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日戰爭電影影片觀後感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抗日戰爭電影影片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參考。
更多抗日戰爭相關內容推薦↓↓↓
抗日戰爭歷史資料300字
中國抗日戰爭有哪些大事
抗日戰爭各方戰損人數
中國抗日戰爭原因是什麼
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小兵張嘎》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他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而這時,八路軍的偵察連長鍾亮也正在張嘎家養傷,老鍾叔給張嘎親手做了一把木頭手槍,張嘎非常愛惜。而這時,奶奶為了掩護在她家的老鍾叔,英勇地犧牲在了日本鬼子的刺刀下,而老鍾叔也被日本鬼子抓走了。張嘎為了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他找到了八路軍,並且當了一名小偵查員。他配合偵查排長羅金寶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
在一次戰斗中,他得到了日本鬼子的一把手槍,偷偷把手槍藏在了老鴰的窩里,沒有把手槍交給隊長。為了攻打敵人的崗樓,他的傷還沒有痊癒時,就偷偷離開了養傷的老鄉家,在歸隊的時候被捕。當日本鬼子拷問他時,他毫不理會。當他的部隊成功闖入日本鬼子的基地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最終把敵人打敗,並且救出了老鍾叔,而且為奶奶報了仇。戰爭結束後,張嘎把藏在了老鴰窩里的手槍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用,並且記他立了一大功。他心滿意足,便把木頭手槍送給了胖墩兒。
我覺得我們應該像主人公張嘎學習。學習他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像他那樣,頑強不屈。
抗日戰爭電影影片觀後感2這周四,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為了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冬子的爸爸在戰斗中負了重傷,為了省下麻醉葯給其他紅軍傷員用,堅持不用麻醉葯動手術。手術中他渾身冒汗,但他咬緊牙關沒發出一聲呻吟。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群眾轉移,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潘冬子從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氣,有膽量;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崗哨的嚴密盤查,完成了給山上紅軍送鹽的任務;他巧改一字,使囤積居奇、勾結敵人的米行老闆損失上萬斤大米;他智斗兇殘的胡漢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大惡霸。看著這些精彩片斷,我既為他捏著一把汗,又從心眼裡佩服他。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我聽到這震撼人心的歌聲,便禁不住熱血沸騰。《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太喜歡看了,閉上眼睛,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浮現在我眼前。
看著這部影片,我自己也彷彿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每當看到紅軍戰士戰斗時陷入困境的場面,我恨不得沖上前去,幫助紅軍戰士把敵人消滅干凈。
看完這部影片,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應該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維護和平。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要像冬子的媽媽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准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
這部革命 故事 影片像導航的燈塔,處處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它又像戰斗的號角,時時催促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顆啟明星!
抗日戰爭電影影片觀後感3今天早上,我收看了中央6台播出的《雞毛信》。被主人公海娃的勇敢深深的感動了。
一天早上,海娃住的村莊被鬼子掃盪了。鬼子把海娃抓走當帶路的。在這之前,一位八路軍隊長交給海娃一封雞毛信,裡面裝著重要信息。晚上,鬼子們又冷又餓,便把海娃的羊搶走殺了吃,海娃想:幸好領頭羊沒有被搶走,要不然雞毛信就完蛋了……。
為了把雞毛信及時送給張連長,海娃想出了一個辦法,「逃走」。凌晨,海娃的計劃開始實施,海娃跑呀跑,終於跑到了第一座山,山上有鬼子揮動紅旗,海娃也跟揮手。結果,把信甩掉了,海娃過了關以後,便翻山越嶺,在休息的時候,發現信已經丟了,他便回去找信,雖然找到了,但又被鬼子發現了,海娃只好硬著頭皮回去。第二天,海娃騙鬼子說他知道一條捷徑,便帶領鬼子走進了山道狹窄的石公山,而鬼子卻不擅長走山路,海娃呢?趁機跑了。隨後幾個鬼子追了上去……。
鬼子越追越緊了,海娃對鬼子喊:「八路軍來了。」鬼子便信以為真,等他們反應過來,海娃早已跑遠了,正在這危機關頭,八路軍戰士從天而降,把海娃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最後,信安全地送到了張連長手裡。接著,張連長發動了攻勢,活捉了日本鬼子首領。
看完電影以後,我感覺海娃是個勇敢,機智的孩子,而且有一些辦法我們跟本想不出來。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危險事,便大呼小叫,而影片中的海娃在大敵當前時卻十分鎮定。所以,我們一定要向海娃學習。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B.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的戰爭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一
《我的戰爭》節選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的是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的 故事 。我想,《我的戰爭》選擇在「九·一八」紀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為的是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榮辱感,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80後的我,除了在教科書里學到了關於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之外,就是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相關歷史。我感覺影視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觀。近幾年,關於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製作越來越多,例如《百團大戰》、《集結號》、《辛亥革命》等,這與國家的方針政策息息相關。2013年11月,在考察山東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 文化 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主流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這也符合80後、90後的觀影需求,他們不太習慣通過歷史書了解歷史,而是對反映歷史的影視作品頗感興趣。
