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篇《東方紅1949》觀後感
《東方紅》誕生於「文革」前夕,這一點看似偶然,而實際上卻恰是最富歷史意味的一刻,它彷彿為「十七年」中國電影畫上了一個意味深長、可堪回味的句號.
歌舞劇《東方紅》率先誕生
1964年正值新中國成立15周年,慶祝活動中需要一些重點節目.7月13日,周恩來受陳毅邀請到上海,觀賞第五屆「上海之春」開幕式演出過的音樂舞蹈劇《在毛澤東旗幟下高歌猛進》.看罷此劇,周恩來受到啟發,下決心親自抓一部大型舞蹈史詩作品.
周恩來一回到北京,馬上找來周揚及文化部、總政文化部有關負責人談了他的設想.周恩來表示:「我有這么一個想法,就是最好在15周年國慶,把我們革命的發展,從黨的誕生起,通過藝術表演,逐步地表現出來……」一開始有人主張用音樂會的形式,後來周恩來建議是否能搞歌舞會,這樣更貼近群眾,更容易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7月18日決意提出,7月底晚會開始啟動,這意味著僅僅50天的時間就要弄出一台大型晚會.
關於大歌舞的名稱問題,導演周巍峙建議用「東方紅」,周恩來立即表示贊同.而且參考了國外的概念後又經過討論研究決定,晚會還冠以了「音樂舞蹈史詩」的名稱.
周恩來親自在全國調兵遣將,動用了3000多人的大型陣容,聚集了當時最權威、最著名的作詞、作曲家和歌唱家,綜合歌曲、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講述了從帝國主義侵華,中國共產黨成立,二萬五千里長征,八年抗戰,到新中國成立的革命歷程.
將歌舞劇搬上銀幕
《東方紅》在人民大會堂演出結束後,八一電影製片廠奉命同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一起承擔拍攝該電影的任務.為此周恩來特意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電影藝術家座談會,討論怎樣把舞台演出搬到銀幕上.「要讓觀眾像坐在大會堂里看《東方紅》演出一樣」被當作拍這部電影的總體要求.
在實際拍攝工作中,有些舞台演出的特點在拍電影時都成了特大難點.比如,原來大歌舞全部演出的幻燈背景,是由200多個小幻燈同時投影到天幕上,組成大約800平方米整幅巨大的,可以有簡單動作(如流水、飛雲、光芒等)的畫面———幾乎同電影的切換鏡頭差不多,有很好的藝術效果.但在拍電影時,幻燈背景的亮度不夠,而如果把強烈的電影燈光打到台上,幻燈背景就成了白茫茫一片,拍攝陷入困境.
後來經周恩來批示,劇組從上海借來全國著名的制燈專家蔡祖泉同志到《東方紅》攝制組工作,用提高幻燈背景亮度的方式解決了這個難題.另外,周恩來又交代外貿部的林海雲用外匯在國外購買伊斯曼彩色膠片,以保證電影的拍攝質量.
在周恩來的全力支持下,攝制組僅花了三個月時間就全部拍攝完畢《東方紅》一部彩色寬銀幕和一部彩色普通銀幕兩部電影的所有鏡頭.到1965年9月,周恩來再次到八一電影製片廠親自審查了《東方紅》,這部電影終告完成.
