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1917》有什麼優缺點
電影《1917》剛一問世,立刻引起全球好評。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用擅長的講故事模式,再加上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Roger Deakins)熟稔的一鏡到底的技術,二人珠聯璧合,製作了一部堪稱驚艷的影片,然而,《1917》最終卻在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時敗下陣來,只獲得了最佳攝影等獎項,這個結果其實沒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畢竟《1917》是一部優缺點分明的電影:攝影傑出,但故事平庸。
《1917》給人的震撼,主要是在一鏡到底的技術造成的感官沖擊與畫面美學上,這超越了觀眾看電影想要“感同身受的刺激”的預期,但也是由於一鏡到底技術,導演無法把故事的價值觀嵌入電影之中,造成了顯而易見的缺陷。總的來說,《1917》優缺點分明,薩姆·門德斯用傑出的攝影技術,拍攝了一個平庸的故事。
2. 電影《1917》怎麼樣
這部電影其實還是非常好看的,首先能夠給人非常深刻的思考,也有很多道理
3. 《1917》觀後感
電影《1917》講的是兩個傳令兵的故事。為了制止一次無謂的進攻,兩名士兵奉命將停止進攻的命令送到前線指揮官手中。我實在記不住這兩個士兵的名子,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兩人的能否按時完成的任務關系著一千六百名士兵的生命。
由於戰線參差交叉在一起,所以這項任務註定一次危險的歷程。在穿過如月球表面般布滿彈坑與鐵絲網的無人區後,他們來到一處農庄前。這時,一架德軍飛機墜毀了,恰好落在他們所在的農庄。看到那個德國飛行員在烈火中掙扎,倆人拚死將飛行員從墜毀的飛機中救出來。在其中一人為這名被俘的德軍找水時,那名德國人趁另一人不注意拔出刺刀一刀刺死了他。這真是悲慘的一幕。盡管這場戰爭每天很多人生失去生命,可眼睜睜地看自己戰友因失血而亡,而自己無計可施時,剩下的那名士兵仍掩飾不住自己內心巨大的悲痛。
戰友死了,可任務還得完成。在穿越小鎮時,剩餘這名士兵,又遇到德軍。在這千均一發之時,這個年輕人做了一個令我們觀眾感覺非常幼稚的動作------一隻手捂著對方的嘴巴,像個孩子一樣,將食指伸到對方嘴前,並發出讓對方安靜的「噓」聲。作為一名專業軍人,竟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幹掉對方,這也太不專業了吧。當然,他這一幼稚的舉動並沒有讓對方安靜下來,反而讓自己再一次陷入絕境。
這讓我想起曾看到過的一則資料,說是戰場上,如果不是上級命令,其實沒人願意主動開槍。這也許才是真正的人性。人的本性其實是善良的,無論英國人還是德國人,如果沒有戰爭,他們完全可以成為朋友,甚至姻親。(英國王室來自德國漢諾威王室)但是,戰爭摧毀了這一切,它將人內心深處的惡挖掘出來,並無限放大。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夠在慘烈戰場上看到溫馨的一幕。
英德兩軍在聖涎節主動休戰,並來了場足球賽。
硫磺島戰役,美軍為垂死的日軍點上了一支香煙。
本尼迪克特.康巴伯奇,被國人稱之為「卷福」,在劇中飾演前線指揮官,一個被同僚稱作「天生渴望戰爭」的人。接到命令後,他一度拒絕執行,因為進攻已經開始,他堅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德國人是有計劃地撤退而不是潰敗到的興登堡防線後的,所以,德軍雖然受到重創,但並不是一隻一戳就破的紙老虎,它正張著血盆大口,等著英軍的到來。他看過信件,知道這是個陷阱後,立即恨恨地下令停止攻擊。
可以看出,像所有貴族出身的軍官一樣,他熱愛戰爭,渴望建功立業。但我堅信,他不是一個嗜血狂魔。也許他只是在想,如果付出一小部分代價,即便「這一小部分」是一千六百條生命,就能夠結束戰爭的話,那代價也是值得的。
漫長的戰爭,對於交戰雙方都是煎熬:英國佬已經耗幹了他的最後一滴血,高傲法國人失去了「整整一代」,而德國老百姓只能以蕪菁裹腹,艱難度日……對於所有人而言,戰爭已使雙方的血流乾耗盡,可勝利依然遙不可及。結束戰爭已成為當下最重要的事。
我從上校堅毅的眼神中看到了疲倦,是的,是疲倦。
4. 電影《1917》致敬小人物,這樣的電影好在哪裡
電影《1917》致敬小人物,這樣的電影好在哪裡?我覺得電影《1917》最好最能打動人的並不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技術,而是在戰爭的殘酷下,人類是如何保有善良的。讓人不由反思,在到達了極限狀態之下,我們能夠依然堅定心中的信念,捨身忘我地朝前嗎?作為一個小人物, 成功,註定是默默無聞的英雄,失敗,則幻化成無人知曉的勛章。 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反應了在殘酷的戰爭里展現出來的人性的光輝、人間的真情。
而我們也通過跟隨著這兩個小兵的腳步,看到戰爭的殘酷,血腥, 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感受到更多的血肉與人性的真實。 雖然在戰爭里每個人都命在旦夕,但他們卻能顧著他人的生死,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對於戰爭的深刻反思,雖然戰爭是殘酷的,可整部影片里充斥著濃濃的親情!
