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麥克白》讀後感
《麥克白》被列為沙翁四大悲劇之一。在看《麥克白》的時候,本人自然而然地帶著探詢到底哪裡體現悲劇的成分。或許,事先對沙翁的所謂的悲劇期望過高,看完後,了無悲痛憐惜的情緒。是我麻木了呢?還是沒有體會到《麥克白》的悲劇成分。於是乎,看完後並沒有立馬寫此劇的讀後感。而是在空閑的時間里想想故事情節,想想沙翁筆下的主人公麥克白是如何成為悲劇的主角的。
即使是現在的我,還沒深切感受到悲劇,或者悲劇的思想。那麼,便讓我在對《麥克白》的些許感悟以及邊寫邊想的過程,來好好體會其為何能夠成為悲劇,還是沙翁筆下四大悲劇之一。
請允許我以帶找尋悲劇色彩為線索,分析我心中所疑惑的麥克白。
首先,《麥克白》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作為男主人公的麥克白是蘇格蘭軍中的一名大將。在大敗叛徒的歸途中,聽信三位女巫的模糊的預言,隨之而來的被封為考特爵士的事件得以應驗女巫的預言。麥克白並沒有感恩戴德,而是為了最高的預言——未來的君王,而起了歹心,並在麥克白夫人的慫恿下,合謀把蘇格蘭的國王鄧肯刺殺於麥克白的城堡里,並稼禍給守衛國王的兩名近身侍衛。當國王被謀殺的消息傳到人們的耳中的時候,麥克白以誠摯的憤怒殺死了那兩名冤枉的侍衛。在國王被刺殺的元兇還沒找到的時候,國王鄧肯的兩名兒子馬爾康以及道納本為了自身安全分別逃亡英格蘭和愛爾蘭。不明真相的蘇格蘭貴族們,卻給他兩兄弟以謀殺國王的嫌疑定論。不久,為了鞏固國王的地位,麥克白暗派了三名刺客,不惜代價地殺害了曾經出生入死的戰友,同是蘇格蘭大將的班柯。與班柯同行的兒子弗里恩斯借著夜色成功套離了暗殺。
不久,麥克白的所干所為得以敗露,引起貴族們的內部意見不一。與此同時,另一方面蘇格蘭國王鄧肯的兩名兒子馬爾康、道納本以及班柯的兒子弗里恩斯連同英國軍中大將西華德和其子小西華德帶領一萬精兵征討麥克白。最終以麥克白夫人自殺,麥克白首級被取而拉下帷幕。
悲劇體現在哪裡呢?
本來麥克白前途一片光明。蘇格蘭國王鄧肯這樣贊譽麥克白,「你的功勞太超越尋常了,飛得最快的報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點,那麼也許我可以按照適當的名分,給你應得的感謝和酬勞;現在我只能這樣說,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的勛績。」「我已經開始把你栽培,我要努力使你繁茂。」
面對如此的贊譽,同是蘇格蘭大將的班柯與麥克白形成鮮明的對比。班柯是如此說的,「要是我能夠在陛下的心頭生長,那收獲是屬於陛下的。」而麥克白在得知國王宣布立他的長子馬爾康為儲君,冊封為肯勃蘭親王,將來要繼承國王的王位後。麥克白旁白道:「肯勃蘭親王!這是一塊橫在我的前途的階石,我必須跳過這塊階石,否則就要顛仆在它的上面。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慾望。眼睛啊,別望這雙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不管幹下的事會嚇得眼睛不敢看。」從對比里我們可以看出,麥克白對於女巫的預言還是挺上心的。麥克白夫人是這樣形容她的丈夫的,「你本是葛萊密斯爵士,現在又做了考特爵士,將來還會達到那預言所告訴你的那樣高位。可是我卻為你的天性憂慮:它充滿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採取最近的捷徑;你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你不是沒有野心,可是你卻缺少和那種野心相聯屬的奸惡;你的慾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卻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偉大的爵士,你想要的那東西正在喊:『你要到手,就得這樣干!』你也不是不肯這樣干,而是怕干。」麥克白夫人評價其丈夫是很中肯、很妥切的。
「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位成功的女人」,按照這樣的說法,每個失敗的男人背後都是一位失敗的女人。使麥克白的道路從此不同的,引向罪惡深淵的,既有其內心魔鬼起的貪念成分,是內因。而外因,更多的在於,麥克白夫人的慫恿:「趕快回來吧,讓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傾注在你的耳中;命運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經准備把黃金的寶冠罩在你的頭上,讓我用舌尖的勇氣,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項王冠的一切障礙驅掃一空吧。」男人其實是懦弱的動物,要不是聽信於其女人的話語或者說是意見,女人最喜歡把自己的一己之見,個人的好惡以甜言密語來強加於男人的身上。無論其後果是好是壞。最後的承擔者只有一個,便是男人。俗語說得好,「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悲劇的色彩便由此鋪開濃重的開端。試想,一位名譽與權利雙收的大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必要為了更高的權利舞台而把自己的前路置於未解的黑洞中嗎?果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何許人也?曰麥克白夫人也。
