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德里會戰是一場什麼戰役
馬德里會戰,亦稱「馬德里保衛城」。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期間中央戰線共和國軍隊為反對叛軍和武裝干涉者而進行的馬德里保衛戰。1936年叛軍多次進攻和圍攻馬德里,共和國軍隊英勇抵抗,叛軍的企圖未能得逞。同年11月叛軍進至城郊。政府首腦卡巴列羅遷出首都,把保衛首都的領導權交給了由各政黨組成的「國防委員會」。在共產黨提出的「一切為了保衛馬德里」的號召下,城市建起街壘,新編部隊被派往前線。國際縱隊來到馬德里。1937年2月叛軍和義大利遠征軍企圖從兩個方向合圍馬德里。[1]
B. 馬德里保衛戰的介紹
西班牙內戰中,共和國軍隊於1936年11月~1939年3月進行的首都保衛戰。
C. 馬德里保衛戰始末是怎樣的
1936年11月,一隊奇異的人馬在《國際歌》悲壯的旋律聲中來到了戰火紛飛的西班牙。他們操著不同的語言,穿著不同的制服,他們的頭發、眼睛和皮膚顏色各不相同,他們是由來自蘇聯、中國、法國、美國、加拿大、義大利、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54個國家的反法西斯志士組成的國際縱隊,為了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義斗爭,志願來到了西班牙。
此時,西班牙國內已是硝煙彌漫,戰火紛飛。反動軍官拂朗哥在德國和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者的支持下,於1936年7月發動了叛亂。此前,在2月份的西班牙國會進舉中,由共產黨、社會黨和左派進步力量組成的人民陣線取得了勝利;接著,成立了以左翼共和黨人為首的共和國政府。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進步政策,如釋放政治犯,恢復因政治原因而失業的工人的工作,實行養老保險和工人休假制,並開始進行土地改革。這些措施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卻引起了反動勢力的恐懼和憎恨。於是,以佛朗哥為首的法西斯分子勾結德意法西斯勢力,發動叛亂。
佛朗哥的叛軍裝備精良,給養充足,他們很快佔領了南部的大片土地,與此同進,德意軍隊登陸西班牙。他們南北夾擊,直逼首都馬德里。
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已處在危險的境地。「保衛馬德里!」「保衛人民共和國!」成了首都馬德里人民的普遍心願。馬德里行動起來了。無論男女老幼,都動員起來。他們組織擔架隊、運輸隊、護城隊,積極配合前線的戰斗,婦女們在她們的旗幟上寫著:「寧做英雄的寡婦,不當奴隸的妻子!」她們與男子漢們一樣,挖戰壕,修工事,扛大包,有的還直接上了前線。從1936年11月到1937年1月,佛朗哥對馬德里先後發動了四次大規模進攻。第四次進攻時,墨索里尼還派了他的親信羅阿塔前往指揮,並增調大量軍隊和重武器,卻被英勇的西班牙人民打得全線潰退。
D. 保衛馬德里的戰爭經過
此前,在2月份的西班牙國會進舉中,由共產黨、社會黨和左派進步力量組成的人民陣線取得了勝利;接著,成立了以左翼共和黨人為首的共和國政府。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進步政策,如釋放政治犯,恢復因政治原因而失業的工人的工作,實行養老保險和工人休假制,並開始進行土地改革。這些措施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卻引起了反動勢力的恐懼和憎恨。於是,以佛朗哥為首的法西斯分子勾結德意法西斯勢力,發動叛亂。佛朗哥的叛軍裝備精良,給養充足,他們很快佔領了南部的大片土地,與此同進,德意軍隊登陸西班牙。他們南北夾擊,直逼首都馬德里。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已處在危險的境地。「保衛馬德里!」「保衛人民共和國!」成了首都馬德里人民的普遍心願。馬德里行動起來了。無論男女老幼,都動員起來。他們組織擔架隊、運輸隊、護城隊,積極配合前線的戰斗,婦女們在她們的旗幟上寫著:「寧做英雄的寡婦,不當奴隸的妻子!」她們與男子漢們一樣,挖戰壕,修工事,扛大包,有的還直接上了前線。從1936年11月到1937年1月,佛朗哥對馬德里先後發動了四次大規模進攻。第四次進攻時,墨索里尼還派了他的親信羅阿塔前往指揮,並增調大量軍隊和重武器,卻被英勇的西班牙人民打得全線潰退。
