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看完《源氏物語》心情沉重。
你看完了《源氏物語》就應該知道全書描寫了平安城時期日本的風貌,揭露人性,宮中的斗爭,反映了當時婦女的無權地位和苦難生活。這本書屬於日本的古典文學,於現代真的偏遠太久,也是這本書開啟了日本文學的「物哀」時代。所謂「物哀」是說表達真性情,也就是性情中人,這本書描述了當時社會人們不敢表達的憤怒,悲傷,所有一切被壓抑不能宣洩於口的情緒,正因為這樣,才對日本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樓主不必太在意,現在雖然也有不公,但跟那個社會比已經文明太多,別想太多,未來還是很美好的,加油哈~
Ⅱ 為什麼看《源氏物語》電影,看不懂啊
簡單點說,源氏是天皇的兒子從小沒有母親,皇帝給他找了個繼母。源氏小時候愛上了他的繼母,後來繼母發現了,繼母覺得不能和繼子發生不正當感情,所以在他十多歲成人的時候漸漸疏遠。(男孩子成人後不得進入後宮)
源氏後來和很多女人玩感情,但就是忘不掉繼母。反正就是有一次吧,他和繼母在宮外相遇然後就那個那個,然後繼母懷孕生下皇子,其實是源氏的兒子,後然作為皇子撫養(皇子是皇帝繼承人,皇上為了不讓源氏捲入宮斗所以賜臣子之姓、其實皇帝知道孩子是源氏的)
源氏最後是和一個叫阿紫的女孩結婚的!然後戰死沙場。繼母在天皇死後當了尼姑,一直到源氏死去她都沒有回應源氏的愛!大概就是這樣。
我看的是《源氏物語千年紀》源氏是痴情人,後母是保守的女人,故事挺無奈地。
土豆觀看地址:http://www.tudou.com/albumcover/FwPURcWBjh8.html
Ⅲ 尋求日本《源氏物語》的讀後感
《源氏物語》讀後感
《源氏物語》成書於十一世紀,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是日本文學中一部偉大的古典名著,一直對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仍是日本作家創作的靈感之源,被認為是三千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是世界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之一,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直珍貴的奇葩。
《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姓藤原。她出身於充滿書香氣的中等貴族家庭,是一位極富才情的女子,自幼學習漢詩,並熟讀中國古代典籍。她不僅對漢詩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十分了解佛經和音樂,這就是為什麼我讀《源氏物語》時,很容易感到是在讀一部中國古典名著的原因之一。紫式部曾為日本皇宮皇後的女官,對宮廷生活有直接的體驗,對日本貴族階層的淫逸生活及男女之間的種種情愛之事有全面的了解。她橫溢的才華,加上細膩敏感的內心,鑄就了一部經典之作,所以《源氏物語》讀來彷彿是一部古典靜雅而又美麗哀婉的「言情小說」。
《源氏物語》以日本平安王朝盛世時期為背景,人物以上層貴族為主,也有下層貴族,宮妃侍女及平民百姓。通過主人公源氏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描寫了當時貴族階層社會的腐敗政治和淫逸生活。上層貴族之間互相傾軋和權力斗爭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而源氏的愛情婚姻,則揭穿了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悲慘命運,鋪陳了種種復雜紛繁的男女糾葛事件。該書的女性是美麗動人、充滿靈性的,精通琴棋書畫,卻被男人玩弄於手掌之中,這是悲劇的,是當時社會力量在壓迫著她們,她們只能靠受寵於貴族男子而苟延殘喘地生存,失寵於貴族男子而香銷殆盡,沒有生活的最基本的權利與能力。在貴族階層社會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是政治斗爭的手段,婦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貴族男人手中的玩物。《源氏物語》對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也不例外。記得有位學者評論,《金瓶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世態圖,女人是男人生理發泄的工具;《源氏物語》則是日本貴族的寫真集,女人是男人政治交易的商品。
讀完此書,使人驚訝的是,無論此書的寫作背景,還是人物性格的描寫,都彷彿像我們中國的《紅樓夢》,而它卻比我國第一批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早三百多年,比《紅樓夢》的問世早九百多年。該書頗似我國唐代的傳奇如《柳毅傳奇》、宋代的話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韻味,書中大量引用漢詩,及我國古籍中的史實和典故,並巧妙地鋪陳在迷人的故事情節中,使該書具有濃烈的中國古典的氣氛,所以讀起來並沒有異國文化的火花碰撞和難以磨合的稜角,反而讀起來有一種像是讀我國小說油然而生的強烈的親切感。突然,我想起了一年前讀過韓國作家崔仁浩寫的一部《商道》,它博大精深,雖然是一部韓國小說,卻也引經據典了大量中國典故,將詩禮經史,佛教典故與經商理念,人生哲學融會貫通,打成一脈,也頗具濃厚的中國文化韻味。可見,中國的文化對世界各國影響極深,范圍之廣,為此,我欣喜不已。《源氏物語》與《紅樓夢》相似,所涉及人物都是皇族,雖然所展示的場景是日本的貴族階層,但是對愛情生活的著墨點染卻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我很是認同有些學者認為《源氏物語》是日本的「《紅樓夢》」。
但是,相比之下,《紅樓夢》是偉大的,了不起的。它在世界文學寶庫里,帶來一個嶄新的空前未有的東西,就是把女人當人,對女性尊重。封建社會不把人當做人,更不把女人當人,《源氏物語》亦是如此,它始終沒能擺脫封建的枷鎖的桎梏,女人的命運仍是悲慘的,處於供侮辱被蹂躪的位置。在二戰期間,日軍侵略中國的國土,在神聖的土地上建立幾百處慰安婦所供日軍解除寂寞與貪婪禽獸般的性慾。日本女性仍處於封建婚姻制度、封建道德禮教、封建婢妾制度、赤裸裸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劇陰霾之下,沒有被哪部文學巨著賦予她們真正的支持與力量。這樣一比,《紅樓夢》是中國女性的頌歌,在曹雪芹先生的筆下,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賈探春、晴雯、鴛鴦、紫鵑、平兒……幾十個青年女性,不僅僅是美麗,不僅僅是聰明,而且首先是有思想有意志的、「行止見識」不凡的、有獨立人格的女性。盡管我國文學寫出了不知多少美麗的女性的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過敢於為自己的愛情和幸福斗爭的可愛形象,如崔鶯鶯和杜麗娘;其次是被侮辱被損害的可同情的形象,如劉蘭芝和杜十娘;再次是可憐憫可悲的形象,如「宮怨」詩、「思婦」詩主角;最低的則是供玩弄供蹂躪的對象,就是那些宮體詩艷體詩的主角……最終比較,《紅樓夢》雖是女性的悲劇,但更是女性的頌歌,而《源氏物語》只是女性的悲劇,並沒有賦予女性悲劇的力量。我更喜愛、忠實於我國的《紅樓夢》!
