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評 影評 《親愛的》
電影很有教育意義,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幽默感,艾瑪,我看出來幽默感了會不會被嫌棄!?有的地方真的有點搞笑呀,比如,張國強出來的時候,我就看出來鋼七連連長的感覺了,然後就有點想笑~
覺得很多地方很匆忙呀,但是沒辦法,因為電影的時間有限,但是不得不說教育意義對我是達到了,看電影之後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有人發的這方面的信息我就轉了,雖然微博上人很少,但說不上誰就看到了呢!?所以我覺得電影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電影在很短的時間內為了激化矛盾,所以直接寫出了有人騙黃渤的錢,真的覺得有點悲傷,但這就是電影~
覺得趙薇真的好拼!完全不顧及自己的顏,演這樣的角色真的很努力了!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角色很討好,至少我會更喜歡趙薇,而不是一直在演偶像劇的林心如呀~
整部電影中,我只有最後的時候放真正的故事的時候戳中了淚點,真正的故事和電影的故事果然還是有差別的,說不好是什麼,但是就是不一樣~
②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
《親愛的》是黑色愛情三部曲,即《獨家試愛》《十分愛》《我的最愛》的後作,台詞里也有《我的最愛》中的一些情節。
《親愛的》似乎是葉念琛第一部被歸為恐怖或驚悚類的電影。不過對於熟悉他電影套路的人來講,這應該是一個早晚會來的自然延伸。他的愛情三部曲,在看似溫情的劇情下,總是讓人看完以後手腳發涼。與一般恐怖片結束時逃離的感覺相反,當我們走出影院,回到沒有僵屍、鬼怪、幻影的真實世界時,葉念琛講述給我們的種種光怪陸離,才真正來到我們的身邊。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莫過於與枕邊人繾綣半生,卻永遠無法猜透他在自己的身後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是不是真的在未來的某一刻,謊言的大幕被偶然的掀起一角,才發現以為達到的愛情彼岸,不過是對方設下的華麗幻影。
葉念琛不僅僅有寫故事的才華,更有一種固執的殘忍。他的電影不遺餘力的展現所謂愛情之中謊言、背叛、欺騙的無限可能,並永遠以一種不安定的狀態做為結尾。急促的不和諧音、看似融洽的戀人之間暗藏的秘密,與似乎已經平息的危機構成一個無限的歸納,證明著愛情不過是幻影,謊言和背叛才是常態。
《親愛的》與三部曲中的《十分愛》應該說有異曲同工的意味,一系列最終被解開的謎團外,愛情的謎團仍然陰魂不散。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天造地設的愛情,也沒有本來就該在一起的人。愛情對於某些人,不過只是雙方算計的平衡態而已。「葉念琛作品」幾個血淋淋的大字,就是這樣的殘酷而真實。
葉念琛電影對感情的觀念一直是悲觀的,我想這片同樣不適合情侶入場觀看,看完心底都寒,身邊的人並不值得信任,不論何時我們都在尋找下一段出口.
以下是劇終的一幕讓我所能理解到的潛台詞:
「此刻我想停留,只是因為我想,與你無關.親愛的,你並不是我的親愛的,我們都只是我們自己的親愛的,我們都只是愛自己.」
我想這個世界每一秒都有很多人在說「親愛的,我愛你。」只是你不知道此時開口的那個人。是還沒有得到想要的人。還是僅僅覺得沒玩夠。
若是非要維持一段美好的愛情。記得永遠讓自己知道的少一點。
「親愛的。我愛你。」原來這句話其實不是那麼難說出口。
如果你依然相信這個世界有很多美好的童話。記得遠離『葉念琛作品』。
③ 《親愛的》觀後感作文300字到400字
《親愛的》觀後感
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里,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拚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著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著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拚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為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個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才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里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電影里,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為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眾人。電影里,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後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④ 暑期親子電影《親愛的》觀後感
