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裡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裡?
2004-11-26 17:51:28 市場報 韓雄亮 郭彥龍 張弓長
--------------------------------------------------------------------------------
南方網訊 蒙古帝國的創始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生拉弓拔箭、戎馬風雲,不僅創建了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中華版圖,也給後世留下無數的猜想與謎團。尤其是成吉思汗之墓,更是霧中之謎,幾百年來,後人到處探究至今一無所獲。最近,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在國內媒體出現:日本和蒙古聯合考古隊宣布在蒙古首都烏蘭巴託附近發現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一出,學者大驚,可靠嗎?許多懷疑的目光集中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的」迷團中。
四個版本演義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公元1162年出生於蒙古部乞顏孛兒只斤氏的一個貴族家庭。經過多年征戰,鐵木真統一了漠北草原各部。公元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蒙語意為「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討西夏時死於軍中,時年66歲。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稱其為「全人類的帝王」。
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歷來說法很多,主要有四個版本。據《蒙古秘史》記載,在出征西夏前1年,成吉思汗的身體狀況已經出現問題。一次打獵時,從馬背上摔下受傷,並發起高燒。當時進攻西夏的計劃已定,因成吉思汗身體不適,考慮退兵。但在使臣交涉過程中,西夏將領出言不遜,致使成吉思汗大怒傷身而一病不起,他抱病出征。最終雖然滅亡了西夏,成吉思汗也死在軍營里。
此外,曾經於13世紀40年代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普蘭諾·加賓尼,在其傳世的著作中說成吉思汗是被雷電擊中身亡。而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留下的記載中稱,成吉思汗是在攻城時中箭而死。最離奇的一個說法見於清朝成書的《蒙古源流》,該書中又說成吉思汗俘虜了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這位王妃在侍寢時刺傷成吉思汗,然後投黃河自盡,成吉思汗也因傷重不治而亡。目前,史學界和考古界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大多傾向於《蒙古秘史》上的記載。
四種說法盛傳陵墓位置
對於成吉思汗墓地的具體位置,多年來大致有四種說法:一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三是位於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於寧夏境內的六盤山。700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實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點不立標志、不公布、不記錄在案。
在蒙古國肯特山的依據是,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經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後忽然起立,對手下隨從說:「我死後就葬在這里。」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西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里。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棺材。獨木棺下葬後,墓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的依據將在後文中詳細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清和縣三道海附近的依據是有考古專家在該地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著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
在寧夏六盤山的依據則是,有記載說,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時,攻打西夏時死於六盤山附近。有考古專家據此認為,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人去世3天內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屍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後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美國富翁考古隊敗走麥城
一位蒙古學專家預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裡面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觀。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他東征西討,從20多個王國得來的無價珍寶,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來前赴後繼、苦苦尋覓的原因。
據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2000年8月,美國的探險家、億萬富翁穆里·克拉維茲率領他的由科學家、考古教授和翻譯組成的考古探險特別小組,信心十足地來到烏蘭巴托尋找成吉思汗陵墓。克拉維茲的計劃起先遇到蒙古政府的抵制,後來他幾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在蒙古生活了6年,才說服了蒙古政府並吸引了兩位著名的當地歷史學教授加入探險。
