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歷史電影觀後感350
第一篇
《大秦帝國》為我講述了一個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秦朝統一的故事。
在這段歷史長河中,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秦國是這場歷史豪賭的最終勝利者。他們燃燒著自己,用一段段血與淚,愛與恨交織的悲壯故事,推動著整個時代前行。最終大出天下,統一六國。
在這段歷史故事中,涌現過許許多多為後世所熟知的典故傳奇,而印象最深的是商鞅的立木取信。
商鞅為了取信於民,在變法令下達後,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最後他將賞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應募,立即獲得一百金,以此來取信於民。深深地被商鞅的才能和不屈服的人格、秦孝公的知人善用和堅持真理的決心所震撼。
在如今的生產生活中也是一樣,一個國家只有使民信才能立國立民,一家公司,一個人也是一樣。
第二篇
《漢武大帝》講述了漢武帝劉徹54年的統治歷程。
前無古人的巨大功業,使漢武帝成為歷史發展道路上一座罕見的高峰,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顆耀眼的巨星。
他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漢武大帝》將展現這段氣勢恢弘,英才輩出的大時代,對這一時代文治武功的回顧,可以激發,調動起觀眾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自豪感。因為有他,如今的我們才叫漢人,如今的民族才叫漢族,而不是什麼晉族,秦族。
從劉徹登基起,他智斗竇氏,重掌大權;任命衛青,大敗匈奴;信任張騫,出使西域;任命董仲舒,文化一統。在許許多多的事跡中,最難讓人忘卻的便是」金屋藏嬌「的那段美好佳話,當年的他說:」若得阿嬌,便以金屋許之。「十年之後,是誰守著金屋淚眼成花,坎坷的愛情令人唏噓不已。
千百年後,史書上或許只記了這樣一段話:名,劉徹。高祖劉邦的曾孫。在位54年。逝世時年70。謚號:武;廟號:世宗。
但後人永遠不會忘記那段燦如星辰的耀眼歷史。
⑵ 看一部反映隋唐至明清某一歷史事件的電影與課堂上學習到的該事件的相關內容比較,有什麼不同談談你的體會
電視劇主觀性太強,很多都是野史中的,還有很多鄒的,歷史大局還行,英雄傳記太假。
不過能加深學生印象,引起學生興趣,放鬆學生心情 也不錯
⑶ 初一歷史作業:唐代或隋朝的電影觀後感>600字
要明朝的嗎?這篇: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前段時間,我們從上海書城買來了網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兒》,用了不少時間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借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斗,而在戰斗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准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准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之二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十八歲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試前,他和三個很要好的朋友吃飯,同時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過幾天,全省統考(鄉試),給他說中了——解元。當時是全省應考的人一起考,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可以超過省內其餘人,說明這個人強到邪乎。次年,他去考進士(會試,全國統考,即總決賽)。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試後的宴會上,他說:「我必是今科會元!」完了,由於宴會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對手和敵人——結果被他們告了黑狀。後果是——貶為小史,不得為官。由於當時進士錄取率極低,本來你即使很聰明也不敢保證考得上——結果你竟然打包票說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誰作弊?口出狂言,毀掉了他的一生:終身不得為官——學優登仕,當官就是古代絕大多數學子的夢想。官當不了,寒窗十年有什麼意義!他絕望了,從此墮落。無論何時、何地,禍從口出!管好你的嘴!還有,無論情況多麼惡劣,都不要放棄希望,尤其是不能絕望。比如像許三多他爸,「沒了想」,結果酗酒把胃給喝壞了。雖然你可以找到一些東西來麻醉你自己,但是終究你還是要面對現實的。有些事情你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還不如解決掉它。
⑷ 隋唐元明清的讀書筆記400字
隋朝——承前啟後的朝代.可以寫隋朝結束魏晉南北朝的分裂統一全國;京杭大運河的開挖;科舉制的興起;隋朝的經濟;人物則可以選擇隋煬帝楊廣,對比秦始皇嬴政.
