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電影《黑客帝國》結局的問題
從這些能看出,你基本沒看懂黑客帝國。你沒看懂的是黑客帝國的宗教哲理。 那我們就從頭開始。 電影里的矩陣不僅是一個虛擬程序,也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地方。在這里,人類的身體被放在一個盛滿營養液的器皿中,身上插滿了各種插頭以接受電腦系統的感官刺激信號。人類就依靠這些信號,生活在一個完全虛擬的電腦幻景中。機器用這樣的方式佔領了人類的思維空間,用人類的身體作為電池以維持自己的運行。 在電影中,Matrix是一套復雜的模擬系統程序,它是由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建立的,模擬了人類以前的世界,用以控制人類。在Matrix中出現的人物,都可以看做是具有人類意識特徵的程序。這些程序根據所附著的載體不同有三類:一類是附著在生物載體上的,就是在矩陣中生活的普通人;一類是附著在電腦晶元上的,就是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這些載體通過硬體與Matrix連接。而另一類則是自由程序,它沒有載體,諸如特工、先知、建築師、梅羅文加、火車人等。 Matrix是一個巨大的網路,連接著無數人的意識,系統分配給他們不同的角色,就象電腦游戲中的角色扮演游戲一樣,只是他們沒有選擇角色的權利和意識。人類通過這種聯網的虛擬生活來維持自身的生存需要,但Matrix中的智能程序,也就是先知的角色,發現在系統中有1%的人由於自主意識過強,不能兼容系統分配的角色,如果對他們不進行控制就會導致系統的不穩定,進而導致系統崩潰。因此編寫Matrix的智能程序,也就是建築師就製造了「救世主」,讓他有部分自主意識,並成為覺醒人類的領袖,帶領他們建造了錫安。 錫安,一詞在《聖經》中,是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所坐落的山,位於聖城耶路撒冷。而在猶太教中,「錫安」代表著上帝的榮耀,是神的救贖來臨的標志。當大地被毀滅後,人類將在錫安接受最後的審判。 在電影中,「錫安」是指那些從Matrix中被解放的人類所棲居的家園,位於地球深處,依靠地熱作為能源,成為人類對抗Matrix和機器之城的最後基地。電影用這個名字來命名人類的最後家園,象徵著這里是正義得到彰顯的地方,是對抗機器的聖地。有影迷根據劇情推測:zion 所在的世界其實是另一個母體,是超智能設計的讓本身升級的另一套程序。更有人認為,「真實世界」中的zion所在的世界是用來蒙蔽那些覺醒者(佔Matrix中人口總數1%的那些人)的一個更接近真實世界的一個更大范圍的「母體」,這個所謂的「母體」——zion所在的世界是用來取代影片中的母體的升級版本。 救世主,Matrix是一個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嚴整系統,一切都是有規律的,包括特工們和尼奧的超能力在內,都是包含在這個系統中的。而尼奧這個「救世主」的產生,則和數學中的哥德爾命題有關。奧地利數學家哥德爾在1931年發表了題為《論《數學原理》及有關系統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題》的論文,其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在任何數學系統中,只要其能包含整數的算術,這個系統的相容性就不可能通過幾個基礎學派所採用的邏輯原理建立。