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武訓電影觀後感

武訓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9-26 23:42:51

1. 作文四郎探母觀後感

四郎探母觀後感
不久前在梅蘭芳大劇院觀看了一場精彩的經典傳統劇目《四郎探母》,該劇由凌珂、丁曉君主演。這兩位演員都曾在CCTV主辦的全國青年京劇大賽上獲得過金獎,鐵鏡公主的扮演者丁曉君還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的入室弟子。作為「梅派「傳人,丁曉君不僅扮相秀美,演唱更是悅耳動聽,大有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

《四郎探母》的故事情節可謂家喻戶曉,婉約就不再贅述了。我們在為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感嘆之餘,也為遼國鐵鏡公主的善良、深明大義而感動。同時,戰爭給國家和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也足以讓後世的人們深深思索。

歷史上的「遼」,又稱「契丹」,公元907年,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景宗時期經過勵精圖治,國力大增。遼聖宗時契丹大舉南下入侵宋朝,逼迫宋真宗簽訂了「澶淵之盟」,其國力也日漸強盛。之後走向衰亡,公元1125年為金朝所滅。

奇怪的是這個曾經在歷史上活躍了218年的朝代,一經消失就無影無蹤,成為歷史之謎。現在考古發現,達斡爾人的基因與契丹人非常接近。當然,這是歷史學家研究的課題,不是我們探討的范疇。

抗戰時期,鄭振鐸先生眼見許多珍貴的圖書毀於戰火或落入敵寇之手,心急如焚,遂向當時的重慶政府呼籲搶救圖書。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立夫採納了鄭振鐸的意見,專門撥出款項用於收購流散的孤本善本。由於戰亂,這部分專款耽誤了近半年才到達鄭振鐸先生的手裡。在此之前,鄭振鐸先生為收集這些珍貴的遺存,不但硬著頭皮四處借錢,甚至連自己的大衣和帽子都送進了當鋪。事後鄭振鐸先生感慨萬千:這個民族是無法被打垮的,因為它沒有因為戰爭而遺忘了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數次危難而沒有滅亡,關鍵在於我們的文化得以代代相傳!京劇在2010年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盡長江滾滾來,相信有更多的像丁曉君那樣的優秀藝術家秉承和發揚我們的國粹藝術,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喜愛京劇,畢竟它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珍貴遺存。

附竹林風老師精彩點評:《四郎探母》是一出經歷頗為復雜的京劇。清朝時就有雛形,雖然說的是遼金而不是滿清的故事,但清朝皇上讓演。多年來形成了經典唱段。馬連良整理後成為大戲,並根據自已的班底安排不同角色的唱段,並得到梨園界的認可。解放前就是大紅大紫的大戲。解放後,一些領導人欣賞,常調進中南海去唱。於是,各大劇團也在大劇場經常演。後來,很快就由文化部發文,禁止一批有問題的劇目上演。首當其沖的戲劇是此劇,罪名是漢奸戲。電影則是《武訓傳》。一些文化人為此提出遼金也在中華版圖,怎麼說是漢奸戲?其中的一些人在後來為此劃右。文革中劉少奇的罪證之一就是愛看《四郎探母》。改革撥亂反正後,第一次演這戲得批准領導,劇團負責人和主演都捏了一把汗,後來才得以正名。但因戲大,很少演全本的,大多數是《坐宮》一折。

感謝才子皋南抱朴子大哥賜玉留香

楊門自宋美談多,
探母英雄孝楷模。
鐵鏡蘭閨高義在,
頓教遼宋沐春風。

2.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孔子電影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跟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跟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跟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跟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跟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2

今天,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內容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但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但是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如果;是現在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被視為尊重的人,但是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聖人墮落……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跟平的年代裡,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是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為只是捍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為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像的那麼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是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後,我沉思了許久……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3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可是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光,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就應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5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所以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所以,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6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電影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見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但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8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看電影之前,我對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直到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從電影的結構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物的傳記。傳記很容易流於平庸,因為對人物一生的描寫如果平鋪直敘就無法突出亮點。而這部電影通過幾個吸引人的小故事來展開敘述:比如說服別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過一些炫麗的戰爭場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場面來抓住觀眾的心;這樣的安排無疑使電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