5. 1917最後主角死了沒
死了。
一九一七是一部以開放式結局結束的電影,並沒有正面交代主角最後的命運,給予觀眾想像的空間,但是鑒於那個年代戰爭的殘酷,主角在去執行任務時很有可能會遭遇不測,所以主角極大可能是死了的。
電影中的布雷克是英國士兵,在戰斗進入最激烈之際,布雷克被布置緊急任務,傳遞重要情報,任務相當艱巨,要穿到德軍防線後方,向英軍傳達一條緊急命令,取消原定對德軍興登堡防線攻擊計劃,原因是德軍已經設計了陷阱。這關繫到幾千名英軍士兵的生命,還包括在前線的哥哥。
6. 1917講的什麼故事
《1917》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
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十項提名。對於喜愛戰爭片的影迷,這樣是一頓豐富的熒幕盛宴。它的整體風格類似於「拯救大兵瑞恩」,是一種電影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達到了一種浸入式的戰場體驗。
7.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1917》究竟是怎樣一部神奇的電影
2020年金球獎最佳劇情片《1917》究竟是怎樣一部神奇的電影,導演Sam Mendes也被評為本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1917》當然也是技術流的電影,不僅僅是導演Deakins,還有完美的音效、視覺效果和Lee Smith的編輯。這些並沒有淹沒MacKay和Chapman的表演,他們的勇敢、恐怖、忠誠、決心和絕望在鏡頭前表現得非常到位。
Mendes也安排了一些名演員飾演軍官,除了Firth,還有Benedict Cumberbatch, Andrew Scott, Richard Madden和Mark Strong。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在簡單的對話中給大家留下印象,每個人都成為重要的故事節點。
《1917》在國內的上映日期還沒有排定,相信和音影同盟一樣期待的人很多吧!
8. 電影《1917》你覺得怎麼樣
近日,導演薩姆·門德斯在紐約動漫展上表示,由其執導的一戰題材影片《1917》將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門德斯稱,這部電影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在電影中飾演布雷克的英國演員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為角色做歷史研究時,讀過一本叫《西線日記》的書,那是一本關於一戰時期記錄士兵日記的合集,他驚奇地發現曾祖父的日記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是一名騎兵,在戰爭中受到槍傷,在無人地帶躺了4天活了下來,戰爭結束後在一家養殖場工作直到去世。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查普曼去完成這部電影的拍攝。
9. 電影1917大致是說的什麼故事(東方糧倉張宏偉)
1917 豆瓣評分8.5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 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葯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入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這一次兩個少年為救1600個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寧死!
順便附上電影鏈接 網路網盤 提取碼:19hw 求採納點贊哦
10. 《1917》觀後感
《1917》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1917》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院全線復工,除了一部還未上映的《八佰》,最為人矚目的電影應為《1917》。
《1917》榮獲第77屆金球獎劇情類、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獎。不必多說,《1917》值得一看。
影片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如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他們清楚地知道這項任務有多艱難,但他們還是出發了。因為這訊息關系著前線1600個人的生死。
全片一鏡到底,長鏡頭到給人的是身臨其境般的真切感觸。我們能體會到的,該領悟到的都是戰爭的殘酷。
「殘破的村莊,火焰下的廢墟,被砍倒的櫻花樹,飄滿河面的花瓣。」看著這樣的畫面每個人都會感到窒息與壓抑。
一路上可謂屍橫遍野,屍體隨處可見。河水中除了白色的花瓣,還有的是面容慘白的浮屍。鏡頭外的我們會感到害怕,但片中的士兵們卻無視這些屍體,面不改色。是啊,這是戰爭啊,即使是死亡都是稀鬆平常的。
但令人動容的是在這可怕的環境中的戰士的信念與勇氣,盡職與擔當。
