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曹操與華佗的故事,詳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以王信的兵力在官渡與曹操決戰。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曹操突然頭痛病發作。尚書令苟或請來好友神醫華陀,僅扎一針治好了曹操的病,使曹操能率軍擊敗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曹操想挽留華陀於軍中,為自己治病,華陀卻想著醫治天下的疾苦百姓和研製麻葯,故告辭歸家。年三十夜,華陀接到曹操委任他為太醫的委任狀,不得不隨軍任職。他偶然發現曹操四子曹沖患有隱疾,日後將發作身亡,便留下一個葯方給曹丕,讓他給曹沖煎服。但曹丕及侍衛胡林為爭奪權位,兄弟鬩牆,竟然將葯方燒掉。華陀又困曹營,為不能給百姓療疾而痛苦。妻子雲卿來信講自己患病,並且發現了麻葯線索。華陀告假後連夜趕回家鄉。華陀在尋找麻葯的過程中,愛子沸兒誤服野果,中毒而死。華陀夫婦悲痛欲絕,將研製成的麻葯命名為「麻沸散」。這時,曹操卻派人把華陀強行押回軍營。曹操准備出征烏桓二袁,出征前,他斬了因酒醉而晚到的侍衛胡林。華陀趕到,遭曹操責問,被押入牢房。雲卿趕來勸華陀向曹操認錯,但華陀執意不肯。曹操為防止華陀奉詔入宮為伏後治病,命許褚星夜趕到許都,監斬華陀。華陀在獄中剛寫完「麻沸散」醫書,得知此事,他憤而燒書,仰天長呼:「曹孟德,必將自食其果」。與此同時,曹沖隱疾突發。曹操命人急追許褚,以請回華陀,但為時已晚。曹操追問曹丕華陀留下的葯方,聰慧的曹沖為保全哥哥,謊稱葯方是自己燒掉的。華陀死了,曹沖也死了。曹丕痛悔不已。
B. 神醫華佗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
著名故事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關雲長刮骨療毒」。
關雲長的右臂被曹仁的弓弩手射中一箭,「箭頭有葯,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這時,名醫華佗坐了小船,專程趕來給關雲長治療。關雲長一邊與馬良下棋,一邊伸臂讓華佗刮骨療毒。這時,「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窸窸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沒一會兒,華佗刮盡毒葯,關雲長馬上「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人們欽佩關雲長的英雄風度,也欽佩華佗的神醫妙手。
這段故事只是一種傳說,它的真實性並不可靠,但是在歷史上華佗確有其人,而且確實是古代一位妙手回春的神醫。如今,人們還常常用「華佗再生」「華佗再世」之類的詞句來形容醫術高明的醫生,可見華佗的影響之深。
在史書上,記載著許多關於這位名醫的動人故事。
更多故事
有一次,一個人的肚子痛得非常厲害。華佗檢查了一下,斷定是「腸癰」(即盲腸炎),必須開刀治療。於是,華佗便用酒配製了麻醉葯——「麻沸散」,讓病人喝下。沒一會兒,病人就昏昏沉沉,不省人事。這時,華佗用沸水煮過的小刀劃開病人的右下腹,切除潰爛的盲腸,再用消毒過的線縫合。過了一個月,病人就痊癒了。
據考證,華佗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全身麻醉術的人。過了1700年之後,歐洲人才開始使用麻醉葯。另外,在三國時代能夠施行這樣的開刀手術,也是很難得的。
華佗很注意收集民間單方。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見一個人在車中呻吟,一問,說是咽喉阻塞。華佗囑咐他只消到前面的餅店裡買個大餅,加上三兩蒜泥和半碗醋,調和著吃下去,就會好的。那人按照華佗的吩咐去做了。不久,竟吐出一條長長的蛔蟲。原來,華佗曾多次遇上這樣的病人,採用這種民間單方,又簡單又見效,葯到病除。
華佗除了給人治病之外,還常常勸人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預防疾疾。他模仿虎、鹿、熊、猿和鳥這五種動物的動作,創造了一種醫療體操——「五禽戲」。華佗曾教許多人做五禽戲。他自己也每天堅持練五禽戲,所以50來歲時,還能翻山越嶺,健步如飛,身體很好,牙齒也一顆未掉。他的學生吳普,每天做五禽戲,竟活到90多歲。
華佗不僅醫術高明,熱心助人;更可貴的是,他剛正不阿,不畏權勢。
曹操在東漢末年時,當上了丞相。他患偏頭痛。聽說華佗是神醫,便請華佗治病。華佗用毫針刺在曹操的「魚腰」「攢竹」兩個穴位上,治好了曹操的病。曹操要留他在身邊做侍醫,華佗不願光為他一個人服務,就借口妻子有病,回家鄉去了。
不久,曹操的偏頭痛又發作了,派人到鄉下找華佗。結果發現華佗正忙著給鄉親們看病,而他的妻子壓根兒沒有病。
曹操大怒,要處死華佗。曹操的謀士荀彧連忙請求曹操寬恕華佗:「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關系別人的生命,應該加以寬容,留他的性命。」曹操不聽。
華佗曾寫過一部醫學著作《青囊經》。他在獄中,想把這部書稿交給一個姓吳的牢頭,以便將來有機會印成書,造福後代。可惜,這位牢頭害怕自己受牽連,不敢接受。華佗在悲憤之中,用火燒掉了這部寶貴的著作。
這位神醫死於曹操刀下,終年才50多歲!
