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伊朗電影白氣球觀後感

伊朗電影白氣球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9-18 17:57:25

『壹』 求伊朗電影《白氣球》!!!

鏈接:https://pan..com/s/1x9K5uSf7TGal36BPAcu4OA

提取碼:wkp2

《白氣球》是由十月電影公司發行的伊朗兒童劇情電影,由賈法·帕納西導演,愛達.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費主演。該片講述了7歲小女孩娜西亞不慎將家裡唯一的500塊錢落入水溝里,焦急地向人求助,最終一個賣氣球的小男孩利用手中最後一個白氣球將鈔票成功取出的故事。

『貳』 誰知道這部電影的名字

《白氣球》White Balloon

伊朗1995年出品
導演:賈法爾·潘納希
編劇: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一個小姑娘為了慶祝新年,拿著媽媽好不容易才給的錢去買金魚,誰知,路上卻把錢弄丟了。為了找回錢,小女孩、她哥哥、玩蛇的藝人、店老闆、歸家的士兵和賣氣球的男孩,組成了這個單純而生氣勃勃的故事。

導演潘納希曾是阿巴斯的助手,拍攝過一些短片,《白氣球》是他的第一部故事片。潘納希對阿巴斯仰慕甚深,因此請他作該片的編劇也就毫不意外了。就阿巴斯說,這部作品表現的是看似無關的邊緣人物對事件中心人物產生的影響。

阿巴斯對自己得力助手的藝術才能十分欣賞,認為他是伊朗大有前途的年輕一代導演。這從影片里也可初見端倪,對非職業演員的大膽啟用以及多種方言的巧用都為本片增色不少,導演挑選兒童演員也頗具慧眼,尤其是扮演主人公的小姑娘,身著白衫粉裙,睜著一雙清澈的大眼睛,把那種喜悅、焦急、沮喪和忐忑表現得恰如其分。

『叄』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1

《金陵十三釵》講述了一個黑暗的年代,一座破碎的城市,一份被點燃又狠狠碾滅的希望。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以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為背景,真實的再現了南京城的淪陷,六朝古都覆滅,滿地橫屍。侵略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該劇並沒有側重表達軍隊官兵如何不顧生死,保家衛國。在那個年代,女性註定是弱勢,註定要備受欺辱。在日軍屠光全城時,南京城中僅剩的一支殘存軍隊,拚死護住了教堂的女學生,破敗的教堂成了女學生唯一的庇護所。

那時兵荒馬亂,強行進入教堂尋求庇護那群風塵女子,和女學生之間的相處是怎麼都不會和諧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她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女學生單純,善良,她們不諳世事,但卻不幸地見證了南京城的淪陷,在快樂安寧的日子裡經歷了不為人知的殘酷現實。風塵女子,成熟,妖艷。霸佔了女學生的地窖。人心惶惶,她們卻依舊在地窖中鶯歌燕舞。在世人眼中她們粗俗,低賤。與高貴矜持的女學生,簡直是雲泥之別。

暫時的寧靜被打破。誰都清楚,那場名為慶功會是一條通向陰沉黑暗的不歸路。當初教堂頂樓那句「姐姐們替你們說去」,只是挽留女學生不做傻事的借口。但回到地窖後氣氛卻並不輕松。「窯姐」玉墨的提議有人反駁,但最終這群女人的善良打敗了恐懼。「我媽就想讓我成個女學生嘞!」剪了學生頭,換上樸素的學生服。濃妝艷抹實在是無奈之舉。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讓自己的女兒成為高雅,有學問的女學生。那身學生服上身,女人們像個小女孩般雀躍不停,悲涼又苦澀…那首最後的《秦淮景》透著多少心酸與恐懼呢?

電影結尾只講述約翰含淚載著女學生逃離南京,並未交代女人們的下場。但誰都心知肚明,當她們代替女學生踏上日本軍車的那一剎那,前方等待它她們的是死亡都無法比擬的恐怖。

魯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污穢渾濁的外表下是一顆干凈純善的心。她們手無縛雞之力,卻真正可稱勇士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2

李安的《卧虎藏龍》給中國的導演們挖了個坑,都以為以西方的視角去展現中國故事更容易得到認同,更容易得獎,爭先恐後往裡跳,其結果是中國外國都不買賬,一個個死得好慘。

一部好的電影絕不只是讓人哭了笑了那麼簡單,還要有比情緒宣洩更深刻的內涵,能喚起觀眾的價值判斷,運用自己的經驗與電影中的人物進行反思和對比。廣義地講,觀眾們的每一次觀影體驗,所得到的結果其實與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人物無關,只是進行了一次形而上的價值判斷,任何人在觀後都會很直觀簡潔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壞。

當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民族信仰也許會影響某一個人對某一部電影的具體評判,但並不會影響到總體,因為全人類有著一個共同的標准,即普世價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維國王之後,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意識形態的嚴格控制,但即便是這樣,伊朗的導演們也還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認同的電影來,比如說《白氣球》《小鞋子》之類,原因無它,就是展示了人性,用電影講述了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我曾說過,自《秋菊打官司》之後,張導演似乎越來越不會講故事了。當時有幾個張的同學在場,都說他要是不會講故事,中國誰還會講故事?張、陳是導演中的老大,而他們的同學在影視界也是個個如日中天,自然聽不進這樣的批評。

