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視作品中哪些人物的結局最讓你感到心疼、可惜、遺憾
很多人都曾質疑過鄧超的演技,覺得他的演技略顯浮誇,其實看過烈日灼心的觀眾朋友應該對於鄧超有了一個大轉變。
確實這部作品非常的經典,也正是由於鄧超的演技,使得這部作品的觀賞性大大的提高,在這部作品當中,鄧超所飾演的是一位協警辛曉豐。其實他是一名逃犯,由於年少不懂事,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情,至此一生都在逃亡的路上。
所以作為一個觀眾,我真的希望辛曉豐能夠被他所原諒,但是現實就是這樣的殘酷,無論你做出多少,都沒有辦法洗清你的罪惡,所以最後的結局讓我感到非常的遺憾。
㈡ 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中女主易遙沒死吧結局沒怎麼看懂
易遙跳下河,雖然被顧森西救上來了,可她還是死了。她的死亡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來,首先就是易遙的媽媽賣掉的那張按摩床。
這里也再說一句,不管身處於什麼階段,都希望大家能夠抵制校園暴力,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也是落落導演這部影片的主要目的。
㈢ 有什麼經典的恐怖系列電影
活死人黎明 我看過最好看的喪屍電影
屍樂園 最搞笑
群屍玩過界 惡心一點的
喪屍出籠1,2 1是老版,還可以了
基督再臨 有喪屍的意思
我是傳奇 世界上就一人的時候,面對喪屍。。
午夜食人列車 有點出乎意料
我喜歡那種特定場景和氣氛的比如 被困在超市,活死人黎明是典範
還有一部也是困在超市的叫 迷霧 絕對好看,不過不是喪屍。
還有一部很有喪屍氣氛的叫 末日危途 (真正恐怖的是人吃人)
以上是我看過覺得還不錯的。都是視覺恐怖
ps:求生之路要出電影版了。到時可以看看,還有生化危機4電影版
補充:
《索菲碼的120天》世界10大禁片之首,血腥變態的讓人難以忍受。
<<生還者>>雖然是泰國片,但是血腥的很,整個片子到處陰森森的,我看完後幾天都心情補爽,強烈推薦.
<<惡魔的藝術>>1,2部,殘忍,恐怖,血腥,但故事性很強,不想多說它,你看了後就知道這系列的片子有多狠了.
恐怖蠟像館
孤兒,這兩個都是同一個導演的作品,很好看的說
我的血腥情人節,精神分裂的變態殺手,很不錯
短柄斧,畸形人殺人,很厲害啊,還很有智慧呢
安息,絕對的血腥
致命彎道系列,畸形人吃人,很不錯,我很喜歡
隔山有眼系列,也是變異人吃人,跟上面很像,我也很喜歡
2001個變態者,恐怖的小鎮,也很不錯
十三號星期五,傑森的大名,應該聽過吧
血色月亮,法國的,也很血腥
德州電鋸系列,堪稱美國公路恐怖片的始祖了
電鋸驚魂系列,經典
死神來了系列,一樣很經典啊
另外喪屍系列的也都比較血腥的,還有就是豚鼠系列啦,可以到恐怖片吧,哪裡會有人發種子哦
另外我上面說的電影,迅雷裡面都有,可以去看看
㈣ 影視問題
《十月圍城》
影片講述1906年10月15日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夫、學生、賭徒、戲班主在香港中環浴血拚搏,粉碎了一場暗殺行動,保護孫中山的故事。負責接待他的義士商人知道有一批滿清政府派來王學圻飾演的李玉堂的刺客暗殺,所以請了一批身懷絕技的保鏢護送,最後順利將孫中山安全送去日本。
1906年。清末。正是清廷瘋狂暗殺「革命黨」的黑暗年代。
10月15日。革命領袖孫中山決定冒險赴港,名為探望母親,實則與十三省革命代表見面會談。這是清廷「刺殺孫賊」的大好時機,將軍閻孝國(胡軍飾)買通香港警察,在全港織起了一張「刺孫」的天羅地網。而中國日報社長陳少白(梁家輝飾)作為革命黨人,必須在1小時內完成保衛孫中山的任務。
大商人李玉堂(王學圻飾)是陳少白老友,多年來一直在暗中出資支持陳的革命工作。10月15日前夕,李玉堂正在為17歲的獨子李重光(王柏傑飾)考上耶魯大學大宴賓客,陳少白尋上門來,希望其能出資支援此次孫中山來港——當李玉堂隨後發現兒子重光竟然也受革命思想影響時,不僅不願再度投資,更欲與陳決裂。