2001年8月16日,克拉維茲的考古隊在烏蘭巴托東北300多公里處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麵包括幾十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探險隊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後來被證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這個考古隊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東北322公里處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鎮(音譯)發現了一個由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面至少包括30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這個古墓被稱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個月後,考古隊突然放棄挖掘行動並撤出蒙古。有傳言說,在考察過程中,美國考古隊的一些工作人員被陵墓牆壁中忽然湧出的許多毒蛇咬傷,並且他們停放在山邊的車輛也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所以考古隊決定放棄挖掘。
因此有傳言說是成吉思汗顯靈了。不過,真實情況據說是考古隊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間的阻止。因為按照蒙古的傳統觀念,挖掘土地會帶來壞運氣,而觸動祖先的墳墓會毀滅他的靈魂。所以,當蒙古國民眾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強烈反對挖掘,蒙古國政府也勒令考古隊停止挖掘並撤出那個地區。因此,主要投資者克拉維茲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動。
蒙古貴族死後密葬的傳統
傳說,成吉思汗下葬時,為保密起見,曾經以上萬匹戰馬在下葬處踏實土地,並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為了便於日後能夠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處,當著一峰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一峰小駱駝,將鮮血撒於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綠草發芽後,墓地已經與其它地方無任何異樣。在這種情況下,後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時,便牽著那峰母駱駝前往。母駱駝來到墓地後便會因想起被殺的小駱駝而哀鳴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駱駝哀鳴處進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駱駝死後,就再也沒人能夠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由此可見,這種傳說顯然不是空穴來風。
潘照東指出,從六盤山到日蒙聯合考古隊發現墓地的這個地點,路程相當遙遠,盛夏季節,幾千里路,要保證遺體不腐爛,同時過山涉水,還要穿過沙漠,這些問題3天之內很難解決。
潘照東說,按照記載,成吉思汗去世時,拿白色公駝的頂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氣了,說明靈魂已經附著在這片白色駝毛上,這時遺體就可以處理掉,而把這團駝毛保存在衣冠冢里。據潘照東介紹,上世紀50年代成陵落成時,曾經打開過銀棺,發現了這團駝毛。
朱耀廷說,按照蒙古族的傳統,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讓後人發現,對於後人來講,應該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孫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發掘。
潘照東更是語出驚人,「我們以後也很可能找不到確鑿的埋葬地點,也許成吉思汗什麼都沒有留下。我們的思路一直是錯誤的。」當時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銀棺靈樞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時的靈魂吸附物———白公駝頂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遺骸。
「也許我們後來者一直思路有問題,總是希望挖掘出什麼東西,而實際上根本沒有。」潘照東不贊成大規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傳統,打攪死者靈魂,是對死者的不敬,遺體沒有保存價值,關鍵是靈魂不滅。大規模的考古,已經違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對,實際證明,一直也沒有弄出什麼來。
前不久,蒙古國總統巴嘎班迪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采訪時說:「根據成吉思汗傳承下來的一個遺囑,也就是他去世時所說的一段話,他說,讓他的陵墓永遠不讓世人知道。因此,我們遵循成吉思汗的這一遺囑。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處在那個方向、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這一問題,應該就像你問的那樣,使它永遠成為一個謎底似的問題,使那些願意猜謎底的人繼續猜這個謎底吧。」(編輯:姜志)
參考資料: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gc/200411260647.htm
B. 電影里說成吉思汗墓陵有怪物的是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農歷四月十六)—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
C. 成吉思汗的墳墓之謎即將掀開,可現實真的是如此嗎
成吉思汗葬在何處,似乎是個亘古之謎?
最近,一支分別來自日本和蒙古的聯合考古隊宣布:他們找到了可能打開成吉思汗陵墓之謎的「鑰匙」———成吉思汗的「靈廟」,如果「靈廟」身份得到確證,那麼將會在靈廟方圓12公里范圍內鎖定成吉思汗的陵墓。這可能是21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起源:成吉思汗陵墓被發現?日蒙聯合考古隊語出驚人>>
他們真的能找到成吉思汗陵墓么?
