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沂蒙母親王煥於的電影觀後感

沂蒙母親王煥於的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8-16 17:56:17

A. 沂蒙紅嫂紀念館的延伸閱讀

抗大一分校舊址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舊址位於沂南縣岸堤鎮。1938年底,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共中央為了鞏固和擴大敵後根據地,決定以陝北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一部分、陝北公學和安吳堡青訓班組建抗大第一分校,挺進敵後就地培養幹部。1939年冬,該校近4000名幹部和黨員由晉東南挺進到山東沂蒙山區,1940年1月到達沂南縣岸堤,與當時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創辦的山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合並。
抗大一分校不僅是一個教育單位,也是一支戰斗隊伍。他們先後兩次參加了侍郎宅、甲子山反頑戰斗,以及無數次反「掃盪」作戰,是抗大十二所分校中辦學時間最長、培養幹部最多、參加戰斗最多的一所院校,在沂蒙山區轉戰了6年時間,培養了1.4萬多名黨政軍領導骨幹。
歌曲「跟著共產黨走」誕生地
位於沂南縣孫祖鎮東高庄村。《跟著共產黨走》歌曲是由抗戰時期抗大一分校學員沙洪和王久鳴創作。1940年,他們二人隨抗大一分校來到沂南縣東高庄村,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9周年,沙洪和王久鳴各自僅用10分鍾就完成了詞曲的創作。此曲簡潔明快,朗朗上口,很快由沂蒙山區傳遍全國各大根據地。並成為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的演唱歌曲。2001年7月1日,中共臨沂市委、沂南縣委為慶祝建黨80周年,在沂南孫祖鎮東高庄村歌曲誕生地,樹立了紀念碑,建設了紀念亭,供後人銘記、瞻仰。
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山東省人民政府)成立舊址
位於沂南縣青駝鎮。1990年6月,山東省政府為紀念在1940年7月26日由山東全省各界人民代表參加的聯合大會並成立了全國唯一的一個整建制省級政權「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戰工會「所建立。2015年9月新修建的「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創建紀念館」 對外全面開放。新館由戰工會原址向東擴展,由原來的6畝,擴大到66畝(43998.33平方米),東西長275米,南北寬155米 ,西起現狀紀念館,北至青駝街,東至沂邳線。紀念館坐西向東,總體格局採用開放式、對稱式、遞進式布局,在中軸線上依東向西分別為紀念塔、主展館、培訓辦公、戰工會舊址四部分。其中,紀念館展廳面積佔6000平方米,展廳將圍繞「抗日烽火、民主建政、施政為民、公僕風范、政權基石」等組成部分,緊緊圍繞民主建政和民主施政主題,系統展現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創建、施政、鞏固和發展的歷程。
大青山烈士陵園
