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失孤》觀後感3篇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於泛濫的感情催淚,在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華。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失孤》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失孤》觀後感1
與以往的角色不同,這次華仔飾演的是一位尋子15年的父親,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見華仔這樣邋遢的形象出現在熒幕上,泛白的胡茬,襤褸的衣衫,飽經風霜的臉,一台破舊的老式摩托車,組成了雷澤寬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故事 敘述的平淡,沒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幾個情節還是讓我熱淚盈眶,不知從哪裡來的感動充盈了整個心底。
雷澤寬要去泉州,卻走錯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車後面插的尋子的海報後主動給他指了路。當他走到泥濘的小路上翻開警察給他指路用過的地圖時,從裡面掉出了兩百塊錢,他撿起來,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記錄本上歪歪扭扭寫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塊」,然後合上,裝進包里,繼續前行。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善意和溫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陽一樣把這溫暖傳遞出去,我不知道我還可以再做些什麼。
雷澤寬在尋子的途中遇見了同樣失去家人的小夥子曾帥,他們相互鼓勵,相互陪伴,發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誼。中途他們有爭執,曾帥也一度想放棄,是雷澤寬鼓勵著他,在機緣巧合下幫助曾帥找到了家人。曾帥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群里,目送著曾帥走過那座橋,走進親人和村裡鄉親包裹里,當他們終於擁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淚流滿面。雖然他的孩子沒有找到,可是他幫別人完成了心願,他打心底里為曾帥高興,那是為幸福流的淚。我還記得影片里他說,「那麼多丟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還在找,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離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會放棄,因為只要在路上就會有希望。
影片的最後,畫面定格在雷澤寬重新騎著摩托車踏上漫漫尋子路。
這是一部看了讓人覺得心酸的電影,卻又和去年的《親愛的》一樣,表達出大家對丟孩子這個問題越來越關注,希望那些丟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願天下無拐。
其實,看影片之前還跟家裡鬧了些別扭,可是影片結束後立馬就釋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愛你的人,血濃於水的親情,剪不斷,也割不斷。
能擁抱就不要爭吵,珍惜身邊人。
《失孤》觀後感2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於泛濫的感情催淚,在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華。尤其是結尾處,雷澤寬的摩托車在綠色的大地上行使,繼續他的尋子之旅,充滿了對於生命殘缺的不妥協,使得該劇進入到了宗教和哲學的境界。
作為一部描寫拐賣 兒童 題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作為被拐兒童父親的雷澤寬和被拐兒童的曾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為了自己的救贖,15年來騎著摩托車不停地行走、詢問、探訪、歷經磨難,苦苦尋找兒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帥,則因為特殊情況,沒有身份證,所以必須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會人身份的建構。在同行中,他們漸漸產生了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依戀。最後,曾帥找到了自己親生父母,而雷澤寬繼續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中國 文化 中,由於缺少宗教這個維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同時,從影片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兒童尤其是男嬰有著很大的市場。
作為一名曾經的准文藝青年,我這人心思向來比較細膩,當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關,所以我看這部影片時會結合自己的心情做過度解讀。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其實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偶然往往會註定自己的人生軌跡。在有的人看來很平常的幸福,對於另一個人而言則是奢望。但是,這也許就是真實的人生吧?就像雷澤寬的堅持,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來總是在追尋一個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夢」,30幾歲的人了,對於很多事,還是有點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也許有點傻氣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澤寬一樣,找到了親生兒子又如何?15年的時光沒有了,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長的樂趣。可是,如果就此放棄,他也不會甘心。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15年來伴著希望的尋找,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這15年,他不會那麼積極地幫著曾帥尋找父母。
其實,學問、愛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當然,影片最後雷澤寬的頓悟來自佛家的「緣」說。但是,我還是覺得____應對人生苦難的態度更符合我的偏好。甘心領受苦難和殘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認,看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達不清,姑且寫下留存。
《失孤》觀後感3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尋他,緣起;你不尋他,緣滅。——題記
這是一部左岸的悲傷,這是一部人性的 反思 ,這是一部父愛的無悔,這是一部親情的演譯!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父親15年尋子的艱辛歷程,一張地圖,一個背包,一輛摩托車,一件大衣,走遍了十幾個城市,途中的滄桑,旅途中的故事,旅途中的堅持,是那麼的觸動心靈!
這部影片概論來說就是八個字:失孤、尋孤,遇孤,成孤。開頭影片那張可愛的嬰兒照片拉開了失孤的序幕,接著雷澤寬凄苦尋孤的十五年風雨路,途中幫助四歲被拐的曾帥尋找到父母,縱使尋孤的路上仍然充滿著未知性,充滿著不可預見性!可是正如那高僧所說: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尋他,緣起;你不尋他,緣滅。所以為了緣起,雷澤寬依舊踏上了尋孤的路程!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責任還有承諾!這是愛的偉大!
這部影片揭露了左岸的悲傷,揭露了社會殘酷的一面!這個社會又有誰能為被拐兒童買單!被拐兒童被稱為「黑人」,因為他們是見不得光的,他們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是不合法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不能高考,不能坐火車,不能做飛機,不能去找工作,不能去旅遊!正如影片中的曾帥,因為沒有身份證而不能高考!這是誰的悲哀!這又是誰的過錯!誰又該為此買單!這是社會的悲哀!這是人類的責任!人類為此買單!
反思影片折射的社會問題,去思考,為什麼?拐賣兒童,為什麼?難道人販子是冷血動物么!難道人販子就不懂得親情的可貴么!孔聖人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是什麼讓那些人販子失去了本心!是貧窮?不,不是!在這個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哪怕是做苦力,也能掙到錢讓自己生存!那麼是什麼?是貪婪,是的,就是貪婪!因為他們內心的貪欲,他們拋棄了人性,拋棄了本真!
