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沙保衛戰薛岳懟白是哪一集
第8集。在國產劇《長沙保衛戰》第8集中,崗村命令第六師團必須攻克日強渡汨羅防線,與上村支隊形成鉗形攻勢,但日軍在國軍的頑強抵抗下無法前進,薛岳與陳誠白發生意見爭執,薛岳懟陳誠白,最後採用了薛岳的意見成功攻克日強渡汨羅防線。
❷ 《長沙保衛戰》薛岳是誰
指揮長沙會戰的抗日將軍——薛岳,又名仰岳,1896年生於廣東省樂昌縣。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擔任孫中山警衛團的營長。後在國民革命軍李濟深第4軍任師長。1935年任貴陽綏靖主任,曾代理黔省主席。抗戰開始後,薛岳主動請纓殺敵,率部參加了「八·一三」上海抗戰。1939年代理第9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指揮兩湖和江西部分地區對日作戰。
為了加強長沙防守和反擊力量,薛岳又調第77師進入長沙預備作戰。與此同時,他部署外圍的中國各軍由遠處向長沙逼近。當日軍看到被中國內外線兵團包圍的危險准備撤退時,薛岳即命令各部隊從不同方向對日軍展開圍追堵截。日軍且戰且退,損失慘重。薛岳指揮中國軍隊利用湘北山丘河流交錯縱橫的復雜地形,繼續以各種方式追擊,使日軍處處挨打。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大捷。整個戰役共殲滅日軍5萬多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抗戰勝利後,薛岳被委任為徐州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同年底任海南島防衛總司令。1950年5月去往台灣。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3歲。
❸ 飾演的薛岳讓人振奮,長沙保衛戰更是經典,你認為張豐毅的演技怎麼樣
對於很多年輕的觀眾來說,提到張豐毅這個名字估計一時還想不起是哪一種臉,但是看到張豐毅的臉卻能夠想到許多他的經典角色。作為一個演員,重要的是留下好的作品、好的角色,而不是想方設法在紅毯上增加曝光度,演員的成功在於讓觀眾記住你演得角色。
張豐毅想通過《一代洪商》告訴觀眾,曾經有這么一個人,有這么一代洪商,有這么一個地方輝煌過;曾經有這樣一批洪油商人是這么做生意的,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國家有難、民族危亡的時候,洪商是如何挺身而出,替國家分憂的。「他們是創造商業輝煌的商人,同時也是心繫天下、具有家國情懷的愛國者。」
張豐毅的演技有目共睹,他用實力征服了觀眾,被稱為老戲骨是當之無愧。也期待張豐毅未來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❹ 長沙保衛戰連續劇的真實歷史
長沙保衛戰實際上是抗日期間四次長沙戰役的統稱。抗日戰爭期間,武漢和廣州早早淪陷,而長沙作為中南部的一個重要城市,就像一科釘子釘在了日軍的前進道路上,扼住了日軍西進進攻當時中國國都重慶的必經之路,日軍之必攻,國軍之必守,雙方在這里展開了血與火的較量,長沙反復易手,讓中國保留了戰爭勝利的希望,也不斷消耗著日軍的資源和有生力量。
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軍於9月17日發起進攻,其部隊從江西省北部向西進攻湖南省,但是日軍的進攻由於向西過度延伸及國民革命軍從南北兩面反擊,因而被迫向東撤退。
9月19日,日軍沿新牆河對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到9月23日日軍將國軍逐出新牆河地區,其第6師團及第13師團在炮火支援下渡河及沿汨羅江向南推進。