位於沂南縣雙堠鎮東梭庄村西,是沂南縣人民政府為紀念大青山戰斗中英勇犧牲的抗日烈士,與1944年10月建成的。1941年11月,日寇對我沂蒙山區根據地實行了慘無人道的「鐵壁合圍」大掃盪。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抗大」一分校及一一五師師直一部,在大青山遭到日寇5萬重兵的合圍,我根據地軍民前仆後繼,與敵人進行了殊死的搏鬥,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在這次戰斗中,太平洋學會記者德國友人漢斯·希伯,省戰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和他的夫人——山東縱隊姊妹劇團團長辛銳等300餘人壯烈犧牲。陵園佔地1.67萬平方千米。1985年由省和地區撥款進行了整修。1988年1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魯中革命烈士陵園
魯中革命烈士陵園是山東省建立最早的革命烈士陵園之一,原名萬松山烈士陵園,位於山東省沂南縣依汶鎮西部。園內建有紀念碑一座,背後石壁正中是黎玉題寫的「萬世光輝」四個大字,紀念碑四周的石壁上還雕有魯中軍區黨委、政治部、魯中聯辦、魯中抗聯的題詞和羅榮桓、肖華、黎玉、王建安、范明樞、張伯秋、郭維城、周赤萍等黨政軍領導的題詞。陵園內設有陳列室、紀念堂、接待室、花室等,陳列展出烈士遺像59件,史料30篇,烈士事跡98篇。其中有著名的國際上義戰士漢斯·希伯烈士事跡和著名的留田突圍戰斗、銅井戰斗資料圖片等等。
沂蒙母親王換於故居
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2003年9月19日隆重舉行開館儀式,並由原國家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館名。 山東智聖湯泉旅遊度假村
位於沂南縣縣城,佔地338畝,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標准精心打造,是集溫泉沐浴、休閑養生、生態旅遊、商務洽談、會議接待於一體的溫泉旅遊度假景區。
竹泉村旅遊度假區
位於沂南縣銅井鎮,以竹泉古村為依託,處以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為核心,集觀光、休閑、住宿、餐飲、會議、度假、娛樂、拓展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
紅石寨旅遊景區
位於沂南縣銅井鎮,是一處集山水生態、歷史文化、山地民居、鄉土風情於一體,具有山水觀光、文化體驗、汽車露營、商務休閑等功能的綜合性旅遊景區。
北大山風景區
北大山風景區,是由位於依汶鎮北部的北大山山脈的部分組成,境內竇家崮海拔536米,黃山坪461米, 主要有北大山林場、仙姑洞、牛角洞、點將台等景點。
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沂南縣孫祖鎮,是集自然景觀、沂蒙紅色文化、古歷史文化於一體的自然風景區。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沂南景區主峰海拔536米,因宋代孟良曾屯兵與此得名。孟良崮因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而名居沂蒙72崮之首。公園總面積1.2萬畝,園內群山突兀、奇石多姿、石洞疊連,集雄、奇、險、秀、幽於一身。
馬泉創意農業休閑園
位於沂南縣銅井鎮馬泉山,是一個集林果生產研發、農業科技試驗示範、生態旅遊養生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創意休閑農業園區。
沂蒙影視基地
位於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東部,改建、修復了供影視拍攝專用的炮樓、戲台、古道、城門、圍牆、古廟、院落、古縣城等景點。在此先後拍攝了電視連續劇《沂蒙》、《地道英雄》、《娘》、《平原槍聲》、《島城風雲》、《零炮樓》,電影《沂蒙六姐妹》、《鬥牛》、《誘殺》等幾十部影視片。

