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年級作文《湘江1934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確立中心,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早就聽說過前輩們說這句話了,這句話一直流傳在桂北,而背後的故事則來自86年前在這發生的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戰役。
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故事一開頭就提到一位叫黃玉長生的小紅軍,他年紀雖小,卻很勇敢,他徒步奔向炮火連天的戰場,與18團取得聯系,可當時的場面慘不忍睹。
戰場上屍橫遍野,18團沒剩下幾個人在戰鬥了。這時,黃玉長生也已負傷,但還是堅決與18團的戰士們一起奮戰,可團長不同意,並委託他將團旗交給首長。
由於黃玉長生的肩部負傷,無法完成任務,與他同齡的孩子韋二牛幫助他,為他包紮傷口。隨後,韋二牛為黃玉長生帶路,一起尋找紅軍大部隊。在途中,他們遇到了紅軍隊伍,又並肩作戰。
但不幸的是,後來這支隊伍寡不敵眾不幸被俘,敵人想把他們扔進井裡。此時,黃玉長生挺身而出,與敵人抗爭犧牲了,最後只剩下韋二牛一人。
故事的結尾,韋二牛終於將團旗交到了首長手裡,並堅持要求加入共產黨,為失去的親人、紅軍戰士們報仇。韋二牛與紅軍戰士們經過浴血奮戰,共渡湘江,脫離了險境。
當我看到小紅軍黃玉長生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時候,眼眶裡滿是淚水,因為黃玉長生小小年紀為革命做出了犧牲,令我很敬佩。但當我看到紅軍戰士們戰勝敵人的圍困堵擊殺出一條血路後,我在心裡不禁歡呼起來,這不僅僅是的我的歡呼,也是戰士們的歡呼。
在現實中,我們也要向紅軍、革命戰士們學習,學習他們那種不怕苦、不怕犧牲的精神。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們出去遊玩,在過一處小水窪的時候,我不慎摔了進去,衣服和手又臟又濕,當時又處於冬天,身上的水令我冷及了;
同學們又都在前面,我被落在最後面。就在我最無奈、無助、傷心的時候,我突然想起老師說的要學習紅軍堅強、勇敢、克服困難的精神,我立馬拍拍身上的水,大步向前走去,追上了走在前面的老師和同學們。
這個故事,讓我深有體會: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革命戰士們為了解放全中國,不怕流血,不怕犧牲,才換來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② 我要一篇戰爭電影觀後感的作文
我看過很多影視片,但給我留下最深刻的要算《狼牙山五壯士》。這部影視片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和胡福才,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後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影視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五位壯士攀登上了狼牙山頂峰,他們搬起許多大石頭放在一起。向上爬的敵人快走近了,馬寶玉才下命令狠狠地砸。馬寶玉舉起一塊磨盤的石頭,用盡全身力氣砸向敵人。壯士們個個力大無窮,也向敵人砸去。山坡上傳來一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山谷。看到這里,我有許多觸動。五壯士有著不畏犧牲的精神和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他們是愛人民,狠敵人,為人民為祖國勇於犧牲,壓倒一切的敵人。最精彩的是:五位壯士把敵人殲滅後,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馬寶玉把那支從敵人手裡奪過的手槍砸碎了,向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這是,我的鼻子酸酸的。這是多麼偉大的壯舉啊!喊出了億萬中國人的肺腑之聲。為了人民,為了祖國,五位壯士毫不猶豫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毫不畏懼、不怕犧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記得給分哦————
③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100字3篇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二.《地道戰》全片的劇情是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日本鬼子從炮樓出來不斷襲擊鄰村老百姓,進村後,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們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敵人的炮樓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隊長率日軍在天黑之際偷襲高家莊,這事被老鍾叔發現了,高老鍾意識到鬼子進村將是老百姓的一場災難。面對凶惡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鍾,就在鍾聲回盪在高家莊的上空時,山田的槍聲也響了,這位忠誠的老鍾叔倒在了山田的槍口下……高家莊人民被激怒了,他們望著老鍾叔的遺體,立下了錚錚誓言,他們要為老鍾叔報仇!