傳說中的「密葬」讓陵墓無影無蹤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曾統一蒙古各部。1226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成吉思汗亦病死於靈州(今寧夏靈武縣)軍中,終年65歲。
據說,成吉思汗最忠心耿耿的將領遵循「密不發喪」的遺詔,把遺體運回故鄉,下葬到趕造好的陵墓中。葬後,又出動上萬馬匹來回奔跑,將墓地踏平,然後植木為林,並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隨後,為首的將領命令800名士兵將造墓的1000多名工匠全部殺死,而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滅口,這一「天」字型大小機密最終被帶進了墳墓。
為便於日後成吉思汗的親人能找到墓地,負責埋葬的將領在墳上殺死了一隻駝羔,將血撒在其上,並派騎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長出以後,墓地與其他地方無異時,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祭拜成吉思汗,就讓當時被殺駝羔的母駝作向導,駱駝有辨識自己血親的天性,其駐足悲鳴的地方就是大汗墓地。
傳言陵墓中存在寶藏
一位蒙古專家預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裡面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觀。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他從20多個王國搜刮而來的無價珍寶,這些都是吸引私人考古隊前赴後繼的原因。
「事實上,文獻上沒有陵墓中藏有寶藏的記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接受采訪時說,「有這樣的傳言是緣於兩件事情。」
秦教授說,一是有個波斯人寫了一本叫做《世界征服者史》的書,他在上面提到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即位,他的第一道令便是按習俗為成吉思汗的英靈散發食物三天,並從氏族和家族中挑選四十名美女,她們穿著用黃金和寶石裝飾起來的貴重衣服,與一些駿馬一齊作為祭品。另外一個就是西方的一個人看到忽必烈的弟弟死的時候,陪葬了大量珠寶、黃金等。由此人們推測,成吉思汗的陵墓一定存在鮮為人知的寶藏。
陵墓究竟藏在何處
「目前,各國考古專家對成吉思汗墓地的圈定位置,比較認同四個地點:一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於蒙古國的杭愛山;三是位於中國寧夏的六盤山;四是位於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境內的千里山。前兩者的可能性較大。」秦教授說。
「我國考古學家曾經在內蒙古的千里山發現過成吉思汗的家族圖,上面畫著成吉思汗的三個妻子,四個兒子的頭像,成吉思汗的陵墓埋在這里也是有可能的。」秦教授說,「在我國境內還發現了『成陵』,但這不是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僅僅是一種祭祀的場所。」
「到目前為止,關於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地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雖然中、俄、蒙等國探險家或考古家都提出各種各樣的觀點,但在學術上至今未有定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白翠琴研究員說。<<中國專家表示:成吉思汗陵已被日蒙鎖定?中國史學家稱為時尚早>>
美國億萬富翁曾自費探險
2000年7月23日,一架波音747客機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徐徐降落,從飛機里走出一哨人馬,他們是來自美國的探險家穆里·克拉維茲和他率領的由科學家、考古教授和翻譯組成的考古探險特別小組,他們此行任務就是尋找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神秘陵墓。
68歲的克拉維茲介紹,蒙古人對成吉思汗非常尊重,所以當他首次把探險計劃向蒙古提出來時,蒙古給他澆了一盆冷水。但他並不死心,決定親自到蒙古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蒙古人的好感。於是他幾乎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在蒙古生活了六年,想盡一切辦法取悅蒙古人。
是毒蛇讓他們放棄探險么
2002年4月,這個考古隊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東北322公里處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鎮發現了一個由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面至少包括30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這個古墓被稱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個月後,考古隊突然放棄挖掘行動並撤出蒙古。有傳言說,在考察過程中,美國考古隊的一些工作人員被陵墓牆壁中忽然湧出的許多毒蛇咬傷,並且他們停放在山邊的車輛也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所以考古隊決定放棄挖掘。不過,真實情況據說是考古隊受到了蒙古和民間的阻止。<<考古不斷:探成吉思汗王宮 尋一代天驕墓地>>
發現靈廟遺址
今年10月6日,日本、蒙古聯合考古隊在位於距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約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達爾根哈安村附近,發現一座建在四角形基座上的13到15世紀的靈廟遺址。
在靈廟的下方是一座幾乎已成廢墟的石頭,在石頭的下方藏有許多坑洞,裡面埋葬著許多戰馬的骨灰和遺骨。從戰馬遺骸的數目來看,這座陵墓的主人地位非同尋常。
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個石頭應該就是陵墓的原始地基。在靈廟內,還發現從上面看為「凸」形的、高約40厘米的石壁,上面有燒火的痕跡,基壇的周圍發現了埋灰用的坑。另外,在靈廟的南側,出土了刻有作為象徵的龍形花紋的香爐,這與14世紀波斯歷史書的記載相一致。
考古發掘隊的負責人之一、日本新瀉大學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紹稱,距這個陵墓7英里之內密布著各個時代的蒙古首領陵墓。種種跡象表明,這里應當便是傳說已久的成吉思汗陵墓。
真的找到了成吉思汗陵墓么
「靈廟從宋元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宋代的每個墓區都會建立一個靈廟,用於後人祭祀。」秦教授說,「發現靈廟有可能找到陵墓,但這次是不是真的發現靈廟,還很難說。」
日前,中國蒙元史研究的權威人士、71歲的南京大學教授陳得芝先生指出,單憑這些遺存,是不能認定成吉思汗陵的位置的。不僅僅是成吉思汗陵墓,元代的14位陵墓至今都未曾被發現,這是元代皇家秘葬制度造成的。
成吉思汗陵墓難道真的是一個永遠無法揭開的秘密?
