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機鴉片的觀後感
周末,我在家上網看了電影 《鴉片戰爭》,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受到外國列強的欺侮,西方列強為了侵略中國,引進了大量的鴉片來腐蝕民眾。
鴉片就是一種毒品,人吸了以後就會上癮,變的面黃肌瘦,產生幻想,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最終死亡。林則徐當時正任湖廣總督,發現了鴉片的巨大危害,主張禁煙,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銷煙運動。在林則徐的代領下,百姓們齊心協力對抗外國侵略者,銷毀了大量的鴉片,狠狠地打擊了外國列強的囂張氣焰,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希望所有的青少年們都能遠離毒品,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 學習林則徐那英勇無比的愛國主義精神,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美好!
『貳』 電影《手機》觀後感,800字 謝謝
時下,手機成了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關於手機的各種類型的廣告,簡直是鋪天蓋地、令人目不暇接。這些手機或貴或廉,或大或小,或新或舊,時刻與其主人保持親密的接觸,彷彿一隻只高科技化的寵物。的確,所有這些手機廣告幾乎都在訴說著手機的一個超強功能:溝通。電話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而手機的出現則徹底改變了這種交流方式的時空概念。這其實是一種由文明進步產生的、偉大的自由和權力:只要自己想要,而且知道對方的號碼,就能夠隨時隨地的聯系他。然而,當手機在中國土地上鋪天蓋地之際,馮小剛導演的2004年賀歲片《手機》,卻讓人們大為驚訝。這部備受爭議的電影突破傳統,揭示了手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而這種潛在的變化正是現代文明的發展和精神世界的矛盾相互牽制所引發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手機,不僅僅傳承著電話的「溝通」功能,更是將「監視」功能予以誇張性的放大,在這一場游戲中,手機不僅是話語的傳遞者、儲存者,同時也是話語的監視者。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的功能日新月異,有了手機就等於有了溝通和監控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人們擁有手機,同時也擁有了語言的權力。在當代法國社會現象學家布爾迪厄看來,作為文化象徵的典型代表形式——語言,同整個社會性質的變化存在著內在的聯系。語言象徵性權力,從宏觀意義來看,是同人類社會文化活動的象徵性及其復雜性密切相關;從微觀意義來看,是同社會文化活動中各個層面的具體特徵,同語言和象徵體系本身復雜而具體的結構和特徵密切相關。因此,簡而言之,語言象徵性權力的實施過程,就是透過語言象徵性運作而是社會中的權力網路演變成越來越復雜的中介性策略性的游戲結構。語言的運用技巧就是權力運作的策略,但是另一方面,社會生活中的任何權力的運作,都是離不開語言的使用和運用技巧。在《手機》中,手機的擁有者以及電視節目《有一說一》的主持人嚴守一,無疑是語言和權力的擁有者。下面就從嚴守一在影片中幾處細節來分析一下語言與權力的體現:
鏡頭一:文化大革命時期,那一年嚴守一13歲。馮導先用了一個大全景,展現了嚴守一當年住的村子的全貌,給人一個總體印象,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總是情不自禁的想到好萊塢的電影模式,也是同樣的拉開一個鏡頭,展現故事發生的地理位置,故事發生的時間、周圍的環境和背景。接著配上葛優的畫外音解說,之後是遠景的切近,直到近景,然後我們看到了13歲的嚴守一,和影片的主要線索----電話。這是全鎮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電話,而當時的電話管理員卻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一個信息及其落後和閉塞的年代,他操縱著別人與外界溝通的話語權,那個時候他是語言權力的擁有者、至高無上。而當人們都在焦急地等待打電話時,他一句「電話休息」則宣判了這些蜂擁而來的農民話語權的「死刑」。
鏡頭二:在《有一說一》的節目現場,嚴守一誤把瓦特當作電話的發明人而在節目中向觀眾承認錯誤時,卻依舊耍著他那套嘴皮子,面對老實憨厚的動物園飼養員,嚴守一話中帶刺,以開玩笑的方式對飼養員的誠實加以嘲弄。而從他所主持的節目名稱《有一說一》來看,顧名思義就是要說實話,守信用,決不扭曲事實。從布爾迪厄的觀點來看,話語權具有強勢性從而改變社會運作的邏輯中心點。嚴守一在屏幕上的道貌岸然與他在生活中的虛情假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話語在這里則成了嚴守一生活改變的邏輯中心點。
鏡頭三:在生活中,嚴守一同時也扮演著語言操縱者的角色。在他設置的一個又一個謊言游戲中,妻子和情人始終游離於他所編造的謊言中。而最終的結果卻使他出乎意料地會在了自己精心編造的謊言中,嚴守一的「語言權力」弄巧成拙,使他自嘗苦果。
手機所引發關於話語權與監視權的種種隱蔽的弊端無法逃脫布爾迪厄語言象徵性權力的徵候分析,對於嚴守一而言,掌握話語權,是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權力滲透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是跨越道德約束,滿足個人縱情私慾的權力。而他的至高無上的話語權的實現,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完成的:1、前提是擁有了一部高科技手機;2、對妻子和情人撒謊;3、假裝聽不見或者掛機,從而使別人的話語權無法實現;4、把手機調為振動、不接聽電話甚至是關機,從而拒絕和任何人通話。通過以上幾個方式,使他的象徵性權力的話語權始終處於一種強勢地位。而這種強勢的語言統治地位不僅僅是自己處於至高無上的位置,同時也處於一個「敞開式監獄」里,法國著名的人文學家福柯曾在自己的著作中闡釋過一種「全景敞式監獄」,它的結構是:四周是一個環形建築,中間有一個瞭望塔,環形建築四周的房間都有一扇窗子對著這個瞭望塔,這樣,求實力的每個最反對正面面對著瞭望塔里的監督者,每時每刻,囚犯都處在一種被監視的狀態。用這個理論來分析嚴守一和費墨恰如其分,首先他們同是手機,也就是話語權的擁有者,但同時也是同處於高度的被監視狀態中,影片中費墨和嚴守一的妻子從中國移動打出長長的一張通話記錄就能看出這種監視狀態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一旦不小心,就能使他們從語言的權威擁有者變成了心智遭受巨創的「失語者」和一敗塗地的權力喪失者。當然,這種擔心不是我首創的,警告來自於睿智而有憂患意識的布爾迪厄他老人家。
從某種程度上講,馮小剛的電影更像是把生活中的某一片斷放大誇張到銀幕上,並且電影中常常體現出馮導的北京痞性。《手機》等一系列馮小剛的電影的最大特色在於它的平民化風格。馮導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他卻摒棄了第五代導演中站在哲學的層面俯視生活的慣用手法。而是扎扎實實地站在地上,以普通人的目光平視生活。不玩技巧,不玩風格,生動而親切。或者說這種源於生活的平淡也是馮小剛的聰明之處,雖然在這個政治氣氛稍稍解凍的時代,但還是很少有人去觸動政治這條敏感的神經,所以很多人寧願去拍古裝片、喜劇片,而馮導則是這些聰明人中最出色的一個。鏡頭,源於生活,反映生活。北京人看馮小剛的電影,能夠看出老北京那一種胡同特色,這一點就猶如重慶人看《瘋狂的石頭》,貴州人看《青紅》,東北人看趙本山的小品那樣親切。
『叄』 看完葛優主演的電影《手機》後的感想,可踴躍發言啊!!!
