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的哪部電影
影片名:《大渡河》
外文名:Cross The DADU River
出品公司:中國長春電影製品廠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導 演:林農,王亞彪
類 型:戰爭
主 演:傅學誠,韓適,劉懷正,趙申秋,陳寶國,趙恆多
上映時間:1980年
劇情簡介: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
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
之後,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走馬換將,命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
(1)飛奪瀘定橋電影完整版41分鍾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劉伯承 演員傅學誠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他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全軍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繼而指揮所部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打開紅軍北上的通路。
2、黃開湘 演員李東學
紅四團團長,是整個團隊的核心力量,是大家心中沉穩內斂的主心骨。他率領隊友們穿越槍林彈雨的圍剿,於驚濤駭浪之中突破天險飛奪瀘定橋,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不朽的一頁篇章。
3、廖大強 演員於小偉
紅四團戰士,是一名武將,有著硬漢魅力和英勇善戰的殺氣,還有著過人的膽識且性格粗狂,作戰生猛、殺敵無數,身手敏捷而矯健,懷有勇士精神,鐵索橋上迎著槍林彈雨奮而前進。
㈡ 哪裡可以看到電影飛奪瀘定橋
到土豆網搜索就可以,
㈢ 電影《飛奪瀘定橋》的簡介
沒有這部電影,相同題材的電影名字如下。
片 名:
Da he
譯 名:
大渡河
導 演:
( 林農 Nong Lin )
主 演:
( Xuecheng Fu) ( Shi Han) ( Huaizheng Liu) ( Hengo Zhao) ( Shenqiu Zhao)
上 映:
1980年
劇情介紹: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迭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之後,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走馬換將,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這時,我左路部隊已佔領橋頭,攀著十三根凌空搖盪的鐵索向左岸突擊。當蔣介石打電話訓示右岸守敵時,接電話的已是紅軍戰士小張……毛主席安步走下瀘定橋頭,對身邊的戰友們說:"夢想我們當石達開第二的那個人作何感想呢?"
㈣ 飛奪瀘定橋電影
沒有這部電影,相同題材的電影名字如下。
片 名:
Da he
譯 名:
大渡河
導 演:
( 林農 Nong Lin )
主 演:
( Xuecheng Fu) ( Shi Han) ( Huaizheng Liu) ( Hengo Zhao) ( Shenqiu Zhao)
上 映:
1980年
劇情介紹: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迭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之後,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走馬換將,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這時,我左路部隊已佔領橋頭,攀著十三根凌空搖盪的鐵索向左岸突擊。當蔣介石打電話訓示右岸守敵時,接電話的已是紅軍戰士小張……毛主席安步走下瀘定橋頭,對身邊的戰友們說:"夢想我們當石達開第二的那個人作何感想呢?"
㈤ 求 飛奪瀘定橋 百度雲資源,謝謝
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https://pan..com/s/1BWgRMWQUiGDpbMUydCcayg
㈥ 哪裡有下載《飛奪瀘定橋》電影的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0&word=%B7%C9%B6%E1%E3%F2%B6%A8%C7%C5
㈦ 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當急之下,於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身掛沖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瀘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比起紅軍強行軍創造的奇跡,22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跡中的奇跡。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熟知,然而,在22個勇士中,如今只有5個人的名字被後人得知,其餘的大多數人,我們甚至連他們的名字是什麼都已不知道。
強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為《戰士報》一八六期上的記載而被後人得知。然而,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字,卻沒有得到這樣幸運的記載。
同為紅一軍團所屬的部隊,為什麼紅一軍團政治部編印的《戰士報》只登載了17勇士的名字卻沒有登載22勇士的名字?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心中的一個困惑。王永棉老人給出了這樣的猜測:目前人們所能找到與紅軍大渡河戰役有關的《戰士報》,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們的原件都收藏於中國軍事博物館。強渡大渡河戰斗是5月25日打響的,而飛奪瀘定橋戰斗是5月27日打響的。一八四期《戰士報》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前一天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戰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戰士報》,內容已經是介紹大渡河全部戰役的情況,頭條標題就是《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這樣我們自然就可以想到,這中間一定還有《戰士報》第一八五期,而且這張報紙的內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紹飛奪瀘定橋的戰斗。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單就登載在一八五期的《戰士報》上?而一八六期《戰士報》登載17勇士的名單,是對一八四期《戰士報》應該登而未登的內容的一個補充?
