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hao桎梏是什麼意思
桎梏:腳鐐和手銬,比喻束縛人的東西。
讀音:[ zhì gù ]
引證:孫中山 《倫敦被難記》一:「雖然, 華 人之被桎梏雖極酷烈,而其天生之性靈,深沉之智力,到底不可磨滅。」
漢字筆畫:
近義詞:
一、管束
釋義:加以約束,使不越軌。
引證:徐遲 《入峽記》:「父母在管束孩子,不讓奔跑;情人們在戀愛,難分難舍。」
二、限制
釋義:規定的范圍,不許超過的限度。
引證:田漢 《<電影戲劇表演術>序》:「顯然地洪先生和信芳一樣給環境限制了他藝術上的發展。」
㈡ 珍妮——終其一生沖破生命桎梏的小女孩
《阿甘正傳》在影史上是一部極其偉大的作品,它讓無數的觀影者為之歡笑,為之悲傷,甚至流下眼淚。提及那些讓人流下眼淚的橋段以及這些橋段里的人物,人們往往會想起兩個女人——阿甘的母親和女主珍妮。
阿甘的母親的形象是一個智慧、溫柔、慈愛、勇敢、堅韌的女性。她總是有辦法讓阿甘去理解各種真理,甚至是那種讓人傷痛的真理。她的言語里總是飽含著深深的溫情。作為一個單身的女子,她沒有拋下她弱智的孩子,她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獨自一人撫養阿甘長大。可能是因為怕阿甘得不到好的關愛甚至遭受虐待。從年輕貌美的女子時直至中年癌症死去,她孤身一人、犧牲一切,為了讓阿甘得到更好的成長。這體現了她的勇敢和堅韌。瀕臨死亡時,她依然那樣從容。這是讓無數觀影者為之感動落淚的一個人物。作為母親,她的一生即是凄苦,也是偉大的。這是一個讓人敬佩又令人感到扎心的女人。影片里還有一個更讓人心痛的人物——珍妮!
珍妮與阿甘初次相識於一輛校車上。阿甘在車上,沒有孩子願意把身邊的桌位讓給他坐。只有一個小女孩——珍妮邀請他坐在身邊。阿甘回憶往事時說:「我一生再沒有見過如此美麗的人,他就像一位天使。」(我曾經與人說過關於珍妮的人物分析,我「朋友」說我說的很好。我也一度以為對珍妮的分析也已經足夠,不會有什麼大的突破。當我重新看《阿甘正傳》的時候,我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太淺顯。) 阿甘與珍妮成了玩伴。阿甘說,珍妮的父親很愛她,經常撫摸她們。有次阿甘去珍妮的家裡找珍妮玩,珍妮驚慌失措的拉著阿甘的手向田地里跑去,珍妮的父親手裡拿著一個酒瓶子去追珍妮,醉醺醺的說著嚇唬珍妮的話。這個人物的形象似乎是一個嗜酒成性、生活一團糟糕的男人。
中國的觀眾中有些人看到這個部分時可能是看的不大懂的(即使明白了珍妮的父親究竟對她做了什麼也得到後面珍妮拿石頭砸房子),但是美國的觀眾看到這里很容易明白。因為在時至今日的中國,我們對於心理學的整體認識哪怕較之94的美國還是比不了。當然,我們在這一塊也在不斷地提高。這部分表達的是珍妮遭受了來自她父親的性侵害。
對於年幼的珍妮來說,這樣的傷害是巨大的更是災難性的。雖然那時幼小的珍妮並不知道自己受到了怎樣的傷害,她只知道他父親在逼她做她不喜歡做的事。我身邊的大多數人可能對於我對我對珍妮遭受的不幸的認識覺得有些言過其實,甚至覺得太過誇張。他們認識不到幼年經歷對一個人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他們的認知里是孩子小不懂事,等他長大什麼都懂了。童年創傷可以對人產生巨大傷害的原因正是因為兒童不具有認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同樣的問題發生在成年(正因為這個時期具有更清晰地判斷、更成熟的自我功能)這些創傷也就更容易修復。對於孩子,這些不為人所認識到嚴重性的創傷可能會伴隨一生、它會對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這個人他可能都覺察不到為什麼會如此。
長大了的珍妮開始了一段與異性濫交、吸毒的生活。她與不同的異性交往並發生性關系。在於不同的異性的交往的過程中 ,這些男性無一例外的都不能算是個好的或者說正常的男人。嗜酒、暴力、毒品、性濫交、沒有自製力、生活混亂不堪。這些人像珍妮幼年時期的哪個重要人物?像她的父親!
