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魯迅的《祝福》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此文在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中,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特別是對封建禮教,給予了強烈的鞭撻通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⑵ 如何評價魯迅的《祝福》
《祝福》,魯迅的四大悲劇之一,《彷徨》的開篇大作,也是它裡面最好的作品。作者用了安特萊夫的陰冷筆法,把第一人稱敘述者,文中的虛擬作者「我」,設定為一個玩世不恭的冷靜的年青人,讓他不動聲色的說著一個夠悲慘的故事。這種特別的技巧,把作者本人的巨大深切的同情,並無一語寫進文章中,而是掩藏到了紙背。這大概是最容易讓中學生迷惑不解的。
⑶ 祝福的讀後感600字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祝福的讀後感6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讀《祝福》,祥林嫂的形象便印在腦海里。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姑娘,為了生存努力的幹活、工作,「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可是她還是不能擺脫被他人操縱命運的生活,甚至成為「婆婆」賺錢的工具。
在與賀老六拜堂時,祥林嫂激烈地反抗,那一撞,振撼人心。人們著實為她不肯向命運屈服的精神折服。可她畢竟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無力抵抗「命運」。一切不幸卻由之而生,她終身落下一個「不幹不凈」之名。
祥林嫂悲慘的命運讓人心頭一酸產生無限憐憫之情,其實更多是對那個社會的憎恨。祥林嫂悲慘的身世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四嬸四叔頑固冷漠的態度讓她一次又一次陷入絕望。最讓我不解的是人們竟不肯給她最後一次正常生活的機會!在祥林嫂贖罪後,她對生活燃起了一點點希望之火,可她還是被否決了。我無法想像當「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著」時,絕望到了何種地步。
這些足以看出當時社會人們是何種愚昧,何種無情,何種麻木。祥林嫂終於成了社會落沒的犧牲品,而以魯四老爺為代表封建禮教的維護者,執行著祥林嫂之死的幫凶。
祥林嫂死於「祝福」之際,大悲大喜聯在一起,就連那時的天空、晚雲、爆竹聲都顯出無盡的悲哀之情。悲哀的不僅是為祥林嫂,事實上是為那個社會。那個被封建思想、封建禮教麻痹了的、毀滅了的可悲的社會。
祥林嫂,孔乙己,范進這些人都是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人,封建社會「吃人」本質確實叫人憎恨,人性無情冷酷也被揭露無疑。
今天,我閱讀了魯迅先生的《祝福》,讀後我深有感受。祥林嫂雖然生活在一個不同於現在的時代,但是《祝福》這篇小說卻在我的腦海里不斷地徘徊,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在眾人眼前撕碎。我想這篇《祝福》可能就真正做到了悲劇的塑造,一個命運悲苦的人就在那樣一個人心冷漠的時代徑自飄零了。
小說採用倒敘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在封建禮法的迫害。蹂躪下犧牲的舊社會勞動婦女的形象——祥林嫂。祥林嫂一生非常悲慘:二十六七歲就成了寡婦,給「四叔」當女工,後來又被強行嫁給賀老六,結果賀老六也死了,孩子阿毛又被狼叼了去。她又被迫給「四叔」當女工。在四叔家,她又受到歧視被逐走,最後飢寒而死。
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充分反映了封建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奴役和歧視。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鬼神迷信和封建道德觀念對人民的虐殺。與其說這是小說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哀,不如說這個那個時代很多命運悲慘的婦女的寫照,封建的社會殘害了多少無辜的人們,封建的禮節讓那麼多原本善良的人們見到一個可憐無助的女子而撒手不管。到底是誰害死了祥林嫂,我認為是祥林嫂自己的淪落和封建的時代中冷漠的人心。
小說多用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的特點,例如:「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啊呀,阿彌陀佛,她就一頭撞傷了香案的角,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了幾層布還止不住血呢。直到把她捆在床上,和她男人反關在新房裡,還是罵……」這一段中「撞」「碰」「流血」「罵」寫出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捆」「關」等寫出了封建道德觀對人民的迫害。