簡單地說,就是在任何系統中,總有些真理是游離於邏輯之外的,這些真理就叫做歌德爾命題。 在Matrix中,尼奧就是在Matrix這個嚴整系統中不能被數學推得的歌德爾命題,不符合系統的規律。(建築師對尼奧的談話中涉及部分)當尼奧重生後,他就擔負起系統所有的擾動,所有的規則在他面前都變得透明,因此他能夠看到系統中別人所看不到的東西。先知叫尼奧回到源頭去終止災難,在數學邏輯中就是將歌德爾命題變成整個系統的一部分,當作系統的一個變數,從而消除整個系統的不確定性。如果尼奧當初選擇了毀滅錫安的門,他所攜帶的代碼將反饋給系統,將系統的穩定性提高到一個新階段。而這個選擇的前提則是系統中沒有斯密斯這個狂人。但從數學的角度上來說,這樣的穩定也是暫時的,不是對系統的徹底修正,新的系統還是會產生自己的歌德爾命題,從而繼續這個輪回。這就是為什麼在尼奧之前會有五任救世主的原因。 按照建築師最初編寫救世主時的任務,救世主的使命就是在錫安運行一段時間後,將錫安的代碼帶回到Matrix的源程序進行重裝,同時機器摧毀錫安,完成Matrix系統的升級。之後救世主將按照初始設置,帶領16女7男返回真實世界,再開始重建錫安,等待下一代的救世主。而尼奧與前任們不同的是,建築師在他的意識中編寫了關於愛的編碼,這本來是系統處於不斷升級的需要,也是考察人類反應的新實驗。但這個關於愛的編碼,不但導致了尼奧在第二集中做出違背程序設置的選擇,而且在第三集中將「愛情」升華為「博愛」,從而最後終結了戰爭,終止了矩陣和錫安之間的循環。 設計師,他是矩陣之父,確切的說是整個機械王國的締造者,是他編制了「矩陣」這個系統,他是擁有最高智能和許可權的機器。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精密的數學計算和邏輯推理來解釋。而「先知」是另一個有最高智慧和極高許可權的智能程序,她認為不確定性才是世界的本質,她可以說是比「設計師」擁有更先進思想的智能程序,是她引導NEO成為了救世主,沒有她NEO也許會像前幾任救世主一樣選擇進入「矩陣」,完成輪回。而她的目的是謀求機器與人的和平共處。NEO是一個人,他對世界本質的認識比一般人深刻,因此他擁有「超能力」,但是這點超能力對於改變世界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所以NEO根本不可能打敗機器世界,就像機器人不能消滅人一樣。因為機器一旦擁有了智能、獨立意識就應該把他看成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是與人平等的生命,如果NEO把機器全部消滅了那就是另一種的屠殺與奴役,是人屠殺了機器。因此片中的結局只能是唯一的結局,人與機器的共存,人與機器都有自由的權利,選擇的權利。最終結果只能是——平衡。 特工史密斯 英文中的Smith意思就是鐵匠,而他的車牌號是IS 5416,這都暗含著宗教含義。在《聖經·以塞亞書》第54章16節里說到:吹噓炭火,打造合用的器械的鐵匠是我所造;殘害人、行毀滅的也是我所造。這正暗指特工史密斯在矩陣系統中的作用——消滅一切危害矩陣運行的異常程序。電影中的特工史密斯實際上就是矩陣這個程序世界中的殺毒程序,他們在矩陣中是沒有身體的,由於他們是殺毒程序,所以他們被矩陣賦予了超越常人的能力。在矩陣中他們具有改寫人類角色程序的能力,所以可以不斷借用他人身體。 尼奧最後可以戰勝特工,實際上是因為他復活後具有了識別矩陣代碼的能力,並可以輕松改寫這些代碼,所以特工就不能再利用超能力戰勝他了。 特工史密斯被尼奧消滅後,因為在他被尼奧消滅前明明是他先殺死了尼奧,所以這就導致了一個邏輯錯誤。因為這種程序上的邏輯運算錯誤,導致了特工史密斯不但拒絕被系統刪除,而且由殺毒程序變成了病毒,最後危害到了整個矩陣世界。 