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驢得水》有哪些隱喻
驢得水影評
——孤塵(蒙)
這部電影有深刻的象徵意味,有點像西遊記大聖娶親,它思考和沉默的部分遠遠超過了搞笑本身。可以舉例,特派員,象徵著土匪頭子,流氓,刻意的光頭更是指向當時的執政黨,其中有一句話,「我還能換個地方當差」,暗示當時的軍閥亂象之重,還有更深的意味(台),他的秘書使得張一曼免收強奸,這里應該指的是軍閥中好人與壞人的碰撞,張一曼此刻象徵著多災多難的中國,以前的破鞋事件應該是列強侵略中國事件。裴魁山,投機主義者,他也曾想當個普通人,幸福地活著,但是張一曼拒絕了他(張一曼的自暴自棄和自卑使得她無法接受魁山),而後他變成了一個瘋狂為自己謀求利益的人,對張一曼有著深深的厭惡(註:在發現張一曼與銅匠睡覺之後),內心的絕望使得他暴露了本性,然而這種本性我並不抱有很深的排斥,相反這是一個絕望者的必經之路,之後他還能罵張一曼,說明他仍然懷有幻想。他象徵當時的小資產階級。周鐵男,原本的他是熱血青年,可以說對這個社會抱有熱情,堅信自己能解決問題,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好像當時的遊行學生。但是當他直面過特派員的槍之後,他徹底變成了一條狗,可以理解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舉個例子,當時當局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大規模學生請願,當局給了兩個選擇,一,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二,請征入伍,當士兵,結果浩浩盪盪幾千人,無一人入伍。他成了只會動嘴皮子的人。銅匠,象徵著獲得利益而膨脹的人,可以當做發國難財的人,起先他忠於祖國,接濟國家,後來發現他甚至可以有大量權力控制他想要的,所以性情大變,參見漢奸巨商。孫佳,我認為是劇中最清醒的人,同時也是最無奈之人,最終還是對他爸妥協,嫁給銅匠,這又有點張愛玲的色戒的意思了。她要保存她爸辛苦經營的學校,又想理想主義地揭發弄虛作假,象徵著學習救國的人。張一曼,不斷的妥協,不斷的以幻夢來填補內心的失望,象徵不斷被交易的,被摧殘的中國。孫校長,一個抱有理想主義,又肯邁出第一步的人,象徵著沒有軍隊以前的共產主義者,劇末被捆綁,代表著被軍閥的虛偽教訓明白,是走向正確的道路開始,即槍桿子出政權。
劇情我就不多說,就挑高潮吧。
張一曼被剪頭發。銅匠經歷被張一曼痛罵以後,徹底死心,倚仗著呂得水這個招牌,對校長,鐵男,魁山下令,罵一曼,這段,使得魁山和一曼徹底結束,使得鐵男忍無可忍,准備攤牌,結果被槍嚇得從此懦弱。槍的出現意味著事情不再是幾個人的事,而是拖入了社會這個大背景,而此刻的社會,是黑暗的,壓抑的,也就是這一秒,驢得水這電影,變成了和姜文電影一類的存在,充滿了象徵意味。當一曼瘋狂打自己耳朵的時候,也說明中國與之前的愛國商人,現在的巨奸決裂。有個值得注意的情節是,為什麼張一曼瘋了?那是因為她徹底的絕望,她所做的,不過是為了這所學校,換而言之是未來,(從她想穿著校服一起拍照那段可以看出),她可以和任何人睡,那是因為有更重要的東西。但是現實令她失望了,熱血青年跪倒在地,共產主義者親自剪去了她的頭發,巨奸發號施令,軍閥控制著局面,投機者拂袖而去,真是絕望。
荒唐的婚禮。這場婚禮就是純粹的鬧劇,與之前的悼念會的對比更顯無厘頭與荒唐,極度強調社會之亂,可以網路一下,短短幾十年,政權更迭四十幾次。孫佳與銅匠結婚,犧牲意味簡直觸手可及。銅匠的老婆就像一尾魚,徹底攪亂了這渾水,也使劇情達到巔峰。一曼在混亂的人群中撿花,象徵著她的純潔被踐踏,但她仍然希望挽回,悲劇氣息濃厚。孫佳轉身離去,象徵著理想主義者的升華,要轉變成她哥哥那樣的實干者(她哥象徵共產黨)。而給他們捐助的美國人,說:不可思議的中國。這表示當時外國人無法理解中國人殘存的愚昧,暗示外國人是不可能救中國的,只有自己救自己。
B. 晏陽初的發展
晏陽初鄉村建設之「道」
晏陽初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學家,一生致力於落後地區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聯合國聘為終身特別顧問。1943年,晏陽初當選「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之一,與愛因斯坦等同獲殊榮。晏陽初曾將自己比作平民教育的傳教士:「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為了這一目標,他放棄都市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和農民同起同居」,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佈道人」。
晏陽初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又接受過系統的西方現代教育。1918年,他遠赴法國,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在20萬旅法華工中開展卓有成效的識字教育活動,使其中38%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回國後,晏陽初全心致力於平民教育活動,並於1923年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擔任總幹事。他認為,中國平民教育的關鍵在鄉村,而「欲化農民,須先農民化」。為此,他先後組織同人深入長沙、定縣、北碚等地推進平民教育。其中,定縣實驗歷時最長(1926—1936年)、影響最大。在定縣推行平民教育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當地農民,晏陽初於1929年毅然攜碧眼金發的年輕妻子許雅麗女士及襁褓嬰兒離開北京,舉家遷入偏僻艱苦的定縣,「穿粗布大褂,住農民的漏雨的房子」,在這里安家落戶,一住就是八年。他有一段真誠自白:「我們不願安居太師椅上,空作誤民的計劃,才到農民生活里去找問題,去解決問題,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按照晏陽初的說法,教育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訓育」,而是「到鄉間來求知道」,「努力在農村作學徒」。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識分子也懷著一腔真誠,舉家遷居定縣,脫下西裝,換上農民的粗衣布衫,長期跟農民一起生活,傳播知識,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博士下鄉」同農民為伍的亮麗風景。
