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楚門的世界》有現實原型嗎是誰呢
有現實原型,《楚門的世界》的主人公原型是聚光燈下的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傑克遜。
「你可以看到《楚門的世界》里的金·凱瑞演技超凡,但事實上,邁克爾·傑克遜才是真正的『楚門』。他是我構思『楚門』這個角色的原型,他最接近『楚門』這個人物。他就是整個名人文化荒誕歷史的縮影。」好萊塢著名導演彼得·威爾在他的一次采訪中透露。
邁克爾·傑克遜本人多次表示:「他就像生活在一個玻璃鋼里,所有的人都在窺探著他。」
(1)虛擬偶像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楚門的世界》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樣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娛樂工業的犧牲品。
影片反映了人類的希望和焦慮,同時也因觸及到最敏感的社會問題而備受矚目,它以現代派的藝術風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業活動中惟利是圖、踐踏人權的丑惡行徑,對美國的道德、人情及世態的消極一面進行了有力的譏諷。
影片有力地批判了「媒體萬能」的價值觀,用類似「烏托邦」的虛擬的完美世界寓意著「籠中鳥」式的生存悲哀(魏楚豫評)。
⑵ 美國校園愛情電影
歌舞青春1 2 3
1 內容梗概
故事主角Troy Bolton是個籃球天才,自小以籃球為目標,他的父親兼教練,指引著他。Gabriella Montez 則是難得的理科奇才,又有「愛因斯坦」的稱號,而且她取得了不少驚人的成績而且心地善良。他們兩人本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在聖誕假期的一個卡拉OK比賽中,將重唱發揮的淋漓盡致。假期結束後,他們更發覺由於Gabriella的媽媽調換了工作環境,Gabriella和Troy就讀於同一學校!學校音樂劇角色的選拔也即將開始,於是 Troy 及 Gabriella 打算參加試音,希望成為學校最新音樂劇的男女主角。由於籃球比賽和學術比賽漸漸逼近,這都關繫到學校的榮譽。為了能讓Troy一心投入籃球比賽,讓Gabriella認真准備學術全能比賽,籃球隊成員和學術社成員聯合起來勸阻他們退出音樂劇的選拔。Gabriella 新認識的朋友 Taylor McKessie 及 Troy 的好友兼支持者 Chad Danforth 知道消息後均表示不贊成,Chad 不希望見到自己的籃球偶像登上舞台,而 Taylor 則擔心自己帶領的學術比賽隊伍將失去一個重要的隊員。一向都是學校音樂劇主角的 Sharpay Evans 及 Ryan Evans 亦擔心自己在學校的地位將受動搖千方百計地策劃計謀阻止他們參加角色選拔。雖然如此,但 Troy 及 Gabriella 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更積極追尋自己的夢想,亦影響到其他同學向別人展示一些他們一直隱藏起來的才華!後來,隊友們體會到了扼殺朋友的夢想是殘忍的,於是重新給予他們鼓勵和幫助,Troy的父親也清楚地了解到兒子的倔強和夢想,於是對他說:「只要你快樂就好!」這給了Troy很大的動力,Gabriella也開始有了信心。
Sharpay 和 Ryan 將音樂劇選拔賽時間惡意更改,使籃球賽、學術全能比賽和音樂劇選拔賽同時舉行。出乎意料的是,隊友們信誓旦旦地向他們保證一定會讓他們參加比賽,並設計了策略使籃球賽的計分器發生故障,學術比賽中化學物品產生毒氣從而讓兩項比賽暫停。當 Troy 和 Gabriella 趕到劇場,音樂劇選拔已經結束,在兩人和鋼琴家的懇求下,他們終於獲准參賽,所有的隊友都到場為他們鼓勵。