就像《七宗罪》中的一樣,人難以擺脫貪婪,這是人性的劣根性!那麼該怎麼辦!要怎麼做!是 教育 ,還是文化發展,還是經濟發展!無可厚非!必須加快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而解決人類的基本物質資料需求,必須推進教育發展,加快解放人類思想,轉變人類價值觀,必須推進主流文化建設!從思想的高度轉變社會!思想在行動之前!當然解決問題是很難的!他是一個曲折的長期的過程!但是就像再長的黑夜也會有黎明,再遠的旅程也會有終點,所以,只要去堅持,就能看到彩虹!
希望左岸的悲傷不再!
願世界安好!
❷ 《失孤》觀後感
清晨坐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裡,微弱的晨光普照著大地,向四周望去,一束光正照射著角落中那棵孤獨的草,看著那棵在熱浪中搖曳著的株草,雖在陽光的照耀下燦爛奪目,卻顯得孤獨與沉悶,這不禁令我想起了前不久觀看的那部電影——《失孤》。它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本充滿著陽光和諧的家庭,卻因一場丟失,而變得黑暗的故事。
這部電影生動地介紹了現代社會的惡劣,再現了一個本該幸福美滿的家庭卻因一場兒子的被拐而變得破裂,致使年邁的父親雷澤寬,苦尋兒子近數十年,奔波各地,漫漫十年,卻在一次偶然的尋親過程中,遇到了一位同樣被拐失去親人的男孩曾帥,兩人一同踏上尋親之路,一路上雷澤寬多次勸解曾帥要堅持到底,並最終幫助曾帥找回親人,而自己卻再次踏上了尋親之路。
這部電影生動地再現了現代社會的殘酷情形,表現出父親為了兒子,而苦苦的堅持尋找著,生動地體現出父親那份偉大的愛。一位父親是一家之主,是一個家庭的棟梁,他為了使一家人再次團聚,為了使家人不再傷心,為了使家庭再一次幸福美滿,成為一個匯聚歡樂之地,自己去苦苦地尋找著失散的兒子,並抱著不找到兒子不回家的意念,尋找數十年。
這部電影同時講述了作為孩子的曾帥,因為尋親路上遇到的.困難,而決定放棄,與作為父親的雷澤寬在尋親路上為了尋找兒子而四處奔波,並多次勸解曾帥堅持作比較,更加生動地體現出父親對子女的愛大過於子女對父母的愛。有時,在遇到困難時,孩子或許會馬上放棄,而父母卻一直堅持到底,可見父母愛子女之心勝過子女愛父母之心。
一次失去,對於那些人販子來說,可能只是一件常事,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卻是一生的悔恨。回想起父母對我們做的那些點點滴滴,和我們對父母的所做,不禁心生悔恨。我們擁有父愛及母愛,和親人相依偎,卻總感到不滿與怨恨。我們應該與那些走失的孩子相比,感到知足。我們的成長有家人的呵護,我們的身邊有父母的關愛,我們生活在避風的港口,不受風吹雨打。
陽光早已照射於頭頂,溫暖安逸,而那株草卻仍在孤獨之處,殊不知世間究竟有多少這樣的草?
❸ 小學生失孤電影觀後感四百字
符合作家導演彭三源往編劇作品向風格首部執導電影《失孤》拍精準細膩氣沒刻意苦情催淚卻種真實悲愴溢滿銀幕沒故作艱深或宏卻番塵世唏噓雷澤寬摩托車輪終綠色往前像命河流奔騰息尋海報迎風招展像京劇名背靠旗象徵著肯妥協信念刻所尋找放棄執念、悔恨、焦急、絕望都隨風散詩般容
往打拐題材同《失孤》角度表現拐賣童敏題材面父母鍥舍劉德華飾演雷澤寬騎著摩托斷行走詢問探訪歷盡苦難15光陰春秋苦苦尋覓著消息另面則拐童存困境井柏飾演曾帥則位拐孩特殊身份沒身份證能做火車、飛機談戀能結婚內深處懷著童簡單記憶:鐵鎖橋竹林母親辮
影片通兩邂逅、同行讓父母孩特殊式相聚雷澤寬曾帥同行路漸漸產父、更勝父依戀論起吃霸王餐罰刷盤板娘調戲輕松刻泡澡並排躺著搞基幽默段落夜市都害怕彼走丟潛意識每鐵鎖橋旁共同面失落或打工洗車盡情玩耍都給題材帶同往情體驗寫意鮮極具真實
除兩外吳君飾演販梁家輝飾演警察孫海英飾演失孤爹倪景陽飾演都市媽媽形形色色路志願者都各角度各同狀態組幅完整群像
本隨便情節能煽淚現實主義題材拍戲劇、沖突類型化像《親》曾經做彭三源卻沒做劉德華沒演《失孤》堅守著作家電影基本格調通錦綉江山命禪意融入間悲劇哀傷悲凄抒發更深厚、更韻味情形貼撫慰送給些與親失散父母孤
雷澤寬尋路挨打受餓摔跤卻始終沒放棄冥冥親情召喚路才能受自父親自我救贖曾帥則曾找親父母困惑於養父姐姐情義父疏彼照影片現實思考
東情講身體發膚受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親離散面像雷澤寬苦苦尋覓憑其自道沒錯選擇題片尾曾《支佬》《新少林寺》《賊》《墨攻》等影片悟劉德華再度釋雷澤寬問僧我能能找啊著啊僧概意思說:找緣起找緣盡堅持便相見
佛家禪語智慧執著於具體答案亮雷澤寬再路行駛盡路漸漸隱入片盡命條路說沒盡千山萬水何嘗種靠岸
❹ 關於失孤觀後感三篇
影片《失孤》從情感角度出發,將失孤數年的父親和缺乏父母關愛的孤兒聯系在一起,用情感詮釋找尋路上的存在感。下面是我精心為您整理的失孤 觀後感 三篇,希望您喜歡!