還好,我們現在不是那樣封建的時代。總是會有溫暖的人幫助在黑夜裡掙扎的人,這個世界永遠是光明打敗黑暗。慶幸,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人沒有被艱難的命運打到,敢於做命運的主人。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美好的世界,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個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回,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上中學時,喜歡讀魯迅小說。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祥林嫂的悲劇,是對封建勢力的控訴。魯迅的一生,是與千百萬勞苦大眾站在一道的,這一點,在《祝福》裡面反映的很明顯。
一般人閱讀文學作品,常常是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它。要是作一下角色互換,如果我們是魯鎮村子裡的一個人,我們會對祥林嫂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如果我們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對那麼多的'精神苦難和身體苦難會怎樣?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魯迅筆下的「無聊的看客」,對同一階層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麼的無所謂!很多人也不過是把祥林嫂當成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魯鎮人對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視與戲笑,這是一種對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
經典作品可以穿透時間與空間直達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們的人文素養,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認出我們的原型而湧出悲天憫人的情懷,理解人世間的痛苦。那麼這思想的成長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我想人們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與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間朋友間兩輩間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傷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關懷,當然我們的理解是在法律與道德的范疇內。
一個人如果不懂愛別人,不去資助受難的人們,不同情弱者,那麼這樣的人就是低級的人。從魯迅作品中,要讀出人性的根本,讀懂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更要認出自己的缺點,看出社會的不公。起碼要明白,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為人都一樣。
《祝福》堪稱一部經典之作,歷經時間的考驗,人們仍能常讀常新。魯迅作品的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思想內涵,的確是博大精深。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仍象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今天的我們身上的劣根性。
魯迅很善於運用自然環境描寫來烘托悲涼的氛圍。文章運用了倒敘手法來敘述故事情節。開頭便寫了魯鎮新年送社爆竹的震耳欲聾。這里的景物描寫預示著魯鎮正沉浸在辭舊迎新的喜悅氣氛,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著,這與淪落為乞丐的祥林嫂在這合家團圓的日子孤苦無依的死於祝福之夜的街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添了濃重的悲劇氣氛。文章的字里行間全都透露處一個詞「悲劇」,小說中的人物塑造,環境描寫無不都是為著這一個詞而服務的。
對於「祝福」過程的詳細描述說明了這一節日對魯鎮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魯鎮的每一絲空氣,每一個地方都充斥著忙碌的氣息,人人都在忙碌著,似乎不該有人無事可做。只除了祥林嫂。同時在這一習俗中也能看出男女地位的高低尊卑。每年為「祝福」作準備,女人們總是最忙碌的,她們乾的也只是一些粗活,拜的只能是男人,因為女人拜祖先、拜福神是不吉利的,是對祖先的大不敬,由此可見當時女人的地位是多麼的低下。這似乎都在預示著主人公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的必然性。