Gabriella 和 Troy 唱出了令人驚嘆的水平,最終獲得了冠軍。在籃球賽和學術比賽中他們因為勇氣再次獲勝。 Sharpay 和 Ryan 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真誠祝賀他們, Gabriella 和 Troy 原諒了他們並和他們成為朋友,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觀後感受
身為籃球天才的男孩 Troy 並沒有排斥眾人的希望,也沒有放棄追求的夢想,成為一個快樂自信的人。 Gabriella 的智力超群,她將學習和興趣很好地兼顧,因為她有別人給予的鼓勵和信賴。 Troy 有了朋友的支持和父親的理解,從一個除籃球之外閉口不談的男孩變成一個熱情合群的人。他們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想法。看了這部影片,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不要被局部影響而導致自己無法在競爭中真正快樂,只有勇於面對,才能得到自己希望的結果。
影片反響
迪士尼頻道史上最強的原創電視電影、高居全美青少年人氣榜第一的影片《歌舞青春》07年8月18日在央視電影頻道「佳片有約」播映,為我國青少年觀眾帶來了一席別開生面且回味無窮的暑期歡樂盛宴。《歌舞青春》是獲得國際殊榮最多的青少年電視電影之一,目前為止已經獲得艾美獎6項提名、2項艾美獎以及全美青少年票選3項大獎;其原聲帶更是一躍成為去年全美年度專輯銷售總冠軍。這部好評如潮的迪士尼原創電視電影在美國首播當日就打破迪士尼頻道收視紀錄,以全美770萬收視人次的紀錄改寫該頻道開台以來原創電視電影的最高收視率。
美國首播之後,該片隨即在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新加坡、東南亞、中國等國家不斷創造新的收視佳績,全球已吸引超過1億7千萬收視人次,一股強勁的「歌舞青春」熱潮正在世界范圍內蔓延。該劇之所以深受眾多年輕觀眾喜愛並獲得巨大成功,關鍵在於男女主角清新脫俗的形象和動感精彩的歌舞表演以及健康向上的價值觀—鼓勵青少年堅持追逐自己夢想的積極和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再加上琅琅上口的青春流行搖滾樂,讓這部原創電影回味無窮。影片以歌舞這個世界性的語言,鼓勵青少年相信自己、表達自己、不斷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由於該電影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吸引了一批中國歌手對電影中的插曲進行翻唱
胡彥斌,鄧麗欣——【BREAKING FREE\另一個自己】
兄弟聯——【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1+1=11】
羅志祥——【BET ON IT\必殺技】
歌曲
1. Start Of Something New
2. Get'cha Head In The Game
3. What I've Been Looking For
4. What I've Been Looking For (Reprise)
5. Stick To The Status Quo
6. When There Was Me And You
7. Bop To The Top
8. Breaking Free
9.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
10.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中文歌曲:《1+1=11》(<We all in this together>)