我對抗美援朝戰爭知之甚少,通過觀看《我的戰爭》,我被老一輩愛國將士的精神深深震撼著:中國抗美援朝軍人典型代表——九連連長孫北川,他身經百戰,習慣了槍林彈雨,不知道什麼是恐懼,是個真正的戰斗英雄。在第三場巷戰戰役中,當他陷入彈盡糧絕,生死一線之際,他陷入了劫後餘生的恐懼,面對殘酷的戰爭,面對隨時而來的死亡,面對隨時都可能失去的愛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戀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勵下,在面對戰友兄弟一個一個倒下之時,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呼喚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懼的陰影,再一次拿起了沖鋒槍,踏上戰場;文工團樂隊指揮劉詩文,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主動報名參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朝鮮戰場,可是在面臨極其艱苦的環境之時,又陷入了強烈的恐懼之中,最終,當女友文珺意外犧牲之後,劉詩文心底的堅韌終於被激發出來,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深愛我們的國家,「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二
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發爭議的影片!
這是一部在觀影後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與火交織的朝鮮戰爭,是這部影片聚焦的主題。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輕軍人為保衛共和國毅然決然奔赴戰場,在殘酷的血雨中所經歷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故事。
觀看完這樣一部「標准」構思的戰爭影片,感觸最深的首先還是戰爭暴力的血腥與殘酷。作為「裝飾死亡的藝術」,戰爭的殘酷從來就是古今中外影視或文學作品呈現的焦點,朝鮮戰爭尤其如此。戰火後的瘡痍不時敲擊著觀影者的心靈。其實,在影片之外,有關這場戰爭的殘酷還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當然,這種殘酷部分源於敵我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
根據金一南《軍人生來為戰勝》一書記載,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就擁有坦克43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這一裝備差距的代價,在影片中得以呈現。再比如,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就擁有汽車約700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軍只有汽車100輛,二十七軍則只有45輛。空中力量的懸殊就更大了。我志願軍當時不但沒有飛機,連防空武器也極度缺乏。面對美軍1100架作戰飛機,志願軍當時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高炮,還要留12門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最初帶入朝鮮的,竟然只有舊式的日制高炮24門。至於雷達則一部也沒有,搜索空中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對此,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後來也回憶道:「我們在北朝鮮戰場上空幾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們可以不受阻礙地攻擊敵補給線。在頭一年,對方甚至連防空火力還擊也沒有。」
對於這場戰爭的殘酷,當年的影片《上甘嶺》也曾有過經典的刻畫。影片以「戰壕真實」為鮮明特徵。在尚不具備鴻篇巨制條件下,當時的影片編導選擇了上甘嶺戰役這個局部,「以小見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將鏡頭聚焦於戰役中志願軍某師某部八連和八連駐守的坑道特定環境,集中塑造八連連長張忠發等基層官兵形象,讓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志願軍作為整體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個生動的細節感染了幾代人。志願軍官兵在坑道里堅守多日,沒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難耐,排長講望梅止渴的故事,連長帶頭乾咽餅干。師長派人給坑道官兵送來兩個蘋果,大家拿在手裡輪流聞一聞,誰也捨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譽為戰爭的詩篇,應該講,其詩情中滲透著志願軍戰士對祖國的無比深情,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戰爭》影片中,也有類似的細節刻畫。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戰場硝煙的火車回來了,跟片頭幾年前的熱鬧一樣,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只是車頭上少了孫北川以及千千萬萬個和孫北川一樣的英雄兒女,畫面上其他跟孫北川一樣的戰士抱著家人痛哭,當張洛東跑向孟三夏的時候,孫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識地捂著斷臂,勝利的列車駛來,姑娘卻沒有等來自己的愛情。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又在不經意之間分隔生死。敵機呼嘯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眾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曾經,列車駛 出國 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慘烈的傷亡,而今,列車歸來更是承載著太多痛失親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說題為《團圓》,或許想表達的就是這種殘缺後的團圓。
