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霍巴利王
最近因為阿米爾汗而對印度電影情有獨鍾,當然真實原因是,印度電影給我了一種歌舞劇的印象,唯美,熱情,富有感染力!於是我懷著期待的心情,走進了《巴霍巴利王2:終結》的劇場。
不出所料,巴霍巴利沒有辜負我歌舞劇的定位,開場就是一段悠長震撼心靈的吟唱,敘述了一段神話故事,而隨著劇情的逐漸展開,大家也明白了這段神話的真相。在一個富饒的國度有一位英勇善戰的王子,這位王子就是我們的主角巴霍巴利。作為掌權太後的養子,巴霍巴利有一位哥哥,他的哥哥是太後的親生兒子,但巴霍巴利在人民和太後心中塑造了完美的形象,於是太後決定傳位於巴霍巴利。哪怕他的皇子哥哥心生不滿,巴霍巴利受到各方支持似乎將穩坐皇位,直到一次巴霍巴利外出歷練。
在歷練途中,巴霍巴利和他母親的隨從也是他的叔叔發現有一行隊伍受到了強盜的攻擊,暗中觀察的兩人發現坐在轎子中的美女身手矯健,竟然幾下將強盜打跑,而巴霍巴利也一見傾心,沉醉在美女的身姿中不可自拔。叔叔一見立馬發揮出神助攻的能力,向美女表示自己的侄子之所以沒有救駕是因為從小痴傻,也沒有任何武力值所以請美女教教他,於是二人隨著這位美女回到了她的國家,從而發現這是位公主並留在了宮中。巴霍巴利裝傻充愣接近公主的同時,他的哥哥收到了手下送來的消息:巴霍巴利愛上了一位公主。哥哥腦筋一轉立馬找到太後並表示自己愛上了一位公主非她不可,作為王位的補償,太後欣然同意並作下承諾立馬派人請公主來和親。正值公主的國家遭遇外患,巴霍巴利挺身而出顯露出真正的實力,運用聰明才智與一人打一軍隊的實力拯救了所有人,卻也暴露了身份。公主本不想被當作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和親對象,但在巴霍巴利保證將守護她的尊嚴後與其前往和親。
令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太後屬意的和親對象是哥哥而非主角巴霍巴利,還在巴霍巴利表示守護公主後嚴詞表示他必須皇位和公主二選一。巴霍巴利遵守諾言和公主被逐出了王宮,並在哥哥的登基大典上作為將軍承諾會依舊守護所有人民,他的威望之重令哥哥心懷妒忌,便想方設法將其除去。
巴霍巴利哪怕被哥哥趕出了皇宮在百姓間依舊受人敬仰,而公主此時也懷上了他們的孩子。哥哥作為國王故意做出一副被巴霍巴利指使人偷襲的假象,逼迫太後做出殺掉自己兒子的決定。她命令自己的隨從也是巴霍巴利的叔叔去接近主人公,並趁其不備給出最後一劍,萬人景仰的神終於被退下神壇也被國王踩在了腳下。得知真相後的太後悲痛欲絕,拼著生命危險將巴霍巴利與公主的兒子送出了這片土地,而公主則不幸被國王囚禁長達二十餘年。
最終太後曾經的隨從找到他們的兒子道出了事情的始末,年輕人為了水深火熱中的人民與自己的父母踏上了戰爭的道路,最終用他同他父親一般的智慧擊敗了自己的叔叔成為了新一代的國王為自己的父母報仇雪恨,這篇神話故事也到此結束。
整部電影最令我感到震驚的是作為主角的巴霍巴利竟然在後半段被殺死,這在其他文學作品裡是幾乎從未出現過的,主角死後故事並未結束,而是繼續演繹下去給了人們一個並不圓滿但看似圓滿的結局。這部電影也充斥著濃郁的印度風情,盡管是一個架空的世界,但人們的衣著打扮行事風格無處不給人一種異國的體驗,而在巴霍巴利與公主回到故土准備結親時,兩人在船上也呈現了一出絕妙的事歌舞,戀愛中的甜膩感撲面而來。