C. 中華上下五千年《神醫華佗》的故事感想
1,試醫丟命
有一年,華佗到某地行醫,一個布店的學徒不服氣他。這天,學徒吃過午飯,坐在門旁揉肚皮,見華佗走來,就對他的老闆說:"今天我想試試華佗的本領。我到櫃台里裝病,你把他請來,為我診治。"說罷,他一個翻身,跳進櫃台,兩手捂著肚子,摔頭打滾地嚎叫起來。布店老闆忙請華佗給他診治。華佗望望那學徒的氣色,切脈之後,臉色一沉,痛惜地對老闆說:"無救了,准備後事吧!"
老闆心中好笑。故意問道:"先生.你看他還有多少陽壽?"
"挨不過今夜子時!"華佗說罷,嘆息而去。華佗走後,布店老闆搖頭冷笑:"哼,人傳神醫,我看也是徒有虛名!"轉身對他的小伙計說:"好了好了,別叫了,起來吧!"可是,任他怎麼制止,那學徒卻仍舊一個勁翻來覆去地嚎叫,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滾下來。原來剛才他翻騰的時候,掙斷了腸子。
2,半部《青囊經》
華佗為曹操治好了病,不願為官,以妻子有病為由回到家中。曹操派人跟蹤私訪,過了十多天,私訪的人回來向曹操稟告:"華佗妻子無病。"曹操聽了很不高興,不久,曹操腦痛症復發,便命人再請華佗。
華佗到了京城,仍用以前的方法把曹操腦痛症治好。曹操問:"此病時常復發,有無辦法根治?"華佗說:"要想此病根除,必須開頭顱取出風涎才可不再發作。"曹操本來對華佗就有些不高興,現在又聽華佗說要打開他的頭顱,認為華佗不懷好意,存心害他,頓時大怒,將華佗關進牢獄。
華佗在牢房,替獄吏治好了病,所以獄吏對他很照顧。華佗知道這次入獄,很難再獲自由,就在獄中寫了一部《青囊經》,把他一生為百姓治病的主要經驗,都寫在裡面。書寫好不久,他便在獄中病倒。由於年老體弱,思念家人,病癒發嚴重。有一天獄吏來看望,他拿出《青囊經》,對獄吏說:"這是我一輩子的心血,望你收下,傳給後人。"獄吏怕曹操加害,不敢接收。華佗嘆口氣,只好點火來燒《青囊經》。獄吏看到火起,急忙上前撲滅。可是《青囊經》已燒掉大半。他跺著腳,後悔不該只為自己著想。幾天後,華佗去世了。獄吏痛哭一場,
將華佗埋葬後,帶著殘缺的《青囊經》來到亳州訪問華佗的家屬,哪曉得自從華佗被害,他的家人也被迫逃往外鄉。
獄吏回到自己的家鄉,專心學習華佗留下來的殘缺不全的《青囊經》,幾年後,他也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醫生。
3,沸兒湯
華佗常給人動手術,病家難耐的痛苦狀,使他痛心不已。尤其是華佗給關公刮骨時,看見關公雖然裝得若無其事,其實,疼得頭上直冒豆大的汗珠。啥辦法才能叫病人不這樣痛苦呢?華佗決心解決這個難題。
一天,一個朋友從泰山回來,與華佗閑聊,朋友說了一件事:他上泰山時到了半坡,口渴得難忍,摘吃了一種紅色的草果子,誰知吃過之後渾身麻木,迷迷糊糊睡著了,等到醒來,已經半夜了。華佗一聽,心裡猛一高興,用這種草果子給需要開刀的人吃,病人身上要是麻木,不就不知疼了嗎?華佗問朋友,草果子長在什麼地方?啥顏色?啥模樣?並一一記在心裡。