猶記得,韓靜霆在小說《戰爭讓女人走開》中,對女人在戰爭中的犧牲與承受贊譽有加。在充滿雄性荷爾蒙單一的世界裡,應該說,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現平添了一絲柔和的溫度和色彩。戰爭將男人練就錚錚鐵骨,亦讓女性多了份颯爽英姿。在《我的戰爭》影片中,王珞丹演的應該說很出色,通過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在腥風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國女軍人的作風和情懷。
義大利左派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曾經說過,個人是歷史的人質。60多年過去了,有關這場戰爭的定位有些討論也不足為怪。但有一點卻是無法遺忘與虛無的,那就是與這場戰爭關聯的所有個體表現出的那些英勇、犧牲、無私與大愛。這一點,無論是普通的戰士,抑或共和國元帥,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鳴的。比如,有關這場戰爭的出兵,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元帥在《彭德懷自述》一書中如此追憶道:
「1950年10月1日國慶後,4日午,北京突然派來飛機,令我立即上飛機去北京開會,一分鍾也不準停留。……散會後,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飯店。當晚怎麼也睡不著,我以為是沙發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著。想著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美國人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一書的後記中,也超越政治層面對這場戰爭進行評述說:「這場戰爭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戰場上的英雄主義、自我犧牲精神、對敵人個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關這場戰爭的討論經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詞令人深思——「你說,我們現在做的這些事,以後會不會有人記得?」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永遠深思的叩問!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三
中秋節 這天,南京受台風影響,從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這並沒有阻擋我要去的一個地方,那就是盧米埃南京弘陽廣場影城。
說起看電影,那還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獨自一人閑暇之時,到曹楊電影院看了一場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世貿中心》,電影描寫了911恐怖襲擊中紐約消防局的消防隊員參加世貿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災難片中宣揚美國人性和價值觀,宣揚英雄主義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實的謊言》歷來的美國大片一樣,影片推崇的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當時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國歷史上在抵禦倭寇的戰爭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戰爭中,也有那麼多英雄,怎麼現在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美國英雄」。
這就是我時隔10年後,今天特地走出家門,冒雨走進影城觀影的原因,因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我的戰爭》全國首映,因為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在網上引起爭議,因為我十年沒有看電影了。
因為知識儲備有限,由於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量的匱乏,我是不擅長寫專業性影評的,充其量寫這篇小文只能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發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
近年來,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電影市場,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標的競爭中,國產電影觀眾和票房經常不敵美國大片,這種現狀已持續多年。看《我的戰爭》我是有了思想准備的,不為觀眾的多少動搖我的觀影決心,也不會因爭議紛亂影響我的觀影心情。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戰爭場面更加震撼、慘烈,可見如今的電影拍攝技術藉助於電腦特技已經日新月異了。
影片從志願軍九連和文工隊入朝參戰前的火車站相遇拉開序幕,先後設置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等劇情,通過一批血性軍人,熱血青年入朝參戰,在一場場槍林彈雨戰斗中生死與共的經歷,演繹了戰火紛飛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戀人情,謳歌了人生角色的升華和生命在殘酷戰爭中的蛻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戰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場戰斗中,都有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五義亭峽谷為炸毀美軍坦克犧牲的大斧子、小鎮突圍中掩護戰友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爭奪戰犧牲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還有在江面大橋遇襲、小鎮突圍、537高地爭奪戰中倒下去的沒有名字的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在戰斗中血肉模糊的戰士,那些在戰地救護中疼痛無比的傷員,那些雖傷殘但活著回來的勇士,哪一個不是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是共和國的英雄!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為正義而戰是神聖的,國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歌頌為國家為民族或獻身或活著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有或活著或犧牲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美國大片中更是不斷向全世界推崇他們在二戰、朝鮮戰爭、中的英雄,不斷推崇在災難來臨之時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不斷推銷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電影觀眾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沒有感到奇怪和詫異。