Ⅱ 求一篇關於《東方紅》賞析的論文,三四千字左右
《東方紅》賞析
摘要:《東方紅》不僅是一部壯麗輝煌的中國革命音樂舞蹈史詩,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國最具權威的,著名詞曲作家智慧結晶的經典巨作。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創演於1964年,是由一批革命歷史歌曲和創作歌曲結合組成的,以鮮明感人的藝術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勢力、反對殖民主義、反對軍閥統治的不屈精神,藝術概括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從建立紅色武裝到迎來祖國解放的光輝歷程。一經演出,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關鍵詞:民族精神 史詩 舞蹈
該舞蹈是為紀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及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成立一周年而特意創作的,作為一個中國人通過對本民族歷史特殊時期的回憶,來追溯一種不畏列強、堅韌不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為此選用冼星海的音樂作品《黃河》第四樂章創作一個用中國民間舞的動作為素材,反映中華民族近現代反法西斯戰爭民族奮斗史的作品,是二位編導最初的創作動機。 作品《東方紅》在創作中有另一種考慮,即能否用漢族民間舞蹈素材,反映民族精神。編導認為,隨著新中國民間舞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國內創作舞台上,涌現出許許多多優秀的民間舞蹈作品,但是這些作品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場景下展現的,類似《牧馬人》《擔鮮藕》這樣的作品,它們不約而同地都會帶有一個民族或地域強烈的文化專屬性特徵。那麼能否用一個民族或地域舞蹈的動作素材,反映整體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創作者的另一個主要思考點。當他聽到《黃河》這段音樂後,決定做一個中國民族民間舞版的《黃河》舞蹈作品。作為交響樂作品《黃河》,無論從音樂的形式與結構,還是從作品內在表達的文化深度與厚度都極具挑戰性,用《黃河》音樂編不同舞種的作品,成為許多中國編導的試金石,所以用中國漢族民間舞蹈的動態元素,表現《黃河》這個代表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精神典範的音樂作品,成為編導創作的另一個構想。
該舞蹈在動作語匯的選材上,主要以山東鼓子秧歌與膠州秧歌素材為主,這種選材安排按趙鐵春的話,是由素材自身的性質決定的。原因是鼓子秧歌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學院派課堂,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粗獷豪邁是它的主體審美風格,同時動作幅度之大、表現力度之強是別的舞蹈所無法替代的,特別是在民間舞教材中總結出的穩、沉、抻、韌這幾個主體審美要點中,所包含的穩如泰山、純樸厚重的舞蹈動態感覺,是編導所刻意需求的。同時作為膠州秧歌素材的選用也是如此,由於其動態本身三道彎、扭斷腰的陰柔之美,與男性鼓子秧歌素材剛陽的動態審美產生對比的同時,也產生一種互補,這種一對比一互補,無形中為作品的主題凸現提供了一種絕好的搭配。創作中編導對膠州秧歌動作審美擰、碾、抻、韌,這幾個要點並沒有都完全地展現,只是用了一個碾字,在膠州秧歌小嫂扭的步伐素材中體現,這種刻意的選擇通過不同時空的設計,旨在造成一種源源不斷、勇往直前、前赴後繼、永不停息的動態感覺,同時也在營造一種千軍萬馬、十面埋伏的舞台意境。 在作品創作的結構設計上,編導在三分之二的篇幅上,用遞進式的結構,為一個核心主題造勢作鋪墊(即通過不同方位的出場、不同時空的調度、不同隊形的變化、不同男女交替的舞蹈、不同紅綢揮舞的動勢,來營造一種壯烈的氛圍)。所以無論是男舞者三角形的出場,還是女舞者橫排斜線圓形的空間調度,以及舞蹈中間一段男女雙人舞與母子雙人舞人物形象的捕捉,其目的就是要通過這種多方位、多層次、多變化、多信息傳達及推進,來再現中華民族的那種威武不屈、誓死向前的氣魄,面對侵略者和敵人鬥智斗勇的精神。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不同層次的遞進,也在為舞蹈自身的結構高潮作了較完美的鋪墊,因為編導的構思必須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與技術將之體現,所以這種遞進式的結構,恰好是在「東方紅、太陽升」的樂曲聲的出現將全劇推向高潮點的鋪墊。