女孩在生命的伊始第一位交往的男性是她的父親。與父親的交往方式將在以後與男性的交往中形成巨大的影響。人們往往會對熟悉的東西感到心安,對不熟悉的東西感到焦慮(哪怕在理性上知道這是不合理的),這叫強迫性重復。這是我們人類的共性。
混亂不堪的男性往往會激起珍妮強烈的情感反應。她不斷與父親個性相似的男性建立關系,她有時甚至渴望這些男人給她真摯的愛。對於這樣的男人,這很難。影片里她的男友在黑豹黨聚會上打了她,阿甘見了就痛打了這個男人一頓。可是第二天,珍妮還是在這個男人的三言兩語的哄騙下回到他身邊。
在理性上,她意識不到她在做一件徒勞無功的事情嗎?她能!可是心裡總有一種她看不清的力量在驅使著她做一件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情——得到這樣的男人的關愛。在意識之外,心靈的深處。在幼年裡,一個孩子渴望來自父親的愛,可她卻遭到了一個混亂不堪的男人的性虐待,她希望父親可以改變,她從未感受到愛,她希望父親可以愛她。她把對父親的願望轉移到這些與父親相似的男人身上。她如飢似渴、樂此不疲的在尋找著,並且不斷受傷。
如果早年重復著幸福溫暖的關系模式的人會去尋找這種感覺。那麼如果早年重復著冷落受虐的生活的人往往會去尋找不幸。對於美好,度過不幸童年的人難道就不會尋找嗎?當然!人對於美好的東西都是嚮往的。可是他們會被一種莫名其妙又強烈的動力驅使他們不斷地去體驗童年時的感受。很多人在兩性關系裡明知對方沒有繼續相處的意義與價值時(理性上),卻難以割捨(感性上),渴望對方做出改變(甚至在理性上知道這是億萬分之一的可能)。這割捨不下的人想要什麼呢?他想要童年時熟悉的生活。童年時熟悉的生活方式讓他不自覺的去尋找沉浸(他在意識里都看不到這一點) 。對異性父母的交往的方式也轉移到當下,渴望異性父母轉變的願望也轉移到這個人的身上,想要實現幼年時在異性父母身上未完成的願望。
童年幸福的人就會重復幸福,不幸的人就會重復不幸。當然,這種重復也是可以打破的!
珍妮因為在花花公子上穿著校服拍攝的性感照片被學校開除。她在一家酒吧里表演,她赤裸上身,彈奏吉他,唱著Blown in the wind。這個女孩已經迷失了自我。台下的觀眾騷擾她,阿甘再次動手打了騷擾者。阿甘將珍妮強行帶走之後,珍妮站在橋邊,她問阿甘:「你認為我能飛下這座橋嗎?」然後,她的右腳腳跟離開鞋子,身上散發出一股撲面而來的絕望的氣息,那是一種摻雜著窒息的味道的東西。
年幼時,她為了躲避父親的性虐待跑到田地里,跪在地上,她無比真誠的祈求上帝,她想要變成一隻鳥兒飛走。在成長過程中,心靈的枷鎖讓她筋疲力竭、奄奄一息、寸步難行。也許後來她無數次向上帝祈禱,可是都沒有得到回應。此刻的她,想到的是死亡。她沒有價值感。她骨頭里就是對自己的批判、厭惡,甚至是仇恨!當她無法擺脫命運的桎梏,生命已然沒有自由可言,選擇死亡,也就不足為奇了!她想死,可也害怕死亡。這在電影的下一個橋段里又有了深刻的描寫:珍妮與一個男人共處一室,男人吸毒睡下之後,她來到陽台,腳踩著凳子爬到圍欄上。她雙手扶著陽台圍欄與屋頂連接的部分,腳踩著下面的圍欄。她開始站起來,躍躍欲試,風吹動著她的長發,她的心都碎了,一個趔趄,左腳離開了圍欄。生的慾望還是戰勝了死亡,她下來了,坐在椅子上,嚇得雙臂緊擁著自己,留下了眼淚。她被恐懼裹挾,被恐懼吞沒,恐懼總是會找到她,而且她想逃,卻無處藏身。
特別是她想跳樓這一段。當時的配樂里唱著:「你不能改變這只小鳥,上天知道我無法改變。真是好棒好認真的片子!配樂也是這么完美!
她自卑,她懼怕別人了解這段歷史。她覺得自己很骯臟下流,她認為外界也這么想。她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阿甘的母親去世後,珍妮回到他的身邊與他度過了一段日子。在這段時光里,珍妮來到她童年時居住的地方。她看到了自己居住的房子後,憤怒仇恨的火焰在身上燃燒。她拿起石頭,她使出渾身的力氣,一次又一次地砸向那件房子,直到她沒有站穩,跌倒在地。她痛哭流涕,說:「你怎麼能這樣!」對父親的虐待,對父親的恨,她沒有任何辦法去發泄!她也無法改變過去,改變自己遭受猥褻的事實。唉!可憐的,命運多舛的姑娘。
這段日子裡,阿甘問珍妮:「我可以你嗎?」珍妮說:「你不會願意娶我的。」她覺得自己很差,什麼都不是,也配不上阿甘的情感。
在後面的故事裡,珍妮知道自己感染了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後,她寫信給阿甘。見面之後,她問阿甘是否願意娶她。這時的珍妮的神情舉止給人的感受較以往而言有巨大的、驚人的、甚至是脫胎換骨的變化。首先是形象上,她剪去了長發,而且通過女主角精湛的演技向我們傳遞了美好的感受——這是一個成熟、溫柔、知性、有氣質的女人。特別是溫柔這一點,它是一種強大的、成熟的力量。溫柔被稱之為女性品質,這種品質並不是說它為女性所獨有,而是較多的在女性身上得到體現,當然不論性別,我們都應當學會這種能力。有的「溫柔」是因為害怕而表現出的禮貌。但真正的溫柔是一種力量,是一個拳頭向自身襲來不以拳相對,而是選擇用手掌去包裹住拳頭,從而讓兩個人的交往中都不會讓彼此疼痛的力量。這是水的力量,它足以穿透堅硬的石頭!試想一下,當一個女人面對他人錯誤的指責時,她的自尊(自我價值感)就會受到侵犯,但是對此她並不是在意或者不是很在意,她選擇了溫柔以對。很多人從理性上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可是卻做不到。這是一種包容、一種大勇、一種智慧。此刻的珍妮是一個身上閃耀著人格魅力的人。(寫著寫著,對於一個這樣的女性,我都心動了。)