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他們國家的榮譽和驕傲,他們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他們崇拜英雄情結。縱觀各國數不清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墓,無不彰顯崇尚英雄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這些國家的人們並沒有過多議論所在國家參與或發動戰爭的正義與否。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和國的締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偉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共產黨執政後奠基的,但看看紀念碑後面的碑文就知道紀念碑不只是紀念緬懷共產黨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國都在歌頌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沒有人過多追問英雄產生的那場戰爭正義與否,不知道《我的戰爭》與別的戰爭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對《我的戰爭》這么敏感。
說實在,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寶貴,只有經過戰爭才會厭惡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不想捲入戰爭,各國人民都不願意置身戰爭,但發動戰爭是國家行為,是統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參與戰爭,所以,正義和非正義戰爭不是哪個人書寫的,而是由歷史定論的,看待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換柱,不能把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等同而論。記得當年有句經典的話說過,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因此,我認為評論戰爭所持的立場決定了對戰爭歷史的態度和戰爭背景的審視。
《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和眾多的以戰爭為題材的中外影片並無多少不同,之所以引發爭議不是戰爭片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種思潮泛濫,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尖銳的斗爭,改變中國顏色的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的背景下,這樣理解這場因影片和宣傳片引發的爭議我認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戰爭》最後,在537高地爭奪戰中身負重傷的孫北川和張洛東躺在陣地上有句 經典台詞 對話:張洛東問連長孫北川「我們現在所做的事,以後的人是不是還會記得」,孫北川回答道:「會記得的」。聽了這樣的話,我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時隔數十年,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能忘記這些用血肉之軀換來幾十年和平的英雄嗎?我們還記得這些英雄嗎?我們還在喋喋不休的為影片名稱爭論嗎?
影片《我的戰爭》和影片《英雄兒女》都取材於巴金先生的作品《團圓》,都是以戰爭為大背景的英雄頌歌。我覺得,有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結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讓我們在尊敬各國英雄的同時,首先尊敬自己國家的英雄!不要忘記「我的戰爭」中我們的英雄!
向為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戰的英雄致敬!
看了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的人還看了:
1.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2. 《我的戰爭》觀後感
3. 我的戰爭觀後感精選
4. 觀《我的戰爭》後感
5.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C. 寫一篇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為了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冬子的爸爸在戰斗中負了重傷,為了省下麻醉葯給其他紅軍傷員用,堅持不用麻醉葯動手術。手術中他渾身冒汗,但他咬緊牙關沒發出一聲呻吟。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群眾轉移,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潘冬子從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氣,有膽量;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崗哨的嚴密盤查,完成了給山上紅軍送鹽的任務;他巧改一字,使囤積居奇、勾結敵人的米行老闆損失上萬斤大米;他智斗兇殘的胡漢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大惡霸。看著這些精彩片斷,我既為他捏著一把汗,又從心眼裡佩服他。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我聽到這震撼人心的歌聲,便禁不住熱血沸騰。《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太喜歡看了,閉上眼睛,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浮現在我眼前。
看著這部影片,我自己也彷彿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每當看到紅軍戰士戰斗時陷入困境的場面,我恨不得沖上前去,幫助紅軍戰士把敵人消滅干凈。
看完這部影片,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應該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維護和平。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要像冬子的媽媽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准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
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導航的燈塔,處處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它又像戰斗的號角,時時催促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顆啟明星!