由動作,至語言,至山歌,至書信,至電話。後來又有了手機。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由難轉易,現如今,又似乎由易轉難了。
這難,大約有兩種原因,一是無話可說,二是說的太多。
電視劇的前幾集里,於文娟追著嚴守一想跟他聊聊他工作上的事情,他百般推託,看得人為之氣結。夫妻本是世上最緊密的關系,怎落得話也不願多講幾句?後來離婚後嚴守一孤身一人回嚴家莊見他奶奶時,與他奶奶袒露道,他們心裡明白,結婚多年,其實已經沒有話說了。那一刻的他孤獨,疲憊,顯得分外可憐。半生中他憑著一張妙口想討所有人的好,到了最後也只有承認,原來越親的人與他變得越遠,別人累,他自己也累。
要說開始把人分成「說得上話的」和「說不上話的」兩種,或許是人一種長大的標志。小時候看誰都一樣,頂多分成個對自己好的和不好的,大了之後開始有想法有堅持有自己的思維體系,就開始覺出自己與別人的隔閡,和有些人或許相談甚歡,和有些則言不投機。現代社會人長大學會的第一個詞是「應酬」。和那些原本說不上話和沒話可說的人沒話找話,說出來的話還要周到得體,這便是應酬。說到應酬,嚴守一該是其中翹楚。
然而生活里應酬的多了,就難免成習慣,也越來越得心應手。於是面對著一些本不應該應酬的人,也不禁生了些應酬的態度,哪怕在親人朋友面前,也開始分不清究竟幾分真情,幾分應酬。嚴守一與費墨的友情乍看敦厚,從某種意義上卻是建立在嚴守一一句逢人便說的應酬之言上——所謂「我在電視上說的那點話,其實都是費老教的」。至於後來費墨地位提升,面對嚴守一又自覺有愧,友情方顯重量,這里便不再多言。
生活里太習慣了言浮於表,口不過心,回了家便有些不知如何自處了。語言搭起的是生活的架子,這其中的內容,總習慣自己鑽研摸索,不會與人交心。便難怪牛彩雲轉述她父母鬧離婚時判官的一句評論,這年頭,誰和誰有共同語言啊。所以嚴守一一生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回了家也不改四處逢迎八面玲瓏的作風,一口一個「你好好休息,多注意身體」。可應酬畢竟成不了生活,體面話的背後便是刺耳的空空盪盪。無話可說,也是自然。
無話可說便不說話,或許在牛三斤和呂桂花家裡還能勉強施行個二三十年,在城市裡,卻是一刻也行不通的。城市裡終日熙熙攘攘,盡是你言我語的往來。而這部電視劇,便是活脫脫的一部關於說話的網路全書,人與人之間各種談話,從巧言令色,空言大義,到言簡意長,欲說還休,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這其中手機的角色最是耐人尋味。它不僅是某種載體與象徵,更是種催化劑,催化著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嚴守一第一次到伍月家時,手機不合時宜的響起,本還算自然的場合,嚴守一隨口撒的一個謊,卻儼然把它升級成了一次精神出軌,空氣里本是些微的曖昧因素,因為一次手機的查崗而變成明晃晃的刺眼。這是溝通的便捷與廉價給現代人增添的負累,溝通的太多,才有了秘密,實時的聯系,才更有了隔閡。於是用手機聯系起來的一對夫妻,總是丈夫心虛,妻子心慌。這個問題往大了說,便是現社會的信任危機,是這個時代的孤獨命題。
然而問題歸根結底,總不是手機的,而是人的。隔閡也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更是人與自己的。孤傲如費墨,圓滑如嚴守一,都免不了自己和自己較勁,用劉震雲的話說,就是活得擰巴。人要對別人真誠,就要先對自己真誠。口乃心之門戶,先有心才有口,口浮於心的關系,總難禁起人事的變遷,歲月的考驗。於是劇末時伍月出走,把手機留在了桌上,妙口生花的嚴守一,選擇了一個語言不通的水邊國家,尋求心靈的暫時安寧。
電視劇的最後,編劇給了一個稱不上答案的答案,那就是沈雪結婚時,新郎用手語說的「讓我們用心靈溝通」。這個答案有些俗套,也有些大,相比之下,大結局的幾組鏡頭給出的例子似乎更加鮮活。牛三斤中風後給呂桂花煮的面條里下了兩個雞蛋,幾十年前是兩個雞蛋讓呂桂花決定嫁給他,幾十年後又是兩個雞蛋讓這對半輩子沒有共同語言的夫妻決定相守到老。這是全劇最讓我熱淚盈眶的鏡頭。嚴家莊里於文娟最後給嚴守一披上了一件外套,費墨在春節里發了一條「想念守一」的簡訊,那一刻的真情經過了歲月的淘洗,是不假言辭的真心。
前些天和朋友打牌,不知誰的手機響起,鈴聲酷似往昔。在那一霎那往事襲來,猛然想起了從前接起某些電話的某些心情,恍神間依稀彷彿得到了些什麼,又失去了些什麼。回過神來繼續打牌,說不出什麼感慨,脊背竟些些發麻。
這或許便是手機的力量。它象徵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交流,溝通——有些時候它意味著麻煩,更多時候它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無限種可能,以及生活之所以為生活並值得熱愛的全部理由。
而千言萬語褪色後,無論留下的是碗里的兩個雞蛋,是節日歡聚時斯人遠矣的空空落落,抑或只是偶然想起往事時脊背間的隱隱發麻,總都是珍貴。
『肆』 手機鴉片觀後感
