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末代皇帝溥儀 觀後感 500字
當1967年的黃昏漸漸退去,中國封建時代的最後一點精神的寄託就隨著這歷史的興衰而沉入了那永遠也無法逃脫的深淵之中,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歷史的更替推動著一個民族的崛起,而對於溥儀來說,這一切卻又就變成了一場巨大的噩夢,葬送了他一統萬年的大夢……
看完這部電影,令我想起了南唐李煜的那首不逝的經典——《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從溥儀的眼眶裡,我看見流出的是李煜那心酸的淚水,兩個相距千年帝王,經受的卻是相似的痛,一朝成為階下囚,在一個有志男兒的眼裡,當然是無法接受的事實,然而江山變色,社稷易主,歷史毫不留情的在他們身上碾過,當他們站在昔時繁華的宮闕前,又怎麼不能生出對於故國的情?
但是相對於李煜來說,我覺得溥儀更加的令人尊敬,李煜強烈的文人氣質也就註定了他無法用實際來實現他的抱負,而溥儀不是,對於他經受的挫折,他勇敢的對它們說不,換作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可能都無法在如此困難面前像溥儀那樣勇敢,然而當長春城裡的歡呼聲響起之時,我們不得不嘆息一個胸懷天下的青年,卻因為急於求成的心情而走上了一條讓他一生一世都後悔不已的路。在關東軍還在滴血的刺刀之下,他也只能選擇了順從,於是他變成個一個木偶,生活在了那個不屬於他的煉獄里。
㈡ 末代皇帝觀後感
影片簡單講述了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從他的幼年、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幾個人生階段進行了簡單的敘述。紫禁城裡的皇帝,這曾是多少人夢寐以求想要得到的,是多少人想要過上的生活,但單從溥儀來說,他擁有了這一切,不過從他進城的那一刻開始,這一生便開始不斷的失去。
《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
影片評價:
《末代皇帝》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的影片,也是歐洲導演貝爾多魯齊的經典之作。該片的敘事手法與《美國往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用閃回的手法,在2小時40分鍾內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
㈢ 末代皇帝觀後感
其實說到末代皇帝,觀後感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就給你說說吧,那是幾年前了,同學向我推薦了《末代皇帝》這部經典老片,距離電影上映的1987年已經過了20多年,我卻第一次走進它。它帶給我的是滿滿的震撼。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一部傳記電影。影片詮釋了溥儀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傳統的「史實」和「傳說」都無關,認為溥儀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擺脫被囚禁命運的生命個體,是成份復雜、面目模糊的一個可以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人。
該片用閃回的手法來表現溥儀的一生,根據溥儀的回憶,現實與過去交叉,在在3小時38分鍾內講述60年的事情。定義電影《末代皇帝》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裡面的演員是中國的,場地是中國的,故事情節是中國的,但不能算是中國電影,它曾獲得1987年奧斯卡九項提名,九項全拿的殊榮,是由一個老外導演創造的。然而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好影片。
影片從戰犯管理所這一場景開始,要求每一名戰犯交代罪行。在審訊中,溥儀回憶了自己的一生。
三歲的小溥儀被擁上皇位,登基時連龍椅都坐不住。一個人孤零零呆在偌大的紫禁城裡,沒有父母的懷抱,沒有兄弟的陪伴,只有那黃瓦紅牆,和前朝留下的每天抹著能嚇死人的白粉胭脂等死的舊妃子和陰不陰陽不陽的變態太監。
一個王朝從興起到滅亡,最後的皇帝往往都處於某種尷尬的歷史背景,一個沒有權利的溥儀,一個自三歲進宮再沒有過父母兄弟關愛的溥儀,一個被時代過渡推著走著迫害著的溥儀,一個讓我感到無限無奈和同情的,大清國的最後的皇帝 。
㈣ 《末代皇帝》觀後感