D. 戰爭片電視劇觀後感六年級作文
事片、電視劇,邊看邊覺得這些影片、電視劇是給自己上了一堂堂生動的教育課,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電視連續劇《小兵張嘎》。
故事發生在1934年的白洋淀,嘎子的奶奶為了保護八路老鍾叔犧牲了,嘎子一個人到縣城去找人們傳說中的八路軍羅金保,他要打鬼子給奶奶報仇,經過老羅叔的介紹,嘎子加入了八路軍。
他一個人多次闖入鬼子的司令部,身處險境,鬼子對嘎子又哄又騙又上刑,要他說出區隊八路的秘密,面對敵人的酷刑,他一點兒也不害怕,而是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和敵人巧妙周旋,從敵人的手中救出了自己的朋友,他配合游擊隊拔掉了敵人的崗樓,救出了老鍾叔,還和在縣城裡認識的佟樂,胖墩和英子這三個小夥伴一起配合區隊八路軍的行動,把八路軍急需的葯品安全地送到了總部,就這樣,嘎子在戰爭中不斷的積累作戰經驗,終於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小偵察員。
看完了這部電視劇,我有很多的感觸,我真的很佩服他的這種堅強不屈的英雄氣概,想想看他只不過比我們大幾歲,卻能在戰爭中表現得如此獨立,勇敢和堅強,為了能消滅敵人,取得戰爭的勝利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再想想我們自己吧。我們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過得是衣食無憂的日子,從沒試過挨餓的滋味,沒有經歷過挫折和磨難,父母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我們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和嘎子那個時代的孩子比起來我們簡直像是生活在天堂中一樣。然而對於這些,我們平時並不懂得珍惜,我們並沒有想到,今天幸福安寧的生活正是千千萬萬個像嘎子這樣的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當我們碰到不順心的事會對大人耍性子,在學習中碰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不想自己動腦筋,現在想來真得覺得很慚愧。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如今幸福的年代,我們同樣可以把嘎子的精神運用於現在的生活和學習中,面對困難勇於克服,不怕挑戰,不怕挫折,要像嘎子一樣,成為一個熱愛祖國、獨立自強、勇敢善良、不畏困難有正義感的好孩子,長大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
提交回答
E. 我要一篇戰爭電影觀後感的作文
我看過很多影視片,但給我留下最深刻的要算《狼牙山五壯士》。這部影視片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和胡福才,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後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影視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五位壯士攀登上了狼牙山頂峰,他們搬起許多大石頭放在一起。向上爬的敵人快走近了,馬寶玉才下命令狠狠地砸。馬寶玉舉起一塊磨盤的石頭,用盡全身力氣砸向敵人。壯士們個個力大無窮,也向敵人砸去。山坡上傳來一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山谷。看到這里,我有許多觸動。五壯士有著不畏犧牲的精神和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他們是愛人民,狠敵人,為人民為祖國勇於犧牲,壓倒一切的敵人。最精彩的是:五位壯士把敵人殲滅後,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馬寶玉把那支從敵人手裡奪過的手槍砸碎了,向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這是,我的鼻子酸酸的。這是多麼偉大的壯舉啊!喊出了億萬中國人的肺腑之聲。為了人民,為了祖國,五位壯士毫不猶豫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毫不畏懼、不怕犧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記得給分哦————
F. 看打仗片的讀後感咋寫300
這部電影是一部以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為題材的戰爭喜劇電影,情節很簡單,故事的緣起是由保護國寶——一尊金身菩薩開始的,一位中國農民和一隊鬼子兵展開了鬥智斗勇的周旋戰斗。最後敵人嚴重受挫,八路軍和老百姓取得了圓滿成功。保護國寶的過程中,適時的誇張還有陰錯陽差使日本鬼子丑態百出,讓所有觀看此片的中國人都能大出一口胸中惡氣。
看完這部影片,不由讓我想起了小時侯看過的電影,那個時候經常看的就是打仗的片子,然後好人壞人一目瞭然。對壞蛋是切齒的恨,對英雄是由衷的敬。《舉起手來》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有過去那種風格,入木三分的誇張把敵人的愚蠢放大到了極點,放聲大笑的同時更明白了是非美醜,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我們要正視戰爭,回歸和平!