第二天.華佗起身去找這種草果子,8歲的兒子沸兒非要跟父親去不可。華佗就這一個兒子,平時十分喜愛,拗不住沸兒再三纏磨,就帶著他一塊去了山東。
華佗按朋友所說,在泰山上找到了這種草果子。但能否像朋友說的那樣,吃了就渾身麻木,失去知覺呢?非得試試不行啊。他拿起一個草果子,對兒子說:"沸兒,我想試試這葯的效力怎樣,要是我失去知覺,醒不過來,你就下山請幾個人把我抬下去,免得夜裡在這出危險。"沸兒說:"爹,讓我試試吧,我年紀小,要是吃了葯醒不過來,你把我抱下山就行了。你是醫生,要是這葯有毒,你還能給我治呢。"華佗聽兒子說得有理,就把草果子遞給了沸兒。
沸兒吃下去一個,華佗問:"嘴上可麻?"沸兒搖搖頭。吃下去兩個,華佗又問可麻?"沸兒又搖搖頭。一連吃了十幾個,華佗問了十幾遍,沸兒搖了十幾回頭。華佗心裡泄勁了,懷疑朋友說了瞎話。沸兒越吃越多,吃著吃著,沸兒忽地把頭一歪,躺在地上睡著了。華佗喜歡極了,草果子還真能使人失去知覺呢!
華佗抱著沸兒下了山,住在客店裡,買了許多好吃的東西,等兒子醒來吃。到了半夜,兒子還沒醒來。原來,沸兒吃了過量的草果,中毒死了。見此情景,華佗放聲大哭。
後來,華佗用這種草果與幾種草葯配成了麻葯,人喝了,全身麻木,在身上割瘡剜肉也不知道疼。可是為了麻葯,華佗唯一的兒子沸兒卻死了。這葯是用沸兒生命換來的。為此,華佗給葯取名為"沸兒湯",這就是後來著名的"麻沸散"。
4,青苔煉膏
華佗出名了,前來求醫的人很多。
有一天,華佗正在配葯,只見一個被馬蜂蜇了眼的年輕女子,用白絹捂住右眼呻吟著進來。華佗急忙放下葯碾子,迎上前去,揭開白絹一看,見那隻眼腫得像個桃子。這下華佗作難啦,他沒治過這樣的病。沉吟了一會兒,華佗只好說:"我還沒有法子能馬上給你止疼,真是對不起。"
病人走了,華佗心裡很不是滋味,自問道:"華佗呀華佗,馬蜂蜇眼你都治不了,還是名醫哩?"越想越不安。正在這時,耳邊聽得"嚶"地一聲.抬頭一看,一隻馬蜂向牆邊飛去。牆角里,正好有張蜘蛛網,一隻大蜘蛛在網邊探頭探腦地張望。那隻馬蜂一頭撞上蛛網,翅膀粘在了網上,越撲楞粘得越緊。華佗上前觀察,只見那隻大蜘蛛飛快地爬到網中間,上去對馬蜂咬一口。馬蜂用身子和蜘蛛搏鬥,片刻工夫,馬蜂刺中了蜘蛛肚子,蜘蛛一個筋斗從網上掉下來,躺在地上掙扎。華佗嘆了口氣:"完了,人被蜇都要腫一大塊,一個小蜘蛛
還能不死。"說著說著,卻見蜘蛛慢慢爬到水邊一塊石頭上。石頭上長滿了青苔,蜘蛛把肚子在青苔上磨起來。一會兒,蜘蛛漸漸來了精神,又沒事一般順著絲兒爬上了網。華佗不由得暗暗稱奇。這一回,馬蜂肚子里毒水放盡了.再蜇,蜘蛛也不怕了。蜘蛛撲上去,用馬蜂飽餐一頓。
華佗心思一動,用葯刀鏟了一塊青苔,用手一摸,涼絲絲的。光是涼也不行啊,它到底能不能治蜂毒呢?非得試試不行。華佗一狠心,一咬牙,取出棉襖頂著頭,往後花園走去。後花園葛針稞子里有一窩馬蜂,華佗一竹竿捅掉了馬蜂窩,"嗡!"一隻馬蜂在華佗大拇指頭上叮了一下,華佗疼得鑽心。他趕緊取過那塊青苔,把大拇指放在青苔上磨起來。剛磨了幾下,就覺得火辣辣疼的指頭,透進一絲涼氣兒,又磨了幾下,覺得從裡面生出一股熱氣,再磨幾下,不疼啦!
