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關於1942年的電影觀後感

關於1942年的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9-12 03:53:36

⑴ 1942 觀後感

對於看書,我是喜歡的,同時又是抗拒的,因為要動腦,我懶。嗯,翻了幾頁的書,就開始走神,掉頭看起了電影。嗯,自我安慰下,這個也是重點書單裡面推薦的。

《1942》的故事不再贅述,我起初對這種題材的電影是抗拒的,就是想看看,為啥重點推薦呢。起初有點昏昏欲睡,甚至數次拿起手機,開小差。改變是從看到星星說:爹,你把我賣了吧。瞬間淚奔,一個17歲的花一樣的姑娘,當時逃荒時還鬧情緒,是被哄出來的,不情願的帶著一隻貓,上了驢車。為了生存主動要求賣掉自己。

花枝,剛開始時被少東家堵在糧倉里,想要睡她,她抵死不從。後面和栓柱說,我跟你睡,你餅干給我。就為了2塊餅干。和栓柱結婚的當天晚上就和栓柱說,你以後也有老婆了,你就可以賣老婆了。在被買走的路上,和栓柱說,賣了我以後,就不要賣孩子了。來,我的棉褲比你的新些,咱倆換換。看到這些場景的時候,浮躁的內心,漸漸有了棲息之地。

看到處置了幾個貪官,似乎看到了希望,再次啟程去往陝西,老東家說:到了陝西後,立住了腳就好辦了,我知道怎麼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長工栓柱:大爺,我還給你當長工。小夥子,你的想法很危險呢。東家和長工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東家是,即使我一無所有,我還可以白手起家,還會是東家,而長工呢,追求的事情很簡單,我信任你,我還可以出賣勞力跟著你干。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栓柱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反抗,始終都是跟著老東家。即使內定媳婦星星被賣以後,依然跟著老東家。這個,可能就是確定性吧,跟著東家,應該會好點。同時栓柱卻也是一個重承諾的人,對於媳婦的委託,死守到底,甚至為了找孩子,跳火車,為了將女兒唯一的念想留著,和日軍頭頭起了沖突,最終被刺死。現實中遇到同樣的情況,是否可以變通下呢,胳膊始終拗不過大腿,何必撞得頭破血流?曲線救國,不好嘛?

老東家終於千辛萬苦逃到了陝西,卻發現不小心將唯一的孫子捂死了,絕望之際,希望可以葉落歸根,於是,在逃亡路上,成了唯一一道逆行身影。路上,遇到了一個小姑娘在哭,不忍心,就對她說,妮,你叫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莫名的淚盈眼眶。影片開頭時,老東家,可是對兒子要侵犯別人時,一句,畜生,就搖頭走掉了。是什麼讓他改變的這么徹底?大概是,他的糧食被搶後,他徹底淪落為逃荒人民吧,亦或者是他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離去,抑或者是其他…….即使在逃荒年代,也留有一份善心。多做善事,莫問前程。

裡面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人:李培基,起初應該是一個比較清廉的人,為給災區人民請求賑災,親自奔赴重慶。可是,卻在聽到警衛員匯報的那些工作時,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是因為這算是小事,可能也是有點大局觀吧!最終拜託秘書長將此事上呈。在拿到救助糧食怎麼分配時,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各方大佬都想爭取最大利益,唇槍舌戰,一個個大佬,掙的面紅耳赤,卻不想真正的做點實事。可能是這時候開始,讓他心灰意冷,產生了退意吧。所以才會在自己的助理擅自用50萬斤的糧食換成了金條時,選擇了默認。不過卻在有人說自己有祖傳秘方,自製的葯丸,黑的可以1天不餓,白的可以7天不用吃飯,希望可以大力推廣。他道:這么有用的話,早在秦朝時就不會餓死那麼多人了。大概仍保有一份善意,希望可以多做點實事吧。真是環境造就人啊,它可以使一個好人變壞,也可以使一個壞人變好。所以環境即圈子很重要。什麼樣的圈子,造就什麼樣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整部影片沒有訴說悲情的戲份在,卻處處透出了荒涼,蕭瑟之感。這大概就是影片的高明之處吧!