從電影的內容來看,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他追求仁義,並希望把仁政運用於治國理念中;他傳道授業,哪怕顛沛流離,忍飢挨餓。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終老。電影里,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與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與魯君談論政治,鏗鏘有力,與季氏比賽射箭也是旁徵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離鄉,流浪他鄉,卻為他的英雄形象塗上了悲情主義的色彩。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從人物塑造來看,雖然選用巨星周潤發來演孔子,但周高大偉岸的身軀明顯顯得用力過猛了,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孔子在劇中顯得文武雙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樣子;而演員滿口論語與人物性格顯得疏離,周迅飾演的衛國夫人南子表現輕佻,與當時那個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遠。從史實角度來看,顏回下冰水冒死救書簡的行為也有點脫離實際,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總之,不管怎樣,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光輝燦爛的,他到老年的時候專心致志在魯國傳道授課,編著了《春秋》等經書。他的思想也為後來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據。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9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能夠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於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里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歷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里,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么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10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能夠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於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里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的人,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歷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但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里,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但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么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

3. 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對新中國文藝界有什麼不良影響

《武訓傳》的批判,對新中國文藝界的電影產量有很大的影響,使文藝工作者在拍電影的問題上畏手畏腳,對電影製作團隊也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武訓傳》批判運動初期,趙丹每天在外面開完大會小會受夠了氣,回到家就嚷嚷:「我想不通!把我打死也想不通!」但全國鋪天蓋地的討伐向他壓來,他開始否定自己的演技。長達五年,趙丹沒有資格上戲,下放基層改造,參加抗美援朝慰問演出。

1955年,他終於有機會在電影《為了和平》中出演進步教授,自己給自己定下框框:藝術必須為政治服務,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要有階級的內容,結果拍出了一生最不滿意的電影。

電影界萬馬齊喑。1950年全國出品電影二十八部;1951至1954年,全國只拍攝了十六部電影,大量電影還在構思討論中就下馬,連成為禁片的機會都沒有。

夏衍這樣回顧:「劇作者不敢寫,廠長不敢下決心了,文化界形成了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風氣。當時就有人向我開玩笑,說拍片找麻煩,不拍保平安。」



(3)武訓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1979年秋末文藝界迎來了復甦,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在北京召開。80歲的上海代表孫瑜,與濟南的「列席代表」李士釗重逢,兩個老人抱在一起失聲痛哭。孫瑜晚年十分期望看到《武訓傳》復映,哪怕是小規模地放一放也好,直到1990年去世他的願望也沒實現。

趙丹在臨終卧床時,還念叨著「武訓是我一生演得最好的角色,可惜啦」。遺憾的是,六十年來,盡管《武訓傳》被反復討論,很少有人關注趙丹在片中的演技。這部電影政治意義之重大,讓人無暇顧及它的藝術價值。

4. 武訓是誰誰能告訴我有關資料!我在這先謝謝了!!!!!!!!!!!!!!!!!!

