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格列佛游記》讀後感2000字
範文一
格列佛這3格字,一看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可當我看完這本《格列佛游記》時,我再也不覺得這個人沒
什麼了。
這本書第一站是小人國利立浦特。小人國的確小,格列佛一隻手就能拖動他們的整隻海軍艦隊。大致說來這是個十二分之一的微縮國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雞鴨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復的提醒讀者牢記這個比例。例如,小人國的國民為了把他這個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個長七英尺、寬四英尺、有二十二個輪子的木架:
但是主要的困難是怎樣把作者抬到車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豎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們用帶子捆綁住作者的脖子、手、腳和身體;然後用像作者他們包紮物品用的那麼粗的繩索,一頭縛在木柱頂端的滑輪上。九百條大漢一齊動手拉這些繩索,不到三個鍾頭,就把他抬上了架車……一萬五千匹高大的御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著我向京城進發……
在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寵、政爭和戰事都不顯的渺小委瑣。而我們龐大的、具有五千
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如果我們也能讓全國人民的雄心銜接在一起的話,我想這會兒,我們國家已經是
世界上的強國了。
而後,格列佛又來到了大人國,他與大人國國王的一段對話,不僅構成對英國的批評,也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並使它們互為評議。《格列佛游記》的諷刺在揭示現狀的同時,也構成對某些語言的模擬和挖苦。這也是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的緣故。
這個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說帶向另一個層面的諷刺:即對人性的懷疑。
兩次尺度轉換起了某種否定的作用。到了大人國,這點就變的十分明確了——因為格列佛自己也變成了「小人」:他用自己少得可憐的幾片小金幣向那裡的巨人討好;他弄刀舞劍,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和王後寵愛的侏儒鬧矛盾、斗心機。但他的討好保護人的行動又實屬迫不得已——因為他隨時可能被任何外在的力量傷害。
如此,對社會現狀的批評便進而轉化為對普遍人性的懷疑。關於「錢」的一段深入肯綮的評論就實例證。
在第4卷,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馬國,為了讓他的慧駟馬主明白人何以會義無返顧地去欺騙搶劫、殺人放火等。這是這本書的關鍵。
總之,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就是對一個國家的這種點評和諷刺,而讓我喜歡。
範文二
《格列佛游記》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據說伏爾泰、拜倫、高爾基和魯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著魯迅,他用枯黃卻瘦勁的手指著青年前進的方向,於是我便朝著那個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記》--愛屋及烏。但是看過之後,大呼"上當"也於事無補,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問問別人對斯威夫特怎麼看,來顯示自己是"文學青年",更實際地是寫一篇不倫不類的讀後感交上去湊數。
每當回想起當年看這本名著的時候,歷史的滄桑感便湧上了心頭,那些日子真是沒有成就感受,很失敗。一天僅僅十幾頁,舉"目"維艱,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發自於肺腑啊!
打個比方,讀《圍城》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戰地雷戰打鬼子,越打越過癮,正打在關頭上,錢鍾書先生將大筆一擱,鬼子投降了;讀《駱駝祥子》也挺爽,應該屬於三大戰役的那種,共軍三下五除二地把蔣介石趕到了台灣,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幹掉了老金;但讀《格列佛游記》就大不一樣了,是一種受罪,就像血戰台兒庄一樣,拉鋸戰,特艱苦卓絕,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爭,還要與瞌睡蟲作斗爭,不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我還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損失慘重,至今想起來還餘悸不已。
因此,此後,看到魯迅拿著煙斗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總會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錯,是你騙了我,還讓我不知不覺滿足被騙的虛榮"……
但是,盡管受了騙,並未影響魯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斯威夫特是不能與魯迅同日而語的。
魯迅,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許人也?英國十八世紀罪惡腐朽的資產階級中的一員。他們的階級屬性有著本質區別(如果趕上"文革"就好了,分清敵我很重要啊)。其二,魯迅是國產的,斯威夫特是洋貨(這好像是廢話)。至於第三點,我認為是最最重要的,魯迅的文章雖艱深生澀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譯本雖然都是大白話,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經過一番換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測:大不列顛的可愛青年們也必然不知道魯迅在說些什麼,要表達些什麼,以及"可能吧--那簡直就是一定的"那種魯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他們正如我一樣。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國度,承著不同的文化,對於過去,對於歷史,自己的從小就了解,別人的很少去觸及。而沒有一定的知識墊底,去讀這種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指桑罵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為奇的。
我不知道十八世紀美國的輝格、托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系,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 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