演唱:兄弟聯(Go Go Club)
2
高一生活告一段落,東高中野貓隊正准備大肆放鬆、盡情享受暑假。男主角特洛伊在獲知一流的鄉村俱樂部要錄用他時,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好運。但實情是,這份新工作是暗戀他已久的沙佩讓特洛伊遠離女朋友蓋比瑞拉的計謀。可是,沒想到,特洛伊讓整個野貓隊和蓋比瑞拉同時錄用了。沙佩十分氣憤。特洛伊正好在煩惱大學獎學金的事情,於是在沙佩精心安排下,逐步接近權貴的特洛伊,也因為不同的想法讓他開始和野貓隊產生了嫌隙,凱爾絲為蓋比瑞拉和特洛伊參加才藝比賽專門寫的歌也被沙佩拿去用了。沙佩的弟弟萊恩和沒了特洛伊的野貓隊合作,排練曲目參加比賽。不料被沙佩知道,強行取消了他們的資格。蓋比瑞拉傷心的辭了職,開始與特洛伊產生裂痕。最終,特洛伊在父親的幫助下走出了困惑,跟沙佩說明了自己的決心,也跟野貓隊和好了。沙佩沒想到在才藝比賽上沒有人可以合作,特洛伊在萊恩的懇求下准備和沙佩繼續合作。他被拉去練新的曲目,上台唱歌時,聽到了另一個聲音在和他一起唱歌,發現是蓋比瑞拉,最終野貓隊和沙佩、萊恩一起在台上表演,使這個夏天達到最高潮。
3
在前兩集中經歷了風風雨雨的高中戀人Troy和Gabriella在這一集中即將面臨著畢業。和所有戀愛中的少男少女一樣,這種時候兩個人的感情將受到巨大的考驗。他們在高中畢業,上了大學之後不得不面臨著各奔西東的命運。年輕的愛情本就脆弱,在遙遠的距離面前大多數人都只是在傷心過後選擇了放棄。不過,對於Troy和Gabriella來說,至少他們還擁有最後的一段在一起的時光。面對未來也許他們無可奈何,可是他們擁有的現在卻是真正值得把握的。於是,在接下來Troy的籃球冠軍賽、畢業舞會以及音樂劇演出中,他們二人真正珍惜著擁有彼此的每一天,讓畢業前這最後的快樂變得無比美好。他們一起參加了學校的畢業歌舞會,放飛的歌聲和華麗的舞步讓他們陶醉在音樂的狂想之中,一時忘我。而不久,Gabriella接到的斯坦福大學的榮譽課程通知書,課程的日子正好與畢業舞會的日期相沖突,面對選擇,Gabriella不知道自己到底該何去何從,她甚至想留下來不去斯坦福大學了,因為她知道他們兩個人都不能忍受阿爾伯特與斯坦福之間一千零五十三公里遠的思念。Troy知道這個消息後,雖然很不情願分離,但他還是勸說Gabriella不要放棄這個機會,不要埋沒自己的人生。Gabriella最終決定離開,而且她也沒有在畢業舞會的前夕趕回來,因為她好不容易忘記了一些,她不願意再傷痛一次,然而,在畢業舞會的當天,Troy卻趕到斯坦福大學,並對Gabriella說:「若要在東方高校與誰最後共舞,那麼,非你莫屬。」,跳動的音符和多彩的節拍隨他們一起跳動,Troy最終也選擇了一所能夠讓他獲得籃球與音樂雙學位的學校,最後的歌舞也表達著他們年輕的激情與樂觀。
⑶ 影片<西蒙妮>或<虛擬偶像>或<虛擬女一號>的女主角西蒙妮到底是真是假這影片本人覺得非常好看.都看5遍了~~
是真人 Evan Rachel Wood 她不是那個時裝設計師,搖滾歌手的妻子,只是名字一樣,她是模特出生。
西蒙妮是2001年電影 是針對當年大片《最終幻想》虛擬人物電影的一次惡搞
她不是那個時裝設計師,搖滾歌手的妻子,只是名字一樣,她是模特。
Evan Rachel Wood --伊雯-雷切爾-伍德-
・
簡介:伊雯-雷切爾-伍德於 1987年9月7日出生於美國北卡羅萊那州的首府羅利,她的父親自己開辦了一家戲劇公司,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埃文-雷切爾-伍德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小時候,埃文-雷切爾-伍德就經常和自己的兩個兄弟參加父親開辦公司的舞台劇,隨後參演了大量的電視劇集。