《源氏物語》開辟了日本物語文學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的巔峰。我們應該走在時代前沿,踏在文化浪尖,吸收外國的精華,武裝自己的頭腦,拓寬自己的視野。夕陽又再次落下,我的讀後感也終於劃上句號了,深深呼吸早春的空氣,柳芽兒也開始冒尖泛出嫩嫩的淡黃,風箏又開始在蔚藍的天空演繹天然的舞姿,我又將會迎來新的一天。
本文來自CSDN博客,轉載請標明出處:http://blog.csdn.net/yingzi272920663/archive/2010/04/25/5526490.aspx
再見紫夫人 ◆
說到《源氏物語》,在400多人的描寫里,女性角色佔了相當的比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以完美著稱的紫姬紫夫人。
「野草生根通紫草,何時摘取手中看。」
源氏初見這位酷似母親的小姑娘時,心中是無限憐愛,寫下了上面的兩句和歌(日本古代的詩歌形式),於是,這位小姑娘被稱做紫兒。幼年的紫兒有著一頭美麗的長發散發著黑亮的光澤,臉上帶著甜美的微笑,身體里流動著貴族血統的遺傳(藤壺女御的親侄女),整個人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靈氣和美麗。就這樣在林中的一次玩耍中被源氏發現,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嗎?
源氏的夢想是培養一位完美的夫人,這位完美夫人的首要條件就是擁有藤壺御女的容顏,其次就是和他一樣匹配的令人傾慕。從這一層來講,紫兒在幼時遇見源氏,是幸運的。紫兒的年齡尚小,擁有了絕對的可塑性,這是除了容貌之外,最為讓源氏滿意的地方。是源氏的傾心和全神貫注的投入,使得紫兒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也讓紫兒收斂性情提高自身的高雅,沒有一般女兒家的嬌氣和俗氣,如當初她回到家中,和久別的父親與繼母住在一起,想必也就不會再有後來的紫夫人。
從小就和源氏相處的紫兒,在眾多的地方比他人更為了解源氏,兩人相處起來和諧更多,計較更少,體貼之極,令源氏對外無處不誇,無處不贊。源氏從來沒有強迫紫兒接受自己,一直等待著時刻的到來。紫兒被源氏的尊重而感動。在成為源氏的人之後,正式叫做紫姬。源氏的原配葵姬在難產中去世,紫姬體諒源氏的難處主動要求在低調中成為了源氏的真正意義上的正式夫人。
源氏的拈花惹草,紫姬始終從容涵養地對待,對於將她一人孤獨的留在冬夜的春館中,她也只是獨自面對梅花垂淚,長長的黑發載不動許多愁。可是就在源氏踏進屋中的那一刻,紫姬露出掩蓋凄涼但卻宛如桃花般的笑容,將帶著淚痕的衣袖藏在身後。這樣的紫姬,使得每次清晨歸來的源氏都產生著深深的愧疚,不斷的埋怨自己放著家中這樣的好夫人不珍惜,總是出去採花給夫人帶來傷感。
憑著對源氏多年來的了解,紫姬相信這源氏對她的愛,稱得上是挑戰的也就只有一回——明石君的出現。三年流放期間,源氏雖知遠在京都的紫姬對他的無限思念,可是也依然以逢場作戲為借口和在須磨海邊的明石君相戀,將來雖不能不了了之,但也不會帶了很大的麻煩,這種情況下他擁有的女人,也已經不在少數。可是,在回京都之前,明石君告訴他,她已經懷有了骨肉,這樣一來源氏被迫向紫姬全數坦白。如果只是一個女人,紫姬可以保持冷靜,不讓自己受到了過多的傷害,但是這么多年來,紫姬最大的痛楚就是無法生育。在那樣的年代裡,不能生育的女人,擁有著最大的悲哀。面對明石君,紫姬能做的只有默然。源氏同樣分擔著紫姬的難過,所以,明石君的女兒留在了紫姬的身邊,明石君不再與之相見。源氏可以對每一個女人無情無義,可是他不會讓自己的紫夫人受到傷害。
撫養著明石君女兒的紫姬,不是沒有過一點的嫉妒。因為孩子不在明石君身邊,源氏對她投入了更多的關注。紫姬有時也會自問,為何要來養這個孩子?可是當她仔細觀察著美麗的小明石,看到她開合的小嘴兒的時候,一切都釋然。就憑這樣的一個小女孩,紫姬就不再和從未見過面的明石君計較。她心中想:可以生出這樣可愛的女孩子的母親,一定也很吸引人吧?對於沒有孩子的紫姬,明石小女孩就是她的女兒,後來事實也證明,在紫夫人最後生病的日子裡,明石皇太妃一直守護在她養母的身邊直至病逝,母女情份之深,被世人所感嘆。
明石小女成為皇太妃之後,紫姬在四季館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紫夫人的角色。如果說四極館是一座小型的皇宮,源氏是這里的皇上,紫夫人就是掌管後宮四季佳麗的皇後。大小事務,統統由紫夫人一手打點。年節的各院禮物每一件都有在裁縫製作和色彩搭配上極有天賦的紫夫人精心挑選,一律因眾女子的不同性格喜好不同准備。各種活動比如祭祀,法事,賞花出遊,沒有一個不是從紫夫人手中出來的,可是說是毫無偏差。只聽說的各種人群在真正和紫夫人接觸之後,才明白那原本傳奇的關於紫夫人的故事的真實性。
