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觀後感

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9-13 02:53:55

1. 《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

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下面是關於《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讀後感,歡迎閱讀。

《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

在我很小的時候,人們家裡有什麼喜事,條件好的,喜歡在村子裡放幾天的露天電影。鄰村不遠的人們,當然包括男女老少都去看,晚上到十二點就結束。第一次看老謀子的電影時,我大概只有四歲。看的是:《紅高梁》。雖然那時候不知道拍的好不好,但大家都說好看,而且那首《紅高梁》的歌曲也是紅遍大江南北。 後來再次看《紅高梁》的時候,覺得確實拍的挺好的,時代背景寫得還可以接受。畢竟從小耳濡目染的聽老人們說起的往事,再加上鞏俐和姜文精彩的表演,可以說相當的實際,而且也很好。看了《古今大戰秦俑情》,雖覺荒誕,但合現代人的口味。 其實《大紅燈籠高高掛》早在我不諳世事的時候也看過,只是不記得了。當前天在網上看此部《大紅燈籠高高掛》到尾聲時,看鞏俐在院中徘徊,大院里又來了一位五姨太時。冥冥中我才想起,小的時候看過《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影片。今看起來覺得故事情節太不可思議了。

鞏俐扮演的是一個留洋大學生,而且大學已讀一年,嫁給一個有三房太太的糟老頭,做四姨太。而且老頭的大兒子都比她本人大。話又說回來,老頭雖說有錢,但鞏俐扮演的可是一個留洋大學生,心甘情願的和一群無知婦女爭風吃醋,明爭暗鬥,而且還搞出假懷孕。似乎不是一個高學歷女子所做的一切。而且做出來的事,也是那般無知。還搞什麼點燈/熄燈/封燈。封燈後如過去的皇妃一樣,打入冷宮。都什麼年代呀?其作者的水平也太差了。老謀子也不改進一下,確實有失水準。再者:鞏俐演的四姨太明知閣樓內曾經死過人,還是婦女,就應早有心裡准備。當看到三姨太在外偷情被發現弔死在內,並非出乎意料之外呀,為何其看後被嚇瘋。這就有失水準了,甚至叫差。

如果是一個留洋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受過高等教育,而且接受過西方文化的熏陶,怎麼可能如此蠢得搞假懷孕,而且傻得可以說到家。看到別人用小人刺針咒人的方式咒她時,氣得去用剪刀剪掉二姨太的耳朵。如果真是一個留洋大學生怎麼會迷信那種無聊的玩意。還有她並非貪圖吃喝:只吃豆腐菠菜,而不喜山珍海味呢? 如果是一個留洋大學生,怎麼會不懂得珍惜自己?自甘墮落到為人不恥,而且不聰明到被打入冷宮。她不值得同情,只覺得可憐。入鄉隨俗不是一生,而是指暫時的,可此電影中的女主角:一個高文化,高素質的留洋大學生居然會“入鄉隨俗”墮落地用到她的一生。

這也許只是我的觀點,但別人的意議如何,本人就不得而知了。

《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

這是一座沒有春天、沒有陽光的宮殿。想起《圍城》里的一句話:在外面的人想進來,在裡面的人想出去。這是一座為女人們挖好的陷阱,而挖井人就是那個一直都沒有露出正面的老爺,那個老爺似乎只是人們心中的一個信仰,也可以看作是隨意把玩人們命運的那隻無形的手。

我並不認為張藝謀單是為了反映人們對封建制度的反抗以及封建社會對人性的殘害。在我看來,或許影片可以推而廣之為一部表現人性深層意義的作品。那座大院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容器,也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而那個老爺似乎是個可敬、又可怕的“觀念物”,或許可以看作我們常說的“命運”這個東西;在世界這個大容器里人們之間進行的是怎樣的角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這場永遠都沒有結束的戰爭中,沒有誰能成為真正的贏家。就像大院一樣從來不會有陽光照進來,人們只能從泛著紅光的燈籠里看世界,燈籠也成了人們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連燈籠也沒有的人生豈不像大太太那樣成為一個軀殼?