唐朝——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經濟政治;唐代的詩歌發展;唐代的工藝品文化;唐代的對外交流;人物很多,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李白,杜甫等等.
宋朝——和多個少數民族的關系;宋朝的政治中央集權;經濟文化(宋詞)的發展(經濟紙幣的出現);人物宋太祖趙匡胤,名相王安石(王安石變法),詞人范仲淹、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等.
元代——蒙古族的統治政策;經濟形態;元曲及著名作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著名的歷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元末農民起義.
明代——明代的中央集權制度(錦衣衛等);明代小說開始興起《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西遊記》等.明代的名人朱元璋等.
清代——清代統治者實行的民族政策;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人口;清代小說的代表《紅樓夢》《聊齋志異》及其作者;清代的名人皇太極等.清末的國家現狀及其原因.
讀完之後的感觸:歷史變遷,時代進步,國家興亡,那都是有原因的.分析原因.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文化進步.落後的遭遇.
⑸ 《隋唐》或《明清時期》的歷史題材電影,那位高手給我寫一篇300字的觀後感啊!!
寒假裡,我觀看了<<隋唐英雄傳>>這部電視劇.它以北周楊堅滅北齊,建立大隋,血濺玄武門為背景,以秦瓊 、咬金 、成等人為中心,演繹了隋唐人物的英雄氣概.這部電視劇被吵得沸沸揚揚,幾個台同時熱播,但我看了,不禁發出了疑問:這部電視劇真的像媒體宣傳的那麼好嗎?
第一,很多故事情節與<<隋唐演義>>不符.王婉兒是被宇文述殺死,不是宇文智及;和秦瓊一起進京的不光有王伯當、齊國遠、李如圭,還有柴嗣昌,宇文成都這時還沒有出現,所以齊國遠和李如圭並沒有在此時喪命;秦瓊進京時給他警告的是李靖,不是劉文靜; 秦瓊並沒有受過重傷,而且當時也沒有輸血的技術,更別說驗血型了,這個情節設計的實在有些荒唐;殺死文帝的不是煬帝,而是張衡,而且當朝掌握兵權的並不是楊林和宇文化及,是楊素和宇文述;李密也不是被程咬金硬拉上皇帝寶座的,他是殺了瓦崗舊主翟讓才坐上寶座,而李密也不是因為眾叛親離而失敗的,是因為在最後一戰中,他把能征善戰的秦瓊派去征蕭銑了;王世充的征討方式也和電視劇大不相同;在「秦王宮門掛帶」一集中,秦王沒有陷牢,他並沒承認自己勾引張、尹二妃;玄武門事變,發兵的是秦王李世民,不是太子和齊王。這些情節都違背了歷史,不知這部耗資巨大的電視劇要表現什麼!
第二,人物塑造的太假。秦瓊乃世之豪傑,並不像電視劇里塑造的那樣兒女情長,而且史書記載秦瓊「生得身長一丈,腰大十圍,河目海口,燕頜虎頭」,不像演員黃海冰表現的那樣玉樹臨風。
李世民可稱為一代明主,是有口皆碑的好皇帝,他不會天天把「以民為天」掛在嘴邊。李世民不像電視劇里表現的那樣願屈膝於李建成之下的人,導演把李世民塑造的太過於仁厚了。他不是不重視皇帝寶座,要不然,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為何娶了李元吉的愛妃,為何不斷埋怨李淵沒有及早立他為太子呢?