武訓,山東堂邑縣武家莊人,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訓五歲喪父,隨母親行乞度日。他每逢遇到學堂里傳來朗朗書聲,便駐足而聽。他幾次向母親哭訴,請求上學,母親都含淚說:「咱家窮得沒飯吃,還有錢讓你上學嗎?傻孩子,不要胡思亂想了!」七歲時,他偷偷拿著積蓄的兩百文銅錢求私塾老師收留讀書,卻遭富家子弟趕出學堂。母親亡故後,武訓投靠到伯母家。年幼的武訓他又一次提出要上學,伯母凄然地告訴他:「書,不是窮孩子念的,還是長大了扛活換飯吃吧。」他幼小的心靈又是傷心,又是不解:為什麼窮人就不能上學呢?
14歲開始,武訓在富人家做長工,主人總是欺負他,剋扣工錢。有一次,他被主人打出門來,回到本村的破廟里,他慨嘆自己悲慘的身世和命運,並把這一切都歸結於念不起書沒有文化,萌發了興辦義學的念頭。三天後,武訓從破廟中跑出來,若癲若狂,還高唱自己編的歌:
「扛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一天的功夫,全武
家莊的人都知道武訓瘋癲了。而武訓卻在這次「瘋癲」之後,找到了未來生活的道路。
辦義學是件難事,對於他這么個乞丐更是如此。武訓把自己的頭作踐成奇形怪狀,身上的衣服又是各色的補丁,以求別人肯來耍笑他。人們覺得他好玩,也樂意給他東西,或是食物、銅錢。他把乞討來的好一點的食物出賣,變成錢積蓄起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吃好的,他唱道:「吃好的不算好,修個義學才算好。」除了乞討以外,他常常幫人家推磨、曬糞、鍘草、拉砘子,他還會捻線纏線,出售賺錢。在他立志辦學的初期,這些收入是他積錢的主要來源。武訓因為急於籌集義學的款項,有時還作出可怕的舉動求人施捨。他常吃蛇、蠍子、破磚碎瓦,乃至吃屎喝尿,以此向人討錢。
經過十年的積累,武訓有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武訓身為乞丐,錢款多了無處存放,他打聽到本縣柳林鎮有一位舉人楊樹坊,為人公正廉明。武訓覺得這是存錢的好地方,於是跑到楊府求見。楊府家丁見他是叫花子,不予傳達,他便一直在楊府門口跪了三天三夜,才得以見到楊舉人。武訓把乞討積錢、興義學之事原原本本述說一遍,感動了樂善好施的楊舉人,不但答應幫他存錢,並且表示要助他辦學。
由於款項的增多,武訓開始典買田地,備作學田,所買者以鹼地窪地為多,他僱工翻墊,以期變成肥田。在他49歲時,前後典地230餘畝,其財力也足以辦學,他便向楊舉人提出建義學之事,楊舉人卻勸武訓先娶妻生子,武訓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光緒十三年(1887年),義學落成,取名為「崇賢義塾」。這一年距武訓立志行乞興學已經整整30年了。
學舍落成後,武訓和楊舉人商議籌備開學,聘請老師時,有人推薦:「壽張縣有一位舉
人崔先生,是最有學問最有道德的,但聽說他家道小康,恐不肯出來作事。」武訓聽了這話,立時跑到壽張縣崔先生家,長跪不起,請他可憐可憐不識字的窮孩子。崔先生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去為他教學。
武訓此後仍過著乞丐生活。每當討飯的餘暇,便去看老師的授課是否勤勉,學生們讀書是否用心。有一次他來到義塾,看見學生都到齊了,而老師還在睡覺,他便悄悄地推開老師的門,恭恭敬敬地跪在床前,不住地流淚。等老師醒來,猛然見到這種情景,心中還不知因為何事,正要詢問,武訓開口說:「先生,學生們早已到齊了。」一句話說得老師驚慌慚愧,從此再不敢晚起。
山東省巡撫張曜得知武訓事跡,代奏朝廷恩准,給武訓建造了一塊「樂善好施」的牌坊。武訓名聲遠揚。此後,武訓又創辦了幾所「義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武訓逝世,享年58歲。