激烈的戰斗在23日後仍然持續及中國軍隊向南撤退以吸引日軍,同時其增援部隊到達東西兩翼以實施包圍,9月29日日軍到達長沙外圍,但是他們因補給線被切斷而未能攻佔該城,10月6日,岡村寧次宣稱在達到作戰目的後撤軍。10月8日,雙方恢復原有的態勢。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1月16日,日本陸軍中央部制定了《對華長期作戰計劃》,企圖在年內在不減少現有兵力,對重慶國民政府採取高壓的軍事態勢,利用國際形勢變化盡早解決中國作戰。1941年4月,阿南惟幾制定了長沙作戰計劃,力圖在現有兵力的情況下,最大可能的摧毀重慶政府戰力。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中央部一方面抓緊作對蘇戰爭的准備,駐守在長沙地區的日方華中派遣軍一方面應付可能的北進入侵蘇聯作戰,一方面加強湖南地區的作戰准備。阿南惟幾於九月上旬制定了針對國民政府第九戰區薛岳部的作戰計劃,計劃調集第十一軍下轄的4個師團及一個戰車聯隊共計四十五個步兵大隊、二十六個炮兵大隊約12萬人的軍力進擊第九戰區。 根據日本派遣軍的作戰計劃計劃,阿南惟幾制定了不以「佔領地方」及「奪取物資」目的,而是摧毀第九戰區薛岳部有生力量為目的的作戰計劃。其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縱深梯次配置,以第 3、第 4、第6師團主力及第 18混成旅團等部位於岳陽的桃林、西塘、新開塘地區,為第一梯隊,直取長沙;第40師團和第33師團的兩個聯隊位於臨湘地區,為第二梯隊,沿粵漢鐵路兩側及長(沙)岳(陽)古道正面進攻長沙。 另外以第6師團的兩個聯隊由忠防、西塘分兩路向大雲山實施包圍,掩護主力部隊集中和展開;以第14獨立混成旅團從岳陽乘軍艦渡洞庭湖向營田以西地區進攻,保障主力攻擊部隊右翼安全。
為確保第九戰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第3、第5、第6戰區對當面日軍發起攻擊,以牽制日軍集中,但是未起到明顯效果。第9戰區除用相當兵力在贛北、鄂南、湘北襲擾日軍後方外,由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集中12個軍33個師,一部在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布防,一部在株洲地區機動, 採取逐次抗擊日軍進攻;誘日軍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殲滅之。
9月7日,日軍第6師團兩個聯隊分別由忠防、西塘地區出發,在飛機配合下從東、西、北三面掃盪大雲山。中國軍隊第4、第58軍的四個師進行英勇抗擊。8日,日軍佔領大雲山,9日中國軍隊反擊,日軍不支退後,16日,日軍反擊,重新佔領大雲山。18日拂曉,在楊林以西20千米的狹窄地帶,日軍主力強渡新牆河,遭中國第4、第58、第20軍共六個師的阻擊,但日軍迅速擊潰國軍。19日,日軍抵汨羅江北岸,隨即分路強渡汨羅江,突破中國軍隊防線,中國守軍全線潰退,至21日,日軍全部渡過汨羅江,全速前進。此時瀏陽、株洲地區第9戰區軍隊依計劃逐次加入戰斗。第26、第72、第74軍自瀏陽方向側擊日軍;第10、第37、第79軍、暫編第2軍從長沙以東正面迎擊日軍;第4、第20、第58軍向日軍後方攻擊。
具體作戰如下:
20日 日軍破譯第九戰區薛岳電令汨羅江南岸四個師抵禦日軍,主力九個師從東側圍攻日軍的作戰電報。日軍進行反迂迴,妄圖圍殲第九戰區的精銳七十四軍。
21日 第九戰區頑強抵抗於平江、金井一線。
22日 日軍再次破獲第九戰區電報,調整戰術,從左翼山中迅速突破,第九戰區防線崩潰。
23日 第九戰區二十六軍被日軍突圍,在突圍作戰中遭受重大損失,日軍各部向長沙進逼。
24、25日 薛岳下令放棄長沙,由七十四軍逐次抵禦撤退,日軍第六師團向撈刀河谷進軍,企圖圍困七十四軍。
26日 七十四軍與日軍第6師團在撈刀河谷遭遇,雙方爆發激戰。後日軍第3師團加入戰斗,七十四軍不支轉進。
27日 日軍第4師團渡過瀏陽河,沖入長沙西北角,大部突入長沙。
28日 日軍第4師團佔領長沙,第3師團向株洲方面追擊第9戰區潰退部隊。29日 日軍佔領株洲。
10月1日 日軍第11軍認為「作戰已達到目的」,開始逐步退軍。6日 日軍退至新牆河,雙方回復戰前對峙狀態。
第三次長沙會戰
發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的湖南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交戰雙方為中方第九戰區司令薛岳所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部隊共30餘萬人與日方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所統率的日軍第十一軍共約12萬人,此次戰役主要經歷日軍向長沙推進的外圍戰斗、攻守雙方在長沙城的攻防戰斗和日軍撤退時國軍進行的反擊作戰三個階段。在戰役指導上,國軍方面指揮官採用了「天爐戰法」對抗日軍,而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則出現了明顯的判斷失誤,最終導致戰役結果為中方成功防守長沙,日方遭受慘重損失撤退而結束,因此又被中國方面稱為「長沙大捷」。此次戰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盟軍與日軍交戰的首場戰役勝利。
