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學馬原老師讓用哲學觀點分析建黨偉業,寫一篇影評.....
基本上可以用上馬哲的所有觀點:
1、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如當時的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
2、規律的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李大釗等同志的努力。
3、認識的發展觀。中共的創建過程
4、真理的客觀性與條件性。同上。
5、聯系的所有觀占。同上
6、發展的所有觀點。同上
7、矛盾的所有觀點。同上。
8、歷史唯物主義的所有觀點。同上。
② 馬原期中作業人物傳記讀後感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許多的感觸或體會,這就要加以挑選。作為初學者,就要挑選自個感觸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剖析疑問的視點,注意聯絡自個的實踐情況,從很多的條理中挑選最恰當的感觸點,作為全文談論的中間。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教師還會需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影片,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相同的,只需在榜首有些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念,打開論說就能夠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要害還要讀透資料,抓准感點。如何讀透資料?通常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捉住人物最傑出的某種質量,最有價值的言語舉動或事情所包括的深化含義;如果是談論文,就要把握中間觀念;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體會其深化的涵義。當然,讀一篇文章,感能夠是多方面的,要在剖析、考慮的根底上,挑選最值得宣布,感觸最深,見地新穎獨特,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觸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包容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捉住一點,不及其餘,並環繞一個感點,聯絡實踐,談深談透。
③ 人民的名義中結合馬原觀後感
人類當然是最大的,與敵人相對、使用的語境不一樣,不然很牽強,不好跟人民進行比較,他們有交叉的地方;群眾,一般跟人民連用。因為它們說的東西;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一般說的是某一個階級;階級我覺得你不能簡單直接地比較這幾個詞的外延
④ 求一篇 有意義的電影觀後感
我重溫了幾部經典的愛國主義電影,感觸頗多。李向陽之所以成為英雄,朴志高之所以成為叛徒,畢玉璽之所以成為貪污犯,有著種種原因。 當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時,是什麼力量決定他們(今後也許就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選擇正路還是邪路,如何堅定地走好正路。是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羅盤,決定人生的方向,決定人生的成敗。如何才能保持信念的正確性呢?我認為加強對先進思想理論的學習,是確保信念正確性的關鍵途徑。 一個理論薄弱的政黨,不可能有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可能擔負起自己的領導職責;同樣一個思想貧乏的人,不可能勝任現代社會的重要工作,不可能充分實現自身價值。加強先進思想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綜合修養,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而在參加工作後更為重要。每個人都是從社會中來的,並且今天還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經常和這個社會中一切不好的東西接觸,他會或多或少地帶有社會上的不良思想意識和習慣。為了保持自身的純潔,提高思想品質和工作能力,每個人都必須從各方面加強先進思想理論的學習,提高自己修養。 那麼先進的思想理論都包括什麼呢?我認為能夠指導人們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積極改造現實,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等的思想理論就是先進的,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思想和理論,如馬列主義、中國傳統思想理論中積極的部分等。 通過什麼途徑可以獲得先進的思想理論資料呢?我認為有以下四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瀏覽互聯網。當今世界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界,互聯網是信息的海洋,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料。絕大部分書刊、資料都有電子稿,可以在互聯網上閱讀。如人民日報電子版不僅有時事,更有主流政治理論。方便、快捷、重要的是便宜,甚至免費。免費的精神食糧棄之不顧,實在是可惜。第二種途徑是閱讀圖書。圖書可以購買,或是借閱。第三種途徑是學校學習。這是傳統主流的,不必多言。第四種途徑是工作生活中的感悟。這一點我也是聽說的,年輕,還沒有太多的認識。 