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決戰之淮海戰役評價如何
其實三大戰役里,拍得最經典的就是淮海戰役,雖然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瑕疵,比如過於突出鄧公在戰役中的影響力減輕了粟裕的描寫,其實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據當時的主創人員回憶,本來是想以尊重歷史已粟裕大將為主線,但後來因為當時的政治背景的原因,拍了一部分無法進行下去了,只好以第二野戰軍和劉鄧為主,主要突出鄧公的影響。
但瑕不掩瑜,無論陳鄧還是粟裕劉伯承元帥,他們都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歷史不能埋沒粟裕大將的卓越戰略謀劃和戰役指揮才能。如果不是當初第三野戰軍對濟南戰役的勝利,也不會有後來淮海戰役的構想,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粟裕大將卓越的戰爭藝術造詣。
電影對戰爭的宏達場景的描繪,對戰士,對國共高級指揮員以至於領袖人物的刻畫,簡約不簡單,恰到好處,精闢到位,沒啰爛。戰爭進程也是真實還原,此後的戰爭電影,再無超越的了。豆瓣評分7.4,不中肯,缺乏客觀性。在中國戰爭電影史上,至少9分,再無比他高的了。
❷ 求大決戰2淮海戰役 的觀後感
小時候,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去看那正邪的較量。一切似乎很簡單,把壞人打倒就行了。但是,如今的我,卻不再滿足那正邪決戰的瞬間。我要深究我們勝利的原因,我要看到我們成功光芒透進的那扇窗!
當我觀看《大決戰——淮海戰役》這部片子的時候,那雄偉的音樂,那壯闊的場面,使我彷彿回到了戰爭的時代,與革命領袖們同呼吸,共命運。毛澤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那一張張熟悉的臉,他們指揮著我們的部隊,指揮著一場場戰斗,他們是英雄,他們的名字為人們所熟悉。與蔣介石的愚昧、固執相比,他們是聰慧的,談笑間論英雄,他們雖沒有高床暖枕,但他們有體貼軍民的心,這是蔣介石他們所沒有的。那麼,蔣介石他們有什麼呢?我想,他們有奸詐,有自私,有自負,有著一切解放軍所沒有的「優良」品質。他們有錢,但是,他們的將士自私自利;他們有先進的武器,可他們卻將槍口對准老百姓!
淮海戰役,老百姓用手推車為我們推來了勝利,這是我們的勝利,群眾的勝利。可是,蔣介石他們,竟用飛機轟炸我們的無辜的老百姓。我們的士兵是自願參加的,可他們的呢?他們的士兵是被抓來的。電影中的一個小片段更加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有一個士兵,本是邱清泉(蔣介石軍)的士兵,後來投靠到我們的營下。這不正是我軍勝利的體現嗎?這正預示著蔣介石在這次戰役中的又一次失敗,更預示他們的全盤失利,他們將不再能與我們的軍隊抗衡。
我們的勝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們贏來的。而士兵們之所以會為我們如此拼搏,與我們的得民心,愛民,正確的領導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有優秀的人才,有堅定的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有著勇敢,積極,剛強,一切人類的優秀品質。勝利得來不易,如今的我們更應該堅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斷地努力學習,開拓進取,以堅定的信心守護我們的新中國。
我們要為國效力,如今的國家,正處於發展的高峰期,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以國興為榮努力地扶助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趕上發達國家的行列,為先輩的努力畫上完美的句號。
❸ 淮海戰役觀後感 幫我寫一篇啊300字的
呵呵,好像不夠,你在往裡面加點吧
前幾天,我看了《紅色經典》之《淮海戰役》,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紅軍戰士們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這次戰役的重要性當然是不用說的了!
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激戰了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我軍大獲全勝,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得乾乾凈凈,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紅軍戰士他們臨危不懼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看到可敬可佩的紅軍戰士們,我不禁想起了我們自己。在家裡,我們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非常疼愛我們,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退縮,交給爸爸媽媽去解決。而且總嫌飯菜,這里加多了鹽,那裡放少了醋。
而紅軍戰士們呢?他們吃的是難吃又不飽肚子的青稞面,有時甚至沒有東西吃。紅軍長征的時候還穿不暖,吃不飽。但是他們沒有放棄,堅強地面對困難,勇敢地與敵人斗爭,終於贏得了戰爭,用自己的生命以及鮮血換取了新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們應該學習紅軍戰士們的精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努力建設美好的祖國!