我所說的「講故事」,其實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捨和切入的角度,在技術上與剪輯相關,在創作上與主觀意識相關。張導演在畫面營造上堪稱大師,但是「講故事」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弱項。在這方面,日本的黑澤明是個高手,他能把一個事件的台前幕後用鏡頭交待得條理分明。

觀看《金陵十三釵》,張氏風格一以貫之,營造畫面不惜工本,戰爭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會。尤其是十三釵們身上那曲線畢露精緻華美的旗袍,對男性觀眾是一種曖昧的暗示,跳脫於殘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說是氣氛渲染的敗筆。再對比斯皮爾伯格對《辛德勒名單》的黑白處理,以及那個小女孩紅衣的出現對觀眾感官與心靈的沖擊,高下立判。

對於貝爾這個演員,說不上喜歡或不喜歡。他所飾演的那個人物,比起小說,因電影的形式所限被壓縮了不少,顯得不夠豐滿。他的表演,總體上中規中矩,但給我的感覺還有些游離於中國演員之外,或許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相比於《三槍》那樣的庸俗電影,張導演的這部《金陵十三釵》有了明顯的變化,有評論稱是「回歸了水準」。但是在藝術上,至少在藝術觀念上,張導演還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突破。文藝作品,說到底都是製作者自身素養的客觀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懷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視點和人文關照。題材可以討巧,技術也可以討巧,但也只限於一時一事,不可能獲得永恆。

寫到這里,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近三十年來,中國有幾部好電影?細想了一下,我認為有三部。一部是張導演的《紅高粱》,盡管不乏粗糙,但拍得盪氣回腸,充滿了象徵意義;再就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細膩深刻地詮釋了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能引起觀眾對歷史的認知與反思;第三部是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哀而不頹,歌頌人性,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

至於這部電影能不能獲得奧斯卡,實話實說,真有點玄。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3

妓女也不一定就是壞人,白種人也不一定就是壞人,最後正是他們救了十二位女學生。

戰爭年代是非常殘酷的,可能能活到戰爭結束就是最大的勝利了。活著就是勝利。要以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當我從平江醫院轉到附二醫院的時候,路上我看到這個美麗的世界,當時多麼地美好,感覺自己獲得了新生,一切那麼地美好,感覺是一個新的世界,實際上真的是的,這個世界沒有我世界是正常運轉的,所以我又能參與這個世界,應該心懷感激。世界沒有說離開了誰不能過,科比都走了。

倪妮是第一次拍電影,就拍個女主角,氣質很好,身材也很好,其實人喜歡身材好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喜歡他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保持身材,我也要做到自律,我的下腹部需要減,我要研究研究下腹部減脂的.鍛煉,把下腹部的脂肪好好減一減,我的身材也就完美了。

人還是要多學一門語言,英語我沒事可以學學單詞,這個以後真的是可以用到的,而是學習並不影響我的業績,不學習可能也刷抖音了。

一個好的電影離不開一個好的故事,很多小說家提供了很多好的故事,導演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故事從書本上到熒幕上。導演也需要讀很多書,選出好的故事,然後找贊助找演員把電影拍好。導演需要非常大的想像力。想像力可以無限大,想像力不設限。我的想像力也是,不要束縛了自己的想像力。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4

戰爭是丑惡的,生活中原本色彩艷麗、光彩奪目的東西到了戰爭年代都會黯然失色。戰爭是殘酷的,人類最寶貴的生命到了戰場上也可能只是一顆子彈的價值。熱血、尊嚴、勇敢,當然還有恐懼、凄厲、膽怯,再復雜的情感在那樣極端的環境中都會被放大,哪怕是再矜持的人都藏不住對於殘酷的惶恐。

整部電影的基調是沉重的,觀影時的深呼吸成為我自己的主旋律。看到教導隊員用血肉之軀與坦克相抗衡,看到隊長用生命保護了女學生,讓我體會到了激情,這不是比賽勝利時的狂喜、更不是日進斗金時的快感,它可能是廢寢忘食完成工作時的推動力、也可能是跑馬拉松時自己的呼吸聲。總之它可能是一種很熟悉但很遙遠、想抓住卻又悄悄溜走的復雜情感。

交通部長的無奈被幾句簡單的台詞演繹的淋漓盡致:「在這樣的年代裡,保衛不了國家、保護不了南京、我為自己的女兒考慮有什麼錯?」,想當慈父,卻成為女兒痛恨的漢奸。想保護女學生,卻連自己的性命都沒有保住。他被日本人擊斃的瞬間,我感嘆這樣一個會三國語言的高官,在戰爭年代的性命猶如草芥,可悲、可嘆。

大鬍子美國人一直在做選擇。初到教堂時,他看似選擇了金錢,其實是為工作;在酒醉過後,他選擇了站出來保護女學生;在朋友出逃時,他選擇留下;正是這一次次選擇讓他成為了英雄,正像玉墨說的,他是一個鬍子邋遢、爛醉如泥的英雄。活得長久雖然是主流的想法,但是如何有意義才是難題。

誰說XX無情,電影中的這十三位紅塵女子各個有情有義,可以為了小戰士冒死取琴弦,只是為了能趕在他臨死前為他彈上一首秦淮曲。為了掩護姐妹逃走,已經中彈了還死抱住日本人的腿。最後說出了感天動地那句:要殺要剮有姐姐們擋著呢!這種愛早已超出普通的情懷,非但有情有義,而且至誠至真!

