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盧安達飯店的影評和大概情節敘述
自己去豆瓣看下,8分以上的電影。看了一遍感覺一般
⑵ 電影《盧安達飯店》從胡圖族與圖西族電影來寫一個民族問題的觀後感
一 政權合法性的思考
在比利時人的扶持下,圖西族當政,然後人數居多的窮人胡圖族造反,奪得政權,現在圖西族又起來造反打內戰,一個典型的後殖民主義時代的非洲國家而已。但是這件事情之所以搞得驚天動地,是因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屠殺竟然發生在這里。
首先自白種人16、17世紀以來的殖民統治,無形中讓非洲被動地建立了一種政治秩序。那麼,白種人的走出非洲以後,便是一時間秩序的喪失與權力的真空,以及民族情緒中非理性的蔓延。
影片首先展示了非洲生活恬靜和美好,胡圖族極端分子的煽動一樣,煽動人與人之間的仇恨。這種煽動起初並不奏效,和《盧安達飯店》中的主角保羅.盧斯賽伯吉納和他的雇員們一樣,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完全是無稽之談,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嘲笑政客們的無聊與狡詐,並且斷言他們的煽動註定是徒勞之舉。
1994年4月6日,盧安達胡圖族總統因飛機失事而命喪黃泉,空難在盧安達國內引發了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圖族種族主義者控制的電台煽動胡圖族人鏟除圖西族人。極端分子所控制的報紙電台等媒體不但鼓吹暴力還煽動仇恨外國人。當盧國總統的座機被擊落時,這些媒體渲染是圖西族人串通西方人乾的。當駐在盧國的比利時軍隊奉聯合國之命保護盧國總理時,被宣傳成幫助圖西族人策劃屠殺胡圖族人,並殘忍地殺害了被他們稱為侵略軍的比利時士兵。其目的是為了不受限制地屠殺,驅趕圖西族人,以達到阻止圖西族分享政府權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 1994年4月6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安達女總理和3名部長,在此後的100天裡面,陽光明媚的盧安達共有91萬人被屠殺,其中94%是圖西族人。
一個政權僅僅依靠暴力就能夠維持一種持久穩定的秩序。一種統治能夠得以維持,一種制度能夠得以延續,還取決於該統治或該制度的權威性,即取決於民眾對於該統治或制度一定程度的認可和接受。換句話說,政治統治必須以政治合法性為基礎。政治權力的運用必須民眾的認可,讓民眾認為政治行為具有合法性,即:政治必須合法。任何政府的有效統治都離不開合法性的支持。白種人的走出非洲以後,便是一時間秩序的喪失與權力的真空,政府合法性權威隨即被民族主義取代而喪失。
二 民族情緒非理性蔓延
人類的全部歷史只是一部從獸性到人性、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史。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或超個體)的兩個層面。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沖動、願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殘留,它的內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故稱「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種可能,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淀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
在電影里我們看到了混亂的景象,有點類似納粹德國,但最相近的,是我們的文革。到處是情緒失控的群眾和民兵。胡圖族種族主義者控制的廣播電台也為大屠殺的行為煽風助陣,他們叫囂著「讓一切郁積的爆發出來吧……在這樣一個時刻,鮮血將滾滾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體號召下四處搜尋和殺死圖西族人,空氣中彌漫著血腥的味道。在集體愚忠般的狂怒中,也有少數人能夠仍然保持清醒與良知,在歷史凶險的狂潮中作出自己微弱但卻實實在在的抵抗。比如電影的主人公。
從別人那裡轉過來的,供你參考!