盡管電影後半段打鬥過多,失去了主角的劇情似乎並不盡如人意,但前半段的講述不得不令人驚嘆,無論是太後舉著火盆繞城三周時的冷靜,巴霍巴利與公主相遇時的一見鍾情,還是哥哥登上皇位時民眾對主角的呼喊,都讓人感到振奮人心無法自拔。或許在空閑之餘我也會去一睹這部電影前傳的風采,因為它令我意識到印度電影不僅僅有三傻大鬧寶萊塢和摔跤吧爸爸,他們還有很多很多值得人發掘學習的精彩作品。
2. 《巴霍巴利王》這部電影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主要講了巴霍巴利在加冕典禮之前太後交給他的最後一項任務是游歷王國,體察民間疾苦,在途中(前)巴霍巴利偶遇提婆犀那公主便一見鍾情,開啟了差不多四十分鍾的撩妹之路。。轉折從此開始,又開啟了一個多小時的娓娓道來,介紹(前)巴霍巴利回國之後,形勢陡然巨變,如何被陷害丟了王位,被太後驅逐出皇室,雖然一如既往地深受國民愛戴,但還是好人命短被人陷害最後死了(真是揪心)最後的三十分鍾(後)巴霍巴利終於開始踏上復仇奪位之路。
3. 看了《巴霍巴利王》2有什麼感想
故事和場面都比上集有很大進步,但無論宮斗還是無間道都嫌幼稚。大決戰場面各種開掛,想像力堪比《機器人之戀》。飛船回宮一段很唯美。可惜的是上集那令人驚艷的女戰士這次完全淪為龍套,大概是因為他老媽作為鐵娘子的戲份已經足夠突出了吧。
4.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
《巴霍巴利王》之於印度電影的意義,不亞於《英雄》之於中國電影
1.6億人民幣,這部印度迄今為止投資最高的電影,實在讓一票動輒國產片汗顏,無論是本片宏大的戰爭戲還是各種華麗場景的堆砌,都堪稱寶萊塢華麗風的登峰造極之作,猶有當年的《英雄》之風,but本片的bug也真是相當的明顯。
5. 史詩電影《巴霍巴利王》觀影指南
前不久我偶然在央視六套看到一部印度電影。和以往歌頌愛情或反映現實的題材不同,這是一部史詩電影。
說起來我看過的上一部史詩電影是不知何時的一部關於特洛依木馬的電影,當時只是抱著重溫童年那些和《奧林匹斯星傳》相關的回憶的想法,但是故事太過血腥寫實,除了兩位英雄男主的惺惺相惜之外,我對該影片並沒有其他深刻的記憶。從那之後,不論是史詩,還是史詩題材的電影電視都很難再引起我的興趣。這恐怕也是史詩題材的一個硬傷,很多人因為無法與其他文化產生共鳴,或者對其稍有理解的觀眾抱有獨特的個人期待,總會從各種角度質疑作品。有的人質疑這部作品在各大平台的評分過高,有的人反而會覺得低了,評分本來就是具有個體差異的事情,我們所看到的數值不過是取了它的平均值,讓分數看起來盡可能中庸,盡可能均衡,讓人不要沉浸在自己的意識中。
作為史詩類作品對製作團隊的要求理應是相當嚴格的,一個不慎損害了神話英雄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地位,後果一定是相當可怕的。但是如果足夠好,也是會有姣好的回報,所以大多傳奇神話作品難免「無妄之災」,最終紛紛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快消品。
神話的影視化無非是將口口相傳的故事可視化,而能列為史詩,它便意義非凡。本土看的是英雄本人帶給他們的震撼和感動,這個越是從小聽他們的故事長大的人越能理解人物的內核。所以史詩作品出了國外影響力會自然削減,我們來看只是圖個好看罷了。這一部電影難免會有人吐槽其中誇張的力量和特效,但是簡單粗暴地把史詩等同於寫實未免刻薄偏頗。就好比有個外國人看完三國演義發出類似的感嘆。史詩本來就是個人英雄主義(不是貶義)的延伸,以戰爭為背景,壯烈而讓人動容。還有一點,說起來你可能不信,除了少數民族的同胞們傳承下來的史詩,我們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史詩的。
