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阮玲玉》影評
這是一部令人心酸的電影,從頭到尾,用她的美麗,她的內斂,吸引著我們,最後卻毫不留情地把她一個人孤零零放在花叢里,花兒的凋謝亦比不過她如流星般的消逝。所以,十幾年前,我看到結局時,哭得控制不住自己——而今天,再多看幾十遍還是不變的心酸。 阮玲玉的故事,因為確有其人,不由得讓人更加扼腕,痛惜。痴心不過阮玲玉。她的生命中走過三個男人,卻沒有一個可以託付終身,甚至連一時的安樂都享受不到。最後,為了擺脫世間的冷遇與不平,她選擇了自絕,從此再不相干,了卻紅塵一切恩怨。可惜,可憐。為什麼不退一步,也許一切都可以重來。 當年看這部電影,只覺得「香艷無比」,還有其中的對白,廣東話,上海話,國語,英語。對我來說,其中以上海話最難懂。可是阮玲玉是屬於上海的,一直到死都是上海的。後來我也去了上海,發現那裡實在是個魔法般的城市,可以用兩個月磨去我所有的陋習,也可以用它的美麗激發我前所未有的學習慾望。在上海,就算什麼都沒有,也決不能放棄向上爬的鬥志。 那時候寫給媽媽的信,都被她珍藏至今,她一直認為那時候的我是最積極的。上海於我,是個十年前的舊夢。無論我走到哪裡,都無法俾睨這個城市,因為它給我的挫折太過深刻。 阮玲玉選擇了3月7日離世,實在是因為她覺得已無路可退。前任男友張達民和小報記者聯合造謠,說她和現任男友,且是有婦之夫的茶葉商人唐季珊為「通姦」之罪。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並且張達民還把阮玲玉告上法庭,目的不在勝訴與否,而是要她丟盡顏面,再無法登上大銀幕見人。也許是因為得不到而生恨報復,也許是為了勒索更多的錢財,也許僅僅是遭人利用,可是他真的是逼死了她——這換不回的生命,或許他也會傷心?恩將仇報也罷,恬不知恥也罷,我們只能看見他心底的嫉妒。。。深到不見底的嫉妒。狠毒的人往往先是對自己絕望,然後如孤魂野鬼用自己的那份孤獨再去渲染其他無辜的人。不過臨到了,他還是一個人,一個人恨,一個人死。 阮玲玉知道已有新歡(梁賽珍)的唐季珊不能保護她,絕望中曾去探訪導演<新女性>的蔡楚生,希望他能帶著自己遠離上海這個是非之地,可是被他輕描淡寫地避過,她沒有再說一句話,只是起身,離開。。。留下他在那裡悵惘。葬禮上哭得最傷心的,也是他——可是太晚了。 傳奇里的女子,總是離開的太過突然,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她們消逝,卻不能改變什麼。阮玲玉也同樣走得突然,可是她是把微笑留下才走的,足見她的善良。許多年過去的今天,她的故事還在感動著我們,還是想要望著她的照片,不變的美麗,不變的淺笑嫣然。
⑵ 電影《阮玲玉》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我覺得電影《阮玲玉》講述了三十年代,有追星族,而且痴心還遠甚於今朝。為阮玲玉著迷的人何止千萬。阮玲玉有一隻小藤箱 ,裡面裝滿了青年男子對她吹捧甚至求愛的信,她既不加以嘲笑,更不忍心將這些痴心人的 信撕毀,就把它們藏在這藤箱里,上面加了把鎖,還貼了一張紙,寫著「小孩子的信」。阮玲玉一出生,她的父親就被女兒的美麗深深折服。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阮玲玉二十五年的短暫生命中,第一個為她傾倒的是父親。
此時唐季珊的虛偽和狠心也暴露著。兩人男人不顧阮玲玉的感受,不斷在報紙上相互控告,事情鬧上法庭,阮玲玉將獨自站在被告席上聆聽判決。她在遺書中寫道:「……人們一定以為我畏罪?其實我何罪可畏,我不可很悔該不應該做你們兩人的爭奪品……」? 阮玲玉死了,帶走的是對塵世的眷戀。所以現在人們覺得她帶不走的是人們對她的美麗的回憶。
⑶ 觀《阮玲玉》《蕭紅》有感
《阮玲玉》拍攝方法極其特別,類似紀錄片和電影和合體。《蕭紅》就是關於蕭紅的一個文藝電影。
⑷ 阮玲玉這部電影的800字故事梗概
阮玲玉原名阮鳳根,1910年4月26日生於上海,祖籍廣東中山縣(南朗左步頭村)。她父親早逝,母親做傭工供養她。1918年,她就讀上海崇德女校,取學名玲玉。1926年,她迫於生計而輟學,同年報考明星影業公司,獲導演卜萬蒼賞識,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1930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主演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春夢》,扮演妓女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
《神女》導演吳永剛曾用「感光最快的膠片」作比喻,贊譽阮玲玉的演技。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壇上,阮玲玉以重拍次數最少而成為導演們樂於起用的演員。她還使觀眾「每片必看」,因而成為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
阮玲玉從事演員工作不到十年,卻創造了不同階層、不同命運、不同性格的婦女形象。
