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刮痧有感200字
這部影片實質上凸顯的主題是文化差異,片中的許大同因為美國社工無法理解刮痧是中國的傳統療法被誤解為虐待孩子,因而與兒子丹尼斯分開。此外還有很多體現中西文化差異的小片段,比如是否用筷子吃飯;孩子犯錯是否要當面教訓以示對友人的尊重;在解決問題時是講感情還是重事實……這些都可體現中西文化所提倡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中國推崇集體主義,重感情,在意宗族、家庭等的聯系;而西方(比如說美國)則更推崇個人主義,在意個體的個性施展,更重視個人成就。從專業角度來看,之所以中間有一個家庭分開居住的結果是因為美國社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帶入了自己的價值觀,因而沒有很好地理解受助者丹尼斯的所處的價值觀念環境。當然,如心理學上所談到的,文化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乃至他的價值取向,要做到的完全的價值中立是一個很理想但難實現的要求。但可以做的是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價值觀,並了解受助者的文化背景與價值判斷。
影片中的那位美國女社工在開始的時候對許大同「虐待兒童」的行為感到很憤慨,但在中間的時候她考慮到了受助者(丹尼斯)的感受,當她的搭檔為打贏了官司而歡呼的時候,她說:「沒有人會贏。」這一點倒是值得欣賞。此外,片中的許大同的老闆兼好友昆蘭去了解了刮痧的原理,親自嘗試了刮痧,知道了刮痧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為其作證,最終一家人才團聚在一起。如果要問影片中哪一方面的行為是正確的,我認為片中人物都努力嘗試讓他人接受刮痧這一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療法(許大同及父親)或是自己主動了解別國的文化並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昆蘭與女社工)都是值得肯定的。
總之,《刮痧》是一部很有張力的電影,它所要傳遞的信息也不少,可謂是一部社工專業學生必看的佳作!
B. 張震張翰是親兄弟!娛樂圈原來有這么多隱藏兄弟,你知道幾對
明爭暗鬥、爾虞我詐似乎成為了當今娛樂圈藝人的日常生活,一個人在娛樂圈打拚,肯定會遇到很多的艱難,也會感到孤單和心酸。但是在暗潮湧動的背後,也有一股溫暖的力量在推動著他們前行。那股溫暖的力量可能是愛情,也可能是親情……
除了我們熟悉的那些星二代和知名導演的子女們,你還知道娛樂圈的哪些親兄弟在相互扶持,一起闖盪「江湖」?完成他們的明星夢?
第一對:吳啟華和吳啟明張震是一個電影咖,還是影帝呢,但他也和倪妮拍攝了大火的電視劇《宸汐緣》,原本張翰也是一個很厲害的演員,但是現在他慢慢的轉向了幕後,大家都不經常聽見他的名字了,不過大家不要誤會,這個張翰可不是承包魚塘的張翰,張翰出道的時候,「塘主」張翰還不知道在哪兒呢。
娛樂圈的親兄弟很顯然這幾對不少都是哥哥是導演或者本身有一定知名度,對弟弟的人生有非常好的幫助,兩兄弟在娛樂圈抱團取暖的行走好比一個人獨木難支。
C. 《我是山姆》觀後感
《我是山姆》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是山姆》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從現實的原型出發,並且重點突出了美國社會法律中的孩子利益至上和親情之間的矛盾,最後電影的結局是親情戰勝了法律。這是電影對於故事的演繹,雖說電影的結局很美好,但是現實生活中是否應該由智障人士撫養子女仍然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電影中剝奪山姆對孩子的監護權理由在於:山姆是一個智障,無法履行監護職責。這是一個很客觀的評價標准,通過量化標准衡量確定山姆無法履行監護職責,給予孩子最好的選擇。這個電影的主要沖突點就在一個法律制度會導致與該法律目的相矛盾的結果,具體來說就是社工的行為讓侵犯了這對父女的利益,或者說法律的選擇並不是這個案件的最優解。我個人認為,的確不是最優解,但是,是無可奈何之下的較好解。一項工作一旦變成了工作,那麼首先就必須制定量化標准,這個量化標準是考慮了絕大多數通常情況的。而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社會工作者也不例外,作為一份工作,將智力只有7歲的山姆女兒交給更好地家庭來撫養無疑是一個最優解。並沒有什麼過錯的地方,我們在電影上對社工阻撓父女團圓或許有些不理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電影中艾莉自己的遭遇也佐證了智障父母對子女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