《末代皇帝》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末代皇帝》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不知道為什麼對這部經典感興趣,但卻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傳,把一個傳奇的人生娓娓道來。最喜歡溥儀接受改造後,買票回故宮看的時候,那份安靜平和。以及他面對紅衛兵小將,也願意勇敢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已經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經歷這樣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進生活中,在平穩的色調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幾乎全部採用自然光,大量運用廣角拍攝。任何一個想學習攝影或者攝像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這部電影,看看如何運用光線表達人物的心情。貝托魯奇說:在紫禁城,溥儀從未獲得過陽光的直照,他總是處在陰影中。在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終同外界隔絕的,稍後,當他從老師庄斯敦那兒學到的東西愈多,我們就愈來愈多地感到陽光照著他了。光與影的博斗也就逐漸展開了,就像意識和無意識在你身上展開了搏鬥一樣。在滿洲國那部分故事中,當他被日本人充當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夢想著重返自己的帝國時,陰影幾乎又籠罩了整個畫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時代一樣,後來,在監獄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許多事情時,光和影也愈來愈趨向平衡,他應該在光和影完美無缺的平衡中,在平穩的色調中了結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夠實現這一設想。在這里,光象徵著開放、歡樂,而影象徵著封閉、憂郁。
亡國之君總需要一個人去扮演,幸與不幸,歷史選擇了他。從生到死,是歷史的犧牲品,命運之神的玩物。
三歲登基,六歲退位,十二歲復辟,十二歲退位,十九歲被逼離宮,二十六歲成為傀儡皇帝,三十九歲被蘇聯紅軍俘虜,五十三歲被特赦,六十一歲逝世。一直想要改變斗爭,卻從未改變的了什麼。整部影片,從頭到尾,深深感受到他被歷史驅趕的無奈。想要的從未擁有,想實現的只是幻夢。
有些人評論說他不如早早死了的好,對於這樣一個身份的人,似乎只能說死了的好,對於一個身患絕症的小孩,我們也許會想著不如多活幾天,或許會有什麼奇跡發生。但對於溥儀,從他三歲登基的那刻始,他就被強行推到了一條灰暗的歷史軌道上,軍權勢力下,他的個人特徵盡數淹沒,從那刻始,真的不如早早死了好。但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他不同年齡段的特質,有他的慾望,一個人不到他所有慾望都實現或都幻滅的時候,總是想活著看看的。
是否人在出生伊始所處的時空已定義了其生命的原點,終生不得解脫?以此為原點,在往後的歲月與空間中不斷擴張著自己的世界,卻也始終只能在原點所限定的時空附近徘徊,並由此定義個體生命的價值。是否個體價值衡量的標准可定義為在其所延伸的時空中其在每一點所注入的能量的積分?
我想說,看完這部電影後,最大的感覺就是恍如隔世,我彷彿就像溥儀那樣經歷了60餘載的人生,從清末登基,到偽滿登基,再到建國後的思想改造,60年彷彿白駒過隙,回顧起來歷歷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場夢。
終其前半生,溥儀都在皇權籠罩下不得逃脫。小時候被困在紫禁城,長大後被困在新京長春,皇帝這個名號就像是一條麻繩,把他捆綁得緊緊的'。
我又想起溥儀小時候,周圍的太監都是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那是一個皇權達到頂峰的時代,整個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黃的封建氣息所禁錮。在這種近乎變態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會生出一副極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輩子的皇帝,卻幾乎沒有掌握到什麼實權,終究只是個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鍋,再替日本人背黑鍋。他做著那個主宰者的夢想,卻終究無法企及。