❹ 關於中國戰爭的電影精彩片段觀後感作文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❺ 觀戰爭片後感
國產戰爭片《集結號》觀後感
在談《集結號》之前,先講一個蘇聯衛國戰爭中的真實戰例。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處於十分不利的境地:國土大片淪喪,成師成師的部隊被德國人消滅。1941年底,蘇聯的西南方面軍幾十萬人被德軍分割包圍在基輔附近,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也是深陷重圍,身邊只剩下數千人馬。此時他喚來一名少將,命令他帶領一支隊伍向一個交通要地先行突擊,為司令部突圍打開突破口,但撥給他的只有區區百來人。為了司令員的安全,這名少將履行起了一名連長的職責,拚死進攻,居然成功的破圍而出,可是方面軍司令部卻始終沒有跟上來,基爾波諾斯上將及方面軍政委後來均在包圍圈內犧牲。戰後少將從其他突圍者那裡才得知了真實情況:方面軍司令部根本就沒打算跟著他突圍,基爾波諾斯只是想讓他吸引德軍的注意,而自己卻向另一個方向突圍,說白了就是准備犧牲掉他來掩護主力的行動,為了讓少將扮演的更真實些,他甚至沒有事先透露這個意圖。然而陰差陽錯的是,被派去送死的人突圍的方向正好是德軍的弱點,而方面軍司令部卻鑽進了德軍的口袋。這位幸運的少將後來在衛國戰爭中成長為著名的指揮員,他就是東普魯士征服者、未來的紅軍元帥巴格拉米揚。
而《集結號》講述的,也是一個類似的故事。
1948年的一天,中原野戰軍某部9連得到命令,為掩護團主力轉移,必須堅守汶河陣地,除非聽到團部司號員吹起表示任務完成的集結號,否則決不準撤退,哪怕打到最後一個人。9連全體官兵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敵人,拚死打退了對方三次進攻,而集結號始終沒有響起,最後除連長穀子地一人被震昏倖存外,其餘47人全部陣亡,無一生還。
穀子地在後方醫院康復後,發現全國解放軍已經做了大整編,原來部隊的番號不在了,他不得不花了數年功夫,總算找到了老部隊,得知他的老戰友、當時下命令的團長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更讓他吃驚的是,原來當年執行的,其實根本就是一項有去無回的任務:為掩護團主力的行動,團長不得已做出犧牲他們連的決定,所謂撤退的集結號,只是一個安慰,根本就沒打算、也沒有吹響過……。由於9連47人全部陣亡,且戰場在戰後已改建了煤窯,所有陣亡戰士的遺體都沒有被找到,所以他們只能按失蹤處理,不能獲得革命烈士的榮譽。在知道這一切後,深感委屈的穀子地下決心要為犧牲的弟兄們討回公道……
《集結號》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內戰這個大悲劇下幾個小人物的悲劇,總體感覺悲壯感人。在宣傳時,影片號稱戰爭場面達到了《雷霆救兵》的水平,實際看下來是誇張了點,但和韓國影片《太極旗飄揚》比,已可以等量齊觀。無論是化妝、音效還是戰場表現效果,確實達到了近年來國產片的最高水平,遠遠超過了《沖出亞馬遜》之類的片子。
《集結號》的劇本寫的不錯。國內近年來的一些「極品垃圾」,例如《無極》、《夜宴》和《黃金甲》,其實無論演員的表現還是聲光效果都達到了相當水準,之所以被稱為爛片,關鍵是劇本寫的太差,「不會講故事」,情節不是老套就是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而集結號全篇一氣呵成,沒有離奇生硬的感覺,作為戰爭片,讓人覺得自然可信。
在情節上,沒有出現國產片解放軍傳統的「高大全」的形象。為了全局的勝利,犧牲偏師在戰爭中是很常見的,盡管這對當事人來講相當殘忍:但借用影片對白,「戰爭哪有不死人的」?在國內主旋律影片中出現這種情節,據我的記憶還是第一次。此外,陣前殺俘、破碎的肢體、面對敵人優勢武器的無可奈何……這些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
而片子的缺點,主要在於一些細節。在戰場火力、武器道具上,很多地方不嚴謹,解放戰爭的場景中出現了太多五十年代才出現的武器,火力表現之強烈也遠遠超出了當年的實際情況,不過這也是刺激觀眾視覺的一種手段:在這些方面,《集結號》較之《雷霆救兵》還是差的太遠。
總體而言,個人認為,《集結號》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國產戰爭影片,是部男人氣息很強的電影,值得一看。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建過大業》觀後感範文二:
看完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覺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一切。
最讓人難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那一刻,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
我的眼睛也在這一刻濕潤,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
更有無數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萬眾沸騰。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來越美好的明天。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們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生活更應該珍惜。因為這是用鮮血換來的。
祝偉大的祖國60歲生日快樂!!!祖國,我愛你!!!