失孤觀後感三篇篇一
在中國的社會關系環境中,父子是一種特殊關系的存在,會高於眾生、高於世界,甚至高於自己,變成一種超脫自然的愛,可以具象出一個「孝」字,拆分開來便是老與子。電影《失孤》便是將這種關系演繹到極致,講述了一老、一子的 故事 。這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以尋子為主線,以父愛動人心的溫情公路片。由已為人父的劉德華,人氣小生井柏然主演,梁家輝、吳君如助陣,相信隨著3月20日上映時間的臨近,應該會為時下烏煙瘴氣的電影市場亂象,帶來一縷清風。
這部影片的故事並不復雜,八個字便可概括:失孤-尋孤-遇孤-成孤。影片開篇,便是一張嬰兒的照片,清澈純真的眼神與將要上演的世間丑惡形成鮮明的反差。之後,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一副民工打扮出場,明明可以靠臉生存的他,就是這樣任性到偏偏要靠才華。接下來的5分鍾,他沒有一句台詞,只通過眼神的變化、肢體語言的表現,來展示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選擇這樣的開頭表述,讓處於喧囂世界的觀眾很快靜下心來,來看「失孤」的劉天王如何踏上「尋孤」旅程。
《失孤》並沒有誇大這個人物的苦情,而是通過一張地圖、一輛臨近報廢的摩托、衣衫襤褸包裹下那黝黑乾裂的皮膚,來讓觀眾理解他這15年裡,為尋子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後來,井柏然飾演的孤兒曾帥闖入了他的生活,影片進入「遇孤」的情節。故事發展到這里,其實曾帥已不是一個孤兒,因為他知道自己太多身世,相反雷澤寬成了孤兒。曾帥尋找父母的過程並沒有很曲折,他的出現更像是為雷澤寬 編織 了一場夢,哪怕沒有血緣關系,但這對老與子的關系,已經達到的「愛」的層次,也成為影片中最精華的部分。
曾帥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庭。雷澤寬開始夢醒,發現原來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兒,他踏遍祖國各地,表面是尋子,其實更是像一個遊魂在跟著一盞明燈在踱步,用尋子的行為來麻痹自己冰冷的內心。於是,《紅樓夢》一樣的結尾來了。影片中段,有雷澤寬燒香拜佛的情節,這樣的伏筆也預示了結局最終是來佛理來化解。執拗,稱為痴,與其找不到,不如放下,所謂緣起、緣滅,緣聚、緣散。這樣的編排,又將影片上升到一種哲學與禪意的高度,令人回味。
影片中還有一位尋找兒子的母親作為輔線,她在自己兒子獲救的同時,並沒有耐心得等來那一刻,最後絕望得選擇了跳水自殺,同類型影片《親愛的》也運用了相同的表現手法。這個橋段並不是獨立的存在,其實是雷澤寬的另一面人性的體現,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是,母女團聚可能就在後天,但大多數人往往絕望得死在了明天。此外,影片運用大量自然風景,甚至讓人有點看「請您欣賞」的即視感,但這種鏡頭與主題綠色彩的運用,恰恰是導演的用心之處,因為綠色恰恰代表著生命、生機和希望,並時刻向觀眾傳遞著這種力量,足見這部電影並非打著明星的旗號消費苦情,而是一部真正的誠意之作,催淚大片,值得一看。
失孤觀後感三篇篇二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於泛濫的感情催淚,在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華。尤其是結尾處,雷澤寬的摩托車在綠色的大地上行使,繼續他的尋子之旅,充滿了對於生命殘缺的不妥協,使得該劇進入到了宗教和哲學的境界。
作為一部描寫拐賣 兒童 題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作為被拐兒童父親的雷澤寬和被拐兒童的曾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為了自己的救贖,15年來騎著摩托車不停地行走、詢問、探訪、歷經磨難,苦苦尋找兒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帥,則因為特殊情況,沒有身份證,所以必須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會人身份的建構。在同行中,他們漸漸產生了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依戀。最後,曾帥找到了自己親生父母,而雷澤寬繼續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中國 文化 中,由於缺少宗教這個維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同時,從影片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兒童尤其是男嬰有著很大的市場。
作為一名曾經的准文藝青年,我這人心思向來比較細膩,當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關,所以我看這部影片時會結合自己的心情做過度解讀。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其實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偶然往往會註定自己的人生軌跡。在有的人看來很平常的幸福,對於另一個人而言則是奢望。但是,這也許就是真實的人生吧?就像雷澤寬的堅持,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來總是在追尋一個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夢」,30幾歲的人了,對於很多事,還是有點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也許有點傻氣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澤寬一樣,找到了親生兒子又如何?15年的時光沒有了,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長的樂趣。可是,如果就此放棄,他也不會甘心。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15年來伴著希望的尋找,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這15年,他不會那麼積極地幫著曾帥尋找父母。
其實,學問、愛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當然,影片最後雷澤寬的頓悟來自佛家的「緣」說。但是,我還是覺得__應對人生苦難的態度更符合我的偏好。甘心領受苦難和殘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認,看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達不清,姑且寫下留存。
失孤觀後感三篇篇三
睡不著,於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電影《失孤》,總體感覺還行,特別是劉德華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鏡頭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寫寫失孤妻子生活狀況,農村現狀,會更豐滿。
妹妹看完這部電影受教了,更了解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苦難,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完影片我問妹妹,影片寫的是怎樣凄慘的故事,為什麼一路都是春天,滿眼鬱郁蔥蔥。她沒有回答,我說是希望,那個年輕的媽媽,堅持著,在馬路上不斷散發著尋子的傳單,在大雨中撐著傘等待,她撐起的是希望啊。但當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卻離去了。還是希望,因為她的希望破滅了,失孤的父親為何不讓失家的男孩見那失孤的母親?因為希望,父親怕男孩擊碎了媽媽的希望,怕她撐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幾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備放棄。那父親說,你只找了幾天,而我已經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兒驚醒了,最後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影片反復出現鐵索橋,竹林,母親的長辮子,這些都是希望的載體啊!