B. 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的老人事跡

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村「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60多年前,王換於開辦的戰時托兒所就設在這里 ,包括兩位元帥的子女等80多名革命後代,都曾在這里健康成長。 王換於,1888年生,1989年逝世,享年101歲。19歲那年,王換於嫁到東辛庄村一位姓於的家中。舊社會的婦女沒有地位,王換於連名字都沒有,過門後大家就叫她「於王氏」。1938年冬,王換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與抗日戰爭,不久被選為村婦救會會長和鄰鄉艾山鄉副鄉長。由於工作的需要,「王換於」這個能形象說明其身世的名字,便正式叫開了。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軍第一縱隊領導機關到達王換於家後,王換於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辦起戰時部隊機關托兒所,機關有27個孩子,外地又陸續送來一些,共有41個孩子。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才3天,其中包括徐向前元帥的女兒小何(乳名),羅榮桓元帥的女兒羅琳,以及後任上海市委副書記陳沂的女兒陳小聰等人。呈現在眼前的王換於故居,是由當地山頭常見的青石砌成,屋頂上蓋著稻草,每個房間面積約六平方米,逼仄低矮,進入屋子需要貓著腰鑽進去。這棟歷經100多年風雨洗禮的石屋,曾開辦戰時托兒所的兩間房間已不復存在,但徐向前和羅榮桓兩位元帥居住過的房間,仍傲然屹立。 王換於老人的事跡,只在她的回憶文章和當地黨史研究人員處才有跡可尋。 在王換於老人自述的回憶文章《百歲老人憶沂蒙》中,詳細講述了開辦戰時托兒所的細節。當時,有一次,王換於前往西辛庄查看寄養的革命後代,發現烈士的孩子沒有奶吃,小孩子瘦得很厲害,「我一陣心酸,就將孩子抱回了家」。這時,王換於的二兒媳正在哺乳期,二兒媳除了撫養著自己的孩子,還同時撫養著另外幾個抗日將士的孩子,奶水已不夠吃。王換於告訴二兒媳:「你二嫂,這個孩子你拉扯著吧。這是烈士的後代!讓他吃奶,讓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還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斷根了!」 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時間里,戰時托兒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長。1943年後,又有革命將士的45名孩子由王換於撫養長大。而王換於自己的四個孫子,卻均因營養不良先後夭亡。 陳若克是一名女性烈士,1919年生於上海,1941年與剛出生的孩子一同被日軍殺害。王換於老人將家中僅有的三畝田地全部變賣,泣葬陳若克母子。 1940年8月,在山東省各界代表大會上,陳若克代表山東全省婦女作了《山東婦女運動的新任務》的報告,報告便是在王換於家中起草的。會上,陳若克當選為山東省婦女救國總會執委常委。1940年8月1日,在王換於的百年石屋裡,陳若克與時任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喜結良緣,王換於一手操辦了他們的婚姻大事。 1941年冬,日軍5萬多人開始大掃盪,此時,陳若克懷胎8月,行動不便,王換於勸留陳若克就地掩藏,但陳若克執意與部隊一並轉移,王換於見無法說服陳若克,便把自己的大襟褂子給她穿上,化裝成農家婦女送出村莊。 1941年11月7日,陳若克在突圍途中,因早產被日軍抓獲。獄中,陳若克始終堅貞不渝,最終,母子雙雙遇難。同年12月中旬,陳若克母子的遺體秘密運到了王換於的村莊。看著陳若克面目全非的遺體,王換於悲痛欲絕。 當天晚上,王換於就著昏暗的油燈,為陳若克和嬰兒縫制壽衣,幫陳若克母子穿好,整理好她們的遺容。為安置好烈士的後事,王換於變賣了家中僅有的三畝田地,並將她們母子安葬在村莊附近,每年都前往悼念,直至去世。 2003年春,當地政府在王換於百年石屋的舊址邊,興建了一座2700多平方米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並為她塑造了銅像,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館名。 建國後的幾十年間,遍布在祖國各地的王換於的「兒女」們,紛紛前來東辛庄村看望這位偉大的母親。原上海市委副書記陳沂也曾專程從上海趕到王換於身邊,探望這位曾經撫養過自己女兒的沂蒙母親。 2001年,在王換於去世的12年後,羅榮桓元帥的兒子羅東進代表母親林月琴,專程來到東辛庄村,悼念王換於老人,慰問她的家屬。2003年春,時任黑龍江師范大學歷史 系教授的艾魯林女士,也按照父親艾楚南生前囑托,不遠千里來到沂南為王換於掃墓。原工程兵副司令員胡奇才之子胡魯克表示,「我們出生在山東沂蒙,沒有以王換於為代表的沂蒙母親的養育呵護,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人創建沂蒙根據地的抗日活動中,她數十次出色地完成情報傳送任務;1938年冬,已年過半百的王換於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村婦救會長,艾山鄉副鄉長。由於她對黨的忠誠和積極的工作,是當時著名的沂蒙「四大娘」之一,其家成為著名的抗日堡壘戶。1939年春以後,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就經常住在王換於家。同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到沂蒙後,也較長時間住在王換於家。王換於的主要工作就是率全家照顧好領導的生活起居和撫養戰時托兒所的孩子。戰時托兒所最多時達50餘人,除此之外,王換於還掩救過一大批八路軍傷病員和抗日幹部,掩藏了許多抗日物資。1940年7月,山東省政府前身--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在該縣青駝寺成立,會議出版的《聯合社會會刊》被王換於精心保存,1978年,年逾九旬的王換於將書完整上交縣有關部門,該書被征調到山東省檔案館,填補了省檔案館檔案資料的一項空白。