在這部電視劇中,羅成的形象塑造得也不好,他竟和表哥秦瓊差點成了情敵。劇中,羅成成了痴情者的化身,為了一個女人而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意志,這不符合羅成的性格特徵,而且羅成的妻子不姓單,姓寇,他們是在馬蹄上締結姻緣,吳越反成秦晉的。
我覺得《隋唐英雄傳》的拍攝違背了歷史,它無法和《三國演義》相媲美,導演把這部電視劇現代化了,感性化了,但這正是我不願看到的。因為,它扭曲了英雄的形象。我認為這不是一部成功的電視劇。
⑹ 有關隋唐南宋明清的歷史電影觀後感 400字左右 最遲明天 急!!!! 觀後感啊
《隋唐好漢傳》觀後感
寒假裡,我寓目了<<隋唐好漢傳>>這部電視劇.它以北周楊堅滅北齊,成立大隋,血濺玄武門為配景,以秦瓊 、咬金 、成等工錢中心,演繹了隋唐人物的好漢風格.這部電視劇被吵得沸沸揚揚,幾個台同時熱播,但我看了,不禁發出了疑問:這部電視劇真的像媒體宣傳的那麼好嗎?
第一,許多故工作節與<<隋唐演義>>不符.王婉兒是被宇文述殺死,不是宇文智及;和秦瓊一路進京的不僅有王伯當、齊國遠、李如圭,尚有柴嗣昌,宇文成都這時還沒有呈現,以是齊國遠和李如圭並沒有在此時喪命;秦瓊進京時給他告誡的是李靖,不是劉嫻靜; 秦瓊並沒有受過重傷,並且其時也沒有輸血的技能,更別說驗血型了,這個情節計劃的其實有些荒誕;殺死文帝的不是煬帝,而是張衡,並且當朝把握兵權的並不是楊林和宇文化及,是楊素和宇文述;李密也不是被程咬金硬拉上天子寶座的,他是殺了瓦崗舊主翟讓才坐上寶座,而李密也不是由於眾叛親離而失敗的,是由於在最後一戰中,他把能征善戰的秦瓊派去征蕭銑了;王世充的征討方法也和電視劇大不溝通;在「秦王宮門掛帶」一齊集,秦王沒有陷牢,他並沒認可本身蠱惑張、尹二妃;玄武門事務,出兵的是秦王李世民,不是太子和齊王.這些情節都違反了汗青,不知這部耗資龐大的電視劇要示意什麼! 500字作文
第二,人物塑造的太假.秦瓊乃世之英雄,並不像電視劇里塑造的那樣子女情長,並且史書記實秦瓊「生得身長一丈,腰大十圍,河目海口,燕頜虎頭」,不像演員黃海冰示意的那樣玉樹臨風.
李世民可稱為一代明主,是口碑載道的好天子,他不會每天把「以民為天」掛在嘴邊.李世民不像電視劇里示意的那樣願屈膝於李建成之下的人,導演把李世民塑造的過分於仁厚了.他不是不重視天子寶座,要否則,李世民當上天子之後,為何娶了李元吉的愛妃,為何不絕抱怨李淵沒有趕早立他為太子呢?
在這部電視劇中,羅成的形象塑造得也欠好,他竟和表哥秦瓊差點成了情敵.劇中,羅成成了痴情者的化身,為了一個姑娘而改變了本身的性格、意志,這不切合羅成的性格特性,並且羅成的老婆不姓單,姓寇,他們是在馬蹄上締結姻緣,吳越反成秦晉的.
我認為《隋唐好漢傳》的拍攝違反了汗青,它無法和《三國演義》相媲美,導演把這部電視劇當代化了,感性化了,但這正是我不肯看到的.由於,它扭曲了好漢的形象.我以為這不是一部樂成的電視劇.
⑺ 看5部關於歷史電影,寫一篇1000字的觀後感
《火燒圓明園》
1860年10月18日——我們應該銘記於心的日子,因為在歷史的篇章上,這是帝國主義火燒圓明園的日子。圓明園的毀滅,即見證了帝國主義的傷天害理,令人發指的罪證,也證明了那時清朝的腐敗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學校的《火燒圓明園》的記錄片後,我感受頗受。
閉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燒圓明園的場面,也看到了法國和英國這兩個強盜在肆無忌憚的犯著罪惡。我可以聽到他們在驕傲的笑著,笑著他們的勝利,笑著他們的偉大,笑著中國的腐敗。
其實,這段歷史是我最不願意麵對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也是作為每個中國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個中國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無避諱的燒殺搶掠的帝國主義吧!這不是我在誇大其詞,而是他們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讓中國人氣憤,不能不讓全世界所苟同.