在這部影片影片中自然會有很多晦澀難懂的象徵,如果真想看懂其中的奧妙,這里也是不能給出翔實的解答的。
不想被大量劇透的正在快速閱覽本文的你請拖到最後往回看,以〔〕為標識。
以下是全部故事八分詳細的陳述:
(作者記名廢,以下會用大多數人都能看懂,而我也方便講述的方式記錄:巴霍巴利王是關於兩代的故事,以下簡稱第二代和第三代,第三代是真正意義上的王。但是故事相對而言還是第二代的精彩程度更勝一籌。主要配角有二代兄(二代堂哥:巴拉),一代兄(摩喜施末底開國國王的兄長,二代巴霍的叔叔),公主(二代妻,三代母,他國公主:提婆犀那),王後(一代兄妻,二代兄母,三代祖母:希瓦伽米),老奴叔(二代稱之為叔叔,三代稱之為爺爺:卡塔帕),大表哥(公主表哥兼他國國王),現在就看不懂了?不要緊,下面我會說明。)
和特洛依的故事不同,巴霍巴利沒有復雜冗長的前情提要,但如果想要了解完整的故事是無論如何要把兩部都看了的,而先看哪一部似乎都不會影響觀眾對故事的理解。
為了便於各位理解,我首先按順序從頭到尾講一遍,再按《開端》《終結》分理一遍。
這個故事講的是:
第一代巴霍巴利繼位之後為人民帶來久違的太平。但實際應該繼位的其實是他的哥哥(一代兄),他一直以左手殘疾為自己痛失皇位的緣由,不能承認自己弟弟的優秀。(這種擁有對抗心理的人設順承到他兒子的身上。)
可惜第一代英年早逝,而他的妻子(真.王後)也在分娩第二代巴霍巴利時死亡,是第一代巴霍巴利的廢柴哥哥(一代兄)的妻子(「王後」)接下了國王的擔子,將第二代和自己的親生兒子(二代兄)無差別撫養長大。並且給予他們平等的繼承王位的機會。
至於這里王後為什麼「破了相」(下圖就是霸氣的王後)?那是政變者的鮮血,第一代夫妻雙雙死後,國家無主,空檔期間(一代妃才剛去世)引來為官者的覬覦。而王後抱著自己的兒子不動聲色地與政變者對峙,對方被反間,政變失敗後惱羞成怒,王後趕在敵人殺她之前反殺敵人,還留下了:「這就是權術」的霸氣台詞。試問天下誰主?!反正不能是廢柴一代兄。這里正式宣告王後統治地位的形成。
從小第二代就展現出親民、善良、孝愛和守禮,和哥哥完全不同的養成路線。但是王後的教養是無差別的,長成什麼樣都是自己的選擇。
兩人競爭王位的時候到了。王後經常讓二人比賽來決定誰是王誰是將。
一次追捕間諜的任務中,間諜選擇了跳崖,第二代眼疾手快,將繩子的一頭拋給了哥哥,自己抓著另一頭跳下去追捕間諜。這個時候哥哥的陰毒狡猾就體現了出來:他眼看著繩子的尾巴從自己的手中飛出去。但是英雄成為大英雄之前是不會這么輕易死掉的,那條繩子的末端卡在了一顆大石頭上,正在他打算弄碎石頭任由自己的弟弟和間諜同歸於盡,其他的追兵同時趕到,他趕忙擺出一副兄恭弟愛的樣子,把他打算殺掉的第二代從懸崖邊上拉了回來。事後還與第二代對上信任(?)的目光。
之後真正決定二人誰成為國王的戰役到來了。砍下敵首的腦袋的人才會成為王。
二人的區別在這一戰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第二代有勇有謀又善良又仁愛,而他的哥哥只有匹夫之勇。
出征前,提出有效戰術的第二代比哥哥多了謀,敢於初戰試煉也是藝高人膽大。分配戰備時,是一代兄分配的,他自然把最好的都給了親兒子,給二代的只是些攻城的器械,他只能靠智慧好好利用這些東西。祭天時,親自砍殺牲畜的二代兄比以自己的血祭天的第二代少了善良。戰場上,將俘虜和敵人一同殺死的哥哥比救下俘虜殺死敵人的第二代少了仁愛和智謀。盡管最後哥哥搶下了弟弟的人頭,但也早讓王後有了斷決。