這場戰爭震動了世界。全世界進步人士進步力量都紛紛支援西班牙人民共和國。於是,一支由各國志士組成的支援西班牙人民革命的國際縱隊組成了。這支國際縱隊總共約3.5萬人,分為十二個分隊。各國志士都以他們自己國家最為驕傲和光榮的名字命名自己的營隊。有「林肯營」、「加里波第營」、「巴黎公社營」等等。當時的中華蘇維埃政府發表了《致西班牙人民書》,聲援西班牙人民。中國旅美華僑組織了國際縱隊中國支隊。在這些無私的國際志士中,有一位中國人民很熟悉的加拿大人,他就是後來到了中國抗日戰爭前線、為中國的抗戰獻出了生命的白求恩大夫。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這位高尚的、真正具有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品德的加拿大共產黨員,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世界人民的進步事業。在西班牙戰場上,他同樣也是廢寢忘食,挽救的生命不計其數。在西班牙這場正義與反動的較量中,國際縱隊的戰士始終沖在最前線。哪裡最危險、最艱苦,哪裡就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當第11、第12縱隊進入馬德里時,正是拂朗哥進攻最猖狂、戰爭最激烈的時候,他們顧不上稍事休整直接投入了戰斗。連續一個多月,他們只能在掩體里睡覺,在風地里就餐。當敵人被打退,他們走出戰壕里,已時「面目全非」:渾身衣衫襤褸,臉上污黑,許多人頭發鬍子都被戰火燒焦了。
最危險、最令人激動的可能要算雅拉瑪山谷的戰鬥了。雅拉瑪位於馬德里東南邊,是一個狹長形的山谷,是馬德里南部的屏障,也是佛朗哥軍隊進攻馬德里的必經之地。因此,佛朗哥在此集結了大量兵力,配備了坦克、大炮和飛機。國際縱隊的戰士們和西班牙共產黨第五軍團共同守衛這個山口。
1937年2月6日拂曉。寂靜的雅拉瑪山谷被「隆隆」的炮聲和「轟轟」的飛機馬達聲驚醒。大群的飛機烏鴉一般俯沖下來,一顆顆罪惡的炸彈從飛機肚子里滾下來。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殺氣騰騰的叛軍直撲山口,佛朗哥軍隊第三次進攻開始了。共和國的衛士們憤怒了。他們決定給這群法西斯匪徒一點顏色。機槍
吼叫著;手榴彈像長了眼睛似的直撲敵人,有的戰士甚至用步槍打下了飛機。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蝗蟲般的敵人沖上來了。守衛山口的戰士只有幾千人,進攻的敵人卻有數萬人。但是,英勇的戰士沒有一個後退。幾天之中他們打退了敵人數十次沖鋒。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和滾木;給養完了,就用野草和樹皮代替。
當戰士們把最後一塊石頭推到山下去時,援軍趕到了。第一批堅守陣地的勇士們這時只剩下幾百人。他們疲倦得連走路都要睡著了。他們被送回基地休養。
這場戰役持續了將近一個月。佛郎哥丟了2萬具屍體。而共和國方面也傷亡1萬多人。
許多國際縱隊的戰士在這次戰斗中犧牲了。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激烈的一場戰役。
E. 馬德里保衛戰的具體情況如何
1936年10月底和11月初,佛朗哥叛軍和德意干涉軍對西班牙首都發起猛烈進攻。馬德里人民、共和國軍隊以及國際縱隊在面臨法西斯重重包圍和進攻的嚴重情況下,不畏強暴,團結奮戰,接連打敗了敵人3次進攻。這時,德意法西斯給叛軍增調了大批武器和僱傭軍,又發動了第4次進攻,結果又被馬德里守軍擊退。馬德里已成為西班牙共和國堅不可摧的堡壘。35000多名國際縱隊戰土在馬德里保衛戰中表現出了英勇的犧牲精神,1萬多名國際主義戰土為西班牙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馬德里保衛戰是一曲國際主義精神的凱歌。
F. 西班牙內戰時的馬德里保衛戰發生在