找到治蜂蜇的方法了,華佗用青苔試著煉成膏,又增添了白芍等幾味中草葯,不大工夫,熬好了青苔膏。他急忙給上午來治病的女子送去。一試果然效果很好。
D. 我喜歡三國演義里的一件事1000字作文
1.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亳州人,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曹操文武雙全,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歲。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後,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他胸懷寬廣,膽識非凡,善於用人,唯才是舉。曹操愛惜人才,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營不出一計,曹操沒有殺他;徐晃奉命劫殺曹操,但曹操讓滿寵說服徐晃就歸降了曹操。後來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員大將,給他立了很多功勞。如果我們從封建正統觀念來看的話,那麼,曹操當然是一個亂臣賊子。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問題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斷地抓住了時機的果斷英明。
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個奸雄。具體表現在這樣幾件事上:(1)殺呂伯奢。曹操刺殺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呂伯奢,呂殺豬待客,曹操反以為是呂將加害於己,殺了呂的全家。「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
(2)殺楊修。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有這樣幾件事能說明:一是曹操在花園的門上寫一個「活」字,是曹操為了賣弄一下自己的才幹,而楊修這傢伙不給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鏡不可——曹操「忌之」。二是遠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給曹操,被楊修一人一口與眾分吃了,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賣弄小聰明——曹操「惡之」。三是曹操本想以夢中殺來警戒大家,楊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惡之」。四是楊修告曹丕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反被吳質用計陷害,曹操認為楊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惡之」。五是曹操本想試一試曹丕、曹植的才幹,可楊修偏要教曹植怎麼做怎麼做,結果被曹操知道了,壞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楊修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借口殺死了楊修,也成了楊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個客觀的原因。
(3)殺華佗。曹操為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後便得了頭痛頑症,遍求良醫,均不見效。
後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為他看病。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借機殺他,為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
(4)殺糧官。當時袁紹的弟弟叫袁術,在安徽壽春這個地方,因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為天命在我可以當皇帝了,就在壽春城自己稱帝了。實際上你的實力不到,有這枚印管什麼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壽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來的,打了一陣子,打不下來,眼看糧草快完了,怎麼辦呢?他把糧官王垕叫過來,告訴他從今天開始,你給我小斗放糧。糧官說這樣做大家都可以看出來,士兵、將士吃不飽,馬上不抱怨我嗎?曹操告訴他,你不用管,我來替你承擔責任。王垕只能照著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將士一片大嘩,因為當天就吃不飽肚子,怎麼辦?然後曹操又把這個王垕叫過來,告訴他我要向你借一樣東西,這王垕說我有什麼好借給您的,「你的頭」,要借他的腦袋。這王垕說我無罪啊,是您讓我小斗放糧,為什麼要殺我啊?曹操說我知道你無罪,但是不殺你不足以平民憤,所以就告訴他從現在開始,你家裡的妻兒老小我把他們養起來,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斬了,告訴大家這是糧官王垕辦的事情,王垕就這樣為曹操的偉大事業獻身了。
(5)為人虛偽。「馬踏麥田、割發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勝了,很高興,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麥黃,一片豐收景象,因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將士不許糟蹋糧食,有人踏到麥田裡就要斬首示眾,可是剛剛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馬被地里的一隻斑鳩飛起來,把馬給驚了。然後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麥田,怎麼辦呢?自己要揮劍自殺,當然是手下來勸說,丞相你不能自殺啊,你自殺了我們怎麼辦呢?我們靠誰啊?還指著你統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說那怎麼辦,我把頭發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懲罰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時候,就是一把頭發解決問題了。(割發:又名「髡」 是一種僅次於斷頭的刑罰)
