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在別處結局

電影在別處結局

發布時間:2022-09-15 16:37:37

1. 《生活在別處》是誰的作品

生存在這里,生活在別處
19世紀, 法國詩人蘭波創造了"生活在別處",
一九六八年五月,巴黎學生把這句話刷寫在巴黎大學的牆上。
七十年代,米蘭昆德拉把它作為小說的名字
之後,它是全世界酒吧常用的名字

「生活在別處」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蘭波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處。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時代,誰沒有對榮譽的渴望?誰沒有對家庭的反抗?誰沒有對未知世界的嚮往?舉目四望,我們周圍的生活平庸狹窄,枯燥乏味,一成不變,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滿,毫無色彩,毫無光亮。正是為了逃脫這一惱人的生存現實,人們才賦予自己激情和想像。

蘭波(1854-1891),15歲就擅長寫作拉丁文詩歌,掌握了法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格律。從16歲(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和比他年長10歲的詩人魏爾蘭關系親密,但後來發生沖突,魏爾蘭甚至開槍打傷了蘭波。現存的蘭波的詩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歲期間所寫。在蘭波早期的詩中可以看出帕爾納斯派的影響,後期詩作加強了象徵主義色彩。主要詩集有《地獄的一季》、《靈光集》。
----------------------------

生活在別處

作者:nanjiyun 日期:2005-04-16 14:36:31

我看的這本詩歌集里,除了狄金森,還對另外兩位詩人也留下深刻印象,我並不喜歡他們的詩,只是對他們的故事有些感觸。
這兩位詩人,分別是法國象徵派詩人三劍客中的兩位,魏爾倫和蘭波。
魏爾倫很早就出版了詩集,尤其是當他遇到後來成為他妻子的瑪蒂爾德時,他寫了很多熱情的情詩,充滿對溫情、幸福生活的嚮往,並在文壇上有一定影響。他的命運,在遇到蘭波後開始改變。
蘭波是個有著不幸童年的少年,母親遇人不淑,被拋棄後帶著孩子獨自生活,同時把不幸轉嫁到孩子身上,常嚴厲的懲罰孩子,然而他也是個天才的少年,15歲時就寫出了令世人驚嘆不已的《母音》和《醉舟》。十五六歲的他孤身來到巴黎向魏爾倫請教,年長他10歲的魏爾倫對他的才華也非常欣賞,悉心指導他,在生活上熱心幫助他,漸漸竟對蘭波產生強烈的感情。
之後他們的行為就比較駭世驚俗了。他們常在一起,情不自勝時,乾脆在大街上擁抱,引得路人側目,最後魏爾倫拋棄了家庭,偕蘭波出走,在英國和比利時共同度過了兩年的時間。
我想同性戀之間的感情,也應該和異性戀一樣吧,不過他們愛戀的對象和常人不同而已。但魏爾倫和蘭波的感情顯然是不對等的,在英國,為了維持生活,魏爾倫到處找工作,生活艱苦,他是真的喜歡蘭波,樂於為他付出一切。如同所有陷入熱戀中的人一樣,而蘭波,只不過是個少年,接受這一切顯然很被動,兩年後,他厭倦了這種生活,向魏爾倫提出分手,想回巴黎去,魏爾倫情緒失控下舉槍打傷了蘭波,並為此入獄兩年。
就在這一年,19歲的蘭波放下了詩筆,就此永別詩壇。我想,才華和詩歌帶給少年的他痛苦遠多過聲名。
他們就此散場,以後兩人的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兩年的監獄生活,使魏爾倫的思想和感情都產生了變化,他在獄中接受了天主教,對人生和感情也有新的理解,徘徊在頹廢和虔誠懺悔之間,他的詩歌語句飄忽不定。出獄後他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但一直沒有終止詩歌創作而且成績顯著,在他年過半百時被當選為法國的詩人之王,但聲名顯然對他的生活和精神於事無補。
蘭波是個很容易厭倦既有狀態的人,這從他20歲以後從事的職業和到過的地方就能看出,他離開法國,到南歐,北歐、亞洲、非洲,他當過兵,作過監工、翻譯,最後在非洲經商,非常富有,37歲時因病去世。
看過他們的結局,也許應該同情的是魏爾倫,愛人並沒有錯,為愛人付出一切換來牢獄和潦倒,魏爾倫讓我想起那些付出很多卻失去一切,同時也失去理智的怨婦。但是我卻同情不起來,蘭波首先還只是一個少年,熱心一個未成年的少年,還不在我的理解和容忍范圍內,另外蘭波是一個這樣的人,他追求的是遼闊的生命,想要成為無定形的,也無法被人定義的蘭波。「我願意成為任何人」,這是他生命和藝術之舟追尋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是漂浮在大海之上並隨急流游盪的,永遠不可企及。他可以不在乎一切和魏爾倫在一起,但卻會很快厭倦在一起後固有的生活。魏爾倫喜歡上這樣的人,就和小家碧玉喜歡上浪子一樣,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活在別處」,蘭波在詩中這么說,這句詩後來被米蘭 昆德拉用來做小說題目,廣為流傳。

