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迷霧想告訴我們什麼
總結來說,不要絕望,努力相信自身,有時候有些外物並不可靠。 那個狂信徒女人,在被圍困在超市之後,情緒一直處於癲狂狀態,並希望主來拯救他們,但是。有個故事是說:一個狂信徒,他向主許願說,我要我的兒子變的有權有勢,後來他兒子得知後整天無所事事,到最後一無所有,直到他死的那天他見到了上帝,質疑說,你已經答應我的父親給我榮華富貴,為什麼我還是一無所有? 主嘆息到,如果你努力當上哪怕一個小官我就可以馬上要你飛黃騰達,但是你始終沒有半點官職,後來我想你可能不適合當官,於是我說只要你做哪怕
⑵ 求電影《迷霧》觀後感
《迷霧》觀後感
昨天看了驚悚片《迷霧》感觸頗深。
電影最後,最有英雄派頭的男主角草菅人命甚至誤殺親子不是偶然的。因為電影的主題不是講驚悚故事而是反思,是人類的自嘲:我們其實很無知,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能嚇得我們喪失人性。表面看起來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靜和智慧。但其實他跟那些缺陷明顯的人並無本質區別。汽油用盡時他開始數子彈,數完不久就殺人了。為什麼那麼快?就算他們確實只剩下死路一條,為什麼不等到餓得支撐不了或是猛獸來襲時再動手呢,那樣哪怕還是會死,至少可以多活一會呀?多一會就多一份希望,這不正是他們歷經千辛萬苦跑出來追求的希望嗎?但他還是動手了,別人死於他的信仰危機。
人與人之間,差別並沒有那麼大,只是我們信仰的東西不同罷了。劇中的人物可以分為兩類,信仰自己的和信仰別人的。一般狀態下,我們都信仰自己,尤其是在美國這樣一個強調自我的國家。於是當滅頂之災從天而降時,人們最初的反應還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所以男主角的黑人鄰居帶著一群人出去送死了。但當死亡面目猙獰地接踵而至時,人們的自信粉碎了,一部分人開始把希望寄託給別人,聽憑別人為自己的生命做主。瘋婆子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組織。正如那個威猛爺爺所說的:「你只要能把人嚇到一定程度,讓他們干什麼都行,他們會投靠任何能給出解決辦法的人或東西。」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個藍領工人,一開始他自信滿滿,在和男主角爭辯該不該出去修排氣扇時還趾高氣揚。被嚇得半死之後立刻對男主角唯唯諾諾,不僅因為他錯了,還因為他覺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來恨不得要暴扁瘋婆子,去葯店被嚇到極致之後卻成為她最忠實的走狗。他就這樣從聽命於自己的意志,到聽命於男主角,最終聽命於貌似可以救他的瘋婆子。(ps:我覺得蟲子不咬她是因為連蟲子都嫌棄她)而與他相對的,男主角始終信仰的都是自己,雖然挑戰應接不暇,死亡陰雲難散,但他始終積極主動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營救別人,商量計劃,安撫弱者還是對付瘋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當有一部分群眾支持和信仰他,他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安全感,認為對於命運他並不是毫無控制權,對於災難他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他的這種安全感給他一種潛在的希望,也給觀眾一種潛在的希望,於是我們把賭注押在他身上,賭他會是最後勝出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的這種信仰也是偏狹的。如果說信仰他人算軟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里,那麼信仰自己也未必有多麼的明智。信仰瘋婆子的人,信仰上帝的人,不論是軟弱還是歇斯底里,在瘋婆子被槍斃時(快哉快哉)都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他們看著在迷霧中漸漸消失的汽車除了發呆還是發呆。而信仰自己的男主角在糧絕彈未盡時迎來了真正的信仰危機,沒有問題讓他解決,沒有人讓他救護,沒有怪獸給他打,他一直用來對抗恐懼和絕望的那點點安全感和自以為擁有的控制權消失了,他作為其他四個人的依靠,首先崩潰,但即便這樣,他還是很紳士地把子彈讓給人家用,從這點小事上也看出控制欲和美國人性格中不可去除的英雄主義色彩。但不巧的是,美國這兩年的電影諷刺得正是國民性格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從911之後美國人就開始反思,反思出一大堆打擊英雄主義的電影。就是因為美國人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愛充英雄,自以為是,招惹事非才被人炸了老窩,他怎麼能不懷疑自己有問題呢。這部影片的打擊的就是人類的自以為是,你以為人類知識多吧?我給你沒見過的看看。你以為你能控制一切吧?我讓你連自己都控制不了。你以為你高度文明吧?我讓你看看自己有多野蠻。你以為你科技發達吧?我讓科學家造個地獄出來!美國人引以為傲的一切都被踐踏一番。所以很自然的,男主角成為所有人中最慘的。他的絕望和悔恨超過所有人。唉!這對美國人當下的心情是多麼好的寫照啊!