我錯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而後來的斯威夫特也漸漸變得可以理解了,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義。
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游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誇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後,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在那些朴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游記中竟蘊含著這么深邃的內涵。
我知道,《格列佛游記》還需要再讀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這應該是以後的事了。
Ⅱ 格列佛游記電影觀後感
剛開始看《格列佛游記》,我還以為這是一部類似於《魯賓遜漂流記》的冒險電影,之後才知道這是一部想像電影,但奇異的想像只是表面,內在則充滿了諷刺。
《格列佛游記》講述的是英國船醫格列佛因海難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以及慧駰國等地的經歷。
小人國里的一切都非常小,他們對於格列佛就像玩具一樣。大人國恰好相反,格列佛就好像他們的「寵物」一樣為他們表演,逗他們開心,還要提心吊膽,以防被弄死。小人國和大人國不僅大小相反,心胸也不同,小人國連年征戰,爾虞我詐;大人國民風淳樸,對英國的歷史、制度和現狀有著很多疑問。第三卷通過介紹再飛島國等五島的經歷,體現了現代科技有著很大的問題。第四卷更加奇怪,在慧駰國里人獸互相顛倒,沒有金錢、軍隊和警察,馬有著高尚的心靈,而野胡則是邪惡的生物。格列佛在那裡學到了很多,他越來越厭惡人類社會的種種惡行,對人類社會做了無情的鞭韃。
他批判了人性深處的醜陋和人類社會的血腥,而在慧駰國里,他們都沒有欺騙、殺人放火、搶劫一類的字眼,格列佛光是讓他們明白這些詞的意思就花了好大功夫。他們的社會充滿了友愛、和睦,人人都很善良,厭惡邪惡,這就是人們想像中的「世外桃源」吧。
這電影的作者對社會的醜陋做了無情的鞭韃和諷刺,對人性和社會有著自己的見解,表達了他為世界擔憂的感情。
Ⅲ 《格列弗游記》主要內容和讀後感2000字
主要內容:《格列弗游記》是斯威夫特的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作品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的社會矛盾,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敗和罪惡,並抨擊了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被認為是文學的偉大寶庫之一。
讀後感2000字
《格列佛游記》,斯威夫特著,楊昊成譯。
1, 據說,斯威夫特求仕不順,於是五十多歲憤而寫就此書。這傢伙一生至少有三個女人。如果真是因為曾被女人拒絕過就一直沒從心靈創作中走出來,這傢伙也夠狹隘的。晚年,三分之一的錢捐給慈善組織,三分之一的錢給弱智辦醫院,這舉動不賴。可惜,用中國話來說,斯威夫特是「不得好死」地結束自己生命的,因為他視力聽力幾乎喪失殆盡,然後孤苦而逝。唉,可嘆。
2, 小人國。
小人國原先的制度規定,欺詐與誣陷皆乃重罪,可見,斯威夫特老兄是很討厭在智慧方面玩弄手腕的人,斯威夫特喜歡智慧,但是崇尚簡單和誠信。
小人國現在用繩上舞技的高低來決定官場升降。這倒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中國曾用八股文來檢驗書生的治國才能,女人曾以小腳為美的標准,有少數民族以脖子的長度來判斷誰最漂亮性感,錢鍾書說這個社會也讓人吃飯,只不過不讓人用自己的本領吃飯,都是這道理。
對鞋跟高低的態度,決定黨派,這個諷喻也很好玩。現在網上這一派的FANS和另一派的FANS們打口水架,起因不就是鞋跟高低之類的無聊問題嗎。文革時,站錯隊與否,也取決於你賭一下,是高跟黨將得勢,還是低跟黨將得勢。
死人頭向下埋,這個想法真不錯。既然死的人可以懸棺,可以天葬,可以腌制起來,可以分而食之,為什麼不可以頭向下埋,呵呵。山東萊州的風俗是,活人東西方向睡,死人才南北擺放;而距之僅數百里之遙的萊西,堅決認為活人應該南北方向睡,死人才應該東西擺放。這風俗曾經讓我竊笑不已,我甚至替他們想好了活人應該站著睡或者應該拿大頂睡的姿勢,可惜這建議一直沒有用上的機會。比較起來,還是小人國的人比較聰明,讓死人頭向下睡,那麼活人的姿勢只要與死人不同,就不會惹起迷信者的流言。
小人國的人寫字是從一角斜向另一角,這個創意也很絕。的確,論起寫字方向來,歐洲人可以從左到右,阿拉伯人可以從右到左,中國人可以從上到下,卡斯卡考人可以從下向上,小人國當然可以從一角寫到另一角,呵呵。斯威夫特這個老鬼,機靈勁兒有的是:)
3, 大人國。
斯威夫特似乎把人類社會擺在了大人國和小人國之間。遠古時的巨人國是最好的,後來因為墮落,身材變小,於是成了大人國;大人國也還可以,可是如果進一步墮落下去,身材會再小十二分之一,這時就是我們人類了;如果還墮落,那麼就再小十二分之一,成了小人國居民,只好靠在繩子上的舞技高低來決定官場人選。這個十二比一,我想是有原因的,一年正好十二個月,斯威夫特以月喻年;這么說來,中國人喜歡用十二生肖,十二年為一循環,就是以年喻月了。大家都曾想給時間以彈性,給空間以想像。
大人國國王,討厭戰爭,對製造火葯殺人深惡痛絕,在他看來,人類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毒害的爬蟲,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不正常的。這里,表達了斯威夫特的反思,對人類社會各種不公平制度的詰責。
格列佛在大人國,像寵物一樣被飼養,像猴子一樣表演,供人取樂,這是他的生存價值。這比喻倒不錯,我們人類不也正是這樣對待其他物種,甚至這樣對待同類中的弱者嗎?弱者的命運,有時只能是供人取樂,任人玩弄。這是這個世界的法則,靠。
格列佛說,大人國最美麗的處女們,也引不起他的興趣,因為她們身上的斑點被放大了,自己的眼睛像顯微鏡一樣;而且她們身上的氣味太熏人,因為自己小小的鼻子對氣味已經足夠敏感,誰讓她們是巨人呢,氣味也自然而然加倍了。她們並不把格列佛當成人,所以當著格列佛的面脫得精光,小便,還把格列佛剝個精光,讓他騎在自己的奶頭上玩兒。斯威夫特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性與愛,並不是絕對存在的,而是受人類社會環境的巨大影響。表面上自然而然的東西,其實是在一切必要條件已然具備的情況下才自然而然地發展著。蘋果落地並不是必然的,不信你去一下太空,男女性慾也不是必然的,不信你去一下大人國。人類只是慾望的玩偶,從某種角度看。
大人國王後,身邊有個侏儒,這個侏儒以玩弄和傷害比他更小的格列佛為樂。弱者以踩踏更弱者來獲得心理平衡和自信,這條丑惡的法則一直伴著我們,不是嗎。聽說,現在有的妓女要定期召個男妓來為自己服務一下,以平衡一下心理,相當於看了一次心理醫生。
斯威夫特還描寫了不少大小的對比,挺好玩。冰雹大如網球,虱子嘴像豬嘴,蜜蜂有鳥兒大,狗叼著格列佛送給主人,猴子抱著格列佛到處跑,還有十歲男孩搶格列佛玩、一歲嬰兒捏著他想吞下去,這些描寫都相當生動,顯示了斯威夫特不凡的寫作功力。斯威夫特對兒童心理和行為觀察細膩,很不簡單。
4, 智馬國。
本來智馬國是第四卷,不過按寫作時間看,這一卷寫於「飛島」之前,故先說說吧。