當阿甘和珍妮共同看著他們正在看電視的孩子的時候,在門邊的櫃子里和電視機地下有很多書,而且鏡頭一直特意把門邊的書給囊括進去。電影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有思想境界、在為看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不斷去尋找如何生活的答案的珍妮。關於珍妮挺有思想這一點,從以前她在酒吧里並沒有唱一些應景的歌曲,而是彈著吉他,唱著Blowin in the way 。我們可以感知,這個女孩是有追求的。
在痛徹入骨的創傷下,珍妮能夠成長為現在這樣迷人的樣子。成長之路對於這個女孩而言是那樣荊棘密布,為什麼她可以做到這樣讓人驚嘆的變化?除了她自身的優良品質以及努力之外,還有哪些外在原因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起了一個以前有人告訴我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孩子在房間里吵鬧,人們就讓他不要吵,可是他不聽。有個人說:「不要吵,誰要是再吵,我就從口袋裡拿出一隻大灰狼咬他。」有的聽到就哈哈大笑了,可這個吵鬧的孩子就哭了。說故事的人問我,怎麼讓這個孩子不哭?我說哄哄他。他問我怎麼哄。我說:」就說那個人是說著玩的,嚇唬你的唄。「他問我如果孩子還哭怎麼辦。我說,就做個示範,拿個大東西往口袋裡放,肯定就放不下,然後告訴孩子,大灰狼比這個還要大,肯定裝不下,是騙你玩的。他又問:「如果還哭怎麼辦?"我說:「我沒辦法了。」他告訴我就不用處理這孩子的恐懼。我們要陪著他,他以後遇到這樣的事就不會害怕了。陪伴,是最好的成長。珍妮的成長路上,總有一個人在陪伴著,他就是阿甘。這讓我又想起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當阿甘對珍妮表達愛情遭受珍妮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以及不辭而別。他一直在默默無語毫無指望的愛著她,這不僅是最長情的告白,還是一種溫情的浪漫。
浪漫的表達形式有很多。送花、送禮物、送房送車送鑽石......比較幸運的姑娘遇到的浪漫會以文藝的形式描繪著,而且還能被傳頌。泰戈爾先生說:「我是曠野里的一隻鳥,在你的眼睛裡找到了天空。」普希金說:「我曾默默無語,毫無指望的愛過你;我既忍受著羞怯,又忍受著痛苦的折磨。」除了作詩的,還有寫散文和小說的。除了這些,還有繪畫雕刻搞音樂的,等等等等。他們都在做一件事,像莎士比亞先生說的那樣——如果這世間尚有人吟誦我的詩篇,那麼,這詩就將不朽,永葆你的芳顏。
阿甘沒有沒有送這送那,更沒有吟詩作對,他只有陪伴。阿甘說:「我並不聰明,可我知道什麼是愛。」正是這份持久的深情的愛讓珍妮能更好的成長。 這次看了《阿甘正傳》之後,我發現了珍妮身上另一個被我忽視的可貴品質——善良。阿甘在越南打仗的時候,他差不多每天都會給珍妮寫信,他期待著珍妮能夠給他回信。當他回到美國養傷的時候,他收到了珍妮厚厚的一封又一封回信!珍妮從沒有因為阿甘是個傻子而選擇忽視他,她不想讓阿甘難過,總是認真的給予阿甘回應。這並非全部出自憐憫,而是更多的出自友誼,出自珍妮的善良。
珍妮對阿甘是否產生了愛情?這問題我沒有確切的答案。愛是一定有的!愛是一種比喜歡更強烈的情感反應。阿甘對珍妮付諸情感,珍妮也對阿甘如此。彼此有來有往,這也是一個很美好的狀態。 在電影里,阿甘與珍妮在任務的形象和成長背景有著相似性和鮮明的對比。珍妮和阿甘同樣來自單親的家庭,阿甘的媽媽是一個給予他溫暖與愛的好母親,珍妮的父親是一個對她施以罪行的敗類;阿甘是一個傻子卻並不為此自卑,珍妮是個美麗的姑娘(在中國觀眾的審美中可能不會對珍妮的容貌給予一個漂亮的評價,但是從她上花花公子以及可以在酒吧里上班可以看出她是個漂亮的姑娘)卻很自卑。0到6歲的生活經歷對一個人的一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家庭之外的世界就像一片冰天雪地,如果一個人從家裡出去要出去面對這個世界,他如果獲得了溫暖與愛的話是可以更好地抵禦外界的寒冷的。如果他在家裡被凍壞了,那麼,當他面對外面更冰冷的世界,他會難以應對。
童年遭受不幸的巨大創傷的人就難以挽回,無法彌補了嗎?他會生活的一團糟糕嗎?當然可以挽回!他甚至可以擁有一顆比大多數人更強大的心,更多的創造力。苦難的環境容易塑造兩種人,內心強大的人與脆弱的人。他需要成長,成長的辦法就是體驗,大量的體驗。
電影的後期,珍妮成為了一個美好動人的女人,她不再是那個阿甘告訴她想娶她而她會因為自卑而拒絕的小女孩!就像陳粒的歌《走馬》里唱的——過了很久終於我願抬頭看,你就在對岸等我勇敢,你還是我的我的我的,你看.......阿甘一直在望眼欲穿的等著她,她也學會了勇敢。阿甘也一直是珍妮的那個阿甘。
珍妮死於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從珍妮離世的時代來看應該是暗指艾滋病(首例艾滋病於1981年在美國發現)。幼年的傷害讓這個女孩渡過了凄慘卻也美麗動人的一生。在生命最後的旅途中,她與她的孩子和阿甘共同渡過了一段她一生中都在苦苦追求卻在以往的36年裡未曾體嘗到的溫馨幸福洋溢著溫暖與愛的家庭時光。
珍妮的墓碑上寫著她生於1945年7月16日,於1982年3月22日離世。親愛的媽媽、妻子和朋友。對於命運是什麼樣子?阿甘在墓前說:「是否,我們都有註定的命運,還是,我們的生命之中只有偶然,像在風中飄。但我想......也許兩者都有吧!」 是我們的過去把我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珍妮被黑暗吞噬,在迷宮里找不到出路。但她的生命里卻有一縷偶然而至的希望之光——阿甘為她照亮前路。
我想,珍妮死後上帝也不會實現她童年的願望——變成一隻鳥,但會給她一雙翅膀,讓她飛向天堂。
㈢ 哪位大俠能提供奧斯卡獲獎電影《黑天鵝》的完整影評巨謝!