2. 阿飛正傳主要講什麼結局是什麼意思

劇情簡介· · · · · ·

1960年代的香港,因生母在阿飛旭仔(張國榮)長大成人過程中的缺失,他把自己優雅地比喻為「無根鳥」,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女人都表現得放盪不羈,售票員蘇麗珍(張曼玉)和舞女咪咪(劉嘉玲)先後令他感受過溫暖,可是她們也只能當當小情人。為擺脫沉重和無力感,旭仔拋下一切去南洋找尋生母。
暗戀過蘇麗珍且目睹過她與旭仔情感一路變化的,曾是小巡警今在跑船的超仔(劉德華)在菲律賓又遇到旭仔,是緣分也是宿命,他參與、見證了阿飛命運被改寫的過程。

阿飛正傳 鏈接: https://pan..com/s/1uFH37wATSAffOwIhvXLssQ

?pwd=qxsw 提取碼: qxsw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觀看

3. 電影《在別處》恐怖么

就是驚悚犯罪 殺人的
不恐怖

4. 誰能告訴我<生活在別處>里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就其題材而言,表現一個藝術家(或知識分子)是本世紀文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展示我們這個復雜的時代也只有復雜的人物才能承擔。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部小說是「對我所稱之為抒情態度的一個分析。」正是在這樣的創作意圖下,這部書最初曾被題名為《抒情時代》。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產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書中每一章 節的名稱都展示了詩人生命歷程的一個階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他怎樣讀書,怎樣戀愛,以及怎樣做夢等等。關於時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動都遲到了遠處,一切觀察的焦點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並且與他的內心活動有關。有如激情的澗水,在時間的亂山碎石中流過,兩岸的景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將流向沃野還是沙漠。換句話說,作者在這里所關心的是詩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發育。為了潛入到人物意識中最隱秘的角落,作者採用了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客觀意識流的敘述方式:時間與空間交織(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發生的事常常出現在同一段敘述中),現實與夢幻交織(第二章 《澤維爾》完全是一個夢套一個夢),情節的跳宏,思考的猝然與不連貫,故意模糊主語的陳述,這些都使此書更接近於詩歌而不是小說。假如我們把書中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這部作品的內容就剩不下什麼了。這種形式使我們更能切近詩人的內心活動,感觸到詩人的激情是怎樣產生和燃燒的。

5. 米蘭昆德拉是男是女

當然是男的啊...