綜合他們的表現,王後說「能殺死一百個人的是勇士,而只要能救下一個人就是神。」雖然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攻破了敵人,還順利搶下了敵首的人頭。但依舊不如胸懷百姓的巴霍巴利第二代。
能贏得戰爭的人當將軍,而能讓人民感到安全幸福的,才更適合當國王。
這只是開端的結尾,王還沒有加冕,但已是人民心中的神。
(看到這里的各位可以休息一下,以下內容是另一個節點。)
之後第二代和王後最忠實的奴隸——老奴叔(因為看著二代長大,二代也和他親近,叫他做「叔叔」)去別國游歷,臨走還得到王後在他回來後就給他一位公主的許諾。
就在游歷期間,他偶然遇到了讓他怦然心動的公主,很巧的是這位公主與王後有著異曲同工的相似之處。
第二代扮作普通人以下的人混在公主身邊,加上老奴叔幾次助攻,他和公主有了路人以上的交情。期間隱形的互動也很美好,不做贅述。
之後敵人入侵公主所在的國家,第二代才暴露了身份,並且激發了公主的表哥——稍微無能的國王「大表哥」的隱藏力量,而在此役中和他結下了深刻的友誼。
第二代與大表哥對峙時發現了他的天賦力量(史詩里天賦很重要),在危急時刻拋下一把自己的短刀(請記住這把短刀)給大表哥自保並保護他身後的女人,自己去救公主了。大表哥挨了兩刀後一個巧合見到敵人的血後,潛力解放,從一個連木樁都砍不開的庸人,變成可以打虎送皮給妹妹的俊手。
唉呀!有一件重要的是還沒有說。
第二代的哥哥可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而且足夠陰險。
王後把王位給了巴霍巴利後,一直對自己的兒子抱有歉意。賞賜金銀財寶給他兒子(二代兄)作安慰,他兒子表示自己不是小氣的人,還拒絕了母親的賞賜。(這就是為什麼拒絕實物賞賜的功臣應該被殺掉的原因,他想要的更多。)
一路追蹤弟弟的二代兄得知第二代有了心上人,又看到人家公主的畫像就情不自禁,和王後表明心意。二代兄確實對公主一見鍾情,但依舊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結合囚禁情節來看,這是一場三角戀,巴拉是單向的那個。)
王後本來就想要補償一下自己的親生兒子,好不容易等到他開口,就手手相對發了誓:我一定會讓你娶到她。
flag立下之後,王後就派人去提親了。公主不答應,還罵二代兄是躲在母親身後讓別人來提親的膽小鬼。
可是聽到消息的老奴叔以為這是第二代的婚事,把迎取和拒婚的消息都告訴了第二代。
「對我來說這兩個都是好消息,她拒絕的是那個我,是因為她喜歡上了這個我。」
後來他們的護國之戰剛剛結束,他才和公主互通了心意,就收到了王後因為拒婚要求正好在當地的第二代把公主抓回去。第二代為表心意也與公主立誓絕對會保護她。嬌傲的公主最後是以他的同伴的身份回到了他的國家。
但因為這個惡毒的誤會,第二代在王位和公主之間必須做出選擇。總不能哥哥什麼都沒有對吧?(永遠正確的王後人設開始崩塌)
第二代當然選了公主,所以他成了將軍還在哥哥的加冕儀式上為他開道。但是百姓的呼聲仍然全部都是屬於第二代的。仇恨在他哥哥的心中生根發芽,當然二代兄之前心理就不是很健康。
第二代的貶降之路還遠沒結束。
因為公主砍下了一個意圖非常不幹凈的檢察員的手指,而被帶到了已經成為國王的二代兄和王後面前,進行審判。第二代趕來時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當場砍下來那個人的頭。(你永遠不知道一個護妻狂魔可以這么帥!)
