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菲尼克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他在《小丑》里的表現有多亮眼
當漫畫《蝙蝠俠》面世的時候,小醜人物一出現,便贏得了大家的注意,小丑這個人物彷彿天生就自帶有熱度,無論是漫畫電影還是動漫,人們對於他的關注度從不減少,作為一個反派,他既可惡又可悲,既搞笑又讓人覺得恐怖,就是這樣復雜的人設才更加吸引人。
所以說這一次電影《小丑》是菲尼克斯和小丑這個角色互相成就的結果,導演也表示在當初試角的時候,菲尼克斯展現的狀態就是小丑的精神氣質,是獨特的表達更是引起共鳴的演技。
《海底總動員》-內容
小丑魚 父親馬林和兒子尼莫一直在澳洲外海大堡礁中過著安定而幸福的生活。魚爸爸馬林一直謹小慎微,行事縮手縮腳,小心翼翼,因此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膽小鬼。也正因為這一點,兒子尼莫甚至有那麼一點瞧不起自己的父親。直到有一天,一直嚮往到海洋中冒險的尼莫,游出了他們所居住的珊瑚礁。一艘漁船將尼莫捕走,並將它輾轉賣到澳洲悉尼灣。聽到兒子被抓的消息,對於魚爸爸來說無異是晴天霹靂。盡管自己膽小怕事,但為了救回唯一心愛的兒子,它決心跟著澳洲洋流,踏上尋找自己兒子的漫漫征程。
雖說是已是下定決心,但這並不意味著馬林可以在一夜之間拋棄自己怯懦的性格。途中與大白鯊的幾次驚險追逐,很快便令它萌生退意,險些使父子重聚的希望化為泡影。但幸運的是,馬林遇到了來自撒馬力亞的藍唐王魚-多莉。多莉是一隻熱心助人、胸懷寬廣的魚。雖然它天生患有嚴重的健忘症。
就這樣,兩只魚踏上了尋找尼莫的旅途。他們在太平洋上的冒險中交到了形形色色的朋友,也遭遇了各式各樣的危機。而魚爸爸馬林也克服萬難與兒子團聚,並安全地回到了家鄉。過去那個讓自己兒子都瞧不起的膽小鬼馬林,經過這次的考驗後成為兒子眼中真正的英雄!
最後可以從保護動物和父子情誼方面來談一談
❸ 「小丑」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網友對這部電影評價如何
網友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非常好,尤其是小丑的演員,把小丑這個角色演繹的非常的深入人心。
❹ 《小丑》的評分為什麼那麼高
《小丑》這部劇的評分高,其實最有魅力的便是他給予我們全新的力量去判斷別人惡意。《小丑》這部電影我認為其實是對人們的一種批判。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丑為了生計,維持著一份微薄薪水的工作。
又因為一次意外工作的時候因為別人搶奪自己的工作牌,最終丟掉工作的事情。其實這部電影中,小丑的老闆不分青紅皂白就開除小丑,表現出人們的自私和無視。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事情一直都存在。
在2015年至2016年的大事件《達克賽德戰爭》的結局中,坐在莫比烏斯之椅上的蝙蝠俠被告知一共存在3個小丑。而這一事件將在《末日鍾聲》中繼續被提及。
(4)電影小丑簡單觀後感擴展閱讀:
角色評價
在Wizard雜志中小丑被作為最具代表性和最流行的媒體公認的惡棍之一,100位中名列第一。而在IGN的100名漫畫惡棍中他也被列為第一名。帝國雜志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漫畫人物中小醜名列第八。小丑在Wizard雜志的200最偉大的漫畫人物最次被列在第五順位。
同樣也是排名最高的反面角色。在Fandomania.com的名單上的100個最偉大的虛構人物,他位列三十。而電視指南的塞薩爾·羅梅羅認定他是2013年六十位最討厭的反派之一。一個典型的反社會瘋子總是魅力滿滿。
❺ 《小丑》影評是怎樣的
《小丑》不愧是表演教科書,傑昆的表演功夫可謂是整部劇的靈魂、最大看點,拿100個影帝也不過分。從人物表情這個點來看,西方人比中國人的表達更為直接。
一切唯心造,小丑如果深入佛學里講的「放下」,從苦難的現實境遇中跳脫,選擇這世界中的另一種修行或說看待問題的方式,再不會有黑化的小丑。
小丑持槍犯罪,在西方文化中不可避免。傑昆塑造的孤獨的精神病患亞瑟,平凡而偉大。這樣的人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為數不少,他們善良、真摯、努力地掙扎,活著……
《小丑》顯示了階層矛盾激化的過程,大多數國家都會有此問題。正如他所說:根本沒人有禮貌,根本沒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❻ 小丑屠格涅夫讀後感
《小丑》篇幅短小,但寓意深遠。
屠格涅夫在文中展現的是一幅「眾生相」。文中的小丑及膽小鬼(眾人)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屠格涅夫塑造了一位受流言所累,卻又以編造流言,利用眾人虛榮而膽小的人性缺點,裝腔作勢哄騙眾人,無所顧忌地橫行於世的跳樑小丑的形象。而眾人則是一群盲從、人雲亦雲的膽小鬼。這些人共同構成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社會。
小丑
[俄羅斯]屠格涅夫
世間曾有一個小丑。
他長時間都過著很快樂的生活 ;但漸漸地有些流言傳到他的耳里,說他到處被公認是個極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傢伙。
小丑窘住了,開始憂郁地想:怎樣才能制止那些討厭的流言呢?