西班牙內戰中,共和國軍隊於1936年11月~1939年3月進行的首都保衛戰。
1936年7月18日F.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後,叛軍從北面和西面兩個方向進軍馬德里。共和軍和民兵在馬德里以西構築三道防線英勇抗擊。9月28日,叛軍佔領馬德里西南托萊多地區,隨後成四路從西面、西南面和南面進逼馬德里。11月6日,叛軍進抵馬德里城郊,共和國政府遷往巴倫西亞。新組建的共和軍和共產國際組織的國際縱隊兩個旅趕赴前線,在J.米亞哈將軍指揮下加強防禦。同日,叛軍2萬人在德、意干涉軍的坦克和飛機支援下,從西南方向發起猛攻,其左翼經"田園之家"公園實施主要突擊,強渡曼薩納雷斯河,一周內佔領大學城3/4的地區。共和軍兵力增加到7個旅(含1個坦克群),給敵以迎頭痛擊。25日,叛軍停止進攻。為縮小包圍圈,叛軍於12月13日出動1.7萬人在馬德里西北接近地實施突擊,經1個月激戰切斷馬德里通往埃爾埃斯科里亞爾的公路。
1937年2月6日,叛軍在義大利干涉軍支援下,在馬德里東南的哈拉馬河谷發起進攻,企圖切斷馬德里至巴倫西亞公路,完成對馬德里的合圍。18~27日,共和軍實施反擊,粉碎叛軍從東南方向合圍首都的企圖。3月8日,義大利干涉軍從東北方向對瓜達拉哈拉實施突擊,企圖配合叛軍奪取馬德里。共和軍調整部署,投入3個師的兵力頑強防禦,至22日終於粉碎意軍進攻。
同年6月起,叛軍的進攻重點從中部戰線轉向北部戰線,馬德里周圍地區的態勢趨於穩定。1939年3月5~6日,共和軍中部戰線司令S.卡薩多上校在馬德里發動軍事政變,為叛軍佔領馬德里敞開大門。28 日,馬德里陷落,內戰結束。馬德里軍民為保衛共和國首都浴血奮戰、寧死不屈的精神,鼓舞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
G. 馬德里保衛戰最終是什麼樣的結局
西班牙人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堅持戰鬥了32個月。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無條件承認佛朗哥政府,並對共和國政府施加壓力,逼其向佛朗哥投降。3月,無政府主義分子和陸軍卡薩多上校叛變,共和國軍隊陷於瓦解。3月38日,馬德里終於失守。4月,西班牙共和國在國內外敵人的圍攻下,進行了最後的頑強抵抗,終於失敗。西班牙人民的英雄業績,為世界各國人民反對法西斯武裝侵略的斗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H. 求 Pablo Neruda 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寫的詩 《西班牙在我心中》 中文版
《西班牙在我心中》(1937)
四周是痛苦,
無邊無際的靜默,
蜜蜂似的辛勞,破碎的岩壁。
土地應該是長麥穗和金花菜的,
如今卻只有血跡。
詩人對法西斯懷著極為強烈的仇恨:
他們是連射狼都要厭棄的豺狼,
他們是連毒蛇都要憎惡的毒蛇,
他們是連牛蒡都要唾罵的石子。
然而,無論敵人、破壞、災難和流血都不能動搖馬德里保衛戰的決心:
一年多了,自從叛徒們跑來
沖撞這條堤岸,
馬德里的血潮使他們膽顫心寒,
不管是火、是死,都不能把這道牆壁推翻。
這道牆壁就是礦工、石匠、司機、麵包師,就是由他們組成的共和戰士。
I. 加拿大動畫部門的創建人是誰
【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加拿大動畫教父
Norman Mclaren 諾曼·麥克拉倫(1914-1987)
真正的動畫藝術家,實驗動畫人。一生拍攝了近六十部動畫短片,贏得147個國際動畫大獎,帶領加拿大國家電影局(NFB)動畫部創造了驚人的輝煌。
麥克拉倫是最有影響力的動畫大師之一,這不僅源於他對他人的培養,還由於他自身的才華和不斷的創新精神。在他的藝術生涯中,他的短片贏得了147個獎項,這遠遠超過其他眾多的獨立動畫製作人之上。