就我個人而言,怎樣做才算加強先進的思想理論學習呢?第一,學習崗位知識技能。第二,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第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外文化的精華,多閱讀史書典籍,如《史記》、《資治通鑒》、《孟子》等。第四,知道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盡量保持與時代同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持之以恆,更要有嚴謹的計劃。同時必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用實踐去發展豐富自身修養。 堅持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的學到些東西呢?思來想去,最後認為還是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中指出的共產黨員的修養方法是切實可行並且是受益終生的。雖然時代不同,但是精神、本質是不變的。對於個人來說,工作就是革命,就要有些革命的精神。下面是原文(用來提醒自己,時刻謹記並實行之): 對於我們最重要的,是無論怎樣都不能脫離當前的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而是必須結合這種斗爭去總結、學習和運用歷史上的革命經驗。這就是說,要在革命的實踐中修養和鍛煉,而這種修養和鍛煉的唯一目的又是為了人民,為了革命的實踐。這就是說,我們要虛心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創始人的高貴的無產階級的品質,並且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運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論、行動和工作中去,不斷地改正、清洗自己思想意識中的一切與此相反的東西,增強自己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意識和品質。這就是說,我們要虛心地傾聽同志們和群眾的意見和批評,仔細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細心地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並且根據這些去檢驗自己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了解是否正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是否正確,去檢查自己的缺點錯誤而加以糾正,去改進自己的工作。同時,我們要根據新的經驗,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有哪些個別結論,在哪些個別方面,需要加以充實、豐富和發展。總之,我們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 當前,我要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學習掌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不僅因為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更重要的是,科學發展觀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新情況,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新要求。科學發展觀可學,可用,更可貴。 通過不斷的學習先進的思想理論,要使自己擁有下面的修養:第一,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修養;第二,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和處理各種問題的修養;第三,堅持團結、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遵守紀律的修養;第四,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的修養;第五,善於聯系群眾的修養。 通過不斷的學習先進的思想理論,自己擁有正確的,適應時代要求的,確保人生不走歪道的強大強大思想武器,指導學習、工作和生活。
⑤ 馬原《岡底斯誘惑》觀後感 急急 急!
馬原擅長採取「元敘事」的手法來創作,所以,初讀他的作品,可能會有點難度,處在雲里霧里。其實仔細閱讀就能發現這個很有意思的作家作品的藝術魅力
《岡底斯的誘惑》講述的是發現在西藏的沒有聯系的三個故事:窮布追蹤熊的故事;
陸高和姚亮觀看天葬的故事、頓珠頓月兄弟倆傳奇般的故事。
1、窮布的故事:窮布是岡底斯山一個不打小動物,只對兇殘猛獸感興趣的獵人。因為牧民的牲畜被襲擊而被請去獵熊。然而在追蹤途中不斷發現牧民所描述的熊的特性與真實的熊的特徵並不相符,在懷疑和探索中,窮布終於發現自己一直所追蹤的熊實際上是只見於珍聞欄的虛幻傳說中的喜馬拉雅山雪人。
2、陸高和姚亮觀看天葬的故事:陸高和姚亮是從內地到西藏去幫助工作的,並認識了一位藏族美麗的姑娘央金。然而央金卻在陸高出差的期間意外出車禍身亡。根據當地習俗,藏族人要為這位姑娘舉行天葬,好奇的陸高和姚亮想要去觀看天葬,卻遭高到天葬師的拒絕。
於是陸姚二人在夜間偷偷前往喪葬地點,被天葬師發現,並且起了沖突。
3、頓珠頓月兄弟倆的故事: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頓月愛上一位美麗的姑娘尼姆,在與姑娘發生關系後為追逐自己的夢想而離開了家鄉。未婚先孕的尼姆受到鄉人的指責,被父親趕出家門。老實木訥的哥哥頓珠一直留在家鄉從事著說唱事業,兢兢業業。而尼姆在久等不到頓月回來、鄉人指責以及獨自撫養孩子的多重壓力下,嫁給了老實的哥哥。
⑥ 馬原《岡底斯誘惑》觀後感 急急 急!