鬼子一出炮樓就會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發現,他們連忙告訴村裡的老百姓,趕快下地道,敵人進村後,什麼也發現不了,可是,民兵連長高傳寶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戰斗准備,一聲令下,四面開火,敵明我暗,戰術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亂竄亂跳。敵人在逃往炮樓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從地下向神兵一樣殺出,打得鬼子潰不成軍。最後,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隊長。高傳寶揪著小鬼子的衣領說:「你抬起頭來看一看,這是什麼?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六十幾年後的今天,回望六十幾年前的崢嶸歲月里,高家莊的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而我說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們才是奇跡!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的困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他們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④ 江城讀後感
《江城》讀後感
今年三月末,我從一本雜志上了解到了這本書,一個星期後,它通過便捷的網購終於出現在了我的書桌上。
看了前十頁,我就確定我的讀後感要換一本書寫。雖然沒能按照老師之前的要求寫傳記的讀後感,而且臨時更換了所寫的書籍,但是我還是想要寫寫自己看這本書時的一些感想。即使不能寫得全面深刻,但是如果能夠起到向老師介紹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的作用,我也感到非常滿足了。畢竟發現一本好書時的喜悅以及在閱讀時自己心中的各種細微的感想很難在閱讀後通過文字具體而微地一一恢復和表達。完整閱讀過後留下的感覺往往是宏觀和抽象的,但是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更願意提取書中一些小片段,談談我的感想。
《江城》一書的作者名叫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他成長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1996年的夏季,他與自己的同伴從重慶出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開始他為期兩年的在涪陵師專的教學生活。這,就是他寫《江城》一書的背景。
《江城》的寫作焦點,就是海斯勒工作與生活的城市——涪陵。而圍繞著涪陵這個焦點展開的,就是海斯勒在此生活與工作的內容與進程。從陌生到逐步熟悉,從疑惑到逐步了解,從別扭到逐步適應……海斯勒和他的同伴亞當在涪陵度過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兩年歲月,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無比的豐富且亟待表達與交流,《江城》大概就是這樣誕生的。
初到涪陵,對海勒斯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甚至因為面臨的改變太多太快而使他產生了一種隱隱的害怕。涪陵歷來是四川省的貧困縣,在這個甚至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的地方,在這個即使是從事大學教師職業多年的老師都沒有可觀的待遇和生活條件的地方,海勒斯和他的同伴初來乍到便住進了學校最高級的公寓樓房,並且迅速配備了當時當地還相當精貴的電話、電視,學校甚至提出要為他倆修一個網球場……無疑,海勒斯和亞當受到的待遇是十分特殊而優越的,這在一開始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讓他們心裡發慌。起初的「擔驚受怕」的生活在他們堅決拒絕學校修建網球場之後開始漸漸趨於平靜,作者開始真正去適應和感受涪陵,以及他在涪陵的工作和生活。
在真正閱讀《江城》這本書之前,我就從雜志上了解到了一些關於此書的評價。讀者們在通過作者的敘述了解他的生活以外,認識到,作者盡管身在涪陵,描寫得全是自己在涪陵的見聞感想,但是這實際是當時中國的一個縮影。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涪陵雖然落後貧窮,但是也面臨著極大的變化和發展,這樣快速而深刻的變化其實發生在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而涪陵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一個典型,一個恰好被作者接觸和認識並發生感想的地方。許多人從這本書里讀出了見微知著的味道,所以才會有人說:「如果你只讀一本關於中國的書,那就是這本了。」
《江城》的創作背景和作者創作初衷決定了這本書不會是一部純粹屬於生活記敘的作品,當它還在作者腦海里的時候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探索深度和思考深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以至於我也常常讀著讀著不自知露出笑容——甚至在某些作者表達自己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困擾時。我想,或許許多人在閱讀這本書時都會露出微笑,與讀者本身對作品內涵的把握無關,而是一種純粹的因為某事而發出的善意而會心的笑意。