導語:電影《親愛的》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我收集整理了這部影片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觀後感1:
前幾天看了一部趙薇主演的電影《親愛的》,我們應該感謝能有這樣一部作品出現。
它告訴我們社會其實是這樣的,在我們熟悉的生活之外,還有其他的生活,還有那樣的一群人,那樣痛苦地生存著,那樣的無助,那樣的無望,無望到了絕望的地步,卻還必須要硬挺著生活下去。
它還告訴我們,其實我們都一樣。為什麼我們會哭,坐在電腦前,跟著故事,在那些並非刻意煽情的鏡頭面前,一任眼淚流了滿面,那是因為那些感情我們感同身受,因為那些人本來就可能是我們自己。只是,我們屬於幸運者,幸運地沒有遭受那無邊的痛苦,幸運地坐在了電影院里,去當做藝術品一樣去欣賞他們。
他們那些人,有的是生活在城中村裡的小販,有的是企業的老總,有的是小學教師,有的普通的上班族,各種職業,林林總總,一如坐著看電影的我們。他們本來就是生活中的一員,卻因為有那麼一天,突然失去了的孩子,進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而我們的軌跡不過是沒有發生改變罷了。
他們即我們,更大的我們,就是眼下的中國。這就是眼下的中國,正發生著這樣的事情,生別死離,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卻生生就是沒了,而明明知道他們還活著,卻就是找不到他們了。我們一時找不到了自己的鑰匙,就會急得團團轉,六神無主,而他們則耗盡了心血去尋找,而所謂的希望,卻淡到於無。說沒有,卻存在0.1%的概率,《親愛的》里的黃渤,幸運地找到了他的孩子。而他只是被幸運砸中的那一個而已,現實中的原型彭高峰正因此而成為了新聞,成為了傳奇,傳奇到足以被改編電影。
而更多的人註定不是傳奇。於是,他們的感情註定孤獨,註定繼續無助下去,甚至被當成精神病患者。即便是企業老總,也會有一天說我找不動了,也會抱怨說為什麼會是你。為了排遣內心的無助與孤獨,他們抱團,組成了互助會,以傳銷一樣的方式在為自己打氣。那些個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鼓勵,荒謬之下掩藏了多少哀傷,以一種最為正常人所不齒的方式激勵著自己,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奔向一個可能找到孩子的方向,然後在失望面前碰到跌跌撞撞,然後還要繼續找下去。從一個失望到下一個失望,周而復始地下去。
就像我們某一刻的心情,突然變得沮喪乃至絕望,到了無以復加。而他們卻不是某一個時刻,而是每一刻,那種絕望黑暗的感情,無時無刻不如此。
不想多說了,他們總是讓我想到自己,讓我知道其實我們跟他們一樣,我們的感情都是孤獨的。
《親愛的》觀後感2:
看完電影《親愛的》,隨著劇情升起的絕望和憤怒情緒很久都不能散去,一拳打出去卻只打到空氣的無力感一直縈繞於心。可是這里想說的,不是影片營造出來的氛圍,而是在整個故事裡,所有成人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以及態度背後觀念。細想會發現,整個故事裡,沒有人問過孩子們,他們是怎麼想的。沒有人關心孩子心裡究竟是怎麼看待這些事情的。
故事的開頭,田文軍和魯曉娟已經離婚,四歲的鵬鵬撫養權歸父親,周末的時候媽媽會帶他出去玩。媽媽要走了,爸爸一句一句教孩子對媽媽說“你走吧”“別再來了”“不想再見到你了”。鵬鵬一句一句地跟著爸爸說這些話,帶著稚嫩的童音。孩子的模仿總能讓成人從中找到所謂的樂趣,是因為小人兒模仿大人,總有一種特別的滑稽感吧。可是,鵬鵬在對媽媽說這些的時候,他在想什麼?父親滿足了自己對孩子的擁有感,孩子呢?爸爸媽媽都是他最親最愛的人,為什麼他必須要對其中一個說出來那樣的話?他小小的心裡是否擔心,媽媽會不會因為這些話真的不再來了?
不要低估孩子的覺察力,更不要高估孩子的解釋能力。
大人離異確實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遺憾,但若處理得當,雙方能給孩子愛的氛圍,溫暖地告訴孩子:我愛你,爸爸/媽媽同樣愛你,只是因為我們不合適在一起生活,我們對你的愛是不變的。但是在現實生活里,大人離異之後,更多地,在教唆孩子學會仇視、排斥另一方,“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爸/你媽是壞人,你想他干什麼”,甚至周圍的人也會有意無意地以此來逗弄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呢?在一個孩子心裡種下仇恨的種子,讓他們覺得自己被一方拋棄,而只能去討好另一方,始終生活在恐懼之中,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你要怎樣去期望他陽光快樂、積極向上?