1998年,簡介:伊雯-雷切爾-伍德於1987年9月7日出生於美國北卡羅萊那州的首府羅利,她的父親自己開辦了一家戲劇公司,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埃文-雷切爾-伍德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小時候,埃文-雷切爾-伍德就經常和自己的兩個兄弟參加父親開辦公司的舞台劇,隨後參演了大量的電視劇集。
1998年,伊雯-雷切爾-伍德出演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由蒂莫西-赫頓 (Timothy Hutton)執導的影片《真愛赤子情》(Digging to China),埃文在片中飾演特立獨行的小女生哈芮特。隨後她又相繼出演了格里芬-鄧恩執導的《巫法闖情關》(Practical Magic)和安德魯-尼科爾導演的喜劇片《虛擬偶像》(Simone)。
2003年,伊雯-雷切爾-伍德迎來自己電影事業上突破性的一年。她在影片《芳齡13》(Thirteen)中出演一個日漸墮落的問題少女特瑞茜而一炮走紅,並很快接下了羅恩-霍華德執導的影片《失蹤》(The Missing)。本次金球獎憑借《芳齡13》入圍最佳女主角獎,也是影迷和影評家對這位年輕影星的高度肯定。(轉轉)
主要作品年表:
1、《芳齡13》(Thirteen)2003
2、《失蹤》(The Missing)2003
3、《虛擬偶像》(Simone)2002
4、《真愛赤子情》(Digging to China)1998
5、《巫法闖情關》(Practical Magic)1998
⑷ 虛擬偶像中主角的女兒
譯名:瑞切爾·羅伯茲 英文名:Rachel Roberts
出生年份:1978年04 08 國籍:加拿大
金發碧眼的瑞切爾身高1米75,1978年生於加拿大,成為模特後曾多次為著名時裝雜志如《ELLE》、《Vogue》等充當封面女郎,曾經接拍的廣告則包括Burberry、Iceberg、Sisley等眾多世界知名品牌。
在拍攝《西蒙妮》的過程中,她與劇組簽定了保密協議,協議中規定她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她參與的這部影片的內容,為此她還用了個「藝名」Anna Green,靈感則來源於拍攝影片時用到的綠幕(green screen)。
主演電影
模特兒出身的瑞秋羅勃茲,因演出電影《虛擬偶像》成為眾所矚目的"嬌點"。
盡管在艾爾帕西諾主演的《虛擬偶像》中,瑞秋羅勃茲是一位由計算機創造出的完美偶像,但在現實生活里,她卻是位活生生的漂亮美眉,並且由平面模特兒一路走上大銀幕。
在《虛擬偶像》里,艾爾帕西諾飾演一位過氣的導演,某天他意外收到一套新發明的計算機軟體,經由該軟體的協助,讓他創造出由瑞秋羅勃茲飾演的虛擬偶像—席夢。這位色藝兼具的虛擬偶像,演活了艾爾帕西諾執導的影片,讓他獲獎不斷,甚至連"她"都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但"她"的人氣上漲,也讓艾爾帕西諾壓力越來越大,除了媒體開始懷疑"她"的存在,"她"也逐漸反過來企圖控制艾爾帕西諾。
16 歲即展開模特兒生涯的瑞秋羅勃茲是位來自加拿大的美女,她曾多次出現在國際時尚雜志的封面,也拍攝過不少服飾的平面廣告。當初籌拍《虛擬偶像》時,瑞秋羅勃茲即以她兼具神秘與性感的特質脫穎而出。
⑸ 艾爾帕西諾的一部電影
《西蒙妮》!
一位遭受重創、事業處於低谷的製片人(阿爾-帕西諾飾,Al Pacino),一心想要拍一部好片子以走出窘境,但是女主角的臨陣退出又讓他再次陷入了困境。此時,這位製片人靈機一動,決定用數字技術製造出一位數碼女主角「西蒙妮」,代替原來的那位女影星--這可是第1位完全意義上的合成女演員。果然,這位「女演員」引起了轟動,並在歌壇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有的人都認為「她」是個真人。然而,隨著「西蒙妮」的名聲鵲起,這位製片人無法向他自己或是世人承認事實的真相。