電影《武訓傳》

所有武訓生前事跡,當時國史館已奉令為之立傳,同時,梁啟超亦為他特撰《興學節略》,以資表揚。自民國後,經馮玉祥、陶行知等政治家、教育家的宣傳,武訓的影響越來越大,其興學事跡也被列入學校教科書中,南通的一所師范學校還將武訓像與孔子像並列,足見其影響與地位。
武訓行乞興學的故事先天具有中國"苦情戲"的因子,包含中國古典的"有教無類"思想,
並和新文化啟蒙運動不謀而合,是一個"感人肺腑、使我念念不忘的電影題材" 。解放前著名編導孫瑜便把《武訓傳》投入了拍攝,尚未完成,國內戰爭的勝方宣布組成新的國家--人民共和國。時代的變遷使孫瑜產生了一定的疑問:"……(文代會上)看過了那麼多熱火朝天、洋溢著高度革命豪情的的文藝節目,在'秧歌'飛扭、'腰鼓'震天,響徹著億萬人沖鋒陷陣的進軍號角聲中,誰還會去注意到清朝末年山東荒村外踽踽獨行、'行乞興學'的一個孤老頭兒呢?"
於是,他就在有關人士的提議下,修改部分內容、重新處理風格(由正劇改為悲劇)以及增加開頭結尾的當代部分,繼續投入拍攝。1950年,這部趙丹主演的影片由昆侖影業公司拍攝完成。但是,孫瑜估計錯了。該片不僅有人注意,而且極為轟動,以至引起了國家首腦的重視。
毛澤東親自寫了一篇題目為《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的"影評"。作為社論發
表在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右上方顯著位置的這篇"影評"是在此片博得廣泛好評的背景下出籠的。據該文的一個"不完全的目錄",自《武訓傳》拍峻以來的不到兩年裡,各界人士公開發表的評論或介紹(包括導演本人)文章就有40篇,育才中學等的一些教師對這個非凡的教育者產生強烈共鳴,並真誠地為之感動,而另一些文章依然承續著"左翼批評"的傳統,並有過之無不及,但對影片的思想內容大都持贊揚態度。李長之說:「武訓興學與太平軍的斗爭具有同樣的革命意義」;董謂川說:「是勞動人民文化翻身的一面旗幟」;楊耳認為武訓「不足為訓」,影片「有嚴重的思想錯誤」;編導孫瑜則說:『武訓典型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智慧的崇高品質。』
毛澤東解釋了應當重視這個討論的原因:"《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像武訓那樣的人,處在滿清末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和反對國內的反動封建統治者的偉大斗爭的時代,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並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種丑惡的行為,難道是我們所應當歌頌的嗎?"這里,他嫻熟地運用著階級斗爭/革命(民族斗爭本質上也是一種階級斗爭)話語,開創了給古人劃"成分"的先例;接下來,他筆鋒一轉,將問題引到"歌頌者"身上:"承認或者容忍這種歌頌,就是承認或者容忍污衊農民革命斗爭,污衊中國歷史,污衊中國民族的反動宣傳作為正當的宣傳 。"
從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到7月23日做總結的《武訓歷史調查記》開始連載的兩個多月里,該報刊登相關稿件134篇,其一是批判文章;其二是聯系自我批判的批判文章;其三是檢討;其四是表態性文章;其五是介紹史料並加以分析批判的文章。最後一類是不同意見。其中,署名"肖奏"的來信《電影〈武訓傳〉還是有一定的價值--和楊耳、賈霽兩同志討論》是唯一明確為《武訓傳》公開辯護的文章。文章充滿理性精神,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勇氣和正氣。但是在強烈的行政干預下,對《武訓傳》的批判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形成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把武訓定性為了反面人物。該片的主創人員被迫公開檢討。
1966年,「文 化 大 革 命」爆發,電影《武訓傳》再次成為靶子,加上姚文元、戚本禹們的鼓噪,使該片的主創人員再次挨批鬥、蹲「牛棚」、做苦工、下「幹校」,受盡人間折磨,連家人也不能倖免。
直到1985年,胡喬木才在《在陶行知研究及其基金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說:"當時這場批判,是非常片面、非常極端的,也可以說是非常粗暴的。……我們不但不能說它是完全正確的,甚至也不能說它是基本正確的。" 至此,在武訓逝世89年之後,武訓和《武訓傳》終於得到了一個公正的評價。
參考資料:翻譯是自己的,資料是人家的

5. 武訓為什麼該被挫骨揚灰

武訓不應該被挫骨揚灰,也沒有被挫骨揚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的的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師生哭聲震天,市民聞訊淚下,自動送殯者達萬人,遵遺囑葬於柳林崇賢義塾旁。10年後,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家題詞,全國出現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多處,並曾一度將原堂邑縣改稱武訓縣。

武 訓(1838~1896)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

武訓先生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處義學,教育了無數窮家子弟,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為「千古奇丐」。