我們首先討論這個法律制訂基本標準是否合理:絕大多數智障沒法子給予孩子基礎監護。這個標准我個人以為是比較合理的,特別是考慮到只有父女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在照顧不周的情況下發生悲劇,事實上,就劇情而言,已經有悲劇的前置傾向了:女兒開始遷就父親的智商。所以,我認為,社工的行為是必要的。對於孩子來說,也許這的確有很小概率和父親在一起是最優解,但是更大的概率是悲劇,也就是女兒的智商受到干擾。社工的做法,也許在個案並不是最優解,但是放大到整個社會卻是一個合理的解。
而在我國,監護職責必須由完全行為能力人承擔。也就是說,即使在我國,嚴格依照法律來,那麼山姆也不是女兒的合法監護人。理論上,剝奪監護權在我國是可行的。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3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父母應當依法繼續負擔撫養費用。但是因為法律法規相應較為模糊,並且中國傳統社會思想認為子女就應該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實際履行的並不多。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美國關於智障人士的保障。影片中的山姆雖然是個智障人士,但是好像他生活的還是很好的,至少沒有流落在街頭,他從小在福利機構長大,而且還有一份工作能夠養活自己。除了智力上的差異,可以說生活上和普通人的差距並不是太大。而反觀我們社會,社會福利機構門難進、臉難看。針對智障更多的是一種只管死活的狀態,對他們的幸福、有尊嚴與否卻很少涉及,更不要提智障人士想找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了。由此可見,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任重而道遠;社會工作事業任重而道遠。
上周和同學一起去上心理學電影,很榮幸得到了幾部老師推薦的優秀電影作品,其中有一部叫做《我是山姆》的電影,今天下午剛剛看完,感觸頗深,也引起了我對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片中的主人公山姆,雖然是一個智商只有七歲孩童水平的'智障人,但是他勤勞勇敢,誠實善良。在咖啡店工作,辛勤努力,對待客人熱情耐心。客人也好,老闆也好,無不對山姆有著憐憫和同情之心。或許傻人有傻福,或許上帝覺得關上了他的一扇門,應當為他打開一扇窗。山姆收留的流**竟然為他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也許算作是報恩吧。雖然她拋下山姆和剛出世的女兒走了,但是我還是認為山姆是幸福的,是快樂的。因為這個女兒給他帶來的是無窮的歡樂,無盡的安慰。我們無法想像一隻有七歲智商的人如何獨立撫養一個襁褓嬰兒,但是他做到了。他的女兒露西一天天長大了,她是那麼的漂亮,可愛,純潔,智慧,善良。這些都是在只有七歲智商的爸爸的教導下形成的。山姆愛露西,勝過一切,勝過一個正常的父親對女兒的愛。露西是他的生命,是他的全部。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露西長大了,她的智商漸漸超出了他的父親。當她意識到了她的父親與別人的父親不一樣的時候,她沒有迷茫,沒有抱怨,更沒有嫌棄自己的父親。而是伸出手摸摸父親的手,安慰父親。"It is ok.我們很幸運,沒有人能像我們一樣經常去公園玩。"山姆豁然開朗,高興起來。看到這里真是心酸,剛剛才到上學的年紀,就照顧起父親的情感。她那大大的眼睛,漂亮而清純的面龐,無不透漏著稚氣和天真,卻又具有著大人的沉著和堅定。當她在幼兒園被同學們嘲笑,被父親愚笨的表現震驚的時候,她又是怎麼樣的堅強,陪伴在父親的身邊,全心全意的愛父親。為了不讓父親難堪,故意不讀出父親不認識的單詞,主動讀父親喜歡讀的書,哄父親高興。他們好像互換了角色,成了她在照顧父親。
終於還是引起了政府的重視,他們以山姆智商低不能照顧露西為由,生生將他們分開。可憐的山姆四處求救,要回自己的女兒,卻還是失敗。他也曾放棄過,也曾懊惱過,也曾崩潰過,但是他從未放棄對女兒的愛。他搬到露西的旁邊,製造機會偶遇露西,卻又遵紀守法,從來不強留露西,還主動的再把露西送回養母的身邊。他一邊工作,一邊探望露西,一邊努力打官司,奪回露西的撫養權。終於成功了!最後還不忘安慰露西的養母,希望她可以作她的媽媽,因為露西需要一個媽媽!
我為這樣的父親所震撼,他的智商只有七歲,只有七歲啊!獨立撫養女兒,克服那麼多的困難,與那麼多智力正常,甚至智力超常的作斗爭,奪回他的女兒。我不禁羞愧,站在這樣一位父親面前是多麼的無地自容。一個像孩子一樣的人都能克服無法想像的困難,實現自己的願望,我們這些正常的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又有什麼理由退縮呢?幼兒園都沒上完的小姑娘都能理解父親,敬愛父親,盼望父親,不離不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感恩自己的父母呢?他們尚且如此,可以如此,能夠如此,我們為何不能?