第四次長沙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又名長衡會戰)為抗日戰爭末期的大型戰役之一,是指1944年(民國33年)5月至8月,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長衡會戰中的第一個階段。
學術界將「長衡會戰」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又稱「第四次長沙會戰」,從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雙方以爭奪長沙為目標在湖南北部地區作戰。
第二階段又稱「衡陽保衛戰」,從6月20日到9月初,中日雙方以爭奪衡陽為目標在湖南中東部地區作戰,長衡會戰的結束時間為9月上旬。國內外學術界均以1944年8月8日衡陽淪陷為准。
攻擊的日軍人數約有36萬,守勢的中國國軍約有30萬。6月16日,逼進長沙的日軍開始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9日中國軍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8月8日,日軍佔領衡陽。
❺ 別醜化了行嗎——《正者無敵》中的「小老虎」薛岳
難得最近又看起了國產電視劇,當然首選的是最愛的紅劇,特別是描寫國軍的,國粉就是如此~這部夾雜著不少喜劇元素的《正者無敵》,的確有些與眾不同,描寫的是抗戰時期地方軍閥川軍的抗戰,以有原型人物而衍生出的馮天魁為首,與中央和日軍的對抗。 看到現在,雖然感覺津津有味,但對其醜化中央軍的情節實在不敢恭維。目前出現的級別最高的國民黨蔣介石嫡系部隊中央軍將軍就是薛岳了,而就其出現的幾次,完全可以說是一膽小如鼠、氣量狹小、只知內斗、毫無軍事指揮才能的坑爹將軍。我們看到11集中其追擊紅軍,令馮天魁守糧倉重地,自己在附近安全地帶,卻被馮天魁與紅軍玩了一把,險些成仁。這里的薛岳毫無海納百川的將軍胸懷,只有勾心鬥角之心。26集中與中央軍其他將領一並川軍馮天魁開軍事會議,聽到頭上飛機飛過聲音,跑得比誰都快,活脫脫一臨陣脫逃的典範。這樣的慫貨還能當集團軍司令?剛來此地的馮天魁都能分析出此地不適宜空軍轟炸,這幫中央軍將領們難道分析不出來?即使中央軍再挫,也是所謂的科班出生,這樣的理論知識應該有的吧! 國民黨中央軍的形象,在我們的影視作品中,向來是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勾心鬥角的形象,其能想到互相協助的時刻只有到了「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最後一刻。但是,對於那些抗戰名將們貌似還沒有像本劇那樣醜化過,衛立煌、杜聿明、孫立人等都是中央軍,貌似在影視中的形象都還可以。貌似只有「長沙之虎」薛岳在本劇中被描寫成了豬頭,堪比劉峙!圍剿紅軍,追擊紅軍極度賣力的薛岳,能隨著紅軍路線一路平定地方軍閥,如果是像劇中那樣的蠢貨,那地方軍閥也太挫了! 薛岳,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陸軍一級上將。曾參與圍剿紅軍,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以其著名的天爐戰法,消滅了大量日軍,榮膺美國總統杜魯門所授自由勛章。 網路中的個人評價: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在治理湖南方面也頗有建樹。在第二次長沙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實行安民富民政策,使當地經濟有了較大恢復。並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國民黨將軍中,薛岳素以能戰、苦戰、善戰著稱。抗戰期間,更以四次指揮長沙會戰飲譽中外。葉挺曾盛贊薛岳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台兒庄鼎足三立,盛名當永垂不朽」。張治中則誇他是「百戰將軍」。 他又是一個和共產黨部隊作戰多年的反共將軍。是他,在紅軍長征時,親率國民黨中央軍八個師窮追不舍,給紅軍造成很大威脅,可以說紅軍走了兩萬五千里,他也長追了兩萬里。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有勞伯陵兄遠送」。是他,在解放戰爭時,坐鎮徐州,與陳毅、粟裕部隊鏖戰華東。