此悲劇一,悲劇二是麥克白及其夫人既然已把蘇格蘭國王鄧肯給刺殺了,大權已握,憑著自我以往樹立的威信及人脈,足可以服眾,假以勤加朝政,籠絡人心,王位之固指日可待。但是,心術不正的他,卻認為班柯是其心中的一大患,除之而後快,便加害於他。伐戮便由此展開。「我要去突襲麥克德夫的城堡;把費輔攫取下來;把他的妻子兒女和一切跟他有血緣之親的不幸的人們一齊殺死。」這便激起仇恨的果實,用以塞滿敵人的喉嚨。馬爾康、道納本和麥克德夫與少數貴族內應外合,打著除掉暴君的正義旗幟堂而皇之對戰麥克白。
悲劇三是麥克白當了國王後,對預言的深信不矣,想知道未來是如何,或者准確地說,如何防微杜漸。找到女巫後,麥克白「憑著你們的法術,我吩咐你們回答我,不管你們的秘法是從哪裡得來的」,麥克白便認真聽從女巫的主人——精靈的忠言警告:「你要殘忍、勇敢、堅決;你可以把人類的力量付之一笑,因為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可以傷害麥克白。」「你要像獅子一樣驕傲而無畏,不要關心人家的怨怒,也不要擔憂有誰在算計你。麥克白永遠不會給打敗,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沖著他向鄧西嫩高山移動。」麥克白沾沾自喜,以為這便意味著其王位固若金湯。從故事的發展並不如他想。正義之師來到勃南森林附近的鄉野,馬爾康說道:「每一個兵士都砍下一根樹枝來,把它舉起在各人的面前;這樣我們可以隱匿我們全軍的人數,讓敵人無從知道我們的實力。」另一頭的鄧西嫩城堡內,使者說道:「當我站在山頭守望的時候,我向勃南一眼望去,好象那邊的樹木都在開始行動了。」麥克白回應:「要是你說了謊話,我要把你活活吊在最近的一株樹上,讓你餓死;要是你的話是真的,我也希望你把我弔死了吧。我的決心已經有些動搖了,我開始懷疑起那魔鬼所說的似是而非的曖昧的謊話了。」當正義之師攻打到鄧西嫩城堡時,麥克德夫與麥克白的對話,也同樣讓人有所同感:
麥克白你不過白費了氣力;你要使我流血,正像用你銳利的劍鋒在空氣上劃一道痕跡一樣困難。讓你的刀刃降落在別人的頭上吧;我的生命是有魔法保護的,沒有一個婦人所生的人可以把它傷害。
麥克德夫不要再信任你的魔法了吧;讓你所信奉的神告訴你,麥克德夫是沒有足月就從他母親的腹中剖出來的。
麥克白願那告訴我這樣的話的舌頭永受詛咒,因為它使我失去了男子漢的勇氣!願這些欺人的魔鬼再也不要被人相信,他們用模稜兩可的話愚弄我們,聽來好象大有希望,結果卻完全和我們原來的期望相反。我不願跟你交戰。
悲劇色彩便從此體現出來,對於女巫的預言,正如麥克白所說,「聽來好象大有希望,結果卻完全和我們原來的期望相反。」或許,麥克白根本就不應該聽信於女巫,更深層的是,或許女巫在此劇的開頭就不應該出現。可是,要是沒有了女巫的預言,要是沒有了內心貪念的麥克白,要是沒有婦人之道的麥克白夫人,那麼,《麥克白》也就成不了沙翁的四大悲劇之一,那麼,也就成不了我此次的作業。
B. 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講述了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如何評價這本書
莎士比亞的《麥克白》,講述了中世紀的英國將軍麥克白,在從戰爭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女巫的故事。女巫預言他會成為國王,但也預言另一位將軍班戈的後代會世世代代成為國王。然而,當麥克白的考特爵士被預言成真的時候,麥克白那隻是無知的野心突然被喚醒,開始膨脹。一種潛伏在他心裡的想法,突然暴露了出來,他被眼前漂浮著的可怕的幻象嚇壞了,他失去了心理平衡。事實上,他的人性依然存在。
莎士比亞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沒有給我們機會從道德的高度來評判麥克白,麥克白的悲劇可能在於沒有與他的野心相匹配的狠毒吧,野心卻又抑制了良心,像是一個披著巨人外袍的侏儒,終將被悲劇結尾。
C. 《麥克白》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蘇格蘭大將麥克白戰勝挪威,晉封考特爵位後,謀殺了國王,篡奪了政權。為使其子孫相繼為王,又殺死了大將和班柯和貴族麥克德夫的家小。最後造成社會受災、個人毀滅的悲劇。