但也因為這件事情他和公主都被逐出了皇宮,成為了平民百姓,而公主也在這個時候懷孕了。雖然沒有了皇家身份,但他依舊是人們心中的神,被貶出皇宮之後反而和人民打成了一片。
可圍在他身邊的人群中總會藏著一些險惡的人。這被前來送賀禮的大表哥看到了。一路追蹤,他終於落在了一代兄和二代兄的圈套之中:原以為自己能解救第二代,卻被利用成為光明正大地殺害第二代的理由。(前面要大家記住的短刀在這里是至關重要的「罪證」之一)
成為國王的二代兄慫恿王後殺死了第二代,動手的正是老奴叔。老奴叔的軟肋是王後:王後說「如果你不能殺掉他,我就親自動手。」老奴叔就這樣妥協了。
後來知道真相的兩位老一輩人,已經無法挽回這種局面。此時剛剛誕下第三代巴霍巴利的公主正好趕來並得知第二代已死。這時王後在趕來追問第二代情況的城下眾民面前立第三代為王,這間接廢去了二代兄的王位,可在皇宮之中,她忘記了自己已經勢單力薄。國王政變,公主虛弱,王後只得抱著第三代逃亡。
(疲憊的各位看到這里可以再休息一下,之後就是第三代的故事了,我盡量簡化)
王後帶著第三代通過一個暗道逃到了瀑布之下,並且機智的殺死了兩個追兵,可是卻不慎掉進了河裡,水淹過頭的關鍵時刻,他把第三代拖出了水面,此後保持著托舉的姿勢,也在臨死之前表示了自己的懺悔。直到第三代的養父母發現了她,在孩子被抱走之後,已經身亡的王後,她的那隻手向了瀑布上方。
在第三代的養母的堅持下並沒有打算把他送回去,而是選擇把他撫養長大,並為他取名「濕瓦」。
史詩中另一個比較重要的設定就是使命感。不論他最終流落哪裡,他都知道自己應該去往何方。所以他從小就在攀爬瀑布,可他不知道有一條暗道直通瀑布上面,因為他的養母發現那個地方之後就把那裡堵上了。直至十幾天沒有發現他的下落,他的母親才打開了那個通道。
在幻覺或者是仙女的誘惑下,他憑一己之力終於爬到了瀑布上方,而幻覺也就此消失,他也因此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並且展開了一段奇妙的追求。
然而使命和愛情不可兼得,他的心上人背負著拯救公主的任務(失敗即死),但又不願意放棄與他的愛情。
後來他才知道一位(原本是他生母的)公主被囚禁在了那個國家的廣場上,於是他承接了他心上人的任務:「你是我的人,那你的責任也是我的責任」。
保護母親的本能不僅使他保護了養母不受「神諭」的侵害(「要想讓自己的兒子聽話必須給石像澆夠一千壺水,親自完成。」第三代實在沒有辦法阻止母親就直接把石像扛到了瀑布下,這里他的非人天賦顯現),也在本能的驅使下爆發了護佑生母之心(還順手砍死了二代兄的兒子,復仇路上第一血)。
前來追趕他的老奴叔,終於認出了第三代的臉,並把他父親的英勇事跡講給他聽。而王子也因此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展開復仇。
最後,第三代殺死了堂叔(二代兄)終於登上了王位。
故事被我這么一寫真的是相當的冗長,但是講的終歸不如看的帶感。
〔不想被過度劇透的請從這里看起〕
期待大家去看一下電影。
《巴霍巴利王》因為故事梗概與《哈姆雷特》類似,而被吐槽為印度的《王子復仇記》,王後在城頭宣布第三代為王的鏡頭,也被吐槽為:「辛巴!」
但故事的講述方式和精彩的畫面表現,加上印度烙印式的風格,絕對是值得以新眼光看上一看的。不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顏值都會被拋之腦後,而選擇沉浸在美麗的畫面和跌宕的故事中。