電影中的那個蟈蟈是個喻示,在一開始的時候,它滿身青綠。在電影的最後,溥儀拿出了他曾經藏在龍椅下面的小籠子,小紅領巾打開籠子,蟈蟈爬了出來,早已變成了一身枯黃。蟈蟈被關在籠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當它重見天日的時候,那位曾經做了大半生皇帝夢的人,早已化身成蟈蟈了。
《末代皇帝》是於1988年拍攝的電影,我看這部電影是在20xx年,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畫質、質量不亞於當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國八十年代就能拍出這么優秀的電影著實不易,可當我看到從編劇到導演都是英文字母組成的名字時,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這部電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現在我對溥儀的憐憫,而是我對中國電影的憐憫。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多麼糟糕,而是因為它拍的實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傳記類的電影,肯定要了解這個人的一生,要想了解這個人的一生就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按理來說中國的歷史劇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應該拍的很好,但卻讓老外占盡了風頭,這就好比中國人去英國編排戲劇《莎士比亞》贏得了巨大成功一樣,這對於英國人來說肯定是恥辱的,同樣,外國人編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樣也需要每個中國人的深思。
在看近幾年中國人拍攝的歷史劇,每部劇商業價值氣息濃厚,完全違背了真正的歷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歷史,越是滑稽慌謬的歷史劇越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大家看電影完全沒有帶著學習的思想,而只帶著娛樂的心情。這無異於對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歷史的踐踏。
我只能期盼中國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屬於自己的,揚名海外的歷史題材電影,以張揚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
;㈤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
世界那麼小,小到我們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們彼此遇見。世界那麼大,大得有些地方,我們一輩子也無法到達。我們抬頭仰望天空,時間向後退去,白雲向前飛去。歷史是很玄妙的東西,我們在門內,時間在門外流過,不留任何痕跡。我們一直在向門外張望,希望能看到永恆,結果,什麼都無法預知。我們只是在盲目的行走,無法主宰什麼。
紫禁城那麼小,小到永遠是斑駁的朱紅的牆,輝煌的金鑾殿,藍的天,白雲略天而去。紫禁城那麼大,大得推開一扇門,還有一扇門。這個地方,困住了溥儀一生的美麗,誓言,夢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幾縷清晨的陽光從朱紅窗欞里射進來。兩邊是斑駁退色的羅漢們,張牙舞爪的嚴肅。偉大文明夕照的美麗余暉,在一個三歲孩子的手中點點消失。「你那麼小,你怕我嗎?這里的每個人都怕我。我是至高無上的慈溪太後。我已經在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這里的是皇帝。他已經驅龍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儀,我將封你為萬年皇帝。」而後她死了,在朝暉中,天亮了。溥儀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萬年皇帝,一個牢籠,罩住他地一生。從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滄桑而冷漠的眼光。