諾曼·麥克拉倫於1914年4月11日出生於蘇格蘭的斯特靈(Stirling)。1933年,他進入格拉斯哥藝術學校(Glasgow School of Art)學習室內設計課程,課余時間在學校發起成立了電影社,並嘗試在膠片上畫畫。其間約1934年,他在地下室里發現了一個舊的16毫米的電影放映機,他下意識地尋找一些使用這架機器的用法。不幸的是,他沒有找到一個電影攝影機,但是,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即試圖通過直接在電影膠片上繪畫來製作動畫片。於是他搜集了一些舊電影膠片,浸泡除去了上面的乳漆並直接在上面作畫,這是他對動畫片的第一次嘗試。盡管這些影片沒有公開對外放映,但是這讓他知道在工作原理方面,這種技術是可行的。
他從那時起製作了各種短片作為他的課余活動,主要是一些實拍影片,他的《肯定的理由》(Raison d』être)加入了特殊效果和特殊技術。1935年,在第二屆格拉斯哥非專業電影節(Second Glasgow Amateur Film Festival)上,他的一部短片贏得了一等獎,不過對他將來的電影製作生涯的確立卻是在下一年的電影節上。
1936年的電影節中,有一位名叫約翰·格雷爾森 (John Grierson,1898~1972)的評委,他是電影製作的先驅和攝影機應用新方式的有力倡導者,他拍攝的北海捕鯡魚船隊的40分鍾的紀錄片《飄網漁船》(Drifters,1929)被選擇在瑟傑·愛森斯坦的(Sergei Eisenstein)《戰艦波坦金號》(Bronenosets Potemkin,1925)的英國首映式上同時推出,該片成為英國電影的里程碑。由於格雷爾森對紀實電影製作的熱愛,他被任命為GPO (General Post Office) 電影組織的首席長官。GPO在那段時間不僅負責郵政信件還包括銀行儲蓄和電話。到1939年,他被任命為加拿大國家電影局 (The 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簡稱NFB) 的首任局長。二戰期間,他監督NFB生產關於加拿大的大量宣傳品和訓練電影(也就是紀錄片)。戰爭結束後,他離開NFB並計劃去美國在商業領域內繼續進行電影製作。然而不幸的是,他成為麥卡錫時期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並遭到政治迫害,他被當作共產黨員被列入黑名單(他似乎曾經是一所老牌學校的蘇格蘭社會主義者,然而麥克拉倫卻是蘇格蘭共產黨員並且一生堅持社會主義傾向)。此後,格雷爾森在UNESCO(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聯合國電影公司工作,並主要從事蘇格蘭電視工作。他年老時曾在麥吉爾(McGill)大學任教。
1936年在格拉斯哥非專業電影節上,麥克拉倫送交了他的兩個作品。他對《攝影機的狂歡》(Camera Makes Whoopee)寄予了很大希望,在這部作品中,他使用了他所能想像得到的各種全新效果。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是《彩色雞尾酒》(Colour Cocktail),在片中他運用了多種色彩。由於沒有拷貝留存,這應該是一部交織著快動作和慢動作的五分鍾的抽象短片,時時伴有彩色紙片上的各種色光交互變幻的鏡頭。伴著留聲機唱片的聲音,它充分、細致的聲畫同步給人以有聲電影的感覺。令麥克拉倫非常沮喪的是,格雷爾森打心裡不喜歡《攝影機的狂歡》,他認為這部影片在技術方面很熟練,在藝術方面卻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一團亂麻。當麥克拉倫正要放棄將來製作電影的想法時,格雷爾森突然宣布《彩色雞尾酒》贏得了比賽。老電影製作人後來邀請學生們出去喝茶座談,這為麥克拉倫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格雷爾森面談,格雷爾森為麥克拉倫提供了一份英國郵政總局下屬的電影機構的工作。麥克拉倫1936年秋天開始了在那裡的工作,但是九月初他就被格雷爾森派往西班牙作一名攝影師,並同伊沃·曼塔古(Ivor Montagu)一起製作一部支持共和的、關於西班牙內戰的宣傳片,這就是紀錄片《馬德里保衛戰》(Defence of Madrid,時間是1936年,但是更象是1937年)。這部影片增強了要求和平、反對暴力的宣傳力度,這也是麥克拉倫的政治傾向,正如早期他曾經和海倫·比嘎爾(Helen Biggar)一同合作的動畫片《無限深淵》(Hell unLtd,1936)一樣,深刻表現了反戰爭、反資本主義的主題。