對於圓明園,我是心存驕傲的。不管它曾經是否被帝國摧毀,也不管它現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說,它集我國幾千年優秀造園藝術之大成,把我國古典園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年,凡目睹過其盛況的人,都說它確實是好。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園林刮目相看,也正是從圓明園開始的。總之,圓明園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贏得過榮譽,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搶劫圓明園的時候,隨軍的神職人員在圓明園被焚毀前居然大言不慚地說:「都拿走吧,再過半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這是令中國人所憤怒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么的自圓其說。
我想,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令中國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類所嘆息的,也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我想,現在的英國和法國應該抱有抱歉之心了吧!畢竟他們的做法實在太過分,太可惡了!可是,網上的一條消息,徹底把我震撼了:對於圓明園一事,帝國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甚至是慶祝勝利之類言語。他們這般的自我吹噓,我真的被震撼了。他們難道不該覺得在圓明園一事上,他們的做法可恥之極嗎?沒有記載,這不是小人的做法嗎!敢做不敢當,這不是和當年日本對於二戰時的殘暴行為不以承認的可恥做法一樣嗎!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是呀!那畢竟已是歷史,是不可改變的。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篇歷史在以後重演。我們要把這篇羞辱的歷史銘記於心。成為我們加油的指引標。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它將永遠記錄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變以後,改變將來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為了以後中國美好的將來奮斗。從現在努力,為了新中國,為了歷史不再記錄像火燒圓明園這樣的屈辱史!我們應該有奮斗的決心。來!為了中國的以後,我們努力奮進吧!
《鴉片戰爭》
我一直都忘不了那一組鏡頭:虎門炮台的守將關天培在開戰之前,先拔下自己的一顆牙齒,讓手下人帶回祖墳,然後散盡全部家產,以鼓勵戰士們死戰。無奈夜郎自大、腐敗不堪的大清王朝太落後了大炮根本無法擊沉敵人的艦船。將士們只堅持了五個時辰,炮台便失守了。士兵們全部戰死沙場。渾身是血的關天培面對敵寇,微微一笑,毅然點燃炸葯,英勇就義。
朋友,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是否被關天培的愛國精神所感染?是否會在腦海中產生「捨生忘死、精忠報國」等字眼?然而除此之外你是否也感覺到了關天培面對敵人堅船利炮的無奈與悲哀?是否知道「落後就要挨打」?
是的,落後就要挨打,面對橫沖直撞的英國戰艦,手握大刀長矛的中國士兵盡管神勇無比,卻仍然改變不了被動挨打的局面據歷史記載,在160多年前的那場鴉片戰爭中,關天培、葛雲飛、陳化成等愛國將士英勇抗敵,以身殉國。定海守軍4000人在城中軍糧匱乏,士兵每天每人只有極少口糧(約200克)的情況下,仍然浴血奮戰五晝夜,給敵人以重大殺傷,但在英國的現代工業面前,我們畢竟太落後了。
然而、比物質落後更可怕的則是精神的落後。
當時清朝那此熟讀經書、善作八股的官僚十大夫們的御敵之策讓人看了都不禁噴飯,他們認為洋人的腿直不能打彎,紛紛提出用木棍 「掃堂腿」就能讓英軍倒地不起。多數人還主張「火攻」,援引的依據竟是周瑜、諸葛亮火燒赤壁。這些荒誕落伍而不堪一試的奇談,只能說明他們的軍事思想與社會制度樣停留在古代。在廣州指揮防禦的湖南提督楊芳,見英艦炮火猛烈准確就認為是妖術,便照民間污穢物可以避邪的傳說,在全城收集豬羊血、婦人便桶擺在城牆上。慘敗之後,昏聵的統治者則走向另一個極端,畏敵如虎,視其長技如神物。這種洋奴思想,一直延續到現代。
中岡近代的歷史充滿了恥辱,鴉片戰爭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它不但記在歷史中,更應永遠銘記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 「落後就要挨打」!