因為這個邏輯錯誤是由尼奧導致的,所以特工史密斯就變成了和尼奧相對的負極。最後尼奧選擇了讓史密斯感染自己,在復制過程中矩陣掌握了史密斯的代碼,最後才得以將他們兩個同時刪除,使矩陣回到了平衡。 尼奧死了後,系統恢復到了以前(黑客帝國1的時候),但系統不再升級,機器帝國撤回了機器軍隊,人類免於毀滅。那麼也不再有輪回了。 至於,為什麼尼奧能讓意識反回距陣,是因為他是救世主,能夠超越矩陣,不受系統的約束。而其他人,則是通過傳輸進入矩陣(就是那些人後腦有個圓形的洞,將傳輸線插入後,就可使意念進入矩陣)。但他們不能夠直接進入。 最後,人類的錫安和平了,那些被作為能源的人將繼續活下去,但會擁有自由意識,不會再由系統支配。 </SPAN></p>
2. 一個電影結局是怪物從地底實驗室出來佔領了整個世界。最後一個男的一個女的還是死了。有恐龍還有喪屍
林中小屋
美國
95分鍾
2012年4月13日(美國)
電影《林中小屋》是由德魯·高達執導的懸疑恐怖片,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傑西·威廉姆斯、安娜·哈徹森 、克里斯汀·康奈利、弗蘭·克朗茨參加演出。
該片講述了五名好友驅車前往位於深山老林的小木屋中度假,卻莫名其妙掉入一個神秘的圈套中。
一群喧鬧的大學生來到了人跡罕至的小樹林里,這五個朋友准備在這里度過一個放縱、開心、難忘的周末。根據指示,他們找到了位於樹林深處的一個小木屋,准備在這里開始自己的派對。
一開始,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到了晚上,這個小木屋裡卻接連出現了各種各樣奇怪的超自然的以及無法解釋的事情。而這五個大學生的性命也處在了危難之中--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而這些背後還有一個多麼龐大的組織在監視這這一切[
3. 求一部電影,一群盟軍佔領了德國人的一列火車,偽裝成德國人,最後脫險
《戰俘列車》
萊恩上校是個剛到戰俘營的美國軍官,而集中營里大部分是英國軍人,由於他的軍銜最高,戰俘們都推他為指揮,因為萊恩阻止了他們莽撞的逃跑計劃,使戰俘們對他表示了懷疑,集中營里疾病流行,萊恩設計為戰俘們得到了葯品和干凈衣服,自己卻被關了禁閉。
義大利投降後,二戰即將結束之時,德國准備將盟軍俘虜用火車運送到在德國本土的另一個集中營,萊恩帶領戰俘們發動起義控制了集中營,繳獲並控制了火車,但卻被德軍的飛機發現,於是,萊恩上校率領全體戰俘踏上了漫長的逃亡之路。
他們穿上了德軍軍服,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穿過了阿爾卑斯山到達了瑞士邊境,但是萊恩最後卻沒有爬上火車……
4. 關於一部科幻片,講的是外星人,來到地球並佔領了,最後一個情節是,在外星人飛船上按了數字後它們就失敗
天際浩劫
洛杉磯之戰
星球大戰
第五元素
獵殺活死人
火星人入侵地球
第三類接觸
星際之門
世界大戰、
第九區
你說的可能是星球大戰、第九區、世界大戰其中的一部了。
5. 二戰電影沃倫劇情解析 結局是什麼 女主死了嗎
該片講述了波蘭一個女孩愛上了一個烏克蘭男孩,父母卻決定讓她嫁給一個波蘭鰥夫,此時二戰正要爆發,她不得不在死神面前末路狂奔的故事 。
女主死了,影片的最後場景里,女主和自己的孩子在森林中被狼咬死了,她在最後的彌留之際看到她逝去的心上人駕著馬車來接她和孩子。
影片以索菲婭姐姐的婚禮為開端。
身為波蘭人的姐姐嫁給了一個英俊的烏克蘭男孩,兩族人民在喜慶的婚禮上載歌載舞歡慶著。
但喜慶之下,民族矛盾已經逐漸開始激化。索菲婭的姐夫因為娶了波蘭姑娘被歧視,賓客們也在議論紛紛。平靜之下暗藏著危機。
