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兔子暴力》的結局悅悅悅有沒有死
沒有死啊,從片頭就可以看到啊,打開後備箱的時候,警察說還有呼吸,讓趕緊叫救護車。但是說實話,這部電影我確實沒有看懂,這是在講什麼?裡面關於「兔子」的抽象,特別是水青做夢那段,很陰間,看不懂想要表達什麼。
李玉和方勵合作十餘年,曾打造過《紅顏》《觀音山》《二次曝光》《萬物生長》等一系列佳片,這次由兩人共同監制,女導演申瑜執導,萬茜、李庚希領銜主演的《兔子暴力》。
在女性成長的主題上繼續前進,圍繞一對母女聯手綁架女兒同學的案件,以極具現實質感的影像與情感沖擊,揭開事件的表象,露出深深困擾新一代少女成長的原生家庭之殤。
青少年犯罪,是一道嚴峻而又復雜的現實命題,曾經的《狗十三》《過春天》《少年的你》,包括華語經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是就此展開探討,相形之下,《兔子暴力》的故事很不一樣,一個母親為什麼會帶上女兒一起作案,女兒又為什麼要幫母親對自己的好朋友下手?
一個人犯了錯,改變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軌跡,而是給兒女營造了一個錯誤的成長環境,而《兔子暴力》用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些看似無憂無慮,或文靜或叛逆的孩子,其實內心是孤獨且無助的,她們的內心對親情有多渴望,現實就有多絕望。
她們就像落水者一樣,哪怕有一根稻草漂過來都會死死地抱住,水青一度擁抱到了這塊木板並發自內心地喊出「我願意為你做一切事!」,卻又被無情地抽走希望,留給她的,可能是下一輩子都無法痊癒的傷口。
❷ 范冰冰主演的觀音山是什麼意思,結局是什麼,沒有看懂
結局毀了整部電影 如果結局是在留懸念那還可以
❸ 電影 《觀音山》 結尾什麼意思
就像是我們自己無聊的時候做些無意義的事情一樣,那隻是對枯燥生活的一種隨意的消磨或者無力的抵抗方式,只是他們的做法充斥著死亡的氣息與危險的因素(比如在火車軌道的那一幕),或許也攜帶著一點放縱生命與青春的意味
❹ 觀音山好看嗎觀音山在線觀看高清完整版,觀音山結局是什麼
垃圾片,范冰冰最垃圾的一部電影,形象都毀了,可惜!
❺ 電影《觀音山》講述什麼啊
《觀音山》具有豐富的訊息和與現實聯系緊密的主題,表達方式略微女性色彩,算是李玉目前為止最出色的一部作品。當一個社會正在承受經濟低迷和通脹壓力的時候,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會相應地出現變化。在這種不能確定方向性的變動中,人的自閉性會無端加重,懷疑和冷漠也會隨之擴散,最終內心深處的情感依託只維系在最熟悉的家庭成員身上,除此之外對誰都不信任。因為生存環境的殘酷,以及社會人文關懷的嚴重不足,人們的生活熱忱會不斷回縮,家庭成為最後的安全港灣。如果家庭關系失和,或者家庭突然遭遇變故,會直接影響現代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在影片里,男主角、女主角和房租婆三人,都因為家庭的破碎或不睦,而身陷抑鬱的籠罩中,女主角的情況顯得最輕,但也相當不快樂。他們三人彼此救贖,彼此給予的同時又獲取對方的溫暖,這是一種帶有無奈感的極限式寬慰,散發著冷入骨髓的痛苦,好比一個乞丐給另一個乞丐分了半個燒餅,於是他們彷彿不再孤獨,而是將彼此的同情變幻成互相支撐的力點,但那透骨的凄涼依然存在,只是被瞬間的快樂輕輕掩蓋。 這是一部講述失去之後如何重塑的故事
無論是男主角大鬧父親的續弦典禮,還是女主角用驚人的酒量雷爆病中的老爹,都是在用報復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對灰暗記憶的不滿,他們覺得不管走到哪裡,家庭的歷史陰影始終纏繞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令他們在孤寂之時痛不欲生。家庭的矛盾和離亂讓他們無法面對自我的認同,不能建立充分的生活信心和勇氣。血緣里的愛久釀成恨,骨子裡的責任幻化成痛。
家庭就是人們心靈和身體的根據地,家庭內部的紛紛擾擾使得人們也跟著迷失,誰都逃不開。 至關重要的房租婆,顯然是影片中火花級的人物,編劇在她身上延續了傳統的人設定位:貌似巫婆,心似菩薩。她跟三個年輕人先是單純的利益關系,之後變成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引發爭執的敵對關系,最後隨著一次次的親密接觸和相互救援,房租婆的秘密被揭開,她也還原成一個有愛的善良女人。這樣的人物設置規律比較俗套,如果換成一對戀人,此規律依然成立。身處困境之中的三個年輕人和剛失去兒子的房租婆發生碰撞,在碰撞中交流融合,最後在觀音山重修觀音廟時完成主題升華。
❻ 《觀音山》觀後感