《麥克白》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最後一部,寫於1606年。
蘇格蘭大將麥克白戰勝挪威,晉封考特爵位後,謀殺了國王,篡奪了政權。為使其子孫相繼為王,又殺死了大將和班柯和貴族麥克德夫的家小。最後造成社會受災、個人毀滅的悲劇。
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說明一味追求權勢而產生的犯罪意識會使人陷入黑暗、邪惡、恐懼和痛苦的深淵。
作品還肯定了民眾反對暴君麥克白起義的正義性,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捍衛人權的進步思想。作品情節集中,結構單純,悲劇氣氛濃烈,想像力十分豐富。
D. 如何評價2015版的電影《麥克白》
實話說是有史以來對《麥克白》最差勁的改編,幾十年前黑澤明的那部《蜘蛛巢城》爆了他一百二十條街。
我最討厭的就是有那麼些電影,演員在說台詞之前停頓半天。很多經典文藝片節奏慢歸慢,但它的鏡頭是不斷流動的,演員也在一個不間斷的運動狀態中。而這部電影呢,幾乎每個鏡頭都要讓演員停下來,停上那麼一個瞬間,好表達它的意境(其實TM的就是拖時間,導演生怕自己湊不到110分鍾)
E. 求《麥克白》讀後感一篇 高中水平
麥克白》讀後感
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麥克白》堪稱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巨作。它巧妙地向讀者展現了命運、志向、野心、人性及迷信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麥克白曾經是一個英勇、有野心的人,在凱旋而歸後,因巫師的預言和國王過分的贊譽使他改變了,他從一個忠實的臣子變成了一個弒君的逆賊,他使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登上王位。他當上國王後開始了他的暴政,他先後殺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們的家人,最終使他走向滅亡。
《麥克白》是一部經典的悲劇,但讀完之後並沒有一種悲傷的感覺。也許許多人都會覺得麥克白的滅亡是罪有應得,但是這種罪有應得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命運、人性以及這個國家的悲哀。
起初的麥克白,他並不是一個人人唾棄、禽獸不如的逆賊,而是一個勇士,一個為國打了勝仗的英雄。是什麼使他走向了這條不歸路?首先,是他的野心。一個勇士擁有野心沒有錯,那些歷史上的偉大君王,人人都是野心勃勃。但是,麥克白的野心並沒有使他真正得到他想要的,而是使他走向失敗的因素之一。麥克白的野心之所以燃燒,主要是因為巫師的預言。巫師預言道他將會成為Thane of Cawdor,然後將成為蘇格蘭的國王。因為巫師的預言應驗了,所以麥克白才會認為他將成為蘇格蘭的國王。因此,他才會殺鄧肯,以這種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王位。巫師的預言在這里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使得麥克白內心深處最陰暗的野心燃燒了起來。也正是因為他野心的燃燒,才使得他人性泯滅。麥克白起初並不希望刺殺鄧肯,因為他知道鄧肯是一個好國王。但是,在他妻子的煽動和激將下,麥克白最終還是做出了這罪惡的舉動。所以,麥克白妻子的煽動性也是至關重要的。
既然講到了麥克白的行刺行為,就不得不提麥克白夫人的重要性。麥克白起初還是有良知的,但是他妻子卻激將他,說:「難道你把自己沉浸在裡面的那種希望,只是醉後的妄想嗎?它現在從一場睡夢中醒來,因為追悔自己的孟浪,而嚇得臉色這樣蒼白嗎?從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愛情看作同樣靠不住的東西。你不敢讓你在行為和勇氣上跟你的慾望一致嗎?你寧願像一頭畏首畏尾的貓兒,顧全你所認為生命的裝飾品的名譽,不惜讓你在自己眼中成為一個懦夫,讓「我不敢」永遠跟隨在「我想要」的後面嗎?」這些話對於麥克白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因為沒有哪個男人能夠忍受被別人說成是懦夫的恥辱。
麥克白良心的泯滅是和他的妻子分不開的,因此這讓我們不得不聯想到那句話: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能乾的女人。麥克白夫人的確是一個能乾的女人,她的能幹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時把她的丈夫推近了無底的深淵。