布雷克明知任務艱巨幾乎不可能完成,為了完成士兵的職責,也為了自己前線的哥哥堅定地領命出發。
斯科菲爾德後來明明可以留在德軍遺棄基地的地下室,和另一位倖存者——一位美麗的姑娘安穩地生活,逃離這場可怕的戰爭。可他面對姑娘的挽留還是選擇走向殺機四伏的外面,繼續去完成自己的任務。
電影的另一個觸動人心的點是兩個士兵的戰友情。
爬出己方戰壕時,斯科菲爾德主動打頭陣,讓年紀稍小的布雷克跟在自己後面。
布雷克被德軍士兵刺傷,臨死之前拜託斯科菲爾德將自己的信物帶給哥哥。而斯科菲爾德為了完成對布雷克的承諾,接下來的路再苦再難也走的毅然決然。
其實一開始兩個人的情誼並沒有多麼深厚,但一起走過了這一段生死之路後深情厚誼也悄悄建立。
斯科菲爾德最後坐在樹下,一張張看著自己家人的照片。或許他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自己的親人了。他思念著親人,也思念著幾天前還一起並肩戰斗的布雷克。戰爭最是殘酷,但值得慶幸的是,他還活著,他還是那樣溫暖的人,不過變得更加的`堅毅沉穩。
這里的斯科是幸運的,他沒有成為冰冷無情,滅絕人性的殺人機器,也沒有被他人殺害。
但鮮為人知的可怕事實是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捲入戰爭。參戰人數達到6500萬人,1000多萬人喪生,2000多萬人受傷。而二戰中直接死於戰爭或者戰爭相關原因的)(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
中國人應該都對戰爭有著一種真切之感,我們忘不了的是當年日軍侵華滅絕人性的屠殺帶給我們民族深重的苦痛與災難。當年的抗戰老兵大都已經去世,但日軍的罪行永遠不會被洗刷干凈。
時至今日,這世界仍不和平。還是有人在紛飛戰火中失去生命,或者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家園被毀而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國際爭端會一直存在,而戰爭不該再發生,惟願這世界不再有戰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希望2020年的我有所提升。年前給自己列了to do list,從學習、工作、生活、讀書、寫作、理財各個方面,希望可以克服困難,懶惰的毛病,堅持完成一件小事直到年底。
越不做越不會
很多事情月不做越不會,越不會就越不想做。然而追求一顆上進的心是讓自己提升的最好良葯,無論是否會做,做的好不好都請行動起來吧,讓自己在行動中不斷提升和成長,用行動說話,而不是每天的臆想。只要你肯定付出時間和努力,用心去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舉個簡單的例子,發朋友圈是一件多麼隨意而又普通的事情,但當你長時間不用文字表述心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闡述一段文字就要揣測好久,oh no這不是我想要的樣子,振作起來吧,就從今天開始,從寫觀後感開始,從一點一滴開始一點新的旅途。
凡事要持之以恆
影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兩明僅僅16歲的英國士兵遞送戰報的故事。影片開端,士兵們正在休息,這時一名士兵Blake被叫到,要求帶一個夥伴一起完成一項任務,隨後Schofield出現,兩名士兵隨後到作戰指揮中心接到緊急任務,要求在8小時內將信件送達,這信件不僅可以挽救1600名士兵還包括Blake的親哥哥。
接到任務後的Blake迫不及待的並且不顧一切的就出發了,但Schofield卻認為需要稍作整頓進行籌劃,兩人邊行進邊爭論,當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卻可以一致對外保持高度的目標。然而在行進的過程中比想像的還要艱難,跋山涉水困難重重,始終沒有讓兩位16歲的少年退縮過。不幸的是,在遇到空軍作戰擊敗德國戰機時,被擊垮的德國飛行員卻將善良的Blake襲擊致死,留下Schofield一個人。此時的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不僅為了Blake,還有作為一名士兵必須要完成的命令,以及1600名像他一樣的鮮活生命。在如此艱難、糧食緊缺的情況下,Schofield遇到了女人和嬰兒時還是將自己全部的食物都拿了出來,他不分晝夜、穿越敵人戰壕,掉進河水沖下瀑布、累到漂在水上睡著,爬過無數具屍體,終於到了岸邊,到達了目的地。
但是這名士兵的目的不僅僅是將信件送到,而是要讓這次的進攻撤回!在Schofield送信的途中得到了一位將士的忠告,必須要在旁人在場的情況下阻止這次進攻,「某些人就是喜歡大戰」,這讓他有了勇氣向上級進行挑戰,並能順利完成最終的使命,挽救無數無辜的生命。
影片結尾,當進攻成功被阻止後,還有一件自己的事情沒有完成,親自找到Blake的哥哥,並告訴他,他的弟弟善良而幽默,也曾挽救我自己的生命,並希望可以得到哥哥的允許給他們的媽媽寫一封家書,告知真相。
16歲的我們是什麼樣子呢?無論哪家年代,和平社會是最幸福的。我們卻身在福中還未自己找各種借口和理由,抱怨現實的不公、吐槽老闆、抱怨工資太少加班太多、攀比虛無縹緲的東西,其實這些都是浪費時間消耗情緒,不如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提升自己,學習一門外語、練習寫作等,只有自己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