⑶ 盧安達大屠殺給我們的啟示
愛惜生命,拒絕戰爭,出現種族矛盾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化解,出現種族仇殺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制止。盧安達胡圖族和圖西族出現種族矛盾的時候,國際社會沒有及時介入調解,出現仇殺的時候,聯合國維和部隊沒有及時制止。
盧安達種族大屠殺又稱盧安達內戰,發生於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胡圖族對圖西族及胡圖族溫和派有組織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共造成80-100萬人死亡,死亡人數占當時世界總人口1/5000以上,
大屠殺得到了盧安達政府、軍隊、官員和大量當地媒體的支持,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同時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參與了大屠殺。
聯合國大會於2003年12月23日宣布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反思盧安達大屠殺國際日」。
2004年3月26日,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盧安達大屠殺1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防止盧安達大屠殺事件重演。
2014年4月7日是盧安達種族大屠殺20周年紀念日。盧安達政府組織主題為「紀念-團結-重生」的反思活動。活動自7日起持續百日,至7月4日結束。
⑷ 盧安達飯店電影觀後感1000字
《盧安達飯店》觀後感
前幾天的民族概論課上老師帶領我們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盧安達飯店》,這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一個盧安達的高檔酒店經理,保羅,胡圖族人,在1994年種族沖突中救了1000多位難民的生命。當年比利時殖民者硬生生地把當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膚的深淺和鼻樑的高低分為胡圖族和圖西族,並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把政權交給了圖西族,從此也就造成了兩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終於掌握了政權的胡圖族人要向圖西族人報復,縱容著民兵組織的仇視情緒,終於在一個總統被刺身亡的節點爆發了,「砍倒高高的樹」,「胡圖力量」,種族大屠殺開始了。
1994年,在盧安達發生的這場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中,近一百萬人慘遭殺害。這一發生在通訊高度發達和標榜民主自由時代的種族清洗,在事件之時幾乎沒有引起世界其他地區的任何反響。當Terry George2004的作品《Hotel Rwanda》出現的時候,這場屠殺已經過去了十年。在這十年中,盧安達作為一個不發達的非洲國家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要不是《Hotel Rwanda》的舊事重提,這一人類歷史上滅族慘劇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數人遺忘。
和《Schindler's List》一樣,《Hotel Rwanda》也是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主人公保羅·魯塞薩巴吉納在首都基加利經營著一家由比利時老闆控股的四星級賓館。當胡圖族的武裝叛亂分子掌握了國家政權之後,隨即開始了對圖西族的種族屠殺。由於保羅的妻子是圖西族人,他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家人不卷到屠殺當中。但隨著事態的發展,聯合國維和部隊對盧安達的局勢失去控制,保羅的周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圖西族人。慈悲而偉大的保羅開始像當年的辛德勒一樣,用自己的金錢換取這些人的安全,把這些逃難的人統統隱藏在自己的飯店中,並想盡一切辦法保護他們的生命。最後,共有1268名圖西族由於得到他的庇護,免遭被屠殺的噩運。
對於這樣一部史實性的影片,我們應該首先了解一下影片發生的背景,這更有助於我們對整部影片的理解。盧安達是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兩側的內陸國家。其人口由胡圖、圖西和特瓦三個部族組成。其中,特瓦族只佔全國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說,占盧安達人口絕大多數的部族是胡圖和圖西。早在16世紀,圖西族人就在盧安達建立了封建王國。自19世紀中葉起,英國、德國、比利時等西方殖民勢力相繼侵入。1890年年盧安達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1916年被又比利時佔領。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後,根據1922的《凡爾賽和約》,國聯將起「委託」比利時統治,成為比屬盧安達-烏隆迪的一部分。二站後,成為聯合國託管地,但仍由比利時統治。1960年,比利時同意盧安達「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盧安達共和國成立。1994年發生的種族屠殺並不是該國歷史上第一次。西方殖民主義者在盧安達統治期間運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實行「間接統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圖西人統治占人口85%的胡圖人,後又利用胡圖人反對圖西人並統治圖西人。