如果以正敘方式娓娓道來,故事或許就會略顯平庸,毫不出彩。
但是這兩部影片把愛情故事和政治斗爭以及戰爭場面交叉演繹,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故事交替進行,因此沒有使影片節奏平平,缺少起伏。再加上優美動人、製作精良的歌舞表演,實在是讓人無法對這部史詩影片不上癮。
裡面的音樂恢宏大氣,出現的時間也是恰到好處。一些特效的運用也是非常地適合時宜。戰爭和打鬥中會經常出現一些慢放的鏡頭,使其變得極具觀賞性,要麼愛意濃濃,要麼震撼霸道。而歌舞表演或者節奏歡快,或者沉重恢弘,或者曼妙悠揚,配合劇情,極為震撼。我對其中幾段比較有印象的是:第三代在爬瀑布的時候受到美女的誘惑,美女如夢似幻,舞姿迷人輕盈,歌聲悠揚神秘。(末尾配圖)還有巴霍巴利的專屬bgm:既表現一個鏡頭推到了極致,又預示人物的覺醒爆發。(沒有人能在我的bgm里打敗我!)裡面大多數音樂都是經得起單曲循環的佳品,而且能夠輕易喚起觀眾對影片相關劇情的回憶。
《開端》是以第三代的成長歷程為開端,直至第三代通過他人回憶的方式了解了了不起的第二代在政治斗爭之前(也是第二代的成長歷程)的英雄故事。以講述者回憶完畢,留下懸念和一段壯烈而耐人尋味的鏡頭為結束。是兩代巴霍巴利的開端到暴發激變之前的故事。
下面是老奴叔的回憶和與第三代相遇。忠心不改,但是愚忠。不過就是讓人恨不起來,更多的應該是心疼和無奈。
《終結》則以上一部關於第二代未完的回憶為開始,直到接住上一部末尾的鏡頭,延續至上一部開頭故事之前發生的事為止,故事轉到第三代復仇現場,直至第三代加冕為王結束。
之所以說先看哪一部都可以,是因為無論如何你都會把倆部一起看完。故事是首尾接應的,不論先看哪一部都會留下未解的疑惑,是非要一起看完才會看懂,而故事也真正完滿。
以下是第三代的戀愛歷程的部分截圖,細細品味是如此的美好。
《巴霍巴利王》中唯美的鏡頭相當多,光線、色彩、動態、角度、特效……全部都是亮點。
我不能吹他「每一幀都能做壁紙」,但是在這里截一張漂亮的圖還是很容易的。
請大家趁熱食用,莫等白了頭,空悲切。
感謝從頭看到尾的諸位,辛苦了。有什麼關於這部影片要交流的可以在下面評論。
應微痛的良心的要求,下面放一點瀑布奇遇的截圖:(第二代故事相比第三代少了一些玄幻,而故事性更強一些。)
畫面:四星半(個別特效扣半星)
音樂:五星
故事:三星(正序其實是個比較普通的故事)
敘事結構:五星(穿插的兩線講故事讓故事更生動)
綜合可看性:四星半(五星有過分吹的嫌疑)
預警:喜歡快節奏觀影的各位,這里我就要收回安利了。可能跳過某一點就看不懂了。所以請選擇性觀看。
6. 怎麼評價電影《巴霍巴利王2:終結》
《巴霍巴利王》系列故事取材自印度遠古傳奇,講述了一段勇敢者揭開身世、滿血復仇與奪回王位的故事。由印度知名導演S·S·拉賈穆里歷時5年、斥資25億盧比,實景搭建了雄偉宮殿與華麗布景拍攝製作而成,成為印度影史迄今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打造出了印度影史上史無前例的里程碑式奇幻大作。
《巴霍巴利王:終結》於2017年4月28日陸續在全球公映,以總票房5.1億元人民幣的佳績一舉拿下印度本土電影票房的榜首,同時以1.4億元人民幣打破印度電影北美票房紀錄,最終在全球收獲17億元人民幣,成為印度片最賣座的電影。
7. 巴霍巴利王2:終結 觀後感