(6)徐州屠城。他心靈深處所信奉的人生哲學是「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熱情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殺得一個不留。他為報父仇,進攻徐州,所到之處,「盡殺百姓」,「雞犬不留」。
(7)夢中殺人。曹操對照料自己的侍從們說他會夢中殺人,以保護自己。為使眾人相信自己的話,於是在一天夜晚睡覺時,故意蹬開被子,一個平日深受曹操喜愛的侍從,撿起地上的被子給主人蓋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頭寶劍,狠命一揮,侍從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來還裝糊塗。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夢中確有神秘的自我保護能力。曹操這種伎倆,只有一個人看得透明之極。這個人就是楊修。當曹操裝模作樣為那侍從送葬時,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見楊修戳穿了自己的陰謀,深恨楊修。
2.劉 備: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書中的劉備,是一個仁義明君,忠厚長者。但魯迅曾批評:欲顯劉備長厚,似偽。這一句對於《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非常恰當的。周瑜講道:劉備梟雄之姿,並非長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書中的劉備卻是處處表現得過於厚道,倒給人一種偽的感覺。不過,由於書中對劉備的推崇,對劉備的塑造還是正面的。劉備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戰呂布就可以看出劉備的武藝。但為了體現明君的方面,對劉備的德,是著重刻畫的。首先,體現了劉備的忠,劉備對漢室的忠心,受漢獻帝衣帶詔,漢室未亡時決不稱帝等。其次,體現了仁,在新野自身難保時堅持攜民渡江等。第三,體現了義,在兩位結義兄弟遇難後堅持為他們報仇等。第四,體現了厚道。多次寄人籬下有機會奪取而不取。第五,體現了很重視人才。最出色的表現就是在趙雲單騎救主後的摔阿斗,所謂民間諺語中的「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在收買人心方面,小說中還特別會表現劉備的哭,所以有人說,劉備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來的。但也正因為劉備過於注重這樣一些小德,忽視了一些大德,如在處理關羽和張飛遇難問題上,過於強調兄弟情誼而不顧國家大義,導致了兵敗,使蜀漢元氣大傷,從此不能恢復,興復漢室化為泡影。
3.張 飛
張飛,劉備義弟,蜀國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為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二二一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張飛重情義,武藝高,謀略上當然不能跟諸葛亮比,但偶爾也表現得很出色,而且粗中有細!遺憾的是沒有戰死在沙場,而是被小人所害。《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有這樣的評價:「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4.關 羽
關羽,是我國的武聖,與文聖孔子一起,受到國人的推崇。關羽在蜀國五虎大將中排名第一位,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關夫子」。關羽幼年時,熟讀《左傳》《春秋》,長的一副美髯,人稱「美髯公」。小說在寫到關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對關羽的缺點提出了批評。主要從個性、武藝、人格這幾個方面進行刻畫的。武藝上,溫酒斬華雄、賺城斬車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都是對這位武聖人的精彩武藝描寫,其中更有一段關雲長刮骨療毒,寫出了一個鐵漢的形象。同時,作為受到歷代統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聖,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關雲長「忠義」這方面體現得尤為出色,封金掛印護嫂千里走單騎體現了他的「忠」,義釋曹操體現了他的「義」。在人格上,他與其它英雄不同,立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於這種「忠義神武」,才使他成為武聖。但《三國演義》也批評了他的缺陷,就是驕。從想跟馬超爭高低,封五虎將時不服黃忠時可見一斑。關羽在這方面主要犯了三個錯,一錯沒有處理好與同盟關系,拒絕孫權聯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錯沒有處理好與同事關系,看不起同守荊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導致孤立無援。三錯輕視敵人,被人從後偷襲,大意失荊州,最後兵敗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遺恨千古。
E.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1000字10篇(2)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1000字範文六