❻ 長沙保衛戰薛岳的飾演者
張豐毅,1956年9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1981年,主演電影《駱駝祥子》。2000年,參演郭寶昌執導的電視劇《大宅門》,飾演季宗布。2012年4月,主演電視劇《霧都》。2013年,搭檔馬曉偉、鄭昊主演電視劇《長沙保衛戰》,飾演薛岳。
❼ 電視劇長沙保衛戰薛岳扮演者
電視劇《長沙保衛戰》薛岳扮演者是張豐毅。
1、角色簡介:
薛岳
演員張豐毅
國民黨的高級將領,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長沙會戰的總指揮,是個能戰、苦戰、善戰且充滿傳奇色彩的偉大人物。曾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更自創了「天爐戰法」四次指揮長沙會戰飲譽中外,是個建立無數功勛的鐵血將軍。
2、演員簡介:
張豐毅,1956年9月1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市,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協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協會理事。
1981年,主演電影《駱駝祥子》,1990年,憑借《龍年警官》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表演協會優秀男演員獎。1993年與張國榮、鞏俐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96年憑借《和平年代》奪得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2005年,憑借《歷史的天空》再次奪得第25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2009年,出演吳宇森導演的電影《赤壁》,飾演曹操。
2015年1月19日,加盟2015年央視羊年春晚,搭檔段奕宏、朱亞文演唱歌曲《中華好兒孫》。2015年5月,參加湖南衛視國防教育特別節目《真正男子漢》錄制。
3、電視劇簡介:
《長沙保衛戰》是由湖南和光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浙江美濃影視有限公司投資拍攝戰爭劇,並由董亞春執導,張豐毅、佟瑞欣、鄭昊、戴嬌倩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及其周邊進行的三次大規模攻防戰。
❽ 如何評價《長沙保衛戰》中的人物
《長沙保衛戰》展現了復雜宏大的 歷史 背景和可歌可注的英雄事跡,作為還原這一歷邊事件的戰爭史實正劇,不與趨利瞎說神騙鬼吹的抗戰雷劇為伍,而是以非嚴肅的態度回顧 歷史 ,更展現了長沙軍民共同修築改防的情景。
那我們來講講國民黨四個高級將領。
薛岳,國民黨提三次長沙會戰都會避免談及薛岳,因為這個客家老虎仔跟委員長關系很不好,抗戰結束後,本不想打內戰(生平保家衛國心願已達),老蔣硬要他打先鋒,只好指揮國軍進攻解放區,但在山東萊蕪戰役中損兵折將,1948年被「暴跳如雷」的蔣介石撤職,果粉交口稱贊的虎將,最後連個花瓶都不如。
王陵基,1950年化裝潛逃時在四川江安被逮捕,是級別最高的國軍戰犯之一。
李玉堂,長沙會戰後被共產黨策反,但未能及時接頭,後被台灣當局殺害。一說葉劍英並未能策反李部,李是被冤殺的。
王耀武,濟南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
這些將領在對外作戰中如此英勇,內戰中為何戰敗的戰敗,被俘的被俘,被策反的被策反?四個人,分別是打自己人的,不想打共軍的,打不過的,逃不掉的,從思想到能力基本把國軍的臉丟光了。他們在抗戰中的形象越高大,戰術越高明,作戰越頑強,越說明蔣公在內戰中的失敗。
劇中的李本忠本是一個普通的小警察,後陰差陽錯入伍成為一名抗日戰士。隨著本劇的熱播,李本忠原型也備受大家的關注。他有 歷史 原型嗎?結局又是什麼?接下來跟隨我一起來通過李本忠人物簡介來了解下!