在定縣實驗中,晏陽初逐漸形成鄉村建設的整體思路。他將中國農村的問題歸為「愚、窮、弱、私」四端,主張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別加以醫治。在定縣,「平教會」的知識分子們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和喜歡的方式,編寫了600餘種平民讀物;選編了包括鼓詞、歌謠、諺語、故事、笑話等60萬字的民間文藝資料,搜集民間實用繪畫、樂譜等;組織歌詠比賽、農村劇社,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以救農民之「愚」,培養他們的「智識力」。他們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創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開辦生計巡迴訓練學校,訓練比較熱心、能乾的中青年農民「志願者」作「示範農戶」,來帶領其他農戶使用新技術。還組織農民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開展信用、購買、生產、運輸方面的經濟活動,以治農民之「貧」,培養他們的「生產力」。他們實施衛生教育,普及衛生知識,培養衛生習慣,還創建農村三級醫葯衛生制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以救農民之「弱」,培養他們的「強健力」。他們對農民進行公民教育,以救農民之「私」,養成他們的公共意識與合作精神。
晏陽初對於農民的公民教育特別重視,指出:「假使農民的知識已經培養起來了,生產技術也改良了,科學化了,體格也強健了,要是沒有團結力,所謂民力培養,完全失去目的,也是枉然!」他將公民教育作為平民教育的中心,創立了一套提高民族自覺心的「組織教育」的方法,如將歷史人物的故事匯編成小冊子發給村民讀,通過岳飛等農民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讓農民在平民學校里接受簡單的教育後,發動他們組織同學會,使中國農民第一次有了自發組織的社區生活,後來這些同學會成了晏陽初對農村進行民主改造的基礎。與此同時,晏陽初還在定縣領導建立了鄉縣議會組織,通過招募一些積極熱心的人組建公民服務團,讓農民進入鄉鎮的公民大會,或縣、鎮里的管理委員會以及農村改造委員會,通過介入公共管理培養他們的公共意識。
「科學佈道」過程中,晏陽初最大的創造,是將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緊密結合、整體推進。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目標是適應實際生活,改良實際生活,創造實際生活,實現民族再造。所以,在農村辦平民教育,如果僅僅教農民識字和掌握一些技能,而不教會他們運用這些技能進行鄉村建設是毫無助益的:「不謀建設的教育,是會落空的,是無補於目前中國農村社會的」。為了進行鄉村建設,晏陽初進行了三項重要的工作,一是加強農村教育,送知識下鄉,通過傳播農業基礎知識、改良作物品種、防治病蟲害等舉措,「使農業科學深入民間」;晏陽初深知要提高農民的素質,就必須使「農民科學化」,要使農民科學化,就必須使「科學簡單化」。為了改善定縣農民的經濟生活,晏陽初領導的平教會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比如改良棉花的選種、提高母雞的產蛋率等。二是進行農民教育的研究與調查。晏陽初反對「為教育而教育」,主張知識分子要「從農民生活中找材料」,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研究他們受教育的狀況,根據他們的需要編寫適用的教材,使教育的結果成為鄉村建設的力量,推進和促進新民社會的實現。三是進行農村普查工作,先後完成了農村的社會調查、工業調查、農村人口調查、農村概況調查等,為鄉村建設的展開做了較為充分的准備。
定縣改造是晏陽初為了推進全國性的平民教育和社會改進運動做的重點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在鄉村自治的基礎上,定縣在中國第一個實現了「憲政精神」框架下的縣級自治,推而廣之,河北省也成為「自治」模範省。作為一個可以推廣、可以復制的模型,定縣模式對當時其他地方的鄉村建設起了示範作用。據1980年代初河北省的調查材料,由於平教會的工作,定縣在抗戰爆發前已成為無文盲縣,消滅了天花;而平教會當年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依然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晏陽初常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他說的「三C」,就是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體來說,就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傳統儒家民本思想,來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來自基層的民間疾苦和民眾智能。他告誡世人說:「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晏陽初很早就許下諾言:「不做官,不發財,把我的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觀其一生,信然。
C. 晏氏近代名人有那些
晏陽初