只是,再好的人終會遭人嫉妒,六條妃子鬼符附身使得紫夫人一病不起,甚至於中間假死一次,再多的法事也解不了病魔,除不去紫夫人心中的郁積。迫於對源氏的不舍,迫於對源氏的打擊,出家之願始終未能實現,最終帶著一頭烏黑如新的長發悄然入睡。從此不再見到紫夫人美麗的笑顏,不再聽到紫夫人悠揚的七弦琴,不再受到紫夫人親自搭配的新意,整個四季院隨著紫夫人的離開黯然失色。
曾懷疑源氏對於紫夫人的真情,想他不過是因為紫兒的容顏而對她格外的憐愛,直到紫夫人的離開,我才知道源氏是深愛著紫兒的。想著「此軀遠戍須磨,鏡影隨君永不離」的愛語,回憶著紫姬的體貼,「愛青人已死去,花色都減了」,「一自秧田春水涸,水中花影也無神」。不斷的觸景生情,不斷的淚濕巾衫,不斷的徹夜難眠,不斷的精神恍惚,直到最後無內容的《雲隱》。
關於源氏的一切在紫兒的出現時開始,在紫夫人的結束中結束。
曾有評論稱這部著作的局限性,終究把一切都依賴給了源氏,就連紫夫人也不例外。可是在這樣一部愛情的故事裡,女人的依靠除了男人,還應該是什麼?難道一定要讓紫姬站在高出大喊「我要獨立」嗎?難道就因該讓紫夫人心灰意懶的離開嗎?在電影中,最後紫姬在紫式部的懷中失聲痛哭,也不過是看透了愛情,感到了悲涼,可即使是出家,也在考慮著源氏的情感,終究,他們相愛。
再見紫夫人,我心中是無限的敬仰與遺憾。本想寫一篇祭文送給紫夫人和她長發中的故事,可是沒成想,寫成了這樣子。記得人說,因為不愛所以自在,因為不愛所以不在乎。也許我就是太愛紫兒了,即便是想了幾天才下筆,即便是無數遍的腹稿重復,寫出的東西仍無法正式莊重貼切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那麼,就暫定此文謹獻給美麗高貴的紫姬紫夫人。
Ⅳ 急、急、急、求源氏物語 電影的觀後感 日語 1000字
網路真方便哇,要什麼有什麼,一千年前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例如現代化都被機器人給實現了。哪裡有<<千年之戀之源氏物語》的電影啊,沒聽說過啊。
經查無此電影x200
嗯,這樣就有1200字了,寫作文真簡單呀。
Ⅳ 急需一篇《源氏物語》讀後感,2000字左右
歷時將近半年終於把《源氏物語》看完了,也就是睡覺前的半個或一個小時看看,所以拖得的這么久。很久沒有看專業外的書,上一本看得是哪一本,是昆德拉的《玩笑》還是《偷書賊》?記不得了。那也沒寫讀後感很久了。
看《源氏物語》的前半段基本上沒有什麼印象。整天就是那個美女這個美女,都是美麗超群,性格溫柔,十全十美;都是見了源氏就感嘆其長得如何英俊帥氣,香氣是如何讓人沉醉,態度是如何風流倜儻,才華是如何讓所有人暗淡無光;都是跟了源氏以後不管他如何移情別戀都是無怨無悔,真是就如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年見一次都很心滿意足。這樣的書在賈母的眼裡就是十足垃圾,所以前半段基本上沒有什麼印象。唯有當源氏被後輩柏木戴綠帽子的時候我才感覺有點意思,不過很失望的是作者把柏木生生的給寫死了,真是可惜了這么一個好後生啊。看得我心裡挖挖的涼啊!
任何事情不能總是十全十美,順順利利,那樣生活也就缺乏精彩,整本書看下來就索然無味。本來形容好的詞彙就那麼多,估計還占不到全部的三分之一吧。人們對痛苦理解的都比較深,也有很多詞來描述。所以就那麼多詞彙,一個勁的用,不膩了才怪呢。像《紅樓夢》就深諳此道,人人都不是完美的,事情都不是每次有圓滿的。
不過源氏死後的故事寫的還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總角」這一張,簡直棒極了。單獨剝離這一章節出來,絕對是一個十分凄美完美的的故事,我想足可以與《愛有來生》相媲美了。兩個奇異的人被愛情折磨,最後一個竟被活活折磨死,另一個也不移情別戀。不過單獨抽出這一章來理解的話,與全書的風格就相差很遠。
我感覺《源氏物語》的最大優點就是心裡描寫十分細膩真實,我想這基本不是一個男性作家所能達到的水準。就算是中國小說之首《紅樓夢》的心理描寫都差很多。而且每個人都是一個平凡人,有歡樂,有傷悲,有決斷,有後悔。怎麼來說,沒有中國小說中的假道學偽君子,人人都很平凡。即使是品格十分高尚的薰中將也有一些齷齪的想法。這個和中國古代小說的很不一樣,我們的人物君子就是君子,不容的一點齷齪的想法。賈寶玉在整部《紅樓夢》中,也就一次看到薛寶釵的臂膀時,有「若是生在林妹妹的身上還可以摸一摸的」想法,也是很含蓄的,僅僅是「wish」而已。這里想到一部日本的電影《菊次郎的夏天》,挺有意思,感覺即使是一個成年人也很可愛,沒有失去童真,感覺日本文化是有一點這個元素的。不像我們的小說中,普通人都表現的像一個哲學家,陰謀家似的,玩深沉,玩手段,牛X的能當蘇格拉底,國家總統了。這里重點提一下《白鹿原》,這個是我不喜歡她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來慚愧,這套書上中下三本,是我大一,即三年前在北京地壇書市上淘的,5元一本。當時還很有些文學小青年的做派——例如我現在就不會花15塊錢去買文學書——我會去吃…… 不過,做派也僅僅是那麼有限一點,買了之後打開第一頁就傻了,發現一張人物關系表,展開差不多有四張紙那麼長,密密麻麻的小字,畫了個家譜圖,也就是family tree,反過來還有。每個人起碼娶三個老婆,每個老婆再生三個孩子,總共全文出場400多個人物,於是我決定這書就純作擺設了。幸虧當時還買了《萬曆十五年》,後來有幸用它換到了富哥的《金瓶梅》,才覺得這書市沒有白轉。(我D版萬曆5塊錢,富哥金瓶10塊呢,賺翻番了啊。)