要是麥克白因為刺殺了鄧肯而感到良心不安,那麼他刺殺班柯還有麥克德夫的家人就沒有罪惡感。麥克白刺殺班柯是因為他感受到了班柯對他的威脅,使他必須殺了他。麥克白殺害麥克德夫的家人,同樣也是因為感受到威脅,不過幸運的是,麥克德夫逃走了。如果說當上國王前的麥克白還有一些良知,那麼當上國王後的麥克白就連人性都泯滅了。麥克白為了保住他的王位而大開殺戒,使得蘇格蘭的許多貴族離開這個國家。麥克白的不安還是來源於他的迷信,他過分信賴巫師,認為巫師說的話都是對的,這使他自己也走上絕路。
雖然《麥克白》堪稱悲劇,但是整部戲劇中並沒有悲的色彩。也許許多人認為麥克白和他的夫人最後的結局是罪有應得,但是麥克白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莎翁是在用麥克白這個人物代表那個時代的悲哀。雖然麥克白是暴君,但是繼任的馬爾康也許會比麥克白更糟糕。莎翁向我們展現的不僅僅是人性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F. 《麥克白》主要講了什麼
《麥克白》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最後一部,寫於1606年。
蘇格蘭大將麥克白戰勝挪威,晉封考特爵位後,謀殺了國王,篡奪了政權。為使其子孫相繼為王,又殺死了大將和班柯和貴族麥克德夫的家小。最後造成社會受災、個人毀滅的悲劇。
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說明一味追求權勢而產生的犯罪意識會使人陷入黑暗、邪惡、恐懼和痛苦的深淵。
作品還肯定了民眾反對暴君麥克白起義的正義性,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捍衛人權的進步思想。作品情節集中,結構單純,悲劇氣氛濃烈,想像力十分豐富。
G. 求《麥克白》英文讀後感
「MECBRTH」 READING REAPORT
"Macbeth" is the last of the four tragedies written by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depicted how Macbeth, who was once a powerful hero, sank into a tyrant bringing calamity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 That reflected his indivial ambition and lust for power, which destroyed human nature and showed us the essence of anti-humanity caused by the extreme indivialism.
H. 麥克白的點評鑒賞
《麥克白》(1606)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全劇彌漫著一種陰郁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勛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於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干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里,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
《麥克白》畢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命運悲劇。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一比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中,命運的力量是直接作用於人的。因此,從人物自身我們無法得出對他們命運的任何合乎邏輯的解釋,最多也只是家庭遺傳(如《阿伽門農》),或是祖輩的罪孽(如《俄狄甫斯王》)。但在莎劇《麥克白》,命運並不直接作用於人,而是通過人類自身的慾望、罪惡、性格等間接作用於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說,命運讓「種種虛偽的幻影迷亂他的本性」,讓他在自身慾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結局。