《劉胡蘭》
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地下工作者、年輕的革命女英雄——劉胡蘭。在她犧牲之前,劉胡蘭的事跡就在全國傳開。人們都知道、劉胡蘭反對日本的特務、漢奸和日本軍,慢慢地,劉胡蘭組織成了一支兒童軍,來反抗日本軍。緊接著,給特務做了保姆,得知了對方的情報,並秘密地把情報告訴了八路軍,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然後,又設計把壞蛋的一個重要職務人員給引了出來,打死了,最後日本軍被我們國的軍隊給打
跑了,蔣介石又率領國民黨打起內戰,劉胡蘭被國民黨抓住了,英勇犧牲。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里浮現出許許多多感人的畫面.劉胡蘭姐姐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不向困難低頭!」 那時,劉胡蘭姐姐明知前面的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可她還是毫不猶豫。相比之下,我從小就嬌生慣養,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煩,就束手無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對,很容易就放棄,將來如何面對社會啊!我想,以後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說一聲「不會」就過去了,也不是一聲不吭就隨之而去,而是要動一動腦子把它解決,一定要堅持到最後!劉胡蘭姐姐還說過「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如果沒有許許多多像劉胡蘭這樣的烈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十一歲對於我們來說正是無憂無慮盡情享受生活的年齡,正是一個兒童最美好的階段!但劉胡蘭為了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她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與她相比,我真的感到無比羞愧.
今天,老師讓我們寫觀後感時,我的眼前又出現了劉胡蘭姐姐那雙純潔堅毅的眼睛。雖然她沒有看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但是她的精神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中。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地學習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學習呢?今後,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做出貢獻。
《南京!南京!》
最近我觀看了愛國主義優秀電影作品——《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觸。雖然只有整整130分鍾時間,但是我深感壓抑。搖晃的鏡頭晃得我想吐,很長時間都沒有過這種窒息的感受了。
剛開場的時候,被槍聲、炮聲嚇怕了。慘不忍睹的殺戮,血流成河,生靈塗炭。南京城成了一個死城,這個,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為一個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我想改編莎士比亞的名句:舉手,還是不舉手?這是個問題。這里說的舉手,不是指對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這部歷史災難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婦女舉手自願犧牲自己做慰安婦,為安全區的民眾換取過冬的物資那個震撼人心的場面。每一隻上揚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撲動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嚴的光輝。每一個舉手的婦女,燃燒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後的我們動容、驚心、淚流滿面。她們的犧牲與毅然走入刑場、高喊「中國不會亡」的中國士兵的犧牲一般高貴而沉重,像兩記重錘捶打在歷史的鼓面,動人心魄,迴音盪盪。教堂婦女舉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繼中國軍人江邊就義後的第二個高潮。令這部災難電影,回腸盪氣,漸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質疑:姜淑雲居然沒有舉手?盡管她聲音顫抖,淚落雙頰,但是如果她也能舉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攜手走進那片神聖的光輝里去?是不是能給角色一個更加完美的收場?舉手,還是不舉手?犧牲,還是苟活?電影繼續在進行。我的問題也終於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婦女舉手時,姜淑雲已經做出了選擇。在我們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犧牲的壯烈感染,而對「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婦女選擇「犧牲拯救」時,姜淑雲選擇的是另一種「拯救」,盡管她最後的犧牲同樣令人黯然神傷。我們應該感謝電影《南京!南京!》,她讓我們對歷史的解讀了一種可能。
我不會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訊息的場景之多,尤其黑白畫面的處理更讓每一種形式的死亡都讓人身臨其境,這種真實的氛圍已經讓你覺得內心超出了對殘酷的負荷,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曾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還是那些沒有直觀畫面的死亡訊息。女兒被日本鬼子從窗口扔下去,觀眾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潰呼喊,還有一車車從軍營運出去的女子裸體。日本士兵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見血的銀幕上,你只能讀到兩個字,絕望——這是地獄最底層的絕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穿長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緊緊閉著眼睛,沒有反抗,也沒有歇斯底里。如果看過那些老照片,你會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地獄。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懷孕了!我老婆又懷孕了!」之後,英勇就義了。這句話,透露了生命的氣息,還讓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國人殺不盡!中過國人的生命是頑強的!」我深深感動了!