整部電影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非常生動傳神,就連日本長官的無奈也進行了深入剖析。結尾沒有描述十三釵勇斗日本魔鬼的情景,給我們留下的只是她們美麗的身影。影片對於細節也非常考究,戰場的紛亂感就像身臨其境般,觀影完畢後讓人感觸頗深,非常值得觀看!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5

說實話,如果不是組織的話我是不願看這部電影的。害怕會太悲壯而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電影開場才十分鍾我就已經眼眶濕潤了。其實我很害怕寫這次的觀後感,我怕我的文學功底無法將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更無法將電影中各種偉大的人物表現出來。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典戰爭史詩電影。電影是以一位女學生的回憶為線索,講述了期間在一個發生的慘事。影片一開始是一段南京話的旁白,一時讓人重回了現場。接著是中隊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戰,坦白說,在「神」在大樓里和子同歸於盡的時候,我哭了。最後約翰和女學生的出現,然後逃進天主避難,接著是14個女子的進入,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壓抑的氣息。

在天主里,女學生單純、善良、,她們不諳,但卻不幸地了南京的淪陷,在本該快樂飛翔的日子裡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現實。在天主里,風塵女子、放盪、妖艷,她們出於無奈,卻不得不以的角度讓自己的這場災難中倖免於難,然而最後她們還是選擇了她們。在天主里,喬治善良、、責任,他甘於奉獻,時刻著和女學生們,這是他對老神父的承諾,最後獻出了自己。約翰,我更願意叫他神父,帥氣、友好、善良,他不畏,在異國他鄉他願意用性命來女學生。

電影的結局是悲哀的,盡管女學生們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釵的命運卻映射了那個時期整個南京底層的女人的命運。她們遭受,被人唾棄,每天如行屍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來,她們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們一樣需要關切,她們同樣懂得珍惜。盡管她們曾和女學生鬥嘴、吵架,但在危頭她們卻願意代替女學生前往日軍的慶功宴,盡管她們知道前方等待她們的會是什麼,她們仍然義無反顧。是這群眼中的「窯姐」用生命告訴「商女亦知恨」,是她們用鮮血在姑蘇城畔譜寫了《秦淮景》這首壯麗樂章。

完整部電影,我為很多場景所。其實看到一半時我曾想放棄觀看,因為太,太。但是我想到當年期間人們就是經歷這些痛苦存活下來的,想到她們都如此堅強,我更加應該正視歷史,銘記歷史,不讓悲慘再次發生。

《金陵十三釵》之觀後感 篇6

看了金陵十三釵的第一感受就是:悲壯、憤怒、特憋屈!看完後,我太氣憤了,真實的反應了戰爭背後的罪惡!

猶記那句:「小妹妹你把錢收好姐姐還要拿這錢贖身呢」我便淚流滿面,「好好替姐姐活下去」我永遠忘不了這14個女人拎著包風情萬種的走進教堂的場景有一句話真的好「現在的我們沒有資格替那些受害者原諒當時的侵略者」

銘記國恥,吾輩自強!我們很幸運沒有生長在那個年代,享受的都是先烈用血打下來的江山,哪有什麼資格抱怨這個那個,珍惜生活,珍惜當下。

這也讓我想起了以前。我是一個動漫愛好者,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動漫大國,小時候我就接觸到了日本動漫,並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我的爸爸,在看到我看日本動漫的時候總會說我幾句「這有什麼好看的嘛?」那會兒我只當他老了,不懂我們小孩子的樂趣,雖然之後我爸爸也會和我說南京大屠殺時日本有多麼討厭,但那會兒我還什麼都不懂,也沒了解過關於日本人的那些罪行,只知道是敵國。不過後來慢慢長大了,也慢慢的了解到了日本殘酷的作為,也十分痛恨日本,也理解了為什麼爸爸在我看動漫時會嘆氣,雖說有句話是「現在的日本和那時候不一樣了,日本後輩的人也是無辜的」但我們也確實沒資格代替死難的中國先輩原諒日本。

我感覺到戰爭的殘酷、無情、卑微、無奈、無助,戰爭中受到傷害最大的就女人和小孩。她們是最沒有能力反抗的群體,也是最無助的,特別是那個女主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特別震撼,為了孩子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永遠沒有戰爭。

一個民族,躺在地上,做著最卑微的抵抗,為的只是保護那一點點希望。這希望不僅是那些女學生,那些已經死去的士兵,即將死去的女人和即將死去的男人,他們本應都是我們民族的希望。

我們不配評價那些死去的人們,因為我們、父輩、或者祖父輩都只是他們眼中需要他們去死才能保護的孩子。電影里死去的人把希望留給了女學生,現實中三十萬白骨把希望留給了我們。