這種手段直接導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後發生4次大規模部族流血沖突。一批又一批圖西人被迫逃往鄰國。1994年4月6日,盧安達總統和蒲隆地總統同乘的座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擊落,兩國元首同時罹難。4月7日,空難在盧安達國內立即引發了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猜疑,相互職責對方殺死總統,破壞和平。自此,盧安達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武裝沖突和部族大屠殺。百日之內約有100萬人死於非命,200多萬難民逃往國外,另有200多萬人流離失所。
閱讀會員限時特惠 7大會員特權立即嘗鮮
影片通過主人公保羅·魯塞薩巴吉納的個人行為向人們真實地再現了發生在10年的人間慘劇。它是藝術的,又是紀實的。 Terry George畢竟是一個來自西方國家的導演,他在真實錄述事件的同時,還給了自己西方同胞大量的關注。比如影片中出現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長官、新聞記者、紅十字會的女工作者。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地是,除了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員,許多在飯店避難的圖西族人被設定成了一種固有模式下的臉譜化形象——無助、弱小、悲傷。導演是同情他們的,但是在影片中給予他們的關注是有限的。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是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在導演的鏡頭中,這是影片對人物刻畫明顯不足的地方。當然,瑕不掩瑜。對於這樣一個歷史性題材,又涉及到很多人的私人感情,要想把它拍得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導演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通過自己的鏡頭,重現10年發生的悲劇,讓更多不明真相的人了解到事件的真實情況。它是警醒式的,這樣的影片自然要充當一種宣傳員的角色,它必定要使更多人通過看影片之後思考、汲取教訓。20世紀的90年代和40年代不能同日而語,更多的國家知道了自由和民主的含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到。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相同的屠殺還是發生了。這不禁會使看過電影的人思考——屠殺為什麼會發生。事實上,早在慘案發生之前,就有人向聯合國提出關於盧安達可能發生部族屠殺的報告,但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事發後,聯合國曾與10多個國家協商出兵盧安達事宜,也未能成功,從而喪失了防患於未然的機會,導致了最後悲劇的發生。受美國控制的聯合國在盧安達屠殺的過程中的角色是尷尬的。一貫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佬,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引發著戰火,卻對不該發生的屠殺袖手旁觀。而聯合國在處理此事的不得力,也不禁讓人引發「聯合國的存在到底有何用」這樣的聯想。當然,影片本身缺少這些問題的回答,導演也沒打算把《Hotel Rwanda》拍成一部批判影片。
保羅·魯塞薩巴吉納是當年事件的主角,是導演著力刻畫的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黑人演員Keir Voices的歌名,這是一百萬人血淚的聲音。Pearson的精彩演出無疑為這個角色增色不少,他那帶著非洲腔調的英語和他細膩的演出,是本片大獲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偉大的。他的偉大也伴隨著他自己的轉變,由剛開始保衛家庭發展到後來拯救數千人於水火。這種轉變是一個普通人成長為英雄的過程,它體現了一個普通人在面臨巨大危機時的過人勇氣。
歷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帶血的歷史。《Hotel Rwanda》再現了歷史,它也當然有理由和它表現的那段歷史一樣,被更多的人銘記。正如由Wyclef·Jean演唱的片尾曲《Million Voices》的歌名,這是一百萬人血淚的聲音
⑸ 《盧安達飯店》觀後感~有誰知道的告訴下~先謝了
看了《盧安達飯店》後第一感覺,這不就是《辛德勒的名單》的非洲翻版嘛!主人公Paul Rusesabagina是mill collins國際飯店的經理。他經營著當地一家雲集著歐洲遊客和軍界政要的飯店,八面玲瓏地運用著一切關系盡心地呵護著飯店的顧客們,他本人是胡圖族人,但妻子確是圖西族人。當1994年4月6日,一架載著盧安達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的座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擊落,兩國元首同時罹難。4月7日,空難在盧安達國內立即引發了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互相猜疑,從而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武裝沖突和部族大屠殺,令世界震驚的人間慘劇拉開了帷幕……