然而,就在此時,清廷將軍閻孝國及手下將戲班班主(任達華飾)及戲班眾人全部殺害,並將陳少白囚禁,面對陳少白的失蹤,以及《中國日報》報社等香港各革命據點的連續遭襲,令李玉堂無法袖手旁觀,他決定完成陳少白失蹤前的囑托,擔負起「保孫」的指揮工作,並在民間找尋各種能人義士,來保護即將來港的孫中山。
香港,卧虎藏龍之地。曾是貴公子,如今淪為「乞丐」的劉郁白(黎明飾);對李家父子忠心耿耿的「車夫」阿四(謝霆鋒飾);因父親被殺而欲替父報仇的戲班「打女」方紅(李宇春飾);被南少林逐出山門,如今靠賣炸臭豆腐為生的「小販」王復明(巴特爾飾);他們身懷絕技,雖然並不明白「革命」真正的意義和慘烈,卻因自身的各種原因,先後加入到保衛孫中山的隊伍中。
而原本一事無成的「賭徒」沈重陽(甄子丹飾)因為與李玉堂「妾侍」月茹(范冰冰飾)的復雜恩怨,最終擔負起了重要的護衛工作。
甚至是老奸巨猾的華人警察司長史密夫(曾志偉飾)都因深受感染而對保衛工作暗施援手。15日前日,陳少白冒險逃脫囚禁成功,回歸保衛革命的隊伍中。李玉堂不知,他最心愛的兒子李重光已成為這次反刺殺行動中,被抽簽選中為孫中山的替身。
15日。孫中山抵港。閻孝國組織的殺手隊伍一撥又一撥地逼近了保鏢隊伍。雙方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全城追殺」。
最終,孫中山安全離境,身後的香港已染滿保鏢和殺手們的鮮血。一年內,全國革命相繼爆發。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潛伏》
1945年初,國民黨軍統總部情報處的余則成接到重要任務,和上級呂宗方赴南京潛入汪偽國民政府,暗殺叛逃的李海豐。呂宗方初到南京便遭槍殺。余則成單槍匹馬暗殺了李海豐,得到軍統嘉獎。這時,共產黨特使突然告訴他呂宗方的真實身份是地下黨。更讓余則成驚訝的是,深愛的女朋友左藍也是共產黨。根據呂宗方對余則成的評價,特使希望余加入地下黨。余則成無意中發現戴笠等人為私利而向日軍泄露新四軍情報,也徹底看清國民黨失去民心的原因,加上左藍的勸告,遂棄暗投明。黨組織要求他留在軍統,潛伏待命,代號「峨眉峰」、「深海」。余則成受命到軍統天津特務站,站長吳敬中要求他把夫人接來。黨組織給他派來了大方朴實、潑辣耿直的女游擊隊長翠平,讓兩人做起了假夫妻。練過功夫、槍法如神的翠平不適應吃西餐、打麻將的官太太生活,鬧出不少笑話,多次強烈要求離開,二人在生活細節和性格上也沖突不斷。
1946年1月,國共雙方開始「軍調」。余則成發現中共派來的軍調人員中竟然有左藍。余則成把軍統在中共代表身邊布下的監視特務名單交給左藍,並公之於眾,首戰告捷。吳站長
特務站內部明爭暗鬥。站長動用潛伏在延安的特務「佛龕」調查左藍和余則成的關系,行動科長馬奎還抓捕了余則成的聯絡員秋掌櫃。余則成與左藍利用特務站陸橋山與馬奎的爭權奪利,將「峨眉峰」的帽子戴在了馬奎頭上。最後,馬奎被轉運時逃脫,而左藍挖出「佛龕」,用他換回了受盡酷刑的秋掌櫃。身份暴露的「佛龕」李涯分配回到天津,他提議讓余則成策反左藍,以測試余則成。余則成和左藍設法繞出了這個圈套。李涯又設計讓馬奎太太以「遞交情報」為由和左藍見面,計劃藉此誣陷我軍代表「進行間諜活動」。余則成設法了解內情後讓翠平中途去攔截左藍。眼看就要成功,不料途中橫殺出咆哮著尋仇的馬奎,一番激戰,左藍和馬奎互射身亡。左藍的犧牲讓翠平第一次看到地下斗爭的殘酷,開始慢慢理解余則成的潛伏工作,兩人漸漸有了默契。李涯出於私怨找余則成一同對付陸橋山,而余則成則利用這個機會幾經爭斗,陸橋山被迫調走,余則成晉升為天津站副站長,獲得了更多情報。
情報販子謝若林告訴李涯一條關於共產黨派出一個重慶女人到天津、與「深海」以夫妻名義工作、掩護其潛伏的情報。李涯開始懷疑余則成。他派一個名叫許寶鳳的女人偽裝成共產黨,接近翠平,套出翠平真實身份。在翠平完全暴露的極端危險的局面下,余則成將計就計,偽造了一盤似乎說明李涯是我方情報人員的假錄音帶,然後藉此回擊說李涯的情報來源完全不可靠,從而實現了絕地大翻盤。
內戰到了最後時刻,國軍將領錢斌將去南京向蔣介石口述天津的城防計劃。余則成准備在錢斌回到天津後實施綁架。翠平則提醒應該讓錢斌去不成南京,讓敵人再派別人去,這樣就多了一個目標,之後再綁架錢斌或者另外一人都可以,余則成沒想到翠平變得這么成熟了。余則成了解到錢斌患有哮喘,於是把哮喘病的禁忌葯物注射進錢斌喜歡喝的紅酒。不知不覺,余則成和翠平彼此的眼神里多了幾分情意。