銘記國恥很重要,比銘記國恥更重要地是認識你自己。最後我還想說,它就是一部電影,因為只有電影才會以那樣的方式結尾,留一點陽光與希望,並且濃妝重彩地將小豆子的照片放那麼大,題注下他還活著。這靜止的畫面遠比那句中國不會亡來得更有力量。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不忘國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建國大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電影《建國大業》在毛主席的庄嚴宣告中結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奮的場景,在腦海里久久回盪,揮之不去。
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重慶談判、雙十協定、校場口事件、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定都北平、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宋慶齡、張瀾、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愛國人士紛紛登場,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電影以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的飛機上拉開序幕。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為了表示誠意,中國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展開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殺,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遭到殺害。此舉遭到了以共產黨為首的各黨派的強烈反對。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一幕戲中,馮將軍大白天手持白燈籠闖入蔣介石的府第,要求見蔣介石,被拒絕後。馮將軍義憤填膺的說:「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足以看出當時的時局是多麼的恐怖,而馮將軍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李公朴、聞一多為代表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於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濕潤了,多麼艱難的歷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六十周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歷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們幸福安康。
⑻ 隋唐元明清歷史650字讀後感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繼秦漢以後又一次大的發展時期,其確立的基本框架,一直影響到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隋朝統治者採取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確立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建立科舉制,擴大地主階級政權的基礎。唐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由統一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並再度走向統一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邊疆地區進一步開發,民族融合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元朝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後來發展成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元政府在澎湖島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地區,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元朝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的聯系,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