斯威夫特在這里已經比較激動了,老頭子因為對社會深深失望,於是把人類最丑惡的一面誇張地描述出來,然後用智馬作為對比,把人類比喻成了不可救葯的一類畜生:野胡。
斯威夫特在此勾畫了一個理想國。那裡沒有惡的行為,甚至沒有惡的觀念;理性至上,博愛平和。智馬們無文字,天賦道德,知識少但不花哨,無謊言欺騙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沒有犯罪,以開會民主討論的形式決定一切大事;智馬們好運動,愛清潔,勤勞,婚姻由父母做主,除生兒育女需要外無性慾,貴族世襲。不難看出,在這里,斯威夫特仍沒脫離自己所處的時代,他仍只是個人類而已,他的理想國是抽象的另一種人類社會。但是這種抽象太空,太浮,恰如浮萍。斯威夫特沒有看透善與惡的本質,也沒有看透人類社會政治形式的本質,所以對現實深深失望後,只能攻擊一切可見的制度,然後縮頭,退回到一種空想當中。
5, 飛島,等國。
想來斯威夫特也知道自己不能一直在沖動和意淫當中過一輩子,所以他在激動中寫完智馬國,又開始著手寫新的一卷,即飛島等國。
飛島上的人,頭都是歪的,兩隻眼睛一隻看前一隻看天,而且越是智力高者越像發育未完全的人,需要僕人隨時用氣囊擊打耳朵和嘴巴,提醒他們傾聽和說話。斯威夫特的諷刺,在這里有點走形,好像對人類余怒未消,又像是江郎即將才盡,描寫完小人和大人,只能描寫畸形人了。斯威夫特對腐儒們埋頭苦思很瞧不起,兩耳不聞窗外事在他眼裡,是病態的,呵呵。
飛島人只對數學與音樂感興趣,然後就是思考一些杞人憂天之事。飛島人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是問候太陽的健康,這個習慣倒也沒什麼,不是有宗教信徒每飯前先誦經嗎,我們也不是沒有先背語錄再吃飯的歷史,比起來,還是問候太陽可愛些。至於數學與音樂,的確是兩個很有意思的領域,不知是否斯威夫特對此二者均不擅長,所以才諷之。
關於浮**誇**風,原來早有淵源。如果不是知道此小說是寫於數百年前,我真懷疑作者是有意影射中國的1958年。
另格列佛到某國,見到了歷史上的諸多鬼魂。這一情節好像是模仿希臘神話中奧德修斯流浪過程中召見鬼魂的故事。斯威夫特不相信文字記載的歷史,對此我深有同感。歷史真相一直是被深埋在表象之下的,能否獲得真相都成問題。還好,我們不是非知道真相不可,有時有個大概也就罷了,畢竟未來比過去更重要。
關於長生不死,斯威夫特給出的長生不死是衰老的不死,而非青壯年狀態下的永恆不衰長生不死。我覺得這是在玩把戲,沒觸及實質。事實上,長生不老從哲學和科學上看,只能是個夢想,永遠不會實現,因此相關討論意義不大。我們可以用延長生命的辦法來思辯這一切,比如神的生命也是有限的,雖然比人類長很多,就像《傭兵天下》描寫的那樣,則會真正有意思些。《風雲》中,帝釋天的壽命很長,可是也存在衰老,也可以死亡,這種情節設計都比斯威夫特高明得多。當然,這些人都站在斯威夫特的肩膀上,所以這也不能全怪這老頭子。
最後要說說這一卷中,斯威夫特給出的很多表面上荒誕的例子。或許科幻小說家的不少設想成了現實,我們不必表示太敬佩,因為連作者在這篇荒誕小說中為了肆意嘲笑傻瓜行為而刻意給出的一些作者認為最荒誕的例子,現在也已經成了現實。而一些作者認為是定理的東西,現在看來卻是錯誤的。作者為了說明飛島的運動原理,特意畫了一張運動圖,可謂煞費苦心。可是,我個人認為,他描述的飛島靠磁力運動的原理,本質上就是錯的。
說說他給出的他認為最荒誕的事情吧:
杞人憂天:看過《天地大沖撞》之類吧?隕星撞擊地球,根本不是不可能。再說,地球與太陽也終有壽盡之時,現在天文學家對這類問題很感興趣,我們總不能說他們都是傻瓜吧。
黃瓜中提取陽光:現在我們能從原子中能提取核能量,而太陽能的本質就是核能。
糞便還原為食品:廢水處理後直接飲用;利用廢料飼養真菌供人食用;有制葯公司搜集人尿提取激素製成葯品和保健品;……,這還不夠嗎。
蜘蛛網紡線:好像有種防彈衣就是這么來滴啊。
思維的機器:電腦,人工智慧,研究的就是這東東。
吃下特殊食品增長智慧:看看如今鋪天蓋地的廣告就行了,雖然有誇大,但難說一點作用沒有。
所以,想一想都可怕,人類現在還有什麼是不可實現的啊,今天的「不可能」,1000年後會成為什麼呢?這是一個發展速度快得讓人沒有安全感的社會,人類因為自己能力的膨脹而有點膽戰心驚。自從人類看到原子彈,人類就被自己嚇著了。現在,基因工程,更把人類搞得很慌恐,當然,少數人在為一己私利而瘋狂著,他們對金錢的渴望戰勝了自己的恐懼。
6, 字又不少了,准備結尾。
斯威夫特進行的了不起的相象,令人嘆為觀止。相比之下,與之同時代的《西遊記》,我覺得寓意就差一些。斯威夫特的文筆總的看一般。而他的諷刺手段有時用得走形了,顯得別扭。最後,作者在前言與後序之類的東西里,啰里啰嗦,把文人們常有的賣弄屁股的特點暴露無遺,我不喜歡。看來,為文簡潔有力,是後世一代一代文字工作者漸漸悟到的風格,在斯威夫特那個時代,還只在萌芽狀態呢,所以斯威夫特只能沾染啰嗦的文風。
總的看,這篇小說還不錯,尤其前兩卷,很好玩。後兩卷批評著讀,倒也能令人思辯很多東西。這不是一篇童話,這是一篇同時喜歡哲學和政治的人的極佳讀物。再,我感覺譯者楊昊成的水平一般,境界更是一般。
我看完此書,想了很多關於哲學的東西。對物質與精神,對個體與群體,對情感與理智,重新進行了思考。關於宇宙的演化,生命的產生和進化,人類社會的運行方式,善與惡的本質,理想社會的模式,人類、生命、及宇宙的將來,個體如何度過短短的一生,等等等等,我都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的想法。感覺不錯,謝謝斯威夫特的啟發幫助。
Ⅳ 求 羅伯-萊特曼 的《格列佛游記》電影 觀後感
在前段時間看過電影《格列佛游記》之後,主人公格列佛的那種無畏的探索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給了我深深的感觸。
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像與誇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遊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游記中首先講到格列佛被流落到了一個小人國,身處於小人國的格列佛對於這個國家的人來說就是一個巨人,在飲食、居住、活動等多方面都給小人國的人們帶來諸多的不便,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決定,國王大臣們決定將他處死,當格列佛被告知這消息後他慌忙地逃離了這個小人國度。真是一波未平另波又起啊,剛從小人國逃離出來的格列佛又來到了一個名稱巨人國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他被一個農家所收養,並將他成為一個小玩偶,然後供獻給皇宮貴族們欣賞,他得到了大家的喜愛。
小人國、大人國里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國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於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有著太多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
理想終歸是理想,現實才是現實,我們都只能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盡管現實中有太多的不美好但我們還是無法逃避,而是應該學會更堅強地去面對,讓自己活出一片精彩。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格列佛那種無畏的探索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同時,我也期盼著我們的社會也會像游記中所談到的慧因國那樣,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真心的希望這個社會可以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Ⅳ 《格列佛游記》的觀後感