這僅僅只是一個猜測。當然,也存在著另外的可能,就是因為報紙版面所限,它們來不及去登載那22個勇士的名字了。《戰士報》第一八五期已經缺失,給紅軍歷史研究帶來太多的問號。
22名勇士是怎麼選出來的?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面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現在,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瀘定縣委派下,趕赴北京拜訪當年紅四團黨總支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鐵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員的羅華生將軍。羅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的22勇士,是他親自到二連挑選出來的。當時他挑人的標準是,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首先要挑出來。曾經是戰斗英雄的,比如在渡烏江戰役中立過功的,也要挑出來。平時作戰勇敢的,挑出來。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起碼也要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突擊隊的任務是二連連長廖大珠搶下來的,就由廖大珠擔任突擊隊的隊長。
1985年,瀘定縣籌備「飛奪瀘定橋」勝利50周年紀念慶典,王永棉受縣里委派赴北京邀請楊成武將軍參加慶典,曾當面向楊將軍詢問有關22勇士的線索。楊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戰事非常緊張,打完瀘定橋,部隊又繼續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沒有來得及記下來。後來在長征路上,他們多數同志都先後犧牲了。當時,楊成武將軍說到這些時,情緒十分激動,他一遍一遍地呼喚——我的22名勇士,你們在哪裡,在哪裡啊,說著說著,竟老淚橫流……
根據楊成武、羅華生等老將軍們的回憶,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中,有4個人的名字是可以記起來的,他們是:二連連長廖大珠,二連政治指導員王海雲,二連支部書記李友林,及抽調支援的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
瀘定縣的同志們在解放後的追訪中,還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長劉梓華。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樣找到的?
在瀘定橋邊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里,庄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頭像,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劉梓華。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劉梓華,劉梓華的雕刻頭像就是根據他本人的相片製作的。關於劉梓華下落和相片的獲得,有一個曲折艱難的尋訪過程,而我們的采訪對象王永棉就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
在王永棉的日記本上清楚地記著,1974年10月19日,當時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朱丹,在一次會議上提出,新中國成立這么多年,紅軍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情況和下落,還一直搞不清楚,實在說不過去,瀘定縣的同志們要下力氣搞點調查。朱丹是一位演員,曾經在電影《達吉和她的父親》中扮演父親。也許與朱丹的這次講話有關吧,也許還有別的什麼推動力量,1975年,瀘定縣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個紅軍長徵文物調查小組,由三人組成,王永棉擔任了組長。
從1975年5月到9月,近5個月的時間里,調查小組從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差不多繞半個中國走了一圈,搜集有關的紅軍長徵文物,其中調查22勇士下落是他們時刻放在心頭的一項重要任務。
