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飲食男女為什麼內地看不了
內地可以看。情景喜劇《飲食男女》是由深圳廣電集團,寰亞傳媒集團、阿里巴巴影業和國內十餘家區域中心城市台共同投資,由高亞麟、趙牛執導的長篇都市生活輕喜劇,《飲食男女》已於2016年2月正式登陸各大地面頻道,同年5月《飲食男女》第101-200集開拍。
B. 電影飲食男女影評3篇
飲食男女影評1
記得以前文藝在我心裡還有點影子的時候,最喜歡《蝴蝶》內種單純美好的小溫情電影,可是還是沒擋住命運的安排長成了一個吃貨,最喜歡的片段變成了《飲食男女》開頭的內段,最愛的台詞是,我感覺我好像沒有什麼童年的記憶,除非把他煮出來。
從味蕾的認同到思想的認同,無法拒絕娓娓道來的李安,也無法拒絕電影和生活給你帶來的驚喜跟無奈。就算是最親的人,你也無法左右他的生活,就算你做好了覺悟為親情而付出,放棄了阿姆斯特丹,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陪伴,這就是真實的生活。他在你的生活里分量越來越輕的時候,不知不覺,你在他的生活里也會越來越不重要。
就算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也可以各過各的生活,心裡產生的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其實不需要誰為誰委曲求全,就算突然宣布,就算離開追求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切斷血緣跟親情。生活不是做菜,不能等所有食材都准備好了再下鍋,本就應該酸甜苦辣各嘗各的味道,互不幹涉,不影響彼此做的決定,只在他需要分擔的時候一起分擔,在他需要分享的時候一起分享,這才是家能夠溫馨喜樂的基礎,也是我在努力的方向。
我不知道94年,人們看到這部電影的感受,甚至不知道,4年前的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感受,但是現在的我覺得,這還是一部小溫情電影,講述著生活會拋給你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不管面對或者逃避,還是有一天要面對,雖然有人出現,有人離去,就算生活亂成一團,就做一頓豐盛的晚飯吧,把你的感受煮出來,把你的快樂吃進去。
飲食男女影評2
《飲食男女》是導演李安繼《推手》(1992)《喜宴》(1993)後的另一部作品,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作品。在其中,導演李安延續了前兩部作品的拍攝風格,以客觀,理性的眼光表現著家庭的矛盾與沖突,凸顯著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中父親這一形象的三種不同對待問題的選擇,是對當代父親的影像表達。本文從《飲食男女》入手,談談對導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個人淺解。
首先要談的就是題目,一個電影的題目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概括。對於這部電影的題目,導演將“飲食”與“男女”分別運用了兩種不同的字體。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導演別具匠心的安排,暗示著電影的主題:“明為飲食,暗寫男女”。飲食在片中作為線索,緊扣著劇情的發展;男女關系則為電影的主要敘事內容,作為整部電影的血肉。從開篇的“朱爸”精湛的廚藝開始,到結尾“朱爸”與家倩最後回到飯桌上都與飲食有關。整部影片總共描寫了六次吃飯的場景,每次吃飯都緊緊相扣,推動著劇情的發展。朱家很有意思,幾乎每次吃飯都有一個人宣布一件事情。這也側面反映出了中國這種家庭的餐桌文化。第一次吃飯,家倩最先提出了想要離開家,交代了朱家的家庭情況,介紹了錦榮,為後面的劇情發展做好了鋪墊,買下了伏筆。第二次吃飯家倩提到了房子問題,她的積蓄打了水漂,朱爸說:“你還可以繼續在這里住下去”,為其結局做了伏筆。第三次吃飯,家寧宣布離家。第四次吃飯,家珍宣布了離家。第五次吃飯,朱爸宣布了與錦榮的關系。在這幾次吃飯中,第五次吃飯是最具鬧劇性質的一頓飯。在這次吃飯之前的混亂,從兩個女婿抓雞的亂,到朱爸做飯的頻頻失誤,都預示著這次吃飯會發生不尋常的事情,是一場鬧劇。第六次吃飯,只有朱爸和家倩,作為電影的結尾,深化電影的主題,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
其次,對於朱爸和錦榮的關系,第一遍看這個電影,很多人都會感覺到很突然,很不可思議。其實,導演在情節上早已做下了安排。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導演是如何安排細節,一點點抽絲剝繭,向觀眾講述這個感情故事的。第一,在影片的一開始,朱爸在做飯時就接到了一個電話。我們所能聽到的只是朱爸和一個女的在交談。這時候,朱爸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魚紅燒了可惜,最好清蒸。”而在接下來錦榮第一次出場時,姍姍說了一句話:“媽媽把魚煎糊了”。從這一點可以知道,朱爸打電話時,電話的另一頭是錦榮。除此之外,朱爸還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今天不說,哪天說呢?”在第一次吃飯的時候,朱爸一直想說話,但總是被打斷,朱爸想說什麼呢?這便是第一處的細節鋪墊。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至少知道朱爸和錦榮之間有內容。第二,在溫伯伯住院後,他對家倩說了一些話,其中有一句是:“你看你爸,憋了一肚子的心事,感情,說不出來。”