萬年皇帝,給了他什麼,只是在他母親死的那天,十三歲的溥儀平靜的說「我母親今天死了吧」。然後他推著自行車走遍皇宮的每一個門,朱紅龐大的門。門外是匆忙的市集,襤褸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門卻在恭敬的侍衛手上怦然關閉。門外有他的母親,他的模糊的短暫童年,有他遙遠而又觸手可及的世界。他絕望,叫著:「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年後了,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在世人的唾罵聲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當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雪地上,溥儀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愛的女人,已經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輩子愛他的人,唯一的,僅有的,所有的。同樣朱紅偉岸的門,應聲合上。「open the door」溥儀喃喃著。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溥儀的一生,被歷史牽絆著的,就是這個萬年皇帝。歷史的背後,是我們碌碌的背影。我們堅信著我們在創造著歷史,其實,我們一直在沿著歷史給予我們的軌跡向前走著,無法抵抗。我們總以為我們看清了歷史,其實,我們只是在門內無助得向外張望。身在歷史中,我們無法知曉什麼。溥儀投靠日本人,是因為國民黨背信棄義地掘了滿洲的皇陵,慈溪的屍體被撕成幾塊,脖子上的項鏈做了宋美齡的結婚禮物。而他的決定背後,是日軍哈爾濱的細菌試驗廠。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監獄中的溥儀,看著記錄片,驚愕的緩緩站起。溥儀在滿洲,也是堅決的回絕過日本人的無理要求,他在國會上憤怒的說,滿洲國和日本一樣是平等的,只是沒人聽他,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知道的,永遠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
㈥ 觀《末代皇帝》有感300字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或許用李煜的這首詞來形容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再恰當不過。
眾所周知,在中國,皇帝乃為九五之尊,享受應該享有的最高禮遇,而在溥儀身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在享用絕對權威背後所隱藏的
不為人知的孤獨以及寂寥。
從三歲登基到五十三歲得到釋放,從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滄桑而冷漠的眼光。在影片半個多世紀的故事講述中,溥儀給人的印象猶如囚徒般,他一直經歷著失去,包括親情、愛情、自由以及尊嚴···········
從一開始皇帝的身份就不曾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他的皇帝的成渝是慈禧給安排的,三歲就與自己的親生母親斷絕了聯系,自小他就是高牆中最孤獨和寂寞的孩子,直到後來成為日本人操控的傀儡皇帝,他也從來沒有自己為自己做主過,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所選擇的的,甚至包括他的妻子,他看重的文綉只能是皇妃而早已被安排好的婉容卻是他的真正皇後。他被長期的封鎖於紫禁城之內,幾乎斷絕與外界的任何聯系,雖然他也會思想、反抗和憤怒,他也會像平常人一樣有自己的夢想(比如去牛津大學讀書、娶一個時髦的妻子,斷辮改約)而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他的身邊充滿陰謀和欺騙。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他的一生被歷史牽絆,歷史的狂潮將他卷來捲去,而他卻無能為力。
生於亂世,無可避免的命途多舛。或許當王朝衰老的時候,皇帝的任何掙扎都是徒勞的,大廈將傾,何木將支?所以站在被審判的圓桌面前,他只好毫無任何怨言的去接受來自外界的所有罪名。"可憐秋月一塋孤「,我們知道的也許永遠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
在紫禁城,溥儀從未獲得陽光的直射,他總是處在陰影中。在思想上始終與外界隔絕。在電影中溥儀不再是我們理解的那個罪人,而是一個無知、本性中還有一絲善良的庸人。最後溥儀成為導游中的說辭,從此隱沒於歷史之中。