《格列佛游記》讀後感
我一向自詡讀書甚多,常常冷不丁地從書中揀一句出來,把和我談話的人說得瞠目結舌,然後誇誇其談的告訴他出自誰誰誰的某某某名著。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很得意,就以為自己已經博覽群書,通天曉地了。還裝出一副文縐縐的樣子,像中了狀元郎似的,好不驕傲了。昨天,我與好友M君正在閑談,正起興時,我眼珠子一轉,腦筋一動,又冒出一句托爾斯泰的名言來,並用調侃的語氣問他說看過這篇文章沒有。他很惱怒,大聲質問我:「你太自以為是了,我問你,《格列佛游記》,看過沒?」這一下可把我問住了。說實話,我對這部世界名著早已久仰,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能拜讀。於是,找了個空閑的時間,去書店把這本書捧回了家。
古人讀書有頭懸梁,錐刺股之說,而我讀書大概也有此種精神吧。只兩天,這本二指厚有餘的大書就被我看完了。本書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先生的奇遇。這本書第一站是小人國利立浦特。小人國的確小,格列佛一隻手就能拖動他們的整隻海軍艦隊。大致說來這是個十二分之一的微縮國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雞鴨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復的提醒讀者牢記這個比例。例如,小人國的國民為了把他這個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個長七英尺、寬四英尺、有二十二個輪子的木架:但是主要的困難是怎樣把作者抬到車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豎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們用帶子捆綁住作者的脖子、手、腳和身體;然後用像作者他們包紮物品用的那麼粗的繩索,一頭縛在木柱頂端的滑輪上。九百條大漢一齊動手拉這些繩索,不到三個鍾頭,就把他抬上了架車……一萬五千匹高大的御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著我向京城進發…… 在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寵、政爭和戰事都不顯的渺小委瑣。而後,格列佛又來到了大人國,他與大人國國王的一段對話,不僅構成對英國的批評,也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並使它們互為評議。《格列佛游記》的諷刺在揭示現狀的同時,也構成對某些語言的模擬和挖苦。這也是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的緣故。這個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說帶向另一個層面的諷刺:即對人性的懷疑。
兩次尺度轉換起了某種否定的作用。到了大人國,這點就變的十分明確了——因為格列佛自己也變成了「小人」:他用自己少得可憐的幾片小金幣向那裡的巨人討好;他弄刀舞劍,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和王後寵愛的侏儒鬧矛盾、斗心機。但他的討好保護人的行動又實屬迫不得已——因為他隨時可能被任何外在的力量傷害。而說它所謂的諷刺意味,則又可以用書中的另一句話來詮釋,「一個人如果要在與他的地位完全不可相比的人們面前保持自己的尊嚴,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徒勞無益的。轉眼見又到了書的第三卷,飛行的島國,這一卷在我看來是最為引人入勝的了,作者再一次去進行航海,但一樣也是遭遇的厄運,他被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之上。卻意外的發現了飛行的島國——拉普他。這里的人十分奇怪,似乎對樂器有種莫名的喜愛,他們除了把飯菜都做成各種各樣的樂器形狀以外,還時不時的就皇帝連同所有大臣拿上樂器演奏三個小時。並且把音樂視為評判一個人的標准,如果不懂音樂,或是不精通音樂,那他不管有何德何能,也是要比別人矮一頭。格列佛先生在這里先是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他去參觀了位於飛島國的陸地領土上的首都拉加多,並去游覽了著名的「設計家學院」。在這里見到了許多的奇人,了解到了許多奇怪的事,甚至見到了一台能自己寫出哲學,詩歌,政治,法律,數學和神學著作的書。作者在這里呆了一段時間後也離開了這個地方。隨之來到了本書的第四卷,慧馬國。格列佛在慧馬國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於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游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總而言之,《格列佛游記》既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優秀小說,也是一章具有著強烈諷刺意味的哲理文。他諷刺了社會上的種種丑惡,卻又不明說出來,而是巧妙的將它們安插在書中的故事中,把人類貪婪,為了謀權牟利的心機在小人國的大臣們身上體現出來。把人類妄自尊大,自以為是,掠奪殘忍的本性在與大人國的交往中體現出來。至於飛島國與慧馬國的啟示,在上面我已經說到了。
Ⅵ 求《格列佛游記》讀後感,2000字,急急急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格列佛游記》。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十八世紀前期最優秀的諷刺專家和政治家--江誇生·
斯威夫特。
這一天晚上,我看完了這本書的最後一頁,似乎意猶未盡。
此時我頭疼的厲害,想要炸開似的。我用力德睜開惺忪的睡眼,映入我眼簾的是一種似乎很熟悉又似乎從未見過的古建築。我環視四周,竟發現自己一生素白的古裝,躺在浸著莫名液體的水晶棺里動彈不得。天:我大腦深處的某種東西隱約的告訴我,這是樓蘭。
有許多人抬著水晶棺往某個地方走去。我凝聽著,樓蘭古老的民族音樂浸透哀愁。潛意識告訴我,這是個葬禮,而將被埋葬的人就是我!我試著側過頭,看到了同樣身著素裝的許多人。那個步履蹣跚、包頭大哭的老媽媽是我的「阿媽」,那個兩鬢蒼白、佝僂著腰的老大爺是我的「阿爸」。是的,就在我生日的那天晚上。外族人又攻入了我們城市,飛來的流矢劍射中了飯桌前的我,於是,一個生日宴席伴著刀光劍影變成了葬禮。
孔雀神知道我有多麼不願意離開至親至愛的親人們,我的淚混入了水晶棺內的液體中,我張開嘴卻發不出一絲聲音。我已經死了,只能葬入了沙漠的盡頭。
啊,不要!我一驚,便從睡夢中醒了。原來這只是個夢呀!嚇壞我了。我覺得很巧,斯威夫特經歷了4次旅遊,都是有許多重大發現,並且他從中都很直接諷刺、橫掃了英國的社會和其他的方面。那我的這一次古樓蘭游記,不僅經歷了一次生離死別,還讓我認識到戰爭的可怕。
《格列佛游記》這本書每一章從中透露著不同的思想,令人深思,令人了解許多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這本書無論從內容還是寫法上,我都喜歡。而做的這個夢只是借題發揮。
夕陽欲墜,一群聖潔的白鴿迎著粉色的霞暈在雲層重時真時幻。我對著蒼穹,回憶著《格列佛游記》,更是回憶古樓蘭!