這電影不是為了讓我們延續仇恨,也不是讓我們去原諒,更不是讓我們去討論劇中人誰應死該活。仇恨的確不應當被延續,我們也沒資格說原諒,因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幸福的生活。

過去不可改變,更不能被遺忘。銘記過去,珍惜現在,警示未來。我想就是這電影最大的意義。

『肆』 阿巴斯的電影回顧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將阿巴斯的電影推上國際影壇的洛迦諾電影節舉辦阿巴斯電影回顧展,首次放映了他從影以來的全部作品。電影節組委會在當年7-8月號的法國《電影手冊》雜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顧展廣告,其中用了這樣一句話評價阿巴斯的電影:這位天才的伊朗導演創造的影像標志著當代電影每年都在登上一個新的台階。同時,該期《電影手冊》(總共114頁)還以48頁的篇幅全面介紹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廣告或許難免會有誇大或不實之詞,但那時阿巴斯的名聲確實如日中天。雖然90年代剛剛過半,阿巴斯就已被認為是90年代世界影壇出現的最重要的電影導演。(1)這個大膽看法源於歐洲,但很快就擴展到了整個西方,塔倫蒂諾、庫斯圖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萊爾·西蒙、戈達爾等歐美著名導演都對阿巴斯傾注了極大熱情,尤其是向來喜歡發表駭人聽聞的言論的不協導演戈達爾,據說在戛納電影節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後公然宣稱?quot;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基亞羅斯塔米!
(2)在當時的西方影壇,這位東方導演的名聲甚至超過了同樣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件事跟戈達爾有關。1994年,戈達爾給紐約影評人協會寫了一封書面謝詞,婉言拒絕該協會頒給自己的電影獎,同時譴靚了美國人將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於基亞羅斯塔米之上的做法,為這位伊朗導演在美國遭到的冷遇鳴不平。
(3)戈達爾的此舉在美國影評界引起強烈反響。不久,由阿巴斯編劇、擔任過他的副導演的賈法爾·潘納西執導的《白氣球》(榮獲1995年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在美國的藝術影院上映後,不但贏得廣泛好評,而且創造了伊朗電影在美國的票房紀錄,阿巴斯的名字也開始真正為美國觀眾所認識。
除上面提到的馬克馬爾巴夫和帕哈西之外,當代伊朗的著名導演還有瑪索德·賈法利·約扎尼,基亞努什·阿亞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邁德,納賽·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學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攜年輕電影導演方面不遺餘力,甘為年輕電影人做嫁衣,為他們策劃影片、當剪輯、寫劇本,以致有人說阿巴斯在當代伊朗電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爾《提出問題的電影--論阿巴斯·基耶羅斯塔米的電影》,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譯)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國影評人,主要為《紐約時報》和《觀眾》雜志撰寫影評。
(2) 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譯)《世界電影》1999年第3期。我在寫作本文時受到切西爾和穆爾維兩文很大啟發,下文引用他們的話均來自這兩篇文章,恕不一一註明,僅在引文前後予以標明。另外,兩文均已譯成漢語,我在引用時參照原文略作了些許文字調整,將人名片名等與本文進行了統一。
(3) 參見戈達爾致紐約影評人協會主席阿爾蒙·懷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5年3-4月號。另外,根據切西爾的觀點,戈達爾更喜歡基亞羅斯塔米朴實的人道主義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詭詐的神秘主義。
(4) 斯戴伐尼·谷代《櫻桃的滋味與桑葚的味道--評<櫻桃的滋味>》,法國《電影前台》雜志1998年4月號,總第471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發展協會(一般簡?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為Kanun),是在伊朗王後的倡議下於60年代創辦的教育機構,不久即獲得政府的財政資助。該機構沒有繪畫、陶藝等許多部門,成立於1969年的電影部很快成為後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兒童電影節獲獎,卡努恩從此成為伊朗著名的電影製作機構。1979年伊斯蘭發生革命後。伊朗第一部送往國外參加電影節的影片就是該機構出品的,當代伊朗許多電影導演的影片都是在這里拍攝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國《電影手冊》1995年第7-8期,總第493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本節中的引語除特別註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電影沒有護照--阿巴斯談<隨風而去>》,梯也里·於斯和塞爾日·杜比亞納采記,法國《電影手冊》1999年12月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
(8) 參見《基耶羅斯塔米特寫--阿巴斯訪談錄》,菲利普·羅帕特采訪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林茜譯)1997年第1期。
(9) 指電影畫面的聲帶信號,放映電影時一般是不投射到銀幕上的。
(10) 李一鳴《感受威尼斯》,載《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11) 參見《何以填補感情的空洞--評<脫衣舞場>》(《當代電影》1998年第6期)。在《脫衣舞場》中,伊格揚認為人類的感情如同一個空洞,又像是一個難以填滿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麗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寫的也是這樣一個巨大的黑洞,影片據以改編的小說題銘中引用的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話也許更能說明他拍攝此片的意圖:由於菲薄的天賦和語言的束縛,人類的心靈學會了虛無,虛無是一種力量,它能使世界煥然一新。
(12) 歐瑪爾·海亞姆(1048-1122)曾出任宮廷太醫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職務,也寫過一些四行詩(類似中國的絕句),但生前不以詩人而聞名,直到19世紀其詩作被翻譯成英文才得以大量傳播(中國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從英文轉譯的海亞姆詩集,題名《魯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體的六個面--阿巴斯談<橄欖樹下>》,米歇爾·西蒙和斯特法內·谷代采訪法國《正片》雜志1995年2月號,總第408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電影創作中對海亞姆的參照始於《生命在繼續》,他也從當代伊朗詩人的作品中獲得創作靈感,如《哪裡是我朋友家》參照了詩人蘇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隨風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詩人福路·法羅克赫扎德的同名詩歌。
(16) 同(13),契瑪羅薩(1749-1801),為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17) 法拉比電影基金會(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個非官方的電影機構,成立於1983年,旨在促進伊朗電影文化的發展。
(18) 本節中有關伊朗新電影的情況可參見: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節;法國《正片》雜志1991年10月(總第368期)上發表的一組總題目為阿巴斯與伊朗新電影的文章;法國拉魯斯《電影辭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電影條目;伊朗電影資料館編《伊朗電影:1979--1984》。
(19) 參見戈德弗雷·切西爾《伊朗電影現狀》,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3年3-4期。