明清(鴉片戰爭以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時期。明初對專制政權進行了全面強化,皇權具有絕對權威,成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清朝軍機處是總攬軍國大計的中樞機構,軍機處的設立,既減少了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的環節,又提高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和保密性,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的體現。理藩院的設置,空前地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各民族的管轄。我國的疆域得以最後確定。對西藏宗教領袖的冊封制度、金瓶掣簽制度、駐藏大臣制度等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並為後代所效仿。
⑼ 關於清朝歷史影片的觀後感
「前線赴死易,喚醒生者難」兩句台詞頓時將觀眾拉入那個風雨飄搖、危機四伏的清朝末年。在眾人視線下,江南才女秋瑾大義凜然地走向刑場,她為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不惜拋家棄子,投奔革命,最終捨生取義,其革命氣節驚天地、泣鬼神,一批批革命志士前仆後繼,勇往直前。他們有的才華橫溢、前途似錦,有的家境優越、衣食無憂,但為救亡圖存寧可置生死安危於不顧,置功名利祿於度外,甘死如飴,用滿腔熱血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革命之跋涉,必達革命之目的。新軍義士在武昌城工程營打響第一槍,革命戰火蜂擁而起,席捲整個中華大地,苟延殘喘半個多世紀的清王朝轟然倒下,中華民族終於迎來國家復興的曙光。
影片中戰火硝煙的磅礴氣勢震撼著在場的每位觀眾,革命志士的奉獻精神感化著大家的心靈,本人生於武昌城、長於工程營,此時感受尤為強烈。座落蛇山腳下的辛亥革命烈士紀念碑、屹立紫陽街頭的烈士祠以及紅磚青石的辛亥革命紀念館、庄嚴肅穆的起義城門等革命景點在腦海中一一掠過,加之影片中的聲效渲染,似乎起義者在城門上搖旗吶喊,激勵著其他起事將士在攻佔總督府的戰斗中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直至奪取革命的最後勝利。起義將士們拋卻個人的幸福,為救國圖強的革命事業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之軀建築起來自不易的共和憲制,推動了華夏文明歷史前進的輪轂。這正是一種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革故鼎新而奮發圖強的愛國情懷。
愛國最初體現在救國存亡。鴉片戰爭爆發後,矗立東方數千年的中國迅速從威震四海的天朝上國淪落內憂外患的半殖民地,國家幾乎瀕臨滅亡。國家地位的衰微及民族尊嚴的淪喪促使廣大愛國人士置身於救國興國道路。他們曾藉助「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展開洋務運動,但固步自封、腐朽僵化的封建體制嚴重阻礙了中華文明邁入近代工業化,王朝官宦眼中的「蕞爾島國」日本卻通過明治維新,政經改革並舉,搭上世界工業化浪潮的便車,並厚積薄發,成為後起之秀。中日甲午之戰讓更多的愛國人士認識到體製革新的緊迫感和重要性,這些革命先驅們選擇一條困苦艱險、荊棘叢生的救國道路,他們秉持著愛國情懷與革命信念,即使是赤手空拳,也要披荊斬棘、開天闢地,他們矢志所向,一往無前,最終在百折不撓的長期斗爭中推翻王朝,建立民國,開啟了中華文明歷史新篇章。
愛國的實質是為人民謀福祉。在革命志士心目中,國家是四萬萬中華兒女為實體的具體存在。步入20世紀之際的大清王朝已是千瘡百孔,綱紀廢弛,腐朽不堪,加之連年割地賠款,經濟凋敝,民不聊生。隨著國力日漸式微,中華民族慘遭列強蹂躪踐踏。國內外國租界懸掛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字樣的告示牌,勞苦大眾為西方列強當牛做馬;海外華人華僑即使家境富裕,但社會地位卻是卑微,常被他人欺凌。為挽回中華民族的尊嚴,為改變國貧民瘠的現狀,愛國人士有的劫家紓難,資助革命,有的貞以圖國,從事革命。他們主張建立憲政,開創「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的思想,試圖先從法理上確立民主、民權和民生地位,進而大力革除封建陋習,提倡社會新風,促進教育,竭力推動思想大解放,再而丕興實業,發展資本工業,力圖通過走經濟強國之道挽回民族自尊。
百年來,一代代愛國志士無私奉獻,忠心報國,矢志不渝。期間,中華民族從沉淪苦難中逐步林立於世界民族之列,實現孫中山先生有關「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外邦公認」的建國夢想;辛亥革命開啟了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在隨後30多年裡,中華大地在戰火紛飛、風雨飄搖中堅定地擁護共和,走向統一,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最近30餘年,中國人民一改窮苦不堪的困境,總體上過上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與百年前辛亥革命時期相比,如今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堪稱東方奇跡。