一個突然的想法,終於使他愚蠢的腦袋瓜開了竅……於是,他一點也不拖延,把他的想法付諸實行。
他在街上碰見一個熟人——接著,那熟人誇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畫家……
「得了吧!」小丑提高聲音說道。「這位色彩畫家早已經不行了——您還不知道這個嗎?我真沒想到您會這樣……您是個落後的人啦。」
熟人感到吃驚,並立即同意了小丑的說法。
「今天我讀完了一本多麼好的書啊!」另一個熟人告訴他說。
「得了吧!」小丑提高聲音說道:「你怎麼不害羞?這本書一點意思也沒有;大家早已不看這本書了。您還不知道這個?您是個落後的人啦。」
於是,這個熟人也感到吃驚——也同意了小丑的說法。
「我的朋友某君真是非常好的人啊!」第三個熟人告訴小丑說。「他真正是個高尚的人!」
「得了吧!」小丑提高聲音說道:「某君明明是個下流東西!他搶過所有親戚的東西。誰還不知道這個人呢?您是個落後的人啦!」
第三個熟人同樣感到吃驚,也同意了小丑的說法,並且不再同那個朋友來往。總之,人們在小丑面前無論贊揚誰和贊揚什麼,他都一個勁兒地駁斥。
只是有時候,他還以責備的口氣補充說道:
「你至今還相信權威嗎?」
「一個壞透頂的人,一個好毒辣的傢伙!」他的熟人們開始談起小丑了。「不過,他的腦袋瓜多麼不簡單!」
「他的舌頭也不簡單!」另一些人又補充道。「哦,他簡直是個天才!」
末了,一家報紙的出版人,請小丑到他那兒去主持一個評論專欄。
於是,小丑開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點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手法和自己的趾高氣揚的神態。
現在,他——一個曾經大喊大叫反對權威的人——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權威了,而年輕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他們,可憐的年輕人,該怎麼辦呢?雖然一般地說,不應該崇拜……可是,在這兒,你試試不再崇拜吧——你就將是個落後的人啦!
在膽小的人們中間,小丑們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❼ 小丑奪威尼斯最佳影片,這部影片展示了哪些人性情感的閃光之處
小丑是反派,他本身不會展現出人性的閃光,他是在用他的行為,藝術般地拷問人性,拷問正義,警醒著人們內心的善與惡,這或許是影片的閃光之處。
可是,如若蝙蝠俠殺死了小丑,那麼也就代表了蝙蝠俠的墮落,成為了和他一樣的人,成功讓蝙蝠俠背負黑暗,失去了自身行為的合法性。這就是我們說的墮落。蝙蝠俠恪守了自己的信條,他很久以前就戰勝了內心的恐懼和陰暗面,只是小丑像是一面鏡子,無時不刻地提醒著老爺,那個黑暗的種子從來沒有死去,只是沒有發芽罷了。
❽ 《小丑》這部電影為什麼評分那麼高
我覺得《小丑》這部電影評分高莫過於這部電影好看白。
《小丑》這部電影我認為其實是對人們的一種批判。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丑,為了生計,維持著一份微薄薪水的工作,又因為一次意外,工作的時候因為別人搶奪自己的工作牌,最終丟掉工作的事情。
有句話說「聽歌的時候會流淚」但是你越聽會越喜歡,其實沒有說什麼真正的喜歡,只不過是聽這首歌讓你感同身受;電影也是一樣,看過那麼多的電影,不管是喜劇或者悲劇,有時候並沒有什麼感覺,而讓你有感覺,無非就是這部電影符合了你的心境。
❾ 《小丑》上映一周年,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什麼
《小丑》上映一周年,記得當時關於這部影片分化兩級的評論可謂嗨翻了天,一年多的時間過去,這部電影的很多內容依然值得人們反復回味與討論。
由於哲學家齊澤克形容《小丑》講述的是「對 社會 政治秩序與虛無主義僵局的絕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認為這部電影歸根結底,就是一篇反 社會 無政府主義的戰斗檄文。
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說事,稱其為 社會 暴亂的根源和圖騰,從而變成了一場「狂歡」。
另外一種爭議是在影迷中進行的,覺得「小丑」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著「混亂無序的邪惡」這一象徵意義,而去尋根究底「小丑何其成為小丑的?」