『伍』 電影《白氣球》

《白氣球》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9K5uSf7TGal36BPAcu4OA

提取碼:wkp2

《白氣球》是由十月電影公司發行的伊朗兒童劇情電影,由賈法·帕納西導演,愛達.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費主演。該片講述了7歲小女孩娜西亞不慎將家裡唯一的500塊錢落入水溝里,焦急地向人求助,最終一個賣氣球的小男孩利用手中最後一個白氣球將鈔票成功取出的故事。

『陸』 電影《offside》是講什麼的

這部名叫《Offside》的影片發生在去年6月8日,伊朗1:0戰勝巴林成功進入德國世界盃的那個下午,為了能看到這場比賽,熱愛足球的女孩們打扮成男生的模樣,試圖混進球場,影片里的這6個女孩失敗了,盡管她們在臉上畫上了油彩,帶上棒球帽,穿起牛仔褲,甚至穿上了士兵的服裝,她們還是被認了出來,於是,互不相識的她們被暫時拘留起來,一場看似有些荒誕卻又人情味濃重的喜劇就這樣開始了,盡管這六個女孩從頭到尾連名字都沒有。

和其他與足球有關的電影不同,影片基本上沒有球場上的鏡頭,大部分場景都是在球場看台外,由欄桿臨時圍起來的一個小拘留所,所有的人物也就是六個女孩和看守他們的士兵,也正因為如此,大量的對話場景出現了,實際上,伊朗電影給我的一個很深的感覺便是伊朗人其實挺羅嗦的,呵呵,阿巴斯的《生生不息》、《十》、《櫻桃的滋味》都可以稱得上是羅嗦的典範,但是也正是這些大量的對話,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站在了我們面前。

伊斯蘭國家對於女性活動范圍的限制,我不好過多的加以評論,也許如同有的評論上說的那樣,賈法·帕納希想通過這部影片為女性爭取更多的自由和權利。但是我卻從這部影片里看到了導演通過這場足球賽外的六個女孩,表達了對國家的感情,那隨風飛舞的伊朗國旗,伊朗隊進球之後被拘押的六個女孩忘情的慶祝和她們高喊的「伊朗萬歲」,以及影片結尾時那首深情的「Ey Iran」,處處都透露著自豪和熱愛。而這種感情卻又是含蓄的,不似《伯爾尼的奇跡》那般赤裸裸地暴露出來。

於是又想起了我們的導演,我們的足球隊也曾經進入韓日世界盃,我們也成功申辦了奧運會,可是卻難得看到以這個為背景的題材的影片,印象最深的卻還是十多年前,以北京亞運會為背景拍攝的《我的九月》,看過好幾遍,喜歡的不行,那個時候的張國立,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

PS:這部名為《越位》的影片,是由曾經執導了《白氣球》、《圓圈》、《誰能帶我回家》的賈法·帕納希的最新作品,在年初的第56屆柏林電影節上,成功拿到了銀熊獎。

『柒』 誰能講下白氣球的故事啊

引用的影片介紹:

就要過年了,7歲的小女孩娜西亞的新年願望就是想買一條長著四條鰭的、白白胖胖的金魚,可是因為家境貧寒,媽媽始終不肯答應。好不容易在她和哥哥一齊軟磨硬泡之下,媽媽答應了這個要求,將家裡唯一的500塊給了她。

買魚途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娜西亞鑽進了看耍蛇的人群,結果耍蛇人騙去了她裝在魚缸里的錢,但娜西亞傷心的淚水又迫使耍蛇人最終把錢還給了她。然而當她趕到金魚店時才發現,金魚缸里的500塊不知道什麼時候丟了。一個好心的老太太不忍看到娜西亞傷心的樣子,陪她在來時的路上一起尋找,終於在路邊一家店門口水溝的鐵絲罩上發現了那張錢。然而就在這時,恰好一輛摩托車駛過,把錢刮進了溝底。失去了耐心的老太太囑咐隔壁一家裁縫店的老闆幫娜西亞把錢弄出來之後,自己先走了。