今年回家的時候把書全托運回來了,回家百般無聊,就把這三本書放到廁所里消遣(不要有人打我),這個方法非常好,因為我這一個月來快坐出肛脫了……後來把書轉移了出來睡覺前看。總算是看完了。看完後的第一感想就是:這TMD就完了?這也沒寫完啊!郁悶之餘,想大概紫前輩的「後八十回」散佚了吧。這書看的實在沒什麼味道,裡面的男的都跟女的似的,女的都跟假的似的,每頁紙平均哭三回,每兩章平均病死(或出家)一人,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說小日本變態,這還真不是誹謗的,咱紅樓夢多有層次啊,頂多一個愛哭的,她病死了,她愛人出家了,這基本情節設置的多麼緊湊!源氏物語倒好,以為他日本人個個都是林黛玉和賈寶玉么?真讓人氣悶……
看完了我上網查查,結果發現中國的fans還真不少。人家那評論叫一個專業,和紅學有的一拼,看了半天我覺得人家怎麼說得那麼對呢,我怎麼什麼都沒看出來呢……更氣悶了。
引用一小段,寫的實在太N了,讓我頓時覺得這書得重新看一遍。
Ⅵ 求源氏物語觀後感
歷時將近半年終於把《源氏物語》看完了,也就是睡覺前的半個或一個小時看看,所以拖得的這么久。很久沒有看專業外的書,上一本看得是哪一本,是昆德拉的《玩笑》還是《偷書賊》?記不得了。那也沒寫讀後感很久了。
看《源氏物語》的前半段基本上沒有什麼印象。整天就是那個美女這個美女,都是美麗超群,性格溫柔,十全十美;都是見了源氏就感嘆其長得如何英俊帥氣,香氣是如何讓人沉醉,態度是如何風流倜儻,才華是如何讓所有人暗淡無光;都是跟了源氏以後不管他如何移情別戀都是無怨無悔,真是就如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年見一次都很心滿意足。這樣的書在賈母的眼裡就是十足垃圾,所以前半段基本上沒有什麼印象。唯有當源氏被後輩柏木戴綠帽子的時候我才感覺有點意思,不過很失望的是作者把柏木生生的給寫死了,真是可惜了這么一個好後生啊。看得我心裡挖挖的涼啊!
任何事情不能總是十全十美,順順利利,那樣生活也就缺乏精彩,整本書看下來就索然無味。本來形容好的詞彙就那麼多,估計還占不到全部的三分之一吧。人們對痛苦理解的都比較深,也有很多詞來描述。所以就那麼多詞彙,一個勁的用,不膩了才怪呢。像《紅樓夢》就深諳此道,人人都不是完美的,事情都不是每次有圓滿的。
不過源氏死後的故事寫的還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總角」這一張,簡直棒極了。單獨剝離這一章節出來,絕對是一個十分凄美完美的的故事,我想足可以與《愛有來生》相媲美了。兩個奇異的人被愛情折磨,最後一個竟被活活折磨死,另一個也不移情別戀。不過單獨抽出這一章來理解的話,與全書的風格就相差很遠。
我感覺《源氏物語》的最大優點就是心裡描寫十分細膩真實,我想這基本不是一個男性作家所能達到的水準。就算是中國小說之首《紅樓夢》的心理描寫都差很多。而且每個人都是一個平凡人,有歡樂,有傷悲,有決斷,有後悔。怎麼來說,沒有中國小說中的假道學偽君子,人人都很平凡。即使是品格十分高尚的薰中將也有一些齷齪的想法。這個和中國古代小說的很不一樣,我們的人物君子就是君子,不容的一點齷齪的想法。賈寶玉在整部《紅樓夢》中,也就一次看到薛寶釵的臂膀時,有「若是生在林妹妹的身上還可以摸一摸的」想法,也是很含蓄的,僅僅是「wish」而已。這里想到一部日本的電影《菊次郎的夏天》,挺有意思,感覺即使是一個成年人也很可愛,沒有失去童真,感覺日本文化是有一點這個元素的。不像我們的小說中,普通人都表現的像一個哲學家,陰謀家似的,玩深沉,玩手段,牛X的能當蘇格拉底,國家總統了。這里重點提一下《白鹿原》,這個是我不喜歡她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來慚愧,這套書上中下三本,是我大一,即三年前在北京地壇書市上淘的,5元一本。當時還很有些文學小青年的做派——例如我現在就不會花15塊錢去買文學書——我會去吃…… 不過,做派也僅僅是那麼有限一點,買了之後打開第一頁就傻了,發現一張人物關系表,展開差不多有四張紙那麼長,密密麻麻的小字,畫了個家譜圖,也就是family tree,反過來還有。每個人起碼娶三個老婆,每個老婆再生三個孩子,總共全文出場400多個人物,於是我決定這書就純作擺設了。幸虧當時還買了《萬曆十五年》,後來有幸用它換到了富哥的《金瓶梅》,才覺得這書市沒有白轉。(我D版萬曆5塊錢,富哥金瓶10塊呢,賺翻番了啊。)