⑹ 虛擬偶像是什麼意思
分開來理解,偶像是具有知名度,代表大眾主流價值觀點和具有特殊特質的人物,被摩拜,敬仰,追隨等,文化大家,政治家,名人明星等 都是偶像,虛擬就是要把真人通過數字或者臆想的形式製造出來,比如聰明一休,柯南等,現在虛擬偶像多指的是在各大平台能播放 ,通過顯示器顯示的動漫模型,不管是三維的還是二維的,虛擬偶像在日本誕生,最著名的是」初音未來「,塑造虛擬偶像本質上跟塑造明星和品牌形象差不多,只不過虛擬偶像是數字化的,所有的性格都是人為塑造,可以做的非常完美,虛擬偶像介紹
⑺ 如何評價ACG文化里「虛擬偶像」這一現象
虛擬偶像,顧名思義,有別於現實中的偶像,其一大優勢就是可以盡全力地「設計」出一個完美的角色。外貌自然不用說,性格上的一點小瑕疵也能成為「萌點」反過來幫助角色獲得人氣。我覺得挺好的,其實就是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
⑻ 虛擬偶像/西蒙妮百度雲求要免費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j4J1aWJ7nIP2NNsvHV9k9Q
《西蒙妮》是由美國新線電影公司發行的喜劇片,由安德魯·尼科爾執導,阿爾·帕西諾、蕾切爾·羅伯茨、凱瑟琳·基納等主演,於2002年8月23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個因女主角突然離開劇組而瀕臨絕望的電影導演用計算機虛擬合成的新女星西蒙妮代替這個位置,然而西蒙妮居然一炮而紅的故事。
⑼ 一條視頻圈粉百萬,虛擬偶像「柳夜熙」何以爆紅
對於虛擬偶像“柳夜熙”的爆紅,在我看來,這似乎是一種必然,除了本身的特效讓人感到震驚,還有提出的元宇宙的概念更是火遍了全網。據了解,柳夜熙的幕後創作團隊包括導演、策劃、製片、三維、運營等各種人員,正是這些人員的通力合作,最終才能夠創造出火爆全網虛擬偶像“柳夜熙”。
不過我還是要提醒大家,網路上的東西看看就好,不要真的沉迷其中,畢竟生活還是已現實為主,現在的虛擬現實技術也達不到像小說中那樣,能夠成為第二世界,如果過度沉迷,就會讓自己陷入其中無法自拔。現在有多少的孩子因為網路,從而荒廢了學業,嚴重者甚至已經坐牢。希望大家不過過度喜歡,適當沉迷有益身心健康,過度沉迷不僅傷害身體,還不利於心理健康。
⑽ 來,我們聊聊虛擬偶像
會想要聊虛擬偶像是因為,最近入了一個虛擬偶像的新坑,這個虛擬偶像叫絆愛,又叫愛醬,也有人用她的在YouTube上的名字A.I Channel稱呼她。當然,更多的朋友喜歡叫她「人工智障」。關於這個虛擬偶像,稍後的文章里會詳細探討。
我們首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虛擬偶像。而要弄明白什麼是虛擬偶像,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偶像。
所謂偶像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有很大的區別。
在西方,普遍將偶像定義為依靠魅力取勝的藝人。在日本,偶像更接近一種職業定位,是一種特定的藝人,往往具備歌手、演員、綜藝、聲優等一種或多種藝人技能,在青少年中人氣頗高的一種藝人。在韓國和中國,偶像則更接近「年輕的流行明星」的定位。
總的來說
偶像是一種主要依靠自身魅力,具備一種或多種藝人技能,在青少年中頗受喜愛的藝人 分類。
然後在虛擬偶像的概念又可以分廣義上的和狹義上的:
廣義上的虛擬偶像是指,所有不以真實形象示人的偶像藝人。
狹義上的虛擬偶像是指,以完全的虛擬形象呈現表演內容,不以真人形象元素為基礎的偶像藝人。