一、意象:
1、顏色和衣飾
顏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顯。
白色、粉色:白天鵝、妮娜。黑色:黑天鵝、母親、莉莉、貝絲。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團藝術總監托馬斯。
白色:妮娜的枕頭是黑白花紋的,在多個夢醒的俯看鏡頭中,她的頭顱都正好擱在黑色藤蔓花紋盤繞糾纏的中心;她的雪白圍巾,呈絨毛狀,既是白天鵝羽翎的象徵,又像是雛鳥新生未豐的遍體軟茸。(以這種絨毛狀服飾象徵純潔,不久前在《單身男子》中也見過:尼古拉斯-霍爾特飾演的代表救贖天使的肯尼,就穿著這樣的軟絨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間幾乎全部布置成粉色;開場的第一個早晨,母親端上來的早餐是切成兩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機多次出現,可以看到她的手機屏幕上出現「MOM」字樣時,底色是粉紅色的。
當妮娜獨自蜷坐在甬道中練習手臂動作時,圍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選為「天鵝皇後」之後,那條絨毛狀的圍巾就不見了,即雛鳥褪毛的象徵。
——不過,當妮娜受到托馬斯誘惑又被拋閃後,曾坐在鏡前哭泣。彼時絨毛圍巾再次出現,應是喻意她此際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縮雛鳥的狀態。
灰色:當她頻頻出現幻象之後,她練舞時穿的上衣從白色變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滲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給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葯物後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徹底變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時期」,她的鞋子是圓鈍、無侵略性也無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與她形成對比的是「黑天鵝」莉莉那冶艷的黑色皮靴。
2、天鵝
天鵝是個復雜奇怪的意象,可以代表純潔,卻也可以是肉慾的化身:眾神之神宙斯,為斯巴達王廷達瑞俄斯之妻麗達的美貌所傾倒,變為天鵝與其野合。天鵝雪白的胴體、柔媚的長頸、軟滑的羽毛、飽滿肉感的身軀,亦可看做女子性徵極致的組合。
天鵝的另外一個象徵意是藝術家的詩意唯美化身,聖桑的《天鵝之死》、諺語「天鵝之歌」,都用這個意義。
本片中天鵝的意象無處不在,貫穿始終的《天鵝湖》音樂令全片像一部音樂劇,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機鈴聲、帶有《天鵝湖》節奏和芭蕾舞小人兒的八音盒等。
我認為最重要的天鵝意象,出現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時候(第50分鍾)。觀者可以看到鏡頭右邊一隻小盒子,盒子上用色點鑲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鵝的圖形。就在這天鵝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鏡頭中只有她閉目呻喚的面孔,和那隻天鵝圖形。這其實是「麗達與天鵝」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鵝圖形那邊拋去一個嫵媚的眼風!但最後,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驚醒。
片中多名女子帶有黑天鵝的特質。
第一隻黑天鵝,當然是莉莉。
第二隻黑天鵝是貝絲。
第三隻黑天鵝,是妮娜的「另一個自己」。
需要說明的是:黑天鵝並不是徹底的邪惡象徵。它代表的是慾望、掙扎、不懦弱,和不掩飾、不壓抑一切渴求。黑天鵝唯一的原則是追求快感的原則。
(27分鍾時,一位黑衣舞蹈教師教授妮娜如何飾演黑天鵝,鏡頭長久凝視著這個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皺縮的皮膚下艱澀滑動,這是只不能再飛起的老天鵝。)