1975年8月,調查組來到江西南昌,在參觀江西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時,在一個大陳列廳里,看見掛著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個歷史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還有他們的簡單生平。
王永棉一個一個認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陣狂喜。他發現了一個叫劉梓華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紹中寫著,「劉梓華同志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之一。」
王永棉連忙叫來一起去的同志,但一個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沒有?前面寫的是強渡大渡河啊。」自從楊得志將軍寫了《強渡大渡河》、楊成武將軍寫了《飛奪瀘定橋》兩篇文章後,這兩個詞幾乎成了專用片語,分別特指發生在安順場和瀘定橋的戰斗。
但這畢竟是個重大發現,他們立即去找紀念館的管理同志,但對方告訴他們紀念館所知的情況也只限於展覽內容這么多,不過他們告訴王永棉,這些材料的來源是河北省廊坊軍分區。
1976年1月26日,瀘定縣方面給廊坊軍分區去信去函,了解有關劉梓華同志的情況。1977年1月15日,瀘定縣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劉梓華就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並說明劉梓華生前系天津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1951年患惡性淋巴腫瘤去世。
廊坊軍分區的來信雖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簡單抽象。為了進一步了解求證事實,1978年5月,瀘定縣方面派出鄭發榮、文榮普兩位同志前往廊坊軍分區調查。那時候,劉梓華同志的妻子還在,他的兒子也在。他們分別從軍分區方面和劉梓華家中借來了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和日記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劉梓華「軍人登記表」的抄錄件。
在這份抄錄件上,記者看到,其中幾項是這樣寫的:
劉梓華。籍貫:江西萍鄉縣安源區二鄉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參加共產青年團,1933年8月轉黨,介紹人:肖華。作戰次數:無數。負傷次數:9。殘廢等級:二等。在受過何種獎勵一欄中,說明系長征渡過烏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過何種處分一欄中,說明因1936年丟掉18英雄獎章,而受到黨內警告一次。特別關鍵的一點是,在履歷欄中清楚填寫著,1935年2月起,在紅軍一軍團二師四團一營二連任副班長。而這正是擔負飛奪瀘定橋任務的連隊!
22勇士為何只是18枚獎章?
這里還有一個疑問,飛奪瀘定橋是22勇士,為什麼在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中,寫的卻是18勇士,丟失的也是18英雄獎章?王永棉告訴我們,據楊成武將軍回憶,飛奪瀘定橋戰斗結束後,點名時發現,22勇士在戰斗中犧牲了3名或4名同志,具體是3名還是4名,楊將軍也記不清了。如果是犧牲了4名同志的話,那麼剩下的剛好是18勇士!我們可以想像,在長征的特殊環境下,對犧牲同志的獎勵既無法記入檔案,也無法寄往家中,也許就只把獎章頒給活下來的同志,那麼獎章也就只是18枚英雄獎章了。
回到北京後,記者在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寫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找到了旁證,書中在寫到飛奪瀘定橋戰斗時說道:「在這場拚死的攻擊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來了,而且沒有受傷。」
大渡河上的紅軍勇士們,我們今天已經難以找到他們的完整下落,但是他們的精神,已經深刻感染、影響了無數後來人,包括我們面前那些可愛可敬的采訪對象們。http://ke..com/view/120260.htm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http://www.xici.net/b5126/d27490002.htm