索菲婭愛上了一個烏克蘭男孩,但是她的父母卻為了豐厚的嫁妝將她嫁給一個波蘭鰥夫。不久,二戰爆發,局勢緊張,戰爭很快激化了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身處戰亂中的索菲婭開始了苦難的生活。
短短時間內,沃倫地區政權不斷更替,在此生活的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第一次更換政權:
1939年-1941年,布爾什維克紅色政權席捲沃倫地區。
打倒地主,的口號響徹整個地區,索菲亞丈夫一家遭到流放。
索菲婭被烏克蘭男友救下,但男友卻在索菲亞生產因給不出贖回索菲亞的伏加特,慘遭俄軍官殺害。
第二次更換政權:
1941-1943年,德軍納粹佔領沃倫地區,視猶太人為低等級人的德軍開始了洗劫式屠殺。
飢餓恐慌屠殺籠罩著沃倫上空,索菲亞丈夫因為砍掉偷雞賊的一直手臂遭到報復,被砍掉腦袋送回索菲亞的面前,索菲亞成為寡婦,日子更加艱難。
第三次更換政權次:
1943-1944年,德軍撤退後,烏克蘭起義軍開始了針對波蘭人的種族滅絕性大屠殺。
索菲婭目睹了身邊所有人被各種變態手段殘害致死,姐姐姐夫也慘遭殺害,姐姐被當場砍掉頭顱。
逃亡過程中,只看得到四周屍橫遍野,血腥遍地。
最終,索菲亞絕望的帶著兒子逃進森林。
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母子最終倒下了,被飢餓的野狼分屍。女主在最後的彌留之際看到她逝去的心上人駕著馬車來接她和孩子。這是女主美好的幻想,也是她最奢侈,最大的期望。
(5)佔領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取材自二戰期間烏克蘭人在沃倫地區對波蘭人的種族清洗——沃倫大屠殺。
8-9萬波蘭人被殘忍地殺害,大多是手無寸鐵的婦女和兒童。
波蘭導演沃吉西奇把發生在沃倫省這場種族殺戮拍成了這部電影。
獲波蘭電影獎最佳影片、導演、剪輯等八項大獎。
6. 求一部電影,二戰末蘇軍反攻階段攻下一棟樓,二十多個人防守,最後剩一個人。
只有這一個情節嗎?後面有沒有一個蘇軍的狙擊手幹掉了一個因生活所迫給德軍軍官當情婦的蘇聯婦女?
如果是,那可能是新版《斯大林格勒》(2013年俄羅斯電影):1942年秋天,人類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在寒冷的土地上爆發。德國人穿越伏爾加河抵達對岸斯大林格勒設防固守,蘇聯紅軍與對手展開城市爭奪戰,雙方你來我往,城市化作廢墟焦土,成千上萬人死亡,放眼望去儼然人間地獄。在一次反攻行動中,蘇軍嚴重傷亡,僅有大尉格羅莫夫(彼得·費奧多羅夫 Pyotr Fyodorov 飾)率領的偵察小隊到達對岸,佔領了一棟破爛的建築。他們在建築內發現一名19歲少女卡嘉(瑪麗亞·斯莫爾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飾)。卡嘉的父母早已死於戰火,由於眷戀自由生長的城市和家園,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戰火之中。
鑒於建築的位置極其重要,極度厭戰的德國軍官彼得·卡恩(托馬斯·克萊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飾)奉命奪回該據點。慘烈無情的修羅場,人性和獸性的角力永無休止……©豆瓣
7. 電影八佰最後為什麼過橋時日本人開槍
在看《八佰》的時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細節,比如當時為什麼要義無反顧的沖橋?日本人為何要在那個時候開槍?