而那個為了孩子以死犯險的母親為什麼能逃過此劫?怪獸對中年婦女木有興趣?不是,是因為導演想說:信仰別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對恐懼的本能,比動物高級不了多少。只有信仰愛,在愛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類中最高級的,才配享受奇跡。
拉康說人類是「知識偏執狂」。也就是說我們對知識具有一種近乎歇斯底里的執著。從茹毛飲血的猿人到鋼鐵森林中的高智能生物,從脆弱無力的嬰孩(動物的幼年期比人類短得多)到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成人甚至是天才,為了強大到足以對自己的命運達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這樣一種性質:它不僅有獲得、儲存和處理知識的功能而且它有執行這種功能的要求,所以盡管過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會損傷大腦但完全無須思慮的生活更易招來老年痴呆。從啟蒙運動高舉理性大旗那個時代起,不,更早些,從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得那時候起,我們就在思考,思考把我們從動物中劃分出來。人類歷史和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鼓勵著思考與智慧,我們迫不及待地建立了許許多多宏大結構來梳理和儲存巨細無遺的知識細節。當然那是人類的精神財富,與此同時我們很少去賺棄知識垃圾。獲得知識從一種生存必備技能變成了一種心靈需要。現代人進化到了這樣一種程度,我們習慣了掌握信息、做出計劃、預知結果,所以一旦某些事物不在計劃中便會有些焦慮,像《迷霧》里這樣把人當螞蟻耍的情況怎麼能不另人抓狂?對人類知識偏執狂的反省和修正是後現代思潮的主要方面。基於此,我覺得那位母親的存活只是一種偶然,只是為了表明我們對未來的無法掌控和無法認知。這當然,也是對人類認知癖和認知能力的嘲諷。在這點上這部電影和《黑客帝國》《香草的天空》也有異曲同功之處,總之,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to be.
⑶ 電影《迷霧》的結局告訴我們什麼
用許三多的經典名言來說,'不拋棄,不放棄'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哪怕已經感到沒有希望,其實哪怕只要多堅持一下,多努力一點,甚至多等待一下,希望就會不期而至.
改變的是史蒂芬金的經典恐怖小說,我建議你看小說更有味道.其實比結尾更讓我過癮的是,那個神婆被一槍爆頭,太解氣了.