⑵ 給一篇電影1942觀後感大神們幫幫忙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希望大家都能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追問: 暈,太專業了也就不說了,我搜的時候還看到過,也算了, 字數 沒到500吧。

⑶ 求《1942》觀後感,一千字左右

請查看附件,word文檔


再附另一篇


倒在電影院的椅子里直到聽完《1942》最後的片尾曲,才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電影院,內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

而上一部電影能讓我在電影院這個「娛樂」場所「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去的,是三年前的《十月圍城》。它們都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憶電影中的每個細節,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某種隱喻,某種內涵,又讓人進入沉思,所以,回來的路上,我人是呆滯的,遲鈍的。

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滿足,於是,我們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種種罪惡,種種扭曲,種種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的感受。感謝劉震雲先生完成的這一部調查體小說,也感謝籌拍這部電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我覺得和在三尺講台上的歷史老師一樣崇高,讓我們銘記和正視歷史。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心都是丑惡的,當你能吃飽別人都吃不飽時人心更丑惡,因為人都有慾望。馮小剛最近的兩部「災難片」里開頭都有「你懂的」場景,《唐山大地震》我覺得那完全就是個俗套,而這一次,在我們感覺到「虐心」的同時,已經說明了它更加真實,更加赤裸地還原了人性。每個人,在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心都是丑惡和扭曲的。而這個場景,莫言的小說里有幾乎一模一樣直擊人心的描寫。我想這不是巧合。

電影中很多賣自家小孩只為換兩斗米的場景,每個人都是眉頭緊鎖搖搖頭,而狗吃死人的場景,更是讓很多女生「哎呀」一聲轉過了頭。可是在那個「餓瘋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孫子這種說出來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到底是文明時代,還是蠻荒時代,究竟是新社會,還是奴隸社會。說出來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軍官想出來的狠招給災民發吃的讓他們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過充分也太簡單:「他們是中國人,但他們首先是人。」而我說,人是人,但人首先是獸。當日本飛機編隊向雪原中已經不是「手裡有沒有寸鐵」而是還有沒有力氣站著往前邁步子的中國人投炸彈,掃機槍時,成批成片的中國災民倒下,當雪原已經變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體內有某種原始的性能被喚醒,某種蠻荒時代的慾望被滿足。人是人,人首先是獸。獸有獸性。

時刻自詡為「硬漢」,但當張涵予飾演的傳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愛的神父邊幫他包紮邊和他對話,信仰堅定的傳教者眼神已經開始變得迷茫,直至最後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贏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個求!」;當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兒自願「賣身」換米,用「再也不見」來換取父女倆人的活路時,老范噙著淚水,仰天長嘆:「我老范辱沒祖先!」;當栓柱沒能在火車上「拴住」自己的倆孩子,毅然跳下火車找孩子,卻把用老婆換來的糧食落在了火車上,他精疲力盡地追著火車,聲嘶力竭地罵了一句:「火車,我日你親娘!」時,我再也忍不住,我緊握著扶手,轉過頭,緊閉雙眼,深呼吸,極力不讓眼淚流出。

整個電影的基調低沉壓抑,對白簡單真實,可我無法忍受在故事發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觀眾時不時傳來的零星笑聲,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看著自己爺爺奶奶們真實經歷過的事在笑什麼?我記得「優酷」做過一組「口述歷史」的視頻,裡面有一段血紅的大字,「當我們民族自己的歷史,只能由別的民族,甚至過去敵對的國家來講述的話,我們就都成為了歷史的罪人。」而最為可悲的是,當我們面對著自己記錄的最真實最悲壯甚至最赤裸裸的歷史時,卻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聲。

一部「虐心」的電影,又讓我敲下了這些「虐心」的文字,我也想大喊一聲,用三個字跟這種低沉的心情做個了斷,然後呼呼大睡進入夢鄉。畢竟,我們今天活得好,老祖宗們也就瞑目了。

這三個字,在高二的時候一篇語文課文里出現過,覺得余秋雨這三個字用的那麼好,那麼貼近「被虐」後的心臟:

我好恨!