C. 沂蒙影視基地的人文歷史

馬牧池鄉常山莊村,一個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處處保持著戰爭年代歷史風貌的小山村。這里仍保留著的古樸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橋以及殘垣斷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腦海里浮現的便是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村貌。 臨沂市委宣傳部組織多家網路媒體采訪《沂蒙》影視拍攝基地。采訪中看到,拍攝基地已經修建了地主大院、李家大院、日本憲兵司令部、據點炮樓等景點。2008年大型電視連續劇《真心英雄》、《地道英雄》、《沂蒙六姐妹》、《娘》等影視劇在這里拍攝,為該基地又留下許多有價值的紅色旅遊景點。同時,隨著《沂蒙》等大型電視連續劇在建國60周年之際的熱播。
按照規劃,下一步將修建引景區(大門、長廊、停車場等)、綜合服務區(酒店、旅館等)、抗日山村、沂州影城、常山古寨、沂蒙水苑、歡樂農庄等景區,其中在抗日山村中,主要建設影視街、紅軍街、抗日街、支前街、民俗街等各具特色的景點。相關基礎建設工作也已經全面展開。
沂南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革命戰爭年代,這里是黨的活動歷史在沂蒙山區最早的縣份之一。原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曾經說過:「山東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今沂南縣馬牧池鄉)。」黨政軍領導機關較長時間駐在這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軍高級將領,都曾在這里戰斗過、工作過,境內發生了九子峰戰斗、留田突圍、大青山戰斗、孟良崮戰役等上百次戰斗,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在這塊奉獻的熱土上,涌現出了「沂蒙母親」王換於,「沂蒙紅嫂」明德英,「火線橋」隊長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尤其是沂蒙紅嫂明德英的事跡,成為軍民魚水情的千古絕唱,先後推出了電影、芭蕾舞劇等影視作品,教育影響了幾代人,「沂蒙紅嫂」更成為沂蒙人民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集體稱謂。
這里就是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至今仍保留著戰爭年代歷史風貌的小山村、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
如今,這個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沂蒙紅色影視拍攝基地,被譽為中國「山村好萊塢」、 「中華紅色堡壘第一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前來觀光旅遊……

D. 《力量》讀後感,

《力量》觀後感
在我們黨課的最後一節課,我們觀看了《力量》這部愛國紅色教育片,讓我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給我留下了很多感觸。 這是一首譜寫在戰亂年代的雄歌,這是一段書寫著血淚的歷史,這是一種為了前線,為了勝利,為了大同,為了人民的精神,這是一種情操高尚的大愛無疆。抗戰八年艱難險阻,沂蒙軍民魚水情深,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據地濃厚的群眾基礎。沂蒙山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和紅色沂蒙,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在這之前,我印象中的愛國紅色教育片都過於正式,在給人悲壯,雄渾之感的同時也讓人感覺高高在上,遙不可及, 也許是年代過於久遠,時間的浪潮沖刷走了總總悲傷;也許是時代的腳步過於快速,記憶沒來的急傳承,紅色電影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精神總是多多少少地打了折扣。但是《力量》卻給了人與眾不同的清新感, 拉近了我們與紅色教育片的距離,改變了我們對紅色電影的成見。
沂蒙山作為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和紅色沂蒙,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抗日戰爭期間沂蒙山涌現出了許多擁軍模範,有「沂蒙母親」稱號的紅嫂王換於的事跡,令許多革命老前輩每每回憶都唏噓不已熱淚盈眶,抗戰最艱苦的年代裡「沂蒙紅嫂」王換於一家掩護首長和戰士、保護黨的絕密文件、收養八路軍後代幾十人,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中,為支援孟良崮戰役艾山鄉婦救會長李桂芳帶領東波池村32名婦女按照上級指示,5個小時內架設起一座浮橋,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內用自己的身軀米喂出來的,用擔架抬出來的,我們永遠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們的恩情。陳毅元帥也曾深情概嘆,是老區人民把最後一塊布做軍鞋、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奉獻精神,這就是人民戰爭的光輝寫照。同樣,共產黨領導的隊伍,帶給沂蒙群眾的是嶄新的面貌和作風,他們天亮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院子打掃干凈,要把老百姓家裡的水缸挑滿水,這種密切的軍民關系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傳統做法,被叫做"滿缸"運動。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養育了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郎參軍上戰場,為支援前線籌集糧草,為革命事業奉獻了一切,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犧牲精神 。現在我們學習黨的群眾路線,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才能真正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必浚其泉源」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執政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 《力量》充分展示出群眾力量是無窮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群眾路線是我黨執政的核心基礎,只有擁有了群眾基礎,只有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與人民群眾團結奮斗,心連心、肩並肩,就沒有我們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勝利來源於群眾路線和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來源於群眾路線和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未來同樣來源於群眾路線和群眾基礎,這是恆古不變的革命真理和中國共產黨員孜孜不倦的實踐基礎與追求。 那一幅幅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無時無刻不觸動著我的心靈。沂蒙山區的紅嫂,把原本局限於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大愛。她們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為戰役的全面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 」,這就是紅嫂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他們感人至深,讓我們真正融入到那個時代中,感受到那些真摯情誼!
摘自網路文庫,謝謝。