這說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堅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個凄慘得有些壓抑的故事,但導演還是不斷放飛希望。所以影片發生在春天,滿眼花開了,樹綠了。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導演不希望人們太絕望。失孤父親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給錢的交警,免費修車的小伙(後來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證了佛法的捨得、報應),眾多的志願者的溫情,我不認為這是導演粉飾太平,我相信這是真實的現實。
當然,人是脆弱的,向著希望爬行的路很艱辛。失孤父親也有困惑的時候,他不理解為何丟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動搖他的堅持是否有意義。失孤父在問佛,其實問出了所有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認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親和出家師傅的對話,「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
這是個很開放的結尾,對於這段話,每人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因緣。
影片最後,父親又上路了,因為他更堅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覺得自己是父親,他覺得他和兒子就剩一張窗戶紙。
佛法講因緣,我講希望。我還不夠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樣,始終要堅信:活著就好,活著就有希望,並不斷告訴自己,一步步向著希望奮進。
❺ 小學作文電影失孤觀後感500
《失孤》觀後感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 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 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於泛 濫的感情催淚,在剋制中完成了感情 的升華。尤其是結尾處,雷澤寬的摩 托車在綠色的大地上行使,繼續他的 尋子之旅,充滿了對於生命殘缺的不 妥協,使得該劇進入到了宗教和哲學 的境界。 作為一部描寫拐賣兒童題材的影片, 其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作為被拐兒童 父親的雷澤寬和被拐兒童的曾帥。劉 德華扮演的雷澤寬為了自己的救贖, 15年來騎著摩托車不停地行走、詢 問、探訪、歷經磨難,苦苦尋找兒子 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帥,則因 為特殊情況,沒有身份證,所以必須 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 社會人身份的建構。在同行中,他們 漸漸產生了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依 戀。最後,曾帥找到了自己親生父 母,而雷澤寬繼續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中國文化中,由於缺少宗教這個維 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具有 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 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 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同時,從影片 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 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兒童尤其是 男嬰有著很大的市場。 作為一名曾經的准文藝青年,我這人 心思向來比較細膩,當然也和最近的 心境有關,所以我看這部影片時會結 合自己的心情做過度解讀。在看這部 影片時,我想到,其實我們生命中的 一個偶然往往會註定自己的人生軌 跡。在有的人看來很平常的幸福,對 於另一個人而言則是奢望。但是,這 也許就是真實的人生吧?就像雷澤寬 的堅持,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 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哪一天心安 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來總是在追尋一個連 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夢",30幾歲的人 了,對於很多事,還是有點不甘心, 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也許有點 傻氣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澤寬一樣, 找到了親生兒子又如何?15年的時光 沒有了,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 成長的樂趣。可是,如果就此放棄, 他也不會甘心。但是,換個角度來 看,這15年來伴著希望的尋找,卻也 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這15年,他不 會那麼積極地幫著曾帥尋找父母。 其實,學問、愛情、人生也大都如 此。 當然,影片最後雷澤寬的頓悟來自佛 家的"緣"說。但是,我還是覺得基督 教應對人生苦難的態度更符合我的偏 好。甘心領受苦難和殘缺,勇敢地前 行。
❻ 電影失孤的觀後感
符合女作家導演彭三源在以往編劇作品一向風格,她的首部執導大電影《失孤》拍得很精準,很細膩,也很大氣,沒有刻意的苦情催淚,卻有一種真實的悲愴溢滿銀幕,沒有故作的艱深或宏大,卻有一番對塵世的唏噓,雷澤寬的摩托車輪,最終在綠色的大地上一往無前,就像生命的河流奔騰不息,尋子海報迎風招展,就像京劇中名將背後的靠旗,象徵著不肯妥協的信念,那一刻,所有對尋找還是放棄的執念、悔恨、焦急、絕望,都隨風散去,如詩般從容。
和以往的打拐題材不同,《失孤》從多個角度表現拐賣兒童這一敏感題材。一方面是父母的鍥而不舍,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騎著摩托不斷行走,詢問,探訪,歷盡苦難,15年光陰春去秋來,苦苦尋覓著兒子的消息。另一方面則是被拐兒童的生存困境,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則是一位被拐的孩子,因為特殊的身份,沒有身份證,不能做火車、飛機,談戀愛不能結婚,內心深處懷著對童年最簡單的記憶:鐵鎖橋,竹林,母親的辮子。