國民黨作最後的垂死掙扎。李涯負責戰後特務潛伏計劃——「黃雀行動」。在招募潛伏特務的時候,竟然發現許寶鳳,許寶鳳的交代讓李涯知道了翠平確實是共產黨,於是追捕翠平,翠平在逃跑過程中被敵人發現。撤離前余則成得到總部最後一個指令:翠平犧牲,你已危險,速離。但余則成必須在離開之前拿到潛伏特務的名單。歷經千辛萬苦,余則成拿到名單,並藏在雞窩里。余則成正准備離開天津,站長卻突然要他跟自己馬上去機場,飛廣州並轉到台灣,執行「海峽行動戰略」。
左藍 機場,余則成在混亂的人群中看到了化身奴僕翠平,原來翠平沒有死。二人相距咫尺,卻又不能相認。余則成只好做個暗示,翠平洞察明白了,找到了他留在雞窩里的情報,上交了組織。回到後方的翠平產下一女,為了保證余則成的安全,她甘心隱姓埋名等待丈夫歸來。跟妻子失散後的余則成,處處打探翠平的下落,可他卻連翠平的真名都不知道。組織上又下達了新的潛伏任務,來到香港的余則成需要跟新的同志組成家庭來掩護身份,而組織上給他指派的「妻子」竟然是在自己的引導下投身革命的穆晚秋。
㈤ 《沉默的真相》結局是什麼
《沉默的真相》的結局:
卡恩集團仍在垂死掙扎,嚴良等人在護送受害者兼證人張曉倩的路上被卡恩集團攔截,經過激烈的斗爭,證人張曉倩護送成功。而卡恩集團等幕後黑手也被一一抓獲判刑。地鐵拋屍案,江陽的死亡之謎也被揭開,原來江陽是自殺的,只是為了引出侯貴平的案子。參與地鐵拋屍案的策劃者張超、朱偉、陳明章、張曉倩雖然是正義的,卻也觸犯了法律,因此他們也都因各自觸犯的法律而入獄。
《沉默的真相》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w0BE2U68gIfnVVNlmn1kwg
㈥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㈦ 電影中有哪些讓你震撼的悲劇結尾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明明最後松子已經有了生活的希望,卻被一群小孩子打死了。被很多人安利過這部電影,每次都止步於看了文字介紹,感覺是一部很壓抑的片子,所以一直沒看。這次又被人安利了一次,決定把電影看完。
這是一部很「治郁」也很治癒電影。畫面很溫暖、明快和五彩繽紛,但講述的卻是一個悲劇。女主松子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正確表達愛的家庭,所以她從小是缺愛的。
這個結局讓我很震撼,也讓我很難過。說到底,還是要愛自己。如果松子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許就不會選擇和這些渣男在一起。愛自己,然後才能愛別人。
㈧ 死亡筆記的結局是什麼
月因為太過於依賴筆記,計算失誤,被L的繼承人尼亞當面揭穿了kira的身份。
在他試圖狡辯並趁機打算用手錶里的筆記紙殺死尼亞的時候,中了松田的槍,雖然月試圖用血寫完名字,但沒有成功。垂死掙扎的時候他狼狽地請求流克殺了尼亞,但是流克丟下"我寫,不過是要殺你"、"像樣一點吧月,你已經完全不是以前的夜神月"等句子,在他自己的筆記上寫上月的名字,月死於心臟麻痹。尼亞確認了「假規則」後將兩本筆記當中燒毀。月所選擇的助手魅上照十天後瘋死,可能是尼亞用筆記所殺。
㈨ 自己去看女德軍結局是啥
《自己去看》里的女德軍只是個群演,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槍口之下。
這部影片的導演很有良心,一直以來,他認為不把這樣一部關於戰爭,關於戰爭中的人、人的心靈、人在滅絕人性的環境中還能保持自己的人性的影片拍出來,那他本人就愧對藝術家這個稱號。
其實,早在1975年的時候,他在拍攝完成《垂死掙扎》這部反映十月革命前夕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宮廷生活的影片之後,他就開始著手准備拍攝《自己去看》這部真實反映白俄羅斯哈騰村的悲劇的戰爭影片。
影片當中,台詞幾乎寥寥無幾,完全通過強大的視覺影像來表現故事內容,以一種無聲的方式來反映戰爭的殘酷和冷血,但是影片時時不忘表現主人公身上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
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戰爭影片,建議大家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