5
長假里,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像與誇張,描述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處周遊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游記中的大人國、小人國的離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美德的慧因國國王的故事。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樣,人們更不懂他們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是「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中,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我很羨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國,哪裡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要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社會中,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而拋棄自己的親生父母……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小心上當受騙。
我也盼望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能像慧因國那樣,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我願為此努力,也希望大家一起,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Ⅶ 英語格列佛游記電影觀後感80詞左右(英文)
When I first saw this book, I thought it was like "Robinson Crusoe" as the novel. When I opened the book, read the foreword of the book know, this was a fairy tale full of satirical novels of color. But the fairy tale story is just the surface color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deep irony is its soul.
He sarcastically told Britain at the ti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Greed, for the party, hypocrisy, no letter, brutal, angry, mad, resentment, envy, Yin Yu, and the sinister ambitions." Dig at his description of the animal were to reverse the bizarre phenomenon: Ma The carrier has become a rational, and people are into dirty foul, flying urine, greed, and other animals to make things difficult for the next Yehuda (yahoo). He talked about human nature, is willing to be enslaved by money, not extravagance and waste that is insatiable. Ironically, the author not only a variety of British society at that time, I think i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negative whole of human society. Yehuda on behalf of humanity, and the main character is so obnoxious Yehuda. The book reveals the author's all between the lines of social discont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country as a result of Hui Hui and as a result of the life he was most memorable. Their country will not be that evil word, such as: deceit, suspicion, and so cunning like the word. So they will not have a social deception, doubt, cunning, the frame-up, conspiracy, bribery ... .... That is a real world full of happiness and joy. Even when the main character to leave there when the sadness of tears shed.
After reading "Gulliver's Travels", we can not look at ourselves, we who have chronic illness, such Liegen shadow.
Although our society does not decline as the United Kingdom at that time, but where to go or not. Petty theft, throw litter, destruction of public property. Are all around us everywhere. Arson murder, drug smuggling, the brutal crazy. We are also frequently seen on television, have been surprising.
The turbidity of such a society, it is up to us to clarify. Now we can not make any grand things to come, but we can do we can do. Even if the head is picked up a piece of garbag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write an article, call relatives and friends ... ... This is easily we can do.
I hope that our societ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our efforts, as has become the country as a result of Hui society. I would like to pay, what I have to start from now in order to allow the community a little more sunshine and less pollution.
Ⅷ 電影《格列佛游記》的觀後感
早上,我在家裡正津津有味地看著《格列佛游記》,剛好看到他來到小人國的那段經歷,不由發出感嘆:「小人國真是太有趣了!不過,只看書中的文字、插圖,沒有自己親身體驗過的感覺好。假如我來到了小人國,在我身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要是真的可以來到小人國,那該多好啊!」我正想著,突然起了一股強大的風,把我吹了起來。我什麼也看不見,只覺得在旋轉,旋轉……