例如,海勒斯在寫到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時,談到了對學校牆壁上大字的認識:一開始是:「建設精神cultu,更新生育觀念。控制people mouth增長,促進社會進步。教育is立country基礎。」幾乎完全讀不懂這些中文的內容。後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牆上的字在海勒斯看來變成了:「build 精神culture,new give birth觀念。Population increase,促進society進步。Ecation is a powerful country』s 基礎。」知道最後,海勒斯終於能用中文的思維看懂牆上的字,原來是:「建設精神文明,更新生育觀念。控制人口增長,促進社會進步。教育是強國之本。」當讀者讀到此時,終於跟海勒斯一起明白了這樣幾個在中國相當常見易懂的中文標語時,自己也會忍不住舒了一口氣:原來是這樣,然後還露出舒心的笑容。
作者本身的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賦予了這部作品很強的故事性和可讀性。又不同於單純的記敘手法,我認為作者的語言更近似於一種夾敘夾議的表達。這使得文章內容引人入勝,常常讓人一讀近百頁不感枯燥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海勒斯曾說:「在這里,我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合的觀察構成了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讀畢此書,再看作者創作的視覺和思想歷程,真真覺得這是一本有血有肉的書,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甚至帶些矛盾的角度,使得作者對涪陵對中國產生了這樣一種情感,並引發了思考與創作的念頭。正如有讀者的評論所說:「它研究的是中國的核心課題,但它不是通過解讀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來展現中國變化的實質。」
但即使人們給予這部作品如此高度的評價,但海勒斯卻顯得十分謙虛與謹慎,他說:「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歷史上看,涪陵都位於江河中游,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了熱愛涪陵。能再次回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只存於我的記憶之中。」作為讀者,即使你讀完了作品,讀過了評論,甚至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與精神,得到了許多新的認識與啟示,但是如今看到作者的這段話,你還是會被感動——如果沒有對中國這片土地融入深刻的感情與尊重,大概也是寫不出這樣出色的作品的吧。
讀完本書,你會發現作者對於中國那種深藏在文章意義之下的返璞歸真的熱愛,讓你也被帶動著更深一步進一步地貼近這篇自己生長的土地,感覺她也越發可愛起來。這或許才是這部作品最引人深思、令人感動的元素。
⑤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部的電影觀後感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觀後感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他辛勞為人民……」這首膾炙人口的紅色歌曲是如何誕生,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幾天前,影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該影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1943年,日軍占據了我大半江山,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此時,國民黨政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但在宣傳上卻一再誤導民眾。蔣介石寫了一本叫《中國之命運》的書,其宣傳機器同時發表了白皮書,聲稱抗戰的主力軍是國民黨,「若沒有國民黨,中國早就滅亡了」,等等。對此,黨中央和毛主席針鋒相對地提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並在《解放日報》及時發表社論 ,宣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道理。同時中央指示要將這一革命真理在解放區和抗日根據地積極宣傳,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當時,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群眾劇社年僅19歲的宣傳幹事曹火星,率領三人宣傳小分隊深入邊區的霞雲嶺堂上村,宣傳發動群眾,協助建立基層民主政權。同時採集民間音樂,開展文藝創作。在堂上村的日子裡,曹火星等人會同當地的黨員幹部,克服重重困難,帶領群眾進行了基層政權的民主選舉,通過民主的形式解除了童養媳杏兒的包辦婚姻,並用血的事實對被國民黨蒙蔽了的抗日力量進行耐心開導,使其最終認同了共產黨的主張,並在與日寇的遭遇戰中成了真正的抗日英雄……。