《岡底斯誘惑》的觀後感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馬原第一個把小說的敘事因素置於比情節因素更重要的地位,他廣泛地採用「元敘事」的手法,有意識地追求一種亦真亦幻的敘事效果,形成著名的「馬原的敘事圈套」.事實上,這使他不僅致力於瓦解經典現實主義的「似真幻覺」,更創造了一種對現實的新的理解。
《岡底斯的誘惑》第一個值得重視的特點是「元敘事」手法的運用。在小說的第4節中,第一級的敘事者「我」直接跳出來,向讀者聲明這里的故事不是愛情故事;在第十五節,他又站出來與讀者直接討論小說的「結構」、「線索」與「遺留問題」,如頓月為什麼莫名其妙地斷線,為什麼不給他未婚妻尼姆寫信?這個敘述者以討巧的態度粗暴地告訴讀者,頓月「入伍不久就因公犧牲了」等等。
他顯然不迴避這樣設置結局出於小說技術上的考慮。這種自覺地暴露小說的虛構性的技法當然會產生一種間離效果,明確地告訴讀者,虛構就是虛構,不能把小說當作現實。馬原通過元敘事的手法不但反諷了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情節連貫性以及基於此基礎上整體性與真實性,他還從根本上質疑經驗的整體性、連續性與確實性,正是這一點,才動搖了小說的「似真幻覺」.這在小說的結構上也表現出來。這部小說是幾個故事的拼合與組裝,但與一般的看法不同,馬原似乎並非出於純技術的考慮。在組織、敘述全部故事的第一級敘述者之下,還有幾個「二級敘述者」,一個是老作家,他以第一人稱講述了自己的一次神秘經歷,又以第二人稱「你」講述了獵人窮布打獵時的神秘經驗;另一個是第三人稱敘述者,講述了陸高、姚亮等人去看「天葬」的故事,並轉述了聽來的頓珠、頓月的神秘故事。
這些故事中,都牽涉到未知的神秘因素:在老作家的故事中,他在一次神秘的遠游中看到一個「巨大的羊頭」,這個羊頭是神秘的宗教偶像,還是史前生物的化石,抑或是老作家的妄想症產生的幻覺?在窮布的故事裡,他似乎碰到了「喜馬拉雅山雪人」,但敘述者馬上告訴我們,關於這種雪人的存在並沒有科學的證據,那麼窮布碰到的究竟是什麼?在頓珠、頓月的故事中,不識字的頓珠在失蹤一個月(他自己只覺得出去了一天)後突然能唱全部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對這件事有遺傳的、神話的、唯物的種種解釋,但沒有一種解釋能說服其他解釋的持有者……等等。這些有頭無尾,抽去了因果關系的神秘的故事片斷,拼合起來就構成小說的大體。
在所有這些故事中都牽涉到一些神秘的、未知的因素,但作者從來不準備告訴讀者這些神秘因素到底是什麼?甚至更要緊的,他們是否真的存在?抑或只是人的幻覺與臆想?都是沒有結果的。盡管這些故事的敘述方法,都是以很精確的、現實主義式的、甚至是「客觀的」態度講述出來的。
⑦ 跪求!寫一篇愛國電影的觀後感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感受!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青春之歌》
青春,是一朵嬌艷的花,永不凋謝;
青春,是熾熱的驕陽,永掛天邊;
青春,是一首壯烈的贊歌,永遠迴旋於心房。
《青春之歌》通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了一場歷史大風暴,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我們作為熱血青年,更加應該把握青春,學會成長。
人,總是要一天天長大的,任何人都迴避不了這個事實。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成長起來的,它需要我們的勇氣。
現在的青年學生,不少人害怕長大,不想長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麼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麼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煩,怕失敗,怕承擔,怕勞累,怕責任……他們習慣了讓別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別人設計的人生,迷迷糊糊,並自以為順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
林道靜雖然有著悲慘的命運,但他卻一直與命運作斗爭,無論是多大的困難,都沒有將林道靜擊倒。面對後母對她的刻薄;官僚特務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詐;愛人余永澤的懦弱、自私、迂腐和專制,他並沒有委曲求全,為保生命過安逸、舒適的生活。
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氣,她的剛毅和那一顆勇於面對生活中不幸的心。
成長,確實需要勇氣,需要承擔,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經歷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讓我們勇敢地站起來吧!