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不在家裡了。我往下一看,腳下有幾個兩寸高的小人正不懷好意地盯著我。我覺得奇怪,便蹲下來仔細地瞧瞧他們。只見他們都穿著金色的衣服,銀色的短褲,衣服上還印著紅色的字。可惜我看不清楚,只好捧起其中的一個小小人仔細地看著。這時,我看見其他幾個小人風也似的逃跑了。我湊到那個小人的衣服前看了看,原來上面印著:小人國居民。我一時呆了,「難道我真的來到了小人國?」我正想著,突然有很多小人跑了過來,我定睛一看,他們每人手裡還拿著一枚圖釘呢!(莫非這就是他們的箭?)一看這場面,就知道他們肯定是把我當敵人了!我想了想,從兜里掏出幾顆糖,剝開糖紙,放在他們的面前。其中一個小人好奇地靠近一顆糖,用舌頭舔了舔,然後對他的同伴們嘰里咕嚕說了一陣後,用手做了一個「請」的動作。我順著他的方向一看,前面什麼都沒有。但我還是按耐不住好奇心,朝那個方向走去。走著走著,周圍發生了變化……
小人國的兩邊栽著三寸高的樹,簇擁著一棟棟一米高的大樓。而且,小人國還很安靜,一點噪音都沒有!(應該是小人國的聲音太小了,我這個「巨人」聽不到吧。
慢慢地,我來到了小人國國王的宮殿。
小人國國王要請我喝杯可樂,我示意要十杯。很快,他的表情就由微笑變成了驚訝。不過,他還是吩咐僕人。,給我拿來了十杯可樂。而當我一口把可樂喝光時,國王的表情又由驚訝變成了目瞪口呆。
在小人國呆了一段時間後,我想回家了。國王知道後,送給我了很多東西。這時,我又覺得天昏地暗、地在旋轉,旋轉,弄得我睜不開眼睛。
睜開眼睛的時候,已經是家裡了。我心滿意足地說:「哇,真是太神奇了!」這時,我瞥了瞥手,竟然沒有看見小人國國王給我的東西!啊!難道,那……那不是真的嗎?難道,我在做夢?唉,假如我來到了小人國……
Ⅸ 《格列佛游記》的讀後感2000字
《格列佛游記》的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格列佛游記》的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藝術總是來源於生活,卻一定高於生活。而真正的藝術珍品,更是將生活與經歷化為神奇的際遇。《格列佛游記》的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一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或許是他悲慘的人生經歷,使他更能用透徹的眼光箴視、用清醒的頭腦剖析這個愚昧的世界,而他思考人生的精華都濃縮在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記》裡面。
在這本書中,寫得是主人公格列佛,一位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冒險故事,其中一些故事情節令人心驚肉跳。在小人國里,他成了龐然大物,刀槍不入,一連吞幾十頭黃牛仍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里,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斗爭;後來,他來到神秘的飛島國,這里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還有令人深感汗顏的慧駰國,在這個人馬顛倒的世界裡,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作者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yin欲、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作者不僅諷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個人類社會。耶胡代表人類,而主人公卻是如此厭惡耶胡。書中的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社會的不滿。另一方面,主人公在慧因國里與慧因的生活是最令他難忘的。他們的國家不會出現表示罪惡的字眼,像:欺騙、懷疑、狡猾等等之類的詞。所以他們的社會不會有欺騙、懷疑、狡猾、陷害、陰謀、賄賂……。那個世界才是一個真正充滿幸福和快樂的地方。以至於當主人公離開那裡時流下了悲傷的眼淚。
主人公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國、布羅卜丁奈格國、勒皮他以及慧駰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矛盾,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罪惡和「勾勒」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剝削的諷刺小說。盧梭感慨:「人要是懼怕痛苦,懼怕種種疾病,懼怕不測的事情,懼怕生命的危險和死亡,他就什麼也不能忍受了。」敢於冒險探索、善於追逐夢想的本質,格列佛具備了;塞涅卡告誡:「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經過艱難卓絕的斗爭之後才能實現。」急中生智、堅決果斷、具有忍耐力、化險為夷的能力,格列佛學會了;華美起誓:「誰給我一滴水,我便回報他整個大海。」善待他人、珍視友誼、知恩圖報的品格,格列佛富有了;雨果贊美:「堅持真理的人是偉大的。」崇尚真理、能提出質疑的精神,格列佛領悟了。渾濁的社會,是要靠我們來澄清的。現在的我們雖然不能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來,但是可以做我們能做到的事。就算是低下頭揀起一片垃圾,寫一篇環保文章,號召朋友親戚……這都是我們輕易能做到的。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在我們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成為像慧因國那樣的社會。我願為此付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陽光,少一點污染。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在我看來,《格列佛游記》的主人公格列佛勇士,他的人生已經沒有遺憾了。美好的人性是需要我們共同去創造的讓我們在痛苦與磨難中選擇樂觀;在堅持與放棄面前選擇奮起;在消極與積極里選擇正義。或許你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明天,但你應以你的微笑點燃了周圍朋友枯萎的、心懷苦悶和寂寞的聖火;激勵著身旁的人要自信、要樂觀,生活需要你對它的欣賞與贊美,需要你的支持與鼓勵;堅守著自己永不破滅的希望。
正是因為堅信「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因為堅信「人有了堅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戰勝的。」才有了那些人:可以用自己那獨具匠心的意象去雕刻著自己永久的里程碑,可以化悲痛為拼搏的力量,可以用自己那寬廣的心胸和博大的情懷去享受上天賦予自己的無與倫比的人生。偉人們用創造力開拓了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於我們又何嘗不是呢?孜孜不倦地奮發讀書正是因為有良好品德的存在,心中從未停息對真理的嚮往,才有了人們生生不息地追求。逃避不一定是歡樂;面對不一定是痛苦;反思不一定是悲哀;承諾不一定是限制;奮斗不一定是成功。但如果選擇放棄,最後擁有的只是遺憾。為什麼我們不放手一搏,讓自己的人生沒有遺憾呢?
這個假期我在家裡看了《格列佛游記》一書。本書的作者是來自英國的諷刺小說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本書通過格列佛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駰國的游記諷刺了當時英國腐敗的政治。