3、指甲與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夢境之後,第一次發現肩胛處有傷痕,並且她閃躲著、砌辭掩飾,不願母親過多注意;後來,抓痕頻繁出現;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馬斯把天鵝皇後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發現指甲處開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間里,試圖剝掉甲溝處脫離的皮膚,讓人心悸的是她順勢一撕,撕扯下一長條帶血的表皮,但當她喘息著在水流下沖凈血跡,發現傷口消失了;後來,妮娜的母親把她拉到洗手間,陰沉著臉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鵝」掙扎出繭的武器。母親的動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裝」與鎮壓。種種表象,暗喻妮娜身體中另一個自己越來越急迫地要破繭而出,要掙脫這個清潔的、嚴肅的、死氣沉沉的軀殼。
從處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儀式。無處不在的血污,象徵著妮娜性意識之逐漸覺醒,在心靈上從處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並非處子。她曾在托馬斯的強迫下面對這個問題。然而當他問「你喜歡歡好么」,妮娜臉上露出的不是對美好事情的緬懷,而是不得不勾起醜陋回憶的憎厭。若她不曾領略到歡好的快感,從精神角度上說,她便仍是處子。
妮娜試圖在浴缸自慰一段。注意:自慰需要使用手。她被水面上懸空出現的自己的臉驚嚇,浮出水面,發現手指在流血——也便是用來自慰的手。亦即「撫慰」她的是她心中的「黑天鵝」。
而在浴室鏡子前剪指甲時,試圖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鏡子里惡笑著令她把肌膚剪破、淌出血來的,則是要迫切要破殼出來的自我。
4、莉莉:
莉莉肩胛處有黑色紋身,粗看像是鋪開的羽翼,有張牙舞爪之勢,凝神看去,可以辨出圖案是兩朵並蒂開放的花,象徵善與惡的並蒂。
莉莉出現的這天傍晚,妮娜在歸途中首次與遍體黑衣、長發披拂的自己劈面撞見。這是她潛意識中的「黑天鵝」首次出現,暗示妮娜其實對風情迷人的莉莉十分欽羨。
莉莉把妮娜帶到酒吧作樂,在從酒吧回去後,妮娜最嚴重的一次幻象出現了。
仔細觀看這段影像可以看出,不必等到第二天早晨,導演早就暗示了莉莉的不存在:在妮娜笑著進門時,她的身影出現在多面鏡中,被分裂成無數個「妮娜」,暗示此時的她已呈分裂狀態;母親出現,沒有向「莉莉」打招呼(第一次看時,可能會當做母親對莉莉的不滿或故意忽視,但返回去看便知進門的從頭至尾只有妮娜一個人);而此處有更明顯的暗示(1小時06分鍾):在鏡子里一個妮娜的身影後閃出了莉莉的影像,她媚笑著躡手躡腳地走開,這表示莉莉就是從妮娜腦中分裂出來的。隨後,妮娜「拉著莉莉」跑回自己的卧室,當她把母親關在門外時,可以清晰地看到門上懸掛著灰色鑲嵌粉邊的外套——灰色已經是主要色調,粉色退居邊緣。
母親大喊:「you』re not my Nina again!」此際的妮娜確已不是母親的女兒,她歸屬於自己、臣服於慾望。
當「莉莉」與妮娜以同性方式歡好,由於別致的姿勢,觀者和妮娜都可看到莉莉怪異扭動的肩胛,以及肩胛上的紋身:從並蒂花變成了振起的翅膀——黑天鵝再次出現。
此際兩種弦樂——陰險的大提琴與纖細憂傷的小提琴,交織在一起。映襯著妮娜面龐的,也不再是黑白花紋的枕頭,而是曖昧艷麗的肉粉紅色枕頭,其上飾有彩色圓形圖案,象徵交合圓滿——淺粉色象徵純真少女,肉紅色便是肉慾的象徵。「莉莉」的面目始終埋在妮娜雙腿之間,惟有一種「破繭」的撕裂聲傳來。當妮娜從高潮中醒來,她發現「莉莉」的面孔,是自己。
這是第一次她在莉莉身上看到自己。
當妮娜在最後一天排練結束後,發現托馬斯與莉莉在晦暗的舞台角落中歡好,然而恍惚間,那張放盪快活的面孔卻是自己的,而御於自己身上的人,卻也不是托馬斯而是劇中的黑魔王。與托馬斯的歡好,當是妮娜心底盼望的,被黑魔王的蹂躪,則是她真實心靈現狀的物化體現。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背景交響樂中混雜了一種奇怪的、禽類的「格格」叫聲,這應當是妮娜心底「黑天鵝」急欲破體而出的聲音。在妮娜受驚飛奔開去時,更有鳥類展翅撲棱的聲音。
5、母親:
永遠一襲黑衣的母親,有一張禁慾者的長面孔,蒼老的手像鳥爪一樣抓在女兒粉嫩的手臂上。她曾是該公司的舞者,仍有人脈,妮娜在公司的舉動和表現,她都可掌握。