頌蓮這個受過教育的、年僅十九歲的小女孩在一開始就是個醒者的形象,她跟繼母說“小老婆就小老婆,女人不就這么回事嘛”,正如她說的嫁什麼人是由不了自己的。並不是對現實失望了,而是對現實有比誰的清醒的認識,也不是屈從於命運了,這是對命運的又一種反抗形式。在那個滿是落葉,一片蕭條的夏季里,頌蓮拒絕坐轎子,選擇自己走向未知的命運,一片的狼藉似乎也暗示了她未來不見天日的生活。隨著她走進這個院子,她的苦難人生也就開始上演了,她接受著這個院里所謂的老祖宗留下的一切。她受到別的太太的擠兌,同時也與她們進行著斗爭,她試圖改變這個院里的所謂的什麼規矩,漸漸地她發現自己似乎已經被這個院的規矩同化了。為了獲得老爺的寵幸,或者只是為了駁回在雁兒面前的那一點尊嚴,她假裝懷孕,以至於被老爺封燈。為了復仇,她又把揭穿雁兒的秘密,不自覺地擺出規矩,把雁兒的燈燒掉,她燒掉的不只是些燈,而是雁兒的希望,是雁兒心中對愛情的憧憬,雁兒死了,頌蓮似乎也明白了什麼。從點燈到滅燈再到封燈,“燈”是這個院里女人們的信仰,為了燈她們你爭我斗,為了燈她們拋棄了人性,為了燈,雁兒死了……“在這個院里人算個什麼東西?像狗,像貓,像耗子,什麼都像,就是不像人。”頌蓮又加深了對人的理解,又進一步理解了人生,也更加明白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個大院,只能被大院吞噬。“我在算計,別人又在背後算計我”,頌蓮看透了這樣的算計,厭煩了這樣的生活,她倒覺得雁兒是解脫了。她酒醉後吐露真言“你有老爺疼,梅珊找相好的高醫生去了, 我有什麼”,別人都有愛情的歸宿,自己呢?什麼都沒有,那個大少爺只是一個敢留情,不敢守情的懦夫,他對她的謊言,他的告辭,無不在傷害著她的心,愛情在她心中算是死去了。梅珊的被害無疑是她精神崩潰的最後一道關口。她沒有瘋,只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裡,試圖掙脫束縛的人、試圖反抗命運的人,最後都死了,只有選擇瘋掉才是她唯一的出路,與其做一個痛苦的醒者不如做一個無憂的瘋人……

梅珊是一個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得的悲劇人物,她心中存有愛,雖然外表刁鑽,心地卻善良,最重要的是她很坦然,“本來就是做戲嘛,戲做的好能騙別人,做的不好只能騙自己,連自己都騙不了的時候那隻能騙騙鬼了”。在那個牢籠一樣的大院里,她把自己的生活放在戲里,屋子裡滿是臉譜,孤獨的時候就自娛自樂,唱戲給自己聽。她在大院里成功地充當著三太太的角色,同時她也有著自己的生活,她愛著高醫生,並大膽地與高醫生私會。在轟轟烈烈的被認為不軌的愛情中她隕落了……

二太太已經被這個大院感染,變成了一個人面獸心的人,表面和藹,卻有著蛇蠍般毒辣的心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她的人生同樣是個悲劇,有一天她也會走到大太太唯有軀殼的一步。

影片中除了紅燈籠照耀下暖洋洋的景象,就只剩下夜裡冷光環繞下的高牆,冷藍的基調有時會有三太太一席紅衣唱戲的身影,有時會有頌蓮孤獨地站在屋頂的弱小背影。唯有大少爺出現在屋頂時,在頌蓮和大少爺中間有一縷細小的陽光透進來,頌蓮的臉上也有了難得的笑容。可惜這一刻畢竟是短暫的。