《觀音山》是一部走心的電影,而且走得很沉重,這種沉重跟《唐山大地震》那樣的淚彈不一樣,它始終不給你宣洩情感的機會,沉重得令人絕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嚴,失去工作,失去親人,失去偶像……地震廢墟上破敗廟宇中觀音像的再塑金身,隱喻著一個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喪子之痛嚙噬的心與三個年輕人殘酷青春的走近,流淌著世俗的溫暖和包容,但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誘惑。這如同現實版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淪落於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絕望的事情,因為你所經歷的不過是周而復始的希望破滅而已。影片最後,常月琴說:「孤獨是暫時的,在一起是永恆的。」而這是永恆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實現的。江南、丁波、肥皂三人滿臉迷惘地仰躺在火車上,火車穿過隧道,陽光下的景象因曝光過度而顯得失真,隨即火車又進入下一個隧道,黑暗中,身後的光明逐漸遠去縮小為一個飄忽的圓點,而在火車即將走出黑暗擁抱光明之際,影片戛然而止。這個無路可逃的結局,往小了說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縮影,往大了說是一個喪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劇宿命。在火柴與天堂之間,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鳳凰涅槃。影片這種對現實的關照方式讓我震驚,也感佩於創作者的勇氣。
《觀音山》是導演李玉與范冰冰的第二次合作,第一部是因涉嫌色情而遭禁映的《蘋果》,而《觀音山》暗含的反社會的陰暗基調比《蘋果》更甚。范冰冰其實一直是個很努力的演員,她的努力緣於不甘心做花瓶的企圖,所以她頂著偶像明星的光環卻幾次出現在文藝片製作中。其實在《觀音山》中范冰冰的角色雖然戲份重,但人物刻畫並不出色,基本都是外在屬性的展現,而且她搭救肥皂和勸誡酗酒的父親兩個展現個性的重場戲都是採用自殘的方式,在敘事上顯得很重復。相比之下張艾嘉的角色則有著更加完整的性格命運展現,張艾嘉在表演上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控制力,盡量在外形和心理上去接近這個與自己生活很有距離的內地落魄戲曲演員的角色。但即使是一個執著的母親,已經歷經一年的傷痛對其身心的殺傷力到底能否達到影片所預期和展現的摧毀程度,這是讓我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的,如果確實有,則劇力還顯不足。於是影片最終走進了我的心裡,但人物並沒有真正打動我。而且讓我遺憾的一點是,在這部電影中我依舊看不到正常狀態下生存的中國人。現在內地現代題材中的電影人物,不是主旋律電影中的偉光正,就是都市時尚劇中如打了雞血般的紅男綠女,而文藝片中則充斥著被社會邊緣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峽好人》中那樣走下銀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矯飾不偽善不裝逼的人物,我好久沒有見到了。
《觀音山》值得稱道的一點是李玉對影片場面調度的想像力,全片基本上採用手持攝影,而攝影機和演員精到的走位讓影片在狂放的風格下體現出准確的鏡頭表意系統,例如三個年輕人到常月琴家租房子時鏡頭中所帶出的那種局促和壓迫感,更能讓觀眾在感官上體會到劇中人的隔膜和心理不適。但影片讓我覺得有點崩潰的在於其被刻意拔高的精英姿態和悲憫情懷,過分執著於販賣所謂的禪意和哲理,而且最後的收官階段只能用大段的論道式對話來解釋關於生死的主題。創作者有很強的表達慾望是好的,但這種慾望應該隱藏在鏡頭背後,而不是將自己的思考直白地借人物之口加諸觀眾。對於文藝片觀眾來說,電影只是思考的載體而不是思考的結果,適當的留白不僅是對觀眾的尊重,也是給自己藏拙,即使是伯格曼、安東尼奧尼、庫布里克這樣的大師,也沒有直接在電影里跟觀眾討論人生哲學的。
❼ 觀音山常月琴最後是怎麼了,哪兒說常月琴跳崖
常月琴消失了,在深壑險峻的觀音山,她終究選擇與逝去的兒子團聚,相信「在一起才是永遠」的她,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迷惘的三個年輕人,觀音廟可以重建,觀音卻真個保持缺席,應由觀音普度的生命一直頑強觀照著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