其中有一段令人開懷大笑: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圖將出村的唯一路線——石橋炸毀,然後再在村裡慢慢搜查。當日本並點燃導火線,正在洋洋得意時,村民的驢
在片尾,一位倖存的日本兵蹣跚著走上山頭,看著落日發呆。突然,遠處傳來一句剛勁有力的話:「舉起手來!」被嚇呆了的日本兵緩緩地把手舉了起來……
這一幕,不正表明了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人民舉手投降了嗎?侵華日軍對中國的「三光政策」就此終結;對中國人民殘暴的蹂躪和踐踏就此終結;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抵制和抗爭中就此結束。中國人民終於可以不當亡國奴了。
看到這一幕,我心裡感覺十分的暢快,也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在這樣的日子看這樣的影片對我震動很大。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讓戰爭遠離人類;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國家富強才不會再受人欺負。拿破崙一世說過「中國,那是一個沉睡的巨人,讓他睡吧,因為當他醒來時,他將震撼世界。」是啊,現在,21世紀,中國終於向世界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了!
看完後,我心中感慨萬分,我想:做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擁有很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用我們努力的學習、用我們優良的品質、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G. 甲午戰爭觀後感5篇600字
鏡頭步入了一個一個敗落的時代,當時,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後的昏庸統治下,變得國力大減,帝國主義國家競相打開中國的大門,繼而進行殘暴的侵略,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甲午戰爭 觀後感 ,希望你們喜歡。
甲午戰爭觀後感1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銹的炮台、古老的遺跡,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
電視機里一個一個學者教授都在述說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們難過、憤恨,但是我們手中卻拿著印有」MADEINJAPEN」字樣的038記下我們的感想。經過了一世紀這么漫長的歲月,此刻的我們能說傷痛嗎或許在那40分鍾,我們是吧。
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著中國的人民,但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沖淡。我們能夠傷痛,但那不是重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理,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卷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 方法 。
看了《甲午戰爭》這個 故事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佔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但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葯少,抵但是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裡,我十分生氣,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說:「我們必須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齊,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後,落後必將挨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甲午戰爭觀後感2
剛剛看完甲午大海戰,每次看這種題材的片子,心都被狠狠的一次次戳痛,當時世界排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竟如此輕易地就被我們不屑的彈丸小國日本摧毀,這個結果我們不想理解可是就是事實,也早已註定。
日本的掌權者為了自強為了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由天皇帶頭一次又一次的捐款,而中國的掌權者們又在做著什麼呢當我們從德國買回的兩艘當時最大的軍艦回國時,所有人以為中國這個巨人要醒了,可是結果依舊是沉默,也許此時的「沉默」就在預告著未來的「沉沒」了吧。
軍艦回國時,曾去日本訪問,當時我們有機會將日本的海軍扼殺在萌芽之中,可是我們沒有去做,那個洋人指揮官說的對,我們總是固執己見,所以失去了一次最好的震懾日本震懾列強的機會,也失去了成功的先機。七年間,我們的軍艦的最大用途竟是為了幫慈禧運輸新鮮瓜果這是怎樣可笑的一個事實啊!
中國的統治者慈禧為了自我的壽誕挪用北洋軍艦的軍費修建頤和園,原本即將到手的新型快速鐵甲軍艦與我們擦肩而過,被日本購去。而那些貪官們則為了私慾,將購置炮彈的經費聚斂於自我的腰包,有這樣的當權者,即使有像鄧世昌這樣有本事的愛國將領又如何有這樣的當權者,我們又怎會不敗不明白今日的國人在看到頤和園庄嚴秀麗的美景時,會否想到那裡曾是用我們的軍費建造的呢會否想到它背後的代價是整個北洋艦隊呢
我們一向認為國賊的李鴻章,的確他是做過很多錯事,可是至少他曾為我們國家的富強努力過,為了軍費像慈禧爭取過,為了最終在馬關條約上不割讓領土而流下真誠的淚水,不管這淚水是為了自我從此留下賣國的惡名還是什麼,他已盡了自我最終的努力。
鄧世昌在最終一次回家時孩子說,也許要有一次更慘的失敗才能讓中國醒過來,總得有人用鮮血去警醒國人。所以最終明知是必,敗的結局,他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一死。而令我最感動的不是別的,是太陽,太陽只是一隻狗,可是它卻做了連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當時它已被救起,可是在它發現自我的主人還在海中時,它就那樣決然的跳下海去,最終與自我的主人一齊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上......