當田文軍和魯曉娟三年後在安徽農村看到已經改名吉剛的鵬鵬,兩人抱著孩子一路踉蹌奔逃,後面是趙薇飾演的“人販子老婆”媽媽拚命哭喊要追回孩子,沒有人關心,這驚恐的一幕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在派出所,7歲的鵬鵬單獨坐在椅子上,聽對面一個陌生人說自己的媽媽是人販子,沒有人關心,他會怎麼想;
同樣在這里,兩三歲的吉芳,不得不面對毫無尊嚴地蹲在地上的媽媽,聽別人告訴他,她的媽媽是個騙子,也沒有人關心,她心理會不會就此留下陰影;
在深圳的街頭,鵬鵬看見趙薇之後,激動了地喊了一聲一“媽媽!”隨後就看到他心中認可的媽媽被一群憤怒的人以“人販子老婆”的身份痛打,沒有人關心,鵬鵬心裡是不是有痛苦,是不是有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和恐懼。魯曉娟抱緊了鵬鵬,可是,似乎也只是怕孩子被搶走;
小吉芳被送進了福利院,見不到媽媽,見不到哥哥,可是在她心裡,在她小小的世界裡,全世界也只有這兩個人是她可依賴的親人,他們同時被迫從她的生活中撤退,以她的年齡,她甚至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卻要毫無預警與保護地面對依戀關系的斷裂。
還有韓總的那個未出生的孩子,夫妻倆都覺得,要這個孩子是對失蹤了的第一個孩子的背叛。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這個即將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面臨的會是怎樣的生存環境?會不會覺得自己的出生是多餘的?會不會在父母無意識的言行舉止中,視失蹤的那個孩子為爭奪父母之愛的仇敵,一個不用出現就已經完勝他的仇敵?父母呢?父母會不會在潛意識里,帶著對一個孩子無止盡的愧疚,無法真正接納這個孩子?
沒有人想過,沒有人問過,沒有人關心過,孩子們在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是怎樣的`心理狀態,怎麼做能盡量減少對他們的傷害,太多聲稱愛孩子的人,是不是要問自己一下,我愛的更多的是孩子還是自己的感受?
“小孩子,懂什麼”“長大了就忘了”“我這么做還不是為你好”……是我們離開童年太遠,忘了當時的感受,還是我們太自大,不屑於去看看童年的想法?又或者,有意無意忽略的背後,是我們在潛意識里,根本就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別忘了,孩子們的安全感,他們的依戀,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對所發生事情的解釋方式,與我們的言行舉止息息相關。
《親愛的》觀後感3:
整體來說,陳可辛這部電影在爛片如雲的國產電影里,算得上是十分有誠意的作品,也是用心良苦之作。整個電影看起來並不像是在敘述一個故事,如果是講一個丟失與找回的故事,我想,在找到的那一刻,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但是這個故事在電影里,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所以,這個電影講了不止一個故事,而是以一個故事為切入點,講了一個社會上被忽視的群體的事,這個群體有著各種各樣的心酸苦難,卻不知道何以救贖。說陳可辛良苦用心,確然如此,當一個導演把攝像機的鏡頭放置於的社會苦難的本身,他已經成功了好大的一部分,這種用心帶著對眾生的憐憫,對遭受苦難的無可奈何。
深圳這座用摩天大樓與金錢堆積起來的城市,出現在電影里,是城中村那些錯綜復雜的街巷,骯臟迷亂如頭頂交錯的電纜一樣,這是對於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不可見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如同這個故事發生的群體一樣,不被重視,被忽視而又無可奈何的一再發生。黃渤丟失了自己的孩子,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他遇到的不是陽光正義的救助,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騙局,這些趁人之危的騙局,讓人咬牙切齒,而卻又令人真實相信這才是最可能的結果,那就是,這個社會陰影不被我們所察覺,直到我們走進陰影本身。
當黃渤帶著錢進入一個騙局,他在最後一刻逃跑的時候,騙子去追他,要搶他的錢,他在前邊跑,騙子在後邊追,卻喊前邊的是搶包的,這個情節,著實觸動人,令人頭皮發麻,這就是傳說中的角色翻轉,慘嗎,還不夠,已經被苦難踩到腳下了嗎,不,還要粉身碎骨。——悲慘的世界!