6. 電影武訓轉事件始末以及相關評論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當時已有九十高齡的夏衍老人,針對《武訓傳》問題對此後中國文化教育界以至整個知識界產生深遠的負面作用,發了長長的、深深的感慨:
從上海解放到1955年7月我調到北京,在上海工作了六年,在華東局和市委,我都分管宣傳、文教。所以我接觸最多的是知識分子,最使我感動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後來我被攻擊得最厲害的也就是我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問題。我青年時代到過日本,解放後訪問過印度、緬甸、東南亞、東歐各國和古巴,就我親身經歷,直到現在我還以為世界上最愛國、最擁護共產黨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愛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國,這在全世界都是很普遍的,但像中國知識分子那樣真心實意地擁護中國共產黨,這就很不尋常了。十月革命之後,大批俄羅斯作家、藝術家跑到歐洲和美國。我記得很清楚,1951年我訪問民主德國,當時的總統皮克單獨接見我的時候,他就說:德國有最優秀的思想家、藝術家,但現在由於他們不了解共產黨,所以許多作家、演員還在西歐和美國,他真誠地希望他們能早日回到他們的祖國。我五十年代兩次去捷克斯洛伐克,情況大概和德國相似,捷克斯洛伐克人熱愛自己的民族,有自豪感,但在集會或單獨會見的時候,很少談到政治,幾乎沒有人敢談到當時的執政黨。在東歐,各國都有黨領導的文化部門,但許多作家和藝術家都不關心政治。在羅馬尼亞,有一位曾在中國讀過大學的文藝評論家公開對我說,作家的任務就是寫作,不寫作而去當官,他就失去了自己的聲譽和地位。這一切都和中國很不相同。十月革命之後,俄國的大作家如蒲寧、小托爾斯泰,以及不少的演員都跑到西歐和美國,連高爾基也在國外呆了十年。而中國呢,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僅沒有文藝工作者外流,連當時正在美國講學的老舍、曹禺,也很快回到了剛解放的祖國。當然,還不只限於文藝界,科學家也是如此。被美國人扣住了的大科學家錢學森,不是經過艱難的斗爭,而回到了祖國么?在上海解放初期,我接觸過許多國內外有聲譽的專家、學者,如吳有訓、周予同、徐森玉、傅雷、錢鍾書、茅以升、馮德培,以及梅蘭芳、周信芳、袁雪芬等等,不僅拒絕了國民黨的拉攏,不去台灣,堅守崗位,而且真心實意地擁護共產黨的領導。
他在文章結束處說:「寫到這里,不免有一點兒感慨,中國知識分子這樣真心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而四十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遭遇又如何呢?眾所周知,1957年的反右派,1959年的反右傾、拔白旗,1964年的文化部整風,以及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首當其沖的恰恰是知識分子。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但找不到順理成章的回答,只能說這是民族的悲劇吧。」
這場民族悲劇從五十年代初一直延續二三十年!那句「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的結論性語句,從此幾乎成為某些領導人的基本思維定勢,也成為文化界人士頭上的一道緊箍咒,使他們時時處於提心吊膽的狀態,誰也不敢預測什麼時候又會突然來一場風暴。
1985年9月6日《人民日報》第一版上,刊登了一條消息,標題是《胡喬木說: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非常片面、極端和粗暴》,全文如下:
本報訊 記者畢全忠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9月5日在談到武訓這個有爭議歷史人物時說,武訓這個人物應該如何評價,這是一個歷史學的問題,需要不抱任何成見加以重新研究。胡喬木是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和陶行知基金會成立大會上談這個問題的。
胡喬木說:解放初期,也就是1951年,曾經發生過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這個批判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我們現在不對武訓本人和這個電影進行全面的評價,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明,當時這種批判,是非常片面、極端和粗暴的。因此,這個批判不但不能認為完全正確,甚至也不能說它基本正確。