⑷ 迷霧驕陽觀後感作文450字
寫作思路:行文要邏輯清楚,如果是敘事文章,要把握好敘事節奏,為情感抒發做好鋪墊。 在此基礎上才能將故事講完整、講通透,接下來再進行情感抒發,使得文章一氣呵成,令讀者產生共鳴。
不管可不可信,影片就設了一個背景,被困在超市裡的很多人,外面大霧還有可怕的怪獸。超市裡面還有改革者和試圖開展一個宗教的女人。最後挺有意思的,把孩子都殺了最後發現救援到了,所以一定不要放棄希望吧。
場猛烈的暴風雨過後,畫家大衛的畫室被橫飛的樹干摧毀,房前的草坪和湖邊的船屋也被糟蹋得一片狼藉,遠方的山巒間罕見地彌漫起一團團霧氣。為了儲備物資,大衛帶著兒子和鄰居驅車到城裡超市購物,一路上,軍車一輛接著一輛駛過。
正在超市采購的時候,警車和消防車先後從門前高聲鳴笛、呼嘯而過,氣氛令人緊張而不安,接著,一股悠長響亮的防空警報驟然拉響,超市的顧客們茫然地面面相覷,只見一個老頭流著鼻血張皇地跑進超市,大聲呼叫:「霧裡面有東西!抓走了約翰·李!」,隨後大霧過境,四處彌漫,一個試圖開車離開的顧客在霧氣中發出撕心裂肺的慘叫,超市的眾人無不驚恐萬分,只得緊閉大門,守在超市。
在未知的恐懼中和有限的空間內,各種線索一點點拼湊出恐怖的可能,巨大的觸手、龐大的昆蟲和怪獸先後出現,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情況有多嚴重?是應該坐以待斃,還是自尋出路?
出於不同的考慮,眾人開始分化出不同的集團,在迷霧一樣的飄渺中,膽量、理智、人性開始接受嚴峻的考驗,真正的危險到底是來自迷霧中未知的怪獸,還是來自這些往日里最熟悉的人群?
最後,大衛離開超市後,和自己的兒子以及3個同伴驅車走向了未知的迷霧,當汽車的油耗盡,大衛信仰也淪陷了,他們失去了對生的希望,大衛和同伴們決定自殺。
但是子彈只有4顆,大衛"紳士地"將子彈讓給了同伴,然後走下了車,准備迎接死亡,但是正當大衛在絕望等待死亡的時候,大霧散開,軍隊趕到,將怪物殺死,大衛陷入對殺死自己兒子和同伴的無盡悔恨中…人永遠不能放棄對希望的渴望。
⑸ 迷霧驕陽400字作文
思路:行文要邏輯清楚,如果是敘事文章,要把握好敘事節奏,為情感抒發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才能將故事講完整、講通透,接下來再進行情感抒發,使得文章一氣呵成,令讀者產生共鳴。
《迷霧驕陽》
黎明,霧悄悄地降臨了,濃霧似海,卻又輕如薄紗,如那美麗的少女身著潔白的紗裙,邁著輕盈的步伐向我們走來。
清晨,我走出家門,一陣清新涼爽的空氣撲面而來,眼前的一切都被白茫茫的霧籠罩著,讓周圍的景色增添了一份神秘感,我伸手碰觸著周圍的一切,感觸著未知的世界。
家旁的羊腸小道上,空氣在霧的浸潤下十分潮濕,樹枝上、花草間,都掛上了晶瑩剔透的小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顆顆墜落,彷彿鑽石般閃耀。我轉向遠處若隱若現的高樓,不禁看得入了迷,它們和霧嵌在一起,恍如童話世界裡,白雲依著的城堡一般。
霧散了,太陽向大地散下萬道光芒,天空像水洗般蔚藍,海面如同碩大的藍寶石,我找不到霧的身影了,我著急地追尋著,可我恍然大悟,或許,是霧玩累了,回家休息了,我遺憾著,又期許著,不知下次見面又是何時。
我贊嘆過雷驚人而獨特的美,欣賞過綿綿的春雨,感受過夏日驕陽的熾熱,思念過秋季霜降的葉,而這細膩溫柔、潔白純凈的霧,我卻從未仔細欣賞過。
我喜歡霧,它雖然沒有彩虹般絢爛多彩,但是它的純潔樸素,更讓人愛。
⑹ 電影《迷霧》觀後感