《建國大業》觀後感範文三:
昨天單位組織一起去看最近相當火的《建國大業》。這還是我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平常總是看一些網路版的,一是沒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沒有人值得我陪去電影院看。
首先我要說一下,去影院看電影還是相當不錯的,呵呵。
《建國大業》作為為祖國六十年獻禮的影片還是相當不錯的。我不是說明星的多少的問題,而是它的故事的整體布局,它節奏的整體把握和它整體氣氛的烘托都是相當不錯的。
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重慶會談到最後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中間四年多時間中的共產黨,國民黨和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種種變化,糾葛都一一的展現。有人在看完後說,電影顯得有些倉促,各個時期過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說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面展現出全景的建國過程,不管對誰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韓三平的這種表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說說具體的表演,張國立的蔣委員長無疑是「驚艷」的,在形體有差距的情況下能夠用神情,用內心把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慶齡,宋美齡兩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當不錯。國母淡定自若,榮辱不驚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齡為黨國四處奔波,可謂嘔心瀝血。王學圻事業的大爆發真是誰都擋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沒有給自己丟臉。
再說唐國強自從開發出來演毛主席之後,我覺得就基本是那個樣子了,《長征》首次見他確實感到驚嘆,但是後來的所有影視劇包括《建國大業》,我感覺沒有什麼進步了,也許這就是極致了?也許毛主席真的就是這個樣子了?也許是審美疲勞了?咱也不知道了。劉勁等特性演員的表演在劇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進。民主黨派領導人的扮演者給人新奇,贊嘆的印象,民盟,民革這些主要領導人個人性格魅力的展示無疑是這部影片的特點之一。甄子丹,趙薇,馮鞏,章子怡,苗圃,郭德綱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說他們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最後,我覺得《建國大業》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也許是因為我第一次進影院的原因吧,對這部影片感覺挺好。呵呵
❻ 淮海戰役感想
紅色之旅,心靈的洗禮——社會實踐感想
淮海戰役主戰場,雖地處我省蘇北地區,卻記錄著許許多多解放戰爭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記載了他們從事革命事業的深深足跡,傳承著中華民族光榮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
心靈的熏陶
踏入跋山紀念館的大門,我們立刻被那種庄嚴、肅穆的氣氛感染,不敢大聲說一句話,生怕擾亂了革命先烈的清靜。參天的大松柏樹、幽靜的環境……一切都是如此安靜、清幽,而此刻的我們卻已無心欣賞這些美景,心情沉沉的,重重的。
走在歷史的長廊上,我們瞻仰了淮海戰役紀念碑、革命先烈的英名,參觀了收藏淮海戰役圖畫展覽室……眼前彷彿又重現了當年烈士們在戰火硝煙的戰場上英勇奮戰、捍衛國家的場景。內心的沉重、欽佩讓隊員們百感交集,感慨萬千,內心在那一刻彷彿奏響了生命的顫音,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跡讓我們肅然起敬。
思想的共鳴
不由感慨,現在的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和幸福,而我們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們來說又是多麼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參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輩的錚錚鐵骨,用一直向上生長的鬥志激勵我們這一代人用不屈不撓的鬥志不斷地開創進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輩的高尚品質,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導我們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在革命英雄的墓碑前,我們暗暗許下承諾:作為當代大學生,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祖國的輝煌貢獻青春和力量,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
http://tw.ntu.e.cn/go.asp?id=1934
❼ 急求!!!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
一:一個國家的歷史講述著一個國家的興衰,後人看歷史,或興奮或哀傷,但更多的,是感慨……觀賞《建國大業》前,我對這部歷史片的第一印象是:又是戰爭片,但是,看完電影後,我便發覺到,《建國大業》講述的不僅僅使我們的革命戰士英勇殲敵,它還講述了一個國家的興盛衰亡,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在排除重重的國內外難關後建立起來的。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我想其目的便是借用明星來吸引年輕一代歷史知識單薄的年輕人走進歷史,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它全面地向每一位觀眾重現了中國共產黨是如何一步步地在艱辛中建立起來的歷史面目。雙十談判,國共內戰,政協會議……這些不單單是一個個的政治名次,這些都是一段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建國大業》中,我漸漸看清了人性中不