甲午戰爭觀後感3
戰中,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無情地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鄧世昌命令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堅定地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號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部下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他的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這一幕驚天泣地,壯烈至極!連日軍也肅然起敬。
這是多麼悲壯的一幕。在甲午戰爭中,雖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奮戰,但仍因為不少官員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軟弱無能,還逼迫清政府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投降主義簽訂了《馬關條約》。
我悲憤,悲憤政府的無能,悲憤軍隊腐敗;我嘆息,嘆息日本的改革,嘆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釣魚島被奪,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無能,哭泣失敗的變法!從清代「甲午事件」,聯想到現代的「釣魚島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國真的這么弱嗎?其實,中國也不弱。從1949年以來,在這60多年來,中國各代領導人,鞠躬盡瘁,「三彈」的研製成功,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澳門香港的順利回歸,經濟的改革,航母的出現……這些都證明了中國的實力,都證明了中國已經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中!
如果真讓日本再藐視我們下去去,中華還能騰飛嗎?還是那麼百折不撓的嗎?這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梁啟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可見祖國的未來都寄託在我們身上。
但是如今,美利堅和日本人聯合起來,私自違背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膽大妄為地將「侵略之魔爪」伸向我們那聖神的領土。我們不可以像清朝那樣軟弱,我們要扞衛我們的領土去,中華還能騰飛嗎?還是那麼百折不撓的嗎?這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革命先輩們將千千萬萬戰士浴血奮戰打下的江山交付我們手中,我們怎能辜負他們的期望!我皺了皺眉頭,心裡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將五千年英雄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找回來,重振我們中華少年的雄威!讓藐視我們的外國人大跌眼鏡!讓中華少年自強不息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甲午戰爭觀後感4
《甲午戰爭》十分確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國家實力,異常是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詮釋得相當深刻和到位。當時慈禧太後一心忙著萬壽慶典,清政府腐敗無能,整個政府和皇族窮奢極欲,國內民不聊生,軍隊同政府一樣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軍隊毫無戰鬥力。而此時,日本明治天皇卻勵精圖治、卧薪嘗膽,苦心經營聯合艦隊,日本國民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忠勇奮發,以戰勝清國為己任,軍國主義的理念深入日本社會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個日本人,在應對中國時都變成了殘忍狠毒的兇手。
中日甲午戰爭的勝負,雖有偶然,卻又是必然的,落後的軍備加上部隊紀律的鬆散,清兵根本不是訓練有素、設備精良的日兵的對手。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日兩國最終走向了反面,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復深思。無可否認,戰爭中清兵中那些士卒們是勇敢的、愛國的,這是戰爭中最溫馨動人的愛國心,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以自我的身軀撲向日本人殺人不眨眼的洋槍火炮,不惜犧牲生命,這種愛國精神也值得後人學習。
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鏡,能夠知興衰;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願歷史不再重演,願國家繁榮富強。
甲午戰爭觀後感5
