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
Ⅱ 求一篇電影非誠勿擾1的3000字左右觀後感 急急急急!!!!
有誰會願意為了80分給你打3000字
你給8W分我也不會打
Ⅲ 怎麼寫影評
我覺得就寫些故事的要點和你看了以後的感受就可以了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
Ⅳ 甲方乙方 觀後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看過它很多遍,但是每次我有機會都還是會在看看,這也許就是好電影的魅力所在吧,我和我的男朋友就是因為這個電影認識的,所以它也算是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家上我很喜歡裡面的情節,因為它讓我看後深思過很多,好電影的意義就是人看過後不光覺得他可樂,還能在樂後,反思一下自己,讓人從電影裡面學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讓人進步,這才是喜劇電影的意義所在,不是說看完樂後就忘了,不能對人產生任何意義,我覺得大家應該支持國產電影,支持好的東西,這部電影大家應該購買支持!!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它讓我學會了很多!
Ⅳ 電影《甲方乙方》
葛優,馮小剛,英達,劉蓓幾個在97年夏天開辦了一項「好夢一日游」的業務,幫助消費者過一把「好夢成真」的癮。業務引來了一大批突發奇想的顧客:書攤老闆想當一天叱吒風雲的巴頓將軍;嘴巴不嚴的四川廚子想一直夢想成為寧死不屈的義士,體會一天被捕、嚴刑拷打、英勇就義的感覺;大款吃夠了山珍海味想感受一下「吃苦」的滋味;大男子主義的人想做「受苦夢」;明星想做「普通人夢」;幫助因為屢遭失戀打擊而對生活喪失信心的人做「愛情夢」,從而恢復了自信……在幫助人們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四個人從一開始的好玩、開心逐漸投入了自己的真誠。姚遠和周北雁為幫助身患癌症的無房夫婦做一個「團圓夢」,將自己准備結婚的新房貢獻了出來。房子最終被還了回來,大家對於過去的一年無限感慨。
Ⅵ 求電影《甲方乙方》的觀後感…
1、作品選材。影片選材很有特點。選擇了一個關於商業化的題材,即營業者與消費者。但又不同於一般商業化題材的影片,此部影片十分貼近百姓生活,以「好夢一日游」(第三產業)為營業目的,可以說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80年代我國開始發展第三產業,97年左右在黨的中共十五大的號召下,我國第三產業迅猛發展。而「夢游」是一個有創意、新穎的第三產業,選在97年,是為了宣傳和促進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影片通過「夢游」這一職業給消費者帶來的諸多利益,從而反映了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影片風格和情感色彩。中國電影導演們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實性方面作出努力。然而,影片並沒有滿足於紀實性的競賽,而是獨具特色地將喜劇性與紀實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寓庄於諧、庄諧相映成趣的劇作風格。無論是「公交車上抓小偷」、「解決婚姻矛盾」、「圓癌症患者一個夢」還是「體驗貧困地區生活」等等,無處不體現影片的紀實性,但又不缺乏影片喜劇性色彩。整部影片也很感人,通過實現不同階層的不同夢想,總結出一道道人生感悟和哲理,教育了身邊的每一個人,世界充滿愛,世界真奇妙,這也是此部影片的一大風格。影片的另一風格在於反映的是第三產業,但又不隨波逐流,屬於第三行業中的典型。3、環境選擇。本部影片可謂戲中有戲,由許多的片段結合而成,所以環境也不固定。本部影片的環境特點就是環境跟隨情節走,換句話說,如果影片把所有不同的情景都集中到一個規定情境當中,比如「好夢一日游」招待所,那麼很難體現影片的內涵。環境選擇廣泛,意味接觸不同層次的人多,接觸的人復雜了,則更能體現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從而突出了「甲方乙方」的深刻含義。 4、主題內涵。 從表層上看,影片就是在描述「拿錢給人幹事」這樣一些場面,體現了「消費者」與「營業者」之間的關系。而影片真正表達的是人與人接觸時產生的情感色彩,「消費者」與「營業者」也不例外,同樣存在著感情,比如,影片中姚遠和周北雁為了幫助一個危在旦夕的癌症患者,實現最後的夢想,倆人寧願將剛買的新房無條件的借給對方住;最後錢康決定將以營業為目的的「好夢一日游」改為慈善機構,無償的為顧客實現夢想,表現出當今這樣一個人與人的情感愈加冷淡,以金錢為目的的社會,還有這樣一批善良的青年,從而教育和感悟了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才是影片的主題內涵。 5、性格塑造。 影片中的人物性格既相同又不同。不同在於各自都有突出的一面,無論是姚遠的聰明、周北雁的感性、還是錢康的正直、深子的豪爽,但他們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善良和熱情。影片以四種不同的屏幕人物形象為基礎,描述了他們在實現人生夢想的同時,不忘助人為樂。四個性格迥異的人,帶著共同的夢想奮斗著,這是此片人物性格塑造的一大亮點。 6、語言特點。影片的對話特點在於處處不失幽默,處處不失哲理。在每個場景片斷的結尾,都附有人物頗具哲理性的對話。例如,深明大義,只愛真理,不愛錢,其實這些都反映了影片的深刻含義。正是這一次次的幽默,一條條的哲理,使影片中塑造的屏幕人物形象愈加鮮明。 7、結構手法。整部影片的敘事是比較流暢的,盡管突出了細節的作用卻沒有鬆散的感覺。結構統一而完整。影片以「好夢一日游」為線索和總體綱領,分別設置和展開了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時代的一些情景,也在每一個情景之中,闡述了一些人生哲理。影片開門見山,以自述的表現手法引出片子主題。影片中多處暗藏著對比,戲劇中姚遠被顧客的花瓶砸了,顧客都於心不忍再演下去,演員卻堅決要把這場戲演完,通過姚遠和顧客對突發事件,態度上的鮮明對比,表現了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影片的真實性。就像影片中所說的:一句話,一切都按真的來。影片中另一大對比是幫助顧客解決婚姻問題。片中姚遠和周北雁飾演一對封建時期的富家夫婦,假戲真做,當周北雁用力扎顧客一針時,角色的轉換和反差很大,從而形成一個戲內與戲外的對比。 8、細節運用。影片在中間部分,運用了套播的敘述手法,即兩個不同的情景同時出現,兩個情景一起出現,一方面使影片不顯枯燥,增加觀眾興趣。另一方面,這兩個情景具有一定聯系。湯麗君影星想擺脫名人的壓力,做一名普通人,之後才知道做普通人比做名人更難。游老闆極力要求體驗山區中窮人的生活,最後卻把整個村的雞吃光了,才知道生活在貧困地區的艱辛。這倆方面都反映了社會的兩大極端,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深深的打動了觀眾朋友。最後,影片闡明了甲方即「夢游」的工作人員,乙方即「夢游」的顧客朋友。顯然,這部影片依然犯有國產電影的通病:生怕觀眾不能理解自己設定的主題所述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過人物的嘴將主題思想直白地說給觀眾聽,令人覺得頗有點作者跳出來說教的味道。總之,整部影片是場喜劇,但快結束部分是一個感人的略帶悲劇色彩的場景,影片最後又以此場景作為鋪墊,將影片最終從劇中又轉換為美滿的結局。
Ⅶ 求《甲方乙方》觀後感
我找暸很多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