4
同一天,新華社以同樣內容向全國發了通稿。電影《武訓傳》在「被片面、極端和粗暴」地批判三十四年之後,終於得到平反昭雪。話雖然說得平和委婉,字斟句酌,但是意思十分明白: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搞錯了,是一場大冤案!這個事實再一次證明:凡是歪曲事實、不得人心的任何批判、任何決定,遲早總是要平反昭雪、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的。魯迅早就說過:「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延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自《武訓傳》批判起,從九天落下的狂飈,從此在中國知識界、文化人頭上,時松時緊,時高時低,時密時疏,連綿不斷,落了多少年,傷了多少人,誰能忘記?誰又能知道?
走筆至此,我不禁又一次想起1980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兼中宣部部長的胡耀邦同志在全國劇本創作座談會作長篇講話的最後場面,他又一次強調要愛護文藝隊伍,忽然激動地站起來,舉起攥緊的拳頭,高聲說:「我們的黨要發誓:堅決不許對文藝作品妄加罪名,無限上綱,因而把作家打成反革命!」(見《劇本創作座談會文集》第35頁,四川人民出版社。)
會場上頓時響起長時間的春雷,人們忘情地不停鼓掌,一任從內心湧出來的熱淚淌滿雙頰。二十多年過去,斯人斯語,此景此情,恍如昨日,不禁百感交集,愴然於懷。

7. 軍事題材電影觀後感

閃閃的紅星》觀後感
這周四,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為了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冬子的爸爸在戰斗中負了重傷,為了省下麻醉葯給其他紅軍傷員用,堅持不用麻醉葯動手術。手術中他渾身冒汗,但他咬緊牙關沒發出一聲呻吟。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群眾轉移,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潘冬子從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氣,有膽量;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崗哨的嚴密盤查,完成了給山上紅軍送鹽的任務;他巧改一字,使囤積居奇、勾結敵人的米行老闆損失上萬斤大米;他智斗兇殘的胡漢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大惡霸。看著這些精彩片斷,我既為他捏著一把汗,又從心眼裡佩服他。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我聽到這震撼人心的歌聲,便禁不住熱血沸騰。《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太喜歡看了,閉上眼睛,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浮現在我眼前。
看著這部影片,我自己也彷彿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每當看到紅軍戰士戰斗時陷入困境的場面,我恨不得沖上前去,幫助紅軍戰士把敵人消滅干凈。
看完這部影片,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應該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維護和平。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要像冬子的媽媽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准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
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導航的燈塔,處處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它又像戰斗的號角,時時催促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顆啟明星!

8. 《武訓傳》評論《武訓傳》在當時為什麼被批判批判者的主要理由是什麼

武訓傳之所以被批判是因為武訓傳這部電影中所包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所宣傳的人生觀世界觀並不符合。
毛澤東發動對電影《武訓傳》批判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針對武訓這個人以及他所做的「行乞興學」這件事,而是電影《武訓傳》的作者們借武訓及其進行的「行乞興學」來兜售自己的主張,藉以宣傳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和主張從本質上反映出了他們對於中國革命斗爭發生的原因、中國社會發展的道路及對新生人民政權的不同認識,而當時的思想文化界只是出現了對電影《武訓傳》的一味頌揚,卻沒有人能夠運用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對這部電影進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這說明在當時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存在的問題是多麼嚴重!這就不能不引起毛澤東的深思和憂慮。

閱讀全文

與武訓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廁所妖怪電影完整版 瀏覽:106
各大電影節征片時間 瀏覽:511
權志龍電影圖片高清壁紙 瀏覽:763
局內人3電影完整版 瀏覽:979
愛情電影心痛的視頻 瀏覽:971
電腦怎麼下載一部電影 瀏覽:237
大耳朵的電影角色 瀏覽:198
請你播放愛情的電影 瀏覽:187
吳尊即將的新電影 瀏覽:319
解放130電影放映機圖片 瀏覽:523
新裸體電影 瀏覽:838
古惑仔全部電影完整版 瀏覽:613
元華娘娘腔成龍電影 瀏覽:30
一部現代人想廢除武功的電影 瀏覽:244
電影院裡面黑色藍色眼鏡 瀏覽:442
盧安達飯店電影免費完整版簡介 瀏覽:230
電影票房的錢給導演多少 瀏覽:824
愛情狙擊手完整版電影 瀏覽:495
韓國電影壞小子女主角 瀏覽:332
新的電影是真的還是假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