1937年,格雷爾森離開英國郵政總局電影機構,奧伯特·卡瓦克迪(Alberto Cavalcanti)代替了他的職位。在卡瓦克迪的領導下,麥克拉倫開始製作他的第一部專業動畫片《愛在機翼上》(Love on the Wing,1938),這是他又一次直接在膠片上作畫。這部電影目的在於強調一個對英國郵政總局宣傳很重要的主題:「這是天堂接收問候的電報——想要成為天使,請發一封電報。」但是這引起一場爭議,於是該片在當時被禁播。導致這次事件的原因是,麥克拉倫使用了某些宗教作為生殖力象徵的陰莖圖像,於是郵政局局長阻止了短片的發行。這部短片現在看來則是一部代表之作,它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實現了麥克拉倫「動畫聲音」的首次體驗。傳統電影中的聲音是通過電流的波動產生的光與影這種裝置把膠片的邊緣譯成電碼,再通過麥克風釋放出來。放映電影的時候一束光線通過這個裝置的移動邊緣照在一塊光電電池上,從這里發出的電子節拍驅動揚聲器。麥克拉倫的想法是,如果電影中可以觀看的部分通過在膠片上繪畫製作出來,那麼同樣的方法也可以製作出電影中的聲帶。麥克拉倫不是第一位對這種技術進行試驗的人。1932年,魯道夫·普芬尼格(Rudolf Pfenniger)就提出非常相似的方法,但是麥克拉倫的確是第一位將這一方法運用於有價值的藝術電影的。
《愛在機翼上》中那些宗教作為生殖力象徵的圖像帶來的煩惱使麥克拉倫在英國郵政總局電影機構工作永無寧日,但是即使沒有這件事,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的1939年,麥克拉倫也會離開英國。在西班牙他看到太多的屠殺,期間拍攝的《馬德里保衛戰》就體現出他對暴力和戰爭的態度。此後他製作了多部動畫片,在登上去紐約的輪船之前,製作了《困難重重》(Mony a Pickle ,1938)——這個標題的蘇格蘭意思是「許多困境」。後來又受他人委託作了幾部大約兩分鍾長的實驗動畫短片。例如《急速的樂章》(Allegro,1939)、《倫巴》(Rumba,1939)、《點》(Dots,1940)和《環》(Loops,1940)。所有這些影片都運用了他的動畫聲音技術。然而應得的撥款最終沒有落實。他被迫作兼職並在商業動畫工作室作較低級的工作,以便他能夠繼續做一些自己的動畫影片,這些影片中最有名的是《星條旗》(Stars and Stripes,1939),它直接在電影膠片上作畫而成,美國國旗的鮮明形象伴以同名的音樂。之後和瑪麗·艾倫·布特(Mary Ellen Bute) 共同導演的《幽靈游戲》(Spook Sport,1939)是一部更抽象的影片。
1939年初,他到紐約後不久就給他的老師——在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工作的格雷爾森寫信,看那裡是否有合適的工作。格雷爾森回信說很遺憾,那裡沒有。但是,1941年春天,事情發生扭轉。加拿大政府由於戰爭的需求急需資金援助。由此要求NFB開始生產宣傳影片,目的是鼓勵人們投資抗戰債卷之類。NFB的大多數作品被安放在人員集中的地方,例如工廠的食堂里,成系列地放映。格雷爾森感到,在休息時間做一些稍微的放鬆能夠提高人的注意力並使觀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於是,他請麥克拉倫加入NFB並在1943年為NFB開辟了一個新的動畫世界。當然,麥克拉倫一開始時有些拒絕之意,他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非常害怕被命令做一些助戰宣傳。麥克拉倫最終受雇於NFB,在此度過了他下半生的職業生涯。
戰爭末期麥克拉倫為NFB創制了一系列動畫短片,其中包括《代表勝利的V字》(V for Victory,1941)、《快些寄出聖誕信》(Mail Early for Christmas,1941)、《母雞之舞》(Hen Hop,1942)、《四等於五》《Five for Four,1942)、《美元的舞蹈》(Dollar Dance,1943)、《閉嘴》(Keep Your Mouth Shut,1944)、《大眾歌曲第5首》(Chants populares #5,1944)、《這是槳》(C』eat l』aviron,1944)和《百靈鳥》(Alouette,1944),這最後兩部影片中的歌曲都在法國非常流行。