剛開始鏡頭就是模擬了電台的電波頻段,聽到的是被胡圖族控制的輿論宣傳工具不斷地重復鼓動人們報仇,血腥地渲染和散播一切暴力和仇恨。而還有一個當Paul Rusesabagina的妻子和子女聯通比利時聯合國軍一起意圖突出重圍時,這是電台居然充當了一個劊子手的眼睛,不斷地把車隊告訴民兵,以致車隊被團團包圍差點就全軍覆沒。而片中也多次出現其他非常不人道的不負責任的
⑹ 求《盧安達飯店》觀後感
《盧安達飯店》買了幾個星期了,一直都沒看,不是不捨得看,而是不敢看,因為知道這是一場人間慘劇,不知道電影會怎麼來表達,面對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讓自己的心情過於沉重,堅持到昨天晚上,才下決心看了。
看著電影,好幾次,我禁不住都笑了,當然電影不是搞笑劇,而且這里處理得沒有過多的血腥鏡頭,只是這裡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動作細節和語言,讓我不由得想大聲嘲笑現在這個世界,這個所謂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這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一個盧安達的高檔酒店經理,保羅,胡圖族人,在1994年種族沖突中救了1000多位難民的生命。當年比利時殖民者硬生生地把當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膚的深淺和鼻樑的高低分為胡圖族和圖西族,並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把政權交給了圖西族,從此也就造成了兩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終於掌握了政權的胡圖族人要向圖西族人報復,縱容著民兵組織的仇視情緒,終於在一個總統被刺身亡的節點爆發了,「砍倒高高的樹」,「胡圖力量」,種族大屠殺開始了。
保羅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時老闆高級休閑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經理的職位,他與那些軍方上層人士,白人,聯合國官員周旋著,啤酒,威士忌,香煙,緊張地巴結著,對於西方的強大和維護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經滲透到了他的每個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著依靠那些以美國西歐國家為主導的聯合國可以在盧安達實現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助他。但在戰爭爆發後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經營只能換來一個生命的延續而已,最後也被迫背井離鄉。這中間一系列努力在電影里看來只能是對現實的巨大嘲諷。
鏡頭一:戰爭爆發,屠殺開始,可憐的幾個比利時籍聯合國維和士兵只能顧上僅有的幾個酒店和難民營,甚至有11個維和士兵被殺,雖然有槍,卻不能開槍,維和將軍的電話求救,數天的等待,隨後等到的只是一個小隊的維和官兵,在酒店避難的上千人歡呼雀躍,以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機會,可他們帶來的卻只是幫助所有聯合國官員和所有外國人撤離的命令。維和將軍告訴保羅,因為你們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沒有價值,不值得他們的政治角逐中的選票,所以沒人會來真正關心他們的死活。哼哼,看到這里,我不禁點頭,那些所謂維護和平的漂亮宣言在這里多麼蒼白無力啊!美國大兵們,在越南,在韓國,在伊拉克,在索馬里到處出現,扮演著世界憲兵的角色,為什麼,因為那裡有他們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可憐的盧安達,連這點僅有的利益都沒辦法實現,所以,他們自己的問題只能自己辦。
鏡頭二:一個歐洲攝影記者,很正義的人,拚死在外面拍到了種族屠殺的畫面,只是男人的花心總是沒辦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個當地圖西族女孩。在撤離的時候,圖西族女孩哭喊著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卻只是把錢(已經沒用了的貨幣)給保羅希望他可以幫助,而保羅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們的啊。撤離的那天下著大雨,攝影記者走向大巴士的時候,酒店的侍者還在後面給他打著傘,他連聲說著不要侍者卻堅持,因為即使在那時,他們都還堅持著自己的專業—高級酒店的星級服務,記者無以自容,只能說羞愧兩字。西方人給當地人洗腦,告訴他們什麼叫品位,什麼叫服務,卻沒有告訴當地人怎麼振興自己的民族,他們只是用這些來掙錢而已,在生死相關的時候這些東西就顯得非常得無聊了。
鏡頭三:保羅對西方的信任無以復加,以至於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實是,這些借口竟然都幫他實現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裡他一直在巴結一個胡圖政府軍隊的將軍,戰亂當中要求將軍的幫助除了賄賂,當然還需要一些威脅:一次保羅說美國人一直用衛星在監視,事後妻子問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說他怎麼可能知道,總不能說美國人躲在樹上偷窺著,兩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脅將軍說如果不去阻止屠殺,如果到時候美國人來抓戰犯,他將不會替他辯護作證。真真可笑,可那個將軍確實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個時候,還是多一個人替他說話的好,而且還是一個在白人圈子裡混得還不錯的人。一場屠殺避免了,不過不知道布希看到這里是為美國驕傲呢還是像那個攝影記者一樣感到羞愧呢?