陳可辛當然給黃渤一個美好的結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黃渤遇到了一群同樣經歷的人們,他們組成了一個不為社會所熟悉的群體,他們為所知,卻一直在為那個悲傷的經歷奔波,一載又一載。電影美化了好多,韓先生是個有錢人,在尋找孩子的路上幫了黃渤不少,黃渤也不過是中彩票的一個人。而故事外另一個群體呢,是趙薇角色群體,他們本身是沒有原罪的,一心想要收養一個孩子,卻在整個過程中遇到各種壁壘。這並不是為了同情,導演也沒有絲毫同情,但是最令人心酸的時候,是在世界之窗公交站那個場景里,一群人將失子的痛苦的憤怒,一股腦撒向了這個有點無辜的女人,她哭著伏跪在地上,但是依然無法被原諒,這個水火不容的矛盾無法調和。正如電影里高律師所抱怨,世人缺乏相互理解,換位思考。這似乎也印證著一個事實,世界如此,那麼似乎有些痛苦,就必須要被一些人心酸的承受下來,不會因為他本身已經很苦難。
陳可辛的誠意還在於,客觀的描述了這個生態,政府相關在里邊出現了沒有多少次,一次是24小時之後才給立案,一次是韓先生找了6年之後決定再要一個孩子時候,政府人員要他前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這倒不是在黑誰,可能當時這個情況就是如此,但是陳可辛並沒有對社會完全失望,他沒有把所有責任都推卸給政府,畢竟在關鍵時候,還是警察開著車,一槍示警終止了村民對黃渤等人的圍毆。
陳可辛把鏡頭搖到社會的這個角落的時候,他已經成功了好多,這種題材,只要能客觀些表述,就不會出大問題。這個電影,說不像一個單純的故事,因為已經有點紀錄片的味道,而這種帶著對世界憐憫的眼觀,在一片浮華空洞無物的國產電影中,能找到他的位置。
【劇情簡介】:
田文軍和妻子魯曉娟婚姻破裂,兒子田鵬是二人唯一牽絆。一天,田鵬外出玩耍,一去不返。尋子路上,田文軍夫婦偶然結識了一群同樣失去孩子的父母。大家相互扶持慰藉,從不放過一絲線索希望。多年過去,一個看似可靠的線索再次降臨,促使田文軍等人跋涉千里穿州過省,終在一戶偏僻村落人家中,看到一個像極兒子的身影。在孩子的身後,卻站著一個他喊著“媽媽”的農村婦人李紅琴。丟失的摯愛能否找回?殘缺的家能否真的破鏡重圓? 尋子背後,一場親情風暴正席捲而至
⑤ 親愛的影評
《親愛的》以打拐這一社會敏感話題作為輿論點,但是其承載的內容是遠比打拐更為豐富的當代轉型中國的社會切面、人物境遇。
影片用有限的時長勾勒眾生相,用深圳這個極具代表性的移民城市,集中展現各種階層、各類背景的人物的苦難與掙扎。而在這一個個故事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悖謬頻出的人事經歷和無因無果的人生苦難,但我們同樣也能看到這黑暗背後來自人性和人情的一絲光亮。
《親愛的》的結構設計有一大亮點:影片的前一個小時講田文軍失去兒子又找到兒子的故事,後一半卻引入一個全新的主角,講李紅琴失去兒女又爭取兒女的故事。這樣一個前後有著明顯斷裂的情節,又因田文軍和李紅琴的對立立場而顯得愈發荒誕。一個是失去孩子的父親,一個是人販子的妻子,兩人的正惡立場似乎非常容易界定。
然而,李紅琴並未被展現成一個惡人,相反,她不僅是一個對自己丈夫的罪行毫不知情的無法生育、地位低賤的農村婦女,更是一個深愛子女,孤獨無依的母親。對於李紅琴苦難的大筆副呈現,迫使觀眾不得不放棄自己非黑即白的立 場,並對李紅琴報以最大的同情和敬意。
影片之中有一個設計很巧妙:田文軍和魯曉娟在發現鵬鵬之後並未按照警方的意思等待,而是抱著孩子一路狂奔。在李紅琴和鄉民的眼裡,他們反而成了拐孩子的人。
⑥ 《親愛的》觀後感200字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⑦ 《親愛的》說說對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真實感人
你好,尊敬的網路知道用戶朋友,,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
首先《親愛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脫胎於真實發生的「打拐」事件;其次,這類親子題材本身就是「催淚大戶」,多年前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所掀起的觀影盛況,相信80後們都記憶猶新。面對「骨肉分離」的人間慘劇,再理性的觀眾,恐怕也都會心軟。