作為朱爸這樣年過半百的人,早已是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齡。他卻憋了一肚子的感情,也許你會說,他可能是捨不得女兒一個個的離開自己,他心裡裝的是對女兒不舍的感情。但是,在中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作為父親,對女兒出嫁不可能會像女人一樣柔情,顧慮太多。這時候你要注意到,朱爸是單身,那麼他憋得一肚子的感情應該是男女之情。第三,在朱爸給姍姍送便當之後,有一天姍姍沒去上學,這時候錦榮找到了朱爸。錦榮問朱爸,她給姍姍做的便當朱爸如何處置了,朱爸說自己吃了,錦榮表示不好意思,讓朱爸這樣一個大廚吃他做的便當,朱爸說了一句話:“吃只是一種心理感受,我吃的很高興。”這里進一步揭示了朱爸和錦榮的關系。他感受的是對錦榮母女的照顧,像丈夫一樣照顧錦榮,像父親一樣照顧姍姍。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設置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構。導演在一開敘述,鋪墊的人物與情節,在結局全部逆轉。徹底打破人們的理性常規,帶給觀眾出乎意料的感受。第一,在一開始,家珍就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在三個女兒中,她是最想離開這個家的,然而,到結局時,他都沒有離開這個家。第二,家寧是家裡最小的,她最不可能離開家,在一開始,她自己也提到了這一點,然而,她去是三個女兒中第一個離開這個家的。第三,在第一頓飯時,家倩對錦榮說:“你就是我們家第四個女兒”,可結果,錦榮卻成了自己的“繼母”。第四,家倩在三個女兒中長得最漂亮的一個,都以為她不可能是單身,都以為最後嫁不出去的會是家珍,然而到結局,卻是只有家倩沒有嫁出去。第五,家珍本來說要跟父親一輩子的,可到最後也走了。這便是導演設置的巧妙之處,開始的鋪墊與結局完全逆轉,更加突出了劇情矛盾。除此之外,在男女的關系之中,導演巧妙的設置了的幾組男女關系中,都是二女爭一男:索菲亞與家倩爭雷蒙,家寧與小芝芝爭中國倫,錦榮與梁伯母爭朱爸,家珍與錦鳳爭李凱(雖然是家珍虛構的),家珍與家倩爭父親。
在三個女兒之中,我認為家珍很有分析價值。朱爸喪偶,家珍作為三個女兒之中最大的,便自然就接替了母親的位置,主動照顧兩個妹妹和這個家庭,把父親比作孩子一般,需要人“哄”,家珍所住的房間是母親生前最喜歡的房間,她想要照顧父親一輩子。這便要提到“埃勒科特拉情結”了。這不僅僅和她喪母,作為長女有關,還與她感情的經歷有原因。在家珍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一份愛情。她是個化學老師,她所講課的班級中全部是男生,沒有一個女生,並且,她辦公室中的人還都是上了年紀的中年男子,這更加加重了她對激情的渴望,渴望得到一份充滿激情的愛情。這種感情的壓抑使她難以忍受別人看起來平常的貓發情的叫聲,更難忍受別人通過唱歌交流感情。當她發瘋版將音響抬到窗戶旁,並把音量挑到最大,第二天全新的打扮,並在那群男生的“情書”刺激下,大聲說出自己的“愛情告白”,這一刻,她的感情完全爆發,得到了宣洩。而在學校教師之中,最有激情,能滿足她這種渴望的只有一種老師——體育老師。
在這三部影片中,最突出的角色便是“父親”這一角色。在傳統文化中,父親的角色是家中的核心。中國家的文化特質便是“家”中的“父權秩序”。父權(家權)秩序不可侵犯。子女的義務便是傳宗接代,孝順父母,奉養天年。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父親”是中國傳統人倫道德的代表。而在李安的影片中,尤其是飲食男女中的“戀父情結”與家的權威產生微妙的關系。在《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中,三位父親都有著不同的事業。《推手》中的父親是一名太極教練,《喜宴》中的父親是一位退伍軍人,而《飲食男女》中的父親則是一位大廚。這三種父親形象便預示著三種父親不同的處事原則。《推手》中的父親體現的是外在的抗爭,在父親去餐廳打工遇到困境時,他選擇的是以暴制暴,用力量去抗爭。而《喜宴》中的父親體現的卻是沉默與隱忍。對於自己兒子的三角畸形戀情,父親選擇了隱忍。結尾時,父親過安檢時舉起的雙手暗示著父親的“投降”。父親是一名軍人,一輩子沒有對“敵人”投降,卻對兒子的愛情無可奈何。《飲食男女》中的父親選擇了自我解放,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的幸福還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在李安的電影中,明顯地凸顯了中西方文化沖突。第一,養兒防老的觀念被打破。在《推手》中,兒子與外國人結婚,自己與兒媳的強烈文化差異使得兒子處於尷尬的境界,“推手”中的父親意識到,自己的幸福兒子是給不了的。第二,傳宗接代的觀念被打破。第三,孝道的尷尬。第四,沖突的解決方式—妥協,這是典型的中式處理方式。
飲食男女影評3
說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他那儒雅溫和的華人面孔,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溫文爾雅的男人,卻叱吒海外電影市場以及好萊塢。誰曾想到這個內斂沉穩的男人曾失業6年在家中充當全職家庭婦男,但生活的磨練絲毫沒有讓他放棄電影夢想,而是如璞玉般經過歲月的打磨漸現價值。他導演的片子不多,可是幾乎部部出色,獲得極大的肯定和反響。他曾三次捧得奧斯卡小金人,帶給華人電影人無比的榮譽和喜悅。他不僅是整個亞洲電影人的驕傲,更是我們華人影壇的傳奇,他就是李安。