偉大的電影之所以偉大或許就在於經歷時間的檢驗之後依然會調動觀眾的觀感。《末代皇帝》是貝托魯奇導演的一部作品,可堪稱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技巧精湛的史詩巨片。而中國政府當時同意本片的拍攝,並對內容不做任何限制,本片一共使用一萬九千名臨時演員,成本浩大,只有通過美國片的世界性發行渠道才有可能回收,而美國觀眾對語言的偏食舉世皆知,大量的英文對白無疑對於中國的導演是一種巨大的諷刺。影片中演員、場地是中國的,故事情節是中國的,1987年獲得9項奧斯卡提名的殊榮,這部電影堪稱中國電影百年經典,但卻是出在一個外國導演之手。
一個外國的導演可以在中國影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謝晉導演的《末代皇帝》卻因為各種限制只能湮沒於歷史的潮流之中,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悲哀。除了副導演寧瀛、音樂家蘇聰的名字在影片中出現還算是一種安慰以外,對於中國電影,或許我們應該要具備講述歷史的能力,而非單純的被有關部門的殺封之後就選擇從此一蹶不振。
㈦ 《末代皇帝》觀後感
昨天花了三小時四十分鍾把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看完了。此前還從未完完整整地看完過,覺得太長了。唯一的印象是坂本龍一創作的影片插曲,前陣子在坂本龍一的自傳電影里也提到了那一段經歷,記憶猶新。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電影時長好像約定俗成似得一般都被設定為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之間,或許考慮到坐在影城裡的觀眾的注意力吧,也可能是其他商業考量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很小的時候,對於電影還沒有明確的概念時,只是覺得它很長,很黑(影院環境的關系)。也是因為近期不能出門,才能看這么個長電影,看後感觸良多。
開篇第一個人物的出場就讓我一下子進入到了電影情境中,也就是盧燕(觀影後上網查電影的相關信息才知道她居然是梅蘭芳的乾女兒,她和文藝界、演藝界的關系可想而知)飾演的臨終前的慈禧太後,以及導演從整體的角度給觀眾展現的紫禁城,立刻讓我覺得這個才是對的;瞬間推翻了我在今天的電影電視劇里看到的和紫禁城有關的所有片子的印象。在貝托魯奇的鏡頭下,那是個寬闊、距離感十足,又陰森,略顯呆板的同時似乎少了些想像中的金碧輝煌的紫禁城,絲毫不讓人嚮往的禁錮之地。這和我以往看到很多國內的清宮戲的觀感很不一樣,讓我第一次會對中國皇族裡的生活覺得乏味、蒼涼。
電影採用雙軌時間描述,我也不知道專業術語應該如何描述,一會兒回憶溥儀的童年、少年以及被趕出紫禁城的過往,一會兒就是此刻在戰犯營里被「改造」 的此刻。無論從電影時長、電影語言和結構、拍攝手法、甚至在演員表演上,可能是因為距離,都讓我有種「我是個思維上存在巨大困境的人」或「自己的語言體系的狹隘(由於環境和個人共同造成的)」的感覺。它對我來說,極為的不熟悉,不適感,但是是能把我完全吸引過去的不適感,和看一部時下的流行電影那種「在自己的范圍內」的踏實感截然相反。把不熟悉的歷史、從書里看來的歷史瞬間拉近,讓這段故事在眼前上演,如此之沖擊彷彿它能鎖住今天觀眾的思考能力。換句淺白的話說,我們很難用單一或簡短的詞彙去形容這部電影,同樣的困惑也圍繞在我們該如何形容溥儀這個人物上。就像溥儀這個人,太難比較、太難找到他的位置,甚至將他的呈現合理化也是妄想。
再說說演員。不得不說,尊龍真的是太帥了,我作為一個成年男性都被吸引,無論是貴族氣息和落魄貴族的勁兒都刻畫的入木三分。溥儀年輕時被擺弄的憤懣、內心滿是心虛的貴族氣息、被日本人利用後妄想復辟的野心、新中國後被「改造」時期的忍辱感以及通過在獄中看電影後得知自己在偽滿時期所造成的罪責的歉疚感,作為觀眾都體會的到。盡管還有其他的好演員,除了彼得·奧圖、陳沖和鄔君梅,最讓我眼前一亮和意外的是坂本龍一飾演的日本特務甘波正彥和英若誠扮演的監獄長。以前只聽過這位前文化部副部長的名字,如何如何了得,也知道他是英達的父親,但看電影的時候並不知道。至於坂本龍一,是少見的情況——作曲的同時還參與表演,就像他參與大島渚的電影一樣。我很喜歡他現在老年的樣子,如他所述,年輕時的他的樣貌確實不怎麼樣,至於是不是招人煩我們作為看客並不知曉。