此時當紅綢拋向空中,全體演員雙膝跪地,迎接那來之不易的勝利時分,從情感線路、動作邏輯、情節表達都在此時到達了一個頂點,而這種以靜制動的升華點,恰好是由作品前期遞進式的鋪墊為基礎的。因為前期的鋪墊已經聚集了足夠的能量,各式各樣動的可能也都用過了,這個時候用一種逆其道而行的做法,用靜的處理、用地面跪地的動作來體現全作品最終的高潮成為了一種可能。作品在這種遞進式推高潮的「起」、「承」過後,接下來就是「轉」、「合,,的過程。該作品是這樣處理的,即用一段純凈的地面舞蹈展示作品的「轉,,接過後,立即又回到作品開頭那種前赴後繼、不斷向前的運動感覺之中,其目的就是對前篇舞蹈「合」的呼應,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那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民族精神的強化。作品緊接著用一個凝固的造型作為整個作品的結束。當然靜態的結尾對比前期動勢的營造,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即通過類似英雄紀念碑的群舞造型,製造一種從靜態的雕塑展示中,回顧動的歷史遺跡,從中折射中華民族的不朽與偉大,應該是作者最後的構想。在綜上所述的作品結構設計中看得出編導是花盡心思悉心揣摩的。 另外,在道具的使用上,創作者有他獨到的嘗試。編導有意識地拋棄鼓子秧歌與膠州秧歌原用的八角鼓與長撇扇,原因是這些東西有很強的地域專屬性,不足以代表中華民族的主體特徵,所以經過千思萬想之後,編導決定用紅綢,原因是紅綢有很強烈的符號隱喻,它像黑頭發與黃皮膚一樣,是中國化的符號,代表中華民族的標識意圖,這種代指和標識在趙鐵春的《讓黑頭發和紅綢子一起飄起來》一文中可以得到詳盡的解釋。同時紅色象徵喜慶也象徵著鮮血,而綢子那種柔中帶韌的品性,也是中國主流雅士文化所刻意追求的,加之扭秧歌用紅綢「扭著秧歌進城」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編導選擇了它。在對紅綢的動作選用上編導解釋道,我們選擇它不是完全地遵守或忠實地傳承它原有的動律特徵,在使用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對之進行加工改造的,以前用紅綢扭秧歌,「扭」是舞蹈動勢的主體,而這次我們卻刻意地強調用紅綢「舞」秧歌,因為「舞」中不但有陰有柔,也有剛有陽,而這種剛柔並進、陰陽相兼,是我們在這個作品中所刻意追求的,而以前的「扭」卻永遠出不來這個效果。同時用鼓子秧歌的動律、動勢舞紅綢,會在剛陽有力的動勢上造成一種纏綿感,在膠州秧歌上舞紅綢也會在陰柔的動律中產生一種力量感,所以這種借用紅綢「舞」秧歌的做法,是一種對民間舞資源再利用的新做法,在這個作品上可以說是表達得合情合理。 該作品在創作上,具有另外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漢民族民間舞的動作元素進行了符號化的解釋和處理,因為無論哪一個民族、地域的舞蹈,它都會帶有濃郁的本土特徵,而這種本土特徵在具有鮮明的風格同時,也會局限這個動作自身的使用空間,因為極強的民族、地域文化專屬性,導致它只能在這個文化場景下使用,如用維吾爾族的動作說漢民族的故事比較難。而該作品中編導在不失鼓子秧歌與膠州秧歌動作原貌的同時,將這些動作原有的民族地域特性與文化寓意進行了剝離,將這些動作形式只當作一種遣詞造句的詞彙,而不再考慮原有的舞種來源、動作本質的意義,從而在表達編導內心的世界的同時,也展示一個民間舞蹈通用化的可能,增大了這些動作的使用空間。按照這種理論,民間舞蹈語匯不但可以表達那個民族、地域的文化本質,也可以成為表達一個主流文化、國家民族主體精神的動態語匯。 該作品榮獲1998年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比賽作品銀獎、表演三等獎,隨著許多中國文化交流使團出演海外,該作具有較大的影響。並在建黨80周年文藝晚會《盛世華章》上作為特選節目在中國劇院演出。同時因其獨特的民間舞特性,被許多藝術院校吸納,成為民間舞教學劇目課上的一個重要實習劇目,也被廣大的藝術團體所傳跳。
參考文獻:1.舞蹈者之家 賈安林 《東方紅》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賞析
2.郭振建 時代呼喚這樣的精品力作———音樂電視《信天游再唱東方紅》
3.東方紅首都評論報1967年11月11日
Ⅲ 東方紅讀後感
《東方紅》是一曲膾炙人口而又經久不衰的老「紅」歌,通俗上口而又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出自於創演於1964年的同名歌舞史詩劇。作為第一首,也作為主題曲,它與其他一系列優秀的革命歷史曲目構成了寓意鮮明、內容豐富、表現感人的藝術巨作---《東方紅》