娜西亞滿心期待著裁縫店老闆的幫助,但他卻只顧得忙於和一個顧客爭吵,根本無暇顧及娜西亞的事。娜西亞失望地守在那個水溝旁邊卻無計可施。這時候她的哥哥跑來找她,看著躺在溝底的那張錢也沒什麼辦法,他試著請周圍經過的大人們幫忙,可是大人們都忙著回家准備過年,誰也不願意管這種閑事。

最後,娜西亞的哥哥找到一個在街頭賣氣球的阿富汗男孩幫忙,他們在一根系著白氣球的棍子底部粘上口香糖,終於把那張錢粘了上來。娜西亞和哥哥拿著錢蹦蹦跳跳地走了,而那個阿富汗男孩卻舉著唯一剩下的白氣球,望著他們的背影悵然若失。這時,新年的鍾聲回響在了耳邊……

精彩視點:

本片是由伊朗新秀導演亞法•帕納哈執導的一部出色的兒童電影,帕納哈曾是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的助手,拍攝過一些短片,《白氣球》是他的第一部故事片,因此特意請來了阿巴斯為本片擔綱編劇。

這部片子表面上看似是一部兒童題材的影片,其實這部作品是從孩子的角度反映了成年人與兒童之間對這個世界截然不同的觀感,更從側面反映了伊朗窘困的平民階層生活和社會現狀,也表達了伊朗對於戰爭的一種厭倦的情緒,和對平靜安祥生活的一種嚮往……

導演亞法•帕納哈的運鏡朴實自然,不事花哨的技巧,整個敘事風格平靜自然,但卻不讓人覺得平淡乏味,影片在1995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金攝影獎。

特別要提到的是片中飾演女主角娜西亞的小女孩,她的表演完全不事雕琢,純真自然,無論是喜悅、焦急還是沮喪、忐忑,各種表情都表現得恰如其分

『捌』 求一篇伊朗電影《白氣球》的影評

昨夜看了《白汽球》,令我在深切期盼中再一次得到無限的滿足。《白汽球》沿襲了阿巴斯影片一貫樸素的風格(雖然在本片中他只是出任編劇),帶我們進入瑣屑的日常生活,正是阿巴斯的電影令人們在兒童的世界中,才看到了自己。

片中的妹妹有悖於家長的告誡去看耍蛇人騙人的把戲,為了滿足心中的好奇。可這種小小的慾望卻讓她上當受騙,在阿巴斯的影片中,孩子的淚水總是有效的,它足以使人善心大發,於是她拿回了五百土曼大鈔;哥哥差一點便要達成妹妹的願望了,卻沒有偷偷拿走盲人售賣的口香糖。我們知道,當潘多拉神秘的盒子一被打開,人世間便充滿了誘惑。可是,在現實中無論孩童,還是成熟的人,有幾個能夠抵制慾望的誘惑呢?而那些為之所付出的代價,值與不值又從何而定呢?每個人都心懷不同的慾望,無論大小,而慾望則像是躲在白汽球里的水和肥胖的金魚,若盛的過滿過重,最終只會破裂。我們在自己的白氣球里藏了多少慾望呢?白氣球是不是早已不堪重負了呢?這一切只能自問自答了。

我深愛阿巴斯的電影,常令我感悟至深,隱隱約約的觸動令人久久的思索,甚而有一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似乎答案藏於影片中,卻似乎又隱匿於影片之外,這是一般的影片所不能給予的。在他的影片中,普通人的生活從不加以絲毫的粉飾與修葺,正因為如此,才還原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厚重的質感,猶如雙手輕輕觸摸剛剛塗抹了水泥的牆,濕漉漉的,細小而粗糙的沙粒還不時的簌簌而落。

阿巴斯總是聰慧的,他以獨具的風格呈現了生活的表象,卻在人物的日常言語中賦予本質且廣博的意義,他沒有強加給觀者主觀化的鏡頭,拋開了封閉的敘事結構,在無形中使本來有限的電影空間與時間得以無限的擴展,而這恰恰讓人們的想像得到了最大發揮。細細想來,中國本來也有些影片是可以令我們為之叫好的,可偏偏總有些失意之處,如楊德昌的《一一》在結尾處,孩子說了一句話,「我感覺我好象也老了」,一個尚未成熟的小孩能發出如此成人般的感慨,實在是令人費解,時值今日,我仍不能體會出這句話在此影片中究竟起到何種作用,以此來告知隨情節逐漸的推進已然向眾人昭示的影片內涵?還是不經意間泄漏了電影創作者的主觀意識?還是不信任觀者足以能夠認知一些情理的智慧?還有剛剛「浮出水面」的賈樟柯的《世界》,其中花哨的電影元素使他的影迷頗為感傷。而我覺得就電影本身而言,遺憾卻在結尾處男女主角的對白,「我們死了嗎?」「沒有,我們才剛剛開始——」真讓我迷惑,難道不可以只用一句話做結尾嗎?就是前一句「我們死了嗎?」,我認為這種有問無答的方式,更拓深了《世界》的內在,給人以更深及更多的感觸。世界本是萬變的,人的思維也何嘗不是呢?如非要在桃樹上嫁接李枝,那麼最後結出的果,只能是李非李,桃非桃了。