戰爭期間格雷爾森被任命為NFB的領導,戰爭末期他便離開那裡。他成功地在30年間為NFB導演了40多部動畫短片,並出品了許多別的動畫家的電影。同時,他使NFB成為國際范圍內一些想與他共事並向他學習的動畫家們夢寐以求的地方。其中的兩個人是佛瑞德瑞克·巴克(Frédéric Back)和喬治·當尼 (George Dunning)。
無論什麼時候,麥克拉倫都在進行科技創新,盡管有些偏執。例如他把科技運用於奧斯卡獲獎短片《鄰居》(Neighbours,1952)上。《鄰居》是一則表現兩個人搶奪長在他們兩家邊界間的一朵花,最後兩敗俱傷、雙雙身亡的反戰寓言。他用抽幀的方法來拍攝動畫,而對人物則採用特殊的鏡頭使他們看上去就象是在飛行或滑翔。在著名抽象短片《白色閃爍》(Blinkity Blank,1952)中,他製作的圖像不是通過在干凈的電影膠片上繪畫著色,而是去除乳膠使膠片完全曝光,於是影像看上去是黑底上的白色圖像。此外,由於運用這樣的技術定位很困難,他發明了一種技術,用只能持續幾格的一組影像,然後在下一組影像出來之前讓電影呈12格或更多格的黑色。這保護了運動的感覺,但同時放映出一種刺激的頻閃的效果,但這一舉措沒有認真考慮到觀眾的視覺持續能力。他又用同樣的方式製作了一個有敲擊效果的聲道。在《雙人舞》(Pas de Deux,1968)中,他使每一格膠片曝光10次,製作出一對在黑色舞台背景上跳舞的芭蕾舞演員馬格瑞特·麥色和文森特·瓦瑞(Margaret Mercier and Vincent Warren)的鮮明形象。
更有趣的是一些音樂聲帶被運用到這些短片中。他經常擔心電影的吸引力由於國家或種族的區別而受到抑制,這是為何他很少運用任何語言形式的原因。在這之後他開始屈服於多種語言,當然,當他們要求有語言的時候,他為NFB製作的大多數電影都使用了法語和德語。音樂在形式上都是不拘一格的,從管樂吹奏的《雙人舞》到《Albinoni》,從《芭蕾曼舞》(Ballet Adagio,1971)到《色彩幻想》(Caprice en Couleurs,1949)中奧斯卡比特森三重奏(Oscar Peterson Trio)的爵士樂,到另一部著名短片《椅子的故事》(A chairy Tale,1957)中的由熱衛·散卡(Ravi Shankar)演奏的西塔琴。在這部短片中,一個男人和一個拒絕被坐的椅子進行了一段表演,影片表現年輕人最初試圖努力控制局面,然後尋求理解。片中錄音的使用對他來說比他早期實驗片中的聲音要更有趣。在《白色閃爍》中運用了這個技術後,他用同樣方法製作了三部短片:《節奏舞》(Rhythmetic,1956),這里的音帶中配以簡單的由阿拉伯數字組成的數學系列表演,就像跳舞一樣。還有《鑲嵌畫》(Mosaic,1965)和《同步曲》(Synchromy,1971),那種舞蹈觀念是麥克拉倫大部分作品的基本原理。更明顯的例子如《雙人舞》。他最後的影片是一部長22分鍾的短片《水仙》(Narcissus,1983),在這里他運用了許多源於他長期工作生涯經驗的動畫技術,當然,又一次利用舞蹈講述了一個年輕人由於只是愛自己而失去一切的傳統故事。
加拿大國家電影局是根據加拿大國會法於1939年創建的。創建的目的,是為了讓加拿大人和外國人通過電影的形式來了解加拿大。麥克拉倫於1941年在其中創建了動畫部。動畫部一開始就鼓勵動畫工作者自由探索、大膽創作,不僅在內容上更是在形式上開拓新的表現方法。幾乎所有的動畫技法在這里都可以得到展現:手繪動畫、立體動畫、針幕動畫、轉描動畫、剪紙動畫、實拍抽幀、膠片直接刻畫,沙動畫、玻璃油彩、三維電腦動畫等等。直至今日,加拿大國家電影局成了動畫藝術家的搖籃,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動畫藝術家,像Michèle Cournoyer、Jacques Drouin、Chris Hinton、Co Hoedeman、René Jodoin、Evelin Lambart、Caroline Leaf、Ishu Patel等等。動畫短片《鄰居》、《沙堡》、《特別郵遞》、《每個孩子》、《博伯的生日》、《瑞恩》、《丹麥詩人》等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幾十部動畫短片榮獲奧斯卡動畫短片提名。所有這一切成績的取得,是和麥克拉倫的組織能力、學術見解和獎掖優秀青年藝術家的具體做法分不開的。