⑷ 電影《1942》800字5篇高一觀後感作文

《一九四二》的拍攝橫跨7地,歷時135天。我為大家帶來幾篇《1942》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1942》觀後感一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裡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1942》觀後感二

倒在電影院的椅子里直到聽完《1942》最後的片尾曲,才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電影院,內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

而上一部電影能讓我在電影院這個「娛樂」場所「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去的,是三年前的《十月圍城》。它們都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憶電影中的每個細節,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某種隱喻,某種,又讓人進入沉思,所以,回來的路上,我人是呆滯的,遲鈍的。

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滿足,於是,我們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種.種罪惡,種.種扭曲,種.種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的感受。感謝劉震雲先生完成的這一部調查體小說,也感謝籌拍這部電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我覺得和在三尺講台上的歷史老師一樣崇高,讓我們銘記和正視歷史。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心都是丑惡的,當你能吃飽別人都吃不飽時人心更丑惡,因為人都有慾望。馮小剛最近的兩部「災難片」里開頭都有「你懂的」場景,《唐山大地震》我覺得那完全就是個俗套,而這一次,在我們感覺到「虐心」的同時,已經說明了它更加真實,更加赤裸地還原了人性。每個人,在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心都是丑惡和扭曲的。而這個場景,莫言的小說里有幾乎一模一樣直擊人心的描寫。我想這不是巧合。

電影中很多賣自家小孩只為換兩斗米的場景,每個人都是眉頭緊鎖搖搖頭,而狗吃死人的場景,更是讓很多女生「哎呀」一聲轉過了頭。可是在那個「餓瘋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孫子這種說出來心都要一抽抽的 故事 。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到底是文明時代,還是蠻荒時代,究竟是新社會,還是奴隸社會。 說出來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軍官想出來的狠招給災民發吃的讓他們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過充分也太簡單:「他們是中國人,但他們首先是人。」而我說,人是人,但人首先是獸。當日本飛機編隊向雪原中已經不是「手裡有沒有寸鐵」而是還有沒有力氣站著往前邁步子的中國人投炸彈,掃機時,成批成片的中國災民倒下,當雪原已經變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體內有某種原始的性能被喚醒,某種蠻荒時代的慾望被滿足。人是人,人首先是獸。獸有獸性。

時刻自詡為「硬漢」,但當張涵予飾演的傳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愛的神父邊幫他包紮邊和他對話,信仰堅定的傳教者眼神已經開始變得迷茫,直至最後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贏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個求!」;當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兒自願「賣身」換米,用「再也不見」來換取父女倆人的活路時,老范噙著淚水,仰天長嘆:「我老范辱沒祖先!」;當栓柱沒能在火車上「拴住」自己的倆孩子,毅然跳下火車找孩子,卻把用老婆換來的糧食落在了火車上,他精疲力盡地追著火車,聲嘶力竭地罵了一句:「火車,我日你親娘!」時,我再也忍不住,我緊握著扶手,轉過頭,緊閉雙眼,深呼吸,極力不讓眼淚流出。

整個電影的基調低沉壓抑,對白簡單真實,可我無法忍受在故事發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觀眾時不時傳來的零星笑聲,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看著自己爺爺奶奶們真實經歷過的事在笑什麼?我記得「優酷」做過一組「口述歷史」的視頻,裡面有一段血紅的大字,「當我們民族自己的歷史,只能由別的民族,甚至過去敵對的國家來講述的話,我們就都成為了歷史的罪人。」而最為可悲的是,當我們面對著自己記錄的最真實最悲壯甚至最赤裸裸的歷史時,卻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聲。

一部「虐心」的電影,又讓我敲下了這些「虐心」的文字,我也想大喊一聲,用三個字跟這種低沉的心情做個了斷,然後呼呼大睡進入夢鄉。畢竟,我們今天活得好,老祖宗們也就瞑目了。

《1942》觀後感三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先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齊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十分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齊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思考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思考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思考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1942》觀後感四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五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豎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 瑜伽 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相關 文章 :

1. 《1942》觀後感範文5篇

2. 電影1942觀後感500字5篇

3. 1942觀後感範文6篇

4. 電影《1942》高中生觀後感5篇

5. 電影1942觀後感1000字5篇

⑸ 《1942》觀後感5篇範文

《1942》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我為大家帶來幾篇《1942》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1942》觀後感一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 故事 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二