從第一次代表華人站在奧斯卡的舞台上憑借《卧虎藏龍》獲得最佳外語片獎,捧回第一座小金人時,他就註定開始書寫他不平凡的電影人生。那時我上初中,是我看過的他的第一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場竹海斗劍的戲,以及玉嬌龍最後縱身一躍的解脫。那時候雖極喜愛看電影,但卻因為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樹立完全,很多佳片未能領略其深刻內涵和寓意,但這並不影響我繼續熱愛電影,也使得我之後欣賞了許多李安導演的佳作。大學時候,因為喜愛優質偶像王力宏而去看了《色戒》,這部被媒體炒的脫離作品本身的影片看完後讓我感到壓抑,也使得我開始好奇李安究竟是個怎樣的導演,他的影片為何如此直擊人性深處,充滿矛盾與隱忍,壓抑與釋放。隨後看完它的《斷臂山》後,我徹底開始折服於李安,他將世俗難以接受的男同性戀拍的如此細膩,整個畫面那麼唯美,也讓我開始理解和感動於同性之愛的偉大和隱忍,與《色戒》不同的是,他將人性與本能的碰撞以及同性間的愛情、異性間的情慾表達的極其細膩深刻,那種不被世俗所接受理解的感情,微妙之處只有看完影片後仔細品味細節的人才能引發思考和認同。而他的其他作品,如:《理智與情感》絲毫看不出是出自華人導演所導,他竟也能如此融入進西方的文化和視角里拍出完全屬於他們的影片,也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刻畫的爐火純青,與西方文化生活形成別樣的碰撞。而我著重要評析的就是李安成名前早期的三部作品,處女作《推手》,口碑極好的《喜宴》,以及被譽為經典之作的《飲食男女》。
《推手》與李安其後導演的《喜宴》、《飲食男女》並稱為“父親三部曲”,都是以一個家庭為主線,描寫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這三部曲中,觀眾都能體會出一種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沖擊。《推手》這部電影,就以現代人的目光,觀察和反思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生活規則的沖突。影片的開場很特別,沒有一句台詞,單單幾個鏡頭就交待出了整個影片的核心矛盾,一個穿著大馬褂練著太極的老人和一個對著電腦不停敲字的美國主婦,不同生活習慣和狹小的房屋空間下,已經讓觀眾感受到了那種格格不入與不和諧的壓抑感,也正是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的故事。其實在影片發展過程中大家都想過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點,我謙讓你一點,但矛盾仍然存在,最終李安溫和的選擇了忽略這個矛盾的激化,只是用了一種隱忍和無奈的視角,化解了矛盾的尖銳。這一點,也正是導演李安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沖突是當時大批在外華人需要面臨的問題,他用電影給大家提了一個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選擇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極中的“推手”,彼此制約,掌握平衡,以柔克剛,雖然本質上,還是一種對抗。電影的結尾尤其令人深刻,兩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到一起了,這個本該是個圓滿的結局,導演李安只是讓陳太太輕輕答了一聲“沒事”,就把無盡的惆悵留給了熒幕前的觀眾。
《喜宴》是這三部中我尤其喜愛的一部,相比於第一部《推手》中中西生活方式和老年人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不同,《喜宴》里的文化矛盾不只是中西文化,還有傳統與現代思想,新舊兩代人觀念的代溝,以及同性之愛與傳統婚姻模式的碰撞。看似矛盾點很多,可是李安電影的一大特點就在於“簡單”,故事說得清楚明白,誰都能看懂,矛盾沖突簡單明了,幾句話就能表達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於人情味。矛盾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表現和拓展的空間就很豐富,始終在探討,很能打動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節清晰簡單:老人上了歲數,盼孫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兒子是同性戀,如何是好?於是兒子高偉同選擇與急需綠卡的威威假結婚,卻不成想假戲真做,讓威威懷了孕,繼而與同性戀戀人賽門產生沖突。而後兩位老人各自之知道了其中詳情,卻不得不無形中妥協。與《推手》的溫和恬靜相比、《喜宴》顯得喜氣洋洋,富有喜劇色彩,特別是結婚、鬧洞房的情節拍得滿是人間煙火氣。李安本人還在戲中插科打諢了一把:當一個老外在婚禮上竊語“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和數學天才”的時候,我們的李大導演趕緊湊上去說了一句: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實在令人捧腹卻又反思。影片的結尾尤其意味深長,離別之際,高老父親緊緊握住兒子的同性戀戀人賽門的手說:謝謝你,謝謝你照顧偉同;又緊緊握住威威的手說:高家會謝謝你。三個年輕人互相摟抱著看著兩個老人遠走,這是三個人的新家庭與一個傳統家庭的沖突與理解:母親沒有把真相告訴父親,父親也沒有把真相告訴母親,都是因為“愛”,因為“家”。這部電影最經典的一幕我想應該是結尾,高老父母即將離開美國坐飛機接受安檢時,父親高高舉起雙手的那個鏡頭,寓意深刻,這是不是李安想要藉此鏡頭表達出封建傳統思想似乎不得不無奈的向現代思想投降,妥協呢?又或是這樣的舉起雙手似乎是一種從舊思想中的解脫與飛翔。好的電影就在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與給觀影人無限思考和遐想的空間。