小說通過表現人物性格中自私、冷漠的一面,來揭示祥林嫂所處社會環境的冷酷無情。魯四老爺、婆婆、大伯以及魯鎮其他的人也都表現出了對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冷漠的一面。祥林嫂正是在封建宗法禮教制度枷鎖的控制之下,在人們的漠視之中,在熱鬧的祝福之夜帶著對鬼神的恐懼,孤獨的走向她生命的終點。魯迅通過對熱鬧的自然環境的渲染以及對冷漠的社會環境的刻畫揭示了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形象的悲劇命運形成的必然結果。
⑷ 百年巨匠魯迅觀後感。
寫作思路:可以將魯迅的事跡詳細地描述一下,將魯迅的一生貢獻闡述清楚,中心要明確,語言要流暢,條理要清晰。
正文:
魯迅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他那種深切真實的感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裡,彌漫著封建黑暗的氣息,那個污濁的社會,不但沒有讓他成為一個普通的「受眾」,反而成為一個擁有高尚人格的作家。
起初,面對日益衰微的舊中國,魯迅先生和孫中山一樣在學醫,就在快學成時,魯迅先生才真正意識到:想要救國,光憑身體上的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思想上喚醒民眾,自由的束縛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縛。從那以後,魯迅先生便棄醫從文,真正開始從思想上讓民眾覺醒。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有無數的人因魯迅的文章而徹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圖讓魯迅先生「碰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依然拿起筆,堅定不移寫著,即使前方有無數的暴風雨,他也會說「:我所走的路,為的是全中國的人民,,他們不了解我,我沒有怨言,我堅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對的。」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封建剝削的年代,官僚地主們自是與舊中國的清政府一同腐敗,而魯迅先生又怎會同流合污?他不願像其他人一般活渾渾噩噩,他即使在那樣的年代也要活明白。他棄醫從文,提倡實業救國,他看事情很明白。他也很明白,他要救,他要救國,要救這些昏昏沉沉的民眾,要打開他們思想的閘門。
古人都說:「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魯迅先生從小上私塾,是受過教育的人,自是明白這種習俗在以前是有多重要。那麼,可想而知,當他剪掉具有封建專制和傳統壓迫的辮子時,是下了多大的決心。也是從那時起,他正式踏上了救國之路。是什麼在支持魯迅先生呢?我想,是他心中希望中國不再落後的那份願望,是他希望願望變為現實的那種強烈的愛國心。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他的精神也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我認為臧克家的一句話便是用來形容魯迅先生的:「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我們的中華源遠流長,他是我們中華的民族魂!
⑸ 《祝福》魯迅 讀後感
魯迅《祝福》讀後感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著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里,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制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請採納 給好評哦 祝福你取得好成績
⑹ 電影魯迅觀後感600字,拜託拜託
學校里組織學生去魯迅電影城觀看電影《魯迅》。早在這之前,我通過媒體對《魯迅》這部電影已有了點兒了解,知道它是由著名影星濮存晰主演。對於這樣一個長得高高大大的帥氣的男演員能否好魯迅這個角色,我持有懷疑的態度。
進入電影院,安排好學生的座位,沒多久電影就開場了。
黑白的布景,江南某鎮的一條碎石小路上。魯迅身著長衫,圍著長圍巾,從深巷中走來了。如潮的眾人表情麻木、迷茫、惶恐,他們流水般地從魯迅身邊走過,匆忙的腳步散雜而茫無目的。
滿臉凄苦、頭發的蓬亂的祥林嫂來了,她喃喃自語地向魯迅要著「我的孩子,我孩子」;口喊「殺人了!殺人了」的瘋子來了,他緊拽著魯迅的衣服似乎在向魯迅追討著什麼;把鞭子甩得啪啪作響嚷著要革命的阿Q來了,他嚷了一陣後就循著石拱橋消失在漆黑的深巷中了;舞水袖的戲子也來了,她揮著浮雲般的長袖彷彿要把世間綿綿的仇恨與悲悵都甩了去……這些魯迅作品中的人物雜沓紛來,在魯迅眼前晃動,糾纏,又如煙般地去了……
這就是影片的開頭,沉重、壓抑、令人窒息。那種迷茫、痛苦、絕望的感覺從影片彌漫到我的周圍,彷彿那個時代活生生地再現了,站在街頭的不是魯迅,而是我,是我對著滿街的人,對著黑暗的社會憤慨憂慮。
接著,色彩一下子明亮了。鏡頭轉到了一所大學,魯迅對著成千上萬的學子慷慨激昂,他的演講鼓舞了台下的學子,也鼓舞了我。「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又在何處?」魯迅給了我這個晚他一個多世紀出生的後輩很好的解答,讓我從他的話語中重新審視自己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我沒見過魯迅,但從濮存晰扮演的角色中,我認識了魯迅。是的,那個言詞鋒利、憂國憂民、留著鬍子的個性剛毅的男子就是魯迅,濮存晰把他演活了,濮存晰把他連同他的那個時代一起帶到了我眼前,讓我有幸看一眼文壇巨匠魯迅,有幸走進文壇巨匠魯迅的生活,走進他的家庭,他的妻兒。