此劇一開演,畫面便拉向了天安門廣場,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秩序的走向人民大會堂。這一夜,這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而熠熠生輝;這一夜,這里會奏響中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帶來人民謀求解放、民主、獨立的歷史回眸之曲;這一夜,無數的人匯聚於此,共同追溯那可歌可泣而又盪氣回腸的崢嶸歲月。憶往昔,縱然斗轉星移幾度秋,亘古不變的是銘刻與人民心中、篆刻於汗青之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走出黑暗邁向光明的歷史足跡。
琴瑟相合,中西合璧的樂器譜出了悠揚的旋律,「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嘿喲,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揭開音律的薄紗,映入觀眾眼簾的是舞蹈演員們在台上舞出的婀娜身姿,金色的扇舞是主題,象徵著碩果累累的豐收,遠處冉冉東升的太陽位於海平面之上,這象徵著當時朝氣勃勃的新中國。「毛澤東領導人民的時代,祖國的人民多麼幸福,祖國的山河多麼壯麗」,但是,我們怎麼能忘記過去,怎能忘記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領袖人物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下涉過的萬水千山。
看《東方紅》猶如在翻閱一本講述歷史的書,這部史詩選擇了各個革命階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歌頌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前赴後繼的戰斗歷程,贊美社會主義祖國的欣欣向榮」。
舊中國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看到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勞動人民備受欺凌,吃不飽、穿不暖,備受欺凌,在皮鞭下苟且偷生卻牛馬不如,「抓壯丁」又還得無數的家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路漫漫,長夜難眠,沒有希望的日子讓勞動人民苦不堪言。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的思想,一聲春雷,中國人民共產黨的誕生為中國人民升起了希望之星、點亮了革命之燈、燃起了燎原熊火。無數的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毅然的站起來了,跟隨黨鬧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歷經種種苦難與危機,最後將革命的勝利旗幟插滿
了祖國每個角落。我從內心收到了教育與鼓舞:這不僅是一場很好的歌舞表演,也是一部中國革命的巨大史詩,是黨領導下的四十多年革命斗爭的縮影,是對我們進行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它賦予了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東方紅》圍繞《東方的曙光》、《星光燎原》、《萬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蔣家王朝》、《中國人民站起來》、《祖國在前進》及《世界在前進》八大劇目,形象地概括了從中國共產掌的誕生開始,包括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這幾個重大歷史時期內,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從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程,同時表達出六億五千萬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決心戰勝一切困難,同全世界廣大人民並肩攜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強意志。
《東方紅》不僅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軌跡與關聯性,還將大量的筆墨揮灑於某些人物之上,從他們的事跡、命運和一個個場面中,在敘述以個人為代表所演繹的情節中,我們看到的是立於歷史長河中鮮活的記憶,雖然他們很多轉眼即逝,但是他們樹立的形象引領著我們跳出了歷史的迷霧,得出清晰的結論:正是在這些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的緊密交織,才串起了中華民族的整部宏偉歷史。