有已婚未育的朋友反復問我一個問題:每個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錢有多少?我無法回答,好像不是很多,至少沒有生孩子之前想像的那麼多,而且,我也確實沒有認真統計過。最重要的是,養育一個孩子,花多少錢似乎並不重要,那麼什麼重要?是時間?確實,幾乎所有的業余時間都要給她。那麼,僅僅是時間嗎?不得不承認,雖然一直陪著她,但是總覺得自己還是做得不夠好,有時候甚至會犯錯誤。
很偶然的一天晚上,我看到一部電影——《我是山姆》。看後頓時豁然開朗,是的,正如裡面的台詞所說,每個父母都會遺憾,自責,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那麼,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山姆的女兒露西給出了她的回答,「我只需要愛」。
這部電影的主角山姆是由西恩。潘飾演的一名智障人士,他的智商只相當於一名七歲大的兒童。他與一個流浪的女人生下一名女嬰,而女人卻拋下他們父女,留下傻傻的山姆獨自一人撫養女兒露西。對於他來說,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好在鄰居安妮給了他很多幫助,還有他的「五人組」朋友們。
女兒7歲以前,山姆跟露西是快樂的,雖然山姆只會講一個很簡單的睡前故事,雖然對於露西的各種問題他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但是他總是帶露西去公園,給她拍很多照片,在生日的時候邀請朋友們過來給她驚喜,他是個不一樣的爸爸,他是個好爸爸。然而,就在露西的7歲生日時,事情發生了變化,社區工作人員認為,露西的智商已經開始超過父親,他們擔心孩子再跟山姆生活會影響她的成長,於是向法庭要求將露西交由寄養家庭撫養。
應法庭的要求,山姆的女律師莉塔出現了,她原本自私自利,脾氣暴躁,甚至不想接這個案件,後來迫於同事的激將法,她答應無償為山姆提供法律服務。在與山姆的接觸中,她慢慢地被這對父女感動,也開始反思自己對家庭生活的忽視,她對山姆說,這段友誼恐怕使我獲益更多。由於山姆的智商有限,他最終喪失了對女兒的監護權,但是為了經常看到女兒,山姆搬到了寄養家庭附近。
懷著對爸爸的思念,小露西每天晚上都爬窗出來找爸爸,善良的山姆雖然想念女兒,卻遵守法庭的規定,每次在露西睡著後再把她送回寄養家庭。鏡頭不斷轉換,穿著睡衣抱著玩具的露西走過街頭,山姆抱著熟睡的女兒送她回去,露西再次走回來,山姆背著女兒送回去。一次又一次,寄養家庭的女主人感動了,她抱著露西敲開山姆的家門,流著淚說,我擔心她醒來會想回到你身邊。
影片的結尾,是露西在參加足球比賽,她進球啦,山姆開心地抱著她向遠處跑去,看台上是歡呼的莉塔和她的兒子,山姆的「五人組」朋友以及露西的寄養家庭媽媽,他們都笑得很開心。
我想,露西回到了山姆身邊,她得到的不僅僅是爸爸的愛,還有安妮,莉塔,她的寄養媽媽,爸爸的朋友,甚至不惜扮惡人准備拆散他們父女的社會工作者和法庭。而山姆的執著善良更是影響了周圍的人,愛,就像接力棒一樣,不斷傳遞,讓這個世界變得愈加美好。
小露西是幸運的,她有一個非常愛她的爸爸,即使是想剝奪山姆撫養權的老師和社會,也是出於對她的愛護。盡管他們的處理方式有些欠妥,毫無疑問,是愛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是愛讓這個世界上的孩子更加幸福。
;D. 《如果樹知道》觀後感
昨天看了一部講述留守兒童的影片《如果樹知道》,故事的小主人公是一個河南的小女孩叫小蓮。小蓮的父母因為在外地一個廠子打工,供應不了兩個孩子同時在城市上學。弟弟留在父母身邊在城裡上學,小蓮只好留在老家和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小蓮是一個小學生,她最大的願望是長大之後成為一名老師,自己現在的班主任關老師是她的偶像。懂事乖巧的小蓮每天自己上學放學回家,她最喜歡的玩具是掛在書包上的美洋洋玩偶。每當想爸爸媽媽時,小蓮都會到一棵大樹旁,來傾訴自己的心事。
可就是這樣一個乖巧懂事的小姑娘,危險正在一步步靠近她。有一天傍晚下學,自己的好朋友小胖因為要跟別的男孩一起玩,小蓮只得自己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他們村的一個光棍,正是這個小蓮叫伯伯的光棍漢,把還未成年的小蓮給糟蹋了。面對這樣的事情,還未成年的小蓮在光棍的威脅下,只能自己每天默默流淚,性格變得一場暴躁,害怕與人相處。正是發現小蓮在學校的異常表現之後,班主任關老師一次次的家訪,明白了發生在小蓮身上的不幸。而讓關老師不明白的是,面對這樣的事情,小蓮的奶奶和遠在外地的母親,是採取隱忍的辦法,害怕把事情張揚出去對孩子不好。可正是因為小蓮奶奶的一再隱忍,小蓮又接二連三的遭受侵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小蓮奶奶才同意去報警,光棍漢也因為自己的犯罪事實,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看完這部電影,真的讓人唏噓不已,如果沒有關老師這樣懂法律的人,像小蓮這樣遭遇的孩子將會面臨怎樣的未來?