從廣義上理解,所有的「偶像藝人」其實都是「虛擬」的,因為每個藝人都是經過專業的包裝的,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所有內容都是節目的策劃、專業的表演與剪輯、大量影視或綜藝的角色塑造的移情、經紀公司的商業包裝以及粉絲的自發狂熱所拼湊出來的「不真實的」形象。粉絲所追捧的是一個經過精心包裝的形象,這個形象或多或少的與「偶像本人」是有差異的。
而今天大家所談論的虛擬偶像大多是狹義上的虛擬偶像。
當我們談起虛擬偶像,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初音未來了。
關於初音具體的我就不做什麼科普了,各種做虛擬偶像的國內創業公司和各種吹捧二次元文化蓬勃發展的媒體早就已近把初音的科普做的很好了。以至於有朋友給我說過「日本最賺錢的藝人是初音未來」這樣的結論。
這個結論我其實也是挺不置可否的。
初音未來到底一年賺多少錢我也不知道,按照坊間傳言可能在6億日元/年的體量(合人民幣約4000萬元,這個數字未經證實)。聽著這個數字也不小了,一般國內一線的偶像大概一年的收入也就這個量級。
組成這個收入的結構和一般真人偶像的收入結構其實也是類似的,一般也就包含:演藝工作(演唱會、綜藝節目通告)、作品銷售(唱片發售、影視劇票房)、廣告代言、游戲(真人的話是游戲代言,算在廣告里)、周邊以及其他衍生形象授權。
但其實如果根據我對虛擬偶像的定義, 以完全的虛擬形象呈現表演內容,不以真人形象元素為基礎的偶像藝人 ,按照這個標准,其實是有很多虛擬偶像存在的。
比如皮卡丘。一樣按照坊間傳言,皮卡丘一年的形象授權價值每年就高達1000億日元(合人民幣70億元,本數字未經證實)。
好了,有人要說了,你這拿個皮卡丘過來是作弊啊。皮卡丘怎麼能算虛擬偶像呢?
皮卡丘怎麼就不能算呢?
如果我把皮卡丘描述成 「一位以出演影視劇與扮演游戲角色為主要演藝工作的虛擬藝人」 ,這樣來理解的話,和初音 「一位以歌唱和舞蹈為主要演藝工作的虛擬藝人」 的定義並沒有什麼不同。而且皮卡丘的收入組成和初音是一致的。
強調一下, 我之所以這么談,並不是為了抬杠 。
這個問題非常深刻的直指另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非要定義虛擬偶像是以虛擬軟體製作的「偶像歌姬」?
理性的講,顯然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只是最早引發我們對虛擬偶像這個概念關注的虛擬偶像恰好是由虛擬聲音軟體製作的虛擬歌姬——初音未來。
任何一種內容形式都應該成為能夠承載偶像的平台。
虛擬偶像和真人偶像都主要要依靠自己的魅力來經營自己的粉絲群體,而區別點在於,真人偶像是活著的人,所以雖然我們依舊是通過他們的演出內容來接觸到他們,可是我們依舊內心非常清楚,這是真實存在於世界上的人。而虛擬偶像則完全存在於一個人格化的虛擬形象上,而這個虛擬形象完全依託於內容存在。也就是說,如果虛擬偶像停止產出內容,這個虛擬偶像就停止了生命。
所幸的是,內容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內容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我在之前的幾篇文章里提過,所謂內容或者說信息流本質上是信息元素依照某種編碼規則被編碼加密之後形成的信息流。而我以信息流的展現是否「具象、形象」,以及採用的編碼規則是否以「敘事」為主來做為區分,畫了四個象限,再把不同的內容做了分類。
從這個分類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像初音未來是一個以「音樂」、「舞蹈」、「演唱會」、「MV」為主要內容承載平台的偶像。承載她的大部分內容是以非敘事的「綜藝」為主,具象化表達較多。
如果我們把皮卡丘放進來,那麼皮卡丘先生就是一個以「游戲」、「動畫片」、「電影」、「漫畫」、「表情包」為主要內容承載平台的偶像。
類似的,比如熊本熊是一個以「表情包」、「廣告」、「短視頻」、「綜藝節目」為主要內容承載平台的偶像。