影片通過兩個人的邂逅、同行,讓父母和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相聚,雷澤寬和曾帥在同行的路上,漸漸產生不是父子、更勝父子的依戀,無論是一起吃霸王餐被罰刷盤子又被老闆娘「調戲」的輕松一刻,泡澡後並排躺著「搞基」的幽默段落,在夜市裡都害怕彼此走丟的潛意識,在每一個鐵鎖橋旁共同面對的失落,或是在打工洗車時的盡情玩耍,都給這一題材帶來不同以往的情感體驗,寫意,鮮活,又極具真實感。
除了兩人之外,吳君如飾演人販子,梁家輝飾演的警察,孫海英飾演的失孤老爹,倪景陽飾演的都市媽媽,還有形形色色的路人和志願者,都從各個角度,各個不同的狀態,組成一幅完整的群像。
這本是隨便一個情節就能煽出淚來的現實主義題材,可以拍得很戲劇、很沖突,很類型化,就像《親愛的》曾經做過的那樣,彭三源卻沒有那麼做,劉德華也沒有那麼演,《失孤》堅守著作家電影的基本格調,通過錦綉江山,把生命的禪意融入人間悲劇,哀而不傷,悲而不凄,抒發出更深厚、更有韻味的情感,形成最貼心的撫慰,送給那些與親人失散的父母和孤兒。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挨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後,困惑於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
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後,怎樣面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片尾,曾在《大支佬》《新少林寺》《天下無賊》《墨攻》等影片中多次了悟的劉德華再度釋然,雷澤寬問僧人,我能不能找到他啊?他是不是還活著啊?僧人大概的意思是說: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你堅持到了,便有相見之時。
佛家的禪語是大智慧,不會執著於具體的答案。天亮後,雷澤寬再次上路,行駛在無盡的路上,漸漸隱入那一片天地的無盡生命之中,那一條路對他來說,是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可是,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靠岸。
❼ 打拐題材電影《失孤》觀後感
導語:電影《失孤》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我收集整理了這部影片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失孤》觀後感1: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了,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 "
佛教中一切皆為緣。 影片末尾雷澤寬遇到和尚的一幕無疑是全劇的點睛之筆。 於是,我們看到,清晨時分,在漸漸消弭的佛音中,那個瘦弱乾枯、不堪一擊但懷揣希望、不辭辛勞的身影,開著摩托,又一次,不明遠方地上路了。
佛音漸消在發動機隆隆的轟鳴中,在風吹稻香的簌簌中,在雲卷雲舒、日月更替的歲月輪回中。現實里的佛音歸於沉寂,心底里的佛音持之以恆。那一句"緣聚自會相見",雷澤寬信,所以心中已成習慣、成信仰的事情--尋子,自始不滅。
15年,尋子15年。有多少事情能經受時間考驗如此之久?在看同題材影片《親愛的》之時,我也一直困惑於此:有這樣長的苦尋時間為何不選擇再生一個孩子?我大概是因為沒有結婚生子,才不解為父母者的失子之痛。《失孤》倒是讓我突然明白了一些。
曾帥是一個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拐賣來的孩子,但他不敢對別人訴說,更不敢讓養父母知道,他生怕自己把手中現有的一切也失去了。但畢竟血濃於水,他渴望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親口問問他們當初為什麼那麼不小心,他渴望知道現在的他們到底生活得好不好,他渴望弄清楚自己是誰、根在哪。他說,"小時候怕自己死掉,父母就找不到我了,現在怕父母死掉,我就找不到他們了。"他的話無形之中給了雷澤寬繼續前行的動力。而苦苦尋子15年的雷澤寬說,"我的老母親活得很小心,因為怕我和媳婦會責備她,她那是活嗎?是受罪!我的妻子也很小心,因為怕我離開她,也是活受罪。我其實很膽小,不敢回家,怕家人看到只有我一個人回來。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 他唯獨沒有提到自己,他當然更是受罪,欠債、車禍、被群毆、露宿街頭、打工......只有在路上受罪才讓他在心靈上不那麼受罪。 雷的話也更加堅決了曾帥找尋父母的決心。
就這樣,一個尋子、一個尋家,雷曾二人在尋途中相互鼓勵、扶持、照顧,建立了一段特殊的情義,似友情、更似親情,或許可以叫做"臨時父子"。一個人走是孤獨,兩個人一起走,多少是種幸福。
回到那個困惑,我在曾帥和雷澤寬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無辜的孩子、殷切的企盼、失魂的父母、漫長的等待,而骨肉連心,這份煎熬一定是相互的,唯有尋找才能贖罪,唯有尋找才能心安。
但我知道,臨時父子的幸福一定是短暫的,影片導演不會讓倆人尋路相伴、一直到老。一定會運用對比的手法,使其中之一成為幸運兒。而這個幸運兒是,曾帥。
通過網友的協助,他找到了回家的路, 雖然記憶中的鐵索橋、竹林和長辮子都沒有了,但爸爸媽媽還在、一直在、始終都在。 他終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正身份:毛雪松、來自重慶。他終於不再是黑戶,有了身份證,能坐火車、能和心愛的姑娘領結婚證。
值得一提的是,雷澤寬陪曾帥回村相認的那天,穿的是一件結婚時候穿的西服,這足以看出他的鄭重,但這份"鄭重"又與自己何干?越是鄭重越是苦痛。而曾帥也一定覺察到了,所以故作輕松地嘲笑他"老土",還在看到橋頭歡迎回家的橫幅時說"太搞笑了",他企圖緩解這種鄭重帶來的傷感氣氛,但傷感對他而言,終歸是淚中帶笑,因為父母就在不遠處翹首以待。曾帥下車回頭看了看雷澤寬,夾雜著感謝、不舍、祝福種種情愫,而後轉過身對著生他的這片土地大聲吶喊"我就是毛雪松!"隨後母親的那一聲撕心裂肺的嚎哭,震盪了空氣、山川和人心。雷澤寬站在車旁看著他們一家三口團聚的樣子已經泣不成聲,周圍是一群替老毛家高興的村民一擁而上。這一喜一悲的對比著實令人心碎。我想,這一刻雷澤寬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他的淚水裡一定有三個層次:一是為曾帥找到回家的路而高興,二是為這段短暫而幸福的臨時父子關系的終結而不舍,三是為自己的孩子至今還不知所蹤而難過。雷澤寬的傷感是笑中帶淚。
影片中還有一個對比--長裙女人。
長裙女人的女兒被人販拐走,她不知疲倦地發尋人啟示、歇斯底里地朝交警怒吼、雨天里為印有女兒頭像的易拉寶打傘......但痛苦不堪的她最終在大橋上縱身一躍、撒手人間、再無留戀。她不會知道,就在她選擇結束生命的同時警方已經成功解救了她的女兒。觀眾為長裙女人深深嘆惋,為何不能再堅持一下,就一下!大概緣分要交給相信緣分的人,她等不了了,唯有以死謝罪、尋求慰藉、方得解脫。長裙女人與雷澤寬是現實世界中尋子父母的縮影,面對心靈跟肉體的雙重摺磨,多少人放手,多少人堅守?