在農村的留守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缺少最起碼的家庭的保護。家裡又是體弱多病的爺爺奶奶,在孩子的教育上又缺乏應有的能力,在遇到一些侵犯未成年孩子的情況時,又往往選擇隱忍,造成了犯罪分子的猖狂和更多孩子受到傷害。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自己身邊的留守兒童,如果你是留守兒童的父母請把自己的孩子盡可能帶在身邊。學校也要教會孩子最起碼的自我保護的意識,防止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E. 如何評價香港社工電影《流浪漢世界盃》
很感人,讓流浪者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得到社會的承認。
對於這些流浪者來說 也許他們的精神寄託就是足球了。他們不需要場地不需要設備 一個球一夥人。足球無國界無貧富 時時刻刻在打動全世界的人,每個人為了勝利都奮不顧身。影片里 一個老頭奮力去追求然後自己失去平衡摔倒的時候很沖擊人的心靈,
F. 韓國電影《叔叔》,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韓國電影 叔叔,他裡面講述了一個小女孩遇到一個壞大叔,和壞大叔相愛相殺, 並且到最後感化壞大叔 ,讓他變成好人的一個故事 。
G. 禁毒電影 我想有個幸福的家 觀後感 600字
摘要 《我想有個幸福的家》是一部感染力很強的藝術作品,講述了吸毒人員賈貴女兒水妹以實際行動勸阻父親和哥哥戒除毒癮,並在緝毒民警、家人、老師、村支部書記、鄉親們的幫助下,最終戒毒、融入社會的心路歷程。在現場,星朗禁毒社工與禁毒志願者還向觀影群眾、中小學生發放禁毒宣傳資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講解禁毒預防教育知識,提高轄區村民群眾防毒拒毒的自我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明辨是非、抵制誘惑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構築抵禦毒品侵害的牢固思想防線。
H. 看電影流氓社工感想
想做社工?你可以忍受被人打不還手,被人罵不出聲,朋友有難你為他出頭的日子嗎?太不可信嗎?那你看過這片之後可能會有些認同。林伯樂本是一名大學社工系的畢業生,在小學教書。但由於身性自大,覺得自己非池中物,所以便放棄了工作,想出去找找理想。經過一番波折後他終於做到自己想做的社工,令他興奮不已。但很快,他的興奮已被工作上各種挑戰所蓋過,他開始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他不但不懂為街上流漣的青少年解決問題,就連怎樣和他們溝通和怎樣保護自己安全的基本事他也做不到,因為他在大學時所學的在實際情況上根本用不著。幸好身邊有同事十八的幫助,伯樂才沒有放棄。在十八身上,伯樂不但學會了怎樣用新的角度去對待青少年,他還從他身上學會了用一些平常的社工不會/不可能用的方法去對待青少年。而且,十八的處事精神也令到他茅塞頓開,伯樂開始改變自己對生命的看法...
I.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精選15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是一所高壓鍋似的「帝國工程學院」。每年從四萬考生中錄取二百名優秀學生,二百里挑一啊。它的教育理念是:生命就是賽跑,不快跑,就會被踩過去。很多人,剛一出生,就被家長蓋上命運之戳。然後,就按照家長意願,開啟自己的生命之旅。到了學校,就像機器人一樣,老師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不敢去做新的嘗試,他們無法承受失敗。新的嘗試,在真實世界,是行不通的。他們堅信:讀大學,就是為了證書。沒有證書,就沒有金飯碗、沒有嬌妻、沒有信用卡、沒有地位。為了能在每學期42次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順利畢業,他們寧願放棄自我,戴上桎梏,哪怕失去靈性。
影片中,某生因為沉迷於飛機研究而耽擱學業,被校長在無引導的情況下嘲笑、通告家長甚至處罰,最終精神崩潰乃至上吊自殺。
更為可悲的是,校長的兒子就在這種重成績的教育環境下,因成績不理想而鬱郁自殺。
誰是兩條鮮活生命的兇手?僅僅是片中的校長?
當然,如果以此來一味斥責考試的罪惡,一味貶低校規對人性的壓制,那是偏頗的,甚至是愚昧的。
誰也不能否認:考試,是學生發展的一種動力;規矩,是學校穩定的基石。但考試不能單一,成績不能至上,學生興趣不能被扼殺;規矩不能教條不化,規矩不能壓制人性,規矩不能阻礙發展。
由此看來,如何理順學生學業考試、興趣培養、能力提升,順從人性,又遵從規矩,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課題。
無論怎樣,我們慶幸的是,我們教育人正在反省的路上,這便是教育的大進步!