今年回家的時候把書全托運回來了,回家百般無聊,就把這三本書放到廁所里消遣(不要有人打我),這個方法非常好,因為我這一個月來快坐出肛脫了……後來把書轉移了出來睡覺前看。總算是看完了。看完後的第一感想就是:這TMD就完了?這也沒寫完啊!郁悶之餘,想大概紫前輩的「後八十回」散佚了吧。這書看的實在沒什麼味道,裡面的男的都跟女的似的,女的都跟假的似的,每頁紙平均哭三回,每兩章平均病死(或出家)一人,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說小日本變態,這還真不是誹謗的,咱紅樓夢多有層次啊,頂多一個愛哭的,她病死了,她愛人出家了,這基本情節設置的多麼緊湊!源氏物語倒好,以為他日本人個個都是林黛玉和賈寶玉么?真讓人氣悶……
看完了我上網查查,結果發現中國的fans還真不少。人家那評論叫一個專業,和紅學有的一拼,看了半天我覺得人家怎麼說得那麼對呢,我怎麼什麼都沒看出來呢……更氣悶了。
Ⅶ 《源氏物語》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源氏物語》讀後感(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源氏物語》這本書,是別人介紹給我的。那天我去書店,正巧看到一本,大大的,厚厚的。封面是幾個穿著和服的漂亮女子。寒假,我滿懷好奇心的讀完這本書,以下是我的讀後感。
《源氏物語》的作者是一位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她幼年時與父親學習中國詩文和歌曲,熟讀中國典籍,大約22歲時寫下這本書,一舉成名。這本書被稱為日本的《紅樓夢》,講述的是一個平安王朝貴族盛極而衰的轉折時期,顯現了貴族內部爾虞我詐的權力斗爭和令人無奈的愛情生活。這跟我媽媽愛看的後宮大戰戲頗有幾分相似,只是環境變成了貴族的內部。它揭露了貴族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以及必然崩潰的趨勢,見證了歷史的發展。它反映了當時婦女的無權地位和苦難生活。
我這些天在想物語里那些母女兩代承恩的故事。夕顏和玉鬘,六條和秋好。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對比。夕顏出場時已是一女之母,但卻讓人覺得是書中女子中最為天真爛漫的一個。而她的女兒玉鬘,確是書中少有的意志堅定的女子,更是罕有的對源氏的美貌無動於衷。六條和秋好也是有趣的對比,六條感情最為熾烈,秋好皇後卻是人如其名--像秋水一樣幽冷。她好象從來未成愛過任何人,大概是年少的時候看了太多的母親和源氏之間的糾纏。。
我粗略看了這本書,草草寫了讀後感,但若細細品味,應該會給我很多的感悟,如今它給我的感悟就是:美麗的人或事總不能長久,而人們最想得到的往往總得不到。在這世上有多少人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呢?
前日讀完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感覺並不是很特別,但就當時的年代來說,還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的。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長篇寫實小說。更有人譽之為日本的紅樓夢。
它通過描寫900多年前上層社會的政治與淫逸生活來體現歷史發展的特徵,在感性上面頗多詞彙堆砌之感。寫法上倒與紅樓夢有些相似,只是其中的詩句文縐縐的厲害。源氏物語故名思義是源氏的故事,全篇描寫了源氏大將的情感生活,及至其死亡。重點描寫了紫姬的成長夭逝;下半部又續寫了源氏兒子的故事,但沒有結尾,很是突兀的就結束了。
雖然於我是粗粗一閱,從中卻也不難體會到作者的敏捷才思。作者對中國漢字及文化頗有研究,從中引用了白居易等人的詩詞便可知曉一二。小說從不同故事中隱射出的古代日本女子的命運悲慘以及其行動所受到的束縛,逼真的再現了日本社會發展史的一面。但文中似乎肯定了源氏的高貴品質,又確乎顯得消極了些。當然,迫於時代局限性,自不必太過苟責。
匆匆一閱,感慨不算多。日後有空當再細讀。掩卷告慰紫氏部。
歷時將近半年終於把《源氏物語》看完了,也就是睡覺前的半個或一個小時看看,所以拖得的這么久。很久沒有看專業外的書,上一本看得是哪一本,是昆德拉的《玩笑》還是《偷書賊》?記不得了。那也沒寫讀後感很久了。
看《源氏物語》的前半段基本上沒有什麼印象。整天就是那個美女這個美女,都是美麗超群,性格溫柔,十全十美;都是見了源氏就感嘆其長得如何英俊帥氣,香氣是如何讓人沉醉,態度是如何風流倜儻,才華是如何讓所有人暗淡無光;都是跟了源氏以後不管他如何移情別戀都是無怨無悔,真是就如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年見一次都很心滿意足。這樣的書在賈母的眼裡就是十足垃圾,所以前半段基本上沒有什麼印象。唯有當源氏被後輩柏木戴綠帽子的時候我才感覺有點意思,不過很失望的是作者把柏木生生的給寫死了,真是可惜了這么一個好後生啊。看得我心裡挖挖的涼啊!