在處女作《掛名夫妻》里,她塑造了舊社會的弱女子形象;在《情慾寶鑒》、《故都春夢》、《桃花泣血記》、《玉堂春》、《神女》等片里,她塑造了受盡豪紳闊少、流氓惡霸的玩弄和壓榨的風塵女子形象;在《野草閑花》里,她塑造了為爭取婚姻自由,打破傳統思想的少女形象;在《新女性》和《三個摩登女性》里,她塑造了知識婦女的形象。她演出的人物大多身世悲慘,經歷坎坷,屢遭磨難而奮斗不息,雖然最終都是以自殺、出家、入獄、慘死為結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純潔美好的心靈。
阮玲玉的遭遇與她主演的角色一樣不幸。她十六歲結識了母親幫佣的少東家張達民,傾心相許而與之結合,可是婚姻生活卻並不快樂(部分人說是同居,未正式結婚)。1933年,阮玲玉與張達民分開,後與茶商唐季珊同居,不久又發現被唐季珊玩弄了。她曾對朋友說:「張達民把我當作搖錢樹,唐季珊把我當作專利品,他們都不懂得什麼是愛情。」
1935年春,《新女性》上映後,阮玲玉主演的人物頗受輿論非議,私生活亦被曝光。此時,張達民否認與阮玲玉訂有離婚協議,向法院上訴,誣告唐季珊,法院遂定於3月9日傳訊阮玲玉。阮玲玉深感壓力,於3月8日服毒自殺,享年僅二十五歲。
阮玲玉死前寫下遺書,內容是:
我不死不能明我冤,我現在死了,總可以如他心願,你雖不殺伯仁,伯仁由你而死,張達民我看你怎樣逃得過這個輿論。你現在總可以不能再誣害唐季珊,因為你已害死了我啊!我現在一死,人們一定以為我是畏罪,其實我何罪可畏?因為我對於張達民沒有一樣有對他不住的地方,別的姑且勿論,就拿我和他臨脫離同居的時候,還每月給他一百元,這不是空口說的話,是有憑據和收條的。可是,他恩將仇報,以冤來報德,更加以外界不明,還以為我對他不住。唉!那有什麼法子想呢?想之又想,惟有一死了之罷。唉!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還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罷了
求採納
⑸ 看完電影《阮玲玉》,你有什麼感觸
我覺得看完《阮玲玉》,人言可畏,其實她有何罪何畏。在家待著無聊時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前對阮玲玉沒有了解,完全沖著曼神去看的,看完之後被張曼玉的演繹震撼了,以前只知道青霞英姿颯爽,現在才知道曼玉眼波流轉中盡是風情。
而曼玉演繹出來的阮玲玉是戲中戲,曼玉的演技把阮玲玉演的更加傳神。陳燕燕說聽聞阮玲玉畫眉毛要一個小時,阮答曰「我在黑龍江的時候畫眉毛要兩個小時」,可見阮對生活對事業認真的態度。就像《霸王別姬》里的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所以可見阮玲玉用心走近角色,一旦入戲便久久不能走出。讓人記憶猶新,緩緩不能忘記。
⑹ 《阮玲玉》阮玲玉的悲慘遭遇是否讓你泛起了淚目
阮玲玉一生中飾演的主要角色基本都是悲劇人物,這些演繹經歷,是不是無形中滲透入她的人格,最後促使她以悲劇結束人生呢?不得而知。由於多部影片都已失傳,因此動態的影像資料是非常珍貴的,將它穿插與影片中,讓人能夠一次次回顧阮玲玉的風貌,那個動盪年代的斑駁影像里,是一個奇女子的一顰一笑,一切看來恍如隔世,更產生一種傳奇性,她是如此鮮活生動,卻早已離開人世,同時也表現了影片對還原真實的忠實度,張曼玉對許多阮玲玉的影片鏡頭作了還原,演繹相當到位,她不但演出了阮玲玉的傳奇,也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傳奇作品,如今,這依舊是張曼玉最具代表的實力大作。這部分很特殊,加深了影片的紀實性標志,探討的話題並不冷僻,全是觀眾和常人會念及的問題,比如蔡楚生這個人到底如何?張達明這個人到底如何?這些探討,豐富了影片的內容,將許多不能攝入電影的畫外之音都囊括進去了,尤其是對阮玲玉的三個男人的探討,填補了影片對感情部分的淡然處理,至於最後對阮玲玉本身的探討,則更有意義,她為什麼會自殺?因為她是個非常嚴肅看待人生的女性,做不到冷酷的機敏,這為她的死做了更廣泛的註解,縱然她的輕生有時代的因素,但若她能做到冷酷而機敏,也未嘗不會有活路,這樣的女性,那個時代也依舊存在,但那根本不是阮玲玉的行事風格,歸根結底,軟弱的背後是多情與善良,就如她在飾演受害女性時的招牌動作:無語問蒼天,面對受到的困難,她不會責怪誰、反抗誰,而是默默承受,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⑺ 《阮玲玉》到底值不值得看呢
影片對三段感情糾葛處理的非常淡然和簡潔,幾乎讓人感覺是不願意在此多作著墨,體現出對阮玲玉的一種極大尊重:她不是靠販賣私生活博取眼球的演員!如果不是因為三段感情糾葛最終引發了阮玲玉的死亡,也許影片會處理的更為單薄。其實,就現代的眼光來說,是很難理解為了一樁風流案的揭露,而去尋死的,不就是媒體的報道、路人的側目么?其實這從另一個層面體現了,阮玲玉作為當時的新興職場女性,思想上依舊是封建禁錮的,這樣牽涉桃色的流言蜚語,對舊式的女性猶如一把插入心臟的尖刀,同時阮玲玉求助無門時,會一下軟弱到輕生,而不是選擇堅強面對,體現了當時的職業婦女即便經濟獨立,伴隨著的仍是精神的不獨立,面對困境,她們還是習慣性的貪點依賴、貪點愛,而三個男人皆不是有肩膀的大男人,可以說阮玲玉一生都愛錯男人,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悲劇,如今的演藝圈,哪個女星還會為了這點事情去自殺呢?惋惜!