告訴自己,一切都好。
現在再也看不見放學後趴在地上打彈珠的孩子們,看不見孩子們跳房子……因為現在家長都要求孩子們,好好學習,考一個高分,完全不考慮孩子們的壓力。今天看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就體現了學生的巨大壓力。
影片中有三個兄弟,一個叫法爾漢,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但他的父親想讓他成為一名工程師,他只能順從;還有一個叫拉朱,他們家庭非常貧困,但是他們家中唯一的希望,她總是擔心,明天以至於他總是無法過好當下;最後一個是藍澈,他熱愛學習,但他不像別人一樣,他學習只求學會,而不是像機器人一樣,只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真正能做到像蘭徹一樣的人,又有幾個呢?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社會競爭力越來越強,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父母們卻不知,孩子們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
如今的各所大學,通通都只看分數。一些學校和老師為了提高升學率,不斷向學生施加壓力,因為這些老師和家長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學生有了壓力就有了前進的動力。但是學生也只是個孩子,讓他們去承受,連大人都不一定承受的了的壓力,他們沒有辦法,只能選擇輕生,這就造成了我們身邊一幅幅悲慘的畫面。
雖然我們身邊並沒有太多這樣的事例,可如果我們只向影片中的「消音器」一樣,對於新知識只會死記硬背,那麼學習效率就不畏那麼學習效率就不會高。可如果像拉朱一樣,我們也不可能成功,有時只擔心遠方,卻忘了避開腳底下的坑,也不會成功。只有像蘭徹一樣,真心熱愛學習,用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事就放棄,我們應該記住蘭徹的話:「你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當時的我,經歷了一波三折,剛剛安穩下來。大三時決定跨專業考研,選擇了我最愛的現當代文學。憑借著一腔孤勇,就那麼義無反顧地替自己決定了未來的人生走向。考研初試順利通過,卻又毅然決然地放棄面試,踏上了應聘語文教師的漫漫征途。
曾有不少朋友很羨慕我,人生似乎沒有走一步彎路。雖然沒有去讀研究生,但備考的大半年時光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的文學素養,為後來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當需要在研究生復試與教師應聘考試做出選擇時,我又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算得上十分順利地就進入體制,端上了許多人羨慕的「鐵飯碗」。
或許正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蘭徹一樣,從一開始,我就清晰地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能夠清醒地覺察自我,明確人生的方向,或許就是我從教十年來始終保持高度工作熱情的秘訣。
第二次觀看,則是在這個五一假期。從教第十年,更多的是從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這部電影的教育啟示。
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一書中強調,學校的教育就是要指引學生走在心眼明亮地做人做事的人生大道上。可是,影片中號稱全國第一學府的皇家工程學院,卻是貫徹填鴨式教育,哪怕最優秀的學生,也活得完全失去了自我。
電影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調劑品」,經典電影也是層出不窮,如果你問我最喜歡的電影,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是印度電影《3 idiots》,中文譯名《三傻大鬧寶萊塢》,沒有之一。作為兒童節電影專題系列,這個電影也給教育和人生提出了很多思考。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的印度寶萊塢電影,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間的大學故事。
這部影片集合了青春、校園、幽默、親情、友情、愛情等諸多因素,並以詼諧諷刺的手法讓觀眾在歡笑淚水,懸疑推理中反思各種社會和人性問題,如果非要給這部電影下個定義,那就是:披著搞笑外衣的雞湯勵志歌舞大片。
熟悉印度電影的朋友都知道,印度電影最少不了的就是隨時隨地可能冒出來的精彩華麗的歌舞,雖然這些歌舞質量也許並不差,但總是游離在劇情之外,而且觀眾被套路久了,自然就有了審美疲勞。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自然也少不了歌舞這個獨特的印度電影因素,但影片中的幾段歌舞都能配合劇情,拿捏的恰到好處,節奏歡快,浪漫至極。而且影片為了迎合市場,拍攝時多採用運動鏡頭,對民族音樂和舞蹈進行了較為大膽的改編和設計,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星期五那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後,讓我的.感觸很深,看完這部電影後想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分數真的有那麼地重要嘛,就因為畢業後領的那一張寫了墨水的紙、領一本破本子,就讓那麼多人承受著他們還撐不起來的壓力嘛?」
也許,一個學生的成就可以襯托出一個學校的教育。但是,你們有沒想過一個成就的學生背後又有多少個學生因壓力過於沉重而倒下,一個家庭的改變和富裕都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樣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順利的畢業,拿到那一本破本子或是領一張寫了墨水的紙,自己的家庭就沒辦法過上好日子,只會使他們盲目的去讀書,墮落在壓力之中,體會不到世界的幸福,沒有時間去體會朋友之間的快樂,輕松的去過一天。
學習上的第一並不能代表你什麼,如果你不能把它用在實踐中,只是一個死讀書的人,把一切的定義都背了下來又有什麼用呢?也許就像蘭砌說的一樣,在學習上,你們都陷入了瘋狂的比賽中,就算你是第一,這種方式有什麼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這里是大學,不是高壓鍋。即使馬戲團的獅子也會因為鞭打而學會坐在椅子上。但你們會說這是訓練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蘭砌他不會因為學習而過分的去理解或是背,他善於在生活中實踐,探索他需要的知識。
從電影中我認識到。在學習上不要太過分的壓迫自己,篡奪自己的快樂,父母不要給自己的孩子太多的期望與壓力。在生活上我們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時間,老師也不要給學生太多的壓迫力,這只會使一個個學生在沉重的壓力中倒下。
看過幾次《三傻大鬧寶萊塢》了,每次總被發生在主角身上的趣事所逗樂,同時也被他們對於自己夢想的執著所打動。法罕是三人幫之一,迫於家裡人的壓力而上工程學校,但是他的夢想一直是成為一名攝影師。
在蘭徹的鼓勵下,他終於向自己的父母坦白了他的心聲,他發自肺腑的言說說服了一直期望他成為工程師的父親,從不能接受到坦然支持,法罕其實是幸運的。他的幸運在於他有機會從事自己熱愛的職業,而在步入職場的成年人中,又有多少是選擇了自己所熱愛的職業的呢?金錢、家庭往往是人們選擇職業時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障礙;不能絕對的說考慮薪資和他人的期望是不正確的,但是對於追逐自己的夢想, 是不是應該更純粹一些呢?