(一)撤離四行倉庫
和之前在四行倉庫的戰斗相比,在最後離開倉庫過橋的過程中,四行倉庫守軍遭到日軍機槍掃射,出現了部分人員傷亡,其中就包括實際的戰場指揮官楊瑞符營長,確實是比較憋屈的,可能很多觀眾都會覺得,與其如此,還不如繼續在四行倉庫堅持戰斗,像死守寶山的姚子青營一樣,戰斗到最後一個人,打死一個夠本兒,打死兩個賺一個。
所以說,和在四行倉庫的堅決戰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實並不是日本人給予他們的,而是在撤離四行倉庫之後,進入租界才開始的,而且是當時中國的所謂的友邦給予他們的。這也是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國人不怕死,尤其是為了抵抗侵略,都願意捐軀報國,但列強卻不允許中國抵抗,要制止中國人抵抗。這才是更大的屈辱。
8. 異形契約電影結局倖存上船的是大衛還是沃爾特
身體是沃爾特的,但意識應該是大衛。
大衛襲擊女主角時被女主角戳傷了下巴,而之後的上船的生化人沒有這個傷,身體是沃爾特是肯定的。
沃爾特開始使用冷凍櫃是處理壞死的胚胎。
女主角入睡前和生化人談了湖邊木屋的事,但生化人的反應很冷淡,因為影片開始時女主角的愛人(他才是契約號的船長,後來那個是大副擔任臨時船長)因為事故被燒死後,女主角回憶愛人時和沃爾特談過湖邊木屋的事,沃爾特的態度是好奇,試圖去理解,沃爾特一直很關心女主,而後面這個生化人的反應則很冷淡很奇怪,女主角就認出這個是大衛。
很多影迷猜測過:維蘭德公司所謂的太空殖民計劃其實只是一個更大的陰謀,大衛佔領契約號之後用的是自己的ID登錄,似乎是提前都為大衛准備好了一樣。
9. 緝魂電影結局什麼意思
表面上結局監獄女女是檢察官夫妻換魂,實際上是王世聰和萬博士。片中有深厚感情的只有兩對,一個是王和萬,一個是檢察官夫妻。理論上,結局深情對望的女女只可能是這兩者之一。
導演結局拍的細節模糊暗示。比如萬博士躺床上注射,監獄女子簽字左手換右手,李燕摸對方額頭等。一般觀眾很容易認為最後女女是檢察官轉移到李燕身上。然而真是這樣。就嚴重違反了幾個主要人物的人物設定了。
說說萬博士,萬是個深情又偏善良的人。就算後悔做的轉移王世聰意識和記憶的事情,也不會同意檢察官配合他進入李燕身體,從而把自己深愛多年的王世聰徹底抹去。
萬對原版李燕是有愧疚感,但不管他們是不是屬於自欺欺人的尋找借口寬慰自己,在他們看來,李燕孤兒,她能活下來本就是王和萬給的,所以愧疚感沒那麼深。或者退步講,愧疚感絕不可能高到能讓他大義滅親抹殺自己的最愛王世聰。
有些人以為他可能在最後聽到王世聰說「萬是王上輩子最信賴的人,但這是上輩子了。現在寧願沒認識他。」。就以為萬博士由愛生恨,會願意徹底抹殺王世聰。但萬是個深愛王世聰的人,聽到那個前半句,就會足夠心軟了,畢竟從王嘴裡親口承認,萬最重要。
如果萬會同意徹底抹殺王,那麼說明編劇顯然沒有深愛過個人的經驗。不知道深愛和普通夫妻湊活過日子的結合到底有多大的不同。何況,片中其實已經明說過很多次,萬博士為了王能瘋狂的突破自己原有善良底線做事。
另外一點,有些人可能覺得,萬博士認為現在的王思聰是女身,已經不是自己愛得王了。但要知道,畢竟李燕的靈魂是王。對萬博士來說,這是愛的人唯的留存。深愛是不會變的。
王世聰。野心但也不算是純粹的壞人。他在李燕身體里最後掌權後,發生那麼多事情後,自然會在家裡安排保鏢,這符合聰明富豪的正常邏輯。不會讓一種可能性里的檢察官突襲到李燕,控制李燕身體。也不可能被萬博士說動後自我伏法。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看待問題。