最後說說這三部曲里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佳作《飲食男女》,所謂食色性也,一開場那一連串鏡頭,捉魚、殺魚、下油鍋、嫻熟的刀工、蒸炸燉燒配上輕快的配樂,讓人不禁垂涎欲滴,瞬間對這老頭的生活感興趣起來。於是從一個電話的響起巧妙的埋下伏筆,開始娓娓道來故事的發展,最後才抖出這個包袱的謎底,令人瞠目結舌。在這現代社會與傳統倫理,飲食與男女的大環境下,朱家這幾個淺嘗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蝦沒打漿”的女兒們在感情上沒有逃過傳統劫數,最終臣服於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實里。從現代到傳統,飲食到男女,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做了各自的轉化,老朱是一個傳統的代表,然而在結尾卻摒棄終結了這一點。二女兒家倩在感受到現代人的各種弊病後發覺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託的地方,她看到父親宣布賣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著梁伯母出去時倚在門上落下了淚水,那是一種對家庭倫理喪失後的傷心與失落,也正體現了家倩才是真正願意傳承這一傳統的人。李安在縝密有致的劇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現了傳統倫理的失落,同時又表現了出了對於傳承的希望。結尾收的簡略而又蘊含餘味,老朱還是與錦榮生活在了一起,並且錦榮還懷了老朱的小孩。家倩在原本那個略感破舊和凋零的家裡開始當起了廚師,大家各自的生活走向了軌道。老朱被邀請回家品嘗家倩的菜時發現自己恢復了味覺,這一恢復意味深長,他自身摒棄了做菜這一傳統,作為傳承紐帶的人是與他最為相像的女兒家倩。
看完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這三部以探討文化沖突和倫理道德而見長的電影中,李安分別以太極拳、婚宴、烹飪三種中國傳統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來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氣息,有藝術感染力而又富於可看性。除了《飲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環境放在美國,《推手》探討的是父子關系在一個他國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權衡;《喜宴》著力於中西方文化間,傳統與現代觀念沖突下的家庭關系。李安在這兩部電影涉及的主題是中西方家庭倫理觀的沖撞;或許對於李安這樣學貫中西,生養於台灣,求學工作於美國的中國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李安自身所關注、思考、和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李安溫文爾雅,寬厚的骨子裡有道家的風范,因此,這三部影片中的父親形象雖然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但卻飽含著更深的寬厚、諒解、平和,最終都以理解子女的選擇,依順子女的意願為解決沖突的方法。
細品李安早期的“父親三部曲”才會明白為何他能拍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這樣結合了東西方文化交融,人性與本能,科學與宗教,生存與信仰的深刻寓意影片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殊榮實至名歸,因為他確實有著這樣把控全片的卓越能力,最早的這三部“父親三部曲”系列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可以很東方,也可以很西方,更擅長將這兩種文化組合,對立或融合。他的這種隱忍和平衡之道,為他在東西方電影市場都贏得了很多贊譽和口碑,所以誰說中庸不是一種為人,為事的上上策。很多時候無需張揚,只是行雲流水間也足以拍出一部部有質量,有內涵的經典影片。我很欣賞李安十年磨一劍,專心執著於電影夢想的精神,也更期待李安將帶給我們更多精彩的電影作品。
C. 尋找一部很多年前美食與愛情的電影,有誰知道
只有你,也被稱為「隱形的愛總是」
主演:宋智博韓孝珠趙成夏姜信日朴哲民申哲鎮
簡介:哲民(Ji-seob So)曾是一名優秀的拳擊手,但現在他以白天送水,晚上看球為生。民刊在第一個晚上(韓孝珠)遇到了陽光明媚的美麗女孩京華
),可惜京華的視力一天比一天下降,然後就失明了。沉默的哲民在京華面前慢慢敞開了心扉,他們相愛了。原來哲民是個孤兒。他誤入歧途,成了暴徒,所以進了監獄。如今的哲民決心從頭再來,重新投入拳擊生涯,一步步實現自己的靜態設計未來。可是,京華的眼疾越來越嚴重,她等不及他們慢慢實現夢想。同時,哲民發現造成京華眼罩損壞的車禍與他的不良行為有關。強烈的內疚感讓哲民鋌而走險參加地下拳擊比賽,只為盡快為京華籌集醫葯費。華能復明嗎?哲民能活著和京華團聚嗎?
D. 《雙食記》講的是什麼故事
《雙食記》,這是部關於揭露男人和女人本性的影片,一個有著強烈控制欲的女人和一個永遠追求新鮮的男人的故事。
廚藝精湛的正室發現老公出軌後,開始接近小三並教小三做菜,利用食物相剋的原理,在不知不覺的操作中,讓吃兩家飯的老公慢性中毒,毒入心肝脾肺、五臟六腑。
90多分鍾的電影,很好的題材和劇本,不過我覺得燉得欠些火候,前半部分太急,後半部分調度的張力又不夠,不過三位演員的發揮十分出色。