劇中的院長,總是教育學生們:生活是場比賽,當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踐踏。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下,像蘭徹那樣有創新思想的人總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長邊由專人刮鬍子、邊聽歌劇午睡的一幕,配合著兩個學生的自殺,而他卻無動於衷,這是多麼的諷刺。這反映了一種
分數決定一切,創新受到各種思想和體制限制的制度。難道僅僅一張成績單便代表了一切?切勿一葉障目,如此行為不僅造成人才短缺,更是間接成為了此國家並不發達的根源。我們要突破自我,做自己想做的,走自己想走的路。盡力了,努力了自己心知肚明,失敗了也無所謂。看著蘭徹對體制的反抗,對老師的大聲質問,不禁理解了何謂自由。讓那些固步自封,只會說老生常談的話的人閉上嘴巴,以傲視給予回擊。
《三傻大鬧寶萊塢》,一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印度教育喜劇。它帶給生命不僅僅是啟示和思考,而且帶著強有力的指引!
看完這不片子,思緒萬千,久久的沉浸在影片動人的情節中引發了我的思考:在選擇做成功的人還是做幸福的人這道選擇題上,很多人迷茫了。許多孩子的生活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成長起來的,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讀書學習卻一直不明白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了日後有更好的生活,這是不少人的想法,於是追求著分數,排名,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了什麼;父母們也迷茫了,他們費盡心思地為孩子安排今後的路,上高中,考大學,甚至出國,他們想讓孩子成龍成風,希望孩子完成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夢。
所以總是一廂情願地做他們認為是對的事情,而不考慮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幸福,然而結局不總是完美的,他們培養出來的可能只是一個會讀書的書獃子」整片影片不僅有令我們深思的教育問題,最值得贊揚的就是片中那永不放棄,樂觀的精神,很能激發人的鬥志。「All is well!」 不是因為這句話可以解決困難,而是因為這句話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這一切。
這個影片讓我收獲最大的就是,它讓我知道: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All is well!」 它就猶如人生路途中的向標,時刻糾正著自己前進道路中紊亂的步伐,為我指明對與錯,走向正確的征途。
每一個活到這種境界的人,他內在的道行都不低,也就是他內在的意識維度都不低,他要是維度不夠的話,他根本活不出這種自在,有創造性的生命狀態。
因此,我們可以說,未來的贏點是在智慧所達到的境界,當下的贏點是直覺,直覺我們能夠駕馭什麼樣的空間場意識,是由我們當下的狀態決定的。
相信自我,沒有問題!
寒假時光,好好珍惜。這天我與姐姐們一齊觀看了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傾心領略了主人公蘭徹的聰明、機智、善良、自信,也領略了他的夥伴欒丘和拉杜可愛與傻笨……
他們三個在大學工程部內同一個宿舍,是同樣的可愛,同樣傻乎乎的幽默。但是他們的愛好卻不一樣,一個喜愛工程學,一個喜愛攝影,另一個,則只為得到一筆工資,養家糊口。而蘭徹,就是那個學習成績好,懂得活學活用,相信自我,快樂、陽光的男士。
蘭徹的口頭禪就是「Alliswell!」——「一切都會好的!」。就憑這句話,救過一個婦女,接生過一個小孩呢!
影片中他的教導主任「病毒」對他產生了強烈的反感,最後最後忍無可忍,要求他立刻離開。就在他即將頂著傾盆大雨離開學校時,「病毒」的大女兒忽然就要生了,可他們因為大雨怎樣也到達不了醫院,只好先在學校休息室的乒乓球台上來個臨時「接生」。
「加油!加油!用力!用力!」學生們喊得一聲比一聲高,可大女兒卻因為筋疲力盡而累昏了。這時蘭徹想起了「助力器」能夠幫忙孕婦用力生產,於是他就用吸……最後,經歷了種種困難後,一個嬰兒出生了……
相信自我,一切都會好的!
是啊,的確就應相信自我!回想五年前,我學游泳時,第一次讓姐姐陪著練習水中憋氣。起初,我怎樣也不敢,總認為水進入鼻子內是一種十分可怕的事情,鬧不好會要了我的命。之後,在姐姐的鼓勵下勇敢地嘗試後,我竟然成功了。當時姐姐告訴我,一個人要自信才能成功……
All is well,一切都會好的。在害怕時,恐懼時,絕望時,大聲喊吧:「相信自我,我沒問題,一切都會好的,都會好的!」
相信自我,沒有問題!
寒假時光,好好珍惜。這天我與姐姐們一齊觀看了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傾心領略了主人公蘭徹的聰明、機智、善良、自信,也領略了他的夥伴欒丘和拉杜可愛與傻笨……
他們三個在大學工程部內同一個宿舍,是同樣的可愛,同樣傻乎乎的幽默。可是他們的愛好卻不一樣,一個喜愛工程學,一個喜愛攝影,另一個,則只為得到一筆工資,養家糊口。而蘭徹,就是那個學習成績好,懂得活學活用,相信自我,歡樂、陽光的男士。
蘭徹的口頭禪就是「All is well!」——「一切都會好的!」。就憑這句話,救過一個婦女,接生過一個小孩呢!