《東方紅》是中國共產黨黨史的縮影,也是我黨走向成熟,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心路歷程。從我黨誕生之日起,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走向勝利的路程是曲折的,這不僅指與「三座大山」之間的斗爭是艱辛的,也指我黨在成長的過程中跌跌碰碰,經歷挫折後又浴火重生的道路是鋪滿荊棘的。其間,多次的「左」右傾錯誤在革命內部造成了巨大損失。然而,我黨作為工人階級、中國人民以及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自我批評、自我反省、自我調整領導中華民族革命的方針和路線,及時糾正錯誤的思想和方式,最終確立了中國革命過程中毛澤東的領袖地位,而毛澤東同志結合我國國情走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武裝革命斗爭道路,帶領中國人民積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新中國——這就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東方紅》用歷史感悟未來,教會我們在回顧歷史、獲得民族驕傲和榮譽感的同時,總結經驗和教訓,憶苦思甜,居安思危,這對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
Ⅳ 東方紅1949觀後感
很生動的再現了當年的毛主席及其身邊的人和事,非常真實,很有吸引力。
這部電視劇情節起伏但生活氣息濃厚,多條線索共進但條理分明,人物描寫活靈活現,從生活、工作、學習細節上向我們介紹了毛澤東的偉大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為國慶60周年獻上了一份精神大餐,的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革命的勝利。很感人,很受教育,很愛這部電視劇,望多出這種切近生活而又有教育意義的電視劇。
Ⅳ 急求一篇《復興之路》觀後感 要求200字
復興之路,顧名思義,就是從衰落到再次興盛所走過的道路。中國人在這條充滿坎坷的路上已走了160多年。
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媽媽來到晉江萬達國際影城觀看《復興之路》。這部電影讓我重溫了中華民族走過的艱難曲折、偉大壯麗如史詩般恢宏的民族復興之路,看到中華兒女一步步闖過激流險灘,走向光明,走向未來,走向繁榮的歷程。
聽媽媽說,《復興之路》是一部匯聚眾多當代著名藝術家傾力打造的舞台巨制,也是繼《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之後我國第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在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像不熄的火炬一樣燃燒著,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當我看到南下部隊年輕戰士在新中國成立之際,犧牲在炮火中的情景,我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只要我們執著地追求光明和幸福,只要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只要我們像偉大的先人那樣為理想上下求索,我們的國家、民族,我們的後代,一定會有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Ⅵ 觀後感作文高一600字
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 觀後感 作文 高一600字 範文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後感作文高一600字範文1
走在新世紀的征途上,沐浴著晨曦的陽光,唱著春天的 故事 ,我心情是那樣激盪。
然而,回首眺望走過去的歷程,卻是那樣的曲折不平坦。你看那灑滿鮮血的路上,一個個腳印記載著多少風雨與滄桑。兩次的世界大戰,翻天覆地的解放戰爭,無數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才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擰?