在第一卷小人國游記中,格列佛航海出事來到了小人國,那裡的人看到他都很驚奇。格列佛在小人國上生活了幾年,發現小人國的皇宮里的人互相勾心鬥角,選官的方式也十分的奇特。只要皇帝准許他們給皇帝以及朝廷百官表演繩上舞蹈,誰跳得最高,而又不摔下來,誰就能接任宮中某個職位。小人國里的人都互相明爭暗鬥,互相傾扎。他們根據鞋子的高低分出高跟黨和低跟黨兩派。他們兩黨之間互相積怨很深,從不一起說話和交談。還根據吃雞蛋先打破大的一端還是應該先打破小的一端意見相左,分為哪大端派和小端派兩派。小人國在有內訌的情況下還遭到了外敵的侵擾。小人國對面的島國和小人國一直積怨很深。所以他們派格列佛這個巨人山去打敗對方。第一卷斯威夫特的諷刺非常的直接。實際上小人國就是英國。而小人國的皇宮就是英國宮廷的縮影。當時斯威夫特因為非常不滿英國的宮廷斗爭,因此寫下來這一部諷刺小說。當時英國兩黨之間的斗爭,加上外敵的入侵,使斯威夫特非常的反感。
第二卷的大人國游記中,斯威夫特雖然沒有直接地諷刺大人國,不過斯威夫特通過大人國國王的口吻來,反過來諷刺了格列佛所在英國國家有多麼的殘暴,陰險和狡詐。其中有一句話我非常印象深刻"那些事不過是一大堆陰謀、叛亂、暗殺、大屠殺、革命和流放,是貪婪、黨爭、虛偽、背信棄義、殘暴、憤怒、瘋狂、仇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所能產生的最惡的惡果。"這一段話可是把英國罵的狗血淋頭啊。國王還說"你的同胞中,大部分人是大自然從古到今容忍在地面上爬行的小害蟲中最有毒害的一類。"斯威夫特寫這段文字的時候非常的義憤填膺。斯威夫特已經把他對英國人的憎恨暴露的非常清楚了。
第三卷飛島國游記中格列佛去到了飛島國,發現那裡的人們都生活在一個靠一個小磁塊控制的飛島中。那裡的人們整天思考著數學和音樂問題,除此之外的話題,他們都不感興趣,並且與人談話的時候還要靠一個拍手來提醒。他們靠這個島來壓制著下面地面上的人民。地面上的人民勞作供給他們食物,只要地面上的人民如果拒絕效忠的話飛到就會飛到他們城市的頂上居住陽光和雨水。剝奪他們享受陽光和雨水的權利。如果還不效忠的話他們就會把飛島上的大石頭往下扔,把人們的房子砸的粉碎。如果他們實在頑固不化。國王就會拿出他最後的辦法,讓飛島直接落到他們城市的頭上,由此將人和房屋一起毀滅。這一章斯威夫特諷刺的是,英國對愛爾蘭人民的壓制。因為是威夫特本身是愛爾蘭人,()他非常憎恨英國人對他們的壓制行為,而且愛爾蘭的農業非常不發達,英國人的壓制使斯威夫特非常的憤怒。
第四卷慧駰國游記是最有爭議的一部分。斯威夫特在此卷中表示了對人類最大的憎恨。格列佛來到了一個島上全是慧駰的馬國。島上的居民非常的智慧、理性、和純潔。島上還有一種動物叫野胡,是供慧駰驅使的。在斯威夫特的描述中,他把人類比做沒有理性的野胡,而人類又自以為有理性,這使得人類的形象好像比野胡還要不如。慧駰是島上最智慧的動物了,格列佛非常喜歡他們,他也了解到,原來人類是多麼的邪惡。他努力的學習慧駰身上良好的優秀的品質,可最終還是被放逐了。野獸終究是野獸,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慧駰是永遠不能容忍他加入他們的隊伍的。格列佛回到英國後,把人類都看作了野胡。可見,斯威夫特對英國人的憎恨極深。
斯威夫特通過本書的描寫,諷刺了當時英國腐敗的政治與扭曲的道德。這本書不僅僅是諷刺,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出格列佛航海的勇氣和不怕困難的精神也十分值得我們學習。斯威夫特在本書中諷刺出的各種不好的現象,我們千萬不要擁有。人性中的貪婪、狡詐和陰險,在本書中暴露地一覽無余。人不能貪得無厭,不能總是生活在仇恨悲傷之中。我覺得我們應該向慧駰國的慧駰學習,學習他們理智與純潔的美好品行。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看到一些與道德相悖的不好的現象,我們應該及時阻止。應該做一個正直,善良,純潔的人。這樣社會才能變得更加美好。
總之,斯威夫特寫的這本書不僅諷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不良風氣,而且本書的描寫也十分的生動有趣,讓我非常喜歡,確實是一部值得一讀的佳作。
寒假,我讀了英國著名作家斯威夫特的寫《格列佛游記》。全書講述了一個名叫格列佛的英國人航海遇到的種種坎坷。
一六九九年五月四日,格列佛受到一位船長的邀請,向太平洋進行了一次航行,但不幸的是,在海上他們遇到了大風暴,船毀人亡,唯有格列佛一人倖存的生存了下來,他被海水沖到了沙灘上,不省人事。當他第一次醒來的時候,他發現自己身邊有一群小人圍住了,並向他施以攻擊,但傷勢不算特別嚴重。後來,小人國的國王與他進行了交談,格列佛表示會服從他們的安排,但小人國卻又兩股力量互相糾紛(高跟派,低跟派),而且他們還有一個敵人布萊福斯庫王國。但小人國的一次又一次威逼,格列佛只得去了布萊福斯庫王國,那裡的國王對他很好,但格列佛還是想家了,便祈求國王幫他早一些船隻。慷慨大度的國王同意了,他們依依不捨的離別了。
回到英國,格列佛享受了一段時間的天倫之樂,便又急急忙忙的准備出海遠航,但不幸又一次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遠航的時候,他們接近了一個島嶼,格列佛和兩個水手下船尋找淡水,不料,他們遇見了一個龐然大物——巨人,兩個水手不顧格列佛的死活慌忙逃走,格列佛只得留在這個島上,逃到了莊稼地里,但是被一個農夫發現了。農夫發現他很聰明,四處展覽,甚至到了京城,這件事傳到了皇後的耳朵里,皇後接見農夫,並要求把格列佛賣給她。就這樣格列佛在宮廷里生活了下來。但是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比他大許多,這也造成了格列佛多次鬧了笑話。一次偶然的機會,格列佛同皇後去海邊,一個僕人把他放在了沙灘上,結果一隻鷹把他叼了起來,扔到了海里,格列佛又被一個船長解救了。回到了英國。
過了幾個月,格列佛又出海了一次,到了東亞,遇到了許多奇人異事。安全的回到了英國。最後一次出海,格列佛又到了慧因國,遇到了許多聰明的生物,長相同馬一般,但是那裡的慧因卻是十分的純潔,後來格列佛乘小船到達了新荷蘭,但遭到了土著的攻擊,不過幸運的活了下來。
在我看的這本書的故事中,我最深大人國之旅和小人國之旅。
記得在小人國的時候,格列佛先是受到了十分的歡迎與款待,但是不料人心險惡,很快他又受到了國王的厭惡,因為格列佛的存在他們國家的食糧和資源要受到一次巨大的打擊,如果格列佛最後又在小人國死去,那麼他的屍體又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所以小人國的國王和一部分大臣不斷的向格列佛施壓,但是格列佛依然是兢兢業業,還是為國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並在此時還將敵國(布萊福斯庫)的一群艦隊遷走,立下了赫赫戰功!但這也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當一個對你有恩的人對你做不利於你的事情的時候,除非萬不得已,一定不要翻過去傷害他,畢竟他對你有恩。就算你決定做一些違背他的事,也要先對你的恩人施以回報。格列佛正是因為這點,才獲得了布萊福斯庫國王的厚待與賞識,也正是因為這點布萊福斯庫國王不遺餘力的幫助格列佛建造回家的小船。
大人國之旅相對小人國之旅來說,更多的是輕松。
大人國那裡沒有惡毒的人品,也沒有相對而言的敵人,他們國家生活在一片安詳,快樂之中。當格列佛被買到王宮里以後,有趣的事就接踵而來,有一次是被一隻雲雀用翅膀打了半天,還有一次是被一隻猴子帶到了房頂上,而且荒唐的是猴子把格列佛當作了自己的同類,但格列佛竟然無力回手。可見,人類現在在大自然當中是本能最弱的一種,當我們遇到比自己大的物種時,只能獃獃的任人擺布。像猴子那件事就是最好的例子。不過著同樣也反映了另外一點——當人類遇到了災難的時候,沒有任何的預知能力,失去了大自然賜予我們一些本能。
當然,在大人國我還非常欣賞他們的國君,這個國君並沒有因為自己沒有對手(敵國)而懶散,相反,他卻是懷著一顆虛心好學的心去思考如何才能把國家治理的更好。文中曾有不止一次的寫到大人國國王向格列佛請教他們國家的一些制度。也許,也正是因為大人國國王對一切事物都懷著一顆虛心求教的心,才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還記得,格列佛也不止一次的提到對國王是多麼的欽佩,和要向國王報答善待自己的恩情。
格列佛的第三次遠航可以說是一連串的奇遇,他先是認識了一個沉溺於幻想的國家領袖,又是看見了可以把已故的人,從地獄找回對話的情景。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實。
其中,那個沉溺於幻想的國家領袖都有些不正常,導致除了高級領導以外的普通公民對他懷有極大地抱怨!