從人情物理出發,麥克白的一切行動和最終的結局都 是可以解釋的。從麥克白夫人口中,我們了解到麥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隨聯屬的奸惡」,他的「慾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平定叛亂,被封為考特爵士之後,麥克白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鄧肯,又完全依賴他來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定。此時,即使沒有女巫預言,麥克白心中也必定會有那種念頭。所以當女巫們隱去之後,他才說「我倒希望她們再多留一會兒」。他叫她們再多留一會兒,顯然是他心裡已經潛伏了做君王的念頭,所以想從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關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簡單的話,便生動地表現了麥克白潛意識的流動過程。
女巫的預言使麥克白內心的隱秘的權力慾望浮出水面,而鄧肯對他過火的獎賞和誇贊,增強了他的慾望,鄧肯說「你的功勞太超越尋常了,飛得最快的報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點,那麼也許我可按照適當的名分,給你應得的感謝和酬勞,現在我只能這樣說,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的勛績。」這樣的話說得太過火,不應出自一個國君之口,客觀上表現了鄧肯對麥克白的依賴性。也刺激了麥克白的野心,使認為自己攫取王位也並非是全無理由的:因為自己的功勞很大。
麥克白篡奪了王位之後,又暗殺了自己的戰友班柯。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班柯是麥克白唯一忌憚的人,殺鄧肯之前,他就曾想收買他,「您聽從了我的話,包您有一筆寶貴到手。」但班柯拒絕了他:「為了覬覦寶貴而喪失榮譽的事,我是不會乾的。」既然收買不成 ,他又知道自己的許多秘密,為了坐穩自己的王位,麥克白幹掉他,誅除異己本就是政治家慣用的伎倆,中外如此,沒什麼奇怪。至於後來麥克白的失敗也是因自身造成的,一個暴虐而又非法的君王,必然會遭到各個階層的反抗,人民的反抗加上眾叛親離,可以把任何一個國王掀下台。
《麥克白》具有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的雙重審美特質,與當時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文藝復興倡導「人本主義」,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地位,涌現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莎劇中的人物多具有人文主義色彩。《麥克白》一劇中麥克白的斗爭精神和他的力量體現了人的力量。但他最終的失敗卻說明命運觀念在西方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它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文學創作風格。實際上,其他許多莎劇亦存在著宿命的色彩。 人物命運能從自身找到合理的解釋,是《麥克白》作為性格悲劇的一個審美特徵。但劇中對麥克白及其夫人內心風暴的精當刻畫,才是其中最精彩之處。
為刻畫麥克白的性格,莎翁不惜筆墨,大量運用旁白、夢幻,突出麥克白夫婦的內心風暴。所以,該劇雖有馬爾康代表的道德一方與麥克白所代表的道德一方的沖突,但是主要的沖突卻是麥克白自己內心的沖突。外在沖突一方的力量與氣勢太萎弱,不能與麥克白的氣勢相匹配,因而雙方的沖突不具備動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麥克白內心善惡、權欲與理性的沖突才具有動人的力量。麥克白對自己的慾望始終有清晰的理性。
有人認為麥克白具有普通人犯罪的心理特徵,其實兩者存在著極大的差別,普通人犯罪時,會因為慾望的而忘記慾望可能帶來的罪惡,但麥克白對自己的慾望可能會帶來的罪惡始終是非常清醒的,他之所以依然在不顧罪惡去實現自己的慾望,是因為權欲的力量實在太強,並且又不斷受到外在力量的催化。馬爾康被鄧肯封為勃蘭特親王時,他意識到他是一塊橫在他面前的巨石,他必須跳過這塊巨石。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慾望可能會帶來的罪惡,因而他說:「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慾望。」從中我們可以深刻而清晰地領會到麥克白內心所激起的第一次內心風暴。
行功論賞之後,鄧肯忽然心血來潮,要到麥克白的城堡殷佛納斯去作客。麥克白夫人慫恿麥克白在家中幹掉鄧肯。但麥克白內心矛盾重重,一時難以作決定,一方面,他「躍躍欲試的野心」,「不顧一切地驅著他」去「冒顛躓的危險」。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說:「他到這兒本有兩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親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絕對不能幹這樣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應當保障他身體的安全,怎麼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這個鄧肯秉性仁慈,處理國政,從來沒有過失,要是把他殺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將要像天使一般發出喇叭一樣清澈的聲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弒君重罪。」