曾帥和家人團聚,小女孩被成功解救,雷澤寬摩托後飄揚的三面旗子里有兩面已經有了著落,而自己的兒子又會在哪裡?他的背影在一條很長很長的鄉間土路上漸行漸遠。我願意相信兒子就在不遠的前方。活著就有希望,緣聚自會相見。佛音落定,燭火不熄。
《失孤》觀後感2:
今天忙中偷閑,觀看了正在熱映的電影《失孤》,為自己剛剛結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失孤》2015年由華誼兄弟製作,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等主演,講述的是農民工雷澤寬(劉德華飾)在尋子路上與自小被拐賣的青年曾帥(井柏然飾)相遇、二人最終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雷澤寬的兒子雷達四歲時被人販子拐賣,為了尋找被人販子拐賣的兒子,十五年間他騎著摩托車走遍了半個中國,同時還熱心地幫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尋找孩子;在尋子途中,不斷有好心人對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給他塞錢的交警,有來來往往的路人,背後還有千千萬萬的網友;半途摩托車發生故障,年青小伙兒曾帥免費為他修理,二人結下了情誼;在福建了解一位被拐賣的男孩是否是他丟失的兒子時,雷澤寬被孩子的養父母及其他漁民一頓痛打,摩托車也因此損壞;曾帥以自己的摩托車對雷澤寬免費相助,並且與他一同踏上了尋子、尋父之路;尋找途中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感情之深形同父子;歷經千辛萬苦,雷澤寬終於幫助曾帥找到了親生父母;此後,雷澤寬繼續踏上自己未竟的尋子之路。
拐賣人口問題和獨生子女政策是一對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沉重社會話題。前者給失去孩子的父母和家庭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而後者則是產生前一問題的重要誘因。近些年來,反映這一題材的影片不少,它們角度不同、各有特色。但是,本片通過雷澤寬的尋子故事,突出地反映出了拐賣子女問題在進城務工農民工階層身上的高發性,需要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
這部電影出現的群眾演員不少,主要人物並不是很多,但演員的演技表現不錯。"華仔"之敬業精神令人敬佩,破舊的農民工衣服穿在身上,竟然和他融為了一體;井柏然的帥氣特別吸引人,他渴望回歸親生父母身邊的迫切心情表達非常到位,他的摩托車車技同樣令人十分欣賞;二人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小亭子下相偎而睡、形同父子的場面更是特別感人。另外,最煽情、最賺取人們眼淚的,恐怕還是劇中曾帥的父母聽到兒子找到時的激動話語和一家三口相見時的痛哭失聲場面,既讓人對"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無形之間也使觀眾對人販子給他人帶來家破人亡罪行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劇情中出現的一些對白,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尋子途中晚上出家人對雷澤寬開導、寬慰的極具哲理的話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使人對父子之間綿延不絕的親情再次有了痛徹心菲的感悟。再如,雷澤寬所說:"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使人對他的朴實無華充滿了敬意。
本次看電影,我首次從片頭開始看到了全劇完全結束,既是對自己的獎賞,也是對所有電影製作人的感謝。看完之後的感覺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是特別的離奇,但是在不經意之間,使人感受到了一種父愛如山、不離不棄的高大形象,同時向全社會傳遞出了"一人有難大家幫"的正能量。同時,我們在為劇中一家三口重新團圓喜極而泣的時候,也能夠忽然想到對於自己父母應有的感恩之心與子女行孝之無限可貴。總體而言,即使不能說是上等的佳作,應該說還算是一部不錯的片子,能夠在使我們偷偷灑淚對片中人物寄予無限同情的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華。
除了欣賞劇情與演員的陣容,對於影片充滿好感的另一個原因是滿眼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無論是武夷山區,還是漁民捕撈的海邊灘頭,亦或是四川依山傍水的小村莊,更有那令人目不暇接、遍布全國、橫亘河上的各式鐵索橋,對於觀眾而言感受的無疑都是心曠神怡。在這樣的美景襯托之下,欣賞著老帥哥"華仔"和小帥哥井柏然或單獨或共乘摩托車飛馳在或筆直或盤旋的公路之上,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
在我看來,在百忙之中於電影院用心品味一部影片,不僅是一種經典的小資情調,同時也是最好的放鬆身心的休閑方式之一。最後,希望在日後能夠觀賞到更多類似的影片佳作,既為國人升華精神和放鬆神經提供可能,同時也以之為媒介多多向外傳播我們的價值觀,在全世界不斷鍛造我們的文化較實力。
《失孤》觀後感3:
電影失孤觀後感:一段極簡主義的尋親之旅:先給影評定個調:至少應該是我的國片十佳備選。原因如下:導演處女作懂得做減法,劇作有一定的深度,不存在起鬨消費熱點現象,整體完成度尚可。
天惹,觀眾對現在國片要求真是低到塵埃去了。(笑哭)
故事很簡單:雙男主公路尋親的故事。