上映的第二天,我們看下該劇,該劇是印度電影,要說故事應該比較常見,最終都是王位之爭引起的復仇活動,最終體現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具體故事情節就是如下:
太後選擇了養子巴霍巴利作為王國的王儲。在加冕典禮之前讓其游歷王國,體察臣民的疾苦,同時,太後還竭盡全力滿足自己的親兒子的各種需求,希望平衡兄弟的關系。
巴霍巴利在此游歷之間偶遇附屬國美麗絕倫、劍術高超的公主,並通過機會接近該公主,在接近公主期間,太後派人向公主給其親兒子提親,遭到公主的拒絕,一個夜晚,該附屬國遭到外敵入侵,命運危在旦夕,這時巴霍巴利憑借其蓋世武功將敵軍擊退。正在此時,太後給巴霍巴利發來訊息,要將公主以囚犯的身份抓回國內。
巴霍巴利回到國內後,形勢陡然而變,因巴赫巴利寧願選擇公主也不要王位,不聽從太後命令,被剝奪王位繼承權,其親兒子當上國王後,一心想除掉巴霍巴利,但礙於太後權威,一致沒有採取行動,終於找到機會讓太後將其砭為平民,再通過編造晚上被巴霍巴利最親近人刺殺的現場,讓太後派人殺掉巴霍巴利,當剛自己的養子殺掉,知道事情真相後後悔,民眾讓其做個交代,太後藉此機會宣布養子剛生的兒子繼承王位,其親兒子國王很生氣就要殺剛被立為國王的孩子,太後拚死相救,最終讓其在民間長大後,帶領民眾替父報酬,奪得王位。
雖然反應的主題比較常見,但有以下亮點確實讓我認為本片值得一看:
1、整個故事比較扣人心弦,基本上沒有拖沓的場面。剛開始立王儲時,就感覺後面將有王位之爭,而且王位之爭通過一個女人(公主)引起也是很多故事表現的手法,但本片在表現這個故事情節時,通過喜劇情節、激盪人心的戰爭,以及在愛江山還是愛美人之間的選擇等場面表現了巴霍巴利是一個有血有肉、愛珍分明、心地善良、驍勇善戰的人。在隨後太後親兒子當國王後設置的欺詐和苦肉計等讓太後誤以為巴霍巴利要殺其國王,太後安排其與巴霍巴利最親的手下殺巴霍巴利等出人意料等場面,讓人大呼過癮。
2、片子故事與印度歌舞的結合相當完美。特別是宏大的戰爭和國王的加冕場面與印度歌的結合,巴霍巴利與公主回國路上的藝術化的水中和天上場面與印度歌舞的結合,讓人回味無窮,深深體會到印度歌舞的魅力。
3、本片反映的故事主題與中國古時思想基本一致,且國王內權利構架基本與中國一致。巴霍巴利深得民心,且兒子最終通過發動民眾取得勝利,與中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思想一致。其次是兒子雖然當上了國王,但重大事項的安排等還是太後說的算,這與中國經常出現的太後干涉政權基本一致。體現了黃河、長江文明與恆河文明很相似,讓我想起他們都是發源於青藏高原,看來本是同根生。
4、整個畫面很唯美和宏大,體現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技巧和表現手法。特別是一些特寫,主要提醒在戰爭場面,還有太後貼身奴隸從背後殺死巴霍巴利場面,兩人身影在火紅色火的襯托下顯示出相當出人意料和悲壯的畫面。
8. 印度的神劇,但是卻有著不錯的收視率,巴霍巴利王開端講的什麼故事
印度神劇《巴霍巴利王:開端》改編自印度神話傳說,講述了男主的父親被刺殺篡位,剛出生的他艱難存活被人收養而母親被囚禁廣場二十多年日日夜夜被人監視嘲笑,長大後男主因遇到誓死救出他母親部落的姑娘而意外救出了他母親,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復仇奪回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