在這種兩難之時,麥克白夫人的鼓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麥克白夫人是個極聰明的女性,她深諳其夫的個性和弱點。所以其鼓動言語才會有立竿見影之效。她先以愛情來擠兌麥克白:「從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愛情看作是同樣靠不住的東西。」繼而,又用一個軍人最忌諱的懦弱來激將麥克白:「你寧願像一隻畏首畏尾的貓兒,顧全你所認為的生命的裝飾品的名譽,不惜讓你在自己眼中成為一個懦夫,讓『我不敢』永遠跟在『我想要』後面嗎?」這兩點都是麥克白的致命之處,因此他才鐵定了謀殺鄧肯之心,他說:「請你不要用說了,只要是男子漢做的事,我都敢做,沒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膽量。」
麥克白夫婦定好嫁禍於衛士的計策,決定謀殺鄧肯。暗殺之前,「殺人的惡念」使麥克白看到異象——把在他面前搖晃的刀子,它的形狀象他拔出來的那把一模一樣,它指示著他要去的方向,告訴他應當用什麼利器。很明顯,刀子是麥克白內心殺人惡念的外化。外化的原因在於他內心經歷著激烈的內心沖突,面對善惡的抉擇,麥克白並不像他所說的那樣有膽量。殺人的惡念讓他恐懼,他說「堅固結實原大地啊,不要聽見我的腳步聲音是向什麼地方去,我怕路上的磚石會泄漏了我的行蹤。」他不是逃避什麼外在的東西,而是逃避自己對自己的審判。
之後莎翁對麥克白謀殺鄧肯與暗殺班柯後的心理狀態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謀殺鄧肯之後,麥克白聽到臆想的聲音:「不要睡了!葛萊密斯已經殺害了睡眼。」暗殺班柯後,麥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這是麥克白內心激烈沖突的結果,是他內心對自己審判的理性觀念的外化。麥克白殺死了鄧肯與班柯,也相當於殺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麥克白與班柯本是一個人的兩個方面。
班柯也像麥克白一樣,有深沉的權力慾望,但他的理性與道德的力量也一樣的強,並且女巫給他的預言並不是直接針對他而是針對他的子孫的,不是他的努力可以獲取的,假如女巫對班柯和麥克白的預言交換一下位置,班柯也有一個像麥克白夫人那樣的班柯夫人,那班柯也很可能與麥克白走同樣的一條路。殺死班柯之後,麥克白內心沖突開始減弱,從那以後,他「心裡想到什麼便把它實行,不再有任何的疑慮」,他變成了一個行屍走肉的、瘋狂的暴君。人與命運的沖突也開始激化起來。
「我曾經哺乳過嬰孩,知道一個母親是怎樣憐愛地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會在 它看著我的臉微笑的時候,從它的柔軟的嫩嘴裡摘下我的乳頭,把它的腦袋砸碎。」但她畢竟是女人,堅強的外表掩飾不了她內心的軟弱,她最後的夢游泄露了她心底的秘密,表現出她外強中乾的秉性。不過,這反而顯出她的人性――具有普通人的情感。由她的夢游往回考察,我們發現,麥克白夫人內心的風暴並非像劇本表面描寫的那樣平靜,事實上,她內心的風暴一直都是激烈的,但是她為了安慰麥克白,只好把自己的內心風暴壓抑著,第三幕第二場,麥克白夫人獨處時,獨白道:「費盡了一切,結果不是一無所得,我們的目的雖然達到,卻一點不感覺滿足。要是用毀滅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滿著疑慮的歡娛里,那麼還不如被我們所害的人,倒落得無憂無慮。」其內心的痛苦與沖突是深邃的,但麥克白上來後,她馬上隱蔽了自己的情緒,轉過來安慰麥克白:
「啊,我的主!您為什麼一個人孤零零的,讓最悲哀的幻想做您的伴侶,把您的思想念念不忘地集中在一個己死者的身上?無法挽回的事,只好聽其自然;事情幹了就算了。」(第三幕第二場)