E. 追導紅色足跡,引揚革命精神一游什麼有感

沂蒙山為革命老區,曾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保留了大量革命遺址,成為今天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七一來臨,裴紅副校長帶領教研人員赴沂蒙革命老區開展以「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為主題的體驗式現場教學活動。老區一行,雖只有短短一天時間,但許多老師都表示,心靈受到震撼,思想得到盪滌,精神得到升華,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紅色之旅、感動之旅、收獲之旅。
一、紀念館里再現驚心動魄的孟良崮戰役
早上6點鍾,我們的車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區的征程。昨夜的雨未下透,早上停歇了很短時間,又嘩啦啦得下起來。與窗外雨聲相伴的,則是車內熱烈的交談聲,因為老師們前段時間忙於上課,已很長時間沒有這樣聚在一起了。
從地圖看,濰沂兩地比鄰而居,然而真正丈量起來卻有5個多小時的行程,近11點我們才到達了地處蒙陰縣的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該館於2007年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新落成,整個外形是兩個紅色的三角形戰旗,兩個戰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頂山形,共二層,高度為19.47米,象徵著孟良戰役發生在1947年。走進紀念館,才看到粗糙的紅色外牆上,嵌滿了成千上萬顆子彈,這粒粒子彈,似乎在訴說著63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烈。
進入館內,一幅幅圖片、一件件珍貴的實物、一組組雕塑,在解說員的動情解說下,彷彿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 1947年4月,蔣介石在對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受挫的情況下,轉而對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發動了重點進攻。我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十個縱隊和大批的地方武裝,以壓倒一切的氣慨,以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經過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戰斗,將國民黨素有「王牌師」之稱的整編74師3萬餘人全殲於孟良崮山區,該師師長張靈甫亦被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也是後來小說《紅日》的歷史題材。此次戰役扭轉了當時的華東戰局,拉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對推進解放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勝利信心。
雨仍在淅淅瀝瀝的下著,解說員把我們帶到了紀念館後面的山坡上,只見山坡上密密地排滿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銀色五星的墳塋。解說員介紹到,在那場戰役中有五千餘名英烈長眠於這塊英雄的土地上,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20歲!多麼鮮活的生命!按常理,他們的生命似乎沒來得及展開,但他們卻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熱血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上綻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墳塋靜靜,細雨霏霏,訴說的是一段歷史,感悟的是一種品質,傳承的是一種精神。烈士們那種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的品質,那種雖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嗎?
二、小山村裡重溫感人肺腑的軍民魚水情
午飯後,我們又驅車趕往沂南的「紅嫂革命紀念館」。窗外雨仍在飄飄灑灑,放眼望去,山嶺連綿,梯田盤繞。雨後的秧苗正恣意綻放著自己的青翠,耳邊不覺回響起「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浪,一陣陣歌聲隨風傳」的經典旋律。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紅嫂革命紀念館」所在地——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沂南縣委黨校現場教學老師向我們介紹說:馬牧池鄉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數十萬軍民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侵略;解放戰爭時期更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獻和犧牲。而紀念館所在的常山莊村,不僅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而且至今仍保持著戰爭年代歷史風貌。尤其隨著電影《沂蒙六姐妹》、電視劇《沂蒙》等多部影視劇的播出,讓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僻小山村搖身變為沂蒙山的「好萊塢」。自2010年,沂南縣又以整個常山村為展示場地,以沂蒙紅嫂這一群體為展示主題,整合沂蒙紅色資源,開辟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紅色革命基地,現已成為我省黨員幹部進行黨性鍛煉的重要現場教學基地之一。
細雨中我們在現場教學老師的帶領下,順著一條石板巷走進了這座曾經歷過炮火紛飛,見證過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譜寫過沂蒙軍民魚水情的小山村。沿著曲折小巷,兩旁幢幢石頭砌成、茅草披頂的老屋,訴說著百年古村的歷史滄桑。
當我們走進一座農家小院,一尊年輕婦女一手攙著傷員,一手掀開衣角用乳汁救護的銅像,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來訪者。這就是「紅嫂」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的在現。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偽軍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村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一名小戰士在突圍中身負重傷,被明德英機智救下,當搜捕的敵軍走後,小傷員因失血過多,已處於缺水休克狀態,在周圍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傷員。隨後,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數天,最終使其康復歸隊。