影片開頭,對美食頗有鑒賞的男主角和鮮嫩多汁的小三在到處風流嬉戲,而在馬路邊目睹他們的正室卻不幸遭遇車禍流產,且失去了子宮,奠定了悲劇的基調。
E. 影評|《飲食男女》: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
老朱是一位有著幾十年燒菜經驗的專業廚師,會燒制各種各樣的美食和菜品,家裡的廚房是他的戰場,也是他的領地。在某個周末,他一邊利索地處理著各種食材,例如雞鴨魚等,一邊等在女兒們電話。大女兒家珍是一位中學化學老師,喜歡音樂,特別喜愛古典音樂,也是一位基督徒,有著自己的喜好和信仰。
二女兒家倩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經常加班,與男友之間的關系,也是貌合神離,更多的是肉體慾望的滿足,兩人之間經常爭吵,話題也經常不在一個頻道。她更喜歡討論一些家庭或者個人的瑣事,而男友關心是自己的藝術畫展。
小女兒家寧在一家快餐店兼職,也比較忙碌,閨蜜的男友也經常來店裡找閨蜜,一來二去,她和閨蜜男友也漸漸熟悉了起來。等到了星期天的晚上,老朱已經做好飯菜,終於和三個女兒團聚,客廳牆上掛著三女母親的遺像,表明著老朱為了女兒們至今單身一人。吃飯時,家倩說了一句湯有點[耗]了,並說自己已經找好了房子,交了首款,准備搬出去。而老朱想要說點什麼,卻被打斷,之後是同事的電話打來,需要老朱回來加班鎮場。
老朱坐車回到酒店後,先是迅速走進後廚,和同事們紛紛打招呼,然後換上衣服,看了眼菜單後,迅速想辦法補救。
三女在吃完晚飯之後,在廚房裡處理著剩飯剩菜,同時,家珍對家倩搬家的事情很不滿,也對老朱有些不滿。
收拾完餐具之後,錦榮帶著女兒珊珊來家裡拜訪,同時,和家珍說說心裡話,以及關於錦鳳的一些事情。而家倩則在深夜加班,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家寧則陪著珊珊玩耍。
第二天早上6點,老朱按時叫醒了三女,她們又回歸到日常的工作生活狀態,而老朱對女兒們換洗的內衣褲襪不知所措。
大姐家珍在學校里上化學課,發現有人在傳情書,教室里傳來了一個排球,發現是體育老師的。下課後,她在洗手的時候,看到體育老師受傷了,詢問了一下情況。放學後,體育老師騎著摩托,看到了在等車的家珍,上前打了個招呼,並自我介紹,原來他叫周明道。
二姐家倩在航空公司里,忙著匯報工作進度,同時,和業務經理李凱眉來眼去。下班之後,她看到李凱在休息,就上前看望了一下,兩人之間開始慢慢有了交集。
家寧和閨蜜男友鍾國倫漸漸有了交集,並且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觀——真正的愛情,是跟一個關心你的人在一起,在這個人面前,你能夠感受到自由和快樂,能夠輕松地說些心裡話。
夜裡,傳來了貓叫聲,似乎在發情,吵得一家子難以入眠。大姐家珍不滿老朱對家倩的偏心,而二姐家倩也不滿家珍代替母親的家長作風,兩人之間的心結加深。
一場大雨過後,家倩突然被工作通知,要調到阿姆斯特丹擔任副理,心煩意亂之際,突然想燒菜,來到情人雷蒙家。做完菜後,家倩說著自己的心事,而情人則根本沒有心思傾聽,毫不關心她的內心世界。
老朱依然每天給珊珊做的便當,讓珊珊受到全班同學的歡迎,在整理完補腎葯膳良方之後,來到酒店,剛燒完一道菜,讓老溫嘗試,而老溫的腸梗塞突然發作,讓他送進醫院。老溫的一些話,也讓家倩了解了老朱溫柔而不曾言說的一面。
鍾帶著家寧來到自己的住所,告訴家寧,從小他和奶奶一起住,父母則忙著地產生意,偶爾會回來看望一下自己,之後,兩人發生了關系,而家寧也懷孕了。
家倩帶著情人,來到自己投資房子的地方,被人告知,這里只是一個垃圾場,原來,這是一場騙局。當家倩來到醫院,發現老朱正在檢查心臟,以為老朱生了大病,情緒也終於崩潰,哭了出來。
早上,老朱慢跑回來後,去叫醒女兒時,發現家寧心事重重,而家倩則是一宿沒睡,語氣也變得溫柔許多,而老朱殺魚時,手也變得猶豫了起來。晚飯過後,家倩發現老朱洗碗有些力不從心,以為他身體出了問題。
外面下著大雨,錦榮一家帶著新回的梁母來家中拜訪,而梁母一開口,就是對三女一陣暴擊——結婚沒?有對象沒?…
在辦公室內,家珍接到了幾封情書,也在猜測寫情書的人,哀怨中又有些羞澀。在課堂考試時,她看著室外的雨水,一時間有些出神。
走在走廊上,聽到飄來的歌聲,聯想到了情書,看到了周正在唱情歌,之後,被周邀請點歌,她清唱了一首[愛的真諦]。唱完之後,周覺得她唱得不錯,並發出周末一起郊遊的邀請。
在幼兒園里,珊珊因為和同學一起分享美食,受到了全班同學的歡迎,而老朱則處理完錦榮做的排骨飯。
在逛商場的時候,家倩發現了李凱就是大姐感情經歷里的前男友。閨蜜向家寧哭訴著自己的感情經歷和情緒,並漸漸發現了家寧和鍾兩人之間的關系。
吃晚飯時,家寧宣布她想要搬出去住,並解釋原因是她懷了孕,震驚老朱一整年,在澡堂泡澡時,老朱才慢慢緩了過來。
家珍和家倩在洗碗時,兩人互相訴說著對彼此之間的看法,兩姐妹開始有了心裡交流,兩人之間的心結,也在慢慢瓦解。
而公司也正式下達了家倩調任分部副理的人事文件,同事們紛紛來道喜。晚上辦公室里,李凱和家倩說了些工作上的事情,此時,光線較暗,氛圍有些曖昧,兩人之間也慢慢擁吻了起來。情慾正濃烈的時候,家倩忽然想起大姐家珍和李凱之間的事情,並向他詢問整個事情的始末,最後,終於知道錦鳳才是李凱的前女友。
家倩覺得這件事情有些荒謬,一時之間有些無法接受,就向情人求得安慰,走向情人家時,發現他正在出軌,原來,還有比這更荒謬的事情。
老溫回到酒店後,坐在廚房的椅子上去世了,同事們也都圍了過來。家倩和老朱辦理了老溫的身後事,之後,老朱忍不住哭了起來,當家倩給老朱喝最愛的高山茶時,老朱拒絕了,喝起了白開水,他覺得他的味覺已經死了。
大姐家珍看著這些情書,漸漸有些魔怔,塗上了許久未用的口紅,打扮得時尚靚麗,熱烈張揚,與她以往的穿著,形成強烈的對此反差。在操場上,拿著話筒,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了。周看著她,體貼地向前安慰著,兩人開始了熱吻。