兩段話的語氣相差如此之大,都是因為關心體貼麥克白。從這點看,麥克白夫人倒有一些可愛之處。內心的沖突必然要有一定的發泄方式,麥克白夫人不斷壓抑自己內心沖突的結果,導致了她的夢游和全面的崩潰。由此可見,與麥克白狂風驟雨式的沖突相比,麥克白夫人的內心風暴就像海底的洋流,表面平靜,內部卻波濤洶涌。 根據美國學者斯尼德分析,《麥克白》中的角色分成兩種類型:超自然世界和自然世界。三個女巫代表超自然世界,她們具備超自然的能力,代表了促使人們走向邪惡的內在和外在的條件。女巫的預言反映了生活中的一種可能性、但是並不具有確定性。斯尼德還認為屬於自然世界的人又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代表了國家機制的鄧肯和他周圍的臣於,另一類是受到女巫影響的班柯、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按理說麥克白如願以償當上了國王,應行使王權,富國安民。但是,由於他的新身份的建立是對傳統的倫理秩序的破壞,所以他的王國是不可能穩固的。因為「沒有一個王位能脫離社會。在君主制中,國王是社會陣營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國王的身份
包含兩層意義:個人范疇和集體范疇。在個人方面,國王是被授予王權及頭銜的個人。在集體方面,國王代表了整個社會機制。」這就是說國王的身份要得到整個社會機制的認可,他的頭銜才能正式確立,才能行使國王的權力。麥克白違背了君臣倫理,他弒君篡位是對普通信念的破壞,對時代倫理聯席的倒行逆施,所以他建立的王權得不到人民的承認,他的「國王」身份也校認為不合法,得不到社會和人民的承認。
麥克白身份轉變而引發的這場悲劇展現了莎士比亞時代的倫理道德傾向,說明了維護社會公認的倫理秩序的重要性。人們只有恪守自己的本分,控制住內心的慾望,遵循倫理聯序,每個人從自己的倫理身份出發來實現各自的倫理價值,個人才能獲得幸福生活,國家才能和平昌盛。 從主題來說,如果我們把《麥克白》看作是一部關於人的追求和存在狀況的悲劇,女巫三姐妹就或多或少地代表了命運。麥克白的悲劇說明了命運的反復無常——她引誘你,激起你的希望和慾望,許諾你的未來,卻欺騙你,最終拋棄你毀滅你。人最終所得到的,除了虛無感和無意義感外,什麼也沒有。麥克白同命運三姐妹的兩次相見,都處於他人生的重大關頭。第一次命運許諾麥克白會成為蘇格蘭國王,這一步實現了。第二次見面起因於麥克白的危機感,他的國王生涯並不像他想像的那樣快樂,他失去了安寧、友誼、信任和愛(同謀弒君大大削弱了麥克白夫婦之間的感情)。整個國家都在反對他,臣子們在預謀顛覆,他們同潛逃到英格蘭避難的王子們取得了聯系。而麥克自從女巫那兒得到的仍然是肯定的回答——沒有一個婦人生的孩子能傷害他,沒有人能打敗他,除非勃南樹林會移動。命運用她意義含混只含有一點點真實的預言,兩次欺騙了麥克白。女巫的話從字面上理解是真實的。麥克白當上了國王,沒有一個婦人生的孩子能傷害他;沒有人能打敗他,除非勃南會移動。然而,命運又確實欺騙了他。麥克白的國王生涯簡直是一場噩夢。命運答應他皇冠,卻沒有告訴他所伴隨的無法承受的痛苦。命運告訴他沒有人能夠征服他,卻向他隱瞞了麥克德夫是早產兒的事實,而英國軍隊砍下樹枝做掩護,使勃南樹林似乎在移動。命運引誘了麥克白,一度寵愛他,最終拋棄了他。命運被描述成一個玩弄人的淘氣精靈,反復無常,不可捉摸。麥克白最終所經歷到的幻滅感,使《麥克白》的悲劇有了某種普遍意義。麥克白追求的幻滅,是人的追求的悲劇,麥克白的悲劇,是人存在的悲劇。麥亮白從他的追求中得到的只是一種悲劇性的意識——人生的無意義。
I. 《麥克白》給你的最大感觸是什麼文學家們是如何評價這本書的
《麥克白》給個人的最大感觸是很悲情,文學家們是客觀評價這本書的。
4.《麥克白》具有命運悲劇和人格悲劇的雙重審美特徵,符合當時的時代精神。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人文主義,將人們的地位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地位,出現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巨人。劇中的角色大多是人文主義。麥克白在《麥克白》中的戰斗精神和他的力量反映了人類的力量。但他最終的失敗表明了命運概念在西方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這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文學創作風格。以上就是對《麥克白》給你的最大感觸是什麼,文學家們是如何評價這本書的這個問題的解答。
J. 麥克白讀後感兩萬字
兩萬字的讀後感。你有時間在這里等別人給你寫,還不如自己去讀。你給的20分,50分,換成美元也雇不到人幫你。要知道一篇兩萬字的文章可是人們辛勤勞動換來的,這還不算其中孕育的知識財富。
我不知道你是什麼附中的。從這個作業難度和你的語氣來看,八成是北京人大附中之類的學校。這樣的學校里本來就都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學生。既然選擇了這條路,讀這樣一本書對你也沒什麼壞處,再說麥克白也不長,恐怕比兩萬字也多不了多少。建議你還是別再這耽誤時間,白日做夢不勞而獲了。
1,要麼出高價徵稿,千字100~200元。這樣能給你按時寫出的已經很不容易了。
2,自己讀自己寫。哪怕你只寫出500個字,那也是你今後人生的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