當年蒙古國總統巴嘎班迪訪華時,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在采訪中曾特地向他提起陵墓這個問題。巴嘎班迪的回答很巧妙:「成吉思汗在他的遺囑里說道,讓他的陵墓永遠不讓世人知道。我們遵循成吉思汗的這一遺囑。我認為,成吉思汗陵墓在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這並不重要……讓它永遠成為一個謎底似的問題,使那些願意猜謎底的人繼續猜這個謎底吧。」
■原始新聞
據新華社十月八日報道,由蒙古和日本考古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古工作組日前在蒙古肯特省德勒格爾汗縣的阿布拉格宮殿遺址上發現一個古代建築物地基,考古學家認為這里可能曾是用來祭祀成吉思汗的祭殿。
日蒙聯合考古隊對成吉思汗陵墓的考察從二○○一年開始,預計二○○七年結束考古發掘。發掘隊負責人之一、日本新瀉大學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紹稱,距這個陵墓七英里之內密布著各個時代的蒙古首領陵墓。
D. 成吉思汗葬身於何處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裡?
蒙古帝國的創始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生拉弓拔箭、戎馬風雲,不僅創建了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中華版圖,也給後世留下無數的猜想與謎團。尤其是成吉思汗之墓,更是霧中之謎,幾百年來,後人到處探究至今一無所獲。最近,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在國內媒體出現:日本和蒙古聯合考古隊宣布在蒙古首都烏蘭巴託附近發現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一出,學者大驚,可靠嗎?許多懷疑的目光集中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的」迷團中。
四個版本演義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公元1162年出生於蒙古部乞顏孛兒只斤氏的一個貴族家庭。經過多年征戰,鐵木真統一了漠北草原各部。公元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蒙語意為「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討西夏時死於軍中,時年66歲。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稱其為「全人類的帝王」。
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歷來說法很多,主要有四個版本。據《蒙古秘史》記載,在出征西夏前1年,成吉思汗的身體狀況已經出現問題。一次打獵時,從馬背上摔下受傷,並發起高燒。當時進攻西夏的計劃已定,因成吉思汗身體不適,考慮退兵。但在使臣交涉過程中,西夏將領出言不遜,致使成吉思汗大怒傷身而一病不起,他抱病出征。最終雖然滅亡了西夏,成吉思汗也死在軍營里。
此外,曾經於13世紀40年代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普蘭諾·加賓尼,在其傳世的著作中說成吉思汗是被雷電擊中身亡。而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留下的記載中稱,成吉思汗是在攻城時中箭而死。最離奇的一個說法見於清朝成書的《蒙古源流》,該書中又說成吉思汗俘虜了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這位王妃在侍寢時刺傷成吉思汗,然後投黃河自盡,成吉思汗也因傷重不治而亡。目前,史學界和考古界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大多傾向於《蒙古秘史》上的記載。
四種說法盛傳陵墓位置
對於成吉思汗墓地的具體位置,多年來大致有四種說法:一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三是位於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於寧夏境內的六盤山。700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實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點不立標志、不公布、不記錄在案。
在蒙古國肯特山的依據是,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經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後忽然起立,對手下隨從說:「我死後就葬在這里。」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西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里。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棺材。獨木棺下葬後,墓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的依據將在後文中詳細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清和縣三道海附近的依據是有考古專家在該地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著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