家倩和情人之間,也分手結束了,她的打扮,也由之前的張揚,變得內斂起來。
而老朱決定退休了,酒店經理則再三挽留,老朱說,為財死,是人的事情,為食死,是鳥的事情,人心粗了,吃再精也沒什麼意思。
當再次家庭聚餐時,大姐家珍則決定也搬出去住,而且已經和周明道經過牧師公證結婚了。傷感的音樂響起,在一陣寒風中,只留下老朱和家倩兩人在這個偌大的家裡。
老朱收拾著家裡的東西,看著曾經的結婚照片,一時間有些五味雜陳。
而家倩也開始走進了老爸的廚房,處理著食材,在和李凱喝茶時,點起了老朱最愛的高山茶。而她和李凱,互相訴說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心事,兩人之間也變得更有默契,也許友情才能讓兩人之間的關系,更加長久。
再次家庭聚餐時,叫上了鍾和周,錦榮一家,老朱決定要宣布一件大事。梁母以為是老朱對自己有意思,萬萬沒想到,這個千殺的老朱,竟然是對自己的女兒錦榮有意思,一時間,氣暈了過去。而老朱也拿出了自己的婚前體檢報告,而錦榮則再次懷胎。
最後,家倩買下了這件要出售的老屋,接管了老朱的廚房,再次聚餐時,也只有老朱來了,曾經熱鬧的老屋也變得荒蕪冷清起來,而老朱也嘗出了味道,恢復了自己的味覺…
首先,不得不承認,李安導演不僅會拍電影,還會講故事。
開頭的第一場好戲就是以各種角度的特寫和室內運動長鏡頭,將觀眾的焦點聚焦在老朱在廚房,以專業廚師的水準,對食材進行老道、細致的處理,再配上《老爸的廚房》這首音樂,給觀眾一種色香味俱全的視覺與聽覺盛宴,這不僅讓人聯想到前幾年央視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國》,以及日劇《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等美食系列。第二場好戲就是家倩和情人親熱的激情床戲,主題直指飲食和男女之情慾,是人最基本的兩大慾望。
而中國人對家庭親情關系的重視,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餐桌飯局之上。每一個家庭成員,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而不得不分開,而相聚的日子,一隻手都數的過來。按理來說,飯桌上是家庭成員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地方,但是,老朱和三個女兒的談心交流,卻總是因為各種意外的重大事情,而不得不中斷,想說的話,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因此,家庭成員之間充滿各種心結和矛盾。
電影時長2個小時,前1個小時也都在鋪墊老朱一家子的人際關系與各種矛盾,而後1個小時,才漸漸揭開謎團和心結,例如大姐家珍的前男友,老朱和錦榮的感情發展。
就像老朱所說的那樣,一個家庭之所以凝聚為一個家庭,在於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顧忌與牽掛,當這些顧忌消失的時候,也是這個家庭走向分裂的時候。
電影中,還講述了老朱的愛情、三個女兒的愛情,看似四個人的愛情選擇,其實可以看作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感情觀。
20歲時,未經世事和歲月打磨,充滿幻想和天真,感情也極不穩定。對於感情和伴侶的選擇,是以同齡人的選擇為參考的,極其容易隨大流;
而到25歲左右時,已經擁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仍然充滿激情,但是,感情選擇也較為理智;而到30歲時,就有種剩女恨嫁的情結,又走向極端,要麼過分理智,要麼過分感性,最後,急匆匆地把自己嫁出去;而到50歲左右的中老年階段時,對於感情,更多偏向於陪伴,重視家庭親情。
電影後1個小時的小女兒家寧結婚、大姐家珍結婚,最後到老朱結婚,看似荒謬絕倫,但卻又比現實生活真實,至少遵循最基本的電影鏡頭邏輯,依然有跡可循,而現實生活,往往是無序熵增的,更加地突然,更加地讓人難以接受。
其次,電影的色調和場景布置,充滿生活氣息。
李安導演的鏡頭,充滿著生活的觸感與細節,細膩而又感覺真實。老宅室內的空間,布置得滿滿當當,特別是老爸的廚房,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食材和廚具。而這種場景布置的滿當感,讓人覺得4個人住,稍顯擁擠,而3個人住,卻又感到冷清。而這樣的場景布置,卻又和三女搬出去相呼應。
從5次聚餐場景來看,老屋從最開始的熱鬧,富有生活氣息,到最後只剩下老二家倩,院內雜草叢生,破敗不堪,象徵著老式家庭結構的解構,新式家庭結構的重組。從情的角度來說,老式優於新式,而從理的角度來說,新式又優於老式,這意味著這個家族人丁興旺,生活富足。
大家與小家,既有包含,卻又順應時代和環境,是舍情取理,還是舍理取情,這兩者皆可。不過,我個人支持家倩的選擇。
最後,演員的演技,值得稱贊。
也不得不承認,李安導演的確會選演員和角色。
郎雄的老朱、楊貴媚的家珍,吳倩蓮的家倩,王渝文的家寧,歸亞蕾的梁母、張艾嘉的錦榮,趙文瑄的李凱。
其中趙文瑄和歸亞蕾在《大明宮詞》中分別飾演薛紹(張易之)和武則天。而歸亞蕾的武則天,溫柔而霸道,與這部影片中挑剔、而又接地氣的梁母反差很大,卻又很自然。
而我個人是沖著吳倩蓮的顏值來看的,而吳倩蓮飾演的家倩,的確出彩。特別是哭戲,讓人覺得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例如家倩在被騙錢的時候沒哭,而當看到老朱的心臟檢驗時,反而哭了,讓人覺得家倩是一位固執堅強而又重情重義的奇女子。
而歸亞蕾飾演的梁母,操著一口方言,不知道是湖南話還是湖北話,我是聽得懂的,也讓電影擁有了喜劇的張力,讓觀眾全程爆笑。
總之,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電影,強烈推薦!