影片中他的教導主任「病毒」對他產生了強烈的反感,最終最終忍無可忍,要求他立刻離開。就在他即將頂著傾盆大雨離開學校時,「病毒」的大女兒忽然就要生了,可他們因為大雨怎樣也到達不了醫院,只好先在學校休息室的乒乓球台上來個臨時「接生」。
「加油!加油!用力!用力!」學生們喊得一聲比一聲高,可大女兒卻因為筋疲力盡而累昏了。這時蘭徹想起了「助力器」能夠幫忙孕婦用力生產,於是他就用吸塵器改造了一個……最終,經歷了種。種困難後,一個嬰兒出生了……
相信自我,一切都會好的!
是啊,的確就應相信自我!回想五年前,我學游泳時,第一次讓姐姐陪著練習水中憋氣。起初,我怎樣也不敢,總認為水進入鼻子內是一種十分可怕的事情,鬧不好會要了我的命。之後,在姐姐的鼓勵下勇敢地嘗試後,我竟然成功了。當時姐姐告訴我,一個人要自信才能成功……
All is well,一切都會好的。在害怕時,恐懼時,絕望時,大聲喊吧:「相信自我,我沒問題,一切都會好的,都會好的!」
三傻是指蘭徹,法漢以及拉朱他們之所以被稱為三傻,是因為他們想改變印度第一大學的皇家理工學院教育現狀,蘭徹他們認為這種,這種教育是一種填鴨式教育。
在這三個人中,拉朱和法漢是實實在在的給自己學習,而蘭徹呢?他十分可憐,他的學位和成績都是給了別人,他自己的父母早逝,也沒有父母給他錢,生活費也是自己打零工所得。
入學第一天,他受到了學長的欺負,而蘭徹為了自己的自尊,用電線纏著一個勺子,打開電閘後,通過水進行導電那個人便被電暈在地。蘭徹為了證明這是填鴨式教育,又為了拯救拉朱。將年級第二,(藍徹是第一)的演講稿中換了幾個詞,而那個人一點察覺也沒有,也照著念了下來,受到全校人的嘲笑,那個人後來與蘭徹賭一場,比十年後誰更有錢?這也使得,後面故事的發生。蘭徹身上有一種勇敢,敢做敢當,敢於對錯誤提出質疑的精神。這是一部喜劇片,卻用倒敘的手法反映出了印度學校及印度社會的陋習,反映了印度人的生活狀況,還反映出了人間的真善美。
我從蘭徹、法漢、拉朱身上學到有夢想,就要敢於追逐,求神拜佛的行為沒有,只有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才能真正獲得成功。還有電影的結局,最後年級第二見到了蘭徹,後來那個人知道蘭徹就是他公司要簽約的那個有400多個專利的發明家後,便一改以前的態度。
影片中讓人印象最深的是蘭徹的口頭禪:All is well。「這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它至少給了我們面對問題的勇氣!」這是一種樂觀的態度,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要用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這樣我們離成功會更近一些。其實我們的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順利」。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出去工作,我們面臨的壓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這競爭中快樂的生活呢?這就需要樂觀的生活態度的支撐,或許「All is well」。做困境未成年人支持項目以來,見過很多困境未成年人及家庭,他們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有時家訪回來情緒是低落的,不知道自己能給服務對象帶來什麼;有時面臨各種文案的整理,狀態是狂躁的;有時家長對於社工的完全依賴讓社工無力……做社工的過程中不是只有歡樂,同時也有憂愁,社工不是萬能的,也會有不同的情緒,我們要學會及時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培養良好的心態。
我相信任何一部電影,都可以展現出一輩人甚至一代人的精彩故事。看電影看的不僅僅是情節發展,更重要的是創作者想要向我們傳遞的內容。每一部電影在第二次第三次欣賞時,你會驚訝於自己的成長。看電影,也是讀人生。
做好社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今天的積淀與反思促進我們更好地成長,社工路上你我同行,不忘初衷!
星期六晚上,我們全家去看了一部電影,名叫《三傻大鬧寶萊塢》。不要被它那傻傻的名字所迷惑,這部電影還教會我許多道理呢!