任何事情不能總是十全十美,順順利利,那樣生活也就缺乏精彩,整本書看下來就索然無味。本來形容好的詞彙就那麼多,估計還占不到全部的三分之一吧。人們對痛苦理解的都比較深,也有很多詞來描述。所以就那麼多詞彙,一個勁的用,不膩了才怪呢。像《紅樓夢》就深諳此道,人人都不是完美的,事情都不是每次有*的。
不過源氏死後的故事寫的還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總角」這一張,簡直棒極了。單獨剝離這一章節出來,絕對是一個十分凄美完美的的故事,我想足可以與《愛有來生》相媲美了。兩個奇異的人被愛情折磨,最後一個竟被活活折磨死,另一個也不移情別戀。不過單獨抽出這一章來理解的話,與全書的風格就相差很遠。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名著,它選擇了男女之間的感情作為題材,而非戰爭或者政治等。渡邊純一說過:「男女之間的情感交流方式,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絲毫改變,永遠在同一個圓上旋轉,沒有絲毫進步。」而《源氏物語》之所以如此成功,就在於其情感觀符合日本獨特的「好色」情感觀,同時又具有人類「哀傷」情感這一共同點。這也正是該作品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
與其他僅僅是男女主人公兩人之間愛情故事的作品不同,《源氏物語》描述的是光源公子與多位女子的愛情故事,其中甚至包括光源氏與自己父親的妃子、與嬸嬸之間的情感糾纏。若以中國的道德規范來衡量的話,光源公子就是一個典型的「色情狂」,但在作品中,對光源公子是持肯定和贊揚態度的,認為這是一種美德,因為這種「好色」正符合了日本的傳統文化。
古今中外,只要有愛情,就會有痛苦和哀傷,而《源氏物語》完全符合這一特徵。無論是前太子妃、空蟬、夕顏、源內侍等等都與源氏有著愛欲關系,都是對源氏滿懷痴情,但最後或被冷落、或死亡、或出家,愛情破滅,命運悲慘,無不隱藏著愛情的痛苦與哀傷。
《源氏物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烘託人物內在的哀傷與悲喜情緒,開啟了日本文學的「物哀」時代。
若以我國的道德規范來衡量《源氏物語》,這部作品就應該列入禁看的行列,但若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從審美、情感、影響力方面加以研究,即可明白此部著作的文學價值和偉大之處。正如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後發言中所說:「《源氏物語》是深深地滲透到我的內心底里的。」可見其對日本影響之深遠。
另外,《源氏物語》塑造的兩個人物,光源氏和紫姬,即使以現在的標准衡量,也是眾多男男女女的理想情人。
這本書寫於一千年前,日本一個女貴族寫得讓皇家消遣的書,類似上官婉兒寫了一部書給武則天看的意思,作者名叫紫式部,號稱日本的《紅樓夢》,但比《紅》早七八百年,主要以貴族源氏家族三代的感情故事為主線,間或有家族興衰。這本書我看得一唱三嘆,迂迴曲折,看著看著著急明白結局,就一目十行的翻著往前看,越過看了,又覺得文筆實在優美,後悔沒有好好欣賞,就折回去重新細細看來,如此反反復復,復復反反。此書頗有日本那種細膩唯美的風格,閱讀本身就很怡人。有審美的愉悅感。
我花了一個月才看完,真是害苦我了,這把年紀,睡之前看小說類比較吸引人的書,就會腦電波興奮度加強,要好一陣子才能入睡,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更說明了的確是一本有閱讀趣味的術。前一段買了本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哲學類的,有點費腦子,那對我來說就是通往睡眠之路,一看就困,我准備老了,放本高數在枕邊。
在看的過程中,我思考了一下,不是出於愛國情結,客觀的說源氏物語的確比紅樓夢要差一點的,首先從筆力而談,高下力見,源是細膩婉約,紅卻是深郁秀美兼具,就資料來說,源書主要是三代男主人公的感情史,中間的知識點就是寫情詩時的詩詞,大部分就是那種什麼排句,(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可能說的不對)類似中國的對聯,兩句兩句,真的比咱們的唐詩宋詞元曲是萬萬不及的,裡面涉及的知識點也多是衣服薰薰香,宴會時的樂評舞評,出家的習俗,佛具的知識,日本貴族我感覺 。出家的個性多,當年看一休哥的時候,感覺他出家完全是被黑惡勢力迫害的,可憐死了,看了這本書才明白,日本當年出家蔚然成風,皇帝一退位,出家,皇後妃子(日本叫女御,更衣,尚伺什麼的)皇帝一不行,也出家,貴族家的夫人啊什麼的也是死了一半,出家了一半。可我感覺咱們紅樓夢,醫葯,飲食,詩詞,服裝,建築,宗教無一不包。看了一部書,就學了一堆東西。還是中國人實在啊。
我想了一下,這就如同日本人的料理,半天上來,咱們一看,幾片魚,兩片菜,一小碗湯,但是日本人就那麼切一切。擺一擺,實在是清爽好看,日本飲食建築服飾都給人一種靜物感,線條清晰明麗,讓人感覺生命的優美與詩意,咱們的紅樓夢就是滿漢全席,美侖美煥。讓人感覺到生命的華美與滄桑。
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向讓我體會到一個字」美」,能把文章寫得如此之美,讓人感覺如在初春細雨蒙蒙中,漫步在綴滿淡紫色花朵的花徑之間,真是不錯。
從同事手中借閱豐子愷譯本的《源氏物語》已久,讀後,一副惘惘然的樣貌。雖說它屬於經典的日本古典文學,卻因中國有了絕世的《紅樓夢》,所以總覺得它份屬小兒科。加上書中語言的重復,事件的堆砌及結構的鬆散,讀後竟有大失所望之感。唯獨書中那天生容貌?麗,才華蓋世的皇子光源氏,以其風流多情的性格,在心中留下了稍可回味的東西,像甜醬一樣,能滲出一絲柔和而膩人的味道。至於書中所映射的日本思想,因自身潛力問題,加上本身對日本歷史文化不甚了解,能看出的實在不多。如果說是為了解當時日本的人文地理,風俗民情的話,單單一本《源氏物語》也是遠遠不夠的。
在物哀時代的日本,一生光鮮的源氏公子終因無法脫離慾望橫流的丑惡環境,竟沒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在皇宮貴族權利相互傾軋下,他也有過和寶玉一樣的迷惘和大起大落,但權利和諂媚的魔力,讓他只能以任性的姿態,任憑無際的黑暗吞噬自我黑夜的靈魂。而寶玉不是,寶玉能始終持續至純至美的心靈,決不容許有令人惡心的骯臟來玷污心中那份聖潔的情感,哪怕厭世出家也要維持心中這份信念!
源氏公子對女人傲慢和輕蔑的態度,並不能給他自認為完美已極的外表增添光彩,卻使一顆原本善良的心蒙上一層厚厚的塵垢,讓他在眾多情人面前根本看不懂「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的真正感情,只能隨波逐流地追尋所謂的'歡樂與幸福,到頭來卻成了他一生的空虛和痛苦。好在還有個例外的未摘花,人家用她那至誠至忠之堅持讓他在那虛假的繁華中享受一絲清新的芳香。
《源氏物語》給自我帶來的還有一絲細細的悲涼。在那樣的時代,女人總會自我給自我釀造杯具,不是屈從,便是脫離塵世,這真的很殘酷。或許作者紫式部也以前是緣於這份心緒,才會讓《源氏物語》在濫情博愛中折射出時代的杯具。
一種說不出的心結,一股寂寥悵惘之情自然也就裊繞於四周,久久散之不開……
現在很多文藝小清新喜歡用「物語」這個詞,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詞其實是日本的舶來品,而且跟日本的古典文學有很大關系。
在日本文學史上,有著這樣一部據說足以和我國《紅樓夢》相比肩的書,號稱是日本的《紅樓夢》。這本書對日本的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是日本古典文學高峰,它就是傳說中的《源氏物語》。
這部85萬字的大部頭小說,描寫了日本平安時代的風貌,反映了當時的宮廷生活。不過,具體反映了什麼樣的宮廷生活呢?這可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沒想到竟然是這么污,污的辣眼睛!