母親的愛好是坐在自己的屋中畫畫,她描繪的是自己年輕時的樣貌,以及妮娜的臉——畫像上的女子頰上有一顆痣。
可以捉摸到她的過去:曾經輝煌,因沉湎情愛,生下私生女斷送舞蹈生涯,因此她認為肉慾和性愛是毀滅性的,強迫女兒停留在十餘歲的懵懂之中。對女兒懷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愛。
(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亦渲染此類畸形母女關系。)
6、妮娜與托馬斯的三個段落:
A、在托馬斯的門外等待他的妮娜,首次拆散了一絲不苟的發髻(發髻象徵禁慾與嚴格自律),對唇上鮮紅的胭脂膏子(唇膏來自貝絲)還不大習慣,不由自主地抬手去擦拭。此際她心中是矛盾的:為了得到夢寐以求,她不得不打算啟用長久以來忽略的、性別的魅力,做最後一搏——她其實意識得到自己是美的,只是始終不屑於張揚和運用,這仍是某些中學女孩子在性別差異萌發時的心理:努力勒緊腫脹的胸部,為性徵感到羞恥。
當她對著托馬斯時,就像犯了錯誤的小孩子面對手拿她的糟糕成績單的老師。隨時准備哭出來的急促氣息、這個時候的妮娜,甚至不是「女人」。她來爭取角色,竟像請求老師給予補考機會,始終喃喃說道:「我能做到,我昨晚努力過了。」她仍不敢亮出自己最原始的武器。當托馬斯誇獎她「美麗、優雅」的時候,妮娜臉上並未出現釋然和些微歡喜,目光甚至更焦慮,慌亂地躲閃開去。
在他的逼迫下,妮娜第一次說出了「完美」這個詞(舞者大多是完美主義者,撲朔迷離的「完美」,往往令他們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托馬斯扳過她細巧的下巴,惡狠狠地吻著了她。若是旁的女人,恐怕立即香舌暗度、運津咀華,順勢往來一番,然而竟有妮娜這等不曉事的,咬了上司一口。可以說托馬斯早就心有定案,要扶助妮娜成為白天鵝,一切波折只是故意鍛造她的過程,或可說在妮娜的咬嚙中,托馬斯看到了她並不懦弱、甚至有些兇狠的一面,於是相信她仍是可造之材。
在某些時候,灰色托馬斯的舉動,會引人誤解他是個想把妮娜潛規則的上司,其實他絕非心地齷齪,他看出這女孩有如渾金璞玉,希望通過愛欲的打磨,令她升華到更高境界。
所有藝術最高形式的魅力,其實都是模擬性快感。因此,不懂得愛與性愛的藝術家,永遠無法到達最高境界。她們需要先捉摸、領略過那個園中果實的異香與甜美,才能在舞台上模擬一二,以此引領觀者沉浸入相似的妙境。
B、從托馬斯的辦公室出來後,妮娜盤坐在牆角(她總是獨個兒坐在牆角,是膽怯小女孩的表現),狠狠地將散發再次綁起,這意味著她後悔方才的「放盪」,要迅速回到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清心寡慾的殼子去。
(在影片45分鍾時,妮娜第一次在練習舞蹈時拆散了發髻,旋轉時,長發在空中飄散出曼妙曲線,喻意她內心的「黑天鵝」的風情初露。)
C、托馬斯的理解是:舞者要散發出性的魅惑,要讓觀眾愛上你。
他親自與妮娜共舞,用手掌嫻熟地抹過女子的敏感處所,成功地喚起妮娜的迷狂。背景弦樂逐漸加強,危險而充滿誘惑,黝暗的練功房恍如亞當夏娃的園子,托馬斯反復說「open your mouth」,妮娜逐漸情動,揚起手反撫住托馬斯的頭頸,與他唇舌交纏。這是她的性意識被徹底喚醒的關鍵時刻。
(這男人如此用心良苦。在妮娜贏得山呼海嘯般的掌聲後,他輕聲說:「你聽到了嗎?他們愛你。」)
D、首演前夜,妮娜在樓梯上向托馬斯哭訴。他仰頭看著她,看著她那張凄楚小面孔上的珠淚盈盈——是他把她托舉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地方。
7、地鐵
地鐵是個奇妙之處。嘈雜昏暗、狹小擁擠的空間,不得不親密貼緊的無數陌生人,黑暗中映出人影的玻璃門窗,凄厲的呼嘯風聲,車廂像是一個盛滿夢魘的巨大鐵盒。
妮娜第一次塗口紅,便是在地鐵玻璃窗的映像中。
托馬斯曾問妮娜的男伴舞:「你想與她歡好么?」——此時妮娜全無性方面的吸引力。當妮娜的性意識覺醒後,地鐵中一個老者對著她大做猥瑣動作,值得注意的是,而空盪盪的車廂中有許多空位——地鐵的場景出現過很多次,惟有此次車廂幾乎是空的,導演在暗示妮娜可以更換座位,但她既未沒露出異樣神情,也未更換座位,只是平靜地轉開臉去——她其實並不厭惡,甚至暗暗喜悅自己具備了這樣的原始吸引力。
8、雕塑:
宴會結束後,妮娜在大廳中等待托馬斯,廳心有一尊奇異的雕像。當妮娜對牢雕像凝睇,音樂陰郁奏響,提醒觀者注意。雕像有如夢魘中的妖魔,吸引滿臉懵懂的少女一步步走近:五官模糊一片、塗成慘白的人臉,手臂斷折不見,只有兩只翅膀高揚,兩腿緊並,身體以耶穌受難的姿勢直立,下身有男子性徵。
這個雕塑的意思:要想要翅膀,就要拋棄雙臂,等待受難。
——下體的男子性徵,喻意不明。或暗喻「合體」?