2. 《燈籠》讀後感

說起來燈籠,我內心總是有點不安。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燈籠的象徵意義是較封建的禮教社會對婦女的摧殘。而太宰治的這本《小說燈籠》和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有什麼不同呢?帶著這樣的好奇,翻開這本書。
本書收錄了太宰治的16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一反太宰治充滿頹廢。內疚與自我否定的刻板印象。呈現出宛如燈籠般的明亮與溫暖。
「輯一喧嘩。生活安樂時,做絕望之詩。失意受挫時。寫生之歡愉。」
第一篇文章就是小說燈籠。女巫的女兒樂佩與王子相知相守相戀,因懷孕生女而老去,王子與樂佩不離不棄,相守一生的暖心故事。正如燈籠一樣溫暖人心與明亮歡快。
愛情是一把雙刃劍,如初食糖果的喜悅,如溫暖的太陽,如履薄冰的冰塊……
「也許愛情是三毛為愛痴狂舍棄自己的家人跟隨荷西去了撒哈拉沙漠,也許愛情是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惺惺相惜,也許愛情是莫里斯與薩拉的愛恨糾纏。
也許愛情就是四目相對的眼中的柔情。有一個人,不早不晚,與你相遇,然後笑著說,還好是你。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
「輯二幻滅。我不太喜歡聽,別人的戀愛故事,因為戀愛故事裡,一定有所粉飾。」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一輩子可能也只是一站地鐵或是一頓飯,上一秒是巧合,下一秒就是錯過,但錯過了這輩子就再也見不到了。
人無法決定會為誰動心,所以難得巧合。 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人與人之間的遇見正如燈籠一樣溫暖人心與明亮歡快。
第二篇文章。羞恥。一個名叫和子的教授之女與戶田先生的書信往來中用了反諷的語氣否認女性的價值和認知觀,戶田先生並寫小說反擊,然後商量她和他見面。為了顧及戶田先生的顏面,和子換上與小說內容所匹配的衣服,見面後發現戶田先生與小說描寫並不相同,自己顏面掃地。於是感慨小說家的無聊透頂。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可能和子對戶田先生只是不欣賞他的價值觀,亦或許是明明之中的緣分,才讓和子發現原來小說家和普通人一樣,為自己膚淺的想法而感到羞恥。
緣起緣落,花開花謝,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既來之則安之。
「 輯三獨白。其他生物,絕對不會有[秘密],那是只有人類,才可能擁有的東西。」
第三篇故事。羞恥。太宰治通過對七夕節的描寫而闡述女性在整個家庭環境中所處的地位和懷念母親的感情。這個小小的故事從側面烘托出戰爭帶給一個國家的危害,不僅僅是物質財力的喪失還有精神樂園的坍塌。
「輯四人間。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讓對方看到我的全貌。」
每次看到人間,總會想起來嚴藝丹的「總是貪戀糖衣的甜,就得一並咽下眼淚的咸,彩虹出現的那一瞬間,忘記路上有過的艱險,再見面時,笑著懷念,才明白這就是人間。」或許,對於人間最好的解釋就是這個歌詞吧。正如文章的燈籠一樣溫暖與明亮。
太宰治曲折的一生,享年39歲,自殺10次。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好人,沒有壞人,他總是想帶給別人溫暖,如燈籠一樣溫暖明亮。