⑺ 高中生祝福的讀後感
祥林嫂的一生都沒有走出死去丈夫的陰影,沒有走出社會的黑暗。讀者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看的呢?來幾篇《祝福? 讀後感 ,便可知道。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祝福》的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祝福》的讀後感1
《祝福》是一篇讓我感受頗多的 文章 。文中祥林嫂一生命運坎坷,深受封建禮教、迷信思想的毒害和無人性的摧殘,四十上下就頭發全白,臉無血色,像一具直立的屍體,最終走向生命的毀滅。
就這樣一個平凡、朴實的底層勞動婦女,只想平平安安過一輩子,能生存就行,可是她的願望卻得不到滿足。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什麼?我想,封建禮教的毒害雖是一個重要原因,人性的冷漠也不容忽視。這不僅在當時封建社會是這樣,如今所處社會也存在這種問題。
一位老人見義勇為抓小偷,周圍路人卻在旁圍觀,無人出 手相 助;公交車上上來了一位頭發近乎全白的老者,老人年紀較大腿腳不靈活,行動有點緩慢,公交車司機竟不耐煩地催促老人快點,而車上乘客也都沒起身讓座;一個學習、生活上遇到挫折,一時想不開想自殺的學生站在高樓頂上,樓下的人不但沒勸阻他,讓他想開點,反而幸災樂禍地喊道:「跳呀!快跳,你怎麼不跳呢?」……生活中這些情況時有發生,難道我們不該自我反省嗎?反省以前當我們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是否也充當了一個只想看看熱鬧、不為別人設生出地看想的旁觀者的角色。
好在還有那麼一群人,他們默默地幫助別人,無私奉獻,2007年感動中國人物謝延信就是其中一員。謝延信為遵守當年與重病的妻子「你死後,我一定好好照顧岳父、岳母」的諾言,在妻子離開後,細心照顧岳父岳母,將他們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幾十年如一日,沒有一絲怨言,他就這樣一直贍養著兩老,撫養著女兒。從二十多歲到五十多歲,其中三十年的風風雨雨,只有謝延信能體會到。謝延信猶如一頭廋弱的老馬,一步一步登上善良的頂峰,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在這樣一個提倡和諧社會的圈子裡,人人都要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因為人的本性生來皆是善的,只不過是不小心走錯了方向。我們不乞求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事,只本能以一顆善心待人,讓困境中的人們看到一縷陽光,感受一絲溫暖,找回一點希望。善良的人性像是一朵嬌嫩欲滴的玫瑰,只要我們能細心呵護,精心照料,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殘敗的玫瑰會重新露出它的芬芳!而「祥林嫂」也會永遠成為過去,和諧的社會將不會再有如此的悲劇上演!
《祝福》的讀後感2
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說。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這個人物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選事,還是從寫作 方法 上來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衛,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改觀,覺得他是一個憑著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敘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夫失兒——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絲毫的拘束。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敘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我想這種文章寫作方法是我們最難學習但是又是最需要學習的。
我覺得文章最精彩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麼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剋星,在祭祀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說她死的不是時候。我看完這篇文章時,覺得很壓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會推翻才能松一口氣似的,我想,這就是魯迅的精神力量吧。魯迅用筆和黑暗作斗爭,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魯迅堪稱中國精神領域界的教父。魯迅在文章中設計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獃獃地望著前方。我想,這也表達了魯迅那當他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吧。