他認為自己給了前妻優越生活和高等地位,所以欺騙了前妻的感情只算是對等交換,他也從沒有對前妻惡意相向,所以本質上不能算是絕對的惡人。他看李燕,是他以前給了李燕孤兒活下來的機會。所以他換魂到李燕身上也不會有太大的愧疚感。
檢察官男主是個正直有原則的人,也沒有永生的意願。如果他想進入李燕身體,取代王世聰。那他認為王世聰進入李燕身體取代了李燕是邪惡的這個價值取向,就徹底矛盾了。
女主。女主沒有太大的能力和能量。有的是對男主的深情和善良。所以,當王博士問她你願意用這么大的代價來換取男主免費用rna新技術延緩幾年生命,實際上代價不是單單作偽證,而是放棄自己身體,她的條件應該是生下小孩,所以,檢察官妻子在一年後才進入監獄。
這樣落從女主人設的邏輯上也是說得通合理的。並且拔高了女主的形象。女主才是自我犧牲最大的一個。因為她本身沒有太大的能量,這個犧牲她能換回來最大的成果。男主多活幾年加小孩。
如果最後女女是檢察官夫妻移魂的話,那幾個主角的人物設定全部被毀滅。編劇也會落得個沒有深愛過一個人的嘲笑。片子結局也構成了一個普通的臉譜好人戰勝換人的結局。劇評里排第一的那個劇評里對結局的認定就是如此。顯然也符合大多數人隨便一看就隨便一作判斷的結果。
結果結局是王世聰和萬博士。即符合所有人物性格也符合他們各自的能量設定。並且結局顯得更像現實,灰色人設的人站到了最後。這片的結局可以比肩唐探一。算是這幾年國產片最優秀的兩個片子了。當然這片的弱點還是很明顯的,探案本身的推進不唐探一。所以,只能給四星。
如果說片中誰是惡人的話。其實,王的那個自殺的前妻反而算是一個。教唆兒子殺爹,學邪法詛咒和試圖殺王等等。如果真是善良之輩,發現被騙,最多也只會索要一定的財產補償,隨後拍屁股走人,自己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罷了。只是很多人會被她的形象蒙蔽而下意識的認為她只是個單純的受害者。
(9)佔領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緝魂》的優缺點都是那麼明顯,優點在於:所有演員的表演都相當從容、剋制,貼合角色,也有內在張力。缺點則是劇情看似嚴密卻讓人疑心重重,同時節奏前後不一,有明顯的割裂感。尤其是到了後面,觀影的不適感越來越強烈,以至於想逃離放映廳,回到陽光下真實的生活。
電影的前70分鍾節奏緩慢,在破案的同時還努力營造梁文超一家面臨的困境和夫妻深情。這么做是想挖掘人性的復雜,體現人文關懷。從這個意義上說,《緝魂》的前半部分一反好萊塢模式,是半部好電影。但之後電影急轉直下,開始玩各種反轉。
不停地反轉再反轉,也是好萊塢電影的慣用套路之一。但是,不能合情合理地反轉,沒有足夠鋪墊和說服力的時候,就強行反轉。這不但不好玩,還有愚弄觀眾之嫌。從整部影片可以看到《緝魂》在努力地想塑造風格,形成意義,試圖抓住電影的「電影性」或者說電影之魂。
但很遺憾的是,這部電影首鼠兩端,最終靈魂出竅。就像電影中的反派人物一樣,《緝魂》精神分裂了。當然,退一步說,《緝魂》的主題雖然被誇大了,導演風格也言過其實,但電影的某些片段卻比市場上的大部分電影顯得有意義很多(《大眾日報》評)。
《緝魂》的風格遊走在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之間,是最難定位的。該片不過是把重點從身體變成「靈魂」,強調A的腦細胞被注入B後,B的思維逐漸A化的過程。但倘若只是如此,該片的所謂創新也只是「換湯不換葯」。
真正讓此片接近「神作」的是編劇兼導演程偉豪讓片中角色進行了不止一次的「靈魂復制」,這導致該片主線劇情之離奇,最終堪比泰劇。假如一個人的意識從另一個人的身體里「醒」來,其首先要處理的恐怕是自我身份認同問題。