一唱雄雞天下白,喚來春天照人間。從此,我們的祖國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崛起在世界的東方。
走在新世紀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聽到楓葉流丹,聞到碩果飄香。還有那抖擻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欣喜地發現,20世紀也是充滿活力和經濟飛速的時代。
它在燦爛的古代 文化 ,有巨大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有實飛猛進的科學技術。京九鐵路,世紀之交的經濟大動脈,在城鄉結合處拉響了充滿企盼與追求的汽笛;三峽工程描繪著經濟開放的輪廓;浦江開放,將中國改革開放繼往開來;香港、澳門的回歸雪洗了百年恥辱;奧運會領獎台上飄起的五星紅旗,給雄雞形的版圖上鍍上了金燦燦的色彩。還有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發明;海森伯量於力學的創造;核能的開發和利用;登上了月球的阿波羅與長江、嫩江和松花江抗洪的英雄偉,把人類文明推上了歷史的巔峰,一個又一個傑出穀物,為人類社會樹起了不朽的豐碑。
回眸昨日,祖國成就輝煌,展望明天,我們豪情滿懷新的世界,新的千年,將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因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才競爭日趨激烈,那科教興國該是治國興邦的重大決策。新的世紀,我國要加入世界中等國家的列行,還有祖國寶島台灣也即將回到母親的懷抱。原子能、現代航天、分子生物、微電腦、電子信息的技術發展,都在期待著我。
走在新世紀的征途上,我感慨萬千。面臨科技發展的第五次浪潮,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說明人才是何等的重要,它是國家的財富,是振興的希望。我們要勇敢地承擔起世經重託,我們要跨越世紀的一代,是21世經的真正主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祖國、時代、人類命運聯系起來,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良好品德,發揚創新精神,掌握實踐能力,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做個新世紀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宏圖已繪就,號角已吹響;壯志在心頭,揚鞭在腳下。讓我們以滿懷豪情再創新世紀的輝煌。
觀後感作文高一600字範文2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 報告 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更加激發了黨的忠誠熱愛,更加明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意義所在。
要保持一顆對黨忠誠之心。忠誠,不僅僅是黨員幹部的修身之要,更是「天下之紀綱、義理之所歸」。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看看入黨誓詞,字字句句無不體現著對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嚮往、熱愛和崇敬,體現著對中國共產黨豐功偉績的贊美及對中國共產黨的忠誠。
要始終保持一顆堅守宗旨意識的為民之心。在工作中,為民要把人民擁護不 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標准,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要保持一顆務實擔當之心。「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政廉潔」是新時期好乾部標准。要不忘初心,堅持務實求實、真抓實干;堅持擔當盡責,工作干到感動自己。特別是在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舊動能轉換等重點工作中,要主動作為,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做好本職工作,貢獻自身的力量。
要保持一顆清正廉潔之心。「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要牢固樹立廉潔自律意識,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要嚴格執行廉潔自律規定,堅決抵制「四風」,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真正做到清清白做人、乾乾凈凈做事,以自身良好形象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好轉。
觀後感作文高一600字範文3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三號,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國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從未停止。
半個多世紀前,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現如今,鮮艷的中國紅閃耀太空。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航天夢」早已匯入偉大的「中國夢」,成為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驚鴻之筆。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個個飽含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與文化傳承的任務,一次次展示著中國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現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九霄逐夢再問天,闊步強國新征程。中華民族對無垠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創新和突破的背後,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不懈拼搏、自主創新,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
又是一載金秋十月,又是一度家國夢圓。這次太空之旅,不僅能刷新中國人在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進一步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我們更能和他們一起體驗在太空過 春節 ……科學探索再次與航天夢想在太空奏響協奏曲。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出征前所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
觀後感作文高一600字範文4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神舟十三號載譽出征,由中國航天員組成飛行乘組逐夢蒼穹,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科技興國,航天築夢,寄託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承載了中華民族富強繁榮的壯麗追求。神舟飛船揚帆再啟航、刺破蒼穹,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峰、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精神品格。