屈原曾經反復這樣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想魯迅在這文章中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無奈。這種無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著他的靈魂,對於這樣的靈魂,我是同情他的。
有人說,魯迅已經離我們遠去,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僅僅就是從《祝福》上面說來,魯迅還是離我們很近的。離我們遠的只是那封建社會和那愚昧的人們。
《祝福》的讀後感3
《祝福》是魯迅的一篇小說,小說主要是通過文中人物鮮明形象的描繪來反映現實社會的
黑暗,文章中每個人物都有特別的人物形象,而魯迅則用一雙巧手,運用許多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通讀了全篇小說給我的印象最深的可能要數祥林嫂了,祥林嫂在小說中一直充當一個下層階級的婦女形象,起初,她的生活還是比較幸福,早先嫁了祥林,後來祥林死了,她便一個在家中幫別人幹活,後來這家主人准備把她嫁給另一個人,而她自己卻不知道,後來強行讓她去拜堂在禮堂上她還不惜頭破血流也要反抗,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真的是一個敢於斗爭的人但卻永遠無法沖破封建思想禁錮,所以永遠也只能四社會下層的婦女,後來她和老六日久生情結婚生子,漫漫的生活恢復平靜。可老六在一次活動中一累之下昏了過去,從此一病不起直到後來東家來收房子老六也從此倒下,後來祥林嫂的兒子在深山裡玩又被狼吃掉,從此祥林嫂變的瘋瘋癲癲,見到別人就說自己的兒子被狼吃掉的事,因此大家都疏遠了她後來她又經別人介紹去了鎮上的一個大戶人家幹活,後來這家老主人知道她嫁了兩次說是白虎星轉世,有煞氣,所以什麼事都不敢讓她做,而祥林嫂卻一直想不通,後來又經別人說捐門檻可以去煞氣,所以祥林嫂便一直捐門檻,而老夫人還是一直不放心,所以把她逐出家門,在風雪之中漂泊而死。
小說一直都是以祥林嫂的個人生活來貫穿全文,社會階級的矛盾在祥林嫂身上完全得到了頂峰,祥林嫂的一生都背負著祥林這兩個字,充分說明了她一直都沒有走出死去丈夫的陰影,沒有走出社會的黑暗。
那麼,我們現在的社會不也存在著相類似的問題嗎?現在的人們有的依舊守著古代人的思想觀念,無法突破這種傳統,這樣人類就無法得到進步,而魯迅在文中為我們展示的祥林嫂的形象,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在讀完全文後,我不禁想,到底是水害了祥林嫂,是魯四老爺?是魯夫人?是四嫂?還是她自己。我想這些都可能與祥林嫂的死有關,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原因是什麼呢?祥林嫂一輩子都是一個有活力的人最終是什麼炸幹了她的精力?最後只能是無人問津在風雪中漫漫倒下,她這一倒為魯迅的文章畫了一個句號,而留給我們的又是什麼呢?是對政府的抗議?我想應該抗議的不是政府,而是那一顆早已塵封且思想禁錮已久的心。
我為祥林嫂祈禱,也為全人類祈禱,祈禱那一顆靈魂最黑暗處的心靈,以此來使它明亮,展露人性的光芒,敞開,迸發希望的火光。
《祝福》的讀後感4
今天,我們讀了魯迅的《祝福》,其中祥林嫂的一生引出了我無數的感慨。魯四老爺說:「祥林嫂是窮死的,在我看來,用來形容一個在被封建思想統治的社會中死去的她,是再貼切不過的了,因為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得出來……。」
第一,從祥林嫂初到魯鎮,就已經註定了她一生的悲劇。她當時已經嫁人並且喪偶,是受不了婆婆的嚴格管制才逃出來做工的。更不幸的是僱主——魯四老爺夫婦是一對深受封建禮教思想毒害的衛道士,初到魯鎮的時候,魯四老爺就因為嫌棄她是一個寡婦而不喜歡她,以至於後來別人都休息了,她都在通宵地做著男人才會做的重活,但她面對這樣的剝削和壓迫居然沒有反抗,而是逆來順受。只是為了能擺脫婆婆的管制而已,後來還是逃不過,被迫再次嫁人,然而好景不長。兩年之後她的丈夫兒女相繼死去,她不得不再一次回到魯鎮做工,然而這次別人對她的眼光都變了,都認為她是殘花敗柳而處處排擠她,從禁止她參加常人的祭祀活動就看得出來,最終,她被這種精神折磨給活活逼死。然而,造成這種悲劇她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因為她自己也認為自己不幹凈,所以才會有將一年的薪水拿去捐門檻的舉動,如果她敢於反抗,及時離開魯鎮的話,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了。
第二,魯四老爺這樣的衣冠禽獸是直接殺害祥林嫂的兇手。因為他們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封建宗法這三把刀捅向了她的胸膛。首先,婚姻應該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祥林嫂的婆婆不顧其的想法,強行將其再嫁給他人。如果是這樣也就罷了,當她再回魯鎮之時,魯鎮的人面對她的遭遇不但不同情她,反而以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判斷她是一個不幹不凈的人,並且剝奪了她參加祭祀活動這樣的做人的基本權利,然而,最後一擊卻是在柳媽身上,她以封建思想認為祥林嫂不該活著,更認為她死後會受到懲罰,這一番話擊垮了她最後一點做人的希望與權利,因此,魯鎮的所有人都是直接導致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劊子手