傳統文化 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如果我們缺少傳統經典,就等於削弱了民族之魂。而傳統文化不僅僅是 教育 的一部分,還能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感。名著《三國演義》中「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灑脫盡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個性。足夠能引起讀者的仰慕和嚮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軍事斗爭,大概分為黃忠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上演了一幕幕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三國演義》成功地刻畫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以及桃園結義的劉、關、張等典型人物形象,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的一句 名言 「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令人毛骨悚然,如此引來千古罵名。事實上卻有些人也喜歡曹操,這歸功於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這種心懷大志,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得曹操能從亂世之中脫穎而出,建立統一北方的豐功偉績,才有了世人對他的欽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然而他不僅雄才大略,而且愛惜人才,能打破世俗觀念,不計較個人得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長歌行中曹操求賢若渴,尊重賢士的肺腑之言。如此尊重賢士的首領,總是讓人心頭一暖,歸屬於他的帳下。他的志氣,開拓進取,積極向上,愛才給曹操贏得了極大的關注度。
諸葛亮人稱「卧龍」,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精通兵法戰術,志向遠大,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德為人們所敬仰,被譽為「千里良相」,劉備愛才心切,懇求諸葛亮幫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益二州,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就在劉備攻打吳國時,損兵折將,退守白帝城,在臨死前囑咐諸葛亮,如劉禪成器就輔佐他;如他爛泥扶不上牆就取而代之,幫他攻下這天下。「受任於敗兵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盡全力輔佐劉禪。一篇《出師表》誠摯動人,感人至深。深刻表達了對君主的忠誠,在百軍之際他沒有放棄劉備給他留下大業,毅然接過了重擔而毫無怨言。
《三國演義》中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存在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意識當中,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的事物中,往往都具有或深或淺的文化意蘊,布滿點點滴滴的文化痕跡。而《三國演義》的文化在於精神的傳承。曹操的心懷大志,積極進取,不計較個人恩怨,尊重賢才人士;諸葛亮對君主的忠誠,責任感和對漢室的熱愛;性格清高,但卻淡泊名利的情懷,讓我們了解到民族的經典,不僅提高了個人的生活品味和審美情趣,提高了個人的素養和鑒賞能力,而且讓人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得到完善。
梁啟超先生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之進步」。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主力軍,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把傳承民族文化傳統作為己任,挑起重擔,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1000字範文七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題記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演義》描寫的時期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四分五裂、群雄逐鹿的年代,在這動盪時期,涌現出一位位英雄人物,流傳著一個個流芳千古的傳奇故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徹底動搖東漢政府統治,後董卓專權,飛揚跋扈,致使漢室凋零,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忠臣被逐於廟堂之高,壯士慘死於鋒刃之端,賢良空老於林泉之下,何其怪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吧。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早已悄然過去,通過這本書,讓我們又回到過去,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重溫那金戈鐵馬的歷史畫卷,體驗那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時刻。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先滅董卓後滅呂布,大破李傕和郭汜,又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破袁紹,而後平馬超、滅張魯,遠征烏桓,統一北方。「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暴露出他的狹隘;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突顯出他的智謀。可是,赤壁一戰,二十萬大軍頃刻化為烏有,損失慘重,奠定三國鼎立。他生性多疑,神醫華佗為他治病,他竟然懷疑華佗要謀害他,遂殺死了這位神醫。這就是亂世奸雄——曹操。
他,被劉備不辭辛勞、思賢若渴的精神所感動,為劉備制定建國策略;為聯合孫吳共同抵抗曹操,他舌戰江東群儒;三氣周瑜,智取荊襄九郡,又進軍益州,使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曾七擒孟獲,安定後方;六齣祁山,誓復漢室,多次擊退曹軍,因積勞成疾,壯志未酬,病死軍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印證了他的一生。連魏國司馬懿也贊嘆他是「天下奇才」。這便是卧龍先生——諸葛亮。