相比之下,我們不得不說阿巴斯是成熟而老練的,他不但輕車熟路的掌握每一部電影的節奏,而且在平靜的鏡頭之下,看似信手拈來的素材在這平靜之中卻富有了生動的情緒。這使得無奇的小故事在簡單而平淡卻又安排緊湊的敘述中變得充盈無比了。

阿巴斯從來不會低估人們的智商,在他的影片中,甚少的說教總會令人有種被尊重的感覺,他願意人們能更自由的、以不同的視角去解讀電影,以不同的心態去理解與體會生活。我想,他完全的清楚這一點,即真實是永遠超乎於人們所能感知之外的,因而,在影片中他沒有妄下什麼結論或斷言。

我以為,阿巴斯的電影確是趨於完美的。人們不是常常感嘆嗎?「燦爛之極歸於平淡」而阿巴斯的電影正是如此,無需煽情,無需紛繁情節,卻已經做到了極致——於一種超然的平淡之中。

『玖』 一部看過的伊朗電影,忘了名字 好像是父母離婚,母親被關在監獄,兩個小孩去看他們的母親,並勸父親同意離

原來這個求助於我們團隊的提問還沒有人給出正確的回答。 那麼就讓我來幫幫忙吧~ 伊朗兒童電影比較出名,著名導演和作品不少: 馬吉德·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顏色》(1999)屬於精品;阿巴斯·基亞魯斯塔米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8);賈法爾·帕納西的《白氣球》(1995)、《誰能帶我回家》(原名《鏡子》,1997)等都是獲獎無數的兒童片 此外這幾位著名導演的作品還有: 馬吉迪:《巴倫》(2001)、《垂柳》(2005)、《麻雀之歌》(2007)等;阿巴斯:《生生不息》(1996)、《橄欖樹下的情人》(1995)、《櫻桃的滋味》(1997)、《十》(2001)等;帕納西:《生命的圓圈》(2001)、《越位》(2006)等; 此外其他著名導演和影片有: 穆森·馬克馬巴夫:《電影萬歲》(1995)、《坎大哈》(2003)等;薩米拉·馬克馬巴夫:《黑板》(1997)、《蘋果》(1999)、《下午五點》(2004)等(以上兩位是父女關系);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2000)、《烏龜也能飛》(2003)、《半月》(2006)等 此外還有一些影片評價也不錯,但不好找:《蜥蜴》(導演Kamal Tabrizi)、《蕾拉》(導演Dariush Mehrjui)等等 這里我都沒有找到,不知道樓主能不能提供更加詳細的東西 如果可以的話,那麼追問我好了。

『拾』 請推薦幾部優秀的伊朗電影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故事梗概:
小阿里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兄妹倆商量好輪換著穿阿里的球鞋上學。每天妹妹放學後,都要飛快地跑回來,將鞋子換給阿里,為此阿里經常遲到並受到懲罰。為給妹妹買雙新鞋,阿里想盡了辦法,在和爸爸去做園丁賺了錢後,他首先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鞋子。不料自行車剎車失靈,父子倆狼狽回家,幫妹妹買鞋的事也泡湯了。

最後,小阿里決定參加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卻拿了冠軍,給妹妹掙一雙鞋的夢想再次破滅了。失望的小阿里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裡,紅色的金魚繞著他受傷的腳游著……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巴倫》

故事梗概: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140多萬阿富汗難民湧入伊朗。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了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

一個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到建築工地幹活。工頭梅馬讓這個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惱火的拉提夫不斷阻撓巴倫的 工作。可是,當他發現巴倫的真實性別後,不僅喜歡上了她,還傾盡全力幫助她及她的一家。

本片由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馬基-麥吉迪執導,他因成功執導影片《天堂的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等影片而成名於國際影壇。與《天堂的顏色》的過度煽情所不同,《巴倫》是麥吉迪最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作品。他通過一系列簡單普通的事件迸發出力量,以讓感情一點點積蓄下來的方式打動觀眾。這仍是一部憂傷而感人的影片,但麥吉迪在這種悲傷的情緒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溫情。

推薦馬基德·麥基迪 導演的其他作品:《黑板》《天堂的顏色》《戰勝魔鬼》《兩眼雙盲》《抵制》

《櫻桃的滋味》
又名: 櫻桃的滋味 / 櫻桃之味
導演: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中年男人,想自殺,(為什麼?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開著一輛吉普車到處尋找一個可以掩埋他屍體的人,他找啊找,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士兵、拾荒者、神學院的學生等等,可是沒有人願意為了錢去做這種事。他四處碰壁,終於,有一個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為了替孫子看病,答應了他的要求,卻又給他講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故事:原來,這老人,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他找了一棵櫻桃樹上吊,不想那樹枝不結實,繩子斷了,於是他就坐在樹下吃櫻桃,吃了一顆又一顆,吃飽了,他決定繼續活下去。
我們一直不知道這個主人公到底死沒死,影片沒告訴我們這個,這是個懸念,結尾是開放式的,還帶點解構的感覺,不過沒關系,他死沒死都不再重要,阿巴斯要表達的,已經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表達盡了。