1973年,麥克拉倫作為一位動畫片製作人和NFB的動畫部門的領導人被授予勛章。這位天才動畫大師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於1987年1月27日逝世於蒙特利爾,並為世界人們所哀悼。
-----摘自《動畫大師的生平與作品》作者: 呂鴻雁 / 張駿
諾曼·麥克拉倫直接在電影膠片上作畫(1944)
主要作品:
1.Neighbours (1952) 鄰居
採用真人逐格拍攝技巧完成的真人動畫,諾曼·麥克拉倫從中國回到加拿大之後,因有感於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痛苦,他創作了宣傳和平的動畫短片《鄰居》,影片以真人表演逐格拍攝,講述兩位鄰居為爭奪一朵鮮花而大打出手最終兩敗俱傷。片中人物動作和音樂製作等都運用了極其誇張的藝術表現。因該片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深刻的寓意,在195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2.A chairy tale (1957)神奇的椅子
同樣採取真人動畫的方式,表現椅子與人之間的有趣故事~~
3.Dots.(1940)小點點
諾曼認為動畫不是動的畫,而是畫運動,所以他的許多作品都是以研究運動和節奏為核心,並大量實驗各種材料和聲音,甚至就是單純的抽象圖形、色彩再配合音樂,構成流動的視覺交響樂,小點點就是這樣一部單純的抽象作品~~~
4.New.York.lightboard.record.(1961)紐約霓虹燈
非常創意的一個片子~~用紐約街頭的大屏幕廣告牌作的一個實驗動畫~~還記錄下了行人的對它的反應~~
5.Pas(1968)舞蹈
諾曼的代表作之一~~~在當時非常先鋒的短片~~用膠片完美表現了舞蹈的美感~~~是諾曼對運動研究的總結~~~
6.Begone_Dull_Care(1949)色彩幻想
這是一部直接在膠片上繪畫的實驗短片,充滿色彩、肌理和節奏的美感~~~~~同樣是一部經典之作~~~
7.Mosaic.(1965)馬賽克
好多彩色小方塊隨著聲音翩翩起舞~~~~~~仍然是抽象之作~~~~~
8.C'est l'aviron (1943)
9.Hen(1942)
10.canon(1964)
11.Blinkety blank(1955)
J. 簡單介紹一下馬德里保衛戰
西班牙內戰中,共和國軍隊於1936年11月~1939年3月進行的首都保衛戰。1936年7月18日F.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後,叛軍從北面和西面兩個方向進軍馬德里。共和軍和民兵在馬德里以西構築三道防線英勇抗擊。9月28日,叛軍佔領馬德里西南托萊多地區,隨後成四路從西面、西南面和南面進逼馬德里。11月6日,叛軍進抵馬德里城郊,共和國政府遷往巴倫西亞。新組建的共和軍和國際縱隊兩個旅趕赴前線,在J.米亞哈將軍指揮下加強防禦。同日,叛軍2萬人在德、意干涉軍的坦克和飛機支援下,從西南方向發起猛攻,其左翼經"田園之家"公園實施主要突擊,強渡曼薩納雷斯河,一周內佔領大學城3/4的地區。共和軍兵力增加到7個旅(含1個坦克群),給敵以迎頭痛擊。25日,叛軍停止進攻。為縮小包圍圈,叛軍於12月13日出動1.7萬人在馬德里西北接近地實施突擊,經1個月激戰切斷馬德里通往埃爾埃斯科里亞爾的公路。1937年2月6日,叛軍在義大利干涉軍支援下,在馬德里東南的哈拉馬河谷發起進攻,企圖切斷馬德里至巴倫西亞公路,完成對馬德里的合圍。18~27日,共和軍實施反擊,粉碎叛軍從東南方向合圍首都的企圖。3月8日,義大利干涉軍從東北方向對瓜達拉哈拉實施突擊,企圖配合叛軍奪取馬德里。共和軍調整部署,投入3個師的兵力頑強防禦,至22日終於粉碎意軍進攻。
同年6月起,叛軍的進攻重點從中部戰線轉向北部戰線,馬德里周圍地區的態勢趨於穩定。1939年3月5~6日,共和軍中部戰線司令S.卡薩多上校在馬德里發動軍事政變,為叛軍佔領馬德里敞開大門。28 日,馬德里陷落,內戰結束。馬德里軍民為保衛共和國首都浴血奮戰、寧死不屈的精神,鼓舞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