他,勇猛剛毅,義重如山。「桃園三結義」,「身在曹營心在漢」,畢生追隨劉備,為劉備鞍前馬後。他武藝高強,頗有謀略:溫酒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為曹操解白馬之圍;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可謂所向披靡,英勇無敵。然在無數次勝利面前,他漸漸滋生驕傲情緒,最後敗走麥城,兵敗被殺。這便是三國名將——關羽。
此外,這本書還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喝斷長坂水倒流」的張翼德,「寶刀不老」、「百步穿楊」的黃漢升,驍勇善戰的趙子龍等等。
《三國演義》開創我國歷史小說的先河,其中名篇數不勝數,「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故事早已爛熟於心,耳熟能詳。「赤壁之戰」透露出的智謀更令人驚嘆不已:孔明江東辯群儒,七星壇上借東風,再加上黃蓋的苦肉計、龐統的連環計,才使得那曹操上當,才會取得如此大的勝利。正因為這些精彩的故事情節,《三國演義》才成為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部分,才真正讓我們感受到我國文化的璀璨。
經典《三國演義》,大哉《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1000字範文八
【三足鼎立,叱吒風雲】
個人來說,我不喜歡三國時代打打殺殺的場面,更不喜歡三國霸主為了吞並對方的那一塊土地而互相殘殺,有時是為了那微乎其微的一寸土地,有時是為了爭權奪位,甚至有時只是為了一位女子而逞一時英雄之風。這些所有可能的原因在我看來只是因為一個詞:慾望。
慾望,它窮凶惡極得很,它無時無刻無處不在,所有的人都懼怕它,但所有的人又都喜愛它,妄想得到它。但是,也許它可以將目光落在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指使這個人去干他一直想做卻遲遲不敢動手的事情,但只要它糾纏上了你,你就會終日生活在醉生夢死中,你也許會把慾望誤認為希望,願望,但它並不僅僅像願望,希望那樣簡單,讓你有一種向上的動力,慾望更多的是像西楚霸王項羽那樣,想擁有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後宮,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全部,整個世界,整個宇宙,人們都想得到它們。當你的唇瓣微啟,緩緩吐出「想要」這個詞並且眼神中帶著一種狂熱的慾望時,很抱歉,你和慾望的PK,你失敗了。
《三國演義》不僅僅是像它的書名那樣讓人感覺是一部武俠小說,更多的是讓世人看到劉備與關羽張飛真摯的友情,孫權周瑜曹操的胸懷大志,劉備諸葛亮的禮敬如賓,劉備完全信任諸葛亮,甚至在彌留之際將國家和儲君阿斗完全放手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待劉備忠心耿耿,這位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卧龍先生,為了保住自己為之奮鬥了一生的國家,在彌留之際還設計了他這一生最後的一場計謀,讓將軍推著他的屍身來到山崖上,敵軍看諸葛亮神色安然,被他算計過許多次的士兵們都以為諸葛亮又有什麼陰謀詭計,紛紛驚慌逃竄。就這樣,諸葛孔明,這位偉大的發明家,軍事家,文學家,贏了他這一生的最後一場戰爭,也贏了他去世後的第一場戰爭。
也許很多人都會不屑一顧的說這有什麼了不起,數數中國上下五千多年歷史長河,遠古至炎黃二帝寸土相爭,秦皇漢武鐵騎颯爽威風,唐宗宋祖揮筆寫畫山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努爾哈赤,彎弓射鵰,建立霸業,近至孫中山國父,宋慶齡國母,為祖國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紅軍艱苦長征,葉劍英、朱德等開國十大元帥在戰場上灑汗水拋血水,一心只為國家而奮斗,細數我國國為新中國的日新月異而付諸種.種努力......但是,三國里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不是嗎?每個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義,不是嗎?我們何必去褒揚歌頌一部分人,而對另一部分人棄之不顧呢?他們都是英雄,我們所崇敬的人物,不管虛擬與否,他展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去接納他們。古代常常有招賢納士之說,在如今看來,現代仍需如此。
三國,魏蜀吳,缺一不可。在我看來,他們不僅僅是敵人,更是三胞胎,連理成枝,即使有時互相殘殺,但他們仍是誰也離不開誰,就如一個三角凳,缺了一條腿,就再也立不起來,誰說他們天生就是敵人呢?他們明明是一對好兄弟,三國中常常有的打鬥,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兄弟間的嬉笑玩耍罷了。
三足鼎立,方能叱吒風雲;同胞兄弟,何必骨肉相殘!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黃皮膚黑眼珠的中國人,都有一個母親名叫中國,為什麼不能對自己的血肉至親寬容一些,為什麼容不得自己的兄弟在母親寬廣的胸懷中盡情歡愉呢?
只是因為,一山不容二虎,更容不得第三者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1000字範文九
隨著社會的變遷,不僅你我變了.現實,吝嗇,城府深等多種性格已漸漸顯露,現在不是書
開啟智慧的大門而發揮作用的時候了嗎?古人雲:布衣暖,菜根香,還是讀書滋味長.是啊!讀書,可能讓簡單的人變得豐富,讓喧囂的人返璞歸真,如美食佳釀,令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我喜歡讀各種各樣的書,在生活中,書琳琅滿目。我為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街頭而哭泣,為岳飛將軍的壯志未酬鳴不平,為阿Q的悲慘遭遇而嘆息,又為共產黨橫渡長江打垮國民黨而喝彩。甚至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瓊瑤催人淚下的言情小說,都讓我流連忘返。我喜歡它們,因為在這里,我可以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我突然回憶起當年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了......