㈧ 誰有飛奪瀘定橋完整版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粉碎了蔣介石在川黔滇三角地帶「剿滅紅軍」的計劃。在中央紅軍趕往大渡河的途中,蔣介石曾坐飛機觀察紅軍開進的情況,命令部隊空投傳單。傳單上用特大號鉛字印著:「大渡河是紅軍的覆滅之地!」「讓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他還親自製定了《大渡河會戰》的作戰計劃。接著,國民黨十幾萬大軍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的激戰在大渡河沿岸展開。
著名的古戰場安順場是大渡河的重要渡口。1863年5月,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率領的3萬多太平軍在此覆滅。72年後,中央紅軍也來到這里。蔣介石不禁做起消滅中央紅軍的迷夢。
紅一團作為全軍的先遣隊,擔負搶佔大渡河南岸安順場渡口的任務。隨後,紅一團派出十七勇士,奮勇奪取了安順場,開辟了渡河通道。但由於找到船隻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使我軍全部渡河。於是中革軍委決定奪取瀘定橋。這時,蔣介石也想到了瀘定橋,急令川軍2個旅增援,企圖堵截紅軍渡河。這時,誰先趕到並控制瀘定橋,誰就能掌握制勝權。
中革軍委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於5月26日決定:「改向西北,爭取並控制瀘定橋渡河點,以取得戰略勝利」。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右縱隊的紅一師及幹部團,沿大渡河(北)東岸;由林彪率領左縱隊的紅一軍團軍團部、紅二師主力及紅五軍團,沿大渡河(南)西岸,夾河北上急進,協同襲取瀘定橋,為中央紅軍主力開辟過河通道。隨後,紅三、紅九軍團和紅五團沿(南)西岸跟進。
5月27日凌晨,紅四團團長黃開湘(曾用「王開湘」)、政委楊成武接到軍委命令,擔任左縱隊先頭團,以3天時間趕到並奪占瀘定橋。同時,劉伯承、聶榮臻率紅一師一部先行開進。隨即,一場紅軍與川軍爭時間,搶速度的爭戰在大渡河兩岸展開了。
紅四團創造了一天飛奔240里的奇跡
6時整,紅四團出發了,向瀘定橋方向飛速奔襲前進。當時所謂的路,有的是絕壁上硬鑿出的棧道,有的是蜿蜒纏繞、忽起忽伏的羊腸小道,有的路邊就是洶涌澎湃的大渡河,令人心驚目眩,隨時有失足落入萬丈深淵的危險。開進的第一天,他們架了一座橋,和川軍打了兩仗,俘虜200多人,繳獲步槍100餘支、機槍10 多挺。他們還隔岸與右縱隊開展行軍殲敵競賽,相互支援對方作戰。
第二天拂曉,紅四團剛上路,就接到紅一軍團轉發軍委的電報,因敵情變化,命令他們提前一天,於29日晨趕在增援川軍前面到達瀘定橋。這時,他們距離瀘定橋還有240里路。時間緊、任務重,黃開湘、楊成武邊行軍邊動員,鼓舞士氣。部隊飛速前進。
他們擊潰川軍一個營駐守的隘口,翻越高聳入雲的猛虎崗;在摩西擊潰川軍一個團部和一個營,並用1小時20分鍾架了一座橋,繼續前進。行至19時,離瀘定橋還有110餘里。正在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候,困難又一個接一個地來了。突然,下起暴雨,天黑得像倒扣的鍋底似的,部隊一天沒有吃上飯,加上道路泥濘,簡直寸步難行。但是,英勇的紅軍戰士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用繩拉,拄拐杖,相互攙扶,幫助背槍,堅持前進。他們餓了嚼口生米,渴了喝雨水……
突然,對岸的敵人點起火把趕路,增援瀘定橋。這樣,敵人的速度肯定要比紅四團快,怎麼辦?事到萬難須放膽,紅四團決定也點起火把前進,並讓俘虜用川軍號譜偽裝成川軍進行聯絡。敵人還真的相信了,部隊前進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大渡河兩岸,敵我雙方都舉著火把行進。
24時整,對岸的川軍宿營了。紅四團指戰員高興極了,主力部隊立即輕裝快速前進。為防止戰士掉進大渡河,他們解下綁腿帶,一條一條接起來,拉著前進,克服了千難萬險,終於在29日6時到達瀘定橋,並很快消滅了橋西還在睡夢中的川軍自衛隊,佔領西橋頭和沿岸陣地。
二十二勇士受到中革軍委的表彰和獎勵
在戰士們稍作休整的時候,黃開湘、楊成武帶領營連幹部來到河邊觀察地形。在東岸的橋樓旁,川軍第三十八團用沙袋壘成牢固的橋頭堡。我軍到達時,敵人已經由橋西向橋東把橋板基本上拆去了。看完地形,他們在天主教堂召開奪橋誓師大會,掀起「爭當突擊隊員,飛奪瀘定橋」的高潮。川軍不時地掃射和轟擊,還有一發迫擊炮彈打穿了教堂的頂棚。最後,連以上幹部大會決定:由第二連22名勇士組成「奪橋突擊隊」,連長廖大珠任隊長;由第三連組成「鋪橋突擊隊」,連長王友才任隊長。全團的輕重機槍負責掩護任務,軍團炮兵營負責消滅敵炮兵陣地和主要火力點,軍團教導營阻擊援敵。臨近中午時分,紅四團的機槍分隊和配屬的軍團炮兵營也趕到了瀘定橋。
在西橋頭,二十二勇士每人手持沖鋒槍,背插馬刀,腰間纏滿手榴彈;第三連指戰員背著槍,腋下夾著木板,蓄勢待發。16時整,黃開湘下達命令:「奪橋戰斗開始!」全團的司號員一起吹響沖鋒號,百餘挺輕重機槍和迫擊炮一齊掃射、轟擊,密集的子彈射向對岸,迫擊炮彈也在對岸爆炸,壓制住川軍的火力,我軍戰士們高喊:「殺、殺!」這時,突擊隊員們突然沖向鐵索橋,冒著敵人射出的子彈,有的匍匐前進,有的鋪設橋板,有的隨後跟進……