造型接地氣,演員演技好
電影本身,劇情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多讓人意外的地方,丟孩子和找孩子的細節,大家平時在新聞里都看到很多
。比較特別的設計是,在片中飾演一對離婚夫妻的黃渤和郝蕾,在丟了孩子後,找到了一個由張譯、張雨綺飾演的夫婦領導的一個由丟孩子父母組成的「互助組織」,大家互相鼓勵支撐,共同尋子,成為了電影的一抹亮色。
整部電影前一半時間,幾乎成為黃渤尋子的獨角戲。草根出身的黃渤,把這個開著破網吧、妻子跟有錢人走了的中年loser,徹底給演活了,每個表情、動作都令人心酸鼻酸。當黃渤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孩子之後,在影片後半段,重心轉移到了另一位主演趙薇的身上。
丟孩子的家庭很痛苦,而當孩子被解救之後,後來收養孩子的家庭也等於遭受了失去孩子的痛苦:這是影片在「打拐」之外,著重想給觀眾們展現的未知世界。這個世界的主角,是全素顏出鏡、穿著土氣衣服、留著亂糟糟短發的「村婦」趙薇。
觀眾跟隨黃渤一路積攢下的對丟孩子的傷痛、對人販子的痛恨,在此刻,卻被同樣深愛著孩子、因不願與孩子分開而陷入痛苦中的「繼母」趙薇給逆轉了:看似一個悲劇的解決,卻成了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祝你天天快樂,如有不足,可以繼續追問,如果滿意請採納,謝謝,O(∩_∩)O~。
⑧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100-200字)
和同桌約定了要一起看的《親愛的》,從上映開始到下架,我們倆都沒能抽出一個相同有空的時間一起看,這么長的時間,兩個人,竟然抽不出一場電影的時間,我也是醉了。今天心情有點好,打開視頻播放器時,跳出的推薦電影是《親愛的》,我便決定拋棄那個大忙人,自己一個人看完它。(據說那時我們倆就是為了能在看這部溫情劇流眼淚時有人遞個紙巾的)
《親愛的》是由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一個離異家庭里的孩子被人販子拐走了,兩年時間里,這個離異家庭一直不放棄的找孩子,人販子的老婆與這個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忘了他的親生父母。找到孩子後,經過法律程序,這個親生父母把孩子接回來了,但是孩子只認人販子的老婆為媽了。
在田志軍(孩子親生父親)找尋孩子的幾個鏡頭里,我最重的感受是:一次次的希望變成泡沫,這失望也就越來越重了。黃渤是一個實力派的演員,他飾演的田志軍那眼神里透漏出的傷心欲絕的失望讓人看了就直刺心臟,讓觀眾一同感受這一刻骨銘心的痛。父母都是把孩子放在首位的,沒有做過父母的人或許無法理解那種丟失孩子之後全世界倒塌的壓迫感和無力感。「我做的生意失敗了,和老婆離婚了,僅剩的孩子都弄丟了,唯一支撐我活下去的這條線沒了。」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當找孩子的一次次希望變成失望時,這對這個雪上加霜的父親是該多殘忍的事情。
影片中最大場面的一場戲是田志軍在一個偏僻山區里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兒子,兩夫婦決定把孩子搶回來。於是田志軍就和他的前妻偷偷的潛進人販子的家裡,把孩子直接抱走,抱著就跑。兩夫婦拚命跑,人販子的老婆拚命追。大家都在竭盡全力的與時間搶奪這個孩子,這個場面最打動我的是每個演員的表情,親生父母里珍惜孩子的眼神里還帶有恐懼孩子再次丟失的無助感,人販子老婆眼神里還怕丟失這孩子的不舍感,他們都是為了這個孩子用盡全身的氣力在堅持著,田志軍累到跪下也絕對不放開拖著孩子的手。孩子,我找到了你,就再也不要放開你了。
經過法律程序,孩子鵬鵬回到了親生父母的身邊。在警察局裡,鵬鵬指著他的親生父母,向警察說:「警察叔叔,你快抓他們,他們是壞人,不讓我回到我媽媽身邊。鏡頭到這里就停止了,下一鏡頭是田志軍在警察局的樓梯里痛哭,這哭是心痛、是羞愧、是無奈、是自責、還是恨那人販子。我有些看不懂了。只知道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能哭到撕心裂肺,真的是擠壓在心裡的這個苦到了一個無法釋懷的程度。兩年一直堅持不懈的尋找都沒有讓這個男人掉一滴眼淚,但是此刻孩子不認識他時他無法再忍了。孩子,對不起,爸爸來遲了。