1961年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現代京劇《紅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後「沂蒙紅嫂」作為一個具有地理標志性特徵的名稱便聞名天下。明德英作為「沂蒙紅嫂」的生活原型,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和愛戴。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在探望她時,題詞「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進入茅草屋內,牆面展板上幾位老大娘正盤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著來往的人群。老師向我們介紹說,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們是革命戰爭年代沂蒙老區涌現出的女性英雄群體。在那個戰火紛飛歲月里,她們起早貪黑地為軍隊烙煎餅、逢軍衣、做軍鞋,顛著一雙小腳,在崎嶇的山路上抬擔架、救傷員,推小車、送軍糧。當時只有20歲上下的她們,面對國家民族的災難,義無反顧,沖破世俗,勇敢擔當。眼前的照片拍攝於她們的晚年,歲月在這些當年的大閨女小媳婦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們仍能從老人們淡然的微笑中讀出當年的那份從容、堅韌和剛毅。面對這樣偉大女性,怎會不叫人肅然起敬?
現場教學老師帶著我們走進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內,一幅「火線橋」的油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畫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為首的32名婦女。1947年孟良崮戰役打響後,有一支部隊需要迅速渡過汶河,當時河上沒有橋梁,青壯勞力又都上了戰場,家裡只有婦女。「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板用門板」,時任艾山鄉婦救會長的李桂芳組織村裡的32名婦女拆掉自家門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體當橋墩架起了一座「火線橋」。當主力部隊通過後,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個小時姐妹們累倒在河灘上。她們當中有的已經懷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終身殘疾。講至此,老師哽咽了,我們好多同志也兩眼含淚。
曲折的石板小巷連著一個個農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內的塊塊展板、幅幅圖片,都記錄著那個年代的沂蒙女兒對黨、對人民軍隊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愛:有用自己六歲女兒為戰士們換口糧的大嫂,有為照顧公婆讓未婚夫在前線安心作戰而抱著大公雞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遠的新娘,因為她從未把新郎盼進家門……一個動人的故事感染著、打動著所有的參觀者,淚水和著雨水在人們的臉上肆意流淌。
最後,我們沐浴著細雨來到村中大戲台,偉大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於愛梅老師,用極朴實的語言追憶著奶奶王換於和母親張淑貞勇於撫養革命後代的英雄事跡。
於老師介紹說,奶奶王換於出生於一貧苦農民家裡,因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沒有自己的名字。19歲嫁到馬牧池鄉東辛庄於家,兩姓合在一起,被稱為於王氏。
抗戰爆發後,奶奶性格直爽、辦事干練,思想也比較先進,逐步被當地黨組織培養成了抗日積極分子。入黨時,需要有名字才行,當時一位幹部就說,既然你是余家用兩斗穀子換來的,就叫王換於吧。年過半百的奶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她被選舉為村婦救會長和艾山鄉副鄉長。
當時,面對日寇的瘋狂掃盪,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首長徐向前到了東辛庄。由於戰亂磨難,部隊幹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議說:「這樣下去不行,得給孩子找奶娘。這樣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來也好掩護。」
於是,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奶奶帶著俺娘和俺嬸子辦起了戰時部隊機關托兒所。第一批轉來了27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沒多少天。那時候,大人們都吃不飽,也沒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許多孩子體質很差。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戶地打聽,誰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動員她們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撫養。當時,俺娘和俺嬸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撫養自己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這些孩子,奶水已不夠吃。奶奶對她們說:「這些孩子是革命的後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給這些孩子喝吧。」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戰時托兒所的孩子們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得到了健康成長,而奶奶則有4個孫子先後夭折了。其中俺大哥當時都7歲了,已成為大人一個小幫手了,一次為躲避敵人「掃盪」,淋了雨,又受了驚嚇,開始發高燒,由於大人都忙,沒人顧得上他,結果轉成肺炎,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無私的愛換來訴不盡的情。建國後,一位位當年喝過沂蒙母親奶的「孩子」,來到她的面前都是長跪不起,一聲聲母親的呼喚,一行行相思的淚水,灑在了當年曾經養育過他們的故土上。
於老師的講述質朴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裡面蘊含的那種無私大愛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聽眾。自己要不是因為與同事在一起,定會失聲痛哭。
這就是沂蒙紅嫂,這就是沂蒙母親。在這些平凡偉大的女性身上,彰顯著沂蒙人民深厚的愛黨愛軍情懷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談見聞說體會話感悟
帶著感動,披著雨絲,我們登上返程車。一天的參觀學習雖然短暫,但心靈所受的震撼卻讓每一位同志感慨頗多,收獲頗多,大家不無感嘆地說:這次黨性教育活動確實深受啟發、備受教育,不虛此行。
這是一片英雄輩出的大地,這是一塊壯懷激烈的熱土。憶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聳起沂蒙人民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說著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看今日,那段戰火紛紛、艱難困苦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但千千萬萬沂蒙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出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卻永駐人間。這種精神,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傳遞的精神火把,是一個民族永生的精神財富!
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弘揚革命精神,牢記歷史使命,增強黨性修養,永葆艱苦奮斗的作風,加強學習、全面提升自身素質,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為黨的幹部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F. 跪求電影《沂蒙山六姐妹》觀後感,一千字左右,,,謝謝了,,,