在寧夏六盤山的依據則是,有記載說,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時,攻打西夏時死於六盤山附近。有考古專家據此認為,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人去世3天內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屍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後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美國富翁考古隊敗走麥城
一位蒙古學專家預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裡面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觀。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他東征西討,從20多個王國得來的無價珍寶,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來前赴後繼、苦苦尋覓的原因。
據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2000年8月,美國的探險家、億萬富翁穆里·克拉維茲率領他的由科學家、考古教授和翻譯組成的考古探險特別小組,信心十足地來到烏蘭巴托尋找成吉思汗陵墓。克拉維茲的計劃起先遇到蒙古政府的抵制,後來他幾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在蒙古生活了6年,才說服了蒙古政府並吸引了兩位著名的當地歷史學教授加入探險。
2001年8月16日,克拉維茲的考古隊在烏蘭巴托東北300多公里處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麵包括幾十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探險隊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後來被證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這個考古隊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東北322公里處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鎮(音譯)發現了一個由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面至少包括30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這個古墓被稱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個月後,考古隊突然放棄挖掘行動並撤出蒙古。有傳言說,在考察過程中,美國考古隊的一些工作人員被陵墓牆壁中忽然湧出的許多毒蛇咬傷,並且他們停放在山邊的車輛也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所以考古隊決定放棄挖掘。
因此有傳言說是成吉思汗顯靈了。不過,真實情況據說是考古隊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間的阻止。因為按照蒙古的傳統觀念,挖掘土地會帶來壞運氣,而觸動祖先的墳墓會毀滅他的靈魂。所以,當蒙古國民眾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強烈反對挖掘,蒙古國政府也勒令考古隊停止挖掘並撤出那個地區。因此,主要投資者克拉維茲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動。
蒙古貴族死後密葬的傳統
傳說,成吉思汗下葬時,為保密起見,曾經以上萬匹戰馬在下葬處踏實土地,並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為了便於日後能夠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處,當著一峰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一峰小駱駝,將鮮血撒於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綠草發芽後,墓地已經與其它地方無任何異樣。在這種情況下,後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時,便牽著那峰母駱駝前往。母駱駝來到墓地後便會因想起被殺的小駱駝而哀鳴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駱駝哀鳴處進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駱駝死後,就再也沒人能夠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由此可見,這種傳說顯然不是空穴來風。