第三,這是封建思想下的必然產物,祥林嫂只是千千萬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婦女中的一個縮影罷了。有更多不知名的婦女也經受著像她一樣的苦難,因此作為一個窮苦婦女的她自然也無法擺脫厄運。所謂的"窮"死的,實際上就是被封建思想剝奪了生存的權利,走投無路而死。
在20世紀20-- 年代,正處於新舊 文化 的交替時期,雖然封建帝制早已盪然無存,但封建禮教卻仍然根深蒂固。因此,作者想借祥林嫂。來呼籲人們解放思想,推翻封建禮教,腐朽的事物總是要滅亡的,20-- 年後,封建思想終於被偉大的馬列主義所取代,由封建思想組成的監牢也永遠的隨之崩塌,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黑暗現狀,對如今生活在沒有思想壓迫的法制社會當中的我們,是有深遠意義的,它告訴我們要更加要珍惜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
《祝福》的讀後感5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里,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 教育 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制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里,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⑻ 魯迅祝福看完電影的觀後感 主要寫一個場景的感受
《祝福》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祥林嫂——一個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回,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⑼ 《祝福》中魯迅先生想告訴我們什麼
魯迅先生的《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里。這篇小說可謂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辛亥革命以後舊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通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了舊社會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摧殘下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餘毒。我是很喜歡這篇小說的,也很可憐祥林嫂的身世。是的,祥林嫂的身世太可憐了,死得也很可悲,特別她是在大家都在做「祝福」的時候死掉了,更加加重了悲劇的氛圍和藝術感染力。魯迅不愧被稱之為大師。不過,有一點我卻是不敢苟同於魯迅先生(或者說後世評論家)的看法,魯迅和後世評論家們可能對魯鎮人誤解了。文中有對祥林嫂失去阿毛以後向魯鎮人傾訴自己的悲痛與自責的幾段描寫。「我真傻,真的,」她說,「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我一大早起來就開了門,拿小籃盛了一籃豆,叫我們的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去。他是很聽話的孩子,我的話句句聽;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後劈柴,淘米,米下了鍋,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沒有應。出去一看,只見豆撒得滿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各處去一向,都沒有。我急了,央人去尋去。直到下半天,幾個人尋到山坳里,看見刺柴上掛著一隻他的小鞋。大家都說,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進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裡的五臟已經都給吃空了,可憐他手裡還緊緊的捏著那隻小籃呢。……」她於是淌下眼淚來,聲音也嗚咽了。一個寡婦本就活得不易,特別是在當時的社會,誰知雪上加霜,她的孩子阿毛又不幸被狼吃了。於是,她心中充滿了痛苦與自責,逢人便講她的悲慘故事。這樣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魯鎮人聽到祥林嫂的故事後也是很同情她的。魯迅先生在文中這樣寫到:這故事頗有效,男人聽到這里,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地評論著。男人們聽後斂起笑容,沒趣地走開。這說明男人們不再嘲笑她了,對她是有同情心的,「人之初,性本善」,不然男人們不會斂起笑容,也不會沒趣地走開。男人們之所以會沒趣地走開,是怕聽了也難過,一個大人如果同女人一樣「陪出許多眼淚」,怕是不太雅觀,於是走開。