⑻ 電影《阮玲玉》中,阮玲玉的內心是有多壓抑
我感覺阮玲玉主要是遇人不淑,感情受挫,阮玲玉自身性格又敏感,從小苦出身,只想尋求一點依賴,但是三個男人,哪個都是自私自利,感情得不到寄託。阮幼時家境不好,後嫁給第一任丈夫張達民,張是個紈絝子弟,全家靠阮玲玉拍戲養活,唐季珊出現在阮玲玉最需要幫助的時刻,唐還給阮買了一套三層的小洋房
阮當時的電影,演的大多是一些地位地下,人生凄慘,性情哀愁柔順的女性角色,阮能把她們演活,離不開她自身的經歷,從《三個摩登女性》到《神女》,阮在民國電影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個人覺得原因是性格軟弱的阮玲玉不堪兩個無賴渣男的欺凌,最終選擇自殺逃避。
⑼ 看完電影《阮玲玉》,你怎樣看「人言可畏」這四個字
我認為阮玲玉的人生遭遇確實是一種很大的悲哀。幾年來,在張達民的陰影籠罩下,阮玲玉壓抑痛苦地生活,分開之後還要每個月付給他一百元生活費,後來又遇到唐季珊這樣一位善於偽裝的虛假的人。但即使是虛情假意,對阮玲玉這樣缺愛的人也曾有過慰藉。
現在來看不可謂不傳奇!阮玲玉是民國時期的一代影後,但她的影視大多都是悲傷的,有人說,阮玲玉身上的「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讓我們更加確信,在她的諸多影視作品中,大多悲傷都是來源於她自身,但卻跟電影素材一拍即合。在我看來及幾字可以說明「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⑽ 阮玲玉的影評
阮玲玉作為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最知名的女明星之一,時至今日仍然是中國女星當中的楷模,在她生前人們就對這位外表光鮮的明星的私生活頗多議論,阮玲玉在死前留下的「人言可畏」更是讓人觸目驚心!作為在香港長大並曾在英國生活過得張曼玉來說,要如何演繹這位中國新女性的傑出代表可以說是對張曼玉演技的一大挑戰。人們普遍認為這位外形甜美,長相摩登,以往給人以花瓶印象的張曼玉很難將阮玲玉演繹到位。
影片在回顧了阮玲玉生前拍過的一些經典影片,以及采訪了一些當時還健在的與阮玲玉有交契的當事人,讓觀眾對於這位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人物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影片的另一個中心話題自然是圍繞著阮玲玉與張達民和唐季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再現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舊上海的社會風貌。
從某種角度看,張曼玉和阮玲玉有著一些相似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她們的名字都含有「玉」字。張曼玉和阮玲玉剛出道的時候都是以演花瓶角色為主,阮玲玉在加入聯華之後才開始演一些有挑戰性的人物,而觀眾在八十年代對張曼玉的印象似乎也主要是她在成龍電影里扮演的花瓶角色。可以說,張曼玉的演技第一次取得重大突破,讓大家記住的銀幕形象就是阮玲玉這一角色,張曼玉也憑借對阮玲玉的完美詮釋摘取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和香港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的「雙料影後」,成為華語影壇受人矚目的演藝巨星!
當結尾主題曲《葬心》唱響時,相信很多觀眾都已經被阮玲玉看似風光,實則充滿坎坷的短暫一生唏噓不已。阮玲玉一生與張達民的婚姻破裂,又與唐季珊同居,還曾與蔡楚生之間有過一段微妙的情愫。無論如何,阮玲玉都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新女性,她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即使在感情方面,張曼玉與阮玲玉也有相似的地方,兩人都是敢愛敢恨的女人。張曼玉曾經與著名導演爾冬升有過一段時間的戀愛,後來又與一位法國導演結婚,後離異,目前的男友是位德國建築設計師。或許,我們在最後不得不由衷的贊嘆一句時代不同了,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