這樣的例子我們還能舉出非常多。幾乎可以放在任何一個我們熟知的虛擬形象上。
從某種程度上說,藝人和內容是互生關系。偶像藝人參與生產了內容,而觀眾通過消費內容,對偶像藝人在內容中的參與產生移情,感受到偶像的魅力,進而移情成為偶像的粉絲。
這個移情的過程就是觀眾消費內容的過程,也是偶像塑造最重要的過程。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不同類型的內容對偶像的塑造的過程發揮的作用是有區別的。一般遵循一個這樣的規律:
1.越趨向敘事表達的內容形態,會更容易把故事中的角色的人格特質移情到藝人(包括虛擬藝人)身上。反之越趨向綜藝表達的內容形態,會更容易展現藝人本身的性格特質。
2.越趨向抽象表達的內容形態,會更需要調動觀眾本身的想像力,對內容所展示的藝人解讀會更主觀。反之越趨向具象表達的內容形態,會更客觀展示偶像本身的魅力特質。
3.越趨向敘事表達的內容形態,會更接近能夠產生直接內容收入的形態。越趨向綜藝表達的內容形態,會更接近廣告收入為主,內容為社交服務的傾向也會更重。
4.越趨向具象表達與敘事的內容的生產成本會更高,內容的生產更高的概率依賴PGC。越趨向抽象表達與綜藝的內容生產成本會更低,內容的生產更高的概率依賴UGC。
依照這個規律,我們不難發現,要塑造一個虛擬偶像會需要大量的生產內容,因此選擇偏向UGC一側的綜藝與抽象表達方向會獲得更低的成本。同時,因為虛擬偶像不同於真人偶像,虛擬偶像的人格化塑造完全依靠生產內容來展現,因此想要更好的展現虛擬偶像的人格化魅力的話,就會更傾向生產更多的綜藝表達和具象表達。
因此,綜合參考內容生產的作用與成本的平衡,像初音未來就選擇了「音樂」、「MV」、「舞蹈」、「演唱會」等為主要的內容承載形式。
而像熊本熊則是選擇了「表情包」、「短視頻」、「綜藝節目」、「廣告」為主要的內容承載形式。(類似從表情包開始的還有Line的布朗熊)
再比如,我最近入坑的絆愛。絆愛的做法是用動作捕捉和表情捕捉做一段三維視頻,然後人工後期給視頻配音。而絆愛最主要的視頻內容是「脫口秀」,算是一種「綜藝節目」。核心內容的生產主要依靠PGC,衍生內容依靠PUGC和UGC。比如生產一些絆愛跳舞的視頻,就是由一些具備專業技能的愛好者來生產的。而一些絆愛的表情包,則完全可以由用戶通過截圖配字來直接UGC生產。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一種虛擬偶像的生產路徑:
給到用戶一個虛擬偶像的人格設定,然後通過少量的PGC內容示範,帶動PUGC和UGC大量的內容,進而無中生有的塑造一虛擬偶像。
那麼除了這個路徑,是否還有其他的虛擬偶像的生產路徑呢?
實際上由於採用第一種路徑生產虛擬偶像的周期非常長,而且過程中能夠提供的收入相當有限,在虛擬偶像市場還處於非常不成熟的中國,這種路徑的風險會非常大,難度也非常高(像洛天依做了有5年多了,核心粉絲數量還是相當小眾的...)。生產內容和培植市場都需要持續性的投入消耗大量的資本。所以第二種路徑未嘗不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從影視(動畫)和游戲生產的PGC內容中剝離虛擬角色,然後圍繞這個有完整的人格設定(和角色設定重疊)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虛擬角色,打造大量的同人PUGC和UGC衍生內容。從而完成將虛擬角色與作品本身進行剝離的過程。最終衍生出一個虛擬偶像。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首先PGC內容本身的宣發和曝光量級往往是巨大的,因此這個虛擬偶像在人群中的認知基礎要比從零做起高很多。另外尤其如果是從影視和游戲衍生出來的虛擬角色,影視和游戲本身往往是賺了很多錢的,因此發起衍生內容的冷啟動成本往往可以被很好的覆蓋。