航天夢,照亮中國科技興國路。全球關注,舉世仰望;星空璀璨,神舟閃耀。科技引領,神舟飛行,中國航天精神正是攻堅克難、創新創造、不求安逸、艱苦卓絕的精神寫照,照亮了中國科技興國路。2003年,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魂牽夢繞的數千年飛天夢想。今天,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乘載三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工作,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等多項科學研究成果。神舟十三號必將圓滿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標和重大任務,在浩瀚無邊的星空激揚中華民族的夢想,高擎起光彩奪目的五星紅旗,彰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追求理想的血脈基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奏響宇宙強音。
復興夢,照亮中國全面振興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新局、走穩征程,以神舟出征為象徵和指引,中華民族必將能夠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航天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匯聚起中華民族精神譜系,激勵著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建功立業、接續奮斗、矢志不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也將在我們的努力下一步步成為現實,成為彪炳史冊的千古奇跡。
中國夢,照亮中國繁榮富強路。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祖國統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構成了中國夢的總體輪廓。實現中國夢,人民充分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權利,更加富足、平等、愉快、自由、安全。人民嚮往中國夢,中國夢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夢寐以求的幸福夢,是凝聚全民族全社會、凝聚全體中華兒女至高無上的旗幟。全國各族人民心中有夢、腳下有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就能夠用14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強大的磅礴力量。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帶領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干」。中華民族對宇宙由來已久的嚮往,終將在星空寫下無可替代的精彩一筆。這是一次偉大的出征,凝聚了億萬中華兒女航天強國的夢想,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觀後感作文高一600字範文5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復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准連接。」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峰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 方法 ,在吊鉤上系著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裡。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准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了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裡、道路在哪裡,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觀後感作文高一600字相關 文章 :
★ 高中觀後感5篇600字
★ 高一讀後感600字五篇
★ 高中讀後感6篇600字
★ 《攀登者》觀後感600字以上高中生作文
★ 高中生《戰狼》600字觀後感5篇作文
★ 觀後感範文精選600字
★ 觀後感作文600字精選
★ 《開學第一課》600字高一觀後感
★ 電影《1942》600字5篇高一觀後感作文
★ 觀後感600字作文
Ⅶ 電視連續劇《東方紅》觀後感
國在我心中》為題,
Ⅷ [急用]請結合歷史課上所學的中國革命史,談談你對《東方紅》這部藝術作品的感謝
中國第一部歌舞史詩巨片!為國慶15周年獻禮、由周總理擔任總導演、3500名藝術家集體創作出的中國電影史上空前絕後的偉大經典!
總 導 演:周恩來
演出時間:1964年10月2日
出品時間:1965年10月1日
演出地點:人民大會堂
演出人數:3500多人集體創作
創作歷時:1964年7月-10月1日僅不到3個月的時間趕出來的
出品公司:八一北京電影製片廠
北京電影製片廠
新聞記錄片電影製片廠
海外發行片名:The East Is Red!
推 薦 度:★★★★★
影片格式:Xvid+AC3,2CD(698M+699M)
字 幕:內嵌中/英文
主要內容:
全部史詩由三十多隻革命歌曲和二十多個舞蹈組成,其中包括五個大合唱、七個表演唱,還穿插了十八段朗誦。許多詩人、作曲家和舞蹈家參加了創作;首都和部隊能主外地七十多個單位的音樂舞蹈工作者、舞台美術人員以及工人、學生、少先隊員等業余演員們共三千多人參加了演出。
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會堂首次隆重上演。當歷時兩個多小時的演出在《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的大合唱聲中結束時,大廳內燈光通明,上萬名中外觀眾全體起立,爆發出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共分八場。各場的題名是:《東方的曙光》、《星光燎原》、《萬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蔣家王朝》、《中國人民站起來》、《祖國在前進》、《世界在前進》。這部大歌舞以豪邁磅礴的革命氣勢和雄偉壯闊的圖景,形象地概括了從中國共產掌的誕生開始,包括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這幾個重大歷史時期內,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從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程,同時表達出六億五千萬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決心戰勝一切困難,同全世界廣大人民並肩攜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強意志。
演出在壯麗的《東方紅》序曲和合唱聲中揭幕。幾十名女演員迎著天上從滄海中升起的一輪紅日,組成一個個葵花的隊形然起舞,呈現出「葵花向陽,人心向黨」的生動情景。
整個大歌舞的演出,是一部中國革命的頌歌,毛澤東思想的頌歌。從第一場《東方的曙光》中升起紅旗開始,每一場都鮮明地反映了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的歷史作用。當天幕上出現作為中國革命歷史轉折點的遵義會議會址,以及繪有長征時期毛澤東同志肖象的紅旗時,舞台上紅軍戰士們高歌暢舞,群情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