看這樣的電影,我不知道自己應該處於什麼位置,是單純觀眾的位置,還是一個讀歷史的後輩的角度。就比如看主人公溥儀,我們從道理上、情感上或許可能會理解他的焦灼和復雜,但從位置上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他,甚至可以說沒人能理解他,如果從艾柯談「誤讀」的角度上來說。畢竟不理解才是常態,理解反而是稀有、稀少的。這也是為何我說這樣的電影對觀眾是有要求的,因為它會讓觀眾來回搖擺,如果想讓自己作為一個認真的觀眾的話。比如在皇宮外面已經是辛亥革命之後,清朝被推翻了,但作為皇帝的溥儀在「小皇宮」里還被蒙在鼓裡,他的表現其內在深層原因是復雜的,是很難讓人一下全盤否定的。可能是我的惻隱之心比較重,也沒有作為偉人的堅韌和果敢,新中國之勢無法阻擋,但我作為觀眾之一常常會對溥儀產生同情(也不排除潛意識里對尊龍的喜歡)。可是,當影片演到他在東北想要復辟時,同情心又減弱了,但我們也知道他是被日本人利用,復辟又是個夢,甚至是個他自己也知道是夢的夢……一個多麼難描述的人啊。
如果我們從所謂的小愛中抽離出來,以今天普遍的人道主義、平民主義的視角來看,一個落魄貴族固然會因他作為時代犧牲品的命運讓人唏噓,但還有那些千千萬萬的孤苦貧民又將何去何從呢,他們又將怎麼說呢?相比於溥儀,他們的一生是註定的悲慘和非自然死亡,只不過電影里沒有特寫而已。諸多的思考會讓觀眾失語。還有一直在服侍溥儀的那個下人,直到他們作為戰犯被關在戰犯看管所的N年後,這個下人才脫離溥儀,臨走時他對溥儀說:「你從來都不了解我」,這是一句振聾發聵的自白,只是被很平和地說出,但在溥儀聽來是震撼的,在觀眾聽來也是。好在溥儀1967年因癌症去世了,對他來說,應該不是個很壞的事吧。
這是一部很難說得完、說得清感受的電影,簡單寫一點,聊表寸感。若想有更多的了解,有兩本書一定要讀:庄士敦(也就是溥儀的洋教師)的《紫禁城的黃昏》和愛新覺羅·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如果這一篇文章被很多人看到我並不會覺得多麼幸運,但如果有人看了電影之餘又去讀了這兩本書的話,起碼對人和人生有了更為豐盛的理解,這大體來說應該是幸運的。
㈧ <甲午風雲> 《 末代皇帝》觀後感
溥儀。末代皇帝。最後的君主。被迫當上了皇帝,被迫離開了紫禁城,被迫去了偽滿洲國。他沒有錯,他只是生錯了時代,被人強行推上了王座,在還是乳臭未乾的幼年時代。他想救國,只是沒有能力。他想擺脫日本的控制,擺脫偽滿洲國…只是,他沒有力量。夢想與現實實在是太遙遠了,他,無能為力。
當被弟弟告知在紫禁城外有了「另一個皇帝」,而自己所謂的臣子們都在對自己隱瞞真相,自己視為親生母親的奶媽被送出紫禁城時,一個年幼的君主,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一瞬間失去了所有,披散著頭發,在偌大的紫禁城裡,聲聲吶喊,夕陽下的背影,孤獨而凄涼,溥儀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無力。
少年溥儀,不知道為什麼能對自己的英文老師敞開心扉,或許因為他是紫禁城裡唯一以真實面孔面對自己的人吧。在這個英國人的眼裡,這個中國的末代皇帝有著一腔熱血,但無處施展,有著滿腔抱負,卻無力回天。當溥儀為這位英國人送行時,濃郁中國風的樂隊跟在他身後,這位英國人,溥儀的老師,更是朋友,一步一回頭。他知道,這是自己和這位悲哀的中國最後一位君主的訣別。
溥儀以為自己不會在意母親的死,但是,他還是騎著自行車向城門奔去。當紫禁城的大門將近在咫尺的並不算光鮮卻真實的,有死去母親存在的世界隔絕在紫禁城外時。溥儀的臉上,分明透著可惜,絕望,繼而轉為憤怒。或許,那一刻,他終於明白,自己不是什麼帝王,只是一個可悲而無奈的囚犯。
終於可以離開紫禁城時,原本以為自己會恨紫禁城的溥儀,竟有了一絲不舍。黃昏下,回首最後看了一下紫禁城,這個自己前半生所生活的地方,但是,你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呢?是激動?是悲傷?是慶幸?是不舍?
在天津的期間,溥儀一度過著頹廢奢靡的生活,直到文秀毅然離開溥儀,慈禧的墳墓被挖,他才赫然發現,自己雖然還過著貴族的生活,卻已經失去了意義。面對不僅沒有伸出援手還間接軟禁自己的國民政府,溥儀選擇了日本。即使明知道日本人在利用自己,理由很簡單,他奢望自己能夠反利用日本,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滿洲國。
只是他高估了自己,他終究成了傀儡皇帝,尤其是他「訪問日本」回來後,妻子婉容的離去,他信任的人被調職,被迫任命不想任命的人為官員,在會議上爭取獨立權,但換來的卻是日本人和所謂的臣子們的拂袖離去,在偽滿洲國,他真正的成為了孤單一人的君主。在這個被日本人控制的滿洲國里,真正的中國人只有溥儀,他真正明白了什麼是孤立無援。
他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拒絕日本人要求自己娶日本女子為妻子。這也許是他最大的努力了吧。
在監獄里,與家人分離的溥儀臉上分明寫滿了惶恐與不安。一代君王,沒落的貴族,驕傲如他,卻還是潦倒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即使晚年時期參與外交,受到多位領導的接待。但是,愛新覺羅·溥儀終究悲慘了一世。即使那不是他選擇的。
末代皇帝的憂傷,又有誰知曉?