3. 看《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觀後感

看了《大紅燈籠高高掛》,應該說給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說來慚愧,我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或許正是因為初見,才會讓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則可能會麻木。
現在有很多關於《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已經形成的觀點,在寫文章之前,自己也看了一下,點評的都很好,但是我認為這個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從一個院子里的爭斗聯想到現在的一些現象。
從頌蓮嫁到陳家說起。
頌蓮本來是一個大學生(雖然沒有讀完大學),父親死了,家道中落,於是就嫁給了陳 家作四太太。正常來看,一位上了大學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為人家當小老婆,估計她從來沒有想過。可是沒辦法,縱然腦子不這樣想,肚子不答應。於是也就嫁了。可是到了陳家以後,她也就慢慢的螁變了。可以這樣理解:本來她就是有點矛盾的,或許不堅定。
現在大學生就業是越來越難了,而作為大學生乃至社會的弱勢群體,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就顯得更加的嚴峻,於是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女大學生的寄嫁現象。
所謂女大學生的寄嫁現象,就是女大學生不再去刻意找工作,或者是一邊找工作一邊找老公,反正就是表現的特別地想要傍大款,現在輿論一片嘩然。但是現在似乎是社會上的贊成的人很多,據說有四分之一。還說這個比例是很高的。社會上幾乎成為潮流。
所謂潮流,基本就是社會上的一些人造勢;所謂造勢,就是社會上的人一些人提出觀點,然後就是一些社會上的臭味相投的人利用現在發達的傳媒來響應。
仔細分析,這是一個不算潮流的潮流,四分之一,天下一半是女人(男女失衡現象暫且不考慮。在這么大的潮流中也不必考慮),然後一半的人懂得利用媒體,不就是四分之一了。雖然這個估算不太精確或者說是太不精確,但是足以說明問題。
寄嫁現象的出現,肯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比如說,就是有一個或者幾個成功的案例。那些貪慕虛榮的女人成功了而且四處炫耀,這個就是起因。於是就有各種心思的人從中發現一點自己的想法,終於把這個變成了自己的終南捷徑,成了某些人的終南捷徑,乃至要成為很多人的終南捷徑。
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會帶動相關問題的出現,比如詐騙,現在很多女的為了找到無價郎君,輕信一些網上的中介,結果被人騙去很多的中介費,如果是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騙了,失身就更正常了,可悲呀。
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無奈啊無奈,不在無奈中改善,就在無奈中變壞。想起電影中的台詞:「女人不就那回事」。別人可以看不起自己,人可不能自輕自賤呀。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事業進行了那麼長的時間,怎麼就不見起色呢?想起《悲慘世界》里的「如果這個世界還存在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就不得不說這仍是一個悲慘世界」。
哎,生存問題是第一問題!
虛偽地活著
在電影里,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二太太的虛偽。其實,那裡的人哪一個不虛偽呢?電影裡面有這樣一句:演戲演得好,騙人;演戲演得不好,騙自己。
什麼樣算虛偽?算演戲?應該說要看假到什麼程度,什麼境界了。現代心理學認為:如果不界定什麼程度算虛偽,那麼就可能會誤以為每一個人都是虛偽的。可以想一下,我們在自己家裡跟人前的表現是不太一樣的。
怎麼才能被我們稱為虛偽。我認為最主要的區分點就是動機,也就是說是為了害人還是單純娛樂而演戲。如果是為了娛樂,或者說是一種藝術,演得越好我們就越應該贊賞、認可;可是如果是為了害人,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提防了,而且會讓我們很緊張,萬一人家表演水平高,自己豈不是被害了。
動機是主要的區分點,但不是唯一的。(要是唯一的,說主要干什麼)另外一點就是:假的很嗎?或者是不真誠,或者是假大空。比如說到老師家裡玩,肯定得守規矩了,到中午了,老師說:「來,吃點飯。」「我吃過了」「中午飯都吃過了?」「嗯」。其實呢,餓得很,這就是不太真誠了(不排除是太靦腆,害羞),把老師當外人。
哎,演戲也不容易!
勾心鬥角
在院子里要想生存,就得勾心鬥角。同學們看了之後,都說這樣活著多累呀。中國人是很擅長勾心鬥角的,比如我們智慧的結晶《三十六計》。縱觀歷史,基本上都是勾心鬥角。明代的馮夢龍專門整理了《智囊》,就像一個搞笑Flash的對白。「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騙人」。中國長期的文化,怎麼害人,怎麼防止被害是佔了很大的篇幅的。李宗吾的《厚黑學》基本上就是教人臉皮要厚,心要黑,這樣的話,在我國那麼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了。不過做人不能這樣呀。《增廣賢文》裡面說:莫信直中直,需放人不仁。倒是不錯的態度。
勾心鬥角在很多時候也是需要的,那就是維護正義。既然是維護正義,就得換個詞了,叫鬥智斗勇。其實包青天就是典型代表,壞人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夠懲罰的,很多時候只有比壞人更「奸詐」,才能有資格做好人,一個頭腦簡單的人要想懲惡揚善,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是把自己折進去。想起錢鍾書的話:是的,有點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寫在人生邊上》)
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斗氣很誤人
不管怎麼說,頌蓮還是跟其他的姨太太不一樣的,畢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嘛。她沒有其他的姨太太心狠手辣,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斗氣。她對雁兒可能只是為了出一下她假裝懷孕被拆穿的氣,也並沒有想著要把人害死。
因為斗氣產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樣的事件不勝枚舉。比如說電影《愛情呼叫轉移》中的龍小蝦硬是把徐朗和計程車司機給氣得跟她飆車,結果被交警抓到。可能有人會問:這是電影,找點現實的。先不說電影這樣的藝術品是人類現實生活的反應,找就找唄:我們當地兩個高中生打架,一個孩子處於下風,就說:「有本事你把老子打死,打不死找人弄死你!有本事你打呀,這是磚頭,砸!朝這(指腦袋)砸!」(這些話是後來同學回憶的),結果那孩子真的一磚頭砸了下去,砸了個腦震盪。年輕人火氣旺,萬萬不可隨意就與別人斗氣。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激將法屢試不爽的原因了。
以上內容就是我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後的感覺,很是惆悵。或許很多人會一直惆悵下去。

4. 《燈籠》讀後感

吳伯蕭散文《燈籠》:「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村犬遙遙向燈籠吠了,認得了是主人,近前來卻又大搖其尾巴。」這是吳伯簫早期的散文,簡約雋永。使學生領悟並把握漢語的簡約特點及簡約之美應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文中的燈籠映照著長幼情篤,宣照著母子情深,慰藉著孤行客的心,更記錄著歲月的滄桑,顯示著主人的地位和權勢。
文章多處運用誇張與比喻等修辭手法,形象地表達出了「我」與「燈籠」之間結下的緣分之多,使表達顯得形象生動,同時突出了「我」對燈籠的喜愛之情。

5. 我想知道 怎麼寫影評!注意些什麼!主要寫什麼謝謝大家!