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曾在藝術領域里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背叛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松,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作家作品
小說:
《玩笑》
《好笑的愛》
《生活在別處》
《告別圓舞曲》
《笑忘錄》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不朽》
《慢》
《身份》
《無知》
《為了告別的聚會》
劇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
文論:
《小說的藝術》
《被背叛的遺囑》
《帷幕》
作家文章
《小說的藝術》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於因果關系之上》
《多元歷史主義》
《可能性》
《現代主義》
相關作品論
《阿涅斯的最後一個下午》作者:弗朗索瓦·里卡爾
「我欣賞弗朗索瓦·里卡爾的是,他生活在文學的世界裡。又因為他關注的幾乎都是小說,我可以說,他生活在小說的世界裡。這非常少見」
——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語錄
一切罪惡在事先已被原諒,一切也就卑鄙地許可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序言
我們常常痛感生活的艱辛與沉重,無數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種重壓下的扭曲與變
形,「平凡」一時間成了人們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們卻在不經意間遺漏了
另外一種恐懼——沒有期待、無需付出的平靜,其實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與精
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真的英雄,其實不問出處。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
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里。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
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為什麼上帝看到思考的人會笑?那是因為人在思考,卻又抓不住真理。
因為人越思考,一個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個人的思想相隔萬里。——《小說的藝術》
來,讓我們穿上最美麗的衣服走在街頭,爽朗地高聲大笑,讓所有人的目光注
視著我們,讓我們真的叫他們忌妒。來,讓我們轟轟烈烈地經歷一次愛情,甜
蜜熱切地在綠草地上擁抱,讓我們的手指互相纏繞心靈互相撫慰,讓我們真的
叫他們忌妒。——《生活在別處》
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
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認》
我們無法忘記戰爭中孩子那雙純潔的眼睛。她靜靜地面對著空中掠過射出的子
彈的戰機,面對著遠處精確制導炸彈呼嘯著劃過城市的夜空,面對著坦克車的
炮火摧毀了她父母兄弟的家園,面對著四散奔逃的人們在血泊中喘息與哀鳴
…… ——《為了告別的聚會》
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
因為人們愈思索,真理離他越遠。
因為人們從來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樣。
思考從來就不是阻礙自己進步的原因,
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點並實踐改進,
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裝接受,
這才是上帝發笑的原因,
因為這種思考,
叫做自己騙自己。
我把缺乏經驗看作是人類生存處境的性質之一。人生下來就這么一次,人永遠無法帶著前世生活的經驗重新開始另一種生活。人走出兒童時代時,不知青年時代是什麼樣子,結婚時不知結了婚是什麼樣子,甚至步入老年時,也還不知道往哪裡走: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大地是缺乏經驗的世界
經歷一次,就等於什麼也沒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人從來就想重寫自己的傳記。改變過去。抹去痕跡。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別人的。想遺忘永遠沒有不是那麼簡單。
我也同樣清楚,一旦越過那條界線,我就不再是我了,我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不知什麼樣的人。這種可怕的變化使我膽戰心驚,所以我一直在強烈的失落感中拚命尋求愛情。這種愛情,應該讓我能繼續生活在往昔與今日一致的愛情憧憬、愛情理想之中,因為我不願意把我的生活從中間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終貫穿如一。
生命不能乘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的存在。
人是為了反抗過去才成就未來的。