㈨ 末代皇帝讀後感400字作文
末代皇帝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五》這一部講到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朱由檢,同時也是一名末代皇帝。
對於亡國的皇帝,一般人的印象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爆君?昏君?無能?荒淫?……
他們頭上扣著的帽子大多都是負面的,可是在書里,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末代皇帝。
真正的崇禎是這樣的人:敏感、鎮定、冷靜、聰明絕頂。
然而,大明江山,此時已經是個病入膏荒,沉痾難治的病人。縱有妙手回春的扁鵑,也已經無能為力。同時他的旁邊,還有一個虎視耽耽的後金,正等著大明這個曾經的巨人倒下,然後拾取這片繁華的土地。對於崇禎來說,他能做的只是盡力而為。對他,我只有無盡的遺憾,所謂生不逢時,倘若他出身在明朝的其他時期,他一定也會成為一個有為的君主,而不是背負罵名的亡國之君。
同時,我想起歷史上另外一個「臭名昭著」的末代皇帝——隋煬帝楊廣。
不管是官方的史書,還是民間的傳說,這個據說是耗子精轉世的皇帝是一個最最荒淫的人,其實,我相信這都是李世民授意抹黑的。
隋煬帝的一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開通京杭大運河,至今予民有惠;推行科舉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壟斷朝政,幫助寒門子弟進階朝堂,聽取民-意。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矗
當然做為一個人,都是有缺點,尤其是一個擁有至高權力的人,他的些微缺點都會被權力無限放大,而成為致命的傷害。比如,楊廣的好大喜功,因為自己曾經的戰功赫赫,所以發動全國之力三征高句麗,想讓自己的文治武功得到後人的景仰,結果卻是未獲寸土、寸功,不了了之,反而耗盡國力,勞民傷財,激起民怨,引發叛亂,致使亡國喪命。
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史書中的隋煬帝,缺點被無限放大,優點幾乎是完全抹殺,才讓後人誤解至今。
其實,在隋唐以前的史書,可信度還是很高,比較真實的反映了歷史的原貌。而就是從隋唐以後,唐太宗李世民開始,篡改史書,開了先例,《隋史》是唐朝編撰的,所以楊廣被抹黑成弒父弒兄之徒。而玄武門之變,也變成李世民是被-逼的。
不過墨寫的謊言永遠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歷史的真-相總有大白於天下的一天。
末代皇帝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技巧精湛的史詩巨片。
末代皇帝電影海報(2張)
故事從1950年冬天開始講述起: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 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他在監獄里遇見了他的胞弟溥傑,於是又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在養心殿院中,溥儀和溥傑玩得正起勁。他已長到6歲,但還在吃乳母的奶。他已經懂得手上握有無上的權力,並開始肆意捉弄虐-待太監們。這時傳來消息,辛亥革命成功,溥儀被廢黜,他只是「紫禁城內的皇上」了。
1919年,英國教師庄士敦受聘入宮,14歲的溥儀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士敦任教的4年裡,溥儀不僅在生活方式上逐步發生改變:學會了騎自行車,戴上了眼鏡,剪掉了辮子,穿上了西服,學會了跳舞、打網球,並且朦朧地嚮往西方的民-主政治。盡管他在1922年仍按舊制娶了婉容為「皇後」,文綉為「皇妃」,他的心已飛向英國、飛向牛津大學。
鏡頭又閃回監獄。溥儀被要求交代他的全部歷史:
電影劇照(二)(20張)
1924年夏天,一隊馮玉祥部下的士兵包圍了故宮,迫令溥儀遷出紫禁城。溥儀在庄士敦陪同下,帶著婉蓉和文綉第一次進入了宮外的世界。在日本人的庇護下,溥儀到了天津。不久後,文綉恥於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日本人加緊了對溥儀的控制,女特務川島芳子被派駐在婉容身邊,庄士敦也不得不於1931年離開了溥儀。1934年,日本侵吞了東北三省後,便要求溥儀出任所謂「滿洲國」的皇帝。一心想復辟的溥儀不顧婉容,陳寶琛等人的勸戒,以「中國背棄了我」為理由自願去長春登上了「滿洲國皇帝」的寶座。婉容自甘墮落,吸上了鴉片,和溥儀的距離越來越遠。為了延續後代,婉容和司機私通並懷孕。當時日本人強逼溥儀在任命新國防大臣的文件上簽字,溥儀一開始不願意。沒料到日本人對他的身邊一切都了如指掌,這讓溥儀深受威脅,最後妥協。後來婉容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日本人害死,她也被日本人強迫送走了,最後落得一個精神失常的下常溥儀在日本人甘粕和吉岡的監護下,嘗夠了當兒皇帝的屈辱滋味。直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滿洲國」解體,溥儀出逃未遂,在長春機場上被蘇軍俘獲,才結束了他的丑惡的「前半生」。
在溥儀交代他的罪惡歷史時,鏡頭不時回到監獄的牢房。在整整10年的關押期間,溥儀已從一個連衣服都不會穿的「皇上」鍛煉成一個能自理生活並從事一些輕微勞動的平民。1959年,溥儀被特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