三、影評寫作的角度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

6. 影評到底怎麼寫

影評可以通過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

2、人物評論,單一人物;某類人物;對比性人物;從人物關系評析。

3、場景細節。

4、懸念設置,人物命運為主線,將人物經常處於生死關頭,環環緊扣。

5、矛盾沖突。

6、敘事線索。

7、情節與節奏,戰斗高潮與抒情段落的設置;緊張與舒緩情緒的起伏;鏡頭節奏快與慢的轉換。

8、中外影片比較。

9、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

10、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砭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

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

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7. 求一篇電影的觀後感,長一點的, A4的紙小五號 , 能夠有9到10頁最好電影比較有名的那種 不要那種垃圾電影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觀後感
雁兒——渴望
她過早的成熟了。她的純真過早的衰竭。
看到頌蓮挽起袖子洗手時,她覺得這個新來的女孩與自己如此的相似。同樣年輕。似乎同樣的家境。在一瞬間她們甚至有成為朋友的可能。
可是當「四太太」的喊聲響起的時候,她幾乎自衛的把她隔絕在外。
她很可憐。她覺得她的命運是這一個又一個新來的太太造成的。像《上陽白發人》中的女子,把一生未見君容歸咎為楊妃之過。
她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的被這些新來的太太打破。
她覺得這個新來的太太和她如此相似。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不能代替她。
她最鮮明的標簽是渴望。
她的渴望如此直白。跟老爺偷歡的時候看到頌蓮進屋,她眼睛裡甚至沒有恐懼。直入人心的目光好像在做一件大義凜然的事。
她的渴望如此真實,即使是因為點燈被當眾處置,她仍毫無悔意,她倔強的跪在雪地里,始終不肯認錯。
她渴望。沒有任何羞愧,因為她覺得她的渴望是正當的,幾乎像一種理想。
自己點燈籠,想像捶腳的感覺。當太太們的捶腳聲響在院子里的時候,她陶醉的想像自己。
她真的還太年輕,所以輕易地被卓雲拉攏,並作為犧牲品。
她因為渴望而不得將憤恨轉嫁於頌蓮。
她至死不知道她該怪的是誰。如果真要怪,怪的是「府上多年的老規矩」;她至死也不明白,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頌蓮——徘徊
頌蓮剛出現的時候,還是兩只粗粗的大麻花辮兒。臉上帶著烈女的表情。她是個心裡有成算的人。也是在乎愛情的人。她的話彷彿是說,她想嫁一個她愛的人,可是如果不能嫁一個她愛的人,就乾脆嫁一個有錢人。哪怕當小老婆。這是種寧缺的態度。為了保住愛情的純度。
她嫁入一所大宅。氣派端方。
她走進大宅的時候,眼角全是自尊和不屑。可是鏡頭中她被擠壓在牆根。又的確太渺小了。
她甚至避開了去接她的花轎。也不讓管家幫她提東西。她反感這一切。
她各色。她還那麼年輕。
大宅幽深。端莊森嚴。不見人影。一路走來只有腳步聲。
她在其中穿過一扇又一扇的門。這些是她要走一輩子的路。
進入之初,甚至不知如何融入。
抬燈入院,點火,燃燈,懸掛,一幹人等面無表情,空盪的院子響著每一個動作的迴音。幾個女人走進來,進屋說「照府上的規矩」。
洗腳,捶腳,梳頭,更衣。這是一個完整的儀式。未見男主人,只見男主人的紅燈籠。她臉上帶著惶恐。
院落的幽蘭色,其中有燈籠的紅。像一個暗藏殺機的洞穴。
她覺得老爺很溫柔,不管是問捶腳是不是舒服還是要她過來仔細看看都是溫聲細語,只有聰明人能窺視背後的殺機,把一個人慢慢磨蝕掉稜角的力道,而她尚年輕,相比這大宅。
她彷彿看見了她長長的寂寞,像鏡子里自己的淚,只有燈籠陪自己欣賞。
空間和人都是這樣封閉。即使讀過書,那些學問在這里也是用不上的,聰明和學問不成正比。她以為自己很聰明,卻不知道自己不通世故,只是憑直覺先入為主的接受卓雲排斥梅姍,在受挫時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她無法洞悉這里的哲學,她只知道自己忽然成了太太,似乎應該是主人,起碼應該高過一個丫鬟,卻不知道她的地位遠遠沒有穩定,隨時可能坍塌;她也無法接受老爺和雁兒的偷歡,她還在徘徊中,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她不知道既然能夠有四位太太,那麼和一個丫頭偷歡並不是不能容忍的大錯。
直到捶腳的聲音如篩子般響在大院里的時候,她才意識到,她開始需要這件東西。
她甚至發現,不能點燈吃不到想吃的東西。她終於有些明白。於是當有人再問起為什麼大學沒有讀完的時候,頌蓮的回答已經不再是家父病了供不起,而是念書有什麼用,還不是老爺身上的一件衣裳。而當她發現布偶上自己的名字時,並且是卓雲的字,她終於知道她的生存是如此的需要爭斗。她慢慢開始蛻變。
假孕。這是她並不高明的手段。可當長明燈點起來的時候,她還是自我欣賞的迷醉其中。她終於開始欣賞這種爭斗。
這種不高明的手段終於了解了她的徘徊。
她在不知不覺中葬送了雁兒和梅姍的生命。
她並不像卓雲那樣暗喜。她悲傷。她的不扯定性決定了她即使沒有被封燈,也始終處於徘徊的境地。