這是一部有情節、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愛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動人,我被真實感動了。

看喜劇片會讓我感覺輕松愉悅,看科幻動作片會帶給我驚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卻帶給我深深的心靈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跡;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被譽為世界上最令人動容的守候。其實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我是一個80後臨沂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而現實社會,耳邊只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戰爭讓女人走開》的電影,使「戰爭讓女人走開」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說:女人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因為「男人的戰場,女人的墳場」。在那炮火連連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槍桿下遭受踐踏和殺害。可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段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的侵略,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沂蒙六姐妹就是這些傑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煙庄村的鄉親們在"沂蒙六姐妹"的組織帶動下共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裡,她們也沒有停住擁軍貢獻的腳步,用奉獻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贊歌。

如果說南方濕潤的氣候和彎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與綿軟,那麼北方的風霜雪雨和廣袤崎嶇,則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獨有的堅強和熱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篳路藍縷中幫他們打江山的女人。動盪的日子則會激揚煥發她們憎愛分明的感情。她們會不計代價地為男人揩凈身上的血痕,用溫熱的雙手為他們療傷,然後扶他們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樸、堅強熱情,深明大義。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堅定的誓言:「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拋在了前線,交給了革命;女黨員尹德美,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

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並將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於新時代的後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己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G. 《沂蒙山六姐妹》觀後感 800字

這是一部有情節、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愛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動人,我被真實感動了。

看喜劇片會讓我感覺輕松愉悅,看科幻動作片會帶給我驚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卻帶給我深深的心靈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跡;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被譽為世界上最令人動容的守候。其實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我是一個80後臨沂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而現實社會,耳邊只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戰爭讓女人走開》的電影,使「戰爭讓女人走開」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說:女人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因為「男人的戰場,女人的墳場」。在那炮火連連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槍桿下遭受踐踏和殺害。可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段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的侵略,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沂蒙六姐妹就是這些傑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煙庄村的鄉親們在"沂蒙六姐妹"的組織帶動下共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裡,她們也沒有停住擁軍貢獻的腳步,用奉獻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贊歌。

如果說南方濕潤的氣候和彎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與綿軟,那麼北方的風霜雪雨和廣袤崎嶇,則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獨有的堅強和熱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篳路藍縷中幫他們打江山的女人。動盪的日子則會激揚煥發她們憎愛分明的感情。她們會不計代價地為男人揩凈身上的血痕,用溫熱的雙手為他們療傷,然後扶他們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樸、堅強熱情,深明大義。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堅定的誓言:「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拋在了前線,交給了革命;女黨員尹德美,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

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並將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於新時代的後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己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H. 沂蒙六姐妹 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共組織我們11個人,到山亭漢諾庄園集體觀看了山東省唯一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臨沂是屋搭山、地連邊的鄰居,沂蒙六姐妹的發源地蒙陰煙庄與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詳。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裡的女人》的詩中寫道:山裡的女人/情最濃 愛最深/為了保家和衛國/甘灑熱血獻身心/沂蒙紅嫂擠乳救傷員/英雄美名傳至今。

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包容多種藝術門類、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將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該形象將永遠銘刻在光榮的革命歷史豐碑上。