在勇士們快到東橋頭時,川軍縱火,妄圖封死我突擊隊上岸的通道。這時,楊成武急了,翻身躍出指揮所的胸牆,沖上鐵索橋,大聲喊道:「同志們,莫怕火,沖過去就是勝利!沖呀,沖呀!」廖大珠第一個沖進火海,緊接著,劉金山、劉梓華……陸續沖進火海。廖大珠的帽子、刀把上的紅綢子冒起火苗,他把帽子一扔,沖向敵人的堡壘。一個又一個勇士沖出了火海……他們很快消滅了橋頭堡的敵人,又沖向瀘定城,並在後續部隊的協助下,擊潰了川軍第三十八團。19時,紅四團完全佔領瀘定城。與此同時,右縱隊的紅二、三團的幾個連隊也到達瀘定城附近,對奪橋戰鬥起到了配合作用。
次日凌晨2時,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三團到達瀘定城。兩天後,中央和各軍團的領導同志也來到瀘定橋。
6月2日,在瀘定橋頭,中革軍委召開慶功大會,王稼祥主持會議,周恩來為紅四團頒發了寫有「獎給飛奪瀘定橋的紅四團」的錦旗,還為22勇士和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發了獎。獎品有:寫著「中革軍委獎」的列寧服和鋼筆、日記本、搪瓷碗和筷子。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 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
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里,29日晨佔領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全長100餘米,寬2.8米,由1 3根鐵索組成,橫跨在洶涌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守城川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懸空的鐵索。是日16時,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牆,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及時投入戰斗,經激戰,紅軍佔領瀘定城,川軍一部被殲,其餘向天全潰逃。與此同時,紅1 師和幹部團擊潰川軍的阻擊,勝利到達瀘定城,策應了紅4團的奪橋戰斗。接著,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 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
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里,29日晨佔領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全長100餘米,寬2.8米,由1 3根鐵索組成,橫跨在洶涌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守城川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懸空的鐵索。是日16時,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牆,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及時投入戰斗,經激戰,紅軍佔領瀘定城,川軍一部被殲,其餘向天全潰逃。與此同時,紅1 師和幹部團擊潰川軍的阻擊,勝利到達瀘定城,策應了紅4團的奪橋戰斗。接著,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㈨ 紅軍飛奪瀘定橋電影
大渡河和勇士都是這個題材的電影,一個是老片,一個近年拍攝的。
電影《勇士》以紅軍長征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史實為原型,展現勇士們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戰生死關口的非凡經歷。李東學在片中飾演率領22名突擊隊員的黃開湘團長,他與戰士們穿越槍林彈雨的圍剿,突破天險飛奪瀘定橋,以血肉之軀粉碎了國民政府的陰謀,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不朽的一頁篇章。在勇士們心中,黃開湘團長不但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更是帶領他們擊敗困難的「戰神」。
㈩ 飛奪瀘定橋電影精彩片段簡介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 大渡河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