又一次看完了李安的《飲食男女》,其實有個別名叫每周有個事情要宣布。似乎有很多情緒需要宣洩抒發,不吐不快,卻又不知道說什麼。當放下功利性因素,靜心沉浸在電影世界裡,會覺得特別享受。看這部影片,會全方位刺激自己的感官感受,不徐不疾,娓娓道來,笑中有淚,淚後又夾雜著點點沉思,想說的很多,最終成文卻無幾字。
也終於在這個月底,讓這篇難產的影評,畫上圓滿的句號。
想說的,可能有很多,最後能夠成文的,也就只有這么多了,下次再見!
F. 豆瓣9.2分《飲食男女》熱播,這是一部有中國味道的電影嗎
豆瓣評分達到9:02的飲食男女正在熱播,這是一部有中國味道的電影,而且畫面感有著年代久遠的感覺。
這些菜餚也會有所剩餘,可以發現這個爸爸是非常出名的一位廚師能夠做美味佳餚,當父女4個人生活在一個家庭中,會有矛盾,也會出現摩擦不斷的情況,但並沒有什麼怨氣和仇恨。只是一些小利益小心思之間的計較和糾葛,這樣的情況也是人性本來的一種需求,因為人們對利益都會有本能的追逐,主要講述的就是這方面的故事,也是電影的一個主題。
G. 《肖申克的救贖》新感
最近發現,以前認識的女性朋友很多都脫單了,並且首次見面,都是她們前往其男友所在的城市見面。說實話,我有點詫異
我就這一現象問了我的男性朋友和女性朋友。他們年紀都比我小個兩三歲。他們都說,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其中男性朋友還給我說了一句:現在都國際化了,你那些舊思想可以收一收
我一直覺得,初次見面,理所應當是男性跑去找女性,起碼在對方所熟悉的城市裡,對方會更有安全感
所以看見好幾個都是女孩子奔赴男孩子的城市,我覺得很難以想像
這個男性朋友說的話讓我沉思了很久。我突然想起《肖申克的救贖》的結局,艾利斯出獄不久就上吊自殺了。
於是我又看了該片最後半小時,三遍。
為什麼艾利斯會自殺?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大概是高中吧,具體是哪一年我就忘記了,但是當時對這部片的評價的確很好,我還特意買了這本書的原著(雖然被數學老師沒收了一直沒還),當時唯一覺得不好的一個情節就是這一場自殺,我很難理解這是為什麼,劇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
今天因為有了這一個疑問,然後有我這一個朋友的部件,我再去看這部電影的結尾,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這不是躲在舒適區,這是他的選擇。
為什麼一定要固定某一個想法?
今天出來吃飯,坐公交車的時候,我戴了口罩。其實我覺得,現在的情況已經得到控制,根本就不可能會發生跟殘忍的問題,對吧,但是為了讓他人放心,我還是遵照的規則,全程帶著口罩,但到了後來我實在太難受了,有點暈,然後呼吸道的空氣也太難受了,所以我就摘下了口罩,但那時候全車只剩下我和我爸還有司機,我坐在車尾。後來司機在鏡子裡面看到我沒有戴口罩,吼了兩次讓我戴上。(但是我實在沒有聽到,我耳朵不好,是我爸給我說的)
我沒有說什麼,重新把口罩戴上去了。這沒啥好說的。這是規則,為自己為他人健康著想,對誰都好。
但是那時候我心裡閃過一句說:有些事情做來沒有啥意義,只是別人讓我們這樣子做,只是為了讓別人放心,只是為了讓別人有掌控感安全感罷了。
我父母一直覺得我是一個很內向的孩子,一直為我發愁,所以他們很努力的,甚至帶有強迫性質的帶我出去。
但其實,我只是不想去那些地方——那些我最少去了十多二十次的地方,我閉著眼睛都能走回家的地方,我真的很厭倦
整個初中,我都沒有出過門,(除非被強迫),我在練縱跳,練腰力以及練手臂
其實也想出去和同學玩,但他們在太遠的地方了,我沒有手機,聯系不上他們,久而久之也就不想去了
後來高中,有了第一部手機了,但也沒有時間去和同學玩了。我依舊練肌肉,練的很累,但是我不敢停歇。有時候放學或者上學,我不坐公交車,走路。
但是我經常繞遠。我經常走一些沒走過的路。本意是想看看那些路有啥東西。後來我發現,天吶,這路居然也能走到我熟悉的地方!那時候,我心裡閃過了一個念頭:果然,路都是通的。
那段時間呀,我特別喜歡走路,因為走路讓我感覺,我在發現這個城市,這個我生活了很久很久的城市
後來,大學了,我開始騎車。剛開始每天八公里左右。後來我發現我好喜歡騎車呀。我還是像以前那樣,特別喜歡去沒去過的地方,哪怕是個死胡同,我也覺得很好玩。後來,我花了兩個學期的時間,每個周五周六我都會騎車出去。於是,一年時間,我把以學校為圓心的,無論哪個方向,二十公里以內的每一條路,我都去過。
我爸媽經常和我開玩笑:以前和你一起出去玩,你苦著臉,上大學以後了,就自己一個人跑那麼多地方了。
是,我花了一年,跑了十個城市。沒有錢,所以真的窮游。但是我很能走,很能騎車。後來看攻略我發現,原來我在武漢的兩天時間,已經把推薦榜top20中的15個地點都去過了(五個中有三個沒去是因為門票太貴,我給不起)
我去那些城市,不是想要炫耀,只是因為,我想看看那裡的人,那些我不曾到過的地方,那些我的同類,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他們的習俗。
我特別喜歡夜班機,可以俯瞰整個城市的燈火闌珊。
天吶,人類,車輛,建築,都是那麼的渺小。想到這個,我就覺得,除了生老病死,都是小事。
所以,在旅程中,我越來越包容。
最開心的就是在昆明騎自行車,瀏覽大街小巷。騎自行車,真的可以看到當地人的生活日常。
武漢東湖用共享單車環湖騎行。完成了以後我發現,堅持,真的能帶來力量。當然,也有被自己坑到的時候——租了輛山地,以為洱海不過五十公里左右。結果騎了四十公里,發現終點遙遙無期,只能悻悻而回。一查才發現,幸好我沒有賭氣繼續騎。我沒辦法完成環湖。
我爸很喜歡古物。他哪怕看見一棟很普通,但是很古老的房子,他會很高興,他會像拍拍老朋友的肩膀一樣拍著這棟樓,然後感慨:你看,多好的建築啊,多精彩呀,以前的建築多美呀。然後像個孩子一樣給它們拍照。
我不是,我不喜歡這些老舊的東西。
我喜歡繁華和科技感。
讓我震驚和感慨的,只會是標新立異匠心獨運的高樓大廈。
因為生活,也因為熱愛,我爸買賣古錢幣。但是我不喜歡,所以沒辦法繼承他的。
怎麼辦?