情理之中的事。女人們聽後不僅僅寬恕了她的再嫁,而且臉上也改變了先前「鄙薄的神氣」,還「陪出許多眼淚來」。這說明女人們對她也是有同情心的,不然何以會改換先前的表情,還流眼淚?祥林嫂「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然後走了。平常在農村裡,遇到誰家媳婦哭泣,如若幫不上忙,不也是走開嗎?如果你不離開,那哭泣的人會越哭越傷心的。一個人的話,哭著哭著就不哭了。這點常識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應該有。所以,魯鎮的女人們離開,也是為了祥林嫂好。至於說「滿足的去了」,我實在想像不到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滿足,難道魯鎮的婦女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哎呀,我終於聽到這樣的故事了!這個恐怕太不符合現實生活,再沒人性的人恐怕也不會這樣做吧。至於祥林嫂把她痛失阿毛的故事講述了幾次之後,人們就不願意聽了。這些也是人之常情啊。怎麼能說魯鎮人冷漠麻木呢,難道還要大家天天聽她嘮叨那悲慘的故事,難道還要大家天天「陪出許多眼淚」,難道還要大家也天天生活在悲痛中,才能那個算作是同情。俗話說得好,「好話說三遍,雞狗不待見。」祥林嫂逢人便說,說了多少次啊,叫誰誰不心煩?!說難聽點,說的人耳朵里都起繭子了,你還在那裡沒完沒了地說,難怪你不討人喜歡。再說了,大家各有各的事,各有各的喜好,怎能天天聽你嘮叨那「老掉牙」的故事。難道魯鎮人除了種地、吃飯、睡覺,業余的生活就只能聽祥林嫂講她那不幸的故事,才會讓魯迅即後世評論家們說好,有覺悟。我想,如果祥林嫂把這些事說給魯迅先生三五遍,魯迅先生也會感覺很厭煩吧。可是,魯迅先生怎麼就不會換位思考一下體諒一下魯鎮人的心理呢?魯鎮人大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們過著「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的生活,與外界接觸少,生活中也沒有什麼新鮮的事,生活的實在平淡。偶爾有祥林嫂的這么一個故事,他們來聽聽,也是在滿足他們一種獵奇的心理。他們比不上魯迅先生,看書看累了,寫作寫累了,還可以和幾個朋友聊天,或者到內山書店找那個內山完造喝喝茶。魯鎮的人沒有這么豐富的生活,當他們聽說祥林嫂的故事很悲慘的時候,也就和魯迅先生去內山書店喝茶一樣,就來了,聽得多了,就不想聽了,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啊。為什麼要批判他們呢?關心人們的生存狀態是件好事,可也不要忘了關注人性的狀態。魯鎮人生活太單調了,在單調的生活中,任何人都想尋求一些不單調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來責備魯鎮的人們,更不要批判他們的麻木,冷漠,他們如果真的麻木、冷漠的話,就不會留眼淚!說魯鎮人沒有人性乃至「人性的殘忍」的人,是那些不懂人性的人。祥林嫂的不幸,只是一人的不幸,魯鎮人,乃至所有老百姓的不幸,才是大不幸。作為一個寫作者還有那些研究者,更應該去關注這個「大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是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這樣才是更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所表現出的「流淚」和「厭煩」,都是正常人的表現,並非是一些評論者們說的什麼「看戲」「看客」心態,這是真實的人性。如果不能深入到魯鎮人的生活中去,不能深入到農民真實的生活中去,單憑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上,只會成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我想,真正關心農民,懂得農民的心理的人,是不會嘲笑和批判魯鎮人冷漠和麻木的。這些也應該給那些作家們一些啟示,關注底層是好事,同情弱者是好事,但是不要只抓住一個人的不幸,要看看整個底層或者說整個社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存狀態。多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不要以為他們糧食豐產了,房子不漏雨了,衣服暖和了,工資不再拖欠了,下崗的再就業了,孩子上學交得起學費了,他們便真的過起幸福生活了。這些只是一方面而已,或者說只是他們物質方面得到了保障,他們的精神方面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是不是也像魯鎮人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淡得如白開水,如果是這樣,那麼出現一個祥林嫂的話,會出現更多的魯鎮人。大家得動動腦筋,怎樣讓那些底層人民的生活不是平淡的,不是無聊的,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的時候,也關注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多麼希望有一天,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會豐富多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