僅有善良和愛還有無止盡的爭斗,是什麼把人性與命運的拋物線拉到最高點又迅速滑落,我想,造成這樣結果的是國民黨的腐敗與黨內的明爭暗鬥,以及人性的泯滅。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在一步步的艱辛困苦中走向勝利,我想,是:「親民」政策。我認為,這部電影的主要核心內容是民心的較量,要知道「的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共產黨以愛民親民的政策出發,最終,必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在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上海解放次日清晨,宋慶齡走出家門,看到席地枕戈、露宿街頭的戰士,眼泛淚光。這一幕,讓我久久無法忘懷。而開國大典上那些發自真心的無邪歡笑,更讓人想到這個國家曾經也是個有著無邪笑容的嬰兒,那每一張燦爛的笑臉都是中國人對新中國的嚮往與憧憬。它意味著紅過共產黨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當主人了。《建國大業》整部影片圍繞著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這一主線展開歷史的重現,讓我們後人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現實和當時兩黨的執政理念,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親民理念。
看完《建國大業》,我覺得我的歷史知識不再像從前一樣淡薄了,也更深程度地體會到為什麼當時的共產黨能那麼得民心了,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把歷史中的人性與感情凸顯得淋漓盡致,在回望歷史的同時,也能讓置身於歷史環境中,把人性的惻隱一步步地推向最高點。
二:看完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覺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一切。
最讓人難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那一刻,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
我的眼睛也在這一刻濕潤,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
更有無數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萬眾沸騰。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來越美好的明天。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們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生活更應該珍惜。因為這是用鮮血換來的。
三:看《建國大業》觀後感 《建國大業》所講得是1949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10月前新中國成立的一段歷史,其中也道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產黨的勝利和國民黨的失敗,歷史書上已經講了無數遍,從中也得出這樣一個真理,那就是正義最終將戰勝邪惡,《建國大業》作為建國六十年的獻禮片,不管是影片中的明星陣容,還是故事的整體布局,都是相當嚴謹,相當不錯的,不失為一部好影片,而且整體節奏把握也相當好。好像一下子把人帶到那個崢嶸歲月中去了,也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付出了生命和鮮血的代價,功不可沒,功蓋千秋。作為後人我們應當繼承這種精神,為祖國的興盛與發展貢獻力量。
整部影片用時兩個多小時,看完之後給人一種余猶未盡之感,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重慶談判到新中國的開國大典歷時四年是沒有辦法將所有的歷史敘說,但是影片卻給我們展現了一副氣勢磅礴而生動的建國畫卷。
在聞一多被槍殺時,我落淚了——是傷心的淚。
在看到周總理、朱德總司令、毛主席唱著《國際歌》時,我落淚了——是幸福的淚。
……許許多多的場景,讓我落淚。因為我深深地感覺到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看見毛主席站在天安門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多想站起來大唱國歌。
也許有的人認為這部片子商業,但它卻令我熱血沸騰,作為一個中國人,為建國付出的艱辛而心酸,為新中國的成立而自豪驕傲。
龐大的明星陣容,使得影片增色不少,唐國強飾演的毛澤東出神入化,張國立飾演的蔣介石,雖然形體有差異,但他用神情和內心把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姜文、孫紅雷在戲中也出了不少風頭。《建國大業》的雄渾不僅表現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在電影里也很少見。加之甄子丹、趙薇、馮鞏、章子怡、苗圃等人的加盟客串,可以說使影片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所以我認為,在建國60周年之際,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片子,至少我自己覺得值得一看。
四:《建國大業》這部六十年國慶獻禮大片,以超濃縮的手法敘述了六十年前在中國大地上那場波瀾壯闊、翻天覆地的歷史。許多年輕人是去「數星星」的,而對我這個史盲來說,這部電影很好的給我掃了一下盲。
整個電影兩個多小時,很流暢,盪氣回腸的歷史過程,讓我重新記憶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建立偉大的人民軍隊、人民群眾真正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國共雙方截然不同:國民黨是華麗的,老蔣手握400萬美式裝備的精銳國軍,但感覺是哀婉的、遲暮的;共產黨生活艱苦,毛澤東在山溝溝里指揮作戰,但是喜洋洋,贏得民意,且充滿了生命力。
在觀看影片過程中,我不禁想起了「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首傳唱至今的詩詞,詞中英雄氣魄盡現。
有幾個感動的地方,例如歷史鏡頭的解放軍和平解放北平;第一次人民政協會議……激動、感慨,那真是一個有理想的年代啊!還有另外一個場景很喜歡,就是召開西柏坡會議,士兵們在會議室的門口架起一台攝像機,在輕快的小調聲中,共產黨的各位領導人接二連三的進入會議室,那個場景處理的真好!輕快、高興,也反映出整個大形勢格局的走向,共產黨就要解放全中國啦!