這部電影今年金球獎金熊獎都拿到了提名。這場人類的浩劫今天終於有部電影可以來記錄了,只是不知道這些西方人看到這部電影後會怎麼想?看來盧安達人民應該好好學學中國人的近代史,靠別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強。
⑺ 求電影南京大屠殺的具體情節,1000字觀後感
《南京大屠殺》1000字觀後感
或許,再回眸這場悲劇時,我們應該不僅將南京大屠殺放在中日兩國的背景下,也應該放在全人類的視野中。它不僅造成一個國家永久性的精神創傷,也是對現代人類社會的拷問。是獸性在扼殺人性,是野蠻在摧毀文明。
因此,在反思國家的創傷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南京大屠殺和納粹大屠殺、盧安達大屠殺、亞美尼亞大屠殺等有著一樣絕對的惡。其悲劇意義已經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70年了,我們有必要且很有必要再度紀念和反思南京大屠殺,也有必要去了解中國、日本、美國、歐洲等區域對這場慘劇的態度,去了解各種扭曲,去克服各種誤解,去和其他的族群溝通,去打開各種因為政治和民族主義而產生的隔閡,去共同為人類的和平努力,並期待著、行動著。
回眸1937年,一位慘遭侮辱的母親,無力地托著死去的孩子,向著蒼天呼號。這個高11米,嶙峋而滄桑的雕塑身後,一座長約百米、刀尖狀的灰色建築向東撞來,旁邊黑色花崗岩鋪貼的水池裡,一組命名為「逃難」的青銅塑像虛實錯落,形成悲烈的曲線:被刺三刀的母親將最後一滴奶喂給嬰兒,滿臉驚恐的男子攙扶老母親逃難,僧人為死不瞑目者合上雙眼;武漢黃浦分校學員程雲,在2005年用他當年繳獲的日本鋼筆,寫下看到的那些罪惡:「正是那場戰爭,那場30萬人頭落地,給中國人民造下深重的災難:遇難者遺骸九土,倖存者創傷依舊,後患無窮,甚至有成千貧弱國民,自費去東京索賠,他們餐風宿雨,無數白眼向他們投來」……這一幕幕,似乎再次撞開了這個城市悲愴的記憶。
而在我們看來,卻選擇了另外一種態度—「要記住歷史,但不是記住仇恨」。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成為我們的宗旨,我們要做的是需要有一點微笑的態度去對待南京大屠殺。這種微笑不是虛偽的微笑,實際上是一種寬容。中華民族有自己的信仰,也尊重他人包括日本人的信仰,但是除了各國的信仰以外,我們還要有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寬容。
而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就更應該持有這樣的觀點,學會寬容,但不忘國恥,現在是科技時代,我們就應當光明正大的發展科技,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把祖國的未來看作自己的未來,明白只有祖國富強我們才能擁有幸福。
⑻ 單挑荒野——盧安達讀後感
我的大書庫里,有令人回味無窮的,有令人傷感流淚的,還有教會你人生道理的書,而我最喜愛的書
是貝爾
·
格里爾斯的《荒野求生》
。
當我第一次在圖書館看到它時,我就買了下來,以前在電視上也喜歡看有關荒野求生的節目。所以,當
發現有關求生方面的書我就義無反顧買下來。
《荒野求生》這本書作者貝爾·
戈利亞斯是不僅僅是一個探險
家,他的歷險包括攀登珠穆朗瑪峰,圍繞著英倫島嶼玩水上電單車,乘坐小艇跨越結冰的北大西洋,以及
攀登被艾德蒙。他的這些經驗對人們的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年輕和最成功的勵志演講
家之一,同時也成為了一名出色的作家、主持人。而《荒野求生》這本書講的則是他年輕時的經歷。
貝爾的爸爸是軍人,和貝爾一樣都喜歡探險,貝爾自幼膽大,喜愛探險,常常跟朋友去探險,長大後,
他去了
SAS
空兵,他經歷了嚴酷的考驗,終於入了團,但是因一次任務失敗,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
傷害,不得不退出。後又四處探險,帶著他的一些「哥們」攀登珠穆朗瑪峰,
1998
年成為英國最年輕的成
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並活著下來的人。
貝爾經常探險,教給我們野外遇到危險時該如何保護自己,怎樣逃出困境,他甚至自己跳進去給我們示
范。貝爾說:
「在我探險時,我會帶
3
樣東西,打火石,刀,還有藏在鞋底的家人照片。
」因為,為夢想而
奮斗,在前進的道路上,還要照顧好家人和朋友。貝爾還說過:
「只有狂妄自大的人才會說我什麼都不需要
帶。
」在《荒野求生》這本書後面,有著名家寫給貝爾的一句話:貝爾簡直就不是人,他是種信仰。
貝爾不平凡的經歷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最受益的莫過於夢想,或是興趣,貝爾沒有太多規矩的學
校學習,但是喜歡探險。當我看完這本書時,貝爾在危險時決不放棄的精神告訴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夢
想,幾遍無法把它變成你的生活,也不要完全放下。還有他的品質、自律、堅持、謹慎!
⑼ 盧安達飯店觀後感為什麼沒有譴責中國的
因為中國中立,在說,電影中哪時的盧安達只是內戰,種族沖突而已,不關外國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