梅姍——抗爭
梅姍是陳府的一顆痣,長在最敏感的部位。
這種抗爭並不是卓雲式的用盡手段,而是不屈就於一個封建姨太太的位置。
梅姍歷經了頌蓮式的徘徊,以獨有的方式堅強的在陳府中存活,不管是自我沉迷的在院子里自唱自賞,還是和高醫生偷情,她都像她身上一件件色彩艷麗的衣服一樣,張揚凌厲,稜角分明。
因為她尚存資本,老爺仍然保持著對她較強的興趣,因此她不用像卓雲那樣因為懼怕失去而費勁心機;她漂亮,嘴角曖昧的笑帶著隱晦的性慾味道;她有自己的生活;她為陳府生有一子,這是她基本的保障;她聰明,是對陳府的規矩和本相最知根知底的一個,正因為此,她不會耗盡力氣去抗爭;她也盡可能多的保留了她的真純:她的真誠和刻薄都露在外面,她的抗爭太膚淺,她在梅姍的新婚之夜把老爺叫走,在叫不走的時候在清晨的院落大聲的唱戲,
在不想客氣的時候毫不掩飾,連招呼也懶怠打,也不會在飯桌上像大太太和卓雲都在老爺面前給頌蓮夾菜,在點燈的時候,不會像卓雲那樣殷勤的笑。
她不愛老爺,她也不缺少愛。她的抗爭並非自己的需要,只是成了她在陳府中的一種必要習慣。
她毫不掩飾她的寂寞,也毫不掩飾她驚人的美麗。
她是大院里最真實的人,在空曠的樓台上唱戲,不會因為頌蓮上來挑釁停住,鏗鏘嘹亮,神采飛揚。戲唱完了,臉上的哀怨無奈也一並裸露;她不會客氣的停下說話,戲也是如此。
「你想聽,可我不想唱了。」這是她的生活態度。
這就是梅姍,她在和她自己的定位抗爭,她還有力氣。
她在規矩之中,又在規矩之外。她不是規矩的恪守者,只是在沿著規矩的邊緣小心翼翼的走。
她看得最清楚,戲做得好能騙別人,做得不好只能騙自己,連自己都騙不了的時候就只能騙鬼了。
她原來想一直能騙別人,至少也能騙自己,但最後真的連鬼也騙不了,抗爭的結果是,香消玉殞。

卓雲——臣服
她的慾望很大,她一直在掙扎中,可這種積極的掙扎實際上就是一種臣服,對自己姨太太身份的臣服,她沉湎與其中不能自拔,這是她畢生的事業。
和大太太比起來,她更像一個當家太太。
她懂得這個院子的處事哲學,籠絡新人,孤立排擠。
她活在外面的是一張假面。
只有她一個人,在點別院燈的時候知道謙和的對笑。但只有她一人,心裡真正的難受。
她是最真心在乎老爺的人,她會在老爺面前給頌蓮夾菜,因為老爺說大家要好好照顧她;她會帶著一點炫耀去找頌蓮剪頭發,因為老爺說頭發短了會顯得年輕。
但在乎並不意味著她愛。她並不懂得愛。是她需要。她除此以外一無所有。但是她懂得,哪院點燈哪院就可以點菜,點燈的太太連下人都會高看一眼,點燈就意味著能在陳府中得到真正的地位。
她是最鍥而不舍的一個人。她臣服於作為男人衣服的定位,並把一切努力當成理想。她不但像大太太那樣保全自己,還要爭取更多。
她默不作聲的解決了所有的障礙。
到底誰真正的聰明呢?頌蓮?梅姍?如果論爭斗的技術,只有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只是她不知道,她馬上就要垂垂老去,無論她怎麼掙扎,她最好的結果,不過是成為大太太。