時光飛逝,抹不掉人們對62年前那場炮火連天的孟良崮戰役的記憶。一群為捍衛和平而投入那場戰爭並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婦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兩次從死亡線上挽救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的紅嫂祖秀蓮;動員四兒一女參軍的王步榮大娘;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這一崢崢誓言的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的女黨員尹德美,等等,數不盡數。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年輕一代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背景聚焦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但卻完全沒有正面戰場的描述,而是從其後方和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地奮勇支前。主創者將我們曾經熟知的沂蒙紅嫂故事串聯為一個支前整體,卻也未像過去表現淮海戰役支前電影《車輪滾滾》那樣一種輝煌的人民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小村莊若幹家庭中婦女的尋常故事,來回應人民戰爭這個大主題,起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開頭從大兒媳婦抓雞的窘迫、婆婆冷觀並與好奇的孫子問話開始。這樣一個懸念由後來的大兒媳婦抱著公雞與二兒媳婦拜堂成親釋惑,及至二兒子南成隨部隊路過家門口,而媳婦恰好借糧回了娘家,小兩口失之交臂直至戰後收到丈夫的烈士傳書而抱憾終生。這個從未謀面而以傳統拜堂方式結親的小夫妻是62年前發生的真人真事,這名美麗的小媳婦隱忍悲痛繼續支前且終生沒有再婚。

影片極盡電影語言的敘述渲染,期間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戰場犧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擔心婆婆經受不住再次打擊,又心疼弟妹對前方新郎的無限掛記,復雜情感的剋制壓抑,近似現代版的穆桂英掛帥,幾組人物的糾葛,使這組故事升華為一場情感高潮劇。

電影另一個高潮是在主戰場的側翼,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和無數紅嫂組成了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紅嫂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抗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在她們因為需要換肩而要求部隊暫停的時候,「橋」上的戰士發現「橋墩」是由婦女們組成的,誰也不願從上跑過。紅嫂們說:快!時間就是生命。的確,時間就是生命。此後,陳粟大軍名將王必成指揮的3個師分三路夾擊,在蒙陰縣的孟良崮與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接火,三天結束戰役,全殲整編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但這些在片中已全部隱去而將筆墨傾灑於那些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

影片觀後,幾多敬仰與感慨,最後凝成一句話: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I. 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的簡介

, 2003年9月19日隆重舉行開館儀式,並由原國家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館名。

J. 沂蒙精神中國夢讀後感700字 急急急!!!

「沂蒙紅嫂」明德英,為救八路軍傷員毅然解開衣襟,將乳汁滴進傷員嘴裡。「他們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還能回來,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沂蒙母親王換於再簡單不過的話,掏出了自己最赤誠的心。而在冰冷的汶河水中,32名婦女用肉身鑄就了通向勝利的橋梁……

沂蒙人也是人,為什麼對共產黨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顯然是共產黨首先做得好。沂蒙山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的長期革命斗爭中,黨和人民群眾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魚水、血肉聯系。劉少奇、羅榮桓、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那裡戰斗過。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他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團結和依靠人民群眾,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硝煙和炮火中與人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沂蒙精神的產生、發展歷程充分說明,我們黨只有堅持群眾路線,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眾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當家作主、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光輝典範,是我們在新時期貫徹群眾路線的生動教材。
與黨心連心、肩並肩、同呼吸、共命運,這也是沂蒙精神歷久彌新、久盛不衰、永葆活力的真諦所在。

閱讀全文

與沂蒙母親王煥於的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免費的電影大全戰馬 瀏覽:931
你懂的下載電影網站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187
韓國電影法國偷渡 瀏覽:478
電影蝸居愛情演員陳秋竹 瀏覽:559
羅馬音樂電影 瀏覽:886
2005年戛納電影節周星馳 瀏覽:825
電影中哭泣的圖片大全 瀏覽:507
劉德華跟周星馳的電影 瀏覽:975
女兒國西遊記電影完整 瀏覽:381
求一部電影強奸 瀏覽:464
姜子牙電影裡面的玄鳥圖片 瀏覽:506
情義無悔1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527
爆裂騎士電影結局 瀏覽:725
琪琪電影劇大全軟體 瀏覽:260
韓國電影名字有老師的 瀏覽:63
好看的殺手愛情電影 瀏覽:361
武林外傳之電影大穿越下載 瀏覽:379
日本電影女星大全 瀏覽:424
俄羅斯科幻片大全電影 瀏覽:37
電影血族大結局是什麼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