因為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鍾都有無數次的重復,我們就會象耶穌釘於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恆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裡,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這就是尼采說永劫回歸觀是最沉重的負擔的原因吧。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種大眾可以分享的東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和情感把它喬裝打扮,甚至自己都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灑淚.
生活給我極大的快樂,但只需有一點兒風吹草動、一丁點兒的東西,我們就會落到邊界的另一端,在那裡,沒有什麼東西是有意義的。人的生命的所有的秘密就在於,一切都發生在離這條邊界非常之近甚至有直接接觸的地方,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是以公里計,而是以毫米計的。
追求的終極是虛幻。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比喻是危險的,愛情源於一個比喻。
再也無法明白自己要什麼。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此較,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後再來度過。
清靜就是不被人注視的那種溫馨感覺。人的眼光是沉重的負擔,是吸人膏血的吻。
詩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種出人意料的思想來迷惑我們,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間成為永恆,並且值得成為難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我思故我在是低估牙痛的知識分子的話。我覺故我在是一個具有普遍得多的意義的真理,它涉及到每一個活著的人。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上帝已死在失火的天堂,只有溫情的太陽才能照耀大地。
仇恨的圈套,就在於它把我們和我們的敵手拴得太緊了,這就是戰爭的下流之處。
當你還在我身邊,我就開始懷戀,因為我知道你即將離去。
在忘卻速度時,也許我們正一步一步地走向速度。
今天,不管我的提問能不能得到回答,我還是覺得無所謂。它並不需要賦予任何意義,它只要就這么一直生長著。就像速度一般,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大概到了忘卻的時候,才會記起速度。
生活的本來面目與時間的本來面目相撞擊,我們就把這種撞擊稱做無聊。
年輕無知時結了婚,有了第一個孩子選擇了自己的職業。後來有一天,發現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遲了,因為人的整個一生已經在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年代被決定了。
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源於將她以隱喻的形式,留在大腦詩化記憶的一刻。
碰巧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命運。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如果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就讓我們按照獨特的方式去生活吧,拋卻所有的舊事物。
自由並不始於雙親被棄或埋葬之處,而是始於他們不存在之處:
在此,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卻不知是誰把他帶來。
在此,人由一個被扔入森林的蛋來到人間。
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無感恩之心踏入這塵世。
溫情,是想建立一個人造的空間的企圖,在這個人造的空間里,將他人當孩子來對待。
但是如果我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卑賤,逃到哪裡才能避開呢?只有逃向崇高藉以逃避墮落!
就像在這塵世之中,自打一開始,除了背叛就沒有別的東西!
人類的時間不是循環轉動的,而是直線前進。這就是為什麼人類不可能幸福的緣故,因為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望。
記住自己的過去,一直將它藏在身上,這可能是保持人們所說的自我的一貫性的必要條件。為了使自我不至於萎縮,為了使自我保持住它的體積大小,就必須時時澆灌記憶,就像澆灌盆里的花兒一樣,而這種灌需要跟一些過去的見證人,也就是說跟朋友們保持固定而有規律的接觸。
我們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澀與快樂之間選擇,既然我們的命運就是一切的毫無意義,那就不能作為一種污點帶著它,而是要善於因之而快樂。
人從來就想重寫自己的傳記,改變過去,抹去痕跡,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別人的,想遺忘遠不是那麼簡單。
在這個世界,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被控制和記錄。
我們每個人都生存在自我與現實的對立之中,我們都需要在現實環境中實現自我。
我們常常痛感生活的艱辛與沉重,無數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種重壓下的扭曲與變形,「平凡」一時間成了人們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們卻在不經意間遺漏了另外一種恐懼——沒有期待、無需付出的平靜,其實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與精神。
同女人做愛和同女人睡覺是兩種互不相關的感情,豈止不同,簡直對立。愛情不會使人產生性交的慾望(即對無數女人的激望),卻會引起同眠共寢的欲求(只限於對一個女人的欲求)。
一個人可以在愛人在場時,因懷念他(她)而痛苦,假如他(她)隱約看到了愛人會不在的將來;愛人的死亡,雖然還看不見,卻已經可以感知。