小說的一開始講的是一個老皇帝,跟自己的嬪妃啪,生了一個叫光君的白胖小子,這小子就是故事的主角。生完孩子不久嬪妃就死掉了。後來這光君越長越大,越長越漂亮,真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是個像賈寶玉那樣的俊美可愛,風流倜儻的人物。不過人家賈寶玉再風流,也不過是「意淫」,然而這個光君可就不得了了!
話說這光君年幼喪母,可能極度缺乏母愛,因此有著戀母情結。但是再有戀母情結,也總不至於做出這種事呀!他竟然同自己的後媽發生了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而且還生了個寶寶,成功給自己老爹戴上綠帽子。後來浪子回頭,娶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大臣的女兒。兩人關系不太好,而且生完孩子這大臣的女兒就又死掉了。
從此主角光君一發不可收拾,所做的禽獸之事包括但不限於:勾引大寡婦,野戰小姑娘,追求老太婆,養成萌蘿莉,推倒死對頭的妹妹,撲向尼姑庵里的修女……當然,也有一些清奇女子,不為他俊美的外表和甜蜜的言辭所感動,寧死不從。於是,在整本的小說內容之中,搞定這些姑娘就成了光君活下去的唯一動力,而搞不定這些姑娘也就成了光君活下去唯一的痛苦。
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那些跟光君瞎搞的女人,沒一個有好的下場,就連光君自己,在年老色衰之後,也被後起之帥哥給戴了個大大的綠帽子,真是大快人心!
當然,這些事情的發生,跟當時日本的社會氛圍不無關系,而且《源氏物語》這本書的意義也不止於此。想要詳細了解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化,或者仔細考察光君是如何在宮廷之中獵艷美女的同學,不妨捧起這本大部頭的名著讀上一讀,相信你一定會收獲滿滿的喲!
終於啃完《源氏物語》,所以就上豆瓣看了一下有關於這本書的書評。大家關注最多的是翻譯、結構以及倫理,我也來說說讀後感。
先說翻譯。我看的是豐子愷譯的,非常棒,要按林文月的風格,我是沒有辦法以這種高度的熱情快速地看完這本書的。口語化、生活化,帶著輕口味的閱讀感觸,一路輕松下來,毫無障礙。這種上千頁的大部頭,太過細膩、典雅的話,反而沒有辦法持續保持HiGH,落到我這種人手裡,多半是半途而棄。林文月的譯文從女性的角度來看,也許是更符合紫式部作為女性作家的行文風格,但是,再從這部書的成書時代來看,作為日本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小說之一,更多的質地還是會停留在質朴的層面上,可能故事的結構、情節設置相對來得更為成熟一點,而語言的運用,成熟度還是有待於商洽的,細膩、典雅的用詞尺度,在那個時代,是達不到林文月現有譯文的那個程度的。所以,豐版的更為接近原書。當然,豐版也被周作人等嘲諷過,但是,從大基調上來講,我更傾向於豐版。中間也有疑問,就是有許多的小詩,這個粗鄙啊,我都不忍讀之,是翻譯故意而為還是紫式部本來就這水平?如果是後者,那麼,基本可以映照關於語言成熟度的問題。(可恨的是看不懂原版,只能作若乾的猜想和推測)
再說結構。可以分成A、B兩部分來看。A與B,都是可以穿插安排。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閱讀時關於篇幅長短的疑問了。特別是源氏部分,中間的篇幅都不是很長,基本十頁之內,而到了講述薰部分,篇幅很長,段落也很長,二十幾頁,或是一個段落一整頁都講不完。而如果是B部由紫式部女兒完成的話,兩人的文風應該會有差異,但這是譯文本,沒有辦法體現出來。可惜了!
