的,因為五指豬,是上輩子人做了惡事,投成了豬胎,若是把它給宰殺了,會遭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