6. 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主要講了點什麼

生存在這里,生活在別處
19世紀, 法國詩人蘭波創造了"生活在別處",
一九六八年五月,巴黎學生把這句話刷寫在巴黎大學的牆上。
七十年代,米蘭昆德拉把它作為小說的名字
之後,它是全世界酒吧常用的名字

「生活在別處」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蘭波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處。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時代,誰沒有對榮譽的渴望?誰沒有對家庭的反抗?誰沒有對未知世界的嚮往?舉目四望,我們周圍的生活平庸狹窄,枯燥乏味,一成不變,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滿,毫無色彩,毫無光亮。正是為了逃脫這一惱人的生存現實,人們才賦予自己激情和想像。

蘭波(1854-1891),15歲就擅長寫作拉丁文詩歌,掌握了法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格律。從16歲(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和比他年長10歲的詩人魏爾蘭關系親密,但後來發生沖突,魏爾蘭甚至開槍打傷了蘭波。現存的蘭波的詩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歲期間所寫。在蘭波早期的詩中可以看出帕爾納斯派的影響,後期詩作加強了象徵主義色彩。主要詩集有《地獄的一季》、《靈光集》。
----------------------------

生活在別處

作者:nanjiyun 日期:2005-04-16 14:36:31

我看的這本詩歌集里,除了狄金森,還對另外兩位詩人也留下深刻印象,我並不喜歡他們的詩,只是對他們的故事有些感觸。
這兩位詩人,分別是法國象徵派詩人三劍客中的兩位,魏爾倫和蘭波。
魏爾倫很早就出版了詩集,尤其是當他遇到後來成為他妻子的瑪蒂爾德時,他寫了很多熱情的情詩,充滿對溫情、幸福生活的嚮往,並在文壇上有一定影響。他的命運,在遇到蘭波後開始改變。
蘭波是個有著不幸童年的少年,母親遇人不淑,被拋棄後帶著孩子獨自生活,同時把不幸轉嫁到孩子身上,常嚴厲的懲罰孩子,然而他也是個天才的少年,15歲時就寫出了令世人驚嘆不已的《母音》和《醉舟》。十五六歲的他孤身來到巴黎向魏爾倫請教,年長他10歲的魏爾倫對他的才華也非常欣賞,悉心指導他,在生活上熱心幫助他,漸漸竟對蘭波產生強烈的感情。
之後他們的行為就比較駭世驚俗了。他們常在一起,情不自勝時,乾脆在大街上擁抱,引得路人側目,最後魏爾倫拋棄了家庭,偕蘭波出走,在英國和比利時共同度過了兩年的時間。
我想同性戀之間的感情,也應該和異性戀一樣吧,不過他們愛戀的對象和常人不同而已。但魏爾倫和蘭波的感情顯然是不對等的,在英國,為了維持生活,魏爾倫到處找工作,生活艱苦,他是真的喜歡蘭波,樂於為他付出一切。如同所有陷入熱戀中的人一樣,而蘭波,只不過是個少年,接受這一切顯然很被動,兩年後,他厭倦了這種生活,向魏爾倫提出分手,想回巴黎去,魏爾倫情緒失控下舉槍打傷了蘭波,並為此入獄兩年。
就在這一年,19歲的蘭波放下了詩筆,就此永別詩壇。我想,才華和詩歌帶給少年的他痛苦遠多過聲名。
他們就此散場,以後兩人的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兩年的監獄生活,使魏爾倫的思想和感情都產生了變化,他在獄中接受了天主教,對人生和感情也有新的理解,徘徊在頹廢和虔誠懺悔之間,他的詩歌語句飄忽不定。出獄後他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但一直沒有終止詩歌創作而且成績顯著,在他年過半百時被當選為法國的詩人之王,但聲名顯然對他的生活和精神於事無補。
蘭波是個很容易厭倦既有狀態的人,這從他20歲以後從事的職業和到過的地方就能看出,他離開法國,到南歐,北歐、亞洲、非洲,他當過兵,作過監工、翻譯,最後在非洲經商,非常富有,37歲時因病去世。
看過他們的結局,也許應該同情的是魏爾倫,愛人並沒有錯,為愛人付出一切換來牢獄和潦倒,魏爾倫讓我想起那些付出很多卻失去一切,同時也失去理智的怨婦。但是我卻同情不起來,蘭波首先還只是一個少年,熱心一個未成年的少年,還不在我的理解和容忍范圍內,另外蘭波是一個這樣的人,他追求的是遼闊的生命,想要成為無定形的,也無法被人定義的蘭波。「我願意成為任何人」,這是他生命和藝術之舟追尋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是漂浮在大海之上並隨急流游盪的,永遠不可企及。他可以不在乎一切和魏爾倫在一起,但卻會很快厭倦在一起後固有的生活。魏爾倫喜歡上這樣的人,就和小家碧玉喜歡上浪子一樣,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活在別處」,蘭波在詩中這么說,這句詩後來被米蘭 昆德拉用來做小說題目,廣為流傳。