那時侯,我還小,讀書對於我來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事情,那時候,滿腦子都是動畫片和玩具,在那年的暑假,我的舅舅從老家來看我,晚上他看到我還在看電視,不禁搖了搖頭,緩緩向我走來,問我說:"文磊啊,舅舅給你講故事聽好不好,你呢,就把電視關了,怎麼樣?「我一聽有故事聽,趕忙把電視關掉,坐在床上,像個乖寶寶一樣,舅舅開始講了:」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就這樣,這天晚上我聽完了 《三國演義》的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和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在月色朦朧的夜晚,帶著對三國下個章節的期待進入了夢鄉......就這樣,我愛上了讀書。
我愛讀書,生活因讀書而精彩。當我灰心喪氣時,是書教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當我與朋友惜別時,是書告訴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當我想放縱自己時,是書讓我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書告訴我,李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傲骨,書讓我感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閑適恬淡。跟著杜甫,聽他講訴「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憂民,體會辛棄疾「可憐白發生」的壯志難愁,憐惜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多愁善感。我愛讀書。人因讀書而美麗。愛讀書的人很美。讀書可以讓你坐上烏篷船,在寧靜清幽的江南小鎮,狹長的水道上,伴著清風悠然的搖曳;讀書讓你在一個和煦的午後,牽著媽媽的手,在一片金燦燦的油菜地里緩然穿行;讀書又讓在看一場經典的電影,以文字為銀幕,欣賞扣人心弦的精彩場面……《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運籌帷幄,是因為他知識面廣,而且肯動腦筋,做任何事情都有十拿九穩的把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的精神激勵著我戰勝困難,追求美好的未來……
捧起書本,就是捧著一個偉大的思想;翻開書頁,就是翻動一個精神的大海。開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掩卷沉思,思家,思國,思天下。朋友,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吧!它是智慧的源泉,它是心靈的家園。讓經典因青春而閃光,讓青春因經典而靚麗。讓我們一同,泛舟書海,享受如蘇軾般「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豪邁人生吧!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1000字範文十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 歷史故事 ,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1000字10篇相關 文章 :
★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1000字10篇
★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精選10篇
★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6篇
★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高中
★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精選10篇(3)
★ 讀三國演義有感1000字7篇
★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精選10篇(2)
★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5篇
★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3篇
★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6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F. 華佗之死對你有什麼啟發
華佗之死:
華佗以醫術為業,心中常感懊悔(中國封建社會中醫生屬於「方技」,被視為「賤業」)。後來曹操親自處理國事,得病(頭風)沉重,讓華佗專門為他治療。華佗說:「這病在短期之內很難治好,即便是長期治療也只能延長壽命。」華佗因為離開家太久想回去,於是說:」收到一封家書,暫時回去一趟。「到家之後,就說妻子病了,多次請求延長假期而不返。之後曹操三番五次寫信讓華佗回來,又下詔令郡縣征發遣送,華佗自持有才能,厭惡為人役使以求食,仍然不上路。曹操很生氣,便派人去查看;如果他妻子真的病了,便賜小豆四千升,放寬假期期限;如果欺騙,就逮捕押送。結果華佗撒謊,於是用傳車把華佗遞解交付許昌監獄,經審訊驗實,華佗供認服罪(漢律:1.欺君之罪;2.不從征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關系著人的生命,應該包涵寬容他。」曹操說:「不用擔憂,天下就沒有這種無能鼠輩嗎?」終於把華佗在獄中拷問致死。華佗臨死前,拿出一卷醫書給獄吏,說:「這書可以用來救活人。」獄吏害怕觸犯法律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忍痛,討取火來把書燒掉了。
其中一個說法是:《三國演義》中曹操讓曾經為周泰療傷的名醫華佗來給他治療多年的頭痛,但華佗認為曹操的病因需要劈開頭顱,加以麻沸散麻醉,動大手術,多疑的曹操認為華佗想趁機殺害他,便以刺殺的罪行將華佗關押拷打致死。
G. 華佗與曹操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華佗與曹操的故事告訴我們,盡管你醫術很高明,但是病人他要不治你真是沒辦法,最後連身家性命都被曹操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