[電影《迷霧》觀後感]《迷霧》最後二十分鍾完全改變了我對這部電影的俗套的看法,最初以為它不過是一部人類對抗異形的驚悚片,看到最後我發現我錯了,電影《迷霧》觀後感。結局的二十分鍾是這部影片最安靜的部分,但是卻是最吊心的部分,從汽車燈光打開的那刻起,影片放出了聖歌一樣的配樂,似乎上帝聖潔的光輝照耀到了那勇敢同外界力量作斗爭的五位勇士們身上,把他們帶到光明的地方.可是汽車的油最終在他們逃離之前耗盡,異形的聲音響徹蒼穹,男主角拿出僅有的一把槍和四顆子彈。我以為男主角是要用這四棵子彈去和怪物斗爭,結果我錯了,我知道結局往往出人意料才讓我覺得精彩。無助後,他用四棵子彈結束了四個人的生命,其中包括他的兒子,痛苦地蹌出車力圖讓怪物結束他最後的生命,觀後感《電影《迷霧》觀後感》。我們都錯了,他錯了,那轟隆隆駛來的不是怪物,卻是救援的坦克和士兵。配樂再次響起,無限的沉重繚繞我的心頭,坦克車駛過,我看見那最初執著要出去看自己孩子的女人和自己的孩子依偎在一起,他們都被救了,而這些一直被困的人們奮身戰斗的結果卻是這樣。為什麼上帝要帶走這些勇敢的人而不去懲罰那些懦弱的人?那些懦弱著不敢行動的人等到了救援的到來,而這些挺身而出的熱血人們卻身首異處。危機來臨時我們是該出擊還是等待,這部影片帶給我這樣的困惑。結局讓我心如刀割,前後反差,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生命的不堪一擊讓我深刻地感受到這部影片的意義。影片給我呈現了一個應對危機的群體,有的敢於採取措施,有的守株待兔,有的用邪教惑眾,用信仰抗拒恐懼和死亡。人的力量可大可小,影片甚至安排了一個宣傳邪教的人在危急中加油點火,帶動情節高漲。危機中,人們聽信胡言亂語寄託信仰,沒有信仰是可憂的,有了信仰卻是那麼可怕。在危機面前,只有聚集在一起我們才能共同度過。推薦大家看這部影片,很不錯。〔電影《迷霧》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⑺ 誰看過迷霧這個電影:進來評論評論
最後那個場景也許傳達了這么一個意思:為什麼主角不再堅持一下,只要再堅持一分鍾,生的希望就來到了。但他們放棄了,讓人惋惜,讓人深思。主角在汽車沒油了的時候聽到的聲音並不是怪物,而是坦克的轟鳴聲。。。主角最後殺掉了車里所有的人,是因為他們不希望在恐怖中被怪物殺死,相比之下,用手槍了斷倒是更痛快些。當然,那個小孩是什麼也不知道的,他只能用驚恐的眼神看著自己的父親。。。
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希望
這部電影揭露了人性的丑惡,值得仔細品味。
⑻ 迷霧這電影是想告訴大家什麼道理
用許三多的經典名言來說,'不拋棄,不放棄'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哪怕已經感到沒有希望,其實哪怕只要多堅持一下,多努力一點,甚至多等待一下,希望就會不期而至.
改變的是史蒂芬金的經典恐怖小說,我建議你看小說更有味道.其實比結尾更讓我過癮的是,那個神婆被一槍爆頭,太解氣了.
感謝 清酒丸
⑼ 電影《迷霧》想告訴我們什麼
不放棄希望嘍 還有宗教對人的影響有時過於狂熱就變成可怕的執迷不悟歇斯底里了 我感覺是這樣 那女的好可恨早就該殺了。不過那段對各個人物的心理性格的描寫刻畫真不錯,這片應該是史蒂芬金的不錯的片了
⑽ 迷霧這部外國電影給大家的感受是什麼
我的感受有兩個
1,愚昧來源於無知
2,在任何絕望的時候,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