潘照東指出,從六盤山到日蒙聯合考古隊發現墓地的這個地點,路程相當遙遠,盛夏季節,幾千里路,要保證遺體不腐爛,同時過山涉水,還要穿過沙漠,這些問題3天之內很難解決。
潘照東說,按照記載,成吉思汗去世時,拿白色公駝的頂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氣了,說明靈魂已經附著在這片白色駝毛上,這時遺體就可以處理掉,而把這團駝毛保存在衣冠冢里。據潘照東介紹,上世紀50年代成陵落成時,曾經打開過銀棺,發現了這團駝毛。
朱耀廷說,按照蒙古族的傳統,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讓後人發現,對於後人來講,應該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孫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發掘。
潘照東更是語出驚人,「我們以後也很可能找不到確鑿的埋葬地點,也許成吉思汗什麼都沒有留下。我們的思路一直是錯誤的。」當時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銀棺靈樞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時的靈魂吸附物———白公駝頂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遺骸。
「也許我們後來者一直思路有問題,總是希望挖掘出什麼東西,而實際上根本沒有。」潘照東不贊成大規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傳統,打攪死者靈魂,是對死者的不敬,遺體沒有保存價值,關鍵是靈魂不滅。大規模的考古,已經違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對,實際證明,一直也沒有弄出什麼來。
前不久,蒙古國總統巴嘎班迪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采訪時說:「根據成吉思汗傳承下來的一個遺囑,也就是他去世時所說的一段話,他說,讓他的陵墓永遠不讓世人知道。因此,我們遵循成吉思汗的這一遺囑。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處在那個方向、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這一問題,應該就像你問的那樣,使它永遠成為一個謎底似的問題,使那些願意猜謎底的人繼續猜這個謎底吧
E. 盜成吉思汗墓在天空叫什麼名字
是2021年
這個網路電影
由鍾未溪、羊帥執導 ,劉林城 、張冬 、王抒丹 、昆侖、張春仲主演。
F.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裡
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石窟,右下部刻鑿石壕為成吉思汗坐在崖邊射箭時放腿處。
阿爾寨石窟內壁畫———成吉思汗安葬圖。
2002年7月初,內蒙古社科院著名研究員潘照東向記者展示了一系列圖片及文獻「證據」,認為在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發現的重大遺跡,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遺跡離鄂爾多斯市境內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
阿爾寨石窟解謎
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凸地兀起一座數十米高的紅色砂石平頂山,山上洞窟鱗次,這就是阿爾寨石窟。
據《蒙古秘史》記載,1226年秋,64歲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從行。」秋冬之際,成吉思汗率大軍南下渡過黃河,在鄂托克旗與西夏軍隊隔河對峙。成吉思汗率部下在阿爾巴斯山圍獵野馬,坐騎受驚,成吉思汗不慎墜馬受傷,在阿爾寨石窟養傷。《蒙古秘史》中說,「冬,間於阿爾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汗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於搠斡爾合惕地面下營。」據專家考證,「阿爾不合」,就是現在的阿爾巴斯;「搠斡爾合惕」,蒙語意為「多窟匯聚之處」,而蒙古高原石窟甚少,堪稱「多窟匯聚之處」的,目前發現的僅有阿爾寨石窟。
據鄂托克旗文物管理所所長巴圖吉日嘎拉介紹,阿爾寨石窟東南側的十號石窟為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該石窟的門前,豎有代表成吉思汗戰無不勝的蘇勒德神矛,門旁刻有一座西夏風格的佛塔浮雕,門前的石崖邊上鑿有兩道豎壕,據說是為方便成吉思汗養傷時坐著射箭所鑿。前方一里以外據說豎有成吉思汗的箭靶,至今仍可尋到。