9、貝絲:
妮娜在被貝絲砸得亂七八糟的化妝間中,偷取了一隻唇膏。這表示她其實暗暗期望像貝絲一樣有魅惑人心的女性魔力;貝絲的小刀象徵她的侵略性——那也是白天鵝潛意識中期望得到的。
她所擔心的:貝絲的今日就是她的明日,失掉舞者的腿,失掉容貌。因此幻覺中看到貝絲/自己瘋狂地將刀子向臉上插去。
10、前夜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話:
「她內在的激情還未蘇醒,她真正的、深處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熱的激情激發之後,他才能真正蛻變,綻露出蜷縮的翅膀。就像選手在竭盡全力沖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滯的休眠期里積蓄著力量,猶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噴發,將地動山搖。」(《蘇格蘭玫瑰-斷頭女王斯圖亞特》)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壓力達到峰值,近乎崩潰,眼中的幻象也越來越血腥:她看望貝絲時看到瘋狂毀掉容貌的自己(象徵對年老色衰的恐懼);畫像變成蒙克的吶喊者(母親的囚禁力幾乎成了妖魔);她的肩胛上抓傷的地方迸現黑色的羽毛(黑天鵝已經迫不及待要掙脫白天鵝的肉身。但此段太像《變蠅人》),她的眼睛變得血紅(血的意象),雙腿折斷變成禽類的腿,用門掩傷母親的手(手,又是手),最後昏暈過去。
在她從昏迷狀態醒來之後,在鏡頭中始終沒出現母親的右手,令觀者疑慮:是否昨夜的恐怖都是臆想?當妮娜為了搶回門閂,捏住母親受傷的手,才明示昨夜的爭執其實都發生過。
期望妮娜得到成就的母親,為何一反常態,鎖了門不許她去參加演出?——她嫉妒了。她永遠不曾當上天鵝皇後,然而妮娜做到了。此時妮娜不再是她的「Sweet girl」,而是比她更成功的、映襯出她之失意寂寥的舞者。
11、黑天鵝之死
一切來到最後關頭,反而變得簡單多了。妮娜心事重重,從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見的莉莉與男舞伴「密謀」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從後面情節來看應當是她臆想出來的。當妮娜回到化妝間,「黑天鵝」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鏡子上,鏡面破碎,白天鵝用一塊鏡子的碎片殺死了「黑天鵝」。
鏡子,是鏡子。鏡子不復存在,鏡像亦香消玉殞。
這一段戲也頗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鵝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體戰栗,但音樂漸強,令她逐漸安下心來(迷茫時她曾喃喃「My music」,舞者心中有對音樂的下意識依賴),雙眸再次變為血紅——黑天鵝未死,反之,它完全攫住了妮娜的靈與肉。
妮娜化身黑天鵝之後的一段舞蹈,音樂節奏急促,時時伴有翅膀扇動之聲、喘息呢喃之聲。後一種聲音暗喻著歡好,而歡好之愉悅亦有人形容為「飛」,比如老三(《山楂樹之戀》)。
可以看到身著黑衣的男舞伴將驚艷痴迷的目光投在她面上,應對了前面托馬斯那一問(你願意與她……嗎?)。音樂暫停,妮娜回到幕後,表情仍像沉溺在歡好之後的余韻中。
最後一段獨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兩臂滋生出天鵝的毛羽,在雪亮的燈光里,黑色羽翼應和著音樂瘋長,旋轉揮舞,越來越圓融,越來越忘我,越來越囂狂,越來越恣肆,越來越美。最後那一勢,巨大的天鵝影子與昂首的舞者交相輝映,心魅、靈魂、肉體、渴求、慾望,均在這一刻得到最自在無礙的完滿。
這一舞完成後,黑天鵝隱去——標志是妮娜的一對瞳仁回復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變回白天鵝。亦即黑天鵝只為這最華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獨舞,便是「天鵝之死」。
但白天鵝亦不再是從前的白天鵝:妮娜在掌聲中回到側幕,激動快慰的托馬斯正在眾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樹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挾著隱隱風聲,像一次兇猛的襲擊,像天鵝從雲端俯沖而下,像他當初吻她一樣霸道。然則,她仍被邪魅所魘?宛轉柔媚的音樂浪濤一樣澎湃而起:不。黑天鵝確已死去,不再復活;白天鵝攝取了黑天鵝的悍勇、情致與佻達,涅磐再生。
在那一吻結束後,素常鎮定的托馬斯也禁不住顯出神魂顛倒的痴笑,目光微微無措羞赧卻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應對了他在練功房中說的:「下一次,你來誘惑我。」徒弟出師了,被迷醉難以自拔的換成了師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不過,懸念仍未解開:化妝間中還有一隻死去的黑天鵝。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擋住門縫里滲出的血泊,卻驚見莉莉推門道賀,懸念之弦被綳上了最緊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誰?鏡子確實碎裂一地,但門下並沒有血……弦樂始終陰森急促地迫在空氣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頭,從小腹一起一伏的傷口中拿出了折斷的鏡子碎片。真相大白。
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豐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絕望、悔疚、無措、忍痛、堅忍……層次感極強的表演毫不脫力地支撐起這個最高潮的情節。最後,她低泣著在鏡前坐下,用粉撲抹去眼淚,肌肉受到被動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轉換為微笑。黑天鵝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鵝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後一躍中,遍體雪白的妮娜終於帶著黑天鵝的傷口,回歸純白世界(白色的海綿墊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經歷靈與肉的雙重磨難之後,黑天鵝與白天鵝在糾纏中合為一體,創造出完美的境地,俱獲安寧。
當然,為什麼觀眾始終看不到血漬?為什麼眾人圍上來時沒有第一時間看到白裙上的鮮血?不必深究了。
12、青衣:
「青」有黑色的意思。《黑天鵝》的故事,很像畢飛宇的《青衣》。冰冷冷的筱燕秋(妮娜),青春洋溢的春來(莉莉),甚至最後一場演出的「遲到」橋段都如此相像。筱燕秋在雪地中的自舞,亦有血的伴隨。
二、戲與人生
毫無疑問,《黑天鵝》是一部奧斯卡級別的影片。精細得無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聲音,簡直像是無言的解說,令這部電影更加飽滿,增添奇幻、妖異的魅力。畫面多次著墨在妮娜的精緻發髻、瘦削肩胛、天鵝一樣優雅的修長脖頸,讓人切實感到這就是職業芭蕾舞演員。妮娜時時迷惘、眉尖緊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減一分嫌少。稍顯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鵝」上身時,魔力欠缺少許,好在黑天鵝的驚悚妖艷妝面提供助力,雙眼圓睜那一亮相,仍令人心頭一凜。
駭人的是,她還這樣年輕,小金人遲早是她的——不過,也許不是這次。
「女神的男人」文森特-卡索,乍看普通,多看幾眼,便覺優雅迷人、透骨而來,暗嘆莫妮卡挑枕邊人的眼光著實了得。文森特的面目恰到好處地有點肉慾色彩,時有媚氣一閃,符合他在女人堆廝混的身份;他特殊之處是雙眼生得有些開(錢鍾書雲:會略害相思病),感覺像《潘神的迷宮》中的潘神——半羊半人的潘神,湊巧也是慾望的象徵。
「莉莉」米拉-庫妮絲,看過她的《忘掉莎拉-馬歇爾》和《約會之夜》。她確實是能讓人忘掉女主角的美人!黑天鵝的邪魅之美,算是選對了代言人——不過,映襯女主角一定要煙熏眼么?《穿Prada的惡魔》中,艾米莉-布朗特煙熏眼一次之後便星途坦盪,但願米拉妞能為這條「煙熏眼定律」再做佐證。
薇諾娜的戲份不多,但相當出彩。其實若無當年一場偷盜波折,「白天鵝」這個角色由她擔綱亦非不可能,然而心裡的黑天鵝毀掉了她。白羽染皂,她再也飛不起來,如今只能看著年輕的波曼挾風直上,夷猶如意。戲中戲外之況味,不知何如?