昨天是星期六,而我卻在家裡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電影。那裡面有一位革命烈士,他就是鄧世昌。鄧世昌出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1868年去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而1871年被派到「建威」練船,才正式入軍,當上了深海兵船大副。一次鄧世昌乘「致遠號」去打仗,那天是和日本人的一場激烈戰爭,日本輸了,而大清的艦隊獲得了勝利。從這之後鄧世昌就是致遠號的艦長了。有一位從英國 留學 回來的女子,給他們帶來了一艘又快又強大的戰艦圖紙。鄧世昌說我們一定要把這艘戰艦給買下來,因為我已經有好些年沒有添置新的軍艦了,一旦和別人打起戰來肯定會吃虧的。當他們向上面匯報時,清政府卻拿不出錢來,因為錢都被慈禧老佛爺拿去修圓明園了。此時鄧世昌卻火冒三丈,正當他生氣的時候受到了一個令人更生氣的消息,這艘先進的戰艦被日本人買走了,這時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那名女同學臨走時送給了鄧世昌一隻狗,叫太陽。
那一次鄧世昌和致遠號去海上指揮戰鬥了,而敵人恰巧是買了先進軍艦的日本人。在那次海戰中致遠號被擊沉了,大型快艇來救他們,太陽獲救了,而鄧世昌還在水裡,這時太陽不顧一切跳進海里去救鄧世昌,最終他和太陽一起都犧牲了。那一次中國敗了,而日本卻勝利了。而那個慈禧什麼也不管,每天都吃喝玩樂,結果中國卻大敗,好多的壯士都犧牲了,而且清政府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但賠了很多錢還割讓土地給他們。在這個故事中,我知道了鄧世昌是一個英勇無畏的人,他大公無私,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所以我要向鄧世昌一樣,做一個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讓人。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並不可怕, 總結 經驗 ,不斷改正缺點,總有一天你就會成功的。
甲午戰爭觀後感5篇600字相關 文章 :
★ 甲午戰爭觀後感800字
★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1500字
★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1000字
★ 關於觀看電影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1500字
★ 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啟示錄
H. 戰爭片 觀後感100字
看了《愛國者》,很受感動。影片講述的是一段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主人公是一位議員和一群孩子的父親。一家人過得還算和諧。作為父親,他在家裡有著相當的威嚴,而一群孩子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的頑皮讓這位父親吃盡苦頭卻又無可奈何。但因其反對對英國作戰而被孩子們誤解,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參軍夢,甚至遠遠聽到槍炮聲,他們也會熟練搬出槍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英軍的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在家園被毀又即將失去第二個兒子時父親終於爆發了,和兩個小兒子一起殲滅了一股二十一人的英軍,這讓人聯想到他當年的英姿,也讓他找回了自己潛藏的勇氣。在復仇和追求自由這兩條主線的引導下,主人公帶領著國民軍逐步走向勝利。
影片花了很大的手筆來闡述美國對自由的嚮往和因此付出的沉重代價,從激烈的議會討論,人們參軍的熱情,到家園的被毀,戰場上的慘烈犧牲。相信看過該片的決不會忘記那些古老而又獨特的戰爭場面,兩軍(正規軍)對壘都是以人員和武器作為籌碼,而這往往是英軍占優,美軍是即輸場面又輸戰爭,這看上去有點幽默的味道,完全是對現代戰爭的顛覆,看不到現代戰爭中的謀軍布局。而國民軍卻也會玩游擊戰,有一段時間竟被英軍稱之為「幽靈」,很有點中國特色的味道。但這確實是一支雜牌軍,就連教堂里的牧師也披裝上陣,只是不知道他在殺人之前會不會念上一句「上帝保佑」,其最後的犧牲卻也充滿了悲劇色彩。
I. 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凡是戰爭片都是反應反戰的,通過戰爭的殘暴,喚起人性的思考,通過慘烈的戰爭場景、身首異處、妻離子散、國破家亡等等來呼喚和平
J. 有關抗日戰爭的電影的觀後感的作文
《地道戰》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地道戰》。這部電影的劇情是1942年抗日期間,日軍對翼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日軍常常襲擊老百姓,讓老百姓吃了不少苦頭。
高老莊群眾在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指導下,把家家戶戶的地窖連在一起,組成地道,並通到鬼子的炮台下,鬼子一出兵,地下的民兵就會發現,並告訴老百姓下地道,讓鬼子白跑一趟。
有一天,高傳寶接到上級的通知,說有武工隊要來,這話傳到了鬼子的耳朵里,鬼子就讓漢奸打扮成武工隊的樣子,去打聽地道。漢奸到了那,被高傳寶一眼就認了出來,殺死在地道里。
敵人出了炮台,走進村子,沒發現什麼人,但是,高傳寶和他的民兵早已做好了准備,敵明我暗,打了鬼子一個措手不及。最後還活捉了鬼子小隊長。
六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過著八路軍打來的生活,我想起高老莊人民和高傳寶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鬼子。在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