但片中的主人公顯然沒有這樣的心理困擾,無論是男變女、女變男都如換裝般簡單,大腦曾經的主人更像直接被趕出家門般未留下絲毫意識殘跡。電影如此簡單粗暴的設定令人難以信服。但觀眾最終看完了,並且沒有笑場,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張震主導的另一條主線劇情的接地氣。
張震用他的演技撐住了《緝魂》超現實主義劇情之下的現實主義之「魂」。很難想像如果換個人演,能不能達到他的效果。從這一點來說,程偉豪的眼光倒是不錯(《 羊城晚報》評)。
10. 電影《全面回憶》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電影《全面回憶》的結局:主人公述道格拉斯·奎德在被人追殺的逃亡的過程中,他發現獨裁者哈根的陰謀,在追求正義的過程中,奎德漸漸發現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命運。
影片情節發生在21世紀末的地球,道格拉斯·奎德是一家機器人工廠里的工人,即使他已經擁有了美麗的洛莉做妻子,但是他仍然需要依靠將那些無邊的想像轉換成真實的記憶,來掩蓋自己過於無趣和令人沮喪的人生。他總是把自己幻想成是一名超級間諜,輕易就能得到他夢寐以求的一切。
但在一次記憶轉換的過程中,由於程序出現了可怕的錯誤,道格拉斯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被追捕的獵物。意識到自己不得不逃離由長官威勒斯·考哈根一手操縱和控制的警察的圍追堵截,道格拉斯發現自己身邊沒有人是值得信任的,只除了很有叛逆精神的女戰士梅琳娜,她為一個秘密的地下抵抗組織的領袖馬提亞工作。
隨著現實與夢境之間的那條分界線越來越模糊,道格拉斯處在命懸一線的緊要關頭,他不但知道了自己的真實身份,還有他真正愛的人和不得不面對的最終命運。原來在此之前,他一直活在由記憶構成的謊言當中。最終奎德在英聯邦機械戰警進攻殖民地之前,炸毀了天梯阻止了總理的陰謀。
(10)佔領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電影《全面回憶》由倫·懷斯曼執導,馬克·鮑姆貝克擔任編劇,柯林·法瑞爾、凱特·貝金賽爾和傑西卡·貝爾聯袂出演。影片於2012年10月20日在中國上映。
角色信息:
(1)奎德,是一名普通工人,長期受到同一個奇怪夢境的困擾。由於工作不順心情不佳他來到Rekall公司決定來一趟夢境之旅。誰知卻發生意外,醒來後他成了被人追殺的兇手,而他的妻子也突然變臉成了追殺他的特工。在不斷逃亡與調查的中,他的另一個身份漸漸浮出水面,原來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名被抹掉記憶的特工,名叫豪瑟。
(2)梅琳娜,是一名殖民地反叛軍的首領,早年間豪瑟特工被政府派去殖民地調查反叛軍,在調查的過程中卻發現政府的目的是要全面佔領殖民地,豪瑟良心發現決定不再助紂為虐,遂站在了反叛軍的一方。在工作中,他與梅琳娜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豪瑟被抹掉記憶後,梅琳娜一直在尋找他,她是開啟豪瑟記憶的關鍵人物。
(3)特工洛莉,是《全面回憶》中飾演一名特工反派人物。在豪瑟被抹掉記憶變成奎德之後,她假扮成奎德的妻子潛伏在其身邊,當奎德通過夢境旅行發現了自己身份的秘密時,她終於露出了本來面目,成為為政府效力的特工Lori,也是追殺豪瑟任務的主要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