《失孤》是彭三源作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編劇起家的彭三源在劇作上下的功夫能夠明顯看得出來,以目前成片的完成度來看,劇本的成色應該還能上浮30%。尤其是劉德華老師這條主線還是相當扎實的。在影像的調度上明顯優於對白敘事,對我來說,最喜歡的段落就是片中人物毫無語言對白的那一段,影像上先入為主的極簡主義能夠看得出來導演的不貪心,捨得做減法,不在乎激烈的戲劇矛盾的沖突,安安靜靜地將兩個"公路尋親"的故事。劉老師騎著他那輛"悍馬級"的嘉陵摩托從茫茫人海中穿進鏡頭,默默地發著傳單,默默地忍受著陌生人或好心的規勸或無意的嘲弄,不發一言,又默默地騎著摩托車消失於被"霧霾"影像籠罩的路的盡頭。這是一段沒什麼交代的尋親之路,只能走著,走著,抓住些許看似有希望的"線索",就像劉老師自己說的那樣:我自己走在路上,才能讓自己不愧疚。
劇作上的優點還表現在電影中若隱若現的社會批判,許多同學詬病的節奏和剪輯的問題,大概也是在這里可以得到某種解答。
首先,電影中有條支線:年輕媽媽丟失幼女周天意,小女孩兒輾轉被人販子買到各地,最終靠的是路人無意間施以援手,才得以被解救。電影中還有兩處對這一情節的呼應處理:一處是網友糖果告訴雷澤寬泉州某漁村有一個被抱養的少年很像他被拐的兒子,引發雷澤寬南下福建尋子,但失敗而歸;另一處便是曾帥最終能夠找到親生父母親,能夠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也是靠一個叫小居的志願者無意間在網上搜索並熱心地報了案,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致使他可以成功尋親。這兩個情節的發生,觀眾其實並沒有看到任何官方機構的第一時間介入,所有呈現出來的細節都是民間自發組織和志願者們微薄的力量(影片字幕感謝了"寶寶回家"這一志願機構)。也就是說,這一樣一個時而出現,背負巨大人生悲劇的社會群體完全沒有受到主流力量的幫扶,官方立法的保障。能夠看得出來,導演似乎有意的在規避《親愛的》中出現的道德贖罪的敘事邏輯,而是隱晦對這一社會現象做出她自己的評價。
第二,雷澤寬老師的兒子被拐是具有偶然的,他自己問過大師:為什麼偏偏是我兒子被拐?(這一情節隱隱有深意)但曾帥的被拐其實是很有寓意的,電影中說過他是因為在集市上吃一碗豆花被拐跑的,時間大約是在90年代初期,影片中對曾帥印象中出現的鐵索橋,竹林等實在景象最後倒塌的處理似乎是有意在劍指拐賣人口這一"現代主義的社會病症"正式出現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當中。如若不是曾帥的第二條線索,他如何能在有生之年之年找到早已因為公路改造而被砍掉的竹林和拆掉的鐵索橋。記憶中的"回家之路"被現代化發展的腳步碾壓的稀碎。
重慶這個城市已經無數次出現在中國電影中,第六代的地下黨導演們最愛它,這個地方擁有天然的現代與傳統的牽連和割裂,她日新月異,她舊影重重,三峽大壩淹沒的是從前人類的根基,又迎來了下一代的新生,自然必須承受被犧牲的"義務"。重慶這個小妖精的寓意就是它既是拆毀,又是新生,它已然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文化符號,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的全方位都可以濃縮在這個天天都在柴樓蓋房的地方。將曾帥的人生之初和最終結局放在這里,自然是頗有深意。不過,如果能夠更加露骨一點我就更加喜歡了。
第三,劉老師在幫助曾帥完成尋親之旅繼續踏上征程的時候,路遇一群修業的和尚,並完成了一番看似玄妙的對話。劉老師不無悲傷地講:為什麼偏偏是我兒子被拐?大師曰:他來,緣聚,他走,緣散;你找,緣起,你不找,緣滅,人生在世,多行善業,才必有好果(大意)。在我看來,這段情節的發生略微突兀,但也合情合理。細細想來,大師的話本來也不是對雷澤寬所說,雷澤寬不需要佛言來自我安慰,大師言說的對象恰恰是銀幕之前的我們。昭昭眾生,但凡對生命和人性懷有敬畏之心之人,斷不會做"拐賣人口"這樣傷天害理的事情的。然而,中國社會早已浮躁至此,信仰缺失的當下,那些陌生人的小善良如何能夠抵禦得了這深不可測的人性黑洞。面對這一族群,在立法不嚴,官方漠視的情況下也只能依靠這微弱的信仰力量去約束被釋放的暗黑人性,這或許是導演釋放的一點小善意吧,能夠對銀幕之前的大眾起到些許作用也是極好的。
李屏賓老師的攝影師具有典型的台灣自然風,四川的景色非常襯他的風格(為我的家鄉感到自豪)。小清新似的逆光拍攝造成了意外的"霧霾效果":雷澤寬騎著摩托車從逆光中來,到逆光中去,背影孤單,前路漫漫,渺渺茫茫。就像他這十五年的尋子之路,看不見方向,看不到希望,只能不停地走,走,人淹沒在了這個飛速發展的大時代里了。
劉老師自從邁入了知命之年,選擇的角色更多的是趨於社會責任感,而且也只有這類片子演起來似乎能夠找到些許門道。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劉老師近年來備受肯定的電影都出現在三四月這一淡季檔期,且都是和活明白了女性導演合作(嚶嚶嚶--硬拗)2011年的《桃姐》橫掃中港台幾大電影節以及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大放異彩。讓半輩子活在"只有顏,沒有演技"的言論里的劉老師揚眉吐氣了一把,片中對於普通男人的生存困境的處理,以及清爽細膩的表演方式都可以服眾。說到底,劉老師畢竟是一塊浸淫了華語影壇三十年的老薑。
《失孤》中,他依然是誠懇地在"走心",對於處於社會底層更加困頓的內地失孤中年老男人的人生困境,演繹得還算可以,個別處甚至拿捏得當,譬如一個人騎著摩托車走南闖北,沉默寡言地尋找著丟失了十五年的兒子時(真不是黑,咳咳咳)。這次的表演也應該能讓他在今明兩年的頒獎典禮上撈得一二的,與他比起來,井柏然的表演讓人十分出戲,演技著實讓人拙計啊,台詞功底欠缺,念對白的念得我尷尬症直犯(別打我啊,我是顏粉啊!)一口亮晶晶的烤瓷牙,渾身散發出巴黎時裝周的潮男氣息,哪像是個國道上修車店裡的小工嘛,帥得讓人合不攏腿,看完只想說,寶寶,別哭,我們集資給你辦戶口!