1942年,河南大災,餓殍遍地。 電影由此展開。如同生化危機里的病毒,飢餓也能把人變成行屍走肉,且具有攻擊性。但不同於喪屍,飢民間還有滿是無奈、客氣、幽默的對白。影片之初,一群飢民打算打入一個小村。飢民頭子和東家對話了,他話里透著有借有還的客氣;東家也笑裡藏刀的說吃飽吃好雲雲。一來一往,暗涌著嗜血。

終於爆發,殺戮讓一切化為灰燼:飢民逃荒,東家避難。如螞蟻一樣走在河南風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賣,自墮落成漢奸,一幕幕上演著,落幕著,重復著。底層逃荒者在人間地獄里煎熬,上層統治者有吃有喝,中間官員飽食但無奈,軍人和污吏依舊忘不了發財夢。飢荒的年代,天災和人禍下,死了有時是好事,活著的人面對無限苦難。但是心中閃現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動力。人是多麼需要互相依靠。

飯都吃不飽,「富家女」還喂養寵物貓。起初愛貓如命,餓到極端時殺貓果腹,用書本當柴火,煮著自己的寵物,心卻乾燥的很,最後自薦去當妓女,換得三升小米,為了活下來也就這樣了。不過在看慣太多的生和死之後,人可以卑賤的求生,也可以為承諾去死。我理解了為什麼有人永遠可以不食嗟來之食,因為他們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災難面前總有無數人死去,也終究有人會活著走出來,可以選擇拋棄人情,也可以選擇把人情攢的更緊。人餓麻木了也就不餓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體。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 報告 幾個人的結局一樣。有的飢民活了下來,這是一件小事,一筆帶過。蔣介石失去了大陸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樣報告了,一句話交代了。整個電影就像嗚咽的二胡,又輕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調。

《1942》觀後感三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飢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脫。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調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過一層層官吏的剋扣貪污,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飢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沖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一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後的東西。常言道「溫飽而後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說是置民眾於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最後的教堂則象徵著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一切呢?可以說,把這些災民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童養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豎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大發國難財的商人。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942》觀後感四

1942,在世界范圍內或許是個偉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世,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但對於中國河南卻是一個慘絕人寰的年月。1942年 冬至 1944年春,河南人面對的是寸草不生,飢饉。老東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輪回之說可以算是報應,按照主的 教育 法算是原罪,不論哪種說法,最後給予老東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贖。患難見真情,也許是對此片的最好詮釋。

大災之年,有的人身處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從高高在上的土財主,到孑然一身的難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難。兒子豬狗不如,要強暴長工媳。他只會紛紛地罵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則,也是實際的不作為。長工家逃難途中借糧,他工於心思,也有心存惻隱。瞎鹿死了,在那個有了今天沒明天的歲月里,他將長工一家承擔起來,兒媳餓死,他懂得阻攔給孫子餵食最後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頌德,卻是一個在我看來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懷重器,手握人倫。偷竊保命,搶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過分的光景,賣兒賣女已屬再合理不過了。女兒賣身為換一口糧,他懂得不舍卻也無奈。此時讓大家都能活下來才是最要緊的事。人人都可以最親密,也可以最疏離。關鍵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別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條線就是政府的救災力度。兵荒馬亂,人命就更加輕賤如螻蟻。你能看到甘地絕食,看到丘吉爾感冒,卻看不到三百萬人餓死。有了救濟款也撥不到難民手裡。各式各樣地充耳不聞。「災民餓死了,國家還在;當兵的餓死了,打了敗仗,就亡國了。」聽著貌似合理,其實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謬論。百姓都死光了,打下個空城又有什麼用。不論什麼時候都有這樣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於泰國那坤巴統省的開達(Kader)玩具工廠發生了一起特大火災,188名工人在這場大火中喪生,另有469人受傷。這次災難被稱為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廠火災。大多數的美國人對於這樣的新聞都是無動於衷,因為事件發生在遙遠的泰國。

玩具工廠主要生產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銷售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公司中的大股東也恰恰是一家美國公司。火災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糟糕的消防 措施 。在人們要逃的時候,竟然有管理者鎖上了大門,很多工人不得不從高高的窗戶跳下。事後,公司管理者不是積極地協助善後,而是不斷地推卸責任。14日14時52分,溫嶺市城北街道楊家渭村台州大東鞋廠發生火災,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別為6男10女。這樣的新聞是否進入過你的眼簾。但又有多少會停下來認真閱讀,為之惋惜……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亂世英雄的豐功偉績,而是人間真情。「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爺。」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屍首,冰天雪地里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1942》觀後感五

我外公1929年出生.