在第二十八號窟中,西面牆上有一幅壁畫,潘照東認為應該是「成吉思汗安葬圖」。整個壁畫為梯型結構,最上面兩層繪有山川、河流、原野,並在突出位置繪有兩軍對壘、激烈作戰的場景,可以還原為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戰的場面。
第三層左側繪有若干匹白馬,一匹褐紅色馬及若干峰駱駝,應是表現成吉思汗在阿爾巴斯獵野馬時,所乘「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右側繪有兩座白色蒙古包,尖頂高聳,其左側有一間寺廟,一間宮殿,宮中繪一婦人,似在垂首痛哭,應是表現成吉思汗逝世,隨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阿爾寨石窟山頂平台之上,原有宮殿、寺廟,皆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役,現仍存有遺址地基。其五號遺址的地基為圓形,是一較大型蒙古包的基礎。六號遺址與五號相連,是一方形地基,較一號、二號遺址面積小得多。一號、二號遺址原為宮殿、寺廟,且位置居中,五號、六號遺址既然相連,又有區別,其功能應是相關且又有區別的。潘照東推斷圓形蒙古包為主人(當為成吉思汗)居住之所,方形幕帳為議事之所。
壁畫中部,繪有三人立於一棺木之後,左側男子著盛裝束袖袍服,頭戴盔形圓帽,在其右側站立的似為二位僧人,應為隨同成吉思汗征西夏的托雷王子及為成吉思汗祈禱的僧人。木棺頭寬尾窄,由一根圓木中間剖開而成,棺木年輪較清晰,木棺中間有三道箍。三人身後,繪有方形墓壙,其中伏著一具屍體,有四隻白鶴用嘴將屍體銜起。墓壙右側有一位僧人跪著,為逝者念經超度。剖木為棺,是當時蒙古人的安葬之禮。
在第三十一號窟內西側壁上,亦有一幅場面宏大的壁畫,人物繁多,極其耐人尋味。此畫上部,約占整個畫面五分之三的部分,繪有一尊藏傳佛教的密宗法王。畫的下半部,繪有一百餘各色人物,分為四組。
第一組共八人,為一地位尊貴、接受眾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其中心人物為一位身材魁梧、頭戴四方瓦楞帽,身穿盛裝蒙古禮服的男子。他盤腿而坐,右手舉在胸前,左手置於腿上。其左側為一位貴婦人,著蒙古禮服,戴固姑冠,坐姿與男人相同,頭也側向男主人。侍坐於男人右側的為二位貴婦人,均著蒙古禮服,頭戴固姑冠,但坐姿不同,均只盤右腿,左腿收回半立,雙手合十於胸前。男主人左側,另有四位蒙古男子,年少無冠,著禮服,均只盤右腿,收左腿,雙手合十。這八人毫無疑問為蒙古族的顯貴之人,據巴圖吉日嘎拉分析,魁梧男子當為成吉思汗,左側貴婦人為正夫人孛兒帖兀真皇後,其左側的四位年輕男子為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托雷,皆為孛兒帖夫人所生;成吉思汗右側的二位貴婦人,為也速干皇後、忽蘭皇後,因為是側夫人,所以坐姿與正夫人孛兒帖皇後不同。這八個人並排坐於白色的高台之上,接受人們的禮拜。
壁畫中以大部分篇幅繪制密宗法王,潘照東認為,可能是寓意成吉思汗為密宗法王下凡,這與古代石刻記載相符。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壁畫中部,成吉思汗家族與密宗法王之間,藍黑色背景之上,繪有一座赭紅色平頂山,頗似阿爾寨石窟山。
成吉思汗與百眼井
阿爾寨石窟往東約二十里,有一處古井群遺址,名曰「百眼井」。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竟分布著八十餘口深井,旁有飲馬石槽,當地牧民稱百眼井為「敖楞腦海音其日嘎」,意思為「眾狗之井」。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八十多眼井星羅棋布,深者幾十米,淺者十餘米,井壁光滑,並無斧砍刀劈的痕跡,也無下井的蹬階。為防止泥沙淤積,井口處多以石塊壘起高約一米左右的圓形護牆。在人煙稀少的草原上,誰有如此神力?
在百眼井周圍地區,古代為水草豐美之地,有數條河流潺緩蜿轉流入黃河。如為放牧所需,絕無必要在狹小范圍內開鑿如此眾多深井的必要。答案只能從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在鄂爾多斯地區的活動中去找。據當地牧民介紹,這里原來有108眼深井,隨著風吹沙卷,有些井毀棄了,目前仍剩下80多眼。由於生態惡化,水位下降,多數已無水可取。傳說,當年成吉思汗南征時,在這一地區駐屯大軍,一日,成吉思汗帶著108隻獵狗,在草原上圍獵黃羊、狍子、狐狸。正值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人困馬乏,獵狗焦渴難耐,成吉思汗心急如焚。急命兵器巨匠堯勒達日瑪,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鑽出108眼井,解了燃眉之急。從此,百眼井得名「敖楞腦海音其日嘎」。
這只是一種神奇的傳說。據考證,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數十萬大軍在此屯集約一年之久,為保證兵馬飲水需要,遂開鑿了眾多水井。這一地區,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史籍中,均有記載。《史集》中有兩處提到「翁渾———答蘭———忽都黑」一地,漢譯為「翁渾的七十眼水井」,當為百眼井地區。
起輦谷在哪裡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時逝於軍中。《元史》記載,「太祖22年圍西夏,閏五避暑於六盤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於薩里川哈剌圖行宮,葬於起輦谷。」那麼「起輦谷」在哪裡?