舞蹈團中牙伶齒利、刻薄輕佻的維羅妮卡,肉臉厚唇,也讓人印象深刻。一個女人的小團體中,是必定會有一個這般人物的。
更讓人感慨的是:娜塔莉-波曼在拍攝中結識該片編舞、舞蹈家本傑明-皮勒米,相戀訂婚,如今已宣布有孕。
難道波曼與本傑明真的像妮娜與托馬斯一樣,在耳鬢廝磨、肌體交纏的共舞時,情愫滋生?戲中妮娜因一部《天鵝湖》醒覺了性意識,戲外波曼因《黑天鵝》得到愛情婚姻和胎兒。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即此謂也。
㈣ 不能說的夏天電影完整版在線觀看在哪裡
(大西瓜影院/ghghcc)已經更新到高清完整版了,剛看的,非常的好看,非常的感動,大家可以看看,從未見過父親的白白(郭采潔飾),23歲時獨來到東部音樂學院求學,
她想離開台北的桎梏,去追求渴望已久的獨立與自由。她滿懷欣喜的加入學校的樂團,追求藝術的心靈,享受著自由的味道。在學校,她遇見在台東長大的19歲學弟木宏(黃遠飾
),木宏天生擁有的自由與單純的靈魂,萌發了白白與他之間青春愛情的躁動
㈤ 求《桎梏》2013年免費百度雲資源,拉姆·查蘭·特哈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OxO0uJDa2yviwTkzeyKrpg
㈥ 求黒姫 KUROHIME 桎梏の館完整的1——3集,沒有馬賽克,有中文字幕的
去「射手網」下載一個字幕文件,解壓後將字幕文件的名稱改為同電影的文件名稱一樣,但字幕文件名稱的後綴不可更改(即「srt」之類的後綴),且字幕文件需要和電影文件在同一文件夾中,這樣播放時無需其它操作就可以顯示出外掛的字幕了!
㈦ 求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完整百度雲資源,謝謝了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該影片講述了24歲的美國博士生奧利弗在義大利結識了17歲的少年艾利歐,兩人從而發展出一段曖昧關系的故事。
㈧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辯護人》
《辯護人》是由楊宇錫編導,宋康昊、任時完、金英愛、吳達秀主演的一部韓國劇情片。
影片以20世紀八十年代的釜山為背景,以已故前總統盧武鉉曾在擔任律師時,負責釜林事件辯護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沒有錢、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稅務律師宋宇錫經歷的改變其人生的五次公審。
該片於2013年年12月28日在韓國上映,連續29天佔領票房榜首,觀影人次超過1137萬,是2014年第一部千萬人次電影,韓國史上第9部觀影人次破千萬的本土電影。該片獲得第50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最佳電影獎。
影片開頭時打出字幕說,本片「以真實人物為背景,但內容是虛構的」,著重點出了電影與歷史之間微妙的關系。也讓我們意識到影像與歷史,娛樂與政治如何取得一種合理的平衡。
至少在這部影片中,電影成為了大於電影的藝術,超越電影本身的存在,承載了很多不堪重負的歷史。導演楊宇錫或許是覺得歷史太沉重,在影片前半個小時製造出了一種輕喜劇的風格的假象,無論是配樂、節奏和風格,這跟後面的風格轉變形成強烈的對比,反而更加凸顯出一種強烈的歷史宿命感。
宋康昊在片中憑借亦喜亦悲、大開大合的表演詮釋了一個前後情感跨度巨大的角色,將一個原本唯利是圖的稅務律師走向人權辯護道路的心境轉變生動呈現。
㈨ 宮崎駿有多少部動畫電影.我要完整的 .
1968年-太陽王子歷險記
1972年-熊貓家族
1974年-阿爾卑斯山的少女(52集)
1976年-尋母三千里(52集連載)
1978年-未來少年柯南(26集連載)
1979年-紅發少女安妮
1980年-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1982年-名偵探福爾摩斯(26集)
1984年-風之谷
1986年-天空之城
1988年-龍貓(TOTORO)
1988年-螢火蟲之墓(再見螢火蟲)
1989年-魔女宅急便
1991年-歲月的童話(點點滴滴的回憶)
1992年-紅豬(飛天紅豬俠)
1993年-聽見浪濤
1994年-百變狸貓(成平狸合戰)
1995年-側耳傾聽(夢幻街少女)
1995年-OnYourMark(單曲)
1997年-幽靈公主
1998年-我的鄰居山田君
2001年-千與千尋的神隱
2003年-貓的報恩
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
2008年-懸崖上的金魚公主
2010年-《借東西的阿麗埃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