那年我外公12歲,河南人;受到那場飢荒,和很多河南人一樣,我外公的父親帶著我外公和我外公的哥哥去西安,討口.

其實我外公不願意說是"要飯",可是我真的找不出來什麼形容詞說那是什麼,逃難也不像,畢竟是為了生活,為了口糧,得活下去;

這部電影原本是明天我要和他一起看的,現在他已經80多歲,這輩子經歷的太多,讓我實在忍不住想去探究一下,於是現在才看完,感慨很多,無奈和一種說不出來的情感在心頭化不開;

我外公他們三個人,從家裡走出來沒有多久我外公的父親在逃難的路上去世了;他哥倆還小,還不清楚要怎麼樣打理去世的人.路人提醒他們挖個坑把外公的父親埋了.最後連腳都沒有埋上土.外公回憶到這里的時候深吸一口氣,說"後來我大哥去看了,他還在那裡."我不清楚"後來"數了多久.我不想去問他,我知道那些回憶已經讓他很難受了;

我外公這輩子經歷了很多,那場飢荒後回到了河南,又聽說隔壁村在招兵,連夜從家裡跑了出去;後來去到了,平息過的第一次暴動;守過邊境,去過不丹和印度,在8年會說藏語;因為沒有 文化 ,不識字,沒有當過官.轉業後工作分配到了重慶,來到了盧作孚的第一個船廠,認識了我外婆,於是就有了他的子子孫孫.可惜晚年得了老年痴呆,記不住現在,只記得曾經;所以我也慢慢的了解了一些.

我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只知道難受就對了;當一位84歲的老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你能看到眼眶中泛著淚光,那才叫"人生".

⑹ 1942 電影觀後感 要自創的

1942年對於我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年代,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遙遠,我們不知道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河南人民又意味著什麼?電影用血腥、暴力、慘不忍睹的場景和場面為我們展現了1942年的那場河南大災荒。不但讓我們看到了逃荒者的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後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

由於當時的蔣氏政府不作為,封鎖消息,官史貪污,對民眾的生死麻木不仁,致使河南的一千萬民眾顛沛流離,三百萬人死在逃荒路上。有的被餓死、有的死在日本人的轟炸下,有的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下,有的甚至死在別人鍋里。特別是在看到兩只野狗在那裡搶屍體時,讓我一陣惡心,但我更多的是心痛。當美國記者把這張照片給蔣委員長看的時候,蔣政府首先不是想的民眾的疾苦,而是他所為的官職,所為的面子。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卑微的如同螻蟻。為了躲避戰爭,為了活著,為了不挨餓,河南一千多萬人民拖家帶口的逃往陝西。老東家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帶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了陝西逃荒的人流。 逃荒路上他們遭受了寒冷、飢餓和日本飛機的轟炸,為了換取一點點糧食,他們賣女兒、賣老婆、賣自己。老東家的兒媳生下孩子後餓死,女兒賣了自己換了五斗小米,孫子在逃到陝西時悶死了,瞎鹿為了找驢被燙死在鍋里,長工栓柱為了別人的孩子跳了火車,最後死在了日本人的劍下......

一幕幕場景,一個個片斷,都讓人心疼和悲痛。電影中特別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在飛機上巡視河南災情,日軍軍官陳訴日軍兵力不足,戰爭不利。岡村指出中國最大的弱點是政府對民眾極其冷酷,如果能幫助水深火熱中的中國民眾,則必然扭轉戰局,擊敗貌似強大的中國軍隊。岡村要求日軍以軍糧賑濟中國災民。軍官們疑惑不解:「……可是他們是中國人啊!」岡村寧次說:「別忘了,他們首先是人!」毫無疑問,這句「他們首先是人」是這部電影最為刺耳的台詞。

是的,首先他們是人,是人就要生存,就要活著,為了活著有一些災民不惜為日本人賣命,不惜喪失自己最後一點點做人的尊嚴。可是在那樣的境地下,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難以為繼,再說尊嚴和國家名譽都只是空談。在生命面前,所謂的尊嚴和國家名譽都是那樣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天災人禍加上蔣氏政府對民眾的淡漠,把他們推入了舉步維艱、實難選擇的境地,那份煎熬、那份痛苦、那份心酸、那份無奈是我們現在都無法體會到的。