很多影迷認為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暗示關鍵點在於小丑的血緣來歷和伴隨之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從而將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剝奪干凈,這是對原著的一種無知褻瀆。
這些說法都有其合理之處,但關鍵有一點,「符號」和「站隊」並不是本片創作團隊立足的本意,他們其實最想刻畫的是向一切說NO的個人存在主義危機。
也就是說,在往其貼標簽之前,他們最想說的是其實是個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狀態,然後才是時代變革帶給個人的的沖擊和再塑。
如果本末倒置了這一點,那麼這片就會粗暴地貼上「空洞無力」和各色各抒己見的政治標簽。
在《小丑》開場的戲中,華金·菲利克斯飾演的小丑只是個無足輕重的「無名之輩」,他甚至有名有姓——亞瑟·弗萊克。
他和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相依為命,冷眼旁觀著哥譚市的 社會 運動暗流涌動,在這一刻時,他既沒有想到將來會是這場運動的助燃劑和圖騰,也沒有喪失一個普通人的理想與追求。
在這個時刻,雖然他窮困潦倒,而且需要心理醫生輔導,排遣自己內心的絕望與孤獨,但總體來說,他並不是日後的「小丑」,他只是一個可憐的中年人。
轉折點在於地鐵站上發生的那起槍殺事件,注意這個事件的安排。
在這場戲之後,小丑才會真正關注「自己到底是誰」,「是什麼樣的人」,而在這場槍殺案之前,小丑並沒有關心自己的由來和 社會 屬性。
他只是卑微地想上檔喜劇脫口秀夜間節目,以取悅他人為己任,甚至幻想和漂亮的女鄰居談個戀愛,也就是說對人生還抱有期望。
被施暴後的意外反抗,然後槍殺三人讓亞瑟突然間看清楚了自己所處的黑暗深淵。
他是一個無人關懷的人,所寄予的夢想也被其偶像——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莫瑞(羅伯特·德尼羅飾)隨意踐踏,連戀愛都只能在顱中幻想,一切都是假象,但殺戮讓他體會到了另外一種人生,一種可能性。
否定今日的一切,成了小丑頓悟後的人生指南,而「否定」,也變成了本片的關鍵詞。
這是一部為了「否定」而拍的否定電影。
它不僅否定了超英電影的劇作套路和類型屬性,還否定了好萊塢 娛樂 至上的准則,是一部反好萊塢體制的電影。
進而,它還否定了主流 社會 秉持的道德觀和意識形態,它還否定了理解和站隊,否定了夢想與追求,它否定的是一切貼上的 社會 標簽和意義屬性。
它強調的是「否定」,它並不關心人權,自由,民主和其爭鋒相對的所有政治概念和秩序,所以它並不想提出什麼政治綱領,更沒有政治訴求,它連善惡都不想區分(電影中兩次殺人在現實世界都是極端邪惡的。)
甚至連虛無本身也否定,亞瑟的階梯之舞恰恰也是向虛無挑戰,亞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那就是變身成為「小丑」。
《小丑》從頭到尾圍繞的是一個人的精神苦難和存在主義的難題。
恰好在於,它在DC和華納能夠提供資源的框架之內,把DC宇宙漫改電影的概念抽離,它依然成立,這就是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聰明之處,用「小丑」這一身份洞悉了庸碌大眾面對世事變遷和自身困境之內心的疑惑。
這一漂亮招數,它跳過了福柯的「文明與瘋癲」的二元指代,又直面了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和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
所以,把它視為無政府主義或者單純的暴力運動的宣言,未免太過簡單。
這也是它區別《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地方。
它剝離了馬丁·西科塞斯強行塞加其上的 社會 屬性,它更接近保羅·施拉德(《計程車司機》編劇)想要闡述的「存在主義式的孤獨和人生困境」,所以說,與其說它是在致敬《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不如說它更抽離在 社會 運動和 歷史 變遷之外。
所以它必須存在和依附在一個抽象的世界裡,沒有比哥譚市這一場合更合適了——從抽象出發,它抽象討論了人的後現代主義困境。
另一個劇情關鍵點「與蝙蝠俠的血緣關系」,解讀豐富的人總視為《黑暗騎士》一個硬幣兩面的寓意,從而為光明和黑暗的斗爭鋪下墊腳,但個人並不同意這種淺顯的解讀。
托馬斯·韋恩是否是亞瑟之父為何要模糊處理,我覺得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真實用意恰恰是摒棄蝙蝠俠和小丑在血緣上的聯想,但又能讓漫畫原著粉絲有找到彩蛋的樂趣。