當然,這樣做虛擬偶像也有一些挑戰,比如要形成一個獨立的虛擬偶像,需要先把虛擬偶像和PGC內容中的角色做一次剝離,而這個剝離過程其實相對困難的。因為需要做大量人格化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需要和本身的PGC的內容有個明確的分離。也就是說,虛擬偶像需要跳出角色,自己形成一個獨立的人格。(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往往很難把皮卡丘當做一個獨立的虛擬偶像,因為他還沒有很好的和角色做剝離。)
這個過程會用到很多技巧和方法, 比如做虛擬人格的社交賬號,讓用戶可以和這個虛擬人格發生社交連接 ;或者 做獨立背景(甚至是世界觀做切割,有時候會把這個虛擬角色送進其他故事的世界觀中)的PGC/PUGC內容,讓角色和本身的內容的世界觀逐漸分離 (用人話說就是讓關公去戰秦瓊,或者王者農葯把各個時代的角色送到一個新的世界觀下面)。
當然 有些內容本身的角色設定的人格化的程度很高,用戶本身也很社交化的和角色互動 ;或者 有些內容本身的世界觀設定不是很獨特,世界觀比較輕或者比較包容 ;這兩類情況下做 角色剝離的時候會容易許多。
按照第二種路徑,其實有個成功案例非常有名,就是迪士尼的米老鼠。米老鼠自己的故事基本已經N年沒有更多更新了。但是這個虛擬形象被刻畫的很人格化,然後迪士尼又經常讓米老鼠到處串場,因此米老鼠就更接近一個虛擬偶像的定位了。
因此按照第二種路徑我們來看國內的虛擬偶像市場,你會非常容易的發現,其實有好幾個表面看起來和虛擬偶像關系不大的東西,要插一腳做虛擬偶像成功的概率其實不怎麼小。
這邊我提兩個東西,一個是奇跡暖暖(暖暖換裝游戲),一個是在新閱讀篇里登場過的穿越君。
奇跡暖暖這個游戲很特別,因為是個換裝游戲,導致游戲的核心玩法很輕,游戲感不是那麼的強。而游戲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玩家除了搭配衣服的,大部分時間其實在做類似文字冒險游戲的線性劇情互動,而且主要互動對象就是暖暖這個游戲角色。因此很容易對這個角色產生人格化的理解。
另一方面這個游戲的世界觀設定也比較輕,剝離暖暖這個角色出來的話,難度也不會特別大。
最重要的一點是,奇跡暖暖是一個款收入與盈利非常優秀的作品,用戶的覆蓋面也非常廣(你去問問14歲左右的女孩子...)。所以如果暖暖的製作公司投入足夠的資本去做圍繞暖暖的同人PUGC/UGC內容,這些內容又以「音樂」、「舞蹈」、「MV」、「表情包」、「綜藝節目」、「廣告」等等,這些以具象的綜藝表達的內容為主的話。把暖暖打造成一個虛擬偶像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
當然了,其實很多爆款手游都有這種可能的,比如崩壞3或者陰陽師,乃至王者農葯,只不過相對而言做角色剝離的時候會遇到一些不同的困難。
另外一個被提到的穿越君,我之前是把他們放在新閱讀這個領域的。不過他們很注重社區運營,做的時候又「蹭」了很多影視、游戲的男性角色,他們把這些角色剝離出來,做了PGC的衍生內容,又在社區里引導用戶和這些虛擬角色做社交交流。這個過程本質上是努力在把角色人格化,然後和原本的故事做一定的剝離。
這種方法的嘗試非常有趣,所以很值得關注。不過穿越君也有不小的挑戰,比如沒有原本角色關聯的IP加持,也沒有拿到原本IP方的資本支持,這個問題解決起來也會比較困難。
當然,我這里提及這兩個項目並不是說,這兩個的方式真的能做到多成功。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從更多的新的角度來看待國內的虛擬偶像的塑造路徑。因為 塑造虛擬偶像最關鍵的事情並不是某一種路徑的模仿,而是高效的圍繞一個人格化的虛擬形象生產大量的承載和展示這個人格化虛擬形象的魅力的內容 。
你看,哪怕在初音的故鄉,絆愛這種脫口秀虛擬偶像不也火起來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