《長沙保衛戰》李本忠扮演者鄭昊劇照
李本忠原型
在電視劇《長沙保衛戰》中的李本忠並沒有 歷史 原型,而是因劇情需要虛構出來的人物。李本忠這個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他身上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有現實的出處,他所擁有的血性和 情感 是萬千戰士都擁有的。
李本忠人物簡介及結局
李本忠本是一個走街串巷,負責自己一塊區域的小警察。可剛剛結婚就陰差陽錯入伍,一天之內便升為營長,迅速成長為團長,他不斷戰勝敵人。面對失去妻子,失去家園,失去戰友,他不斷戰勝自己。錚錚鐵骨,在戰場上流血流汗流淚,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真漢子。如此身份的轉化,也開啟了他不平凡的革命之路。最終在李本忠的帶領下,國軍將士與敵人纏斗,國軍全面反攻,日軍敗退。各路國軍圍追堵截,痛擊日寇。
與如今滿屏的抗日神劇相比,《長沙保衛戰》還算是良心之作,從服裝、槍械、軍事常識到戰爭場面,確實是近年來的佼佼者,盡管略有瑕疵。劇中代表人物應該是第10軍上校團長李本忠、中將軍長李玉堂、第九戰區上將司令長官薛岳,哦對了,還有重量級配角八路軍駐湘通訊處主任彭中華。
當然,這裡面有 歷史 原型的只是薛岳、李玉堂、吳逸志等人,李本忠和彭中華顯然是虛構的了。第九戰區將士們的抗日功績不可抹殺,但總體而言,對薛岳的刻畫有些拔高,對李玉堂的演繹則不太嚴謹,對長沙會戰的反映與戰史有些出入。
第一印象是把這個「老虎仔」的身高相當放大了,粵籍的薛岳根據舊照目測不會超過170公分,而張豐毅就顯得有些人高馬大了。客觀來說,薛岳確實是當時少數敢跟日軍硬剛的將領,作戰主動性和攻擊性較強,所以才能跟鬼子纏斗四年之久,但畢竟中日之間的裝備訓練和兵員素質相差過於懸殊,大兵團作戰遠比電視劇中來的更加艱苦和殘酷。
薛岳一點也不幽默,甚至有些狂傲,跟我黨的關系亦不融洽,「平江慘案」就是在他任內發生的,雖然是川軍的楊森乾的,但薛岳身為戰區「一把手」自然難逃干係。應該這么結論:薛岳抗日立場堅定、作戰意志指揮遠超那些大批患有「恐日症」將領,但形象過於正面,第二次長沙會戰失利責任很大(密碼被破譯只佔部分因素),而被日軍24小時輕取長沙的第四次長沙會戰乾脆沒提。
這是薛岳的保定軍校同窗,關系甚密,武漢會戰期間開始成為薛岳的幕僚長,從第一兵團再到第九戰區如是,溫文儒雅,為人謙和,是個不錯的參謀長。最關鍵的是,由於兩人同學、同鄉和長期同僚的原因,政治立場相同、私人關系互信,所以在關鍵時刻吳逸志能勸得動薛岳,否則老虎仔發作起來,最多顧忌蔣某人或者陳誠三分,其它人等包括連白崇禧都不放在眼裡。
前三次長沙會戰打完後,中日兩軍從1942年初開始長時間對峙,戰線稍穩。吳逸志閑來無事,寫了篇關於中美兩軍聯合實施華東作戰的「論文」,還委託朋友送到美國方面一閱,羅斯福給予了肯定和表揚。結果惹毛了最忌下面人直接跟美方打交道的蔣某人,1944年被撤職查辦,若非薛岳力保幾有牢獄之災。戰區參謀處長趙子立於是升格遞補,可惜薛岳根本不尊重他的意見,為第四次長沙會戰的失敗埋下伏筆。