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迷失,迷惘,但是從中會得到教訓、教育,林道靜正是這樣,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要在我們青春時期多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增長知識的同時多累積生活閱歷。學著去面對,學著在逆境中生存,學著在困境中磨練心志,逐漸成熟。
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那是我們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取來的,他們用鮮血譜寫新的歷史,他們用鮮血澆灌大地,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勇於扛上歷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母親的關懷下茁壯地成長起來的精神。
林道靜那充滿坎坷、充滿荊棘的,但又豐富多彩的人生隨著她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成熟,這也是黨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寫照。
我們青年一代要勇於成長,善於成長,牢記革命精神!
⑧ 馬原經典閱讀實踐活動實施步驟
馬原經典閱讀實踐活動實施步驟:
1.為必選實踐形式。主題為「尋找生活中的哲學」,即學生圍繞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熱點問題等等,以哲學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解說,以嚴密的邏輯和透徹的說理,展示「原理」的魅力。在書面報告的基礎上,以課前一語的形式給予學生課堂5分鍾的口頭匯報。
2.是讀經典悟經典。任課教師指定學生課外必讀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並讓學生撰寫讀書筆記。字數2500左右。
3.是調查參觀。教師根據「原理」課程內容提供若干主題模塊,(學生也可以根據情況自行選題,但須任課老師同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充分利用資源創造性地選題和開展實踐活動,寫調研報告,字數2500左右。
4.是哲學典故微電影製作評比活動。學生根據興趣選擇某一哲學典故製作視頻進行評比。
四是辯論活動。學生選擇課程內容中的某一主題、論點等,進行正反觀點論戰。
5.團隊組合:6-10人一組,不能跨班組合。每位小組成員必須有明確的職責分工,例如,文章書寫者、課件製作和演講者、素材收集者、影像拍攝者等等。
⑨ 《城南舊事》馬原主義理論影評
我所經歷過的許多大事,都淡忘了。而這些童年的瑣事,無論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卻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頭。
——題記
那漫長的駝鈴聲在童年的小路上飄盪,一次又一次喚醒我沉睡的記憶如蝶翼般輕顫。英子甜美又短暫的童年在回憶中愈顯出一種憂傷的幸福。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城南舊事》這本書,那名字很有種老奶奶說故事的感覺。那是千僖年的春天。關維興給書上畫上了很美的水粉插圖,英子的童年就栩栩如生地在眼前展開。
一年後,作者林海音逝世。那一年我十歲。每一次重讀她的故事,都像是童年再一次在心頭回放,流淌著淡淡的哀傷和不舍。
比起畫面,文字有時更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每個人看到的畫面都各不相同,文字便給我們心裡留下了一角供自由想像。
曾羨慕那些在古老的小城裡長大的孩子。純凈無邪的童年,有北方高大的針葉樹和土灰色的牆,還有蛋黃一樣的冬陽懶懶地掛在樹梢。孩子的臉凍得發紅,在簡陋的操場上奔跑叫喊,教學樓的牆上掛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格言,用漂亮的小楷書寫。像電影的畫面,鏡頭就慢慢拉向遠方的路,騎自行車的人,鋪了瓦片的平房,熱氣騰騰的蒸籠和包子……一種恬淡又市井的感覺便油然而生。那是英子的童年。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都在她純凈的心靈里過濾成動人的謎。
她有許多迷惑不解的事情,它們都將在時間里被一一消融。經過的卻是童年裡永遠無法重拾的記憶。
北京的氣息是特殊的。一種說不清的歷史沉澱給人一種歸屬感和安穩感。那是一個殘酷的時代,從一個小女孩天真澄澈的眼眸里望出去卻依舊不失甜美溫情。那是典型的老電影——濃郁又樸素的色彩,狹窄的街道,吆喝的人群和放學的孩子嬉鬧。我們在不斷的告別與相遇中成長,身後是再也回不來的童年時光。
爸爸的花兒落了,英子也被迫長大了。誰又敢說自己不是這樣地長大的呢?