《黑板》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一個年輕的女導演)

故事梗概:兩個顛沛流離的流浪教師,背著一塊大黑板去尋覓願意付學費的小學生。路上,他們分別遇上了一群偷運禁品的孩子和一群逃離伊朗的老人,黑板既是他們執著地向窮苦的人們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向心愛的女人傳達愛意的信箋,更是幫失足受傷的孩子包紮的夾板……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煽情的對白,但搖晃不安的鏡頭,極寫實的手法,卻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感動。

《女人花》
導演戴瑞什·麥赫瑞

故事梗概:蕾拉和雷讓是一對幸福的新婚夫婦,但蕾拉卻被檢驗出沒有生育能力,盡管深愛著她的丈夫對此一再表示不介懷,但是丈夫的母親卻一直逼兒子重新娶妻生子。在丈夫和婆家的雙重壓力之下,善良而聰慧的蕾拉作出了一次改變她以後生活的決定……

《白氣球》
導演賈法·潘納西

電影的開頭頗似另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伊斯蘭教新年來歷之際,穿著小紅裙子的可愛小女孩纏著媽媽想要買一條「胖胖的會跳舞的象新娘一樣的」金魚,在哥哥幫助之下終於拿到了錢,可是在路上卻把錢給丟了。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想不會又是一部《小鞋子》吧。但是故事接著發展下去,卻是圍繞著兄妹倆想方設法去取那一張掉進水渠里的鈔票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同樣事關窮人家孩子和他們的期盼,但是相比較《小鞋子》,卻少了一份憂傷,多了一份輕松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敘述正是生活的節奏吧,雖然缺乏一般故事片的曲折情節,也刻意迴避了許多似乎正要展開的矛盾沖突,但在說與不說之間,卻是韻味無窮。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

故事梗概:8歲的小主人公阿默錯拿了同桌同學的作業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業,他會被老師責罵,於是阿默毅然拿起錯換的作業本跑去很遠的地方找他朋友還給他。阿默幾經艱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臨了,最後的希望也泯滅了,回到家的時候夜已深了,他決定做一回槍手幫他朋友做作業……

《生活在繼續》

1991年,阿巴斯拍攝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面那條小村莊發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掛著電影裡面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安危,帶著兒子驅車重訪舊地尋找那個小男孩的下落,並據此拍攝成電影《生活在繼續》。在這部散文筆觸一般細膩輕靈的影片裡面,阿巴斯用類似公路片的手法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在一片頹垣敗瓦的廢墟之中,既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歌頌了在破碎家園上堅毅不屈的人們,「死者已矣,但生者還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時也試圖對災難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藝術作品並不能帶給人們什麼最直接的好處而進行一番自嘲。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影片風格都非常統一,他喜歡將紀錄片融合到情節片之中,使人分不出何處是現實哪裡是戲。他還喜歡在影片中利用某一「契機」的發生來表現各色人等的性格,如《櫻桃的滋味》中的「自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還作業本」,等等。這不但體現在他每一部影片之中,大而化之,他可以用幾部影片去表現某個事件某個地點,比如「村莊三部曲」(又稱「伊朗人三部曲」)他就用了前後相繼的三部電影去表現同一個地方的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就是《橄欖樹下的情人》。

正如影片裡面那一大片鬱郁蔥蔥的橄欖樹林和不時跳動入鏡頭的小花一樣,這個廢墟上的愛情故事也是充滿了綠意和希望,最後的鏡頭里雖然沒有仔細交代故事的結果,但是意味深長,作為「村莊三部曲」最後一部,它體現出了伊朗人面對災難卻百折不回的韌性以及重建家園的信心,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遙相呼應,正是最好的點睛之筆。

該片與之前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繼續》組成「村莊三部曲」。

… …

介紹的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希望你也喜歡呵`

下面這個網站是國內最大的伊朗電影網站~~~

閱讀全文

與伊朗電影白氣球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烏克蘭電影愛情公寓完整版 瀏覽:61
兩層電影院構造 瀏覽:283
我的一部優秀愛國電影觀後感少 瀏覽:578
沈殿霞電影大全 瀏覽:97
末代皇帝電影完整版高清免費觀看 瀏覽:822
第12屆青年電影節崔永元 瀏覽:365
雛鳥的愛情電影 瀏覽:939
美人魚電影所有插曲音樂 瀏覽:12
木村拓哉主演的愛情電影 瀏覽:538
主角臉上都是疙瘩的電影 瀏覽:50
電影中勵志感悟圖片帶字 瀏覽:342
電影演員什麼娟 瀏覽:941
這是個悲傷的故事電影圖片 瀏覽:309
音樂電影放映室 瀏覽:35
周星馳電影飾演 瀏覽:931
我想買期新的電影雜志英文翻譯 瀏覽:127
大鵬大長臉電影作品搞笑 瀏覽:95
古代電影大全恐怖片 瀏覽:708
賈玲最2021年的新演的電影名字 瀏覽:367
二戰日本美國戰爭電影大全集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