隨著故事的推進,曹火星身邊的戰友先後犧牲了,民主選舉產生的共產黨員、村長為了群眾的安全也義無反顧、慷慨赴死。一系列血與火的洗禮,極大地刺激著曹火星,最終,他終於將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個人的音樂才華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不朽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此歌,後來還有一些戲劇性的發展。當年曹火星創作出這一歌曲以後,很快便在各解放區和抗日根據地傳唱開來,並極大地鼓舞了我抗日軍民的戰斗積極性。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最有影響力和鼓動性的革命歌曲之一。1950年,在周恩來總理及民主人士章乃器等人的提議下,毛澤東主席親筆修改了歌名和歌詞——在原歌名的「中國」前加了一個「新」字;將原歌詞「堅持抗戰六年多」改為「八年多」。此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一直傳唱至今,鼓舞、激勵了數代人。
從電影本身而言,這部影片講述的只是一個小故事,但可貴的是它所承載的卻是一個非常宏大的主題。它表現了當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追求民主、嚮往新生活的強烈願望,揭示了只有共產黨才能夠救中國這一深刻道理。它的故事情節雖然沒有恢宏壯觀的場面,也沒有領袖人物的運籌帷幄,但自始至終我黨的主張和追求無處不在。那種彌漫在影片中的濃郁的革命浪漫主義和激情非常具有感染力。特別是影片里表現出來的那種水乳交融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共產黨員心底無私、為了群眾利益毅然慷慨赴死的高尚情懷,對如今我黨提倡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影片中最令我難忘的是曹火星等對魏國民展開的一系列工作,魏國民是一個投報無門、被假相蒙蔽的抗日愛國者,他苦苦尋求抗日救國之路,曾參加過國民黨、土匪,卻到處碰壁,找不到真理、看不到方向。曹火星等不因他過去的經歷而拋棄他,而是對他擺事實、講道理,用自已的言行舉止來說服感化他,使他看到中國共產黨雖然沒有強大的武器裝備,但是卻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願、是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為此不惜獻出自已寶貴的生命,從而點亮了魏國民的希望之火,堅定了人生的道路。由此也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盡管他都還那麼年輕!當硝煙中,在隆隆的炮火中,優美而深情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曲子響起時,我的心也不禁潮濕起來。
這部影片為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
⑥ 關於描述一個革命戰爭電影片以及觀後感的作文
《大決戰——遼沈戰役》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⑦ 有關抗日戰爭的電影的觀後感的作文
《地道戰》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地道戰》。這部電影的劇情是1942年抗日期間,日軍對翼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日軍常常襲擊老百姓,讓老百姓吃了不少苦頭。
高老莊群眾在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指導下,把家家戶戶的地窖連在一起,組成地道,並通到鬼子的炮台下,鬼子一出兵,地下的民兵就會發現,並告訴老百姓下地道,讓鬼子白跑一趟。
有一天,高傳寶接到上級的通知,說有武工隊要來,這話傳到了鬼子的耳朵里,鬼子就讓漢奸打扮成武工隊的樣子,去打聽地道。漢奸到了那,被高傳寶一眼就認了出來,殺死在地道里。
敵人出了炮台,走進村子,沒發現什麼人,但是,高傳寶和他的民兵早已做好了准備,敵明我暗,打了鬼子一個措手不及。最後還活捉了鬼子小隊長。
六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過著八路軍打來的生活,我想起高老莊人民和高傳寶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鬼子。在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⑧ 上映一周內口碑攀升,《江城1943》有什麼魅力
因為他是獻給祖國70華誕的禮物。當然獻禮祖國的電影有很多,同檔期都是優秀的片子,而這部電影能夠在這么多好看的電影之中口碑節節高升,還是與電影本身的質量有關。
這個故事充分的表現了上個世紀那些愛國者奮斗的內容。他們為了祖國,不惜犧牲自己,在最黑暗的時期,堅持抵抗侵略,正是這些人的不屈不撓的抗爭,才使得我們今日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幸福的生活。感謝他們的抗爭,吾輩也要自強。
⑨ 抗戰電影觀後感
這種一般按照這樣一個思路去寫,准得高分:
先描述一下這部電影的代表情節,說一下日軍是如何的殘忍、接著說共軍如何的戰勝日軍,最後總結的寫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生活在這樣和諧的社會里不應該忘記革命前輩,自己要為實現中國夢,像抗日前輩一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