後來讀到林海音的散文,大多都流露出對老北平濃郁的思念。思念北平土話,思念乾燥的冬天,思念胡同里的吆喝聲……那是個尖銳的時代,學生出紅差,為了生計而成為小偷的人,賣子鬻女的窮人……然而英子卻說,人太多了,好人壞人,我分不清——就像分不清海跟天。
故事裡感人的又豈止是鄉愁,更是那對消逝的時光里人和事濃濃的思念。
秀貞和妞兒在大雨中消失之後,在人力車上爸爸說,過去的日子就過去了。
一切都恍惚得像一個夢,無處追尋卻又引人牽掛。古說「哀而不傷」,用在這種情緒上尤為恰當。如秀貞對英子說的,緣分,你明白嗎,緣分。
有人說,秀貞帶著妞兒逃走的夜晚,被火車軋死。然而我是許多年後才知道這個說法的——我一直以為,秀貞和妞兒會遠行他方。當她想起妞兒的父親,也許早已不在人世的北大學生,總會浮現出羞怯又嚮往的笑容……
提到童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覺和畫面浮現。而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已遠遠失去了鄉間的小溪和熱鬧的新年,那溫情歡快的童年往往寄託於一個符號,符號在歲月和時代的河裡已消隱不見。美好的時光支離破碎,直至只剩下回憶把它們的缺憾一一填補。
我是個沒有故鄉的人。便總把記憶里最嚮往認可的那一部分,認作故鄉。那是童年最溫柔甜美的一個夢,夢里米白色的小花被夏風一陣陣卷落,小凳子上的凹陷紋路我都還清楚。我坐在那裡讀絕句律詩,聲音忽高忽低地就走了神,看外婆依舊纖細柔軟的手撥弄她心愛的花花草草。——童年無聲地滑過,氤氳著雨後微濕的夢。玻璃窗上水霧迷濛。牆角剝落露出雪白的石灰,一塊一塊。江南是柔曼多情的風和剪不斷的絲雨如煙,如一幅輕緲的水墨畫,就這樣不經意地泅進我不眠的夢中。
就當我喚你為故鄉,在此後迷失的喧囂年華里它在生命中細碎地輕響。
夜裡烏蓬船的影子在光潔如鏡的水面上穿梭,船櫓忽地就搖碎了水中皎潔的明月,碎成一片銀光。我趴在船頭看,往往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醒來已是晨光熹微的早上,外婆在床前梳頭。那滿頭的銀發流淌如一條奔騰的瀑布,想來她的青春年少也曾閃爍明亮。
而如今這若有若無的惆悵,被時光凝成一陣淡淡的氣息,如影隨行般提醒我是個沒有歸屬感的人。不解鄉愁,沒有烈酒般的思念,沒有字字珠璣聲聲血淚的痴情,卻戒不掉那煙雨迷濛的畫面,每一次回想時,都在夢里靜靜地回放,黑白而無聲。似一個前世的咒語,悄悄地將思念彌漫,纏繞了又纏繞。
記憶如一幅清秀空靈的山水畫,卻被一抹明艷而活潑的色彩沖開了一層若即若離的水氣。如小鹿撞進心裡,我突然想起那一道道熟悉的舊牆,班駁在池塘上的樹影婆裟。我在那裡等待月亮出來,尋找過路旁的含羞草;我傾聽過大地通過樹發出的每一絲呼吸。這些舊時友撞開我遲鈍的思緒,那時的心情便像英子悵惘地望著離去的人們,我們註定無法將時光扭轉再重來……
待到白發蒼蒼塵滿面鬢如霜,回憶起那永遠無法忘懷的時光,又會有怎樣的感傷和幸福。如今想起那過去的歲月和時光,感傷時,便恨不能將一刻鍾掰成兩刻過,讓我把這人世間幸福酸甜都深深銘記。——然而時光畢竟是無垠的呵,我們只是其中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