文檔介紹:鴉片戰爭電影觀後感1000字精選本文為鴉片戰爭電影觀後感1000字精選範文,讓我們通過以下的文章來了解。鴉片戰爭,歷史上鮮明的一頁,記下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創業,也刻下了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自一八四二年八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以來,中國這個有著大片國土、物產豐富的古老國家成為了西方列強任意分割的「美味蛋糕」。從而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直至新中國成立。《南京條約》是由於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處於戰敗國而被迫簽訂的。《南京條約》中有一條是割香港島給英國,盡管條件很苛刻,但由於清政府的***、無能而將香港島拱手交給英國。另外香港島周圍地區大都成了英租地。其租期為九十九年,對於這九十九年,是何等的漫長啊!可悲的是清政府認為,其租期為九十九年總比租期為一百年讓人掛得住面子。就這樣,香港島在英國人的統治下走過了漫長的一百年,盡管英國將香港島變得更加富有,卻無法讓香港島有一個真正的主權,一個中國領土的主權。盡管孫中山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清朝滅亡,但那些不平等條約卻仍然保留,致使香港島走過了近百年受殖民者統治的道路。終於,在一九九七年的七月一日,香港這匹在外奔跑多年的駿馬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列強入侵,山河蹂躪,不但沒有撲滅人們斗爭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燒更旺,虎門硝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展示出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偉大形象;三元里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這些閃著光芒的愛國主義動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國人民不可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有志氣,雖然出現了鴉片戰爭,如此血淋林的事實,但這不能表明中華的柔軟,林則徐.關天培不正在我們中間廣為傳頌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祖宗在如此境況下有如此氣概而自豪嗎? 但也是這一頁,帶著軟弱,帶著污點,給中華以奇恥大辱;割地賠款;奴顏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是清政府的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它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2100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英國.法國隨之也接踵而至,先後脅迫清政府與他們簽訂不平等的條約,道光29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船利炮打開,許多彈丸小國排隊而來,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我泱泱大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香港的失而復得不得不讓每一個中國人沉思,為什麼一個土地遼闊的中國,會被西方列強輕易割分呢?這不僅僅因為清政府的迂腐,還因為中國人民自身(18、19世紀)沒有文化,不能用科學來捍衛自己的祖國,致使中國「病入膏肓」。當我翻開這一頁歷史,心情是沉重的。但現在,我們的國家再也不會退回到這條路上了,中華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香港.奧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現在,奧運健兒在賽場上拼搏,不正在揚我國威嗎? 如今,中國這只從睡夢中驚醒的雄師正在飛速發展,通過文化、科學、經濟再也不會被其他國家所打敗了。今天在大學中國近代史綱要課堂上看完了《鴉片戰爭》這部優秀的電影,可以說回顧中國之前的屈辱史讓我倍受感染,思緒也瞬間被打開
『伍』 馮小剛電影《手機》影片里德社會諷刺意義是什麼
笑點太溫 農村「包圍」城市 馮小剛電影《手機》的成功,很大原因歸之於馮氏幽默,以及葛優和張國立張弛有度的搞笑。...總的來說《寶貝小情人全集》是一檔看的精彩的節目《電視劇手機全集》節目坐陣曾有 「情報收集中心」之稱的香港,緊貼每周的全球熱點...