中國平民教育家。又名興復(1890-1990)、遇春、雲霖。四川巴中人。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後轉美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191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19年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歷史學,獲碩士學位。1944-1945年,美國錫拉丘茲等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晏陽初大學畢業後,立志獻身平民教育。1923-1949年長期擔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幹事。1926年在河北定縣(今定州市)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1940年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後名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1950年離台灣赴美國。50年代以後,協助菲律賓、泰國、瓜地馬拉、哥倫比亞及迦納等國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60年代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任院長及該院理事會主席。晏陽初還曾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擔任顧問。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見鄉村建設),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概論》、《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後期為紀念他特上映同名電影《晏陽初》。
晏福生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國金。湖南省醴陵縣人。1923年參加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曾任安源煤礦工人糾察隊隊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醴陵暴動,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4年4月7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80歲。
晏慶明
晏慶明(1900-1933.9),湖北省大悟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代,靠替地主放牛和賣長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縣河口參加赤衛隊。
1930年2月後,歷任大悟縣赤衛隊排長、隊長等職,率領部隊經常活動在紅安、河口、劉集一帶,打擊地方民團的反動勢力。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4軍團長。在攻打七里坪戰斗中,親自率領突擊排,插入敵人的陣地直搗敵軍老巢,給敵軍以重創,並活捉了敵團長,為奪取整個戰斗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紅四方面軍西征後,留在鄂豫皖蘇區堅持游擊斗爭。1933年9月,在紅安大山寨戰斗中,胯部受傷,寄住革命群眾家中療養。不久因國民黨進攻,轉移到劉集新屋咀養傷。由於醫葯缺乏致傷口惡化而去世,時年33歲。
晏維貴
晏維貴(1912-1936),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革命。
1928年參加黃安縣赤衛隊,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參加懲治土豪劣紳等農民運動。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紅4軍。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入川後,根據中共黨組織安排,留根據地繼續堅持斗爭。同年轉入紅25軍,任紅25軍游擊師師長。1936年率部轉戰麻城,在一次與敵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4歲。
晏八風
晏八風(1905-1932),安徽省金寨縣人。幼入私塾讀書10餘年,輟學後在家鄉教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5年隨周維炯、李升武等到武漢入東湖農民運動講習所。後以教書為名進行革命活動。1927年春在家鄉創辦共進第五小學,和毛紹成等組織農民協會。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秘密組織有志青年結拜「三十六弟兄」,開展革命活動。1929年立夏節,率領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裝起義,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同年冬奉調中共赤南縣委任秘書。1931年夏調中共六安中心縣委任組織委員兼軍事委員。1932年春調中共固始縣任組織部部長。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率部與敵作戰時犧牲,時年27歲。
晏春山
晏春山(1893-1933.5),女,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在貧寒家庭。十幾歲時被父母送到武漢紗廠做工,結識了忠厚淳樸的碼頭工人潘家年,在患難中結為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
D. 《先生》紀錄片讀後感500字
《先生》紀錄片讀後感
《先生》十集系列紀錄片片段的光碟,時長36分鍾。光碟中是幾集紀錄片的節選。這幾集紀錄片,記載著十位從民國時期精挑細選出來的「先生」。細看兩遍,深受震撼,故拙劣地模仿馬可·奧勒留的筆觸,寫下這篇胡言亂語。時刻提醒自己。
從先生蔡元培身上,我領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對政治敏感。面對上任後的贊譽,必須頭腦清醒,考慮最壞的結果。即使盡管失敗,也要盡了心。平等對待每個人。重視真正有學問,有想法的人才,不管其政治立場、資歷和年齡。