當然,這片子肯定會拿來和《親愛的》做對比,肯定的是它肯定是在表演上比不上《親愛的》,甚至最終的社會效應。但與《親愛的》那種分分鍾拿著芥末往你眼睛上湊的煽情路數相比,我還是喜歡這部電影裡面這種不算克制但是不著痕跡的溫情方式:因為演員完全讓我哭不出來,能夠哭出了的是超級棒的配樂。O(╯□╰)o
對於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失孤》這種能夠在電影中賦予一些電影之外的東西的電影,比如去探討為何在近二十年中國會這么密集地發生"拐賣人口"的現象,深層原因在何處,官方立法機構是否有對此作出應有的反應,又或者在前兩層都沒辦完成的情況下,當下浮躁的中國需要做點什麼?也許這才是這類電影應該承載的目的和意義。
《親愛的》裡面那種人人都有苦難,人人都能到的救贖的中庸邏輯和情感泛濫策略真的可以歇歇了。
❽ 失孤電影觀後感700字,請幫忙啦!!!!!!!!!!
《失孤》觀後感!
如果以一個詞兒來分別描述《失孤》與《親愛的》,就是顏色。《親愛的》電影畫面充滿了冰冷刺骨的顏色,而《失孤》的電影畫面則擁有著紅綠相間的暖色,用顏色的區別衍生來看可道破其中玄機——《親愛的》寫實且殘酷,《失孤》則擁有一股讓人暖心的正能量,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
同樣是以拐賣兒童事件為題材,然而《失孤》的創作風格卻是另外一種,作為一部有著公路片影子的尋親電影,第一,《失孤》沒有採用傳統的劇情片故事架構,第二,沒有刻意設置太多矛盾沖突,更多的是以情感的訴求為切入口引導觀眾進行想像,首先是貫穿全片的尋子之路,在人物心態上就很能讓人產生共鳴和同情,其次是主人公雷澤寬(劉德華飾)的台詞設置並不是太多,他的行為和思想很多時候都是通過眼神和肢體語言來展現的,包括他遇到了和他有著相同遭遇的曾帥(井柏然飾)時,那種相濡以沫中溢於言表的父親責任雖然隱晦,但卻能深深觸動觀眾,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莫過於當劉德華回頭不見井柏然時露出的焦慮與不安的細節,雖然滑稽,但卻讓人倍覺回味與真實;與井柏然嬉戲打鬧的過程,一個落寞孤獨慣了的父親找回了難得的笑容時是那麼親切與自然。與《親愛的》的相比,《失孤》是平靜、含蓄且又文藝的,其實以文藝片的方式來表現尋親的故事是非常冒險的,然而正是《失孤》淡淡地卻又恰如其分涌現的人文色彩反倒有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片名所謂《失孤》,在這里不僅表現了一個人物(或群體)的狀態,其實也是一段心靈的啟蒙,影片這里有三個人物對照,一個是因丟失孩子發瘋自盡的婦女,一個是輾轉全中國千里尋子的雷澤寬,還有苦苦尋找回家的少年,都形成了呼應又對照的關系,也是社會上不同受害者們的真實寫照,然而《失孤》最主要回饋觀眾和社會的是永遠不要放棄尋找的勵志主題,其實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彭三源拍《失孤》的時候刻意放棄了狹小的短景,而大量使用了寬闊的遠景鏡頭,讓明亮的光線不時照入到觀眾心裡,也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失孤》的消沉和絕望。
整部電影最大的賣點自然是劉德華,雷澤寬這個角色絕對是他從影以來最大的突破,在《失孤》里,劉德華完全卸下了偶像包袱、褪去了港星的味道將一個執著、質朴卻又可愛的農民父親演繹得活靈活現,這還是讓我感到比較敬佩的。他在影片中貢獻了好幾場讓人印象深刻的催淚表演,一場是當井柏然找到親生父母時,劉德華留下了不知是不舍還是喜悅的淚水;第二場是當他問卜僧人兒子還有沒有希望找到時,眼神堅毅卻又充滿悲傷,戲味十足。相比這些戲里角色的感動,最令人動容的也莫過於全民偶像能夠放下角色架子,躬力親為讓人們都去關註失蹤兒童案件的舉動了吧。
❾ 《失孤》觀後感
打拐是現在社會的熱點,昨天我買電影票去觀看了《失孤》這部影片,全片大概講了三類人,一個是劉德華主演的老雷,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去全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一個個找;還有一個是在街上丟了孩子的年輕媽媽,一次次的在街上徘徊,但當最後孩子找回來之後她卻跳河自盡了;還有一個是井柏然飾演的曾帥,他是被拐的,他渴望找到自己的父母。
我們先來說說老雷這個人,他是一個朴實的農民工,騎著他的摩托車,後面掛了兩面類似旗子的尋子訊息。一路上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他都只是騎著摩托車,臉上除了苦悶沒有了別的表情,話也極少,我想我們都能讀懂他的苦,但卻很少人懂得他的心,那顆渴望找到兒子的心,那顆渴望給妻子,給老母親一個交代的心,那顆渴望全家團聚的心。
直至他遇見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可以說他倆是心心相惜的,都渴望找到自己的家人,那時的老雷臉上才有了喜怒哀樂的表情,他們一起泡澡,一起休息,一起去尋找曾帥記憶中的鐵索橋、竹林,還有媽媽梳的長辮子。當他們一起上街時,只要稍不見彼此,就會發了瘋的尋找,電影里雖然用比較詼諧的方式描寫這段,但是恰恰是這個細節,寫出了他們的內心,他們對「丟」太敏感了,因為他們怕這一「丟」就再也見不到彼此了,他們內心的惶恐與不安,那些拐孩子的人是永遠也不會理解的。
雖然是沉重的題材所拍攝的電影,但是電影中還是有很多的感人的小橋段,比如,高速公路上警察叔叔偷偷塞給老雷的200元;老雷把別人的每一份情都記在筆記本里;網友的熱心轉發及熱情的幫助。
雖然影片的最後,曾帥找到了他的家人,老雷還沒找到他的兒子,不管這部影片有沒有感到到你,我都希望能給社會一個警示作用。對於家庭個人,希望看好自己的孩子;對於拐孩子的,我希望迷途知返,別再破壞別人的家庭了;對於國家,我希望可以嚴懲那些拐賣兒童的,加強法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