這是一部巨大的災難片,也是洗滌人心靈的故事片,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深思和反省,我們不能更改歷史,但我們不能遺忘歷史。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懷揣對生活的希望,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工作、好好活著。

⑺ 求一篇《1942》觀後感 600-800字 拜託了 急急急急

《1942》觀後感

《1942》中《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由《鋼琴師》的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演,傳教士梅甘由《肖申克的救贖》的主演蒂姆·羅賓斯飾演,《鋼琴師》和《肖申克的救贖》是我最喜歡的十部電影中的兩部,都是講在絕境中求生,在殘酷的環境中閃耀希望的光芒。《1942》技術達不到那兩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話,它的態度比用情色和特技奪眼球的《金陵十三釵》要高級很多。我曾經問什麼是好電影?別人回答:用影像記錄歷史,象《蘇特拉名單》,電影是有責任的。那麼《1942》做到了。1942之後不到二十年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那場飢荒不只是河南,席捲全國,同為天災人禍交雜,很多人記憶猶新。那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汶川大地震之後,又看了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歷史一再重演。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人是何其脆弱。不管是地震還是災荒面前,人性畢露。求生是最首要的。災難很可拍,更可怕的是人性墮落,《1942》敵機剛剛轟炸,屍橫遍野,自己的軍人就搶車搶糧。為了生存,人象動物一樣撕咬,甚至人吃人。我喜歡《鋼琴師》,猶太鋼琴師象老鼠一樣躲藏,始終沒有喪失對音樂的熱愛,不能發出聲響,他用手懸空彈奏。音樂甚至感染了敵人軍官,幫助鋼琴師逃脫。《肖申克救贖》不只是講述一個被誤判的殺人犯越獄的事件,是一種救贖。肖申克用廣播播放音樂給犯人聽,在監獄設立圖書館。思想的自由,讓肖申克很充實。他用他的智慧創造了奇跡。

在災難面前,是自我救贖還是群體墮落?一個懂得自我救贖的民族,也不會頻繁地陷入天災加人禍的深淵。落後要挨打。小時候以為抗日戰爭是靠我們扒火車炸橋梁的游擊戰取勝的,後來才知道是成千上萬的中國正面作戰部隊,用熱血和身軀頑強抵抗,還有國外盟軍幫助,才取得勝利的。《1942》說出了我們早已經知道的真相。緬甸戰役遺骨向蔣委員長含淚敬禮,我忍不住哭了。還原歷史真相,是民族自我救贖的第一步。吸取教訓,那麼多生命換來的教訓,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是更重要的一步。看看曾經我們的敵人日本,二戰後的崛起,大地震之後的次序井然,多麼可怕又可敬的敵人。我們中華民族不該敲響警鍾嗎?

《1942》是一部有歷史責任感的好電影!警示我們不要忘記歷史!在災難面前學會自我救贖!

⑻ 1942電影觀後感800字 初中作文 急急急急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謹以此文悼念那場災難死去的人們!)

閱讀全文

與關於1942年的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肖戰王一博電影里的名字 瀏覽:125
殺破狼粵語電影在線觀看迅雷下載 瀏覽:984
喜悅號科幻電影名字 瀏覽:589
望夫成龍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808
日本大尺度電影名稱 瀏覽:632
一部電影模仿搶銀行 瀏覽:967
權志龍電影頒獎典禮視頻大全 瀏覽:660
建築師電影大全 瀏覽:70
絕世航班電影完整版 瀏覽:300
冰雹過後求一部外國電影 瀏覽:982
婚禮的那一天視頻完整版電影 瀏覽:650
台灣男子意外殺死朋友電影 瀏覽:603
下載熊熊樂園大電影 瀏覽:285
空氣之吻電影演員表 瀏覽:562
想去看海的大電影 瀏覽:851
2016年動漫電影名字叫什麼名字 瀏覽:319
搞笑片解說電影大全 瀏覽:442
成龍給女兒復仇電影 瀏覽:259
電影演員王彩平年輕照 瀏覽:719
電影演員楊爍的經紀人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