回顧影片,愛國青年志士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回答為何革命的道理;追昔撫今,我們當代青年更應該以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來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辛亥革命百年紀念)
「前線赴死易,喚醒生者難」兩句台詞頓時將觀眾拉入那個風雨飄搖、危機四伏的清朝末年。在眾人視線下,江南才女秋瑾大義凜然地走向刑場,她為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不惜拋家棄子,投奔革命,最終捨生取義,其革命氣節驚天地、泣鬼神,一批批革命志士前仆後繼,勇往直前。他們有的才華橫溢、前途似錦,有的家境優越、衣食無憂,但為救亡圖存寧可置生死安危於不顧,置功名利祿於度外,甘死如飴,用滿腔熱血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革命之跋涉,必達革命之目的。新軍義士在武昌城工程營打響第一槍,革命戰火蜂擁而起,席捲整個中華大地,苟延殘喘半個多世紀的清王朝轟然倒下,中華民族終於迎來國家復興的曙光。
影片中戰火硝煙的磅礴氣勢震撼著在場的每位觀眾,革命志士的奉獻精神感化著大家的心靈,本人生於武昌城、長於工程營,此時感受尤為強烈。座落蛇山腳下的辛亥革命烈士紀念碑、屹立紫陽街頭的烈士祠以及紅磚青石的辛亥革命紀念館、庄嚴肅穆的起義城門等革命景點在腦海中一一掠過,加之影片中的聲效渲染,似乎起義者在城門上搖旗吶喊,激勵著其他起事將士在攻佔總督府的戰斗中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直至奪取革命的最後勝利。起義將士們拋卻個人的幸福,為救國圖強的革命事業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之軀建築起來自不易的共和憲制,推動了華夏文明歷史前進的輪轂。這正是一種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革故鼎新而奮發圖強的愛國情懷。
愛國最初體現在救國存亡。鴉片戰爭爆發後,矗立東方數千年的中國迅速從威震四海的天朝上國淪落內憂外患的半殖民地,國家幾乎瀕臨滅亡。國家地位的衰微及民族尊嚴的淪喪促使廣大愛國人士置身於救國興國道路。他們曾藉助「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展開洋務運動,但固步自封、腐朽僵化的封建體制嚴重阻礙了中華文明邁入近代工業化,王朝官宦眼中的「蕞爾島國」日本卻通過明治維新,政經改革並舉,搭上世界工業化浪潮的便車,並厚積薄發,成為後起之秀。中日甲午之戰讓更多的愛國人士認識到體製革新的緊迫感和重要性,這些革命先驅們選擇一條困苦艱險、荊棘叢生的救國道路,他們秉持著愛國情懷與革命信念,即使是赤手空拳,也要披荊斬棘、開天闢地,他們矢志所向,一往無前,最終在百折不撓的長期斗爭中推翻王朝,建立民國,開啟了中華文明歷史新篇章。
愛國的實質是為人民謀福祉。在革命志士心目中,國家是四萬萬中華兒女為實體的具體存在。步入20世紀之際的大清王朝已是千瘡百孔,綱紀廢弛,腐朽不堪,加之連年割地賠款,經濟凋敝,民不聊生。隨著國力日漸式微,中華民族慘遭列強蹂躪踐踏。國內外國租界懸掛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字樣的告示牌,勞苦大眾為西方列強當牛做馬;海外華人華僑即使家境富裕,但社會地位卻是卑微,常被他人欺凌。為挽回中華民族的尊嚴,為改變國貧民瘠的現狀,愛國人士有的劫家紓難,資助革命,有的貞以圖國,從事革命。他們主張建立憲政,開創「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的思想,試圖先從法理上確立民主、民權和民生地位,進而大力革除封建陋習,提倡社會新風,促進教育,竭力推動思想大解放,再而丕興實業,發展資本工業,力圖通過走經濟強國之道挽回民族自尊。
百年來,一代代愛國志士無私奉獻,忠心報國,矢志不渝。期間,中華民族從沉淪苦難中逐步林立於世界民族之列,實現孫中山先生有關「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外邦公認」的建國夢想;辛亥革命開啟了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在隨後30多年裡,中華大地在戰火紛飛、風雨飄搖中堅定地擁護共和,走向統一,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最近30餘年,中國人民一改窮苦不堪的困境,總體上過上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與百年前辛亥革命時期相比,如今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堪稱東方奇跡。
回顧影片,愛國青年志士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回答為何革命的道理;追昔撫今,我們當代青年更應該以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來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