數百年來,幾代學者都在試圖解開這個千古之謎。美國大富翁、獨立探險家克拉維茲,去年特意從國內運來了能看到地下10米深處的先進儀器,發誓非要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不可。2001年7月17日至21日,聯合考古隊在賓得爾山北面的烏格利格其賀里木發現了距地面11米處的一個龐大的陵墓群。據《蒙古秘史》記載,賓得爾山曾經是成吉思汗祭祀、朝拜的地方,山上除了有蒙古400多個氏族的牌位外,還有用各種文字寫成的碑文。據說,成吉思汗父親的遺體就安葬在這里,因此,考古隊認為,該墓穴群極有可能是一直沒有找到的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
據悉,聯合考古隊在墓穴附近發現了一位76歲的老人。據老人講,他們家很早就守衛在這個地方。蒙古科學院地理學研究所巴扎爾古勒博士認為,在烏格利格其賀里木發現的陵墓群應是匈奴大汗的,因為匈奴人有將大汗遺骨安葬在10米深的地下的傳統。原蘇聯專家弗拉基米爾佐夫則認為,成吉思汗陵墓在一個極隱秘的地方,可能是在湖底。
據鄂托克旗史辦主任、《鄂托克旗志》主編仁欽先生和巴圖吉日嘎先生多年的考證,鄂托克旗阿爾巴斯地區的地名,頗多與歷史記載相吻合———
「千里山」、「千里溝」與「起輦谷」。鄂托克旗西北部靠近黃河有一座山即千里山,山間有溝名千里溝。其名的蒙古語為「其額勒」,與「起輦」諧音,漢意為人跡罕至的高山深峽,即龍潭虎穴。「起輦」、「千里」均從「其額勒」轉譯而來,史稱起輦谷即今千里溝。
起輦谷據說還有另一種解釋:古代帝王所乘之車曰「輦」,皇帝所乘之車曰「龍輦」,皇後所乘之車曰「鳳輦」。傳說成吉思汗靈車行到此地,深陷泥中,五部人馬拉之不動。眾將跪拜,向聖祖承諾:日後必於此處擇地建白屋祭奠。隨後大呼「起輦」,靈車果然啟動。此後即將此谷名為「起輦谷」。潘照東曾數次穿越此山、此溝,「包特高西力」———「駝羔梁」。在千里溝(起輦谷)西北數公里有一處谷地,依山傍水,是個風水寶地,名為包特高西力,漢意為「駝羔梁」、「有駝羔的草場」,相傳是安葬成吉思汗後殺駝羔處。
「寶拉陶勒亥」———成吉思汗墜馬鞭之處。包特高西力東北約十公里有「寶拉陶勒亥」,漢意為「小山丘」。相傳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先攻佔了控制黃河的戰略要地阿爾巴斯山———阿爾布坦山。當成吉思汗率大軍行至寶拉陶勒亥時,駐馬高坡,縱情四顧,山青水秀,風光秀麗,陶醉之際手中的鏤金銀馬鞭不覺墜地。侍從欲去撿起,成吉思汗揮手制止,沉思良久,說「梅花幼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孵化之鄉,衰亡之朝復興之地,白發吾翁安息之邦。我看這個地方很美,死後就埋葬在這里吧。」
「霍洛圖山」———長陵。寶拉陶勒亥東側有霍洛圖山,即環行山,碗狀山,相傳即為《蒙古源流》中所說的祭祀成吉思汗的「長陵」所在。
在《史集》、《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重要的史籍中,都記載了成吉思汗在「翁渾———答蘭———忽都黑」(翁渾的七十眼井)地方做了噩夢,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那麼成吉思汗完全可能逝於鄂托克,為保證戰爭勝利,秘不發喪,而停靈於阿爾寨山頂之陰涼的石窟中,在滅西夏之後才「造長陵共仰庇護」。
按照傳說,2500名工匠為成吉思汗打造了陵墓,為了讓陵墓的具體位置成為千古之謎,工匠被400名士兵全部殺死,這些士兵在返回都城後也被集體處死。他們的耳朵被割了下來,以證明他們全被殺死。因此,知道成吉思汗陵墓具體位置的人少之又少。
成吉思汗的第三十四代孫、草原上的最後一位王爺(伊金霍洛旗札薩克郡王)、原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年已75歲的歷史學家忠義老先生認為,蒙古人作為草原民族,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人去世了,實行土葬、水葬、天葬。在成吉思汗陵中不可能保存他的遺體。
《蒙古源流》說,成吉思汗逝世後,「於彼處建白屋八間,在阿拉坦山陰哈岱山陽之大鄂特克地方」。這八座白色的蒙古包,稱為「鄂爾多斯」,供奉成吉思汗的英靈和遺物。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鄂爾多斯輾轉遷徙,行遍萬里草原,供人們瞻仰。清朝初年,鄂爾多斯遷到伊克昭盟郡王旗。八白室所在地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意為「聖主之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