講到倫理,這是一部讓人要錯亂的小說。表姐弟、堂姐弟、叔父與侄女、兒子與繼母、loli戀。按今人的眼光來看,不瘋才怪!從一開始我就對此疑問頗多,但看到那個時代的特點,這些是可以被理解的,時代再往後到武士時期,那種倫理的禁痼才是最為悲慘的。無論是開放時期還是封閉時期,中間的受害者永遠是女性。女性的出路只有兩條,要不就是認同並屈服於社會倫理觀念,要不選擇遠離,但這種遠離,不是死亡就是出家,沒有更多的出路可走。比如空蟬,她有勇氣拒絕源氏,但是,她唯一可選的只能以出家來保護自己。再比如浮舟,擺脫niou(文字無法打出來)皇子和薰兩人之間的糾纏,她只能選死亡,而當她被救之後,也沒有辦法獲得新的生活,最終也只能也出家苟活於世,本來她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是,似乎那個人際圈子就那個大,兜兜轉轉之間,還是被發現她的存在。那個六條妃子,怨念只能以極端的方式來消解,這個女人是一個愛情的悲劇。
中途,我還特意去看了《源氏物語》的電影,因為看書時,特別是服裝與發式、居住環境等都無法對應起來,引不起共鳴。有了影象的印證之後,漸漸可以對版起來了,膝行、便服、前驅。宮廷斗爭、政治事件等只是略微談到,那個時代總體來說應該是一個平安的朝代,所以貴族們有時間開發房地產、促進休閑娛樂、推動潮流指向,建設二奶三奶等等。
匆匆看完,也沒來得及細嚼,大概就如此,有新的體悟,再來談。
人生不如意之事真多。
終於看完《源氏物語》。因為看得仔細,所以長久了才看完。作者神神叨叨了一千多頁,看到最後我只記得紫夫人之死和浮舟之死。特別浮舟之投水自盡,讓人心情壓抑,幾乎透不過氣來。真個是滿紙荒唐言,一紙心酸淚了。
人說,《源氏物語》是日本的紅樓夢,信夫。
人寄生於天地之間,猶如蜉蝣之短促微茫,誠如杜甫所嘆「艱難苦恨繁霜鬢」,這樣想來,人生真沒意思啊。
看源氏物語的時候,曾跟老公講過讀後感,無非是一些悲觀厭世的情緒吧。之後,見我還是常常捧了這書讀得仔細,他常常不以為然,苦口婆心的勸我不要讀這使人精神萎靡之文字。確實,對於我,它應該是一劑毒葯吧。所不同的是,文中一大堆人物的出家,特別是源氏和薰君的厭世,對我的影響,卻是深感人生之短促無聊,但人生也是深可留戀。我看見一些人,特別是自己親近的親戚,為了生活忙忙碌碌,艱苦度日,就沒完沒了的替他們難過,卻又無能為力,唉,真是何苦來啊。
小人物就是這樣,命運掌握在別人的手裡。然而,哭,還是笑,應該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總是要人去適應環境,而壞境永遠不可能遷就某人。世上應該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記得以前很喜歡打牌。有一個人,他特別喜歡怨天尤人。只要上手的牌很臭,他就沒完沒了的唉聲嘆氣,大呼小叫,有時甚至破罐破摔,胡亂出牌。和他搭檔的年輕人說,上手的牌,那肯定是不可能改變了,現在要潛心考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出好手上的牌,心浮氣躁又有何益呢,那畢竟是於事無補的呀。我不知道別人是否留意了,但我卻常常記得這話,甚而把它奉若真理。
世事紛繁,不如意者常八。一個人也要扮演多種角色。最重要的,是要盡量帶給身邊的人,特別是親愛的人舒心的笑臉。要能如此,首先自己就要先開心的笑起來啊。
現在我沒笑。沒能笑起來。但是相信我,拿起電話的時候,首先我肯定能給媽媽一串笑聲;老公回來的時候,我肯定能高興的喊道開飯開飯;孩子回來的時候,我肯定飛一般的下去開門。
我希望,真能如此。
《源氏物語》是日本平安時期女作家紫式部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它對於日本文學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同時,它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源氏物語》通過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展現了日本平安時期廣大的生活畫卷,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在《源氏物語》中,紫式部塑造了眾多典型的女性形象,有天真溫馴的夕顏、熱情率真的朧月夜、熱情執著的六條妃子……其中,紫式部最精心刻畫的要數賢淑溫良、寬容忍讓的紫姬。出身高貴、姿容艷麗、多才多藝、溫柔敦厚、寬容忍讓紫姬成為日本封建貴族男子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但就其自身命運而言,她卻是一個沒有自我的悲劇形象。在以光源氏為代表的日本封建貴族男子的眼裡,紫姬是完美無缺的。她出身高貴,擁有皇室血統。日本封建時代的婚姻較為看重女子的出身,當時人們認為出身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教養、氣質。左馬頭在雨夜品評時就說:「家世高貴、聲望隆重之家,教養出來的女兒才貌雙全,是當然的事。」因此紫姬的皇族血統也是她成為封建貴族男子眼中「完美女人」的一個重要條件。紫姬是個美人,而且是個舉世無雙的美人。不論古今中外,完美的女性形象都具有艷麗的姿容。在第二十八回《朔風》中,紫式部借夕霧的眼光來形容紫姬,她「氣度高雅,容顏清麗,似有幽香逼人。教人看了,聯想起春晨亂開在雲霞之間的美麗的山櫻。嬌艷之色四散洋溢……」。作者將她比作日本的百花之首櫻花,足見其國色天姿。紫姬的多才多藝也是她成為完美女性的條件之一。紫姬的詩作尤為出色,而且擅長琴藝。
在第七回《紅葉賀》中對於紫姬有這樣一段描述「無論何等困難的曲調,只要教過一遍,便自會彈」。在第三十四回《新菜》中,紫姬充分展示了其精湛的琴藝,夕霧也驚嘆紫姬的琴藝,「覺得爪音親切可愛,反撥之音也異常新穎悅耳。其繁華熱鬧,並不亞於以此為正業的專家的大規模表演,想不到和琴也有這等美妙的彈法」。紫姬的才能不僅僅體現在琴和詩上面,在理家方面,紫姬同樣具有卓越的才能。源氏在被貶至須磨時,「自侍從人等以至萬端事務,都託付紫姬掌管,領地內庄園、牧場以及各處領地的契券,亦皆交與紫姬保藏」(第十二回《須磨》),由此可見,紫姬具有很強的理家才能,否則源氏不可能如此放心地將這么多重要的事務交與紫姬管理。源氏在迎娶三公主時,紫姬盡心幫源氏料理,十分妥當。源氏公子也曾贊嘆紫姬說:「此人事事擅長,使我稱心如意。」對於源氏來說,紫姬最吸引他的則是溫柔敦厚、溫馴賢淑,以及寬容忍讓。紫姬對源氏是無條件的順從。源氏因與朧夜月戀情暴露而被貶至須磨,紫姬不但不去計較,還為他掌管家中大小事務。源氏給紫姬寫信坦承自己與明石姬的私情,紫姬在回信中卻表現大方,不予介懷。面對源氏和明石姬的女兒,紫姬承擔起撫養義務,竭盡全力地照顧明石小女公,後來明石小女公對紫姬竟然比生母明石姬還要信任、依賴。面對源氏迎娶三公主,紫姬雖不高興卻不形於色,和源氏公子一起准備迎接,事無巨細,都料理得十分周到,並親切地對待三公主,使外面流傳的關於源氏家中將不得安寧的謠言逐漸熄滅。
正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促使我想要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各方面都優異的現代女性。我相信,通過我自己的不斷努力學習,我會取得這樣優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