從先生胡適的行動中,我了解到把古文改良成現代文的重要性。「一、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有些時候,「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先生馬相伯雖然到了九十六歲,還可以憑著對國家的使命感發表「一日一談」。他面對現實。反對專制。要學習他的愛國精神,有奉獻精神。
先生張伯苓教會我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糞水也可澆鮮花」。實體會被摧毀,但精神不朽。人從事什麼職業,就要知道自己的天職。盡管面對巨大的悲慟,也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看問題。
先生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作為一名校長,他「一、無黨派色彩。二、學識淵博。三、人格高尚。四、確能發展清華。五、聲望素著」。從先生的經歷,我要學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為人風格寡言溫和,處理大事時果斷。不能退卻,畏縮。要有勇氣,堅忍前進。
從竺可楨先生身上,我學習了求是精神。三十八年每天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在壓力下才能展現一個人的真性情。對任何事的表現歡騰都可能是種假象。社會與自然都一直發展。把自己的學問與政治覺悟融會貫通起來。
先生晏陽初的著作促使人在農村做實事。一種公共精神。強調平民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先生提出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教育者同時需被教育。應知道什麼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追求夢想的途中不是什麼都會一帆風順。長處應盡量延長,短處要及時解決,直到可以忽略不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先生陶行知身上,我了解到從小就要開始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終身使命的重要性。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民主。為了國民的教育,對現實要有批判精神。寫文章的標題要適當吸引人。教育需人本位。
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我從先生梁漱溟身上可以看到。人不應屬於哪個標簽體系,只屬於自己。特立獨行。主動。有主見。歸於佛教。有憐憫之心。東方宗教與西方科學的貫通。
先生陳寅恪博學,學貫中西。人稱教授的教授,讀書人的老師。他倡導並堅守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先生甚至說道,沒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優美的文學。先生用一種理科思維,一種研究自然科學的思維來研究歷史,精確推導,對學問追求精確性,徹底性。
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個躬。
E. 紀錄片先生的影評怎麼寫急急急!!
《先生》紀錄片影評
暑假,我在家裡看完了整整十集《先生》紀錄片。這十集紀錄片,記載了十位民國時期的「先生」們。看完後,我感到十分震驚,到現在空閑時腦海里還總是顯現出紀錄片里的畫面。
蔡元培先生可謂稱得上是「學界泰斗「,他也是北大最初的校長,是他建立了北大這個美好的校園。他很反感政治,認為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愛人以德,十分重視人才。
雖然很多人都不認識胡適先生,但他是一位現代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他的一篇文章成為了中國第一篇從文言文轉為白話文的正式宣言。
馬相伯先生畢生講起來,反對專制。他非常愛國,曾表示過絕不會撤離中國。他還把學生、親友們送的壽金全數捐給抗戰的傷兵和難民,樂於奉獻。
張伯苓先生建立了南開大學,他認為「糞水也可以澆鮮花」,「鮮花」就是學生們,而自己則是挑糞水的挑水工,雖然南開大學短短三天就被炸毀,物質已經不在了,但是南開的精神永不泯滅。
梅貽琦先生無黨派色彩,學識淵博,人格高尚,能發展清華,聲望素著。他總是對人寡言溫和,但在處理重大事件卻十分果斷,堅忍前進。
竺可楨先生是著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於72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敬佩著毛澤東主席。他相信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斷發展的。在自然氣候和政治氣候里,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晏陽初先生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繼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四大自由」理念後提出了第五個人人都應享有的自由,強調人人平等。
陶行知先生堅決反對教育部的會考,他認為這是在毀滅學生的人生,對國家民族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了我們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批評現實,成為了著名的教育家。
梁漱溟先生是一位特立獨行者,他有自己的主見,看到老人拉人力車摔倒後,便下決心以後再也不坐這種車了,很善良。
陳寅恪先生倡導並堅守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的研究,往往都非常精確。
這十位「先生」每一個都讓我非常欽佩,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要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