黃埔一期生,抗日名將,他是從中央軍嫡系第3師師長的位置上漸被重用的,抗戰爆發後因功累升至第8軍中將軍長。後因第10軍作戰不力重組,因此李玉堂改任第10軍軍長。重組時起家部隊第3師亦帶入,但表現似乎不如方先覺的預備第10師(另有第190師),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前,該軍已經榮應「泰山軍」代號,可見戰力不俗。
第10軍和第74軍是第九戰區的兩大精銳,嚴格來說,第74軍並不歸薛岳直接指揮,它屬於軍事委員會直屬「攻擊軍」,投放在湘桂戰場而已。並且第74軍的戰力與戰果都要高於第10軍,但是劇中王耀武顯然淪為打醬油的,歸跟到底,是第74軍缺席了大勝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以及李玉堂後來成為新中國追認的烈士,自然成為主角。
能夠從一名長沙小警察成長為中央軍上校團長,基本就是編劇信馬由韁了,雖然都是拿槍的,軍隊和警察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黃埔四期的胡璉、張靈甫等人剛剛混到師長,沒有任何軍事養成教育的李本忠可以一路擢升團長?開玩笑呢,這簡直是視軍制如兒戲,他可以上戰場、可以代理軍官,就是沒可能真正成為一名正牌子中級軍官,黃埔五期還排著隊呢。
只能說劇情需要一名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至於出身與專業不在考慮范疇之內了。實際上抗日軍隊基層軍官的軍事能力,嚴重吃虧於日軍,李本忠的出現「有效」扭轉了這一現象,神出鬼沒,指揮若定。最離譜的是與彭中華的關系,在那個年代,在沒有國共軍事合作的湖南,如果真有李本忠這號團長,早就被密裁或者活埋了。
嚴重理解,否則我們看不到如此較為優秀的抗日戰爭作品。蔣某人、陳誠、白崇禧、徐永昌、林蔚、羅卓英等人的戲份不少,「軍事委員會四巨頭」中只有何應欽沒有露面,能夠如實反映了重慶方面的指揮體系和作戰序列。
諸如14萬大軍是否可以全殲5萬鬼子的爭論,也基本符合 歷史 事實,因為在抗日神劇里消滅日軍一個師團那都是小意思。缺點在於,馬曉偉的出演實在太正派了,遠沒有表現出蔣某人的陰鷲和不講道理,薛岳還敢摔他的電話?那早就被革職了。
《長沙保衛戰》中的國軍在很多方面其實不太像大家想像中的國軍了,而是更像大家傳統印象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形象,簡言之,就是基本上按照我軍的形象來塑造的國軍將領。不過這也沒什麼吧,這些年的一個趨勢就是八路軍越來越國軍化,大家都不願意高大全,而國軍卻越來越共軍化了,越來越高大全。
比如說裡面的薛岳,雖然薛岳在國軍將領中算是比較出挑的,但是還沒有到這個電視劇中那樣算無遺策,料事如神,對日軍的戰略企圖分析的那樣清清楚楚,而日軍無論是岡村寧次還是阿南惟幾,在裡面都被搞的太弱了,好像很蠢。如果真有那麼蠢,怎麼會始終都是日軍主攻,而國軍都是被動應戰呢?