7. 在別處電影中女主不小心把綁架她的男人踢下河算犯罪嗎

這個當然不屬於犯罪,屬於正當防衛中的無限防衛權,當然女生必須要證明該男人確實要綁架她或實施其他的不法侵害。

8. 電影<在別處>的劇情

樓上的說的劇情差不多了,也就大概是這個意思。
至於最後那個人說了什麼,我猜他是告訴沙拉他怎麼殺死了那些女孩子。
沙拉不是在車庫發現一些帶血的塑料袋么?最後的畫面也顯示了,大概是活生生勒死那些女孩,或者是被套了頭套暴力毆打致死……反正肯定是死了的……唉……
拍得不惡心,小成本電影,這點還算做得不錯。

9. 自在如風的少年飛在天地間比夢還遙遠什麼意思

周六去聽了 夢寐已久的許巍的現場 好像了卻了一個壓在心底多年的心願。聽許巍是從初一開始的,2002年 非典的那一年,第二張專輯《那一年》出版發行的第三年,那個時候不整天被埋在各種試卷和輔導書中,在老爸老媽睡著了的夜晚偷偷的拿出藏在枕頭下面的隨身聽和磁帶。

那個時候,我和你一樣,面對家長和老師的指責與說教陽奉陰違
渴望理解,渴望自由,內心叛逆、狂野,

2002年之前和之後的中國搖滾樂都不會比這一年更強烈地體現出在路上的荒涼感、可能性、壯觀場面和原始沖動。

你可能會說中國搖滾樂很差。
有人卻說,中國搖滾樂很好。在我們這個喜歡撒謊和順從的發展中國家,搖滾樂在遏止年輕人加入非人生活的速度。它被詩人王敖命名為中國土搖滾,因為我們都不酷,我們活在12億賤民和虛擬的大都市之間,連香汗都是從現實中壓榨出來的。它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或神聖,但它帶來了青少年亞文化——除了歡歌和消費,還有一點中國特色,一種以抗拒集權和資本霸權雙重控制為方向的、自發的道德特徵——它從教育的屠宰場上保留了一些珍貴的東西。

是的,許巍不是最深刻、也不是最有開創性、更不是最另類、最叛逆或者最狂野,而僅僅是最好聽,許巍的孤獨、許巍的憂郁、許巍的卓而不凡。 許巍《時光·漫步》 他說他的第二張專輯《那一年》不是他想做的,那麼這張新唱片呢?聽過《在別處》的同志們忘掉那個絕望的、黑暗的、唯美的許巍吧,他現在樂著呢! 有人說,許巍你不搖滾了,你變了!只是,沒有想到許巍不是墮落,只是改變風格了,他就是真的幸福了,他不絕望了,他不黑暗了,他不唯美了,他就是樂著呢,而且越來越樂,所以再也沒有我的秋天,再也沒有青鳥。許巍放棄了更多音樂上的野心,除了Smashing Pumpkins式的吉他,除了簡單的民謠和誠實的口吻,他幾乎不需要更多的元素,但他還是那麼感人。

這么多年你還在不停奔跑,聽你說的故事,深深打動我。來自這個世界,來自我們真實的生活。故事裡始終都有愛,無論有什麼樣的艱難曲折。故事裡永遠都有愛,永遠是美麗溫暖的光明結局。

閱讀全文

與電影在別處結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電影五朵金花 瀏覽:342
有什麼方式可以下載vip電影 瀏覽:477
雷傑多奧特曼大電影免費 瀏覽:364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的愛情電影 瀏覽:53
電影院晾腳 瀏覽:20
台灣金馬獎電影被低估的影片 瀏覽:863
愛之河電影免費觀看中文版 瀏覽:760
侍神令電影為什麼不是3D 瀏覽:249
09年四段式台灣愛情電影 瀏覽:36
小人國電影圖片 瀏覽:142
移動城市是什麼電影院 瀏覽:101
香港電影男主角剛畢業做鴨 瀏覽:477
放羊的星星全集完整電影 瀏覽:606
功夫電影裡面蛤蟆功的那個人圖片 瀏覽:292
電影倫理片中文字幕下載網站大全 瀏覽:732
關於世界滅亡的電影名字 瀏覽:402
電影院取票需要手機驗證碼嗎 瀏覽:17
19年上映的動畫大電影 瀏覽:740
演電影的40歲以上女演員大陸 瀏覽:220
俠嵐電影風語咒結局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