『陸』 放不下的不是手機,而是自己對裡面某些人的牽掛,如果我們所牽掛的人都能陪在自己身邊,我們就能放下手機
恩,你說的有一些道理,我想說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手機,其根本就是一個通訊工具,發展到現在,它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了,我們可以用它照相,記錄生活,可以上網,聊天看視頻了解時事,可以游戲打發時間。
情,有很多,親情、愛情、友情,不單是愛情
手機,功能很多,不一定要放下的,我們只是去用它,讓它發揮它本身的功效;
就像游戲一樣,我們是在游戲,一定不要讓游戲玩了我們~
『柒』 放不下手機怎麼辦
放不下手機是因為沒有目的,除了玩手機不知道做什麼,所以只能渾渾噩噩地玩手機。
1.想一個實際可行的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定了目標就行動,要想堅持就有所改變。
2.手機的作用可以用來實現你的目標,提高自己的知識。
3.如果又打開了游戲,就要注意不要沉迷,玩了一局趕緊關後台,然後想一想自己本來是要做什麼。要想自己應該控制手機,而不是被手機控制。
4.制定規定時間玩手機的規定,其它時間就不要玩手機了堅持慢慢就能夠越來越自律。
5.世界上的美景那麼多,怎麼能只看著一個小小的手機呢。放下手機多和身邊的朋友一起去看看世界吧。
『捌』 求電影 《手機》觀後感、
最近我們共同看了馮小剛的《手機》,裡面通過手機將一些人的心理揭示
的淋漓盡致,讓我的那個同學看完後盯著剛買的手機直發呆,我也彷彿被無情的譏諷一頓
。
看到許多網友的評論,很多都是極為失望的鞭笞,我想藉此機會發表個人看法。
我認為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它可能不同無間道的酷、安娜與武林的笑,但那些都是
不切合實際的旨在愉悅個人個人的。而《手機》則不同,它無情的揭示了物流社會的艱險
和虞詐。尤其精彩的是開頭主人公當礦工,和之後的成名進而腐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
那首嘶啞真摯的「今年你回不回家」,真的應該引起我們對社會引起深深的反思,正應了
張國立在片中末尾說的化:科技發達了----。物質生活進步了,但人們的精神生活卻窘迫
了。我們可以想想貧窮時的「葛優」為了生活打拚,淳樸怡然。而在滿足了物質慾望後,
便思取自認的精神享受,這個時代的悲劇就這樣產生了~~。聯想舊時代「日夜不閉戶」的
和睦,很令人汗顏------社會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如果看社會的決定力量--人的話
,我想很遺憾了。
我常想起同時礦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不知如果路遙繼續寫下去,少平會
否同上述般變質。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警醒自己的精神狀況,「每日三省吾身」,畢竟我
們青年人是未來的棟梁,我們的意志將會決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方向,為了美好的祖國,我
們需要美麗的心靈------這也是該片對我們的意義。
馮小剛的這部片稱「賀歲」,將一份沉重的禮物夾帶凝重的悲哀獻給我們,是很值得
尊敬的。習慣過小資生活的我們,不要沉淪於不切實際的陶然吧,將熱情投身於社會建設
中去,勇敢的面對生活,不要逃避,將時代的琴弦撥響為時代斑駁的路影。不錯,這即使
大陸電影和港台電影的區別,悠久的文化底蘊,深刻的思想,更難以為人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