近期我讀了《格列佛游記》,這不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但較以前來說這次的感觸深一些,距離作者蘊藏在小說中的思想近了一步。
《格列佛游記》這本書出自1762年,作者斯威夫特藉助一次充滿童話色彩的奇幻之旅批判了社會的墮落,批判了英國資產階級的腐朽和罪惡。小說講述了酷愛航海的外科醫生格列佛因為海上遇險落難小人國,小人過的居民把它當做怪物,將他捆綁,用弓箭射他,或施以拳腳。但他卻幫小人國擊退入侵者,幫小人國的居民蓋房子、種地… …終於得到居民的認同和贊揚,但最終得罪了國王,國王要射瞎他的雙眼,格列佛便離開小人國准備回國。他的旅行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地結束,格列佛旅行的第二站是大人國,他在這里的境況和在小人國完全相反,他成了這里居民的玩偶,被當成賺錢工具,可以說苦不堪言,幸虧後來得寵於王後。離開大人國後,格列佛又到了飛島國,這里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同時這里也是個可以召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研究的國家。後來,格列佛又到了慧馬國,這里充滿童話色彩,國家的統治者是類似於馬的生物,恰恰相反像人一樣的耶胡卻扮演者我們的世界裡馬的角色。
慧馬國里人們不會說謊,內心善良,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這里就好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好似春秋戰國人們嚮往的大同社會。格列佛的終點站當然是自己的祖國,回歸後的他發現自己原來生活的地方絲毫未變,也是作者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奈。當讀完這本書,合上書本,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緩緩吐出,就好像自己經歷過一次絢爛多彩的大冒險。再細細品味,其出彩之處不僅僅是故事的生動,還有隱含在故事背後的斯威夫特對社會的看法及自己的嚮往。在小人國,宮廷就相當於英國的朝廷,這里一樣有明爭暗鬥。高根黨和地跟黨因為吃雞蛋先打破哪一端而引發戰爭,諷刺了英國議會中的黨派斗爭,而作者恰好將這樣的背景設立在了小人國,從格列佛的角度看這都是多麼渺小,就好比玩具的戰爭。更好的反映出作者對英國資產階級內部矛盾的不屑一顧。其辛辣的諷刺有何不觸及到我們呢?反思一下,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難道就沒有因為小事而興師動眾嗎?我們中華悠悠五千年歷史,有那麼多的聖人賢士,沉澱了那麼多優秀思想,為何還不能響應國家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方針。在大人國,格列佛遇到了一位博學多識,性情善良的國王,他用理智和常識,公理和仁慈來治理國家。
這是斯威夫特心目中理想的君主,與現實中殘暴蠻橫的君主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作者也藉助大人國切入另一個批判的要點:人性的懷疑。在大人國,作為「小人」的格列佛用自己可憐的幾片小金幣討好巨人;和王後寵幸的侏儒鬧矛盾,舞刀弄槍,展示英勇… …其都是在圍繞利益,無論是誰都會為利益所驅使,甚至會強迫自己做一些事,這也是自古至今,也會延續下去的一種人性弱點。當然,飛島國奇遇中的諷刺顯而易見,統治者高高在上,需要子民來養活,很貼切英國的現實,展露出的統治集團色厲內荏的真面目。但我所看到的另一個閃光點是斯威夫特對這里奇特研究的描寫,作者是想表達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在最具童話色彩的是慧馬國,格列佛在這里結識了仁慈、誠實的慧因,並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生活。這里大概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這里沒有惡的行為,甚至沒有惡的觀念,理性至上,博愛和平。智馬們沒有文字,但天賦道德,知識少但精悍,沒有欺騙,沒有爾虞我詐。但這種想像如浮萍一般。恰巧這里代表人類的耶胡卻貪婪好鬥,欺騙骯臟,明顯的諷刺了現實中的人。這里的智馬鍛煉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解決困難,最終智馬個個孝順父母,這與現實形成鮮明對比,現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溫室里的樹,逆來順受,最後很難自己在社會上站穩腳,甚至成為啃老族,更別說盡孝道。
在慧馬國作者表述了自己心中的愛,親情之愛,友情之愛。讀完這部小說,我能感受到斯威夫特對當時社會的極度不滿,他看透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貪婪、腐朽,看透了人性的醜陋、人與人之間的懷疑,他對這個世界失望至極,但又抱有自己對理想世界的想像。作者對現狀無能為力,他只能通過辛辣的諷刺來表達心中不滿。而從格列佛的旅行來看,我又看到了世界的多元化,並不是指世界有多麼繽紛多彩,而是說一件事情的不同選擇會讓你有不同經歷。就好像在走一條路時遇到一個分岔口,你選擇走這條路,但又怕錯過另一條路上的風景,這是貪婪,這樣無論選哪條路都不會好好享受即得風景。同樣,這個分岔口又可以比作做一件事的成功與失敗,成功 了,你在這條路上看到一路芬芳,有形形色色的花鳥蟲石;但走向失敗那條路也會看到一番風景,同樣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事物。實際上你走的這條路並不是想停就能停的,因為你的每一個步伐都是時間的進程,時間不會停止,所以你的人生路不會停,無論你痛苦也好,歡喜也罷。所以無論選擇哪條路,都要懂得珍惜這條路上的經歷,你走的每一步都不會重來,都是獨一無二的。
暑假是個放鬆身心的好時間,在這個閑暇的暑假中,拿起《格列佛游記》,仔細閱讀著其中有趣、驚險的故事,真的可以把人帶入斯威夫特的游歷的世界……
書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個愛好出遊的人,他渴望著周遊世界,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也許正是他那無畏的探索精神,才讓我們也領略到了這奇特的四個國家吧。
我想,利立浦特與布羅卜丁奈格,也就是小人國和大人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利立浦特的居民們雖然都不過是一般人手掌那麼大的人,但他們卻十分的勤奮與聰明。格列佛為這個國家出了不少力,最後卻遭到了朝廷中人的彈—劾,被—迫離開這個國家。這也從某個角度折射了當時英國政府的昏暗、各黨派之間的爭斗以及與法國的戰爭等等,充分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在大人國,格列佛又從小矮人的角度仰視人類,諷刺了人類的一些不好的習性。
第三部中的飛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飛島上的人們只重視音樂與數學,一點沒有想到要全方面發展,才能讓國家強大起來。而且那些致力研究一些奇怪實驗的人,譬如用蜘蛛網作防線,用嗅覺、觸覺辨別顏色,還有把糞便還原為原來的食物等等。這些實驗都是很愚蠢,有的實驗甚至根本沒有意義,但他們卻依然熱衷於做這些實驗,而不去造更好的房子或是種植出更優良的糧食,讓土地都變的荒廢後還不以為然,真的令人不解。作者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科學研究者,並諷刺了人類的瘋狂和邪—惡的本性,人性隨著歷史的前進一步步地墮落,走向深淵。
在慧嘶馬國中,格列佛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嘶馬。在慧嘶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是人們所追求和嚮往的地方。在這里,你不需要考慮別人說話的真假,因為他們不知道說謊是什麼。
但是,格列佛卻因過於崇拜慧嘶馬,而成了憤世嫉俗的偏執狂,根本看不到人的優點,把人看作與野胡一樣,最終格列佛也成為了作者嘲諷的對象。
這部小說真實地描繪出了一幅格列佛出遊的圖畫,讓讀者看到了社會上美好的一面與黑暗的一面,由此也想到了很多。
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這個假期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倒霉而又幸運的魯濱遜?克羅索。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可見魯濱遜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了出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種了小麥、稻子......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
魯濱遜還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後變得有船用,有麵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得的。
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准會憋死的!可見魯濱遜是多麼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