要知道,四次長沙會戰可都是日軍率先發動的,最後也都是日軍主動撤退的。尤其是前兩次長沙會戰,國軍連日軍的戰略意圖都沒有搞清楚,日軍來了就開始撤退,然後進行側擊,尾擊,等著日軍深入之後再對日軍進行包圍,但從當時的情況來說,日軍並沒有佔領長沙的決心,而是掃盪第九戰區的主力部隊,鞏固其在華中的佔領區。
也因此,在前兩次長沙會戰中,日軍進攻時幾乎都非常順利,第二次甚至是用兩個大隊為骨幹配屬炮兵和騎兵組成的部隊就輕而易舉的突破了國軍在新牆河一線得防禦陣地,第四軍和三十七軍都未能有效阻止日軍的進攻。而當國軍局面嚴重,薛岳已經准備撤退到衡陽的時候,國軍突然開始撤退,國軍又轉入全線反擊和追擊。
還有這個劇中的另一個主角是第十軍軍長李玉堂,而且是從頭到尾都參加了,但實際上第十軍並沒有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會戰之前,第十軍也是作為軍委會的戰略預備隊,原本是開到粵漢線附近,准備乘車去緬甸參戰的,只是在戰局嚴重的情況下,薛岳才緊急請求軍委會將第十軍撥給第九戰區參戰。
但薛岳的指揮也成問題,導致第十軍並未整體參戰,而是不斷以師和團為單位,配屬給已經被日軍擊潰的三十七軍陳沛指揮,結果成了添油戰術,也被日軍分別擊潰。也是因此,戰後薛岳請求軍委會將李玉堂撤職,李玉堂是很不服氣的,到第三次長沙會戰才戴罪立功,堅守長沙,打出了泰山軍的美名。
實際上,第一次長沙會戰真正對戰局形勢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關麟征的十五集團軍,第二次長沙會戰的關鍵是楊森的二十七集團軍,正是因為楊森的二十軍再被日軍擊潰之後轉入山區,日軍大舉深入,這時候楊森又率部破壞日軍補給線,使日軍後續部隊無法繼續增援,最後被迫撤退。在日軍撤退之前,薛岳已經准備放棄長沙了。
剛在上高會戰中打出了名氣的七十四軍,第二次長沙會戰時奉調增援第九戰區,結果也是因為薛岳的指揮不當,沒有讓七十四軍轉攻日軍側背,或者在瀏陽一帶設立陣地,阻擊正准備從右翼迂迴的日軍,反而讓日軍到長沙附近,結果七十四軍以行軍姿態與日軍在春華山,黃花市一帶與日軍遭遇,被日軍從側翼擊破,傷亡慘重,師長廖齡奇戰後被蔣下令槍斃。
此外,還有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劇中的薛岳始終掛著三顆星,是上將軍銜。其實薛岳當時是中將加上將銜,也就是享受上將待遇的中將,如果掛軍銜的話,是應該掛中將的,掛上將不太合適。尤其是和白崇禧、陳誠見面的時候,也掛著三顆星,這就很不合適了。不過總體來說,這個片子的戰爭場面什麼的,都算是不錯的,在這些年的抗戰劇中,已經算是精品佳作了。
整體來說,《長沙保衛戰》還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心之作。
無論是大脈絡的尊重史實,還是小細節的生動還原,以及主要人物的針對性選角等等,都可圈可點,比很多被稱為「抗戰神劇」的恣意放飛有價值、有意義多了。
但是,《長沙保衛戰》畢竟不是紀錄片, 對劇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根據 歷史 原型進行了再創作:其中有些人物被美化了,有些被強化了,還有些則被虛化了。
張豐毅飾演的薛岳
但是,劇中的薛岳運籌帷幄、好謀善斷,幾乎每次都能提前預判三位對手岡村寧次、園部和一郎、阿南惟幾的戰略安排,也就有點誇張了,這會讓人覺得日軍高級將領很蠢,日軍很好打,並不是什麼太好的事情。
事實上,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薛岳非但未能准確判斷阿南惟幾的戰略意圖,反而因為第九戰區的情報系統被日軍掌握,造成了重要的電報命令在日軍面前「裸奔」的被動局面。