其實都是想法不同而已。
我們家是很傳統的,我爸是五四運動出生的,我是香港回歸年的。所以,代溝很大。他們那代人,一個人拉起了手,就要走一輩子了。
現在追求戀愛婚姻自由,但又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快餐愛情」時代。
相濡以沫廝守一生已經變成甜甜的情話,無數人的希冀。但曾經,老一輩那些人,可能不轟烈,但也有他們的浪漫。
《飲食男女》說的很好,或許,他們沒有你所理解的轟烈,但你怎麼知道他們沒有他們特有的浪漫?
都是想法而已。
子曰:毋固,毋我。
我可以選擇去找你,你也可以選擇來找我。別扯什麼思想解放男女平等。男生找女生還是女生去找男生,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相互奔赴的心。
新時代了,老舊的思想,可以有,但是,也應該能允許別人說不。
很感激,曾經也有人很努力的奔向我。
無論多久,想起,都會很感動呢。
H. 尋找一部很多年前美食與愛情的電影,有誰知道
如果生活總是讓你喘不過氣,那不如給自己一個機會,進入到這幾部與食物有關的電影里,去聆聽與食物有關的故事與情感,給自己以鼓勵。
《飲食男女》
在一個傳統中國家庭里,食物倒地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飲食男女》或許會告訴你答案。在這部1994年的影片里,你可以看到傳統的中國式盛宴、家人團聚的溫馨氣氛,但也能強烈地感覺到年青一代與老一代在觀念上的沖突,這是一個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經歷過的故事。於此時此景下,再看一下這部影片,或許你的心中會湧起「有家人,在一起,真好」的念頭,當然,或許這一部老片子,也可能激發你對於家庭與家人的真正思考。
《美食家》
1976年的老電影,就連豆瓣上你所能看到的評價,也大多是7、8年之前的。朋友是老的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些時候電影也是這樣。
天賦異稟的美食雜志主編Charles Duchemin是餐廳、酒店老闆們眼裡的「魔鬼」,卻是讀者眼中的「上帝」,當年紀大了以後,Charles想要讓同樣有著超人味覺的兒子子承父業,卻不想兒子對這行一點兒也不感興趣——看到這里,是不是有一種熟悉的感覺?無論是高考填志願還是就業,你都可能曾經和自己的父母在觀念上產生差異。幸好劇中安排了一個大反派,最終讓父子兩人攜手「御敵」,並有了大快人心的結局。
雖說電影迄今已經有些年頭了,但這部影片中所諷刺的某些行為,其實到現今仍未有改善,至於具體是什麼,可得要你自己看了才知道。
《廚房之戀》
16年前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則愛情與美食的故事。女主角的父母經營一家生意紅火的餐廳,而她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大廚,並且在看到西班牙著名大廚的廚藝表演之後,毅然離家前往當地學廚。而接下來發生的,便是男主角愛上了隱瞞身份的女主角,鬧出誤會又最終收獲幸福的故事。
整個故事有點兒老套,但對於觀眾來說,只要能讓人感同身受,再套路的故事仍舊充滿吸引力。對於戀人們來說,等疫情結束,就相見吧,可能是最真實的想法了。
《Julie&Julia》
如果你即將踏入30歲,即將隱約和「中年」牽手,但又尚未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你是否會感到焦慮?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幾乎都不用到30歲,便會發現焦慮已經無處不在。
Julia Child,跟著自己的外交官丈夫Paul前往巴黎赴任,因為一餐飯而愛上當地,因為一餐飯而激發了自己的烹飪熱情,然後去藍帶烹飪學校學習,並花了9年寫出了名為《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中文譯為《精通法國烹飪的藝術》,亦有其他版本)的菜譜。
之後,生活在美國的Julie事事不如意,但當她接觸到這本關於法餐的菜譜之後,一切都改變了,她照著菜譜做菜,並將其寫成博客放到網上,竟意外獲得成功,生活也由此改變。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本書亦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買到。生活可能很多地方都會有些不如人意,但要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一些對你來說是有意義的事情。
求採納,謝謝
I. 飲食男女想表達什麼意思
《飲食男女》想表達的是家庭里兩輩人的親情、愛情、友情,對父親的祝福。
家庭的變化展現了社會的變遷,《飲食男女》中老朱每周末准備的晚餐正是家庭的象徵,通過晚餐的變化,我們看到了一個傳統家庭在現代化中的逐步解體,達到了另一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