這部電影的故事十分吸引人。在印度帝國理工大學有三個特殊的學生分別是蘭徹、阿爾法、蘭喬。蘭徹是一個優秀又樂於助人的學生,愛動腦筋、勇於。阿爾法愛攝影,但家裡逼著他學工程學。蘭喬家境平凡,但他壓力很大,總學不好。教授教育理念就是考好成績,只求好成績,不求創新。「臭屁王」是一個優秀的學生,十分,但他只會死記硬背。一天,蘭徹看見教授在罵一個學生,並把他的一個模具扔進了垃圾桶里。這個學生十分生氣,便自殺了。蘭徹看不下去了,就死攪蠻纏這要給教授講教學的道理,教授十分討厭他。臭屁王只會死,雖考試成績好,也鬧出了很多笑話。於是「臭屁王」約定十年後在當初侮辱他的地方見,看看誰更。轉眼十年過去了。阿爾法是一個優秀的攝影師,蘭喬的創新使家境脫離了貧困,蘭徹是一個,有著400多個專利。當「臭屁王」拿出一份失敗證明給蘭徹簽名的時候,才發現是自己不是最成功的。因為如果沒有蘭徹,「臭屁王」也不會這么成功,因為「臭屁王」的一些技術都是蘭徹給的。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分數好並不一定最後成功,只要創新就成功了。還有我覺得如果學不的專業,周記,再怎麼優秀也不會成功。
第一次觀看《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在入職第一年。
當時的我,經歷了一波三折,剛剛安穩下來。大三時決定跨專業考研,選擇了我最愛的現當代文學。憑借著一腔孤勇,就那麼義無反顧地替自己決定了未來的人生走向。考研初試順利通過,卻又毅然決然地放棄面試,踏上了應聘語文教師的漫漫征途。
曾有不少朋友很羨慕我,人生似乎沒有走一步彎路。雖然沒有去讀研究生,但備考的大半年時光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的文學素養,為後來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當需要在研究生復試與教師應聘考試做出選擇時,我又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算得上十分順利地就進入體制,端上了許多人羨慕的「鐵飯碗」。
我們不正如那些翻書瘋狂找答案的學生一樣嗎?面對問題與困難,並沒有認真獨立地去思考,而是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盲目從眾的背後,是自我的迷失。就像《森林大熊》中的熊一樣,當世界開始對他持有懷疑的態度時,他漸漸從原來的堅信變為自我懷疑,從開始的反抗變為聽人安排,宛如傀儡機器一般迷失自我。堅守自我,就要有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將課本中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量,投入生活中去巧妙運用。
正所謂四兩撥千斤,化知識為力量,才是真正的學習。
或許正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蘭徹一樣,從一開始,我就清晰地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能夠清醒地覺察自我,明確人生的方向,或許就是我從教十年來始終保持高度工作熱情的秘訣。
影片中的拉加,他把改變家庭貧窮的命運像是賭注一樣全押在學習上,過度的緊張成為了他內心強大的壓力,使得他沒有辦法真正展開自己的生命智慧。也沒有辦法真正學進他要學的東西,他的焦點全部聚在了壓力上,反而忽略了「安住在當下」的學習。
拉加這個人物角色,在現代人中占的比例其實是最大的,很多人都是以要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去學習,實際上這樣的學習結局只能走向平庸。
蘭徹也是出身卑微,但是他的整個生命過程卻有著不同的精彩,這與拉加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所以,當內在對生命本身意義的領悟有所欠缺,無法通透的領悟時,所帶來的不同程度的障礙,會讓我們在學習中產生困惑,迷惘,設定錯誤的學習目標。
真正的學習,是借學習而領悟生命智慧的,因為每一個知識背後都有它的智慧。
所以學習本身如果不以開啟智慧為目標,只是為了滿足生活生存的需要的話,那這種學習往往帶來的是痛苦,是糾結,甚至帶來的是災難。
再來看男主蘭徹,和法罕不同,他從小就酷愛機械,到皇家工程學院學習工程學,他是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因為熱愛而做出的選擇,使蘭徹可以突破命運的種種障礙,不僅成為學校第一名,而且還獲得了被校長認為是象徵榮耀的太空筆。
「熱愛」,使蘭徹生發出內在的智慧,並引領他走出了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個人,可以通過「熱愛」進入自己的內在,找到自己生命中能夠共振的人事物,這個時候,他就是在不斷的驗證內在的具足圓滿。
看完《三傻大鬧寶萊塢》,覺得是一部很有深度的電影。電影講述了在印度當時崇尚男人做工程師、女人當醫生背景下,法罕、萊吉因為父母的原因不得不去印度帝國工業學院學習工程師知識,而蘭徹用非同常人的行為對抗著這所學校或者說這個社會存在的弊端;電影開始由蘭徹對正在訓話的院長說院長,如果鋼筆在太空沒用,為什麼不用鋼筆,他們可以剩下數百萬,院長回復以後作答,我個人認為這是這部電影對學院教育或者說整個印度社會的教育弊端描述的開始,直至最後院長回答了這個問題,讓我感受到院長在變化、學院也正在變化,至少院長他不再是從前那樣高高在上,而是恍然大悟認真對待自己的不對的地方。從這兩個片段可以讓人明白至少創新不是在知識工廠出來的,而是需要鼓勵學生去打破常規、敢於質疑的這種精神。
整部電影里,音樂讓人有時感到很親切、有時又讓人覺得內心好像被上帝的手輕輕得撫摸了一下;電影也有經典的句子,例如:追逐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法罕對蘭徹評價時說的一句話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等等。
這部電影讓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完一遍,你會想學習;看完兩遍,你會思考你的理想意義是什麼;看完三遍,你會為卓越,而不斷充實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