其實《小丑》里更強調的是斬斷 社會 屬性的紐帶,因為人類 社會 里最強的紐帶恰恰是血緣,從血緣上否定父母,乃至殺害「父母」(間接殺害托馬斯·韋恩),否定血緣帶來的羈絆就是亞瑟轉變成「小丑」的終極象徵。
所以,所有持有派系斗爭觀念,為之辯護或者反對的人都可休矣。《小丑》這部電影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質疑和反抗性,從而各色派系都能找到與之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它不僅對弗朗西斯·福山所稱的「民主的終結」發出質疑,也對宗教信仰和媒體及資本的操縱提出了質疑。
你既可以在其中找到極端原教旨主義崛起的原因,也能找到唱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聲音。
你既能找到巴格達迪能成為ISIS的頭目的原因,也能找到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的深層動因。
它就像一枚照妖鏡,高明折射了現實中 社會 普遍性的各種痼疾,但它並不打算揭示 社會 動盪成因,也不提供 社會 困境的解決方法。
因為所有的主義,無非是人的選擇,是人選擇了主義和道路,而不是主義和道路選擇了人,最終的落腳處還是在於個人的憤怒和懷疑。
這在《小丑》的結尾就可以發現,小丑並不在乎街頭暴動和遊行示威,他完成了自己的訴求,擯棄了自己的一切,從血緣、親情和愛情,乃至理想,他獨自一人躺在街頭的熊熊大火之中。
哪怕其他的人視他為挑戰秩序的英雄,但他的孤獨還是無從排遣,他也不在乎,從嘴角牽動的是一抹標志性的小丑的微笑。
「我笑是因為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我只是無名之輩。」在亞瑟摒棄了其 社會 屬性時,他反倒成了富有象徵意義的圖騰,僅僅代表著反抗和混亂之神。
小丑的笑是《黑暗騎士》里邪惡與恐懼的化身,但《小丑》的笑其實是一種對自身乃至對 社會 對客體徹底的否定,從討他人歡喜的「笑」轉變成「我笑故我在」。
如果僅論其內涵,《小丑》的「笑」無疑比《黑暗騎士》豐富得多。
而「笑」也是小丑和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共同的武器,屎屁尿喜劇起家的托德·菲利普斯,曾用層出不窮的笑料讓自己變成了R級喜劇之王,但他這次的華麗轉身,讓「笑」附加了層悲愴的深意,讓人深深體會到小丑語錄中那句——
「我曾以為我的生活是一出悲劇,但我現在意識到,它是一出喜劇」的反意同樣成立,最偉大的喜劇都是笑中帶淚的。
華金·菲利克斯的表演深得上世紀七十年代那些最偉大演員的精髓,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達斯汀·霍夫曼,他無疑從這些電影里得到了很多表演的靈感——《教父》、《沖突》、《熱天午後》、《列尼傳》、《喜劇之王》、《計程車司機》。
但讓他區別於那些方法派演員唯一一點就是,對「笑」的闡釋。
從最開始的略帶哭腔的笑聲到歇斯底里的笑,再到無不嘲諷意味的笑,最終歸結到嘴角牽起的恐怖的笑,因為具有豐富層次的笑的表演,從而使得華金·菲利克斯同樣和方法派拉開了距離,就像本片和 社會 寫實派拉開了距離。
因為「笑」,使其表演附加了一層抽象的味道,從而讓本片真正成為了「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的自畫像,等待世界新一輪變革的到來。
也因為這層表演上的新意,奧斯卡影帝,實至名歸。
❿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小丑,是最成功的反派,你是如何看待這個角色的
不得不說希斯·萊傑塑造的小丑形象絕對是一個極為經典的形象,很多人都覺得小丑是一個瘋子,他所做的一切一點都不為自己,他不在乎金錢,就想讓世人覺得是英雄的蝙蝠俠也會殺人!或者說就是想讓蝙蝠俠的英雄形象在世人面前毀去!(看過電影的都知道蝙蝠俠說過自己永遠不會殺人,而小丑一直認為蝙蝠俠是在以惡懲惡!)
都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希斯萊傑在拍攝《黑暗騎士》前自己進入精神病醫院,來感悟那種真正的瘋狂的人的心理,還有各種行為!單說這種敬業程度,現在的影星有幾個人可以做到!不得不說說希斯萊傑拍攝的小丑形象,完全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個境界!他不會讓人猜到下一步他會做什麼,整個一個瘋言瘋語的「神經病」。也正是這種表演,真正的讓希斯萊傑成為「小丑」的代名詞!
最後希望在天堂的「小丑」可以無憂無慮,希望天堂沒有憂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