最讓我心碎的一個鏡頭是,深夜裡,孩子已熟睡,田志軍要外出倒垃圾,原本已經拿了垃圾袋走出門外了,又轉身回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上,然後心安的去倒垃圾。
這是如何的害怕失去才做的出的舉動,我已經無法表達了。只是此時感覺父母之愛是如此的偉大。
天底下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珍惜的,如果此時你和你的父母在生氣,請原諒他們;如果此時你還在抱怨你的父母管你太多,請原諒他們;如果此時你和你的父母還有隔閡,請相信你一直是他們的親愛的……
⑨ 《親愛的》觀後感400字
《親愛的》觀後感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看到田文軍夫妻找到孩子的瞬間,惹得眼淚打轉,當聽到孩子一直在叫別人媽媽,根本不認識自己父母,田文軍站在台階歇斯底里連聲音都沒有的哭泣。一路尋子路上,被騙過,被說是瘋子,甚至到最後,覺得有人騙你,那竟也是一份希望,可怕的是連騙子都要放棄了。
倒垃圾也要扛著兒子一起去,這份「怕失去」的感情到底深到了哪裡?田鵬第一次拉住媽媽的手,魯曉娟難以抑制的熱淚,種種畫面沒有刻意去催淚,卻以深扎痛點,欲罷不能,難過的心情,從昨晚看完電影之後一直持續到今天。
也不知道自己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哭了幾次,我只知道,我現在依舊難過。整個過程里,田鵬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到叫趙薇飾演的角色媽媽,再到重新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孩子如同換了一個人,懂了一點事的田鵬不願再叫魯曉娟媽媽,不與他們交流,只記得自己還有一個妹妹,看得太揪心,太難過。
時隔太久,或許很多很多被拐賣的孩子都沒有回到自己父母身邊……
李紅琴的一根筋,無非是要完成她成為「母親」的渴望,而且有著此類女人所特有的不擇手段,她挪用了自己的身體,去與他人苟合,這才發現自己具備當母親的資本。影片就此戛然而止。李紅琴的悲愴在於,成為一個母親,並不由她天然的生理結構所能決定。她掏心掏肺的尋親之旅,變得虛妄、空洞、起碼是無所適從。影片最後的鏡頭緩緩地拉開,李紅琴被猝不及防的傷痛所籠罩,也就有了「一條道跑到黑」的深深回味。
不光是李紅琴,那些孩子和那些孩子的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和將要出生的孩子。他們最基礎的人倫變得模糊,無處安放的親情在忙、盲兼備的現代化步伐中,一步步走向扭曲和變形。官僚機構的強硬作風,利慾熏心、軟硬兼施的民間暴力,集團化的自我催眠,形成了當下中國,既人人自危,又不知該何去何從……
對人販子的恨,實在太深。
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⑩ 親愛的觀後感400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看到田文軍夫妻找到孩子的瞬間,惹得眼淚打轉,當聽到孩子一直在叫別人媽媽,根本不認識自己父母,田文軍站在台階歇斯底里連聲音都沒有的哭泣。一路尋子路上,被騙過,被說是瘋子,甚至到最後,覺得有人騙你,那竟也是一份希望,可怕的是連騙子都要放棄了。
倒垃圾也要扛著兒子一起去,這份「怕失去」的感情到底深到了哪裡?田鵬第一次拉住媽媽的手,魯曉娟難以抑制的熱淚,種種畫面沒有刻意去催淚,卻以深扎痛點,欲罷不能,難過的心情,從昨晚看完電影之後一直持續到今天。
也不知道自己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哭了幾次,我只知道,我現在依舊難過。整個過程里,田鵬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到叫趙薇飾演的角色媽媽,再到重新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孩子如同換了一個人,懂了一點事的田鵬不願再叫魯曉娟媽媽,不與他們交流,只記得自己還有一個妹妹,看得太揪心,太難過。
時隔太久,或許很多很多被拐賣的孩子都沒有回到自己父母身邊