只記得國民黨撤退前的通貨膨脹,還有暗殺民主人士,卻不知道這些事件背後所深含的意義和原因。這次總算從某個角度明白了,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是聯合各個民主黨派成立的聯合政府,但卻沒想到,在當時當下,民主派別的作用是那麼大的。
《建國大業》,六十年國慶獻禮大片,片中明星雲集,隨便露張臉出來都是耀眼的明星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 張國立和陳坤演的蔣氏父子演的很好;還有就是 許晴的美麗端莊,氣質絕好,發現許晴自身其實也是一個很沉靜的人,那種感覺和宋慶齡很契合。
在此祖國華誕之際,看《建國大業》,我想不應只是看片中的明星吧,也應藉此了解共和國的那段歷史,應知道創業艱難百戰多。
我選出來的啊~~希望對你有幫助!
❽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館觀後感
寫作思路:首先寫出紀念館內的詳情,再寫出自己的感受。
假期里,爸爸帶我來到了徐州,去參觀聞名中外的淮海紀念館。
紀念館的北大門,四根四方型大理石柱子,像四個力大無窮的戰士,守衛著那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過了大門,展此刻我眼前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綠色,銀杏樹、松樹、五葉樹和鮮花茂盛的生長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館前。他們好像是那些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戰士們,萬古長青、一碧千里,釋放出清新的空氣,讓人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
之後來到了淮海戰役烈士紀念館,遠遠望去那陳毅元帥寫的館標「淮海戰役紀念館」七個大字,顯得格外雄壯。一進前廳,只見毛主席的身像正站在那裡向我們招手呢!我們便跟著導游進去參觀了。
導游說:「在1948年11月6日至1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薛城、南達淮河廣大地區,進行了偉大的淮海戰役。」
我們又來到了一個地圖前,導游又說:「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共六十萬人,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會師淮海,決戰中原。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六十五晝夜共殲滅敵人五十五萬人,為人民解放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聽了以後,我的心境十分激動:六十萬名解放軍戰士對付八十萬個敵人,真了不起呀!他們不怕犧牲,拋頭顱、灑熱血,不怕敵人擁有先進的飛機、大炮、毒氣,冒風雪、涉冰河、架人橋,闖火陣,為了能解放全中國,甘願犧牲自我。他們是多麼高尚的思想境界啊!
出了館門,我們來到了淮海戰役紀念塔前,它被花草樹木包圍著,塔上十大字閃閃發光「淮海戰役烈士永垂不朽」,望著這個百花盛開、綠色環繞的「世界」,我好像聽到了有人在喊:
「英雄們的偉大業績與日月爭輝!」
「烈士們的革命精神萬古長青!」
我明白了幸福的生活的來之不易,我會發揚英雄的精神,珍惜時間,好好學習,長大後向你們一樣報效國家,你們放心吧!
❾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❿ 《三大戰役》觀後感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敵人黃伯韜兵團,擊斃敵兵團司令黃伯韜。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000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擊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全殲敵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地區,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從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俘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的對平、津、張實行圍而不打或割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對平、津、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任務,使敵人失去南逃或西竄的可能,造成了解放軍從容殲敵的態勢。第二階段從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軍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先殲滅新保安之敵兩個師,接著殲滅由張家口突圍之敵七個師,並於1月14日總攻天津,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敵警備司令陳長捷。第三階段從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有力地促進下,經過談判,傅作義率部25萬餘人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整個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軍達52萬人,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