甚至第74軍的動向、意圖,也都被日軍監控了。再加上因薛岳本人的過度自信以及固執,他沒採用參謀處處長趙子立關於讓74軍就地構築工事積極防禦的建議,導致運動中的74軍在春華山、黃花鎮遭受日軍精銳的突襲而損失慘重,形成了74軍抗戰戰史上少有的潰敗。
此外,劇中的薛岳被塑造成了一個智慧,果敢、堅強、有孝心(讓兒子代為行孝)、有幽默感甚至還懂得氣象天候(預判有大雨)的完美人物,這就太過了。 歷史 真實中的薛岳自信甚至自負、固執、暴躁,但這都絲毫不影響對他的正面評價,畢竟人無完人。
另一個被美化的人物則是蔣介石。劇中的蔣介石,也被刻畫成了一位既有做事的大局觀又有做人的人情味的最高統帥:他可以不計較薛岳的頂撞甚至摔電話,也可以為薛岳因忙於與日軍大戰而無暇回韶關老家奔父喪而感動的流淚。如此等等,實在也有點過於美化了。
除了主帥薛岳,關麟征也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表現不俗,在新牆河、草鞋嶺拚死御敵的就是他麾下的部隊,而不是劇中所說的李玉堂、方先覺的部隊。
李玉堂與方先覺劇照
李玉堂及方先覺的戲份,在《長沙保衛戰》中還真是不少。
事實上,第一次長沙會戰時,李玉堂還是第八軍軍長,方先覺還只是預10師的副師長,更為關鍵的是,第八軍並沒進入湘北主戰場,而是在贛西北的次戰場抵抗日軍。所以,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的李玉堂、方先覺都被《長沙保衛戰》強化了。
第二次長沙會戰,已從第八軍改編成第十軍的李玉堂部,遭受了重大失敗,搞到蔣介石要嚴厲問責李玉堂,要不是79軍軍長夏楚中部繳獲的日軍地圖上顯示,第十軍正面擺了日軍三個半師團,可能李玉堂就不只是被撤職這么簡單了。
當然,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的李玉堂第十軍,尤其是方先覺預備第十師的確表現的無懈可擊,簡直堪稱完美,他們化作天爐戰法中的「爐底」,確保了長沙城的不失,這才讓日軍在薛岳的准備的「天爐」中被炙烤的死傷慘重。
李本忠劇照
至於劇中虛構出來的、方先覺麾下的營長、團長李本忠,雖然原型可能是葛先才,但也有很多藝術加工的成分。負責長沙治安的警察,接兩個電話就變成了中央軍的連長、營長,這種橋段也真太富有想像力了。
先後率部參加了第一、第二次長沙會戰的王耀武,在劇中幾乎沒什麼台詞,更沒什麼存在感。就連王陵基還有向薛岳索賠煙斗的細節,王耀武則沒有一場獨立的戲份。
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王耀武也不在主戰場湘北,但好歹也在江西三進三出高安城啊。
第二次會戰雖然74軍也慘敗了,但薛岳的責任也著實不小。到第三次長沙會戰,剛從廣西乘火車沿湘桂鐵路到達湖南的74軍,一下車就接到了會戰結束的通知,沒撈上仗打。
王耀武劇照
即便如此,王耀武的戲份還是太少了。作為薛岳的上司、靠山,陳誠在劇中的角色也只是打了個醬油。
與戲份偏少的王耀武、陳誠相比,第15集團軍代總司令並在戰後轉正的關麟征,則直接沒出鏡,這就有點不應該了。
我是@司馬砸光,敬請關注、交流
彭主任第一!其他都不行!
除了加了一個蒼蠅彭 其他都挺好
❾ 薛岳在《長沙保衛戰》中的表現,忠孝節義智勇,不是趕得上岳飛,可稱為民族英雄嗎
按說是可以了。可惜他是KMT的人。所以以前幾乎都不會提到他的。現在這幾年還好點。KMT在正面戰場上的貢獻慢慢的可以唄TG承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