大太太——心死
她甚至沒有名字。眼睛裡沒有光彩。她是唯一一個聽到哪院點燈的時候,臉上的表情絲毫沒有變化的太太。
因為她知道不可能是她。
她毫發無傷的在陳府活到那麼大年紀,早已經被磨礪出堅硬的心。
還有,沒有人知道她有多大年紀,是真的垂垂老暮之人,還是因為喪失了希望。
她臉上的皺紋更多的只能依稀讓人想到老爺的歲數。
話很少。表情很少。她最為深切的反應,也不過是承認自己早就是老古董了,預言陳家早晚敗在這一代手裡。
有意思的是,在她一字一句緩緩慢慢與頌蓮對話時,背景中的兩個丫頭也緩緩慢慢的擦拭著房間里的物件,雖是年輕的女孩,卻像是慢動作。
有意思的還有….身份確認,字里行間的話,大太太更像是一個母親。
在這個中國封建時代的濃縮院落,大太太艱辛的母儀天下。這時我們想想,其實為什麼皇後總那樣尊嚴神聖,是因為她屏蔽了人的正常慾望。
她從頌蓮式的徘徊,進入梅姍式的抗爭,經過卓雲式的臣服,慾望已經磨蝕。
當她不能佔有自己的丈夫時,最好的心態莫若把他當作兒子。這時慾望消失。她得以保全自己。
當頌蓮厭惡她的老氣時,她並不知道,在這個院子里,最好的生存法寶就是,心死。

五太太
如同春夏秋冬又一春。
從渴望到進入,從徘徊與抗爭到臣服與心死。又是新的輪回。

8. 愛國影片大家看,電影簡介500字,觀後感800字,跪求。

  1.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嘎子小時生活很苦,但是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和嘎子對比,我顯得是那麼渺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即使失敗也會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敗就放棄。記得那次學校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報了名。正當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動力小船」時,卻發現了一個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接上電線了電池卻不通電。等我解決了電池的問題後卻發現螺旋槳轉不了了,當我解決螺旋槳的問題卻發現……這一個個問題把我搞得頭暈眼花,頭上金星亂飛,我一氣之下把「動力小船」摔了個稀巴爛。結果認真製作,能持之以恆的同學獲獎了。望著他們勝利的神情我後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夠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縣城找一位親戚時,卻發現那位親戚幫鬼子拍照,臉氣得由綠到紅由紅到紫。嘎子剛正不阿而我卻因膽小冤枉他人。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時。我剛到家門口,卻發現一個人在開我家的門鎖。我仔細一看,原來他把我家的鎖弄壞了,怎麼也打不開了。他見我回來了,便立即惡狠狠地說:「你要敢把這件事說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嚇得連忙點點頭。等我媽回來時卻撒了謊說是樓上小妹妹弄的,為此我還經常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2.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3:

    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3. 太行山上》描寫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時刻,朱德總司令率領八路軍主力部隊與日寇浴血奮戰的抗戰大片《太行山上》以紀實片的視角進行拍攝,著力表現場面的動盪,增強了戰火紛飛的質感。更為了適應市場需要,邀請多位明星客串演出,包括香港演員梁家輝及台灣演員劉德凱,連同內地名演員盧奇及王伍福,他們以扮演鄧小平和朱德而廣為觀眾熟悉。

    飛機在山谷中俯沖後的投彈、被爆炸氣浪掀起的士兵、肉搏戰時的真刀真槍、利刃在身體上劃過的血花四濺、炮彈落地時濺起的碎石飛揚……八一電影製片廠動用了100多噸炸葯、8000餘支槍械、800餘輛戰車、50餘架次直升機、10萬部隊官兵、140多個數碼科技製作的場景,拍出的視覺沖擊確是國內以往戰爭片都無法比擬的。影片即呈現出了千軍萬馬、泥石流等宏大場面,也將戰爭的殘酷血淋淋的剖析給觀眾,比如貼身近戰時的慘烈、坦克正面壓過日本鬼子的全過程、有良心發現的日軍高喊「軍國必敗」縱身跳下火海焚身的鏡頭,讓幾乎所有看片的人都大呼過癮。

    《太行山上》主要講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演員陣容除了匯集以往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熟悉的臉孔--扮演朱德的王伍福、扮演鄧小平的盧奇等特型演員,片方還斥巨資邀請多位日本、法國演員加盟。
    看點
    特殊意義:除為今年的重大紀念之外,本片也是眾多革命歷史電影中首部以朱德同志為主角的作品,因此在中國電影故事片人物長廊中具有補白的作用。
    動感視覺:本片大量運用運動鏡頭表現場面的動盪,數碼科技呈現出千軍萬馬、泥石流等宏大場面,更有肩扛攝影機增強戰火紛飛的真實感。足具動感的戰爭影象為觀眾打造出一流的視覺享受。
    全新角度:本片以濃墨重彩的筆觸刻畫了林彪、閻錫山、郝夢麟、阿部規秀、板垣征四郎等眾多歷史人物鮮明的形象,客觀地描寫了喜烽口、平型關等眾多著名戰役。
    簡評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為此,八一電影製片廠投入五千萬元打造了氣勢恢弘的重大革命歷史巨作《太行山上》。本片也是今年國家廣電總局重點規劃的三部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中唯一一部電影。
    這部大製作最突出之處是首次在戰爭片中起用武術指導,更為了適應市場需要,邀請多位明星客串演出,包括香港演員梁家輝及台灣演員劉德凱,連同內地名演員盧奇及王伍福,他們以扮演鄧小平和朱德而廣為觀眾熟悉。該片導演是憑《大決戰》等片獲金雞獎的韋廉,美術指導霍廷宵曾拍過《英雄》及《十面埋伏》。《太行山上》開創了戰爭片起用武術指導的先例,利用市場上一切有利於增加視聽沖擊力的手段、大量運動鏡頭來表現戰爭的細節和爆破場面。
    香港著名演員梁家輝主動請纓,為圓自己一個軍人夢,他在該片中扮演獨臂將軍賀炳炎,長時間將一隻手臂綁到背上,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里暢談人生,演繹一種英雄境界。曾在多部瓊瑤戲中成為女生追捧偶像的劉德凱,在片中扮演國民黨高級將領郝夢齡,片中他和戰士們浴血疆場而中彈身亡的場面讓人無不為之動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日軍將領的扮演者阿部規秀、板垣都是來自日本的特型演員。
    《太行山上》由《閃閃的紅星》的編劇陸柱國執筆,而導演請來了擅長革命政治歷史題材的韋廉。總美術師霍廷宵常與張藝謀合作,從《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到《十面埋伏》連獲三屆金雞獎,這次霍廷宵打破以往表現戰爭的模式,把人物從作戰室里拉出來,將傳統的開會場景搬到外景中去,調動各種美術置景手段,烘托戰爭的現場氣氛。據悉,《太行山上》的鏡頭多達1800個,意味著平均每四秒一個鏡頭,動用高科技電腦鏡頭也有140多個,而200多人的動畫設計隊伍,也耗資200多萬。
    每天攝制組開拍之前都要祭奠英烈,來緬懷逝去的英雄。為了增強衣服年代的磨損感,劇組更是想盡了辦法,用高錳酸鉀腐蝕,用醬油、茶水、墨汁、漂白粉加工,還用噴燈燒糊,鐵銼銼舊,砂紙打磨出衣褲的毛邊……而為了營造戰爭氣氛,白天突出煙霧,夜裡強調火光,共消耗炸葯10噸、汽油和柴油11噸、破布棉絲16噸、雷管4000個,而近2萬個炸點為影片增加了真感.

閱讀全文

與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圖片配電影字幕 瀏覽:247
蜘蛛俠平行宇宙免費大電影中文 瀏覽:839
五棵松耀萊電影院介紹 瀏覽:801
觀灰姑娘電影英文觀後感100字 瀏覽:207
阿甘正傳英文版電影經典台詞 瀏覽:580
97老九門電影院 瀏覽:401
中田秀夫導演電影2018 瀏覽:924
大陸緝毒電影泰國 瀏覽:586
泰國電影衰落原因 瀏覽:235
對電影的認識和理解英文 瀏覽:653
小孩和大女人的電影 瀏覽:440
獸王長城電影圖片 瀏覽:651
外國的音樂劇電影有灰姑娘和長發公主 瀏覽:58
安徽亳州可以在電影院直接買票嗎 瀏覽:671
電影主角邁克 瀏覽:203
美亞電影翻譯成英文 瀏覽:761
孫悟空視頻大電影 瀏覽:129
開頭就是酒吧的台灣愛情電